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AI分析傷口恢復狀況 助患者居家照護
新知
第1781期
AI分析傷口恢復狀況 助患者居家照護
2023-09-28
【記者李雨羲綜合報導】在新冠疫情爆發所導致的居家隔離之下,人們在就醫上的困難提高,因此醫療體系便開始積極開發遠端醫療的可能性。亞東紀念醫院整型美容外科專任主治醫師張惇皓與元智大學資管系副教授詹前隆帶領的學生團隊,共同合作研發了一款人工智慧輔助遠距傷口照護平台,提供醫療遠端監測,改善居家照護的困境。 亞東醫院外科醫師張惇皓實際演示平台操作方法,展示如何以照護者指甲作為參照比例尺,拍攝傷處上傳雲端。 圖/元智大學提供台灣近年來高齡人口不斷攀升,因行動不便,而錯過黃金治療時機的慢性傷口病患逐年增加。為此,團隊開發的遠端照護平台透過拍攝傷處,讓AI分析復原及惡化的狀況,協助醫生與病患溝通、就診,提升護理療程的效率。團隊學生阮德慶說:「醫生可以透過專屬的病人資料庫,以訊息告知病患是否需要前往醫院回診。」此模式不僅減少了病患外出就診的麻煩,也替醫生省去了繁瑣的前置流程。 資料庫透過顏色區分患者狀況。紅色告知此病患上傳了新照片或訊息,藍色代表醫生已回覆,而綠色則是已痊癒。 圖/阮德慶提供「病患在拍照時必須以正面的角度拍攝,並且以照護者的指甲放置在傷口旁作為參考比例尺,系統會參考指甲片大小,自動換算傷口面積。」阮德慶表示,如果使用錢幣等其他參照物作為比例尺,物品表面的細菌可能會感染傷口。而照護者在協助患者處理傷口時,往往會更加注重手部清潔,因此最終才選擇了大小及衛生性最適中的照護者指甲。 AI透過分析傷口照片,自動換算惡化及復原部位佔據總面積的百分比,最終產出分析報告提供醫生檢閱。 圖/阮德慶提供亞東醫院外科醫師張惇皓表示,平台距離正式上線還有很長遠的路要走,「實際運用時需考量更多的資安問題,我們目前還沒有足夠的技術和資源解決。」因此,張惇皓會先以自身的病患開始營運,配合此AI進行診療,減少誤判的可能性。同時,他也考慮嘗試加入語音輸入的功能,讓不擅長打字的高齡人口使用聊天室時更加方便。「因為很多慢性傷口的感染是在內部的,在診斷的時候我們都會用鑷子去撥開表皮,深入組織去觀察狀況。」天主教耕莘醫院一般外科暨乳症科主治醫師陳俊煌表示,如果只以AI及醫生遠距判斷的話,很容易因表層痊癒而忽略了內部感染,所以在實際應用上存在限制;另外,因目前聊天室只有文字交流功能,可能會導致病患誤會醫師的指令,所以他希望平台可以再增加視訊、圖片等媒體功能,讓醫生可以搭配示意圖、示範影片指導病患,減少理解錯誤的可能性。
中國醫重發展醫院用地 忽視學生活動空間惹議
校園
第1776期
中國醫重發展醫院用地 忽視學生活動空間惹議
2022-12-21
【記者彭嘉輝綜合報導】中國醫藥大學水湳校區於2020年正式啟用,至今仍有許多建設尚未興建,學生活動空間長期面臨不足。近期,中國醫英才校區也因校內空間閒置,導致部分場地淪為堆放雜物的倉庫,因此,中國醫學生會19日針對荒廢空間活化發文,表明正積極爭取學生活動空間。預計明年於水湳校區建成的多功能體育館,受到許多學生關注,至今卻仍未招標廠商,工程進度嚴重落後。目前校內以臨時運動空間、桌球室與健身房作為學生運動場地。中國醫藥學系陳芷琪說明自身為校隊女排,若沒有室內場館,在戶外訓練會提高運動風險,「冬天冷的半死,夏天曬到中暑也沒辦法。」此外,校方承諾臨時運動空間至少將保存五年,但五年後水湳校區原定工程開始施做,則會拆除該空間。中國醫護理學系學生許宸瑋則擔心,臨時運動空間拆除後,若多功能體育館仍未完工,將導致學生失去原有運動空間。中國醫其他校區則發生學生空間遭校方剝奪的情況。英才校區互助大樓地下一樓原先為學生餐廳,受到疫情影響店家陸續關閉,學餐因此荒廢,成為堆放雜物的周轉空間。然而,目前校方預計將該場地改建為醫院行政辦公室,等同將原先屬於學校的用地改建為醫院用地。中國醫學生議會副議長李政翰說明,學生一直期盼能把這塊地活化成休息或社團空間,但校方未聽取學生聲音,反而私下與醫院協議。他也補充:「並沒有從任何會議紀錄、校院空間委員會得到相關資訊,只是單方面由校方告知。」英才校區改建為醫院用地並非先例,校方過往同樣曾對學生採取先斬後奏,拆除原先為教學大樓的安康大樓,並改建為醫療大樓使用,造成學生失去大量可運用空間。陳芷琪表示安康大樓多為通識課使用,拆除後上課地點多數移到水湳校區。但安康大樓除了課程用途外,還有設計停車場供學生停放。中國醫學生會會長黃祺善說明,安康一樓原先設有學生機車停車場共600格,大樓拆除後,校方將鄰近安康大樓的球場某區塊改建成停車場,車位數僅230格,低於原先二分之一,壓縮本就不足的學生活動空間。針對停車格縮減造成的影響,黃祺善解釋,英才校區位在市中心且鄰近附設醫院,原先一位難求的停車位經縮減後,停車將更困難。對於學生學習及活動空間現行狀況,李政翰認為校方當初讓各社團選擇在哪一個校區,顯示空間並未嚴重不足,但也已趨近飽和。李政翰說道:「英才校區擁有圖書館、自習室、社團活動空間、學生活動空間,教室、實驗室,現階段學生設備應該算充足。」但他也擔心,未來英才校區新增生物醫學工程學系以及醫療資訊學系後,空間壓縮的情況可能更雪上加霜。黃祺善則呼籲,學生才是校園主體,期盼校方多聽取學生意見,而非單方面與醫院協議,以保障學生權益。
本土疫情下被壓抑的聲音 第一線護理師的自白
專題
第1752期
本土疫情下被壓抑的聲音 第一線護理師的自白
2021-06-16
【專題記者林子頊、吳季柔、徐宇昕、王崴漢綜合報導】「其實本土疫情爆發對我們來說不意外,我們去年就預估(今年)年初還會有一波疫情再起,沒想到是五月。」護理師孟孟(化名)說道。孟孟在北部某私立醫院任職,他描述醫療現場吃緊,儘管醫護人員備齊防護裝備,但本土確診數天天新增上百例,死亡率也居高不下,甚至有多數個案在死亡後才確診,醫療量能有限,「每天往生室都是不夠冰的。」身處抗疫第一線的護理師與時間賽跑,他們此次止血的對象,是失控的疫情。穿上厚重的防護衣,護理師維妮(化名)做足準備,接下來的幾個小時他不得喝水、上廁所,為的是減少與病毒直接接觸的風險,也省下半小時穿脫防護衣的時間。本土疫情爆發後,護理師除了在醫院服務,也被調派前往檢疫所、防疫旅館及快篩站,他們頂著大太陽協助篩檢,不用十分鐘早已汗流浹背。第一線護理師在似地獄的豔陽下完成神聖的護理工作,然而,在這群白衣天使披上制服前,有多少人重視他們的工作權益? 本土確診個案激增,位於台北重災區的醫療院所面臨隔離病房和加護病房(ICU)人力短缺的問題。此外,當前疫情防治仍處於疫苗供應不及、確診病例數逐步攀升的窘境。圖為身穿防護衣的醫護人員,位於醫院臨時搭建的戶外病房內。 圖/Daniel Ceng Shou-Yi提供醫療現場混亂失序  醫護人員處於高風險環境防堵疫情擴散的夢,在5月15日被暴增的180例確診數字粉碎, 隨後雙北進入三級警戒,單日確診數也越飆越高。