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故障藝術再現混沌世界 蔡頌德以AI探索設計可能
藝文
第1781期
故障藝術再現混沌世界 蔡頌德以AI探索設計可能
2023-09-28
【記者李雨羲綜合報導】由49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畢業校友共同舉辦的《百年再啟:2023年台灣美術院院士大展》,於16日在師大美術館開展。展覽除了西畫、國畫等作品之外,也包含數位設計的創作。其中,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設計學研究所博士班的蔡頌德,展出《創世紀》系列作品的〈設計之準〉與〈設計之耀〉,該系列作品以人工智慧結合設計,展現後現代社會新型的藝術風格(註一)。註一:後現代主義衍生出的藝術風格旨在拒絕藝術的基本前提和形式原則,突破所有框架的束縛,追求完全自由的創作。身為基督徒的蔡頌德,將《聖經》的〈創世紀〉篇章中,造物者創造萬物的七大步驟,融入《莊子.大宗師》造物者即大自然的概念,創作出《創世紀》系列作品。他認為藝術起源於宗教,而藝術也為宗教創造角色與形象,進而相互滲透與融合,「宗教和藝術看似是兩個毫不相干的意識形態,自古以來卻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因此,蔡頌德在作品中結合了宗教經典與藝術,呈現〈創世紀〉的混沌之美,同時又以設計者的角度,加入具有規律性的幾何圖形,融合藝術的感性與設計的理性思維。「我在創作《創世紀》的時候,恰好正在研究『後現代』這個議題,所以就嘗試以『故障藝術』的方式進行設計。」蔡頌德將作品初稿導入人工智慧的軟體後,任其隨機破壞原作品的樣貌,讓畫面模糊、變形,產生如同電子產品故障時,影像失真、破裂的視覺效果。蔡頌德說明,原本設計時是以動畫方式呈現,但本次受限於展覽場地,改為以平面印刷展示作品。 〈設計之準〉以線條故障化錯位干擾,並用平行垂直網格分割,象徵〈創世紀〉中第七日,世界已建構完成,但仍需設計者遵循圭臬去維持秩序,讓人類世代更美好。 圖/ 蔡頌德提供在作品《設計之耀》中,蔡頌德以人工智慧的程式,隨機產出淡黃色放射光芒,與全黑的區塊形成強烈對比,呈現出〈創世紀〉中記載「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五日」(註二)的景象。「我也用它畫出放射狀的柱狀體,代表生命的起源,然後用正六角形創造相對穩定感,象徵設計者的出現,將渾沌的世界變得有秩序。」而《創世紀》全系列作品,皆是蔡頌德使用人工智慧協助創作的成果,無論是變形、破壞夕陽、雲彩等大自然元素,或是以亂數隨機拆解、重組幾何圖形,都是由其運算後製作。註二:《聖經》的〈創世紀〉篇章中,神在創造世界的第四日時劃分了晝夜,因此從第五日開始,世界便有白天與黑夜。 〈設計之耀〉採寒色系藍、紫之類似色配色,產生理性、優雅、堅硬的感覺,同時也以低明度、明暗對比強烈的低長調為主的色階,呈現深沉、憂鬱、神秘、莊重的效果。 圖/ 蔡頌德提供「如果智慧是大自然贈與的資源,那麼設計者則是集合了無數人擁有的智慧,創造出『人工智慧』這一個工具。」談及自己為何使用AI作為創作工具,蔡頌德認為在後現代的社會中,這項科技對所有產業都是一大衝擊,而身為設計者,應嘗試新的創作模式,讓自己的作品與時俱進。而《創世紀》系列創作,正是蔡頌德以作品進行實驗,試著將人工智慧結合設計,「從當代視覺藝術和人工智慧對話的過程中,設計者必須尋求數位時代設計軌跡的各種可能性。」。 蔡頌德近年密切留意科技的發展,結合人工智慧進行各式創作,其中有許多作品是以自己的面容作為素材進行的AI繪圖。  圖/蔡頌德提供  研究AI藝術、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系副教授的鄭司維認為,隨著現代思想的流變,與人工智慧的出現,設計勢必需要隨之精進。