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美國轉折點性別用詞惹議 曼大生抗議聲援跨性別者
國際
第1818期
美國轉折點性別用詞惹議 曼大生抗議聲援跨性別者
2025-11-14
【記者黃暐喬報導】4日,於美國曼菲斯大學(University of Memphis,以下簡稱曼大)約有十多名學生聚集抗議,高舉旗幟與標語表達對美國轉折點(Turning Point USA)曼大分部在校園設立攤位的不滿,並認為攤位上的用語對跨性別學生不友善,直接將跨性別女性歸類為生理男性。 「生理男性應該參加女性體育競賽嗎?」美國轉折點在邀請保守派活動者、前女子競泳選手萊莉・蓋恩斯(Riley Gaines)演說前,於宣傳攤位旁的白板上寫下提問,邀請路過的學生投票,並與有興趣者交流想法。曼大學生梅爾・埃萊夫瑟里烏(Mel Eleftheriou)指出,美國轉折點攤位的提問方式會讓參與者傾向選擇特定立場,是一種過度簡化的論述,忽視了性別認同與體育規範之間更深層的討論。當天約十多名支持跨性別的學生在美國轉折點的攤位附近發起小規模舉牌行動,與對話題感興趣的學生喊話,希望讓討論呈現更多元觀點。「抗議者認為美國轉折點的用語將他們醜化,他們只是想讓大家看到他們也是普通人。」梅爾說道。 此事件在校園內引發討論,部分學生支持跨性別者參與女子項目,亦有聲音主張以生理性別為區分標準。畢業於曼大的布萊恩・薩拉提耶爾・阿亞拉(Brayan Zalatiel Ayala)認為,若允許跨性別女性以新身分參賽,將對女子體育造成嚴重衝擊,使運動員面臨不公平競爭。他指出,多項比賽已顯示跨性別女性擊敗生理女性選手的情況。生物學家亞歷克西斯・阿亞拉(Alexis Ayala)也持類似立場,他強調即使服用睪固酮抑制劑或雌激素等荷爾蒙療程,男性仍具先天生理優勢。不過,梅爾則認為,若僅以性別二元區分恐過於簡化,他建議可透過檢測荷爾蒙指數作為更具可行性的方式,以兼顧公平與包容。 在爭論過程中,雙方也提出未來可以改變的方向。梅爾表示,跨性別學生抗議只是希望被看見和理解,「根據相關研究,在進行兩年以上的荷爾蒙治療後,應該可以考慮讓跨性別女性依其性別身分參與比賽,同時應持續監測荷爾蒙水平。」布萊恩則強調,無論外界如何看待,他都會持續為自己認為「跨性別女性就是男性」的理念發聲。亞歷克亞斯則提出,他覺得最理想的方式是為跨性別運動員設立獨立的比賽組別,讓他們能在專屬聯盟中參賽。
燈火點亮思鄉情 在台印人共慶排燈節
影音
第1816期
燈火點亮思鄉情 在台印人共慶排燈節
2025-10-31
【記者顏貝恩、丘羨陶、黃千艾台中報導】隨著鼓點響起,舞者們帶著生動的面部表情以及流暢有力的步伐登場,迎接一年一度的印度排燈節。印度台北協會於24號在台中市政府前廣場舉辦排燈節慶典,除了舞蹈大賽外,還設置了豐富的市集體驗活動,不僅為節日慶祝,更凝聚了在台灣的印度社群。印度台北協會代理會長偉敏慧說道,「排燈節對印度人來說,是重要的團聚節日,透過這樣的活動,身在異鄉的印度人也能感受到家的溫暖與歸屬感。」 除了讓身在異國的印度朋友相聚,活動也將印度文化輸出,促成跨越國界的交流。來自斯里蘭卡的外籍教師施宇昊則認為,排燈節慶典具有寓教於樂的效果。施宇昊提到:「這樣的活動真的非常棒,能看到這麼多家庭和小朋友一起來了解印度與南亞的文化。」他期待,未來能有更多類似活動,讓在台印度人有更多跨國交流的機會。參與慶典的民眾桑皮特(Sampriti)說:「透過排燈節慶典,讓我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有機會了解我的家鄉文化,也能品嘗印度食物,因此我覺得這是一個最好的部分。」 市集設有多達30個主題攤位,從手作工藝到各式各樣的傳統印度美食應有盡有。料理在保留傳統精髓的同時,也依據台灣人的飲食習慣進行調整,展現出在地化的特色。市集攤主夏拉喬表示,「我們選擇販售的傳統印度美食——咖哩麵包,在原料上的使用都以傳統方式調味,但口味會稍微清淡一些,更符合台灣人的喜好。」 除了舌尖上的饗宴,傳統文化體驗活動也吸引不少人參與。民眾拿著蠟燭祈禱,圍繞色彩鮮艷、充滿幾何圖案的藍果麗地畫,不僅是為了追求好運,對於許多台印家庭來說,這樣的活動也成為傳承文化給下一代的方式。偉敏慧認為,「我們希望不只是第一代來到海外的印度人能夠接觸印度文化,第二代也能從小紮根其中。」 排燈節慶典不僅吸引各地民眾前來感受異國節慶氣氛,也讓在台印度族群跨越距離,重溫來自家鄉的歸屬,延續珍貴的傳統文化。
突破PCR延遲檢測困境 長庚團新技術望實現定點照護
新知
第1815期
突破PCR延遲檢測困境 長庚團新技術望實現定點照護
焦點
2025-10-23