隨著疫情延燒,雙北各大醫院無法應付暴增的醫療需求,口罩、酒精、隔離衣等各種防疫物資因無法重複使用,數量逐漸短缺,台灣護師醫療產業工會理事長陳玉鳳證實,「N95口罩是不足的,兩週才發四個。」本土疫情如無情的海浪席捲而來,這一年多來喊著「超前部屬」口號的台灣,在海浪不斷沖洗下顯露出準備不足的真相,也將護理人員曝露在危險之中。路路(化名)為北部某醫院照顧確診者的專責病房護理師,他提到,政府的防疫政策朝令夕改,首當其衝的便是第一線醫護人員,「開專責病房的流程也才兩三個禮拜就已經改了十遍。」除此之外,醫院的硬體設備及防疫物資也不充足,讓路路不禁提問:「為什麼不事先準備?為什麼這一年沒有存夠手套跟面罩?」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位處前線的醫護人員在醫療量能不足的劣勢下咬緊牙關,但事實上,他們所要承擔的風險不只如此。「我覺得醫院的感控(感染控制)並沒有做得很好。」孟孟無奈道,他指出,醫院為了疏通急診人流,安排病患於採檢結果出來前就入住一般病房,然而,這群病人並非全分流至單人房,會增加病毒感染風險。孟孟委屈地表示,有人曾向院方反應,得到的回應竟是要求醫護將防備裝穿好,「可是隔壁的人(病人或家屬)呢?有可能他是陽性,那大家就死定了。」孟孟任職的醫院在不久後爆發院內感染,其中確診者也包括護理師。 疫情突然爆發,上級政策朝令夕改導致醫療現場混亂、感染控制不佳,使醫護人員措手不及,如待宰羔羊般被送上高風險場域。圖為醫護人員接種疫苗。(圖為示意照,非當事醫院) 圖/Daniel Ceng Shou-Yi提供防護衣下的心力交瘁 護理師心理壓力無處宣洩院內感染是疫情當前醫護人員最大的夢魘,若說每一個確診病患背後都是一個家庭,那醫護人員何嘗又不是他人的心肝寶貝?除了高壓的工作環境,護理師肩上的重擔,也包含對家人的無盡思念,與家庭期盼他們安好的掛念。「吃不好、睡不好,很多護理師都瘦很多。」青姐(化名)擔任北部某公立醫院護理主管,他一語道出護理師的辛酸。除了忙碌高壓的工作,必須擔心自己影響至親的安危更是許多護理師的痛,「不確定過程中有沒有污染到,不敢回家,不想因為我讓別人受影響。」「你想念他們,但你又不想把身上的病毒給他們。」新北市立土城醫院急診護理師蘇慧容說出無數子女的思念,也笑說最想念媽媽燒的一手好菜。他打電話回家時總是報喜不報憂,「打哈哈、說好笑的事,不會講出這份工作是很辛苦的。」而護理師工作的辛勞,不僅僅是體力上的消耗,也包含著內心的折磨。身處在與生死無法切割的工作環境,如何在病患往生時自我調適是每個護理師的課題。然而對護理師來說, 比面對死亡更難的,是無能為力。「醫院的床根本不夠,可能打開門病人已經死掉了。」北部某公立醫院急診護理師小潔(化名)回憶疫情剛爆發,醫療資源難以應付急遽增加的患者需求,許多重症患者甚至無法撐過漫長的等待,還未入院就已離世;而無處收治的確診病患,只能在醫院外等待衛生局指示。他難過地說:「你明明知道病人下一秒狀況會很不好,你可以救他們,但是你沒有辦法。」「當這些東西都發生在自己身上,你會覺得做醫療人員沒有什麼作用,也幫不了任何人。」小潔吐露護理師最深的無奈。醫療現場各種無形的工作壓力,層層疊加在醫護人員身上,他們卻只能自行承擔。「醫院有社工,但他們現在應該也沒時間處理我們,就連精神科都要被指派來專責(病房)支援了。」路路說道。一名不具名醫護也表示,醫院的確有社工資源,也會辦理情緒相關的工作坊,但這些心輔協助有形無實,使用率低落,和醫護人員中間像是存有一道牆,難以發揮實際作用。「護理端有很多小團體,我們會互相激勵、互相打氣。」蘇慧容分享護理師緩解心理壓力的方式。維妮也描述急診室的醫療現場:「大家脾氣來得快去得快,上班會互罵都弄得場面很難看,但下班又是嘻嘻哈哈打成一片。」護理師僅能透過彼此扶持、互相揶揄,暫忘高壓的工作現場。然而,許多護理師仍難逃被心理壓力吞噬,最終選擇脱去承受重責、使命的盔甲,離開職場。 本土確診個案激增,位於台北重災區的醫療院所面臨隔離病房和加護病房(ICU)人力短缺的問題。此外,當前疫情防治仍處於疫苗供應不及,確診病例數逐步攀升的窘境。圖為穿著防護衣在室外病房待命的護理師。 圖/Daniel Ceng Shou-Yi提供高離職率背後的真相 護理師長期困境難解護理師離職率高攀不下的問題在疫情風波中逐漸浮出,事實上,離職率高是護理界長期存在的現象,護理師長年被埋沒的各種聲音,才是離職率高的主因。「你有沒有帶腦袋?」、「你是笨蛋嗎,做事不會做快一點嗎?」小潔回憶起過去其他護理師因犯錯受辱。職場霸凌、無來由被針對在護理界是常有的現象,「學姊學妹制很嚴重。」蘇慧容坦言。他提到剛踏入職場的護理師對許多臨床工作不熟練,也因輪調制度需要短時間內熟悉不同單位的工作內容,學姊在高壓情況下很容易針對犯錯的新人,這也使多數護理師剛入職場就有離職的念頭。維妮提到,實際操作護理師的工作跟在訓練時差很多,「平常會對安妮(註一)練習,但面對病人實際操作又是另一回事。」蘇慧容也分享過去實習都要寫照顧計畫,而現在工作是直接向病人報告內容,會多一份責任感,不再像過去把它當作業看待,所有工作內容都是新的學習,難免會有犯錯的時候。註一:安妮是全身模擬的病人模型,設計來讓護理人員訓練護理技巧。除了要面對更高壓的職場環境,護理師平時工作繁忙,在疫情下面對朝令夕改的政策及蜂擁而入的病患,也常和病人、家屬出現溝通問題,導致護病關係更加緊張。「大部分的人都會覺得護理師在醫院就是要服務,上層都會說要保持服務品質,不應該跟病人大小聲。」孟孟無奈說道。「這是一個社會常態,大家會比較崇拜醫師。」蘇慧容感嘆。維妮也提到常有患者家屬把護理師當作看護對待,翻身、灌食、換尿布等雜事也要護理師一次又一次周到款待。 民眾對護理師工作內容存有錯誤認知,在疫情的壓力下,又使醫療現場的護病關係越趨緊繃。圖中護理師正在轉送病人(圖為示意圖,非當事醫院)。 圖/Annie提供除了長期工作範疇不明確外,護理師的排班、加班問題也不容小覷。護理師常因輪值大夜班產生時差,許多女性也因作息不正常導致月經失調。此外,路路分享:「護理師比較像責任制,在下班打卡前病人狀況變糟,你只能等病人穩定才離開,醫院不會給你加班費。」而加班費的爭取之路也是寸步難行。護理師在遇到職場及權益問題時,通常會事先跟單位護理長反應,然而醫院多以院方利益為重,護理師就算鼓起勇氣申訴也無濟於事,後續回覆常杳無音訊,最多換來淺淺的關心。北部某醫學中心護理師貝蒂(化名)說:「我們單位有事情就算被呈報上去,督導那邊也會擋下來。」他也分享過去離職受阻的經驗:「不知道來來回回跟單位護理長、督導、副主任、主任聊過幾次,他們缺人會想留住你。」他了解醫院長期缺乏護理人力,但也不應影響個人未來規劃。孟孟提到,同事曾在院長至病房關心時順道反應職場問題,隔天遭受護理長責備。