然而,他表示自己並不會將其直接運用在創作過程,而是利用在靈感的刺激和發想,「剛開始我認為它是可利用的工具,現在我認為是協作夥伴。」在現場觀展的臺師大美術系三年級詹孟珊也說:「人工智慧的出現雖然會對藝術界帶來影響,但彼此之間是相輔相成的,並不會因此取代我們,所以我也不會排斥使用它進行創作。」。 2009年以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包含了西畫、國畫、設計三種組別,因此除了傳統畫作外,展覽中也展出了研究書籍、數位設計等多元的作品。  圖/李雨羲攝
止血帶自動感濕加壓 即時緩解患者滲血問題
新知
第1776期
止血帶自動感濕加壓 即時緩解患者滲血問題
2022-12-21
「智能透析止血帶」可幫助透析患者在兩個止血點施加固定壓力,避免施力不當影響血管健康。 圖/研究團隊提供【記者戴婧雯綜合報導】腎病患者在四小時的血液透析(註一)治療後,需要止血15分鐘,待醫護人員觀察並確認沒有滲血狀況才能夠離開,過程耗費人力和時間。長庚科技大學和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師生共同組成研發團隊,發明「智能透析止血帶」,提供定時定壓和偵測滲血的功能,並於「2022第六屆創創AIoT競賽」獲得首獎。註一:血液透析也稱為「洗腎」,透過在體外淨化血液,幫助衰竭的腎臟排出人體代謝產生的毒素和水分。長期血液透析的患者需接受一週三次、每次4至6小時的透析。在血液透析的過程中,醫護人員會使用較粗的針從患者的動靜脈瘻管(註二)抽出血液,經過儀器透析後,再將血液輸回患者體內,並在透析結束後止血15分鐘,「醫護人員會用類似魔鬼粘的止血帶幫患者止血,但有時患者打開止血帶了才發現到有滲血。」團隊指導老師余怡珍提及。團隊在智能透析止血帶上裝設可偵測紗布濕度感測器,判斷患者的滲血狀況,並及時透過系統自動加壓進行止血。腎病患者家屬楊畹莙對此也表示,感測滲血的功能可為患者和家屬帶來便利,「不用像以前壓不好,回到家還要一直往醫院跑,省下很多時間。」註二:接受血液透析治療的腎病患者需要一個管徑大且血流量多的血管通路,因此腎病患者需預先進行血管通路手術,將手臂的動靜脈連接在一起,形成動靜脈瘻管。若患者沒有適合的動靜脈,可利用人工合成材質製成的人工瘻管,作為動靜脈之間的橋樑。醫護人員會穿刺動靜脈瘻管,幫助患者進行血液透析。團隊成員吳宜宸表示,由於瘻管的血流量較大,且患者服用的抗凝血劑會防止血液凝固,因此止血的壓力和時間非常重要,「如果沒有止血恰當,會造成動靜脈瘻管瘤或栓塞等併發症。」然而,目前臨床的止血方法是由醫護人員手動拉緊止血帶,並時刻注意每位患者的滲血狀況,「我們沒有辦法知道他在止血點上施了多少壓力。」團隊成員林珈妤指出。 「智能透析止血帶」會將所使用的時間和壓力數據上傳至雲端,醫護人員可參考相關數據為每位患者進行個人化安排。 圖/研究團隊提供團隊將血壓計的加壓功能應用到智能透析止血帶上,提供定時定壓的功能,讓患者在規範時間內,以固定的壓力止血,避免影響血管健康。若在時間結束後依然檢測到滲血狀況,系統將會自動延長二分鐘的加壓時間,並增加2毫米汞柱的壓力,「不會一次加太多壓力,避免影響血管健康。」團隊成員吳佳昌解釋。另外,每次患者止血所使用的時間和壓力等數據,會自動上傳到雲端,供醫護人員作為參考數值,幫助患者找到最合適的加壓時間和壓力。除定時定壓和偵測滲血的功能外,團隊也預計在系統中加入瘻管健康的檢測功能,在每次加壓時可以檢測和更新瘻管的健康狀況。余怡珍表示,患者在一周內需要接受三次透析治療,「瘻管可以說是透析病人的生命線,但目前只是以聽診器或手摸去判斷瘻管的健康程度。」因此,團隊期許此項功能未來可幫助醫護人員省時省力,保障患者的健康。 長庚科技大學護理系教授余怡珍和雲林科技大學電機工程系教授洪崇文,帶領兩校學生以「智能透析止血帶」在2022第六屆創創AIoT競賽奪下了智慧照護組的首獎。 圖/研究團隊提供
