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嘉大、萬能科大奪冠卡巴迪 選手盼協會完善資源
體育
第1817期
嘉大、萬能科大奪冠卡巴迪 選手盼協會完善資源
2025-11-07
【記者孟祥宇新竹報導】選手屏住呼吸,衝入敵陣,一聲低吼間伸手觸碰對手,隨即閃身撤退。中華民國大專校院114學年度卡巴迪運動錦標賽於10月31日至11月2日在玄奘大學登場,大學參賽隊伍共四隊,分別為國立嘉義大學、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玄奘大學及萬能科技大學。大專男子組由嘉大奪冠,大專女子組則由萬能科大拿下。 卡巴迪比賽分為上下兩場,每隊派出七人,並輪流作為進攻與防守方。進攻者衝入對方陣地觸碰防守者後返回己方區域,方能得分。若返回中線前遭防守方攔截,則防守方得分,十分講究選手的敏捷度與團隊默契。 嘉大男子卡巴迪隊長施雋韋分享因高三才接觸到卡巴迪,經驗相對較少,「遇到大型的比賽,自己會有點怯場。」對於順利奪冠,施雋韋透露自身最印象深刻的部分,「我們賽前有討論戰術,很喜歡一起做到討論內容的感覺。」並分享隊上平常的練習方式,體能、重訓及墊上技術交替訓練,除了專長訓練,也會安排課前課後排練,為未來挑戰2026年2月的亞洲運動會選拔做準備。 另外,高師大女子卡巴迪隊長賴品璇分享,許多隊員才剛加入一個月便迎接比賽,「他們要在短時間內吸收大量訓練內容,但他們能把訓練時的東西消化得很不錯。」對於剛成軍沒多久,賴品璇相當重視團隊精神,「一定要足夠信任你的隊友,因為我們是團體運動,所以不能自己好就好。」 針對卡巴迪參與人數,中華民國卡巴迪運動協會理事王子仁說明卡巴迪非全大運必辦項目,且在台推行時間短、知名度低,導致隊伍數量寥寥無幾,早期全台的國立大學僅臺北市立大學積極推展卡巴迪,「但近年陸續有嘉大、高師大投入,對我們來說是很大的助力。」除了參與人數少,練習場所缺失也是問題之一。賴品璇指出,平常練習沒有專用場地,若遇到其他校隊訓練就無法使用,「希望學校可以安排一個教室讓我們練習。」與高師大面臨相同困境的嘉大也存在類似問題,施雋韋說:「現在練習都是用體操的墊子,器材都是共用的,我希望我們會有專屬的訓練場地。」 在推廣方面,萬能科大教練黃日宏指出,現行校園體育課仍以球類運動為大宗,「當沒有人願意支持這些小項目的時候,我們就得自己來做,招生、推廣都要親力親為。」王子仁坦言,目前大專院校的師資仍相當薄弱,他認為亞運培訓隊的老將應投入教學與推廣,傳承經驗與技術,同時也建議全國協會應加強資源分配,並建立更完善、公開的選拔制度,讓各縣市選手都有公平競爭的機會。
【即時】光復重建的另一場考驗 人力與物資分配成挑戰
校園
第1814期
【即時】光復重建的另一場考驗 人力與物資分配成挑戰
焦點
2025-10-03
【記者王翊丞、熊子萱花蓮報導】光復鄉在9月23日歷經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事件後,許多民眾紛紛響應社群號召前往當地救災。儘管志工的協助能有效補足人力缺口,不過連假時期大量的志工與物資湧入,卻也造成分配上的困難。「(人力資源)沒有統合起來做分配,或者沒有統計有哪些志工要前往,就會變成很多人是自發去的,變成人力太過集中或是分配不均。」志工小慶(化名)說道。 在志工抵達現場復原的前幾天,為優先處理花蓮縣府機構與主要幹道,便動用大量人力資源前往協助,國立光復高級商工職業學校(以下簡稱光復商工)卻面臨資源分配上的不足,僅能依靠零星的學生與留宿教師們,吃緊的人數對比廣大的校園,凸顯出運作上的無助。人力部分經由公開招募與教師社群媒體的傳遞,雖逐漸舒緩數量不足的窘境,但卻引發人員調度的問題。「目前現有的人力,包含國軍或是有些單位開始進駐校園。為了因應不同的狀況,零星志工人力就沒有辦法收這麼多。」光復商工老師陳建安認為人力調整上不僅要考慮到空間大小,還要評估清理的難易度,短期內無法同時兼顧團體與個人志工的需求。 為因應短時間內大量人力的進出,光復商工採取分區策略。「把大家的工作分成三大區,就是大型機具區、活動中心的接待區,還有校門口的接待區。」光復商工老師林芸平表示,活動中心的老師們負責安排物資與休息位置,並引導志工到校門口接待組做登記,再分配到各大樓協助鏟土或清洗,其餘機具,則交給校長與主任指揮官來做調度。透過適當的分工,整合好各地湧入的志工。 「現在中央協調官配合軍方來做指揮,志工從火車站來就分配好到各村落的需求,由軍方指揮官、村長及相關的人員來做分配,不會像之前這麼亂。」花蓮縣政府警察局派駐中央災害協調中心聯絡人顏東正表示,目前除了安排大量的國軍加入,在志工統合上也有更明確的分配,避免人流大量湧進卻沒有目標的情形。中央的投入促使各地區有效提升救災效率,不過光復鄉民代表蔡智輝仍點出其中的疑慮,「有些志工不知道怎麼做或能幫什麼,所以一直在市區裡走來走去,還找不到確切地點,因此浪費人力資源蠻可惜的。」