【記者方凱琪報導】DNA檢測技術是疾病篩檢與防疫監測的基石,其中位居關鍵作用的聚合酶連鎖反應儀(註一)也一直推陳出新。近日,由長庚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博士生洪嘉擇與研究團隊,研發「微流體快速即時聚合酶連鎖反應儀」(後以該技術代稱),在8分鐘內即可完成40個PCR循環,速度較以往技術快上九倍,並於18日獲得第十七屆「國研盃 i-ONE 儀器科技創新獎」專上組首獎。 註一:聚合酶連鎖反應儀,可將其比喻成「DNA影印機」,儀器主要透過聚合酶連鎖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將目標DNA數量增加。PCR需要進行三個階段:變性(denature)、退火(annealing)以及延伸(extension),這三個階段通常需分別控制在二至三個不同的溫度區間進行。 洪嘉澤觀察目前臨床使用的反應儀,發現其設計目標多為一次處理大量樣品,以臨床常見的LightCycler® 480 Instrument II舉例,它一次最多可放置96個樣本,全數擺滿後才會進行檢測,否則就會浪費空間,因此在實務上,即使情況緊急,檢測仍常因等待樣本而有所延遲。此外,洪嘉澤也說:「在病毒肆虐的疫情當下,很難全部叫患者去醫院做篩檢,又希望讓患者在現場(小診所等)就看得到結果。」因此,發明出既能保持準確度,又能快速檢測少量檢體的儀器就成了洪嘉擇的目標。 為了達成「快速檢測少量檢體」的目標,一次PCR過程就需長時間的大型反應儀顯然無法勝任,因此洪嘉擇選擇使用能讓退火與延伸階段能在相同溫度(攝氏65度)完成的試劑,將PCR所需的三個溫度區間簡化為兩個。再採用「微流體」技術,將檢體反應的場域,從傳統的試管改在晶片上頭髮粗度的水管中進行。而過去微流體技術應用在PCR時,檢體會因高溫而產生蒸氣壓,生出如同滾水一樣的氣泡,阻礙流體移動,影響檢體反應的品質與穩定度。對此,他設計出氣壓控制技術,利用壓力抑制氣泡生成,從而使流道暢通無阻。 而為了讓檢體溫度保持在特定區間,以進行不同階段的擴增反應,洪嘉擇必須精確控制其在高、低溫區停留的時間。他採用「光學同步控制技術」,在晶片中央設置螢光檢測區,將偵測到的訊號作為控制檢體往不同溫區移動的觸發機制,並整合感測器和控制元件達成自動控制。 該技術目前尚未進入臨床測試,因此在實際應用上還存在挑戰,但根據臨床前的測試(註二),研究團隊設計出的機台效率是95%,符合標準,洪嘉擇對其抱持樂觀的態度,「時間縮短到8分鐘,卻可以跟一般市面上的成熟機台擁有一樣的效果,這是一個比較重要的突破。」另外,關於技術商用化的安排,洪嘉擇也希望未來能應用在食物、食物中毒或水質檢測等層面。 註二:PCR機台效率90-110%為可接受程度。 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研究員陳建仁表示,該技術將PCR縮短成8分鐘,是顯著的進步,他說:「特別是在急性傳染病的防治。」若以COVID-19疫情為例,民眾在機場接受檢驗,原本可能必須花費幾個小時等待結果,因此該技術可以讓人們在疫病檢測時節省時間並維持檢測準確度。陳建仁更表達高度肯定:「該技術是我們台灣年輕科學家的一個進步。」
燭光點亮德州大學 保守派青年悼念查理.柯克
國際
第1813期
燭光點亮德州大學 保守派青年悼念查理.柯克
焦點
2025-09-26
【記者李若水報導】查理.柯克(Charlie Kirk),美國轉折點(Turning Point USA,TPUSA)的創辦人暨美國共和黨的代表性人物,10日遭槍擊身亡。為悼念這起震驚全美的事件,美國轉折點分部,德克薩斯大學聖安東尼奧分校(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San Antonio, UTSA)(以下簡稱德州大學)召集超過1000名學生與社區成員,於15日在德州大學校園內的陽傘廣場(Sombrilla Plaza)舉行守夜活動。活動為自發性參加,不僅有許多學生參與,也吸引不少社會人士到場支持,他們透過上台發言、合唱聖歌與點燃燭光,呼籲反對政治暴力,並向柯克致上敬意。 美國轉折點由查理. 柯克於2012年創立,是一個以校園年輕族群為核心的保守派青年組織。由該組織發起的守夜活動中,群眾們高舉「我是查理,我們都是查理!(I am Charlie!We are Charlie!)」,表達捍衛真理、拒絕屈服於暴力的勇氣。不少德州大學的學生上台發言,感動了在場群眾,其中一位參與人士維多利亞.賓克利(Victoria Binkley)分享:「大學生們的發言充滿力量,他們不只是表達哀痛,也展現出追求更崇高目標的決心。