揪出壞「蛋」!高光譜檢測雞蛋品質提升辨識效率
新知
第1773期
揪出壞「蛋」!高光譜檢測雞蛋品質提升辨識效率
2022-11-30
【記者戴婧雯綜合報導】現今許多蛋雞場在篩選瑕疵蛋時,依然採用人工的方式,但隨著勞動人口減少,未來也許會無法應付人力需求。對此,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資訊工程系教授陳士煜帶領學生團隊研發「高光譜雞蛋品質檢測-以瑕疵與新鮮度為例」,期望能夠在未來替代人力,並提高雞蛋檢測作業的效率和準確度。此研發獲得「2022韓國首爾國際發明展」銀牌。在使用此檢測系統時,使用者只需將雞蛋放在平台上,在光照下以高光譜相機拍攝雞蛋,透過收集光譜反應數據並傳送到資料庫後,便可識別出有髒污、裂痕以及血斑的瑕疵雞蛋。指導老師陳士煜表示,此檢測方式速度快且準確率高,比人工方式更佳,「我們測試的準確率都可以到96、97%,所以我覺得這樣的方法可行性是很高的。」 在使用高光譜雞蛋品質檢測系統時,使用者只需把雞蛋放在平台上,在光照下以高光譜相機拍攝雞蛋,即可獲取雞蛋瑕疵的數據。 圖/高光譜影像與訊號處理實驗室提供陳士煜解釋,人在可見光範圍內很難區分類似的形狀和顏色,而高光譜不僅較一般影像光譜廣、解析度更高,且對於訊號的變化也較敏銳,可以更有效地幫助分辨雞蛋的品質,「用眼睛看只看得到一個人的外表,但用高光譜可以看到一個人的個性。」他形容。不過,從事雞蛋產業的張先生(化名)認為,大部分的雞蛋瑕疵還是肉眼可見的,不需要用這麼精細的方式去篩選,「這個科技很先進,但對雞蛋而言還是太貴了。」 高光譜比一般影像光譜廣、解析度更高,且對於訊號的變化也較敏銳,可以從更精細的角度去進行篩選瑕疵蛋的工作。 圖/高光譜影像與訊號處理實驗室提供相較於瑕疵,團隊認為消費者更在意雞蛋的新鮮度,因此在系統中加入新鮮度檢測。使用者可將感測器加裝至手機,讓感測器貼近雞蛋偵測表面細菌,得到蛋殼表面的光譜反應後,再根據資料庫的大數據判斷雞蛋已放置多少週,以此避免誤食不新鮮的雞蛋。有購買和囤積雞蛋習慣的住宿學生符淨雅表示,自己要確認新鮮度時會直接敲開雞蛋,若有此系統則可帶來便利,「我覺得很實用,可以用科學的角度讓我確認雞蛋新不新鮮。」 雞蛋是家中常見的烹飪食材,若誤食到不新鮮的雞蛋,可能會面臨食物中毒的風險。 圖/戴婧雯攝「我們每一類的樣本大約都蒐集了200顆蛋。」團隊學生徐楷勛說明,由於建立資料庫需要存進大量的數據資料,因此研發過程花費許多時間。不過團隊也表示,長時間的付出,讓該檢測研究相比市面上同樣使用高光譜檢測雞蛋瑕疵的發明,能夠檢測到更全面的瑕疵,且檢測所需的時間只有零點幾秒。團隊也希望藉此高準確率和高效率的研發成果,更好地幫助未來蛋雞場的自動化和智慧發展。
《艾拉》首現雲林國際偶戲節 東西合璧主題曲悠揚會場
生活
第1767期
《艾拉》首現雲林國際偶戲節 東西合璧主題曲悠揚會場
2022-10-05
【記者邱楷淇雲林報導】遊行隊伍身穿布袋戲服裝向周圍民眾揮手致意,喧囂鑼鼓聲響徹虎尾市區。雲林縣政府在1日舉辦第20屆雲林國際偶戲節開幕活動,由偶戲嘉年華為節日揭開序幕,其中四米高未來小女孩《艾拉》讓參與民眾格外印象深刻。 開幕演唱會現場湧入大量布袋戲戲迷 圖截自雲林國際偶戲節官網艾拉是一位頂著稻草色捲髮,身穿吊帶褲的木偶女孩,她乖巧地讓操偶師坐在她的木頭軀幹內,緩慢追逐瓢蟲。表演過程中,孩子們圍著艾拉一同前行,時不時在艾拉快要捉到瓢蟲時發出尖叫,並拍手鼓掌。「我們希望藉由艾拉在同心公園裡的探索帶給觀眾奇妙、純真的感受。」藝術報國總監陳柏潔解釋道。就讀國立台灣體育運動大學的許瀞文負責在表演中操控木偶,看到表演迴響熱烈後,她欣慰地說:「雖然練習過程很辛苦,但看到小朋友們開心的樣子,就覺得很值得。」隨著偶戲嘉年華落幕,民眾魚貫虎尾高鐵特定區,響應國際偶戲節開幕儀式。