蘇慧容則強調:「越級呈報會傷害到你的主管,也會傷害自己。」若是越過護理長向高層主管呈報,可能使護理長感受不佳導致職場關係更加惡化。此外,他認為上級相較不了解工作現場的真實情況,遇到問題應和護理長保持彈性溝通。面對這些被存放已久的問題,護理師們一笑帶過,在繁忙的生活裡,他們不願做無謂的爭取,因為知道這些事難以被改變。 本土確診個案激增,身穿防護衣的醫護人員在快篩站替民眾進行篩檢。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單日(5月 26日)新增確診病例 304 例,校正回歸331例,死亡病例11例。當前疫情防治仍面臨社區傳播與疫苗供應不足的問題。 圖/Daniel Ceng Shou-Yi提供「我盼的只是醫院的重視」 改善護理師工作環境刻不容緩護理師處在艱困的工作環境,在疫情期間,這些困境顯得更不容忽視。身心俱疲的護理師奮力守住防疫戰線,需要的僅是公開透明的政策和人性化的配套措施,讓他們免於後顧之憂。「很多醫院都有院內感染,卻沒有告知民眾院內感染多嚴重,這對護理人員會是很大的隱憂。」台灣護師醫療產業工會理事長陳玉鳳表示,甚至連護理師對院內感染的情況也毫不知情,若後續的處理不佳,恐有擴大感染的風險,他呼籲醫院應公開告知情況,不應對護理人員有所隱瞞。在一線與確診者接觸的護理師即使做好充足的防護措施,仍擔憂將病毒帶給家人,許多人因此選擇住在醫院宿舍,而陳玉鳳表示,院方除了必須提供住處,還需考量宿舍與醫院的距離,讓護理師在結束繁忙的工作後,能就近有安身之處。對於家中有小孩或長者的醫護人員,陳玉鳳進一步指出,政府必須提供配套措施協助醫護人員,才能讓他們安心上戰場。目前醫院雖有提供防疫照顧假,但在醫療量能吃緊的情況下,護理師們擔憂請假可能加重同事的工作負擔,這樣的壓力往往使防疫照顧假形同虛設,「平常護理人員請假就很困難,疫情爆發後肯定更難,人力沒辦法負荷。」孟孟坦言。而面對險峻的疫情,防疫獎金成為唯一的支持,但醫院延遲發放防疫獎金卻是常態,護理師也沒有申訴管道,只能苦苦等待。孟孟便指出:「我從去年到現在都還沒領完,有時候會突然領到,而且每次獎金數目都不一樣。」此外,疫情期間護理師面對比以往沉重的壓力,更突顯心輔資源的重要性。雖然大部分醫院都設有身心科或安排社工輔導,然而陳玉鳳指出,心輔資源若設在院內,護理師常會擔心身分曝光而不敢求助,陳玉鳳質問:「常常提出問題就會被上級盯上,這樣尋求資源有安全感嗎?」他認為應該要設置獨立諮詢平台,提供安全的抒發管道。 本土確診個案激增,位於台北重災區的醫療院所面臨隔離病房和加護病房(ICU)人力短缺的問題。此外,當前疫情防治仍處於疫苗供應不及,確診病例數逐步攀升的窘境。圖為一位女士戴著口罩坐在醫院外的臨時病房,那裡放置了許多氧氣罐及病床。 圖/Daniel Ceng Shou-Yi提供為患者及家屬提燈的白衣天使 護理師的辛勞由誰體恤?疫情嚴峻,護理師肩負重任,表面看似白淨的制服底下,內心早已滿目瘡痍。即便如此,他們仍願意額外承受醫療現場的人情負擔。「看到很多病人覺得人生快要沒有希望,我們就是給他們支持。」青姐說<b>。在醫療現場,護理師是最長時間照護患者的人,而在疫情期間不開放家屬探病的情況下,護理師更多了陪伴者的角色。他們照顧患者、陪他們康復,甚至陪伴急重症患者走完生命的最後一哩路,另外,面對心急如焚的家屬,護理師也成為家屬唯一能與患者接觸的橋樑。「我們請家屬找一隻手機,每次照顧時就會約時間打電話,讓他們跟阿公視訊,我覺得這可能是我們能盡力做的事。」路路說道。若患者不幸離世,為避免傳染風險,遺體必須立即裝入屍袋並火化,對於家屬來說往往難以接受。蘇慧容說:「我們要好好地衛教,我相信家屬都可以接受。」而路路也提到,疫情下面對生命更頻繁地凋零,他們也只能盡可能達到家屬的需求,「家屬覺得逝者沒有穿鞋子離開會走不好,我們就會讓他(逝者)套著(鞋子),就是盡力做到。」護理師是防疫一線的戰士,他們必須堅強;而面對孤獨的患者和無助的家屬,他們成為他人的依靠。但在護理師自顧不暇的同時,醫療環境和政策沒有和他們站在同一陣線,誰來成為他們的支柱? 疫情下,醫護人員需曝露在高風險的環境。穿上防護衣後,不論再苦,為了守住防疫戰線,護理師仍咬緊牙關面對每天的防疫抗戰。圖為醫護人員面對疑似確診患者時的防護穿著。(圖為示意照,非當事人) 圖/Annie提供
毛小孩說不出的苦痛 資訊不透明釀寵物醫療爭議
專題
第1748期
毛小孩說不出的苦痛 資訊不透明釀寵物醫療爭議
2021-05-05
對飼主而言,毛小孩如同一家人,當寵物需要就醫,飼主必定承擔一定程度的心理壓力。圖中的貓被固定四肢,準備進行手術。 圖/春天動物醫院提供【專題記者林子頊、吳季柔、徐宇昕、王崴漢綜合報導】「那時候(開刀過程)很緊張,但當我們知道腫瘤是良性,開完刀後只要照顧好就沒問題了,不知道為什麼後來牠突然就走了。」李小姐(化名)在訪談中數度哽咽,憶起逝去的寵物貓李木木,至今他仍無法平復情緒。術前,李木木血檢(註1)指數一切正常,身上的腫瘤接受外科手術切除,術後僅須服藥便能康復。「他(獸醫師)要我們餵什麼藥我們就餵什麼,雖然感覺牠(李木木)很不舒服但我們還是照餵。」李小姐談到,李木木術後歷經三次回診,在第三次回診前突然身體不適,各項血檢指數異常飆高,最終在安寧治療下,李木木離開李小姐一家人。註1:寵物開刀前必須接受血液檢查,檢視本身健康狀態,評估是否適合此項手術。台灣近年飼養寵物的比例逐年上升,從事趨勢分析的時勢股份有限公司曾於2018年推測,台灣寵物數量有機會在2020下半年超過15歲以下孩童數。寵物市場快速擴張,相對應的醫療需求不斷增加,而藏身於寵物醫療現場的問題也浮出檯面。 近年寵物市場擴張,寵物醫療需求也快速提升。根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的公開資料,全台目前登記開業的動物醫院有1923家。(圖為示意照,非當事醫院) 圖/王崴漢攝李木木當時大約六歲,明明應是身體健壯的年歲,卻在接受一般腫瘤切除手術後離世。李小姐拿著醫師開的藥丸求助過往看診的另一間醫院,礙於醫師無法僅從藥丸判斷藥物成分,李小姐至今不曉得當時李木木到底吃了什麼藥,「我們只有拿到血檢證明書跟收據,裡面寫著開刀用了哪些器材、多少錢,不會給我們藥名。」瀏覽網路上有關寵物醫療爭議的文章,其中一部份的癥結,在於飼主無法取得醫療過程的相關書面文件,包括獸醫師填寫的診療紀錄,或手術過程的影像資料。若不幸發生醫療事故,飼主無法取得客觀證據,將有損權益,更遑論釐清事故真相。<b>獸醫師法規範不周 醫病資訊落差加劇獸醫師理應是毛小孩的守護天使,然規範不完善的《獸醫師法》導致動物醫療品質參差不齊。飼主在無法仰賴法律保障的窘境下,每一次診療都充滿變數。 寵物醫療會處理到不同品種、體型的寵物,由於寵物醫療未設有健保制度,獸醫師依自身財務能力使用不同醫療設備。 