由於志工從各地前往,各救災單位對人員的控制相對缺乏與不熟練,期望政府單位能持續改進目前的措施,將人力資源的使用最大化。 除了人力資源,因應志工與當地民眾增加,便當物資也成為待解決的問題。受災居民林詩玲提到:「現在光復鄉的商店都暫停營業,所以不只是受災戶,民眾也會需要使用到便當。」他表示,由於災後的道路狀況導致交通工具較難通行,造成各地便當分配不均,各方物資進駐便成為重要的管道。陳建安說明:「我們估計當天需要500個或是700個便當,但在足夠之後,各個單位還是會很熱心的提供給學校,導致重複發放跟浪費。」為解決在活動中心過剩的愛心便當,林芸平回應,除了請志工去分送給學校附近的居民,也加入發送物資的小蜜蜂、光復鄉的相關群組,將便當照片上傳,幫助有需要的人們。 連假過後,志工人數逐漸減少,在蜂擁前往光復鄉協助的背後,該如何平衡救災與資源調度仍是一大挑戰。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台北效力志工團創辦人房元凱說:「公益團體透過地方政府來做管理,中央也有統籌,國軍又受到中央來指揮,就會變成多頭馬車。」他認為從志工調度到報名,都沒有組織性的規劃,期望能建立災難管理平台,由政府編列志工、公益團體等服務機構,在災難發生當下便能快速調度人力。
港府放寬高教外地生名額 本地學生憂擠壓教學資源
國際
第1813期
港府放寬高教外地生名額 本地學生憂擠壓教學資源
2025-09-26
【記者丘羨陶報導】香港政府於17日發表《行政長官2025年施政報告》,宣佈2026年起,將放寬大專院校的外地學生自費就學人數,從香港招生名額(以下簡稱學額)的40%提高到50%,以推廣「留學香港」品牌。香港在讀大學生表達關注,擔憂此舉會影響教學品質和資源分配,進而損害本地學生權益,恐加深學生間的隔閡。 自2024年起,香港政府將原定20%的外地學生學額提升到40%,以吸引更多外國學生,尤其「一帶一路」國家和中國學生來港升學。因此香港政府將從2026學年起進一步增加外地生的自費就學名額至本地生的50%。就讀香港中文大學(以下簡稱中文大學)的本地學生盧同學(化名)認為,大學在教學方面,因應外地學生增加的調整和引導措施不足,讓課堂運作不順暢,容易造成本地生與外地生的對立。 盧同學強調,大學積極招收外地生無可厚非,一來外地學生學額為自費學位,能提高大學收入,二來學校在QS世界大學排名(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等大學排名榜單上,國際參與的分數也會隨之提升,但他認為造成的影響不容忽視。「有些課程會用廣東話作為主要語言,英語以輔助。」盧同學表示,外地的學生在此情況下仍會選擇修課,上課的時候卻因為聽不懂廣東話,要求老師同步翻譯成普通話。「這樣本地學生難免要遷就他們,花一倍的時間去聽他們的翻譯。」盧同學說道,課堂上的不便使一些本地生在社群媒體表達對外地生的不滿,認為應該讓外地生分開授課以減少對香港學生的影響。對此中文大學書面回覆,校方在制定課程內容與授課語言時,會考慮學生多元文化背景作出適時跟進,以確保教學品質。 硬體設施方面,香港政府資助本地生多採取「四年一宿」制度(註)。香港浸會大學的鄭同學(化名)認為,各大學在擴大招收外地學生的同時,應保障本地學生四年一宿的權益,確保他們不會因外地生增加而失去原有的資源和權利。中文大學則強調,校方已在今年推出「校外住宿計劃」,提供未獲分配宿位的學生按個人需要租住,盼能在不影響本地學生權益的前提下,進一步提升香港高等教育的全球競爭力。 註:大學課程四年中最少一年獲得住宿資格。
臺大試辦高中先修課程 遭疑剝奪在校生資源
校園
第1813期
臺大試辦高中先修課程 遭疑剝奪在校生資源
2025-09-26
【記者陳少凡報導】8月31日起國立臺灣大學推出「高中生進階課程五年試辦計畫」,讓部分高中生能在進入大學之前就先行修習課程,取得學分。目前開放來自建中、北一女等明星高中的學生參與。政策初衷在於讓學生提早探索興趣,並與大學接軌。然而,隨著政策推動,部分人質疑教育資源分配不均且損害大學生選課以及公平競爭的權益。 雖然對部分高中生來說,提前接觸大學課程提供了探索機會,但對在校大學生而言,卻可能意味著資源排擠。臺大經濟系的麥同學(化名)指出,校方應該優先照顧在校大學生,而非分配給尚未確定入學的高中生。他舉例說明:「像經濟學原理每年加簽都是人山人海,在校生修不到,但高中生卻能修課拿到學分的話真是太奇怪了。」臺大畢業的林先生(化名)則指出,僅開放五所高中參加課程,本身就存在不公平,他也提醒,臺大的教育資源稀缺且屬公共財,應該公開並以能力分配,而非依學校身份。且先修課程會造成學分認列與難易度不均,若入學後科系不承認先修課程,學生還需重修。他說到:「台北的學校在於補習跟老師的師資以及整個城市帶給的資源,已經對其他縣市來說相當有優勢,而此時學校(臺大)近一步的將資源挹注於這個群體之中(明星學校),反而會造成台北市跟外縣市更大的不公平。」 除了臺大學生外,家長、高中生以及學者對於本計畫有不同的看法。