開幕演唱會《轟動武林之誰是正英雄》由霹靂國際多媒體操刀,除了將傳統布袋戲結合現代投影技術外,傳統中樂與小提琴、搖滾樂融合演奏的布袋戲主題曲也悠揚會場,帶給觀眾視聽覺創新饗宴。「其實演唱會的重點,是要跟大家一起感念我們逝去的八音才子—黃文擇大師。」雲林縣縣長張麗善在致詞時感傷說道。布袋戲配音界第一號人物黃文擇大師在今年6月逝世,享年67歲,過去他聲線多變,將角色生旦淨末丑呈現地活靈活現,因而被業界譽為「八音才子」。主辦單位為了緬懷黃文擇大師,在表演串場中播放他的紀錄片,底下觀眾一見到已成為絕響的八音才子演出,紛紛拭淚。 由藝術報國帶來的《艾拉—第一次造訪》 圖/邱楷淇攝 「在國際偶戲節時,台灣的偶戲能夠和國外偶戲團體交流切磋,並學習國外是如何傳承、創新偶戲文化。」就讀中興大學的黃同學思索道,週末他特意返鄉,與家人一起到雲林布袋戲館觀看國際偶戲展,「我覺得雲林有努力去發展、宣揚偶戲這項文化真的很好。」西北木偶中心館長狄米崔·卡特(Dmitri Carter)在參與國際偶戲節一連串的開幕活動後表示,世界各地都有各自古老的偶戲文化,偶戲節的重要性是讓國際去了解不同的偶戲表演。第20屆雲林國際偶戲節不只著重傳承,也跟著潮流創新,並交流各國偶戲文化。 雲林布袋戲館內,一位媽媽正向自己的兒子講解布袋戲戲偶。 圖/邱楷淇攝第20屆雲林國際偶戲節自9月23日開跑以來吸引全國眾多觀光客到訪,主辦方廣邀國外偶戲團隊來台演出、策展,不僅讓豐富的傳統文化藝術進入台灣民眾生活中,也讓本土與國外偶戲團體互相觀摩演技。張麗善盼望國際偶戲節能讓傳統偶戲文化薪火相傳、永續發展與創新,並藉此找回流失的布袋戲觀眾。
雲科大造交通安全裝置 雷射警示破解行車死角
新知
第1757期
雲科大造交通安全裝置 雷射警示破解行車死角
2021-11-17
【記者單師樵綜合報導】社會上的車禍事件往往怵目驚心,其中大型車「視線死角」和「內輪差」造成的事故尤其嚴重且數量多。行政院交通部道路交通安全督導委員會數據顯示,在民國109年全國道路交通事故中,「大型車案件導致死亡」人數高達405人。為此,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創意生活設計系副教授彭立勛帶領碩士生林愛詠研發「交通安全距離裝置」,獲得2021第十五屆波蘭國際發明展暨發明競賽金牌。此裝置可主動標示路上的危險區域,並及時提醒駕駛人,以保障其行車安全。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創意生活設計系副教授彭立勛,帶領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創意生活設計系碩士生林愛詠,研發「交通安全距離裝置」。 圖/彭立勛提供研究團隊提到,裝置靈感源自商標投影機與雷射筆,故此裝置使用「區域劃分警示雷射」,投放區域型的警示網。駕駛可將裝置固定於車體,啟動時便會向車體附近投射警示網,確保周邊行人和車輛的安全。林愛詠說明,警示網的安全距離會根據車型大小而設定,最遠可投射7.5公尺。 警示網的安全距離根據車型的大小設定,各向左右兩邊後視鏡的側邊投射扇形,並向後方投射一個三角形方式警示網的範圍。 圖/彭立勛提供此外,裝置為了讓駕駛視野的兩側死角畫面更為清晰,設有高像素的感光耦合元件。林愛詠解釋道:「裝置能看到比人眼更佳的畫面,在靈敏度和解析度上,有更優質的成效。」他補充,感光耦合元件中的畫面,會即時傳回到駕駛的螢幕上,除了增強行車安全性,更能夠全程錄影。相較於傳統的警示器較為被動,此裝置更為主動地標示行車時的危險區域,彭立勛強調,「裝置能依據天色的狀況改變警示的光線,達到最大程度的提醒,用意在全時段及全路段保護用路人的安全。」他表示,此創新也可應用於建築及施工工程,作為施工及工程上的警示,例如在進行炸藥爆破時,可預先使用雷射光束,標示出爆炸可能波及的範圍,警示現場的人員應遠離危險區域。 