學生們的聲音和其他人一樣強大,能震撼萬國。」 而當天校園內也有反對人士出聲抗議,參與活動的社區居民加布里埃拉.桑切斯(Gabriella Sanchez)分享,每當反對人士試圖抗議、打斷活動,群眾便會齊聲高呼查理的名字。守夜活動除了悼念查理.柯克,也呼籲反暴力的政治行動。桑切斯繼續說道:「我們不以暴力攻擊,不對任何人喊叫,不挑釁,也不造成任何傷害。」桑切斯表示,群眾們的訴求並非要求他人接受自身的立場,相對地,他們願意包容不同意見,這才是實現和平對話的方式。 德州大學的學生喬納森.馬爾多納多(Jonathan Maldonado)表示:「在批評和歧視盛行的美國,很少年輕人敢表明自己的立場。」參與像美國轉折點校園分部這樣的社群能夠凝聚學生。馬爾多納多繼續說道:「校園的知名度較高,能讓更多人在此表達意見,打造開放的民主討論空間。」社會人士桑切斯也表示,這次活動的影響力超乎預期,尤其在德州大學生之間更為顯著。本次悼念晚會不僅讓人們公開追思柯克,也加深了學生參與政治活動的熱情,更進一步拓展了校園多元聲音與民主對話的可能性。 面對校園內的政治討論不斷發酵,馬爾多納多表示:「在校園中,政治信念上的差異時常會導致爭執,而不是理性的政治討論。」言語應被善用而非濫用,即使觀點各異,也不應該因此去貶低或不尊重他人。在沉痛的悼念氛圍中,守夜活動不僅追思了查理.柯克,也凸顯出校園內外對政治對話的渴望。儘管意見分歧存在,許多人仍希望以非暴力的形式,透過交流與信仰找到共識。
音樂大賽成梅竹新亮點 聚清交學子展創作力
生活
第1802期
音樂大賽成梅竹新亮點 聚清交學子展創作力
焦點
2024-12-06
【記者吳恒儀報導】首屆「梅竹盃樂團暨歌唱競賽:青梅竹馬絕對不會輸的戀愛音樂劇」(以下簡稱梅竹音樂賽)11月30日在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光復校區大禮堂盛大舉行。梅竹音樂賽作為國立清華大學與陽明交大兩校間的年度競技盛會,除了傳統體育項目,也逐步加入文化與藝術類型比賽。主辦方陽明交大學聯會活動部長劉思予說道:「梅竹賽有很多種類型,音樂怎麼可以沒有?」歌唱競賽作為本屆梅竹音樂賽的新亮點,提供舞台讓兩校學生在音樂創作與表演上切磋。 賽制需經兩校學生網路投票,選出清交各五組樂團和三位個人參賽者進入決選,於活動日登台表演。評審團由「Theseus忒修斯」主唱劉正、「庸俗救星」吉他手陳千煒(阿雷)和歌手許維芳組成,最終由評審團選出各組冠亞軍,共八輪對決的比分決定出精神總錦標。而樂團組冠軍不僅能抱走獎金,更能獲得明年陽明交大梅竹音樂祭的開場資格。 樂團組冠軍由來自清大的阿卡貝拉組合「妳。聽得到人聲樂團」攬入囊中,團長清大物理學系學生曾詠暄在得到冠軍後感動的說:「我們希望藉由這次的表現,讓更多人認識阿卡貝拉, 感受到這種音樂形式的魅力!將這份熱愛分享出去!」而在梅竹音樂賽舞台上大放異彩的背後,團隊付出了大量心力和時間準備,「反拍重音的掌握、段落的詮釋、音量強弱的調配等,都讓我們投入了大量的時間練習,力求呈現最好的演出效果。」曾詠暄說道。 同樣來自清大的新興五人樂團「礬」,以原創歌曲《或許是》收下亞軍寶座,主唱石(化名)表示:「礬由我們每個人的名字一部分組成,且明礬則有淨化水質的效果,所以希望聽眾在聆聽的同時不論快樂還是難過,都能沉浸在我們很享受的音樂裡面。」原創歌曲《或許是》談論「感動、好感、喜歡、愛」的情動與過程,溫柔磁性的女聲嵌入礬流暢彈奏的音符河流當中,將觀眾與評審拉進礬所勾勒的戀愛想像。「喜歡一個人的原因很多,會因為小事而感動、變成好感、累積成喜歡、昇華成愛,那我喜歡你的原因,或許是?」石在舞台上說道。 清交音樂對決的場面史無前例,吸引喜愛表演的學生報名參加。個人組亞軍清大教育學院學士班學生林䒕彤表示:「梅竹賽已經是新竹的特色,且很少有兩所很優秀的學校剛好就在隔壁,所以還蠻有趣的。」而談及選手如何看待梅竹之爭的壓力,清大外國語文學系學生吳翊航秉持良好的心態應賽,「對比賽(輸贏)沒有太認真,希望能夠唱得開心就好。」吳翊航說道。 「希望梅竹清交(音樂)對決規模會越來越大,越辦越好。」陽明交大電機工程學系學生李東翰鼓勵道。梅竹音樂賽在清交對決4:4平手,清交共同獲得精神總錦標後圓滿落幕。然而,因為熱愛音樂聚在一起的人們才剛揭開創作的帷幕,清交學生們在台上展現音樂才華,台下以音符會友,共同為校園音樂文化譜寫新篇章。
文大視天氣調整候車點 學生盼公告更及時
校園
第1799期
文大視天氣調整候車點 學生盼公告更及時
2024-11-15