圖/王崴漢攝台北市議員楊靜宇曾任中華民國獸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簡稱全聯會)副理事長,他認為現行《獸醫師法》規範不周,如第12條規範診療、檢驗紀錄應記載飼主姓名、動物種類與體重、診療日期、發病情形、診斷結果及用藥與治療情形等。制度看似詳盡完整,但楊靜宇道出藏匿其中的漏洞:「主管機關沒有設立(診斷紀錄)標準格式,這往往是爭執點引發的所在。」楊靜宇補充獸醫師培育教學包括病歷填寫,但職場慣例又是另外一套。全聯會統籌各縣市獸醫師公會,也提供現行動物診斷證明書範本。楊靜宇查閱此範本時,發現文件僅以「診斷結果」概括發病情況、用藥與治療情形,恐有診斷書不夠詳盡且資訊不透明的問題。此外,《獸醫師法》第11條也規定獸醫師若無正當理由,不得拒絕提供診斷書及檢驗證明書給飼主。然而根據多數飼主的就醫經驗,規模較小的動物醫院通常不會主動提供診療證明,即便飼主主動向院方要求診斷書或是藥單,卻少有獸醫遵守規定,提供完整診斷紀錄。飼主Dolly(化名)的遭遇即為一例,他因寵物狗Lulu的皮膚搔癢問題就醫,卻遭遇不佳的醫療經驗,更纏上官司。Dolly透過醫院粉絲專頁留言評論,質疑獸醫自售洗劑、用藥過重,導致Lulu嚴重脫毛、抽搐無力,他同時指控院方造假Lulu的血檢報告書,宣稱牠患有犬隻少見的「血巴東蟲症」(註2),卻遭到獸醫以妨害名譽告上法庭。蒐集證據時,他發現院方未提供任何收據與藥單,「我回去跟他要收據,我要了三遍。」後來Dolly親自去動物醫院,他判斷當時因有其他客戶,院方不便拒絕,才能順利取得收據。註2:血巴東蟲症(Hemobartonellosis) 是一種犬貓傳染病,感染多以貓為主,犬隻感染機率較小。感染後寄生在紅血球的細胞外,進而引起貧血。相較於收據,藥單可以提供飼主寵物用藥的資訊,對於寵物術後康復更加重要。立法委員洪孟楷關注寵物醫療問題,他點出資訊透明度會影響寵物用藥安全,許多飼主曾向他反應因擔心藥品會影響寵物健康,希望索取藥單,「(寵物)用藥後反應奇怪,(飼主)無法確定是副作用,還是劑量錯誤、醫生診斷不精準。」對於飼主而言,藥單、收據與診斷證明書不只是醫療現場的紀錄,更是毛小孩的平安符。為了寵物的安危,飼主會盡力吸收醫師說的資訊,但只有口頭說明並不足夠。李小姐無奈道出飼主心聲:「證明文件至少要給我們,才好去別間看是什麼情況。」「當下真的很慌,慌到醫院說什麼都會說好好好。」李小姐說。對於非專業的飼主而言,視同家人的寵物因病送醫,心裡早已六神無主,就診時儘管對獸醫口中的專業術語似懂非懂,他們也只能全盤接受。面臨如此資訊不對等的情況,飼主即便想爭取權益也求助無門。<b>獸醫難言的苦衷:公開完整病歷恐曲解<b>專業考量事實上,關於獸醫是否確實提供相關診療紀錄,尚有動物醫院繳出不錯的成績單。國立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附設動物醫院會於完整病歷詳述飼主主訴(註3)及神經學、影像學等檢查紀錄,同時記載手術過程及後續治療,飼主可向醫院索取基本病歷,藥單也清楚列出藥物作用及可能的副作用。而除了文字紀錄,台中春天動物醫院更拍下手術程序,院長林棠棣表示:「我們讓飼主可以看到手術流程,遇到爭議時,就需要用當下的照片比對,單眼相機可以多角度清楚記錄。」註3:飼主描述寵物的異常行為以及持續時間。 獸醫師與飼主在手術前須經過充分討論,包括為何要動手術、預期結果、有無預料之外的可能等,飼主同意後再簽手術同意書。 圖/王崴漢攝現行《獸醫師法》未強制規範動物醫院如何提供診療紀錄,導致各家動物醫院服務品質不一。細究部分獸醫師為何不傾向提供完整藥單,楊靜宇指出,獸醫師除了擔心自身醫療專業被競爭同業參考挪用,更深層的隱憂,是害怕飼主考量費用落差,自行持藥單前往藥局配藥,「他(配藥)沒有診斷費沒有掛號費,所以價差會很大。」楊靜宇說明,現今動物醫療多涉及慢性疾病,寵物須定時回診,由獸醫師依情況調整用藥,「不是看一次就吃五年。」他透露,先前就曾有飼主回診幾次後向醫院索取藥單,自行前往藥局配藥,結果自家寵物於七個月後過世,飼主反而針對獸醫師開立的藥單提出告訴。除此之外,國立臺灣大學獸醫專業學院院長張芳嘉進一步談到,並非每位飼主皆熟稔醫療專業,在發生糾紛當下,飼主通常已認定過程有醫療疏失。當飼主要求院方提供完整病歷,背後看不見的是獸醫師必須承擔名譽受損風險,獸醫師也擔憂飼主誤會醫療手法。張芳嘉認為,將完整病歷提交調查單位更合理。 若飼主誤解獸醫師診療手段,恐將不愉快的就醫經驗分享至網路平台,影響獸醫師個人名譽。(圖為示意照,非當事人) 圖/王崴漢攝<b>寵物只是「物品」 飼主救濟管道阻礙重重「我希望至少能明確讓我們(飼主)知道有申訴的管道,不會遭遇太多困難。」李小姐說。醫療資訊不透明已經是寵物醫療現場普遍存在的問題,也是發生爭議的主因。然而,當產生醫療糾紛時,申訴管道卻仍受不健全的制度所困,飼主只能被迫打退堂鼓。寵物在法律規定上仍屬於無生命的「物品」,飼主若尋求法律救濟,僅適用消費申訴或民事訴訟。目前寵物醫療爭議主要由地方政府的動物保護處(簡稱動保處)協助救濟,在正式提出申訴前,動保處會協助院方和飼主溝通,若無法達成共識,飼主可以向行政院消費者保護會提出消費申訴並進行調解,地方動保處和獸醫公會也會協助調解過程。在寵物醫療爭議的消費申訴上,院方須提供醫療過程的完整資訊,然而,在沒有明確規範寵物醫療記錄細項的情況下,也難以確保資訊完整度,影響調解結果。「和解就不會探究太深的原因,如果真的要探究原因,就要走民事訴訟了。」張芳嘉說。若不滿結果,飼主可以向法院提出民事訴訟。不過,民事訴訟費用高且耗時,張芳嘉強調法律以物品看待寵物,所以即使飼主在法庭中勝訴,能得到賠償也不多,他說:「現在很多人都把寵物當成家人對待,但是就法律現實層面,(寵物醫療疏失)沒有精神賠償 。」<b>資訊不透明成爭議主因 寵物醫療環境從何改善?飼主尋求醫療協助時,會遇到的問題百態。當診療過程不透明,造成雙方醫療資訊落差,我們該如何從源頭減少不必要的醫療糾紛,打破獸醫和飼主間的層層高牆?解方一:增修法規 確保醫療資訊紀錄完整「目前法條規定獸醫師不得拒絕填發診斷書跟檢驗證明書,但各位有看到所謂診斷書的標準嗎?」楊靜宇認為《獸醫師法》應仔細規定醫療行為紀錄的格式。而立法委員洪孟楷與飼主、獸醫師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討論後,也於近日推動《獸醫師法》第11條的修正草案,內容提及,獸醫師不得拒絕填寫病歷摘要、提供影像紀錄和其他診療證明文件,修正目的便是希望能讓飼主拿到更完整的醫療資訊,維護寵物醫療權益。當飼主和醫院產生醫療糾紛、不幸走上法律途徑時,完整的醫療紀錄才能作為充分的證據,供法官進行判決。