吳媽媽(化名)認為,高中生提前接觸大學課程能幫助孩子了解未來志向,並為升學做好準備。參與該課程的嵇同學(化名)則指出,雖然課程內容在高中端課程未必派得上用場,但對參與競賽與未來深度學習卻能成為助力。而針對教育資源集中於明星學校的疑慮,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授李淑菁則認為:「如果臺大有其他的經費可以再針對比較弱勢學校或弱勢學生本身,或許臺大更有機會去彰顯他做為一個國立大學的社會責任。」他表示,對明星高中而言,臺大資源已是觸手可及,但對於缺乏此類管道的學校與學生而言,這樣的機會卻極為稀少。他強調,臺大身為國立大學,更應將目光放在弱勢群體,藉此落實教育公平。 臺灣大學教務處招生辦公室(以下簡稱臺大招生辦)回應,高中生進階課程皆為額外增設,師資、教室與行政安排均獨立規劃,經費來自專案捐款與報名費,不會影響大學生選課權益或校內資源。針對外界關注的公平性,臺大招生辦表示,試辦學校選擇台北五所高中是基於長期合作基礎,利於行政執行,未來將逐步擴大合作範圍,並也確保弱勢學生免收費,降低資源落差。臺大招生辦也說到對於計畫的意義不僅在於協助高中生銜接大學課程、提前探索興趣與跨域能力,也希望藉由建立同儕交流平台,培養自主學習與團隊支持。對於外界關注的後續走向也表示未來將依課程成果進行滾動調整,包含擴充課程種類、邀請更多學校與大學參與,讓模式擴及全國。臺大招生辦表示期望藉此不僅培育兼具專業與國際視野的新世代人才,也能展現國立大學應有的社會責任,強化台灣高教體系的整體競爭力。 先修課程有助高中生提前探索興趣、銜接大學,但也引發教育資源分配與公平性爭議。未來五年的試辦期間,臺大如何在培育拔尖人才的同時兼顧教育公平,將是各界持續關注的焦點,也關乎整體高等教育制度的發展方向。教授李淑菁便指出,若臺大要回應社會責任,不僅應思考先修課程的公平性,也能透過像是營隊以及其他形式的活動,讓更多原本無法接觸臺大的學生參與其中。她說到:「我們要思考的是,為什麼有些人很有機會能天天在(臺大)校園裡面,可是有些人就算在隔壁卻連門也沒跨進去過」,校園高牆有時阻隔了外界,但若能讓孩子們相信自己有一天也能自在地走進其中,那麼教育的希望才會真正被打開。
陳宥鈞中正盃壁球封王 基層資源成發展關鍵
體育
第1798期
陳宥鈞中正盃壁球封王 基層資源成發展關鍵
2024-11-08
【記者林宜婷台北報導】113年臺北市中正盃壁球錦標賽於10月26日至27日在國立臺灣大學綜合體育館舉行。壁球分級依程度高低,男子分做A至E組,女子則分做A至D組,預賽採分組循環三戰兩勝制,雙人輪流將球擊回正牆有效攻擊區(註一),並利用截擊(註二)或彈地一次回擊球進攻,最先獲得11分即可拿下賽局。來自國立臺北科技大學的陳宥鈞在分級比賽中擊敗對手,榮獲男子C組冠軍。 註一:正牆會有三條橫的紅線,有效攻擊區範圍在最高紅線至最低紅線間的範圍。 註二:趁球尚未落地前擊球,使對手減少反應時間的進攻方式之一。又稱作Volley。 陳宥鈞以直落二的成績打敗同組兩名選手,取得四強的門票。他說道:「對自己的球技與手感都增加信心。」在爭奪冠亞資格的比賽中,陳宥鈞率先取得發球權, 利用正、反拍擊球與敏捷的步伐,成功將對手節奏打亂,掌握得分點。比分最後以11:5、11:4,拿下兩局,晉級冠亞賽,最終也在冠亞賽的廝殺中獲得冠軍。 談及踏入壁球世界的契機,陳宥鈞笑說:「國中時姐姐有打過,只是自己當初想踢足球,但媽媽說打壁球可以吹冷氣,就被勸服了。」因此,他選擇就讀以壁球著稱的新北市立明志國民中學,開啟了壁球之旅。提到參賽動機,陳宥鈞也說:「想要看看自己這一年的訓練成果,手感有沒有生疏。」他解釋,由於剛升上大一,課程繁忙,因此訓練時間縮減,僅能利用課餘時間或賽前加緊練習。對於比賽最大的收穫,陳宥鈞坦言:「終於不用卡在這不上不下的組別了。」他說明,自己在C組卡關已久,「除了訓練不足,也缺乏想要爭奪名次的企圖心。」透過心態上的調整,陳宥鈞贏得這次的冠軍,也終能如願晉升到下個組別。 曾被選為國手,參加2024世界青少年壁球錦標賽的陳宥鈞論及到壁球的發展,他表示大眾對壁球的認識不如熱門球類,在學校也較少課程規劃的安排。明志國中壁球隊教練李嘉洲也提及:「學生大部分開始接觸壁球的平均時間可能都在國高中以上,那在國際上的一些比賽,能力就會跟別的國家會有一些落差。」他認為,壁球的接觸與訓練應從小開始,才能更有效銜接在往後的推廣。 壁球在2028年列入奧運項目,不過我國對於壁球的推廣卻不盡人意。臺北市體育總會壁球協會理事長王麒景強調:「推廣的最大阻礙是壁球場。」他解釋,臺灣現今的壁球場地有限,在師資、場地資源不足下,壁球的發展也將窒礙難行,難以走入校園。他期許政府可以提供完善的資源挹注,改善壁球發展上的困境。未來他也會向下扎根,推動小學壁球社團的設置。
【大學事】校園心輔資源欠缺 臺大創學輔專員助學生適應生活
校園
第1776期
【大學事】校園心輔資源欠缺 臺大創學輔專員助學生適應生活
2022-12-21