【記者王立昊報導】中國文化大學總務處5日公告,未來將考慮天氣狀況,將共乘計程車候車地點由停車場邊的空地移至大典館內,避免候車的教職員在風雨中等待。對此,部分學生贊同此政策,卻也擔心校方的臨時公告不夠明確,導致學生未能即時接收訊息。 文大目前調整候車地點的通知分別公布在總務處與Dcard,文大法律學系學生王若瑀表示,自己平時不會特地關注這些網站,因此不易接收訊息,且臨時調整造成的資訊落差可能導致學生在錯誤地點候車。文大心理輔導學系學生官柏佑則建議校方,以傳送全校郵件、在現場立告示牌等方式直接通知,比起目前作法更加明確。此外,他認為天氣好壞的判斷標準不易拿捏,「畢竟陽明山天氣常常很糟,不確定差到什麼程度才會改地點,大家可能要再花一段時間適應。」同時也擔心放學期間大量的等車人潮,可能導致大典館內學生進出不便。 針對臨時公告造成資訊難以接收的擔憂,文大總務處事務組長林磊鑫說:「會以大氣系提供的氣象站資訊提早做出判斷,儘量在放學前公告,避免太臨時的改動影響學生。」並表示學校會積極與計程車隊聯繫,透過車隊人員協助引導現場排隊人流。談到大典館進出不便的情形,林磊鑫則指出,校方討論後認為影響不大,「通過那個出口的學生通常是為了搭共乘計程車,與學生安全的權衡下,安全還是第一優先。」校方目前正在衡量於冬季期間將候車地點皆移至大典館,一次性讓多數學生了解政策,藉此降低過渡期的適應不良。 對於天氣判斷標準,國立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林博雄說明:「如今氣象預測的誤差與儀器準確度無關,主要來自觀測地點和搭車地點的差異性。」考量到文大有氣象站,他認為不會有太大的誤判,但目前天氣與人體舒適度之間的研究非常罕見,學界也沒有一致的認定,仍需由校方與學生溝通,達成共識。臺大大氣科學系教授游政谷則肯定文大為學生著想,同時也提出疑慮,「文大位於山區,風雨變化大,預報的不確定性也會比較大。」若每天都必須做出決策,容易對行政單位造成長期壓力,他建議將候車地點統一移至室內,減輕行政單位誤判及決策的壓力。
關渡節歡慶「食」歲 北藝大藝陣妝點本土風貌
生活
第1798期
關渡節歡慶「食」歲 北藝大藝陣妝點本土風貌
2024-11-08
【記者李宸緯台北報導】鼓樂齊鳴,花車與表演隊伍繽紛穿梭,隨著遊行隊伍將歡樂的氛圍帶入街道,為鬧熱關渡節揭開序幕。2024鬧熱關渡節(以下簡稱關渡節)在10月26日以踩街遊行作為開場,踩街團隊由關渡國小管樂隊、關渡宮、跆拳道館等組成,從關渡知行路行至活動主場地關渡棧橋水岸公園,活動現場更有森林市集、社區匯演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陣表演,透過在地團隊的演出,增進和關渡地區的連結,展現當地人文特色及樣貌。 今年的關渡節以「食歲」為題,除了用諧音來表達活動十周年外,「食」也傳達「民以食為天」的理念。關渡節策展人,現就讀北藝大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的方怡婷表示,圍繞「食」的概念,本屆首次舉辦「關渡宴體驗餐桌」,與15間在地店家合作,藉由藝術呈現關渡的飲食特色,藝術家發揮美學擺盤各類美食,說書人則娓娓道來在地美食故事,為關渡人打造一場視覺、味覺與聽覺的饗宴。 除了體驗餐桌活動外,北藝大藝陣是校內多年的傳統文化,對關渡地區而言也是頗具代表性的表演。藝陣表演以舞蹈、戲劇、音樂等多樣形式進行演出,並融合系所特色,讓觀眾感受到學生對於藝術的熱愛。北藝大課外活動指導組長王玉玲分享,今年為北藝大創校42年,以42的諧音「舍」表達宿舍的概念,以學校是學生們第二個家為題發揮創意,「同學們藉由藝陣設計發揮創造力之外,更能學習團隊合作的能力。」王玉玲補充道。 藝陣表演由動畫學系與美術學系學生進行演出。動畫學系以廣受大眾喜愛的動畫片為主題,利用道具生動呈現城堡與公主的形象,搭配戲劇表演和最後的合舞,將觀眾帶入童話般的夢幻世界。「結合『舍』的概念與系上特色,呈現大家熟悉的動畫片,一同回到童年時光。」參與本次演出的北藝大動畫學系盈承(化名)分享道。美術學系的藝陣表演則以戲劇形式呈現,劇中加入蒙古包、東方部落元素與北藝大校牛等特色,並靈活運用美術學系的專業設計能力,為全場帶來驚豔的視覺享受。北藝大美術學系黃翊婷談及發想過程,說道:「我們融合多位同學的理念,最後再進行統整。」將每個人獨特的想法融入到表演之中,才得以呈現具層次感的演出。 「希望藉由北藝大的藝陣演出將藝術的能量帶給關渡社區,打造出藝術小鎮的概念。」方怡婷說道。透過打造藝術村,吸引更多人了解這塊土地的人文風貌。談到關渡節與在地活動的未來規劃,他提到,「關渡宴體驗餐桌」首次舉辦便收到相當好的迴響,因此期許未來每個月都至少舉辦一場辦桌活動,不只讓在地民眾藉由「吃」來認識關渡,更能利用美食與藝術的特點,以關渡節作為起點,透過多元活動吸引外地人前來觀光,讓更多人了解到關渡的文化。
輪椅旅遊困境 無障礙景點如何落實無障礙?