另一方面也是保護獸醫師權益,輔助獸醫師的說詞,讓資訊更加公開透明。此外,獸醫相關法規與人醫仍有落差。「人醫有《醫師法》限定醫師資格,還有《醫療法》規範醫療行為、醫院分級、設備規範等院所相關規定,但寵物卻只有《獸醫師法》。」楊靜宇認為除了現有的《獸醫師法》外,政府應增設《動物醫療法》,規範獸醫的醫療行為,給予飼主更多保障。<b>解方二:建置<b>雲端病歷登錄系統 促醫療資訊流通通常寵物會有定期回診的醫院,但也可能因醫療資源不足,或寵物在非看診時間發病,飼主就需將寵物帶至設備較完善或是全天營業的醫院。然而,現今缺乏完整的寵物看診紀錄系統,接受轉診的獸醫只能透過飼主口述或簡陋的手術及用藥紀錄判斷問題,導致寵物進行重複的醫療行為,不僅浪費資源,也可能拖延動物急救的時間。「人醫可依醫療系統的紀錄向中央申請經費,但是動物醫院沒有健保,缺乏民眾查詢公開資訊的功能,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也無權力調閱資料。」楊靜宇點出雲端系統建立的困難處包含法源問題,他認為訂立《動物醫療法》不但能嚴謹規範醫療行為,也可建立完善的獸醫醫療系統。完整的醫療紀錄系統不僅簡化轉診流程,獸醫也有更明確的依據判斷後續療程。另一方面,明確的紀錄更保障飼主及獸醫的權益,在面對醫療糾紛的訴訟時,讓雙方有足夠證據進行審判。<b>爭議當前 動物法醫可成解套?當發生醫療疏失,寵物不幸在醫療過程喪生,飼主希望透過動物法醫解剖遺體了解真相,卻由於相關資源和制度發展尚未成熟,處處碰壁。國立臺灣大學獸醫專業學院助理教授黃威翔專精動物法醫病理,是台灣第一位動物法醫,也組成台灣唯一的動物法醫小組。他提到,目前動物法醫的發展才剛起步,僅負責解剖動保處委託的疑似虐待動物案件的動物遺體。「目前制度發展及檢驗量能還不夠完善,針對醫療糾紛案件,處理起來會比較為難。」黃威翔說明,由於動物法醫不具公權力,無法強制從動物醫院取得寵物完整病歷,前端醫療資訊不完整,也會造成後端法醫分析困難。而解剖的費用須由飼主自行支付,且調查過程耗時,若結果不如預期,飼主也難以接受。「我們一直想做但也不能做。」他無奈說道。此外,由於缺乏寵物遺體保存設備和明確程序,遺體常交由飼主自行處理,後續若希望透過解剖釐清真相、爭取權益,但遺體保存方式錯誤,導致細胞壞死,就算能將寵物送往動物法醫檢驗,仍無法得到準確的檢驗結果。建立完善的動物法醫系統首先必須有足夠的市場需求,和充足的動物病理專業獸醫投入,才有機會推動並設立動物法醫的申請機制和規則。「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楊靜宇坦言。 臺大獸醫學院教授張芳嘉表示,目前正與動物法醫黃威翔討論能否成立動物法醫鑑定中心,屆時除了執行法院委託的業務,同時也受理飼主對寵物檢驗的需求。 圖/王崴漢攝<b>破碎中重建信任 醫病關係待修補「到底是你專業還是我專業?」獸醫師不滿飼主Q(化名)的質疑而回應道。至於飼養四隻貓的Q,在醫療資訊不對等、尋求協助無門的情況下,他也難以信任獸醫師。寵物醫病關係越趨緊繃。「醫病關係就是要雙方信任,這部分跟人醫是一樣的,但動物不會講話只能靠飼主溝通。」張芳嘉強調良好醫病關係的重要性。張芳嘉認為在進行醫療行為前,院方應展現專業,如實稟報執行手術的判斷標準、術中可能產生的狀況和應對方式,及術後可能出現的併發症,以利飼主評估是否同意醫療行為。林棠棣也建議飼主在發生問題時,主動搜尋相關資料彌補資訊落差,將看見的問題及產生的疑慮向獸醫提出,並且尊重雙方的溝通過程。法律疏漏釀成的不信任,漸漸築起獸醫師與飼主的隔閡,或許修正法律和制度仍無法完全改善當前破碎的醫病關係,但至少能逐步搭建醫病間信任的橋樑,讓醫療現場的每一步踏實而穩健。 動保意識逐漸抬頭,法律卻沒有因此跟上腳步,飼主重拾對獸醫師的信任,想必是條長遠的路。 圖/王崴漢攝
白色巨塔的前哨戰士 當醫檢師不再留下
專題
第1743期
白色巨塔的前哨戰士 當醫檢師不再留下
焦點
2021-03-18
【專題記者蕭淳云、駱芷萱、崔兆慧、周佩怡綜合報導】抽血櫃檯前,手拿檢驗單的病患來來往往。有一群人身穿白袍,在第一線為病患抽血;另一部分的他們,在實驗室裡專注地檢查血液中的血球異常。他們是俗稱「醫師之眼」的醫事檢驗師(以下簡稱醫檢師)。許多會診中,醫師無法透過問診、觸診得知病人確切狀況,這時便需要醫檢師協助,採集患者的血液、尿液或糞便,並檢測其中的各項數據,作為醫師的診斷參考。醫檢師承諺(化名)形容:「醫師的客人是病人,而我們的客人是醫師。」台灣的醫檢師養成,必須畢業於相關學系、歷經800小時的醫院實習、再考過及格率不到五成的國家考試。看似嚴謹的人才培育體系下,究竟出了什麼問題,讓醫檢師成為如此弱勢的存在?<b>受限於薪資天花板 醫檢師成工作備案「別人問我在做什麼,我都說驗血、驗尿、驗大便。」25歲的許柏均,從事醫檢師工作邁入第三年。在他的計畫中,10年後,他要離開這個行業。這陣子,許柏均剛好值早班,電話那頭的他,聽起來總是略顯疲態。醫院的醫檢師多採三班制(註1),每家醫院的輪班制度不盡相同,以他為例,每個月大約需要上五天大夜班、七天小夜班。註1:醫院醫檢師需提供24小時的檢驗服務。大部分醫院採三班制,分為白班(08:00-16:00)、小夜班(16:00-00:00)和大夜班(00:00-08:00)。在中部工作的他,起薪3萬出頭,如果當月績效好,加上獎金大概可以領到4萬左右。以入社會的第一份薪水而言,聽起來還不錯,但3、4萬背後,是又緩又長的薪資漲幅,讓年輕醫檢師們望之卻步。許柏均告訴我們,就算做到退休,薪水大概就6萬上下,「本來薪水比別人高,10年後,我們還在原地踏步。」在醫院,醫檢師的薪資漲幅不顯著,再加上專業長年不受肯定,讓「醫檢師」漸漸成為相關科系畢業生口中的職涯備胎。<b>僧多粥少 醫檢市場深陷低薪循環民國45年,國立臺灣大學成立全台第一所醫學檢驗暨生物技術學系,隨後幾年,醫檢師成為炙手可熱的新興行業,「我小時候,醫檢師是很夯的職業,學生五專還沒畢業,各大醫院就會去學校搶人。」曾在醫院工作14年的醫檢師陳寬(化名)回憶往日榮景。可如今,醫檢師彷彿成為白色巨塔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廉價技術人員。近幾年,醫檢系持續增設,培育出更多醫檢人才,但醫檢師的職缺卻沒有因此增加。更甚者,經營四間檢驗所的林清薇提到,在健保制度上路後,民眾多往大醫院檢測,許多私人檢驗所業務量銳減,從全盛時期數量近千所至今只剩大約300家,造成現今預備醫檢師人數多、職缺卻稀少的市場現況。人力供給源源不絕,讓醫檢師難以和醫院談判薪水。台灣醫事檢驗產業工會(以下簡稱醫檢工會)發言人凃昀吰說:「醫院覺得用這樣的薪水永遠都可以請到人。」 平時醫檢師們都待在實驗室中,只有在抽血櫃檯才會接觸病人,因此病人較不會認識他們。 