裝置能依據天色的狀況改變警示的光線,達到最大程度的提醒,在全時段及全路段保護用路人的安全。 圖/彭立勛提供臺灣警察專科學校交通管理科副教授王銘亨說明,大多數車輛只有安裝影像監視系統,死角處並無自動警示系統,且駕駛人容易忽略影像的內容,通常發現時已來不及。他建議,「此裝置若能依所測得相對的距離,由系統設定採取警示或自動煞車等功能,應可大幅提升該設備的實用價值。」彭立勛認為,裝置未來可以安裝在小型車、機車等交通工具,或是為其他具有危險性的工程機具客製化設計及應用,作普及化發展,打造更全面的安全環境。他說:「希望能夠和有這項需求的汽車廠商合作,並進行改良,將裝置安裝在出廠的汽車上。」團隊期望裝置讓汽車駕駛人提早注意到危險,避免意外發生,及時保持安全距離。
金掌獎現年輕新秀 偶戲文化拋接中傳承
生活
影音
第1753期
金掌獎現年輕新秀 偶戲文化拋接中傳承
2021-10-08
▲請點擊圖片觀看完整報導。【記者李昀璇、黃弈軒雲林採訪報導】透過布袋戲藝師的演繹,掌中戲偶輕巧走動,在戲台上表演的活靈活現。由雲林縣政府文化觀光處主辦的雲林國際偶戲節於1日登場,希望將傳統藝術融入民眾生活,活絡偶戲文化氣息。在偶戲節中,金掌獎是每年眾所矚目的焦點,主辦單位更於民國108年新增青年主演甄選項目,並在今年正名為青年金掌獎,開放40歲以下藝師參賽,鼓勵青年投入傳統藝術,延續布袋戲精神。雲林縣政府文化觀光處表演藝術科科長沈郁琪指出,透過設立青年金掌獎,可以為得獎青年團體建立相當的信任度,「所以這是我們想要鼓勵青年的從業的藝師,讓他們有一個舞台。」青年金掌獎設立三屆以來,參賽者有年輕化的趨勢。主辦單位解釋,前兩屆入圍者多為七年級生,然而在今年,六組入圍團隊中,即有四位主演是八年級生,更有一位主演是九年級生。其中,入圍青年金掌獎的雷音劇坊,團隊成員平均年齡只有20歲,他們改編經典《西遊記》劇本,從現代年輕人角度出發,生動口白加入流行語和英語,拉近與觀眾的距離。此外,表演中還加入人偶同台戲碼,展現布袋戲的創新力量。雷音劇坊團長陳建霖說明,他們以人偶互動呈現豬八戒與孫悟空搏鬥場面,「我相信也有人做過,只是這是我們年輕人想要再嘗試不一樣的時候的第一步。」現場觀眾施均杰則認為,年輕人加入創新元素如英文、現代用語,豐富表演內容,雖然青年劇團經驗較少,但日後都還可以再累積。青年金掌獎的設立,提供從事布袋戲工作的年輕藝師,在台前台後發光發熱的機會。青年藝師不僅傳承了傳統技藝,也為布袋戲注入新生命。面對傳統藝術的年齡斷層,雲林縣政府加緊腳步,推行文化傳承。除了鼓勵年輕世代投入布袋戲產業,也在各級學校規劃推廣活動,讓在地人口從小接觸布袋戲,培養幼兒的傳統藝術品味,理解偶戲文化之美。沈郁琪表示,為了鼓勵幼童從小接觸布袋戲藝術,縣政府著手在校園進行推廣活動,從國小至大學,皆能夠讓學生在校園裡習得布袋戲文化。從校園扎根推廣傳統藝術,再以各式活動和比賽鼓勵青年接手傳統技藝,青年團隊在偶戲競演中激發創意,展現布袋戲嶄新面貌,一同讓布袋戲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盼在地擁抱多元 學生主辦首屆雲林彩虹遊行
校園
第1741期
盼在地擁抱多元 學生主辦首屆雲林彩虹遊行
焦點
2020-12-24
【記者徐宇昕綜合報導】數百位民眾揮舞彩虹旗,齊聲高喊「性別平等,在雲林!」第一屆雲林彩虹遊行19日在雲林縣斗六人文公園登場,吸引約600人走上街頭。活動規模雖遠不及今年台北13萬人、高雄4萬人參加的同志遊行,但它僅由四位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一年級學生主辦,並為雲林立下推廣性別議題的新里程碑。 彩虹遊行首度在雲林舉辦,吸引數百人走上街頭,揮舞相關標語和旗幟響應。 圖/徐宇昕攝「來到雲林以後,覺得好像都沒有相關的議題,所以想說來試一次。」