專題
第1792期
輪椅旅遊困境 無障礙景點如何落實無障礙?
2024-04-13
【專題記者王華琳、黎昕俞、張雅媜、邱昭華、李雨羲綜合報導】光影飛馳,景色斑駁,患有小兒麻痺的銘哥(化名),駕著他的電動輪椅搭上開往台北的火車,準備到國立故宮博物院(以下簡稱故宮)一覽遠近馳名的文物。走進故宮,工作人員一看到坐著輪椅的銘哥,便立刻指引他到電梯口。儘管院內總共有三座電梯供需要的人使用,電梯內狹小的空間卻非常考驗銘哥駕駛電動輪椅的技術,幾經嘗試後,才好不容易算準角度成功進入,然而輪椅前方的腳踏板也只能勉強抵在電梯門上,一不小心就可能夾傷腳指頭,陪同者若要一同進入也十分困難。故宮在不同的展區間大多以坡道連接,這樣的設計讓銘哥在用輪椅移動的過程中非常順利。但當他想進一步往前查看文物的說明牌時,輪椅卻會被下方的架子卡住而只能維持一定距離。即使將輪椅側過身,銘哥也需要吃力伸長脖子才能閱讀,甚至有的展品因為角度關係,使得他只能高舉相機,以拍照的方式透過螢幕觀看。同時,銘哥在館中發現幾處提供給視障人士的點字導覽手冊,手冊下的架子有簍空設計,讓輪椅使用者可以湊近閱讀,但銘哥真正需要的一般導覽手冊卻沒有這樣的設計,讓他十分困擾。參觀後,本報嘗試與故宮聯繫,希望針對上述問題有所回應,但至截稿前尚未取得故宮的回覆。 許多博物館的文物雖然已經降低擺放位置及設置傾斜面板,然而輪椅族卻時常因為前方腳踏板會碰撞到展示架,而必須側身觀看。  圖/邱昭華攝景點交通設施不符需求 輪椅使用者旅遊受阻除了故宮,台灣許多景點都有無障礙設施或服務,但輪椅使用者仍會碰到阻礙。社團法人台灣八福福祉協會秘書長,同時也是輪椅導遊的翁玉鈴說:「我記得榕錦時光生活園區以前的步道為了排水,鋪面磚之間的縫隙都很大,輪椅很難移動,現在就好走很多。」雖然步道的磚石少了坑洞變得平順,對輪椅使用者來說仍有不便之處,園區服務中心內有提供輪椅租借服務,但開幕至今,都沒有設立斜坡讓輪椅使用者得以進出服務中心,令翁玉鈴感到可惜。在園區外,翁玉鈴也觀察到難以行動的地方,例如金華街和金山南路二段交叉口的人行道斜坡高低差太大,再加上顏色差異不明顯,若沒有仔細看,就容易發生意外。翁玉鈴表示自己就曾坐著輪椅差點在此斜坡摔倒過。輪椅使用者不只在景點受阻礙,前往景點的過程也有困難。翁玉鈴提到,不是每個輪椅使用者都能在淡水坐船到八里,「因為岸邊到船上需要經過一個斜坡板,電動輪椅重量可能有80至100公斤,是很難上去斜坡板的。」而台江國家公園也有輪椅使用者難以搭乘船隻的狀況,翁玉鈴說:「因為那邊的船屬於小船,如果輪椅使用者要上船的話,會需要有人背他上去,電動輪椅甚至沒辦法登船。」不只船隻,就連公車也有不友善的狀況。身為輪椅使用者的趙哥(化名)談及,基隆市原本有低地板公車可供他前往潮境公園,且來回的班次皆有許多。但因近期政策改變,回程的低地板公車班次減少,改為多數輪椅上不去的一般遊覽車,讓前往公園休憩的輪椅使用者,因班次搭配不上,返回時會面臨候車時間過長的狀況。趙哥也舉例:「例如R66路線,原本有無障礙低底盤客運,現在改為遊覽車載客,輪椅族又少一條路線可搭乘。」此外,台灣各處常見的路阻也是輪椅使用者的一大阻礙。輪椅使用者親友袁彬(化名)表示,路阻設立目的是為了防止摩托車進入人行道,卻帶來另一個麻煩,「現在有些路阻是按照人形去設計,讓行人和輪椅可以通行,但萬一遇到尺寸較大的輪椅怎麼辦?它一樣會卡住啊!」趙哥也分享,「碧砂漁港碼頭前面也有設路阻,它上面還標示行動不便專用道,但我坐電動輪椅根本沒辦法通過。」旅館無障礙設施不完善 難滿足身障人士需求輪椅使用者吳富美三月中旬與友人前往高雄旅遊,預訂駁二特區附近一間旅館的無障礙房型,但抵達後卻發現門口的斜坡陡峭,坡道與玻璃自動門之間也沒有足夠的緩衝空間,「我們都用電動輪椅,原來想直接衝上去,但怕來不及煞車會撞上玻璃門。」她與四名友人皆須輪椅助行,當下僅能麻煩周遭其他旅客協助控制感應門,一行人才能順利進入旅館。而進入房間後,吳富美也發現房內的空間,不完全符合輪椅的使用需求。他描述:「房間除了浴室門口有斜坡、馬桶有扶手,其他設施都和一般房間一樣。」《建築物無障礙設施設計規範》規定淋浴間應設扶手與座椅,使輪椅使用者可在相關設施輔助下自行盥洗,不過旅館卻無這些設施,於是吳富美與同行友人只能臨時退房,另尋他處。