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歸國學子分享留學經驗 「菁培二十」培育本土藝設人才
生活
第1798期
歸國學子分享留學經驗 「菁培二十」培育本土藝設人才
2024-11-08
【記者陳樂怡台北報導】教育部主辦的2024菁培返國學員年度成果展,於10月23日至27日在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隆重展出。今年的主題為「菁培二十首部曲 造浪者」,寄望所有參與計畫的學子能為業界注入活力、激盪出新意。「希望學生把最新的學習經驗帶回台灣,就像一滴水滴引到一個水面,就會變成海浪,可能會造成更多影響。」計畫負責人之一的林友淳說。 一進入展覽,繽紛的色彩映入眼簾,許多前衛的藝術作品整齊擺放於展區的小攤位。這次的展覽共有五大設計展區,分別為數位動畫組、視覺傳達設計組、產品設計組、建築與景觀設計組以及時尚設計組。其中,曾到美國創意設計學院交換的國立成功大學學生吳宣宜,透過3D列印白色小圓形,並細心將圓點圍繞黏貼到自製的水藍色高跟鞋上。她用工藝技術結合成的鞋履,吸引了不少民眾停下腳步觀賞。 「希望可以刺激學生,將台灣的文化創意產業學子帶到國際交流。」林友淳提到計畫的目的時分享。這項計畫由教育部全額資助,讓學生到海外培訓一年,以培育設計產業的人才,並拓展他們的國際視野。成果展邀請了這群歸國學子分享經驗,其中「從臺灣出發 航向異國的設計之路」主題講座,講述他們到異鄉學習的體驗,吸引眾多民眾參與。吳宣宜在講座中坦言,比起作品,留學更多的是心態上的轉換。他分享留學前的自己,常會陷入只適合設計的框架,但現在他不會為此而設限。 活動吸引了設計領域的同儕和業界人士聞名而來。來自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系學生張宥羚表示,展覽讓她了解海外大學的教學方式,也更加堅定參與下次計畫的決心。這次的展覽不僅有學生,設計師也同樣前來觀展,其中一個作品重新設計韓國報復電影片頭,讓菁培計畫的評審、平面設計師何庭安印象深刻。「這個作品在保留原本亞洲風格的同時,又融入了歐美的美學」他說到。 「在美國,教授採用鼓勵式教育,這讓學生發現自身亮點,從而知道自身的優勢。」曾到美國南加州大學留學的陳幸慧分享。這群海歸學生對於能到外國留學,體驗不一樣的環境,得到更廣闊的心境。曾到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留學的建築組學生吳紀東說:「外國教授和學生的觀念會更開放、更能接納意見,所以我覺得這其實算是一個小衝擊,也是我感到與台灣較大的區別。」他期許這次的計畫能讓更多與他一樣的學弟妹,參與體驗教學上的文化差異。
密州政府推經濟政策 欲留大學人才逆轉貧窮困境
國際
第1797期
密州政府推經濟政策 欲留大學人才逆轉貧窮困境
2024-10-25
【記者李宸緯報導】密西西比州立大學(Mississippi State University)學生報(The Reflector)在15日的報導中提及,密西西比州存在貧窮、人口流失,導致全美貧窮率排名第二,因此,密西西比州政府試圖透過擴大稅基、發展太陽能產業及增加就業機會來留住大學生。 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曾東松說:「大約20%的密西西比人生活在貧窮線以下,約有超過50萬密西西比州居民難以滿足基本(生存)需求。」該州的經濟結構依賴低工資產業,限制了高薪工作的機會。在經濟不佳的狀況下,居民往往不足以支付日常生活的費用。 就讀於密西西比大學(University of Mississippi)的學生Michael(化名)表示,多數就讀該州的學生畢業後會選擇離開,他自己也不會留下來,因為當地沒有符合他的專業領域的工作,而其他地方提供更多的工作機會與待遇。