遊行總召、雲科大電子工程系學生高仲寧指出,截至9月30日,全國有4725對同志情侶登記結婚,而雲林縣僅47對,只佔約1%,顯示同志文化在雲林較不盛行,權益也易受忽視,「我們就在這裡辦遊行,讓雲林人看到雲林也有這些團體(LGBTQ+)。」他表示。遊行主辦團隊由四位修習「政治哲學與實踐」通識課程的學生組成,籌備時間不到兩個月。高仲寧談到,儘管招募志工,人力仍相當不足,且為了申請路權,他曾多次往返警察局。遊行路線全長約五公里,雖曾遭質疑路線過長,然而為觸及更多雲林民眾,高仲寧仍堅持遊行路線需延伸至雲林市區。 雲林彩虹遊行有18個團體報名參與,遊行行列走上斗六市區,讓更多市民看見,增加影響力。 圖/徐宇昕攝課程教授簡端良分享,遊行原為課堂分組作業,他提議於校內舉行,但學生卻希望擴大規模,在市區舉行讓更多人參與,「他們覺得如果要做就把他做好、做大,讓大家都看到。」簡端良強調,遊行皆為學生主導籌備,他僅幫忙找尋資源並提供諮詢。 雲林彩虹遊行以斗六人文公園為起點和終點,民眾攜帶彩虹旗在公園集合等待出發。 圖/徐宇昕攝參與民眾、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多媒體設計系學生呂志航喜悅地說:「雲林是第一屆遊行,在地學生一定要來支持一下!」然而,此次遊行雖有18組團體報名、其中共有四組學生組織,卻沒有任何雲林的大專院校學生組織參與。甚至當遊行消息發佈,在大學生匿名社群網站狄卡(Dcard)的虎尾科大校板中更出現歧視言論。對此,呂志航表示,虎尾科大校風較保守,而同校電機工程系學生郭奕辰進一步補充,校內男女比例懸殊,在大多為異性戀男性的環境中,性別議題少被討論,同志也難在生活中找到同溫層,更遑論出櫃。郭奕辰認為,性別社團有助於推廣性別平權議題,但他也坦言,他並不希望學校成立同志相關社團,「因為我認為以我校的水準,同志社團很容易成為攻擊、霸凌的對象,這是我們不樂見的。」 遊行從下午兩點於斗六人文公園出發,結束後民眾回到公園參加閉幕式。 圖/徐宇昕攝對於性別議題在雲林各大學推動的困境,參與民眾、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學生林右崇則認為遊行能成為轉捩點,「這個地方如果沒有人點燃火種,也不會有後續的推波助瀾。」他談到,遊行可提升學生團體對相關議題的關注度,進而在學校舉辦活動、推廣性別平等,甚至成立相關社團。簡端良也肯定,由學生自發性推廣,更能在校園中獲得回響。雲林首屆彩虹遊行被視作一大突破,主辦團隊盼未來能接續舉辦。同志運動先驅祁家威當天也到場支持,他認為,雲林彩虹遊行打破城鄉差異的籓籬,象徵台灣的同志人權倡議不再滯留於大都會區域,「年輕學生勇於站出來主導舉辦,更能突顯性平教育向下紮根的成就,未來的世代本將會由年輕人帶領發展。」 台灣同志平權推動者祁家威也到場支持第一屆雲林彩虹遊行,全程攜帶彩虹旗。 圖/徐宇昕攝 
無人機飛高走低 飛手力克障礙競速爭高下
生活
第1737期
無人機飛高走低 飛手力克障礙競速爭高下
2020-11-26
【記者黑立安雲林報導】無人機穿越重重障礙物,機身突然拔高又急速下降,最後平穩地停妥在降落區。雲林縣政府22日主辦「第一屆無人機戶外障礙賽」,邀請無人機愛好者聚集於劍湖山世界主題樂園,一同切磋無人機操控技術,於場上較勁。 雲林縣政府計畫處處長李明岳到場頒獎,也承諾選手明年競賽將持續舉辦。 圖/黑立安攝依據比賽規則,參賽者需操控249公克以下的四軸無人機,在指定區域內起飛、降落,並依循賽道通過六種不同障礙。每位參賽者需在六分鐘內完賽,最終以完成秒數排名。根據目前交通部民用航空局規定,這類型的無人機不需註冊或通過操作證測驗,因此不只業餘好手,也有許多高中生、大學生前來參賽。 選手在報到時,需先將競賽用的無人機經過秤重,確定符合比賽規格。 圖/黑立安攝參賽者需操縱無人機繞過柱子、鐵圈、隧道等充滿挑戰性的關卡,尋找最短的飛行路線,盡可能快速地到達終點。國立成功大學航空太空工程學系研究所學生鄭傑丞從高中開始接觸無人機,曾參與國內各大相關競賽。