【記者林婕宇綜合報導】近期校園輕生事件頻傳,12日一名國立臺灣大學學生在Dcard上發文,表示聽到同學墜樓的尖叫聲,引起留言區一片嘩然。然而,此現象已非首例,2020年臺大就曾三天內發生兩起學生自殺事件,顯見校內心輔資源需求增加,且學生心理壓力需更被重視。為更積極處理學生面對的困難,臺大於去年初設置學輔中心,並在今年9月引進學輔專員駐點各院進行服務。 學輔中心於2021年2月成立,而學輔專員是今年9月才進駐服務。學輔中心不只負責學習相關的事務,主要任務為初級預防、資源連結、紮根院系,能處理的問題範圍非常廣泛。諸如人際關係、經濟問題都能找學輔聊聊。 圖/林詠崴提供目前大學校園內心輔資源普遍不足,常有預約額滿和等待時間長的問題。就讀國立政治大學廣告學系的小菜(化名)就曾因等待時間過長放棄預約校內諮商,轉而去校外付費諮商,造成自己經濟上很大的負擔。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學生王聖華則認為校內諮商無法給予太大幫助。他表示過去曾等待超過三週才開始接受諮商,已過了自己狀態最差、最需要幫助的時候,低潮期僅能靠自己走出。 各校目前普遍面臨心理諮商師供不應求問題,近期《學生輔導法》修正草案中,預計將輔導人員師生比,從原本的1:1200調整至1:900,以擴大心輔人力資源。國立政治大學學生會會長何傑恩表示,因應此政策,政大也在積極爭取更多心理諮商師。希望從原本的13位專任心理師增加至18位。 圖/林婕宇攝為更加健全學生輔導網絡,同時協助學生適應校園生活,臺大於2021年成立學輔中心,並在上學期起陸續招聘學輔專員至各院所。多為社工、教育背景的學輔專員,擁有較多助人的經驗,透過晤談瞭解學生面臨的問題,如生涯規劃、經濟狀況、情感壓力等,並快速媒合或提供相關資源管道,有效地協助學生解決問題。學生可透過線上預約和寄信,情急下也可直接走進學輔中心進行諮詢。目前駐點於臺大管理學院的學輔專員曾昱豪解釋:「學輔中心比起輔導,更像是個諮詢的角色。」他也補充,學輔中心如同社區健康中心或家醫科,任何雜事煩惱都可以尋求學輔專員協助。 國立臺灣大學目前共有六名學輔專員駐點八個學院,分別是文學院、管理學院、社科學院、法律學院、生農學院、生科學院、理學院、電機資訊學院。目前正在積極擴展其他駐點學院,圖為專駐社會科學院的學輔專員。 圖/林詠崴提供由於心輔中心預約困難,部分學生因此轉往學輔中心尋求幫助。臺大法律學系A同學(化名)說:「它讓我有一個抒發情緒的管道,也給我安全感,知道有人可以幫自己的忙。」他認為學輔專員的建議有效改善他的日常煩惱,對他很有幫助。但臺大圖書資訊學系L同學(化名)則沒有獲得預期的幫助,「我去了之後他才跟我說,你的問題只有心輔中心可以幫你。」他解釋,學輔專員認定他的困擾為情緒性問題,無法給予太多意見,反而建議他尋求身心科的協助。L同學建議學輔中心的定位與目的需更清楚,才能讓同學對應自己的需求,找到能真正解決問題的窗口。 根據學生經驗,學輔中心的服務較少人使用,因此比起心輔中心較容易預約,原因也可能是部分學生尚未清楚此中心的功能。 圖/截自臺大學輔中心諮詢服務網目前許多學校僅設有心理諮商師,尚未如同臺大學輔專員專門解決學生校園生活煩惱。政大學生會長何傑恩觀察到,學生除了諮商以外,輔導上的需求相對處理得並不完善。諮商師人力不足,導致個人工作量龐大,較難在提供諮商服務時,又幫助學生尋找相應資源,因此何傑恩認為學輔專員能填補這項空缺,從學業面及資源面上協助學生適應校園生活,作為初級預防(註)角色。他表示目前政大校方已向教育部提案爭取設立學輔專員的經費,此外,何傑恩也欲推動專責導師制,讓系所中對輔導具有熱忱的老師擔任此職務,以便更有效地發揮導師功用,完善校園心理健康環境。註:校園輔導工作分為三級預防,初級預防指針對一般學生及適應困難學生進行一般輔導。何傑恩觀察到現今大學內導師與學生關係並不緊密,導師失去初級預防的功能。 國立臺灣大學學生會於11月底在校內舉辦學輔中心靜態展,期望讓同學更了解學輔中心及學輔專員,日後更能善用此資源。 圖/臺大學生會學權部提供
【大學事】「填鴨教育教不了學術倫理!」 師生盼課程強化倫理思辨
校園
第1775期
【大學事】「填鴨教育教不了學術倫理!」 師生盼課程強化倫理思辨
2022-12-14
【記者吳冠緯綜合報導】近日論文抄襲風波不斷,引起各界對學術倫理教育(以下簡稱學倫教育)的質疑聲浪。目前國內有118所公私立大學將學術倫理課程列為必修,並由臺灣學術倫理教育資源中心統一課程內容。學生需透過線上閱讀文章與觀看動畫影片自主學習,經測驗合格後取得認證,才可獲得必修學分。然而,不少學生質疑課程學習方式與實際應用無法連結,亦有教授指出目前的學術倫理課程淪為填鴨式教育,過度簡化倫理應有的思辨過程。 教育部於2014年成立臺灣學術倫理教育資源中心,其規劃的線上課程目前為國內118所公私立大學之必修課程。 圖/梁家柔提供輔仁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戴伯芬認為,線上修課與測驗模式雖能讓學習不受時空限制,卻無法讓教師確認學生的吸收成效,造成學習效果打折扣。