圖/林佩箴提供<b>實驗室外鮮為人知的專業 109年初,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爆發,將醫事人員的重要性推向高峰,隨著醫院檢驗量爆增,醫檢師的工作量也大幅提升。除了高工時帶來的辛勞,俗稱「兔寶寶裝」、又緊又熱的防護衣,也加重醫檢師負擔。因為穿脫步驟繁雜、耗時,為了避免浪費時間,憋尿、減少喝水是第一線醫檢師共同的職業傷害。然而,這批身處前線的防疫戰將,並不廣為人知,他們的專業也不受重視。社群媒體上,偶爾可以看見醫檢師調侃自己被當成「操作機器的猴子」。醫檢師阿忠(化名)無奈地表示,不只民眾不了解醫檢師的專業,甚至醫院內部也有類似的聲音。承諺解釋,其實醫療儀器需要醫檢師專業判讀,才能提供準確的報告,「因為(檢體)數值異常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採檢技術不好才導致血液凝固,或是有其他原因。」社團法人台北市醫事檢驗師公會理事長劉兆偉指出,早期因大眾不認識,沒有明確的標準,才會低估醫檢師的地位和薪水。他強調,醫檢師的工作不僅需要專業醫學背景,也十分重視品質,「為了達到最精準的數據,我們需要做很多(儀器)校正和品管,以協助臨床端。」<b>醫界籠中鳥:孤立無援的醫檢師阻力一 人少勢弱,缺乏聲援「人數少講話就沒人聽。」許柏均似乎很習慣這個行業勢單力薄的情況。一家醫院的醫檢師人數占比不多,全台執業醫檢師總人數大約9000多人。以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為例,院內員工將近7000人,但醫檢師僅有300多人。許柏均所屬的醫院,醫檢師更是只有80多人。除了人數少,阿忠認為無人聲援也是原因之一。他無奈地說:「民眾不太知道我們,如果出來發聲,第一個反應可能是:『他們是誰 ?』」另一方面,社團法人中華民國醫事檢驗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以下簡稱醫檢師全聯會)雖然長年致力於提升醫檢師待遇,卻因沒有穩定的政治力量支持,難以快速推進政策。劉兆偉另兼任醫檢師全聯會常務理事,他提到,醫檢師全聯會時常派代表到各地進獻政策,就是希望改善醫檢師薪資不合理的問題。不同於醫師全聯會和藥師全聯會,在各項醫療決策上具有強勢主導權,立法院當中公開聲援醫檢師的立委屈指可數。阻力二 讓基層無感的醫檢團體醫檢師們提起醫檢師全聯會,常常拋出「無感」這個形容詞。擔任醫檢師30餘年的柯瑟琴認為,公會組織應該要為群體爭取更好的待遇,但醫檢師低薪的問題卻遲遲沒有被解決。面對基層質疑,劉兆偉表示,與政府之間的談判需要循序漸進,「很難一步到位,需要慢慢爭取(薪資)合理化。」他也補充,為保有談判籌碼,許多會議過程無法立即向基層報告,因此容易造成誤會。部分年輕醫檢師對於醫檢師全聯會的作為感到不以為然。106年,一群30多歲的青年醫檢師另立醫檢工會,他們召開記者會、遞交陳情書,渴望透過不同管道改善待遇。對於不同團體的訴求,劉兆偉認為,每個組織有各自的職責與立場,「但只有為醫檢師全體利益努力,才能得到會員肯定。」然而,凃昀吰指出,因為醫檢師全聯會的核心決策者多為醫院內部主管,對於代表基層的工會難免有些意見。他提到,曾有加入醫檢工會的基層同仁被上級施壓,「有人被約談,或是被瘋狂調職。」我們向許柏均問起有關醫檢師全聯會和醫檢工會的行動,他坦言:「我不太了解。」不論是組織與組織、組織與基層,仍有待建起溝通的橋樑,才能真正為全體醫檢師爭取更好的未來。<b>醫檢師流動率高 新人只能倉促上場醫院工作待遇不甚理想,讓不少醫檢系畢業生卻步。目前持續進修的凃昀吰談起大學同學畢業後的流向,以一副「你絕對想不到」的表情告訴我們,「班上大概90人,只有20個考到醫檢師執照,其中又有10個不去醫院。」他強調,把醫檢師當作後路的現象,在醫檢系畢業生中並不少見,「有些人也會把醫檢系當跳板,轉行到醫療相關系所。」26歲的醫檢師靜蓉(化名),從高中起就有醫檢夢,「那時在醫院健檢中心打工,發現這份工作可以深入看到不同的醫療面相,想說去試試看。」但上個月,靜蓉決定離開醫院體系,另尋新技能,他說:「如果醫療環境很好,我就會一直待在這裡。」談起離職原因,靜蓉首先弱弱地自我質疑:「我有在想是不是我抗壓性太低。」他解釋,醫院培訓新人的時間很短,由資深醫檢師帶領大約一周後,就要獨當一面。這樣被「趕鴨子上架」讓他備感壓力,他坦言:「有時候會質疑自己發出去的報告到底可不可信。」靜蓉的經歷,點出醫院新進醫檢師的高流動率,導致資深醫檢師要花費更多精力培訓新血。由於每家醫院的檢測器材有所不同,流程、技術都需要新進醫檢師費時熟悉。但陳寬透露,醫院為了分攤人力,不會花太多時間讓菜鳥慢慢上手,「最好是可以趕快多一個人來輪大夜班。」新進醫檢師誠惶誠恐地送出報告,資深醫檢師則除了個人業務,還有帶領新人的額外負擔。面對醫院裡不穩定的人力狀況,承諺擔心可能會影響檢驗品質,「因為人少,精力都耗費殆盡。」<b>改善醫檢師工作環境的可能解方解方一 優化醫檢人力配置 反映實際工作量過去的醫院評鑑標準,醫院會依據病床數安排醫檢師人力,例如醫學中心每20床應配置一名醫檢師;地區醫院每50床應配置一名醫檢師。然而,一般病床的採檢業務並非醫檢師的主要負擔。院內醫檢師的檢測業務大多來自門診,直至去年,新版評鑑標準才加入門診量。但門診量仍難以反應真正的檢體量,醫檢工會理事長吳進興建議,未來應以處方簽或檢驗單來計算所需人力。吳進興以藥師為例,當一位藥師負責超過70張藥單,就會再增加一位藥師。他認為醫檢師也應比照辦理,限制每人負責的檢驗單數量,避免負擔過重的情況發生。 醫檢師檢驗時,會將檢體放進不同儀器,再依數據判讀報告,推斷出病人可能的狀況。 圖/林佩箴提供解方二 改善低價競爭 落實醫檢分流目前法規規定,民眾在接受醫師診治後,可採取兩種檢驗方式:自行選擇檢驗所(註2)、由醫療院所代為安排(註3)。民眾為求方便,多選擇醫院委託代檢。一條龍式的服務便民,卻減少私人檢驗所的客源。註2: 《全民健康保險法》(以下簡稱《健保法》)第71條規定,醫療院所在診治完病患後,應讓患者自由選擇檢驗所接受採檢。註3: 《全民健康保險醫療辦法》第6條規定,醫療院所可以用委託代檢的方式,直接為民眾安排檢驗服務。另一方面,私人檢驗所為了爭取檢驗業務,通常願意用較低的價格接收檢體,但許多檢驗所不敵同業間的低價競爭,紛紛倒閉。林清薇表示,原先方便民眾就醫的美意,卻讓私人檢驗所被迫寄人籬下,使醫院從中剝削利益。欲改善低價競爭的問題,首先須處理醫院低價外包檢驗的普遍作法,吳進興建議應落實《健保法》,讓市場中的部分檢體釋放至私人檢驗所,使檢驗所得以生存,同時也讓醫檢師多出醫院之外的工作選擇。