1988 年,交通部《觀光旅館業管理規則》第 7 次修訂時,即將「殘障客房」訂入規則之附表,並於2012年修訂《建築物無障礙設施設計規範》,將無障礙客房規範獨立成章,為相關設施建立更詳盡的規定。儘管法規逐年完善,但各旅館未能完整落實,輪椅使用者想在外留宿仍困難重重。無障礙廁所存在設計缺陷 輪椅使用者如廁不便出遊時,輪椅使用者會優先選擇設有無障礙廁所的景點,但有些景點的無障礙廁所卻因格局設計無法使用。趙庭毅表示,曾經在基隆塔遊玩時,欲進入一樓的無障礙廁所如廁,卻因為廁所設置在建築物斜角,門又安裝在狹窄處,輪椅想進入時,腳踏板就會抵到牆邊而無法進入。銘哥也表示參觀故宮時想使用院內廁所,卻發現廁所內部空間過於狹窄,輪椅進入後無法轉身,而難以坐上馬桶。 有些無障礙廁所並未從輪椅使用者角度出發設計,導致出現衛生紙放置位置過高以及錯誤的倒L型扶手設計,不方便輪椅使用者如廁。 圖/王華琳攝許多無障礙廁所在擺設如廁用品時,也忽略了輪椅使用者的實際需求。如烏來情人步道的無障礙廁所將衛生紙置於須站立才能觸及的高處,遊客中心的垃圾桶則需要用腳踩踏才能打開。脊髓損傷患者富0(化名)乘坐輪椅出遊時也常遇到類似狀況,他說:「垃圾桶種類很多,有很多方式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但還是很多無障礙廁所要放那種用腳踩的。很多身障朋友都有反應過這個問題,遇到這個問題就要自己要用手把垃圾桶打開。」他也表示,有些無障礙廁所的木門很重、很難拉,對身體狀態較差的輪椅使用者來說很不方便。無障礙設施勘檢標準不一 輪椅使用者盼輔導與抽查依照《建築物無障礙設施設計規範》規定,應該設立供行動不便者可獨立到達使用的設備或設施,並逐步按照法律要求進行改善。對於原先領有建築執照的舊有建築物也必須增設相關設備。當新建建築物興建完成要申請執照時,應由勘檢小組針對無障礙設施勘驗合格後,始發給執照。 而現今正常規範會先組成無障礙勘檢委員會,但因為地方自治的問題,各地目前的會議流程不一。曾為委員之一的翁玉鈴則舉例:「勘檢會議有時會因為委員的標準不一,通過的標準也不同。」雖然勘檢人員都會上過政府開的課程,因此具有專業知識,但卻不一定能同理身障者的真正需求。 此外,當建築物通過審核後,也可能出現將無障礙設施擱置不用的狀況,輪椅使用者劉宏彬提及:「我就曾聽說有人會在勘檢小組檢測過後,就把無障礙設施封起來不給我們用。」且現今政府採用事先告知勘檢日期的方式,導致許多業者會提前做好準備,但卻在勘驗過後將設施挪為他用。翁玉鈴則補充:「之前在勘驗時就曾碰見青年旅館在勘檢過後,將無障礙房收起來不給訂。」對於有業者因為不熟悉接待輪椅使用者而拒絕接待的狀況。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總幹事許朝富認為政府應適當輔導,「讓業者不要認為這樣是一種負擔,我們就是缺少這方面的宣傳。」像基隆市政府就曾舉辦店家輔導活動,教導業者如何建立友善環境,也帶領他們認識並學會接待輪椅使用者。為此,同為輪椅使用者的椅人(化名)則提倡政府可以實施不定期抽查,「這樣可以避免為了符合法規而設置無障礙設施,落實無障礙設施的功能。」翁玉鈴也補充:「如此一來可以讓業者或是館方不會有僥倖的心態。」無障礙設施未到位 盼從使用者角度出發台灣目前對無障礙設施的規範與定義多著重於建築物範疇,觀光景點則沒有明定的準則。這使得許多輪椅使用者在出遊前,除了要仔細搜尋相關資訊外,也因為無障礙設施定義模糊的問題,時常發生來到現場,卻面臨設施或配備與想像有落差,甚至根本無法使用。輪椅導遊黃欣儀進一步說明,目前交通部觀光署以及各政府單位所提供的無障礙旅遊資訊並不完善,部分無障礙設施的資訊更是未經實地勘查。此外,許朝富表示,無障礙不僅包含斜坡等設施,也包含動線設計與各類標示,「以現在台灣來講,特別是軟體服務或資訊,其實相對是應該要再加強的。」袁彬則坦言,希望政府可以將無障礙資訊整合進各平台,標註不同景點無障礙設施的狀況與程度,讓使用者可以依照需求安排景點。「當資訊完整之後,外籍使用者也可以從觀光局的資料明確得知每個景點的無障礙程度。」不僅無須再花費大量時間四處搜尋資料,讓無障礙資訊能普及於一般資訊當中,也可提高觀光品質。 雖然現在許多景點皆設置電梯,卻時常因空間過小,導致輪椅進入後,陪伴者無法一同搭乘。  