「網路基本上都得到答案。」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分子醫學與生物工程研究所學生蘇心婕指出,學倫教育作為研究生必修科目,其測驗題庫卻能透過網路輕易取得,令他質疑這項畢業門檻的重要性。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碩士班學生張景閔則表示,學倫教育測驗一天共有五次機會,且每次考題差異不大,通過此測驗對多數研究生而言相當容易。 在網路上搜尋學術倫理教育測驗時,其搜尋建議中便出現測驗與測驗解答。 圖/截自Google學術倫理旨在提升台灣高等教育的學術倫理知能與涵養,但戴伯芬認為,以填鴨式教育與簡單測驗檢視學習僅是應付行事。蘇心婕也表示,測驗中不少題目過於死板,難以實際應用於日常學術寫作中。「這就是國內教育過度簡化倫理思辨的結果。」戴伯芬評論道,他認為倫理是一種兩難的狀態,因此教學中應著重思辨,才有助學生在研究中能因應困境思考解決之道。 輔仁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戴伯芬強調倫理教育不應該以填鴨式教育進行,他分享過去曾教授學術倫理教育課程,透過經典案例討論,以思辨之方式進行建立學生對倫理的概念。圖為示意圖。 圖/吳冠緯攝不少學生質疑,學倫教育不分系所通用的學習內容並不合適。對此,張景閔認為學術倫理應根據學門而定,而非所有學生使用共同的教材。他以法學領域和理工科目為例說明,前者注重文獻分析,後者則包含統計和質性研究等方法。由此可知,不同領域對於學倫教育的需求不同,因此張景閔認為目前的制度對研究生們效益不大。就讀理工學科的蘇心婕也認同研究過程存在學門差異,由於所屬領域較多為撰寫自身研究發現,較少進行文獻引注,因而相對較少遭逢相關倫理問題。 目前臺灣學術倫理教育資源中心所架設的學術倫理課程形式多元,包含漫畫、影音、圖表等方式,然對學生在學術倫理教育的具體幫助為何,仍待討論。 圖/截自臺灣學術倫理教育資源中心官網對於未來學倫教育的調整,戴伯芬、張景閔與蘇心婕都認為,將學倫教育規劃成一門課的模式缺乏必要性。「強制要求學生在畢業前要完成學術倫理線上認證,就是一件不倫理的事。」戴伯芬認為即便學生通過測驗,也難以斷定他是否已熟知學術倫理的概念。他建議應從大學課程中強化學生的倫理概念,教師可在教學過程中藉由個案分析引導學生思辨,讓學生將討論中遇到的倫理兩難帶入自身研究,並進一步思考如何取捨。 輔仁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戴伯芬分享哈佛大學線上公開課程中的討論何謂正義,並認為此類引導學生思辨的課程內容應是教授倫理課程的理想模式。 圖/截自哈佛大學YouTube除了對教育內容的調整外,接受學倫教育的時間點與教師素質亦為重要關鍵。蘇心婕指出,多數台灣學生書寫心得時,常參考網路或書中內容,甚至有照抄的狀況,但教師常視而不見,導致學生從小對抄襲與引用的界線十分模糊。因此,他認為應從小建立倫理觀念,由根本改善,才有助於養成學生在學術倫理上的行為操守。戴伯芬也強調,倘若教師本身缺乏倫理概念導致上行下效,恐將使學術環境持續惡化,因此教師本身也應具備倫理概念,才能正確地引導學生建立良好的學術倫理觀念。
【社論】雙主修生是在瓜分你的系上資源? 從師大雙輔制爭議談制度完善的重要性
校園
第1771期
【社論】雙主修生是在瓜分你的系上資源? 從師大雙輔制爭議談制度完善的重要性
2022-11-17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11月初於教務會議上通過,未來將開放學生申請以雙主修科系畢業。會後,師大學生會於粉專公告此案,卻掀起部分學生對雙輔制度積怨已久的不滿。校內熱門科系的資源分配問題,儼然成為正反攻防焦點。「新的方案出現會像是大學申請和指考根本就是一場空,我只要進到師大我就一定可以選擇我要讀的系。」一名就讀心輔系的學生留言表示,此方案對「原先努力考上該科系」的學生並不公平,開放外系生也能以雙主修科系畢業,等同讓本系生入學前付出的努力白費。目前師大雙輔制採登記制,意味外系學生僅須修習足夠的本系課程,就能登記申請雙主修身份。為了容納更多有欲雙主修的學生,心輔系師長僅能額外開設課程,讓作為本系生的他不禁質疑:「心輔系吃得消嗎?」他不希望系上資源遭瓜分,須和雙主修生搶選課名額,也憂心教學品質因而下降。此則留言目前有超過80個讚數,為留言區內獲得最多讚數的發言。師大自2020年將雙輔制從甄選制改為登記制,開放學生僅須修畢足夠的課程,即可申請登記輔系生或雙主修生。即便這項制度有利於多數學生跨域學習,卻引起校內熱門科系學生的擔憂。多位心輔系學生於貼文處留言表示,自登記制上路後,系上課程的修課人數暴增,大班制恐影響教學成效,他們認為校方廣開雙輔制度時,仍要考量各系量能,制定配套措施。