他認為和其他無人機競賽相比,本次障礙物高低差大,控制時需克服視野的落差,操控較為困難,是這次的挑戰之一。 選手用目測式的方法進行操控,在第二關需小心翼翼的繞開柱子。 圖/黑立安攝現場操作無人機方式分為兩種,一種是參賽者目視無人機,跟隨在周圍控制方向。另一種是FPV(First-person view)模式,操作者在機身上加裝鏡頭,並另外架設螢幕觀看畫面,用第一人稱的視角操控飛行。本次比賽未規定操作方式,因此選手可以自由選擇較有把握的模式。拿下本次競賽第二名的王旭誠解釋,如果是戶外比賽,使用FPV模式需要擔心操作者觀看的螢幕反光,造成視野不佳,選手在飛行時需設法克服。雖然本次競賽無人機重量較輕,也不需考照,看似比大型無人機容易操作,然而飛行時需考量風向、陽光等天候因素,仍要克服許多困難。王旭誠補充:「如果有風灌進來的話,這種小型的無人機就會比較怕風,因為它比較小。」 許多選手在隧道的關卡常不小心與障礙物擦撞,造成機組損壞,因此需要格外謹慎地操控。 圖/黑立安攝除了娛樂用途,未來無人機也可能應用在空拍、發射通訊網路等不同領域。主辦單位邀請國立虎尾科技大學飛機工程系展示學生研發的太陽能無人機,比賽評審、虎尾科大飛機工程學系研究所學生謝佳興說明,他們的無人機主要功能為長時間在低空進行環境監測。他表示未來團隊會持續進行相關研究,將無人機應用在更多不同領域。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飛機工程學系學生,在比賽現場展示他們在「2020綠能無人機創新大獎賽」得到亞軍的太陽能飛機。 圖/黑立安攝本次競賽在雲林縣舉行,由於雲林縣氣候穩定、四周建築不高,提供無人機飛行的理想環境。除此之外,雲林縣許多大專院校設有相關科系,適合培育無人機飛行人才。雲林縣政府計畫處處長李明岳說:「未來我們希望這些喜歡無人機的年輕人,在國際上都可以取得很好的成績。」他盼能透過本次競賽引進國際標準賽道,提供更多國內選手磨練機會。雲林縣未來也將持續辦理競賽,並爭取舉辦國際賽,提供年輕選手更多舞台。
定期偵測文蛤養殖池 智慧裝置降死亡率
新知
第1714期
定期偵測文蛤養殖池 智慧裝置降死亡率
2019-11-20
【記者黃雪瀅綜合報導】雲彰地區為台灣文蛤養殖重鎮,近年來人工養殖文蛤大量死亡的頻率越來越高,導致業者損失慘重。逢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學生廖益德、楊庚憲和賴正安,研發「文蛤哈哈哈—智慧文蛤養殖」,減去繁複的人工檢測,能夠自動測量養殖池中水質與泥土狀況,並透過該裝置數據庫搜集的水池狀況資料進行分析,為往後文蛤養殖提供可靠數據。沉澱於文蛤養殖池底泥土中的殘餌及排泄物,會使文蛤缺氧及產生有毒物質如氨、硫化氫等,影響其成長及存活率。因此,養殖池工人需對水質與底土進行檢測,以即時作出應對,廖益德說明,傳統方式中,業者在檢測時需要親自進入養殖池中使用相關儀器檢測。然而養殖池寬大,需於池內多處取得數據,再計算出其平均值,方能獲得整個池水的水質狀況。廖益德說:「這樣的平均值無法提供確切的水質狀況。」 廖益德正往養殖池架設檢測儀,他補充,業者在檢測時需要進入養殖池中使用儀器檢測,加上養殖池寬大,一般需分好幾次測量,再取平均值。 圖/廖益德提供此智慧養殖裝置將檢測儀器平均分布於水池多處,能夠定時檢測池水的水溫、酸鹼值與養殖池泥土的含氧量,而偵測的數據再透過新型傳輸媒介「NB-IoT」(註1)上傳至雲端資料庫。廖益德補充,數據透過雲端資料庫收集後,便可進行分析,最後採用即時緊急訊號通知系統,「當數據異常時,可即時傳送警訊至手機常用通訊軟體通知使用者。」廖益德提到。註1:窄頻物聯網(Narrowband Internet of Things, NB-IoT),具強連結、高覆蓋、低功耗和低成本的優勢。