圖/邱昭華攝翁玉鈴認為,台灣目前的無障礙設施不是不存在,甚至是做得很好,可是在設計、規劃與管理上不一定做到位,也並未以使用者的角度出發,使得無障礙設施即使存在卻並未達到真正的無障礙,還可能如同虛設。「現在的規範並沒有考慮到真實的需求和細節。」翁玉鈴說,現今法規雖有訂定各項無障礙設施的設計標準,但仍需考量現場環境所導致的各項侷限,因地制宜調整設計規劃,使無障礙設施能符合使用者實際需求。對此,他舉例,潮州日式歷史建築文化園區中的無障礙廁所雖面臨空間不足、門寬不夠讓輪椅進出等問題,但在推拉門的設計上加裝摺頁,使得設施在克服場地限制的情況下,更加符合需求。而在落實無障礙設施的過程中,部分景點也必須同時顧及古蹟樣貌維護問題。負責榕錦時光生活園區社會公益活動與歷史導覽財團法人臺北市昇德基金會秘書長胡毓雯回應:「目前團隊在園區內多處加裝服務鈴、求救鈴,並定期在員工培訓中要求主動協助行動不便人士等方式,完善無障礙設施的不足。」未來也期望能邀請來自更多方的產官學合作者協作各障別的導覽建置。除了改善既有設施外,椅人也提出不同的建議──通用設計的概念。他說:「通用設計是讓身障者與直立人最平等的方式,因為無障礙設施只有身障者使用,但通用設計不是設計給特定族群使用。」通用設計是指產品與環境的設計都應該盡量考慮到所有使用者,不需要透過修改或特殊設計,讓更多族群,無論男女老幼、身障人士都能夠使用的設計。在無障礙設施中導入通用設計的概念,可以讓無障礙設施更美觀、舒適,並考量到使用者的心理感受,甚至讓有類似需求的非障礙者也能使用。通用設計工作室創辦人余虹儀說明:「通用設計考量身障者與一般民眾的共同需求,能讓使用者不會覺得被特殊對待,每個人都能自主運用。」<br style="font-weight: 400;" /><br style="font-weight: 400;" /><br style="font-weight: 400;" /><br style="font-weight: 400;" /><br style="font-weight: 400;" /><br style="font-weight: 400;" />
菲大學爆炸案釀4死 學生點燃燭光捻熄恐怖主義
國際
第1788期
菲大學爆炸案釀4死 學生點燃燭光捻熄恐怖主義
2023-12-06
學生獻上鮮花,並在小卡上寫著「Peace MSU」等祝福,冀望燭火能照亮被恐怖主義氛圍籠罩的校園。 圖/彭達頓提供【記者蔡愷恆綜合報導】「這就像是正常的一天,直到體育館爆炸的照片在我們的社群裡面散佈開來⋯⋯」民答那峨州立大學學生亞莉安娜.H.亞辛公主(Princess Alyanna H. Yassin)悲痛地說。菲律賓馬拉威市的民答那峨州立大學(Mindanao State University of Marawi, MSU-Marawi)於3日舉行天主教主日彌撒時發生爆炸,至截稿為止,共造成4人死亡,至少50人受傷。過去曾佔領該地區的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 IS)已於4日承認犯下罪行。 民答那峨州立大學為天主教學校,周日會固定舉辦彌撒。爆炸當下,部分學生仍在室外,準備進入體育館參與集會。 圖/取自Provincial Government of Lanao Del Sur Facebook炸彈引爆後的民答那峨州立大學體育館裡,原先排列整齊的白色椅子散裂成雪花般的碎片,火藥替紅棕色木紋地板留下墨黑焦痕。儘管地上的血跡已經抹除乾淨,學生心中的陰影依然無法消散。亞辛公主的摯友全程目睹爆炸現場,所幸身體並無受傷,不過他的心靈受到嚴重創傷。亞辛公主形容收到的現場照片時說:「他們發送了傷者的照片,以及他們渾身是血並哭泣的影片,其中一些人甚至無法被辨認。」他坦言,「我想我永遠不會從悲傷中恢復。」 不同宗教信仰的學生不畏風雨,上街舉著「恐怖主義沒有信仰」的標語,重申爆炸事件並非因宗教因素引起。 圖/彭達頓提供民答那峨州立大學校友克特諾(化名)強調,雖然爆炸案發生在該國最大的穆斯林區域,但爆炸案並不是因宗教衝突引起,「無論是當地的穆斯林或是天主教徒,皆十分尊重彼此的信仰。」民答那峨州立大學學生艾斯.彭達頓(Ace Pendatun)也指明,沒有宗教該為這起事件負責,「爆炸案的肇事者自稱穆斯林,但他們不屬於這個倡議和平的宗教。」 遊行學生希望政府與校方皆能重視校園安全問題,避免恐怖主義組織再度奪走更多生命。 