但根據目前師大雙輔制度,外系生若欲成為雙主修生,須先修畢該系「先修課程」成為預修生,修讀足夠的學分後才能爬升為輔系生或雙主修生。此外,選課優先次序也有身份差別,依照本系生、雙主修生、輔系生、預修生的順序排列,意味本系生的選課名額不受外系生排擠,外系生能否取得雙主修身份,取決於是否能幸運選到課。事實上,該留言的論述中潛藏「排擠外來者」心態。師大心輔系穩坐全台大學輔導諮商學類科系龍頭,相較校內其他科系錄取成績也較高。在此背景下,留言所說的「努力白費」,即是認為外系生入學成績不夠高,卻能透過改制得到和他一樣的學歷。 入學成績有高低落差的一群人,最終卻以一樣的身份畢業,正是留言同學認為的不公平之處。平平都修習一樣的學分數和課程,又何來公平性問題?當外系生一邊修習主修科系,一邊憑藉正規管道,甚至得靠著運氣獲得雙主修身份,為何本系生仍舊認為他們是在「侵門踏戶」?再者,本系的資源就應當歸屬於本系生?究竟是他的資源被瓜分,還是所有修習課程的學生可得資源皆被縮減?留言處有學生分享,高中畢業時並未清楚自己的志向,進入不瞭解的科系就讀,迷失到大二才選擇休學進行興趣探索。他在復學後,剛好碰上雙輔改制,使他能全心投入在較有興趣的領域,重拾學習樂趣。此案例並非特例,說明目前國高中教育無法協助學生進行興趣探索,若各大專院校能廣開雙輔制度,勢必能給予迷茫的學生一絲救贖,協助他們專注於興趣領域。近年來,跨域學習成為高教趨勢,各校逐漸廣開雙輔制度,期望培養學生多元能力。然而,制度規劃不周與排外心態卻造成學習阻礙,若各校能給予更好的雙輔環境,輔導各系所,根據系上狀況制訂合適的篩選機制和名額,學生也能夠接納各系學生,不去因科系而對學生進行高低判斷,促進更友善的跨域學習環境。
諮商心理師壓力誰來傾聽? 津貼要求揭開制度漏洞
專題
第1763期
諮商心理師壓力誰來傾聽? 津貼要求揭開制度漏洞
2022-03-17
【專題記者張珈爾、李謙謙、王嘉瑜、黃亭茹綜合報導】夜已深,實習諮商心理師黃廷(化名)結束一整天的實習與打工,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宿舍。他每天的生活巡迴往復,彷彿看不見盡頭。隔天,黃廷又得趕在八點前,到大專院校諮商中心上班,與個案進行晤談、負責各種行政業務與推廣活動,直到五點。下班後的黃廷,常須帶團體諮商到八點,還得完成老師要求的研究工作和畢業論文。他算了算實習的薪資,嘆一口氣說道:「一年下來大約兩萬八至三萬,這樣的薪水對我來說真的很少。」他只能在不需工作的晚上,抓緊時間接家教賺取生活費。然而,低薪的現象對實習諮商心理師來說卻是常態。高工時卻無給薪的全職實習,已經使他們背負著沈重壓力。 諮商心理師的工作在於承接心理疾病與煩惱,傾聽、包容,並接受個案的情緒。不過,當他們遇到困難時,誰能回應他們的訴求?(圖為示意照,非當事人) 圖/黃亭茹攝憂鬱世代諮商需求攀升 心理師權益仍不被正視隨著「憂鬱世代」成為當今社會的代名詞,工作、房貸、婚姻等,現代生活的壓力使得人們對於心理諮商的需求水漲船高,投入心理諮商行業的人數也大幅攀升。然而,養成一名諮商心理師須付出極高的代價,但路途中的困難卻沒有被看見。今年年初,一位自稱「阿哲」的民眾,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上發起「心理師實習給予津貼」的提案,期望在全職實習階段,可以提供實習諮商心理師合理的經濟補貼。「在台灣甚至出現『家裡要資本夠厚,才能養出一個心理師』這樣的話⋯⋯。」直言實習諮商心理師若是僅能仰賴家中資助,抑或是利用零碎時間打工維持生活,對於心理師的養成教育並不是一件好事。然而,直到附議截止日(6日),附議人數仍未達門檻的一半,一個給予實習諮商心理師保障的機會就此石沉大海。養成諮商心理師成本高 實習日程壓縮生活品質儘管附議未達門檻,此提案仍舊吸引兩千多位民眾前來聲援。支持提案的民眾多於附議原因中表達對心理諮商工作者的重視,期盼諮商心理師的培育之路更加完善。培育諮商心理師的不易,可從畢業門檻略見一二。依據《心理師法》(註),心理諮商相關研究所學生必須完成一年的全職實習,且取得碩士學位,才能報考諮商心理師考試。註:《心理師法》第二條規定,公立或立案之私立大學、獨立學院或符合教育部採認規定之國外大學、獨立學院諮商心理所、系、組或相關心理研究所主修諮商心理,並經實習至少一年成績及格,得有碩士以上學位者,得應諮商心理師考試。為期一年的全職實習,實習諮商心理師平均一週需實習四到五日,剩下的時間則須應付校內課業、撰寫畢業論文,幾乎沒有休閒娛樂的時間。即使黃廷在全職實習期間咬緊牙關同時打工和寫論文,還是延後半年才拿到畢業證書。諮商心理師范宸瑋也分享:「四年就畢業可以算是非常順利了。」他身邊甚至有同學經歷更換論文題目、實習未順利完成等問題,將畢業年限七年的時間全數用盡。然而,在繁忙的全職實習過程中,除了個別、團體諮商和個案評估等專業性訓練實作,實習諮商心理師另須負擔機構的專業行政、心理衛生教育及預防推廣工作,范宸瑋回憶,他曾在大學校園內擺攤宣傳心輔資源,還曾拍影片、編排短劇,並非單純訓練諮商技術。 