<b>離開或留下:醫檢師無解的未來許柏均談起升學時期選擇醫檢系的理由,不時夾雜無奈的苦笑,「入學的時候不知道會這樣,大三大四實習後才慢慢發現。」然而,實習中漸漸發現的低薪真相並未讓他打退堂鼓,「那時可能因為新鮮感,覺得是一份滿專業的工作,所以沒有很後悔。」但現實漸漸消磨掉許柏均對這份工作的熱情與信心,「可能入行才兩年,但已經知道20年後會是什麼樣子,我覺得不會改變。」在訪問最後,許柏均主動向我們提問:「其他醫檢師都說些什麼呀?」我們告訴他:「有些說想離開,但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他以一貫淡然的口吻呢喃道:「我也是,還在想自己到底可以做些什麼。」醫檢師像極了馬戲團裡踩著圓球的大象,看似溫和,眼神卻流露長年積累的慍怒。他們不一定滿足現況,但這是他們所認知的唯一一種生存方式。也許觀眾未曾聽到大象的呼救,但當那股怒火衝破馬戲團的帳篷時,觀眾席上看戲的人們也無法倖免。許柏均目前仍在醫院工作,只期待10年後,他能順利找到賴以為生的志趣,又或者,那時的醫檢環境,已經改善到足以把他留下。&nbsp;
輔大診所財務弊案 師生籲公布調查結果
校園
第1694期
輔大診所財務弊案 師生籲公布調查結果
2018-12-27
【記者郭又華新北報導】輔仁大學學生會19日舉行「輔大師生站出來!一同徹查『輔大診所及附設醫院重大違規案』」記者會,要求校方針對「輔大診所及附設醫院重大違規案」通報案中,多項校方遭控包含逃漏稅及擅自追加預算等違法嫌疑之行徑提出調查報告,並呼籲校方與師生正面溝通。同日校方召開聲明會,駁斥通報案中的控訴,並強調校方經調查並無違法行徑。輔大前稽核室主任靳宗立7月31日向教育部通報,輔大校長江漢聲在籌設輔大診所及輔仁大學附設醫院時,涉嫌包括逃漏稅、擅自變更租約等八項違法行徑,對學校造成財務損害,同時發信告知全校教職員。校長隨即發布公開信否認。輔仁董事會也聲稱已針對這些指控聘請專業人士調查,且「查無不法」,卻未提供實際調查結果報告。記者會上,輔仁學生會與部分教職員質疑,校方不提供調查報告,僅片面聲稱清白,有「黑箱調查」之嫌。他們呼籲校方應公開委任調查單位及調查結果報告書,並與師生直接溝通,而非強迫師生接受單方面的聲明稿。輔大法律學系的學生劉家杭表示,學生既然繳納學費,理應能要求詳閱校產的財務狀況明細。他說明,輔大學生會推動財務透明化已逾四年,校方卻總推託不方便公開或「學生不適合了解」。此外,校方平時進行決策時,即使決策案件與學生權益息息相關,校方也時常不願與師生進行任何討論。此種校方與學生的不對等關係,導致本次事件校方輕率面對學生要求。他強調學生會立場,一直以來僅要求校方給予合理答覆,希望校方能給予學生足夠尊重及誠意。在記者會進行同時,輔大行政副校長張懿云亦同時召開聲明會,宣稱靳宗立的通報內容不實,重申董事會已聘請專業人士調查其通報內容,更首度公開負責調查的單位名稱。張懿云表示,原先不公布負責調查的會計及法律事務所名稱,主要基於事務所隱私考量,不願被捲入此次爭議。另外,不公開本次事件所有調查資料,則因報告書篇幅達上百頁,擔心釋出後被有心人士斷章取義,使爭議繼續延燒。她補充,儘管校方不願將報告書公布至網路,但歡迎輔大師生至行政副校長室查閱紙本資料。然而,此事未於聲明稿上提到,學生會也表示事前對此事不知情。劉家杭指出,未在聲明稿中提到輔大師生可查閱調查報告,代表校方依然未正視學生訴求。他表示,學生會將盡快詢問查閱報告書事宜,也呼籲校方積極對學生釋出善意,表達溝通意願。輔大社會學系暨研究所教授戴伯芬則擔憂,若調查報告書只能由學生親自申請查閱,申請學生恐有被校方「貼標籤」的風險。她強調,任何使用公共資源的財產資料,都應該接受公眾審視。她希望學校能在網路上公開此案件的調查結果報告書全本,以示負責。 輔仁大學社會學系暨研究所教授戴伯芬在記者會上痛批輔大診所淪為私人營利工具。 圖/郭又華攝 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組織部主任林柏儀說明現任校長江漢聲被控之違法事項。 圖/郭又華攝 輔大師舉起抗議布條,對校方大聲呼籲盡快提供調查輔大診所爭議之詳細內容。 圖/郭又華攝 心理學系何東洪副教授在記者會上斥輔大行政高層不願自清涉及違法嫌疑的態度。 圖/郭又華攝 行政副校長張懿云在記者會當天召開聲明會,表明不願與抗議師生正面衝突的立場。 圖/郭又華攝
離心裝置萃取粒線體 有望治療罕見疾病
新知
第1691期
離心裝置萃取粒線體 有望治療罕見疾病
2018-12-05
【記者謝承學綜合報導】國立中興大學生醫工程研究所教授王國禎帶領團隊,發明「高純度粒線體大量萃取之離心式裝置」,裝置能高效率萃取健康粒線體以供應粒線體療法,目前其他粒線體萃取方式的存活率只有81.1%,而本裝置則能達到97.4%。該作品於11月29日至12月2日在2018台灣醫療科技展展出。 此圖可以看出蛋白質的表現,上面的CV.CII.CIV在表上越清楚,代表製造能量的功能是正常的。 圖/林穎廷提供現行的粒線體萃取方法主要分為機械法與非機械法,機械法透過反覆且強烈的衝撞破壞細胞膜;非機械法則會對粒線體造成化學毒害汙染以及蛋白質變性。上述方式在破壞細胞膜的同時,皆可能使粒線體受到汙染、構型改變或活性降低。本裝置則可透過離心式微流道裝置,大量萃取高純度健康粒線體,以利粒線體療法發展。王國禎說明,裝置主要分為兩部分,一為用以盛裝充滿細胞的懸浮液之容器,二為用以破壞細胞膜、分離粒線體之微流道裝置。 離心裝置使用原理圖,藉由離心力讓細胞進入流道內,進行破壞細胞壁的動作。 圖/林穎廷提供容器使用實驗室常見的50毫升離心管,微流道裝置則以黃光微影技術(註1)於PDMS(註2)上澆鑄模型,將兩者組裝後藉由離心力即可將大量懸浮細胞強推進微流道裝置,過程中細胞膜會被破壞,再經由差速離心法萃取高純度無汙染之粒線體。王國禎說:「微流道可以想像是一條原本兩線道的高速公路,但道路縮減成一條,平常細胞膜的大小要在兩道的路才能順利通過,但粒線體不同,只要一道就能通過,所以藉由道路縮減來破壞細胞膜。」註1:黃光微影技術是在半導體製程上是一項微縮化的關鍵技術,藉由此技術可以完整且精確、大量地複製微小的模具。註2:PDMS是一種高分子有機矽化合物,通常被稱為有機矽。具有光學透明,且在一般情況下,被認為是惰性,無毒,不易燃。PDMS是最廣泛使用的矽為基礎的有機聚合物材料,其運用在生物微機電中的微流道系統、填縫劑、潤滑劑、隱形眼鏡。 細胞經由離心力作用,進入流道中,以縮減流道大小來分離細胞膜,藉此萃取出粒線體。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17年的資料顯示,惡性腫瘤、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都在國人十大死因中。研究指出,以上疾病是因為粒線體老化或突變造成,目前主要的治療方式以服藥為主,但僅能延緩病症,很難康復。近年出現一種粒線體療法,以健全粒線體取代老粒線體,達到活化作用,然而健康粒線體的取得是關鍵。就讀中興醫工所的學生林穎廷表示,粒線體療法比起傳統療法更有效,利用本裝置就能解決粒線體取得問題。本裝置目前已和彰化基督教醫院合作研究,彰基血管暨基因體研究中心副主任張瑞芝說明,由於台灣細胞療法相關法規規定,粒線體療法尚無法用在臨床上,但以老鼠和從人類身上取出細胞株的實驗指出,粒線體療法確實對於相關疾病有更好的治療效果,除了癌症、帕金森氏症外,在粒線體罕見疾病上更是重大突破,例如類中風發作症候群(MELAS),這些本來都無藥可醫的疾病,現在卻都有可能被治癒。「粒線體療法需要克服的,就是健康粒線體供應,而本裝置就是推動粒線體療法的一大關鍵。」張瑞芝表示。