現下魚蝦養殖的傳輸方式大多採用Wi-Fi、第三代行動通訊技術(3rd-Generation, 3G)等目前常見的傳輸媒介,廖益德說:「此裝置採用的通訊技術NB-IoT,為低耗能方案。」此裝置除定時偵測也能達到省電的效果。而養殖區一般靠海岸線,該通訊技術也更適用於露天或偏僻山區的養殖,此外,楊庚憲表示,手機端的App除能顯示最新數據外,也提供先前數據變化的圖表,方便養殖池業者查詢。 廖益德說明,此智慧養殖裝置將檢測儀器平均分布於水池多處,能夠定時檢測池水的水溫、酸鹼值與養殖池泥土的含氧量。 圖/廖益德提供此智慧養殖裝置免去人工檢查的步驟,但廖益德指出,目前僅對數據進行分析,當數據異常時裝置無法直接判斷該採取何種應對方式。廖益德說:「使用者仍須針對分析結果結合養殖經驗,以解決異常狀況。」他認為,須再將此智慧養殖提升為全自動智慧養殖,才能提高養殖池業者的使用意願。 養殖池的數據透過雲端資料庫收集後,再利用獲得的數據進行分析。當數據異常時,可即時傳送警訊至手機APP程序通知使用者。 圖/廖益德提供文蛤養殖池業者許練昆表示,現下僅對養殖池的鹽度進行檢測,通常測得的數據誤差不大,但過程繁複。而此裝置提供檢測池水的pH值,許練昆指出,工人不必進入水池使用試紙檢測養殖池的酸鹼度,他說:「可減少工人的工作量。」
雲林國際槌球賽 各國好手共襄盛舉
體育
第1711期
雲林國際槌球賽 各國好手共襄盛舉
2019-10-30
【記者黃婕雲林報導】「2019年雲林國際槌球錦標賽」10月26至28日於雲林縣立斗南田徑場舉辦,吸引包含來自香港、泰國、阿根廷、韓國、印度、澳門,共80隊報名參加。本次比賽分為五人和三人賽制,在五人賽中從80支隊伍晉級16強的彰化伸港隊隊員、建國科技大學學生姚朝隆,是比賽中少見的大學生球員。「彰化蠻多學生在打槌球,平常都會約一約一起打球。」擁有七年球齡的他,因國中社團而接觸槌球,但高中時校內缺乏槌球老師,於是他自己找隊友、教戰術,帶領整支球隊投入槌球運動,更在106學年度青年盃全國槌球錦標賽,獲得高中組冠軍的好成績。 參與2019年雲林國際槌球錦標賽,來自建國科技大學學生姚朝隆,從國中接觸槌球至今已有七年球齡。 圖/黃婕攝「這次雖然沒有順利晉級,但能有機會和不同國家的選手一起交流也很不錯。」香港ZONE隊隊長、香港理工大學學生陳天晉談及槌球運動表示,香港槌球現況與台灣相似,參與者以中老年人為大宗。「現在持續在打槌球的都是從小就有接觸的人,因此推廣的第一步是非常難但也是非常重要的。」他分析,香港學生接觸槌球比率低,且多半選擇將時間放在課業上,要找同齡層一起打球的機會很難。而來自阿根廷,現就讀國立金門大學的尼古拉斯.海斯(Nicolas Heis)分享,自己到台灣念書才第一次接觸槌球,「打下去才知道槌球不簡單,需要戰術、適應場地等等,是非常吸引我的地方。」 參與2019年雲林國際槌球錦標賽的人士多為中老年層,青少年選手參與人數較少。 圖/黃婕攝在台灣,槌球盛行於中老年人之間,參與比賽的年輕人為少數。但彰化沿海附近的小學,在彰化縣後寮國民小學總務主任傅禮聰的積極推廣下,幾乎人人都會打槌球。當初為解決全校學生不足的廢校危機,傅禮聰開始接觸槌球,並在校內成立槌球校隊,因為入門簡單且運動傷害少,吸引學生的同時,也成功拯救招生人數。為了讓學生有更多機會可以互相交流,他向彰化縣政府教育處提出國中小槌球比賽的想法,讓彰化所有學校都可以參與,獲得熱烈迴響。「縣市教育局不承認槌球比賽獲獎的名次,因此在升學制度上不加分,導致打槌球的人少。」中華民國槌球協會祕書長林錦富表示,曾帶隊到各國交流參與比賽,當時震驚於泰國、印尼的隊伍多半由年輕人組成,於是計劃在大專校院內推廣槌球,而目前仍在爭取成立雲林槌球培訓中心,若如期成立後,將會獲得經費購買器材給大專院校,做為培訓老師、社團的用途。 利用觸擊戰術,選手們可以有多一次的擊球機會,擊球時選手敲擊自球,利用衝擊力將他球擊往別的位置。 圖/黃婕攝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