實習諮商心理師除須完成360小時的直接時數,尚須負擔實習機構的專業行政、心理衛生教育及預防推廣工作,累積1500小時的間接時數。遭反噬的情緒承接者 實習壓力成重擔「一整年無給職的實習,是很有可能讓對這個行業有嚮往的年輕人,斷了這條路的希望。」「心理師・日常」粉專創辦人莊莉(化名)遺憾地説。今年30歲的全職實習諮商心理師葉茉(化名),最初希望能夠治癒自己與他人,才選擇踏入研究所,然而一年的學分、學雜費以及基本開銷卻將近20萬。「我覺得唸心理諮商研究所很值得,能夠自我覺察情緒、懂得如何照料在意的人、幫助家庭氣氛改善等,但是代價實在太高了。」葉茉嘆道。繁忙的日程使葉茉無法抽身額外打工,經濟來源全靠過去存款、家人資助及銀行貸款,龐大的經濟壓力成為他無法承接的負擔。除經濟壓力外,在機構與學校間奔走也讓實習生疲憊不堪。「人家以為的心理諮商是坐在那邊會談,實際上是我們開車、騎車在奔波。」范宸瑋自嘲道。原因是實習諮商心理師需要在多個機構間奔波,才能累積到足夠的實習時數。走在漫長的心理師養成道路上,心理上的負擔同樣讓葉茉沮喪不已。已屆而立之年的他,周圍朋友大多已有穩定事業,身體上的疲勞與經濟等現實中的困境,對葉茉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使他從碩二開始,需要接受心理諮商,以減緩自己焦慮、失眠的問題,「壓力已經大到沒辦法自我排解了。」他黯然說道。實習制度「藏污納垢」 學生淪助理失實習意義雖然實習諮商心理師承受著諸多壓力,但津貼發放與否,仍需考量來自制度面的限制。馬偕紀念醫院協談中心諮商心理師羅惠群表示,雖然訓練實習諮商心理師是為了整體專業發展所必須承擔的,但社區心理諮商所在營運壓力下,招收實習生實在吃力不討好。目前並無法規要求心理諮商所必須招收實習諮商心理師,但若決定招收,機構須承擔督導、教學訓練及負相關法律責任。同樣地,由於沒有明文規範實習諮商心理師能否以諮商名目收費,仍屬於「灰色地帶」,因而實習諮商心理師與個案諮商時,通常以無償形式進行。羅惠群直言,此「灰色地帶」對社區諮商所營運而言就是金源上的缺口,所以部分經營者才會希望實習諮商心理師可以提供其他效益,甚至有少數機構會無限擴充間接時數的工作範圍,「這對資方(機構)來說,是一種相對關係,但把實習生當個人助理來用的經驗談,真的是『鬼故事』。」就讀於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婚姻與家族治療碩士班、剛結束全職實習的李俊(化名)無奈地說:「之前聽過實習生因為機構的個案量太少,一整天都在接打來諮商所的電話,幾乎沒有跟個案晤談到。」 有實習諮商心理師反映,因為機構沒有足夠個案可以分配給實習生,實習時都在接打來諮商所的所有電話。(圖為示意照,非當事人) 圖/黃亭茹攝機構、學校間現斷層 權力不對等使解方難尋為避免「鬼故事」,多位實習諮商心理師反映,自行尋找合適的實習機構是一大挑戰。因為機構與學校間沒有足夠的溝通,也缺少統一的實習規範。李俊坦言,不知道應該如何要求實習機構遵守規範,他與同學們只能通過系上學生會的經驗傳承,讓學弟妹知道什麼機構不要去。對於如何在機構與學校間建立良好合作關係,開設諮商心理所的趙凡(化名)苦笑表示,校方鮮少主動找實習機構溝通,大多等到實習諮商心理師自行找到機構後,才去「拜訪」一下。「只要教育制度還是這樣,實習環境就不會好。」他認為,校方應聘請業師到校授課,讓學生可以更瞭解實務現場。不過,也有學校採取不一樣的方法。羅惠群分享,馬偕紀念醫院有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和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簽約,讓兩校學生的實習生優先面試,可以讓學生能夠及時跟學校反映問題,院方也有窗口回報學生狀況,雙方的權益才能都獲得重視。但臺灣諮商心理學會專業實習委員會委員王昱純持不同意見,他認為諮商心理實習機構範圍廣泛,包涵醫院、社區諮商所、校園等,各機構都有不同屬性,學生應依據自身特質,自由選擇想去的機構類型,並且提前了解機構的業務內容,「實習的每個環節都是在學習、增進專業能力。」然而,多數實習諮商心理師們的共同心聲是,未來爭取實習機會的競爭只會愈來愈激烈,實習生只會更難選擇合適的機構。除非實習機構願意坦承,與實習生開放地談論,否則很難翻轉權力不對等的角色位置。「在沒有完善的制度規範下,實習生容易淪為一個被剝削的角色。」黃廷從實習經驗中體認到,不只實習生的成績掌握在機構手中,未來入行以後也是由現職的諮商心理師們主導。「我們在一個什麼都不是的位置上面,會擔心如果不接住上面的人的期待的話,自己的未來會不會受影響。」他無奈地說道。勞動價值仍難兌現 津貼標準眾說紛紜《心理師法》雖已訂定多年,卻並未與時俱進。仍有實習生身份不能合法收取諮商費用、機構難以回收培訓實習生的成本、學校超收學生導致實習生能力不均等現實問題,導致教育端和政策端無法彼此銜接。