學生質疑選址正當性 成大老人醫院案惹議
校園
第1665期
學生質疑選址正當性 成大老人醫院案惹議
2017-11-15
【記者劉穎為綜合報導】國立成功大學1日由永續校園規畫及運用委員會(簡稱校規會)通過老人醫院建設案,確定選址於敬業校區網球場,公布後引起學生不滿。6日校方於體育室舉行公聽會,學生會在臉書(Facebook)粉絲專頁指出決議過程沒有任何學生或網球相關人士參與,質疑決議的正當性。 成大敬業校區共有八面網球場,是體育課、校隊、系隊訓練及師生相約打球的主要場地,拆除後嚴重影響師生運動權益。 圖/成大陳姓學生提供成大為配合政府長照政策於9月計劃興建老人醫院,原預計選址於力行校區台灣文學系系館附近,遭台文系學生反對。經過多次討論會議,1日會後突然公布,因敬業校區網球場地理位置最佳,校方將拆除球場改建醫院。校規會以網球場開課只有八堂,使用率偏低為根據提議改建。不過成大陳姓學生提到,上課時間網球場不開放,但開放時間的使用人數非常多,若只計算上課時間的使用率對使用者有失公平。他也認為,校方不應單方面告知球場使用者此重大決議。 敬業網球場使用十分高,許多學生在場邊等候上場。 圖/成大陳姓學生提供成大學生會會長蔡丞軒表示,若選址於敬業校區網球場,受影響層面比起力行校區更為廣泛。他提到,校規會不是最終決策單位,此案需送交校務發展委員會討論,尚有否決的可能性。而目前學生會與體育室、各系隊、校隊及網球社皆推出代表,組成專案小組監督後續發展。成大體育室主任蔡佳良指出,敬業網球場拆除後將無法提供學生網球課程及校隊訓練,另一個光復球場僅有兩面網且地板高低不平,恐造成運動傷害問題。他表示體育室目前正進行相關行政程序,提請教務長建議校方「先建後拆」,先提供另一適當地點興建新球場後再拆除敬業網球場。 敬業網球場去年才經過翻修,場地狀態良好。 圖/成大陳姓學生提供成大副總務長杜明河提到,校方承諾會搬移現有網球場至力行校區興建,並不會影響學生權益。但他表示新球場建設案目前僅是口頭承諾,尚未有書面計畫。
【醫學生血汗實習 超時工作無法管一】隨傳隨到成噩夢 醫院人力不足致過勞
校園
第1598期
【醫學生血汗實習 超時工作無法管一】隨傳隨到成噩夢 醫院人力不足致過勞
2015-05-21
【專題記者/陳脩云 林子淳 陳芳珂 林千惠 鄭錦隆 簡卉萱】民國100年,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實習生林彥廷疑似因過勞於宿舍浴室內暴斃死亡,引發社會討論實習醫學生工時過長的問題,但至今都無解決之道。今年的五一勞動節,實習醫學生走上街頭,盼政府訂定專法以保障實習醫學生的勞動權益。 「李醫師,病人CPR!」凌晨一點半,一通電話叫醒才剛入睡的實習醫學生、陽明大學醫學系六年級李翰泓,那天是他在胸腔內科實習的最後一天。李翰泓睡意全失,匆匆穿了衣服衝出門。一踏入病房,老師和學長已經在做CPR,而他趕緊在一旁開醫囑、做心電圖。經過一個多小時的搶救,病人三時恢復心跳後被送往加護病房。他鬆了一口氣,這時電話又響起,要求急救另一位病人,他趕緊狂奔至另一棟大樓,衝進病房與學長姊輪流壓胸,持續急救了兩個小時,病患仍回天乏術。他一回神才發現已經早上五點,再次巡視護理站,並幫病患抽血後,剛好是早上八點,若非已是實習最後一天,他就得繼續堅守崗位工作。 對實習醫學生來說這樣的情況並不是個案,他們常因突發狀況與值晚班需熬夜超時工作。以台北醫學大學七年級學生盧彥廷為例,雖然他對醫療工作充滿熱情,但每週包含值班的工作時間高達128小時。長時間工作及睡眠不足,加上龐大的工作壓力,使他未進入職場,身體與心理已無法負荷過量的工作內容,也因此飽受失眠之苦。 根據「醫師勞動條件改革小組」問卷統計,台灣實習醫學生工時每週平均89.1小時、平均最長連續工時33.5小時,均超出教育部「實習醫學生臨床實習指引」中實習醫學生單週工作不得超過88小時、連續實習值勤總時間不得超過32小時的規定。 亞東紀念醫院麻醉科退休醫師趙國永指出,醫院人力不足的問題,可能導致實習醫學生必須分擔住院醫師較不需專業知識的工作。他也說明,不同醫院及不同科別的工作負擔不同,婦產科及外科因病人多,加上必須應付突發的接生或開刀工作,致使實習醫學生晚上必須輪班待命。
雲科鬼屋(紙本)
生活
第1598期
雲科鬼屋(紙本)
2015-05-21
【記者曾筠涵雲林報導】外科醫生拿著電鑽、電擊棒等工具治療手術台上的女子,伴隨尖銳的機器聲,女子瘋狂抽搐、尖叫。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學生16、17日舉辦第二屆工設鬼屋「腥怨」,學生應用所學搭設鷹架、製作道具,耗資十幾萬打造以「醫院」為主題的鬼屋。 場內氣溫冰冷,詭異的音樂忽大忽小,戴白色面具的引路人提著燈,帶領參加者走過候診室、藥櫃及手術室。暈黃燈光微弱地閃爍,牆上幾百顆血淋淋的眼珠與滿地的腸子若隱若現。 途中,參加者彎腰爬過狹小隧道,抬頭便驚見近在眼前的鬼。而當他們全神貫注閃避前方可怕的鬼時,後方突然竄出另一個鬼,嚇得他們失控往前衝。才剛脫離險境, 滿臉潰爛傷口的陰森女鬼隨即現身,一連串的陷阱嚇得參加者放聲慘叫。 參加者、雲科企業管理系學生阮馥禎表示,因為化妝技術、音效,再加上突襲招數讓鬼屋很恐怖。她提到,最印象深刻的關卡是手術室,醫生使用電鑽、電擊棒等工具治療手術台上的女生,而女生則會突然抽搐、尖叫。她說:「我嚇到汗都飆出來了!」 走到藥櫃關卡時,關主大喊「為甚麼是我?」而雲科企管系學生華崇淵嚇得大聲回應:「我怎麼知道!」即使室內冷氣強,他仍滿身冷汗。但他表示,雖然可怕,以後還是會想繼續參加。 工設系學生租借幾百支鷹架在教室內搭設場地,並將黑色垃圾袋黏在紙板上,連一絲光線都透不進。這次鬼屋為期兩天,吸引超過500人次。王為穎提到,他們花費約一個月製作道具,但時間仍不足,她表示,未來準備時間須再延長。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