圖/彭達頓提供民答那峨州立大學於爆炸案發生當下即宣佈停課一周。大學在菲律賓各地分校也舉辦燭光守夜,獻花並唱著大學的讚美詞〈Dakilang Pamantasan〉以悼念往生者。民答那峨州立大學主校區於5日舉行「為團結而走(Solidarity Walk)」活動,除了哀悼已逝的同學,更要表明大學反抗暴力的信念,期望能建構一個對不同宗教與種族有更大包容性的未來。在活動中擔任攝影師的彭達頓分享他的觀察時指出,「ONE MSU」是學生們的口號,傳達民答那峨州立大學團結一致的信念,「儘管學生們的文化與信仰不同,他們依然一起哭泣、一起度過創傷。」 民答那峨州立大學校內舉行悼念活動,師生點燃蠟燭一起為3日爆炸案的逝者禱告,並祈求校園和平。 圖/取自Mindanao State University - General Santos Facebook爆炸事件發生後,校方與警方合作加強保全系統,成立特別調查工作小組,追蹤並逮捕嫌疑犯。校方也承諾,他們將會提供心理諮商給需要的學生。亞辛公主期望,校方與政府可以透過校內外的嚴格監控與管制,避免不人道的事件再度發生。彭達頓建議,政府也應該加強國內的安全設施,並在各地舉辦更多關於和平與團結的研討會。
演算法計算最佳下針點 助醫護新手注射練習
新知
第1782期
演算法計算最佳下針點 助醫護新手注射練習
2023-10-19
【記者黎昕俞綜合報導】靜脈注射在教學上通常使用模型訓練,新進醫護人員若實際進入職場,可能因不熟悉真人操作而導致注射失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和長庚科技大學師生共同組成研發團隊,以作品「靜脈注射標記系統」提供護理、醫學等相關科系的學生另一種教學工具,並於「2023第47屆INOVA克羅埃西亞國際發明展」獲得金牌。當靜脈注射失敗,可能會造成靜脈炎等併發症狀。團隊學生、雲科大電機工程研究所的蔡孟修說:「對醫護學生來說,在現在的課程安排之下,能夠實際進行真人注射、抽血的機會比較少。」為此,團隊開發靜脈注射標記系統,讓新進人員在注射時能參考患者手背上的雷射點。蔡孟修補充道:「我們希望產品可以輔助護理師、醫檢師和急救人員,讓他們在技術尚未純熟時練習使用。」團隊利用血液中的紅血球會吸收紅外線的特性,並將其照射在患者的手背皮膚上。又因靜脈較薄可被紅外線穿透,透過鏡頭模組去擷取其成像,被偵測到的靜脈會在電子螢幕上呈現成白色片段。當系統計算出最佳下針點時,會再透過雷射光照在患者手背上,提供使用者作為參考。 團隊利用插銷和內建彈簧讓設備可以收合,讓收納更方便。同時下凹處理讓使用者可以更直覺明白使用方式。圖/張子楹提供蔡孟修提及演算法的開發是主要重點,「要一直不斷去測試、修改、調整參數等,才能盡量適用於所有使用的對象。」團隊利用電腦重複運算每幀擷取到的靜脈成像,選擇靜脈的寬度、面積等所需特徵,撇除彎曲、橫向的位置,讓系統自動偵測適合的入針點。經過團隊測試,若要判斷下針點是否錯誤的話,只需要判斷電子螢幕上的紅點是否有在靜脈的線段上即可。 團隊歷經三次改良,最終版本結合實用性及便利性,包含可調節高度及可收納的優點。圖/張子楹提供團隊在設計產品時除提高準確率之外,更希望設備做成可收合的設計。團隊學生、雲科大工業設計系范瑋宸說:「我們在柱子底下多增加旋鈕,讓它可以轉下平放,方便攜帶到不同的場域。」同時,為了讓紅外線可以完整照射到不同大小的手背,可透過在架設鏡頭的柱子內部中,利用彈簧和插銷的方式,讓設備可調節高度。雲科大工業設計系張子楹表示設計時在設備中將患者放手的地方做下凹的處理,「這樣設計可以讓患者更直覺性明白使用方式。」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與長庚科技大學跨校合作研發「靜脈注射標記系統」,並獲得克羅埃西亞國際發明展金牌。圖/蔡孟修提供畢業於中山醫學大學醫學檢驗暨生物技術學系的小木(化名)表示,此系統對於新學習注射、抽血技術的同學來說有一定的幫助,「但是因為靜脈的深度或是抽血時需要抓入針的距離等因素,此項產品偵測出的下針點僅可以列入參考,實際操作時仍需要同學自行體會、練習。」團隊也表示,未來若有機會繼續發展,將會持續改良並讓產品可以使用在更多場合。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