因此,津貼該由誰來發放、又該以什麼標準發放,其實很難著手討論。不過對於是否發放津貼,多數實習諮商心理師都表示支持,莊莉堅決地說:「好歹我們是大學畢業生、是碩士生,我認為實習生的勞動是有價值的。」羅惠群表示,若是中央主管機構合法開放實習生接案、收費,可能是在窒礙難行的制度下的一種解方。在個案與機構間有明確共識的前提下,如果個案同意接受實習諮商心理師以收費較低的諮商方案,進行諮商與收費,或機構允許實習諮商心理師從行政業務中抽成,多少能夠減緩經濟壓力。然而,針對津貼發放的標準與方式,實習諮商心理師間眾說紛紜,似乎無法達致共識。陳冠穎指出,政府若能介入支持是最好的狀況,例如根據實習諮商心理師承接的個案量發放。李俊說:「心理諮商師屬於醫療事業,所以應該是衛福部要發放。」葉茉則提出,教育部應統一撥補助款給各大專院校,再由校方發放津貼。望拉近民眾與心輔資源距離 承接更多不敢言說的情緒即使面對制度上的困境,心理諮商師仍殷切期盼民眾可以對諮商抱持更開放的態度,因為諮商工作的本質即是治癒受傷的心靈,若專業無處施展,那一路以來克服的辛苦,似乎就失去意義。根據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統計指出,截至民國109年2月,全台已有超過2800位登記執業的諮商心理師。如今諮商心理師的人數遠遠大於需求,民眾尋求心理諮商的意願雖有提升,但多為試探性的嘗試,少有民眾願意固定諮商,或在覺察心理狀態不佳時才主動求助。葉茉指出心理諮商師就像醫生一樣,如果民眾身體生病會求助醫生,那心理生病也應該尋求心理諮商師的幫助,「心理疾病也是疾病,如果等到預防階段過了,已經生病得很嚴重才回來求助,會有不好的影響。」王昱純因而呼籲將心理諮商納入個人保險,使這項專業和服務變得更易親近,拉近民眾與心輔資源的距離,承接更多被遺落的民眾。在高壓的環境下,黃廷知道不只有自己在拼命撐著,「有夥伴的支持對我來說很重要。」他笑著說道。度過諮商心理師養成的漫漫長路,已經完成研究所學業的他目前一邊擔任代理輔導老師,一邊準備諮商心理師執照的考試,一步步實現成為助人工作者的初衷。本報導刊出後,在法規解讀上經過專家協助,於23日局部修改。
通訊諮商成心靈支柱 望放寬限制承接失落學子
校園
影音
第1753期
通訊諮商成心靈支柱 望放寬限制承接失落學子
2021-10-08
▲請點擊圖片觀看完整報導。【記者陳謙、張珈爾綜合採訪報導】五月中開始,國內本土疫情爆發。根據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以下簡稱諮商全聯會)統計,全國超過5萬人被迫中斷心理諮商的治療。部分心理諮商機構因而推出「通訊諮商」服務,力求透過線上視訊等無接觸方式,提供個案穩定的心理支持。國立清華大學實驗教育方案學生闕玉欣表示說:「雖然沒辦法實體,但我們還是可以用另外一種線上的方式來進行的話,那對我自己來講心理上還是能有一大程度的排解。」除了正面的回饋外,也有民眾對非實體的會談方式產生疑慮,擔心效果無法和實體治療相比擬。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學生籃怡靜形容,如果在通訊諮商的時候,諮商師無法觀察她的肢體動作,做出相應的回應。此外,擁有通訊諮商許可權的各地方政府審核規範不一,導致通訊諮商普及度低落。例如,台中市限定民眾需年滿20歲才能使用通訊諮商服務;新北市甚至不接受大專院校提出申請。因此對於年紀大多介在18到22歲的大專院校學生來說,將無法獲得同等權益。國立政治大學身心健康中心主任楊啟正分享,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在7月19日以前規定20歲以上才能夠進行通訊諮商。而此對於各大學體系來說是不太適用的。因此,諮商全聯會於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提案。訴求包含:即刻實施遠距諮商免申請作業、衛生福利部應主動邀集相關團體重新研商擬定統一的參考原則等。諮商全聯會希望政府能夠調整相關規範,使全國各地適用統一辦法,同時顧及各族群的諮商需求。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臨床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黃天豪表示,提案連署不是唯一的方法,他們也曾與衛福部開會,提出連署案中的所有訴求。連署案已在8月19日達到附議人數5000人的門檻,衛福部則須在10月19日前給予正式回應。疫情升溫期間,「通訊諮商」給予個案及心理師對話的機會。但大專院校適用的原則仍須持續溝通與協調,以研議出適切的規範,才能即時且有彈性地承接更多失落學子。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