不過他也補充,若當地的產業與大學生的相關科系有關聯,仍有部分學生願意畢業後留在密西西比。有鑑於貧窮的問題存在,州政府近年來投資發展太陽能產業,希望藉此來提供更多工作機會,留住年輕人,並提高該州人民的生活品質。 「我必須開車花費20到30分鐘才能找到雜貨店購買生活所需,諸多基礎公共設施都是缺乏的。」密西西比大學主修中文與傳播科學的阿莉莎・湯仕多(Alyssa Tunstall)說道,他認為,大學生的去留依然取決於工作機會的多寡以及密西西比州的生活條件。湯仕多建議,政府改善公路、醫院等基礎設施,提供工作機會外,也能提高該比州的生活條件。Michael則舉例:「政府可以利用低成本的地稅,吸引更多公司來此設廠。」 湯仕多指出,當地學校設備過於老舊,改善教育條件是幫助密西西比脫貧的重要途徑,Michael也認同教育是消除貧困的根本。「提供職業培訓、教育和工作經驗機會外,國家應重點關注當地社區經濟和社會發展。」曾東松提出看法,他強調,透過基礎建設、經濟發展與改善教育環境的全面提升,密西西比州在未來仍有機會改變貧窮的困境。
室內划船成競技項目 盼普及大眾挖掘人才
體育
第1796期
室內划船成競技項目 盼普及大眾挖掘人才
2024-10-18
【記者吳妤潔桃園報導】雙手握緊拉桿,兩腳踩穩踏板發力,選手賣力拉動划船機,前方投影幕上的小船也隨之跑動。中華民國大專校院113學年度室內划船錦標賽公開組賽事13日在桃園市立武漢國民中學登場。其中,個人2000公尺排名賽輕量男子組由來自新生醫護管理專科學校的張雯翔以6分55秒奪冠,輕量女子組則由國立體育大學的黃欣儀以8分6秒封后。 室內划船是選手平時訓練的項目之一,除了會鍛練到選手的體能和全身肌群,測功儀紀錄的生理數據也可以作為選手調整練習強度的依據,划行速度的數字則能夠換算成水上的運動表現。也因為划船機能精準呈現選手的各項身體素質,且不像一般划船運動受限於地理及天氣因素,使得室內划船成為競技項目之一。 黃欣儀曾是亞洲青年盃划船錦標賽國手,他表示這次成績還不錯,但速度跟高中時期相比還是有落差,他說道:「已經掉很多了,最顛峰應該是高三全中運那年破7分28秒,是女生最快的。」而張雯翔甫在113全中運拿下國男組雙人雙槳金牌,九月時也代表台灣出戰U19亞洲划船錦標賽,是本次輕量男子組中年紀最小的選手,以14秒領先112全運會輕量級單人雙槳冠軍劉謙。張雯翔認為自己這次比賽表現理想,有發揮平時的訓練狀態。下週他將參加生涯第二次的U19國手選拔、爭取初選資格,「希望這次的選拔可以拿出該有的成績,不要被其他縣市的看笑話覺得我只是曇花一現。」他也期許之後在國際賽事中能以更好的表現和各國選手比拚、為台灣奪牌。 身兼新生醫護體育組專任運動划船教練身份的劉謙分析,室外划船容易受水流跟風向影響,測功儀的風阻係數能模擬不同風浪產生的阻力效果,讓選手練習在水域比賽時可能會遇到的狀況,他解釋:「阻力有分1到10,1到4的話就是像水庫的平風平浪,5到6可能是有點逆流或是側風,10的話就可能是大頂風(註一)。」國體大的賴鈺琁以選手角度說明風阻係數的效用,「風阻係數就像自行車的變速器,如果今天力氣比較小或場地風比較大的話就可以調鬆一點。」劉謙也補充,因為陸上的室內划船競賽等級較低,選手能藉此增加比賽經驗,提升信心以應對水上賽事。 註一:即逆風 大專體總划船委員會執行秘書陳昭元提到,目前台灣的划船運動僅在競技領域發展,全大運也只有公開組的參賽資格,「我們希望可以多元地呈現出來,而不是只有比賽、沒有去做推廣。」他進一步說明,可以透過成立俱樂部或是學校將室內划船列為特色課程等方式進行推廣,以此帶動全民參與划船運動的風氣,從中培養及挖掘優秀的一般組選手。
大專街舞人才齊聚College High 同場競技爭代表隊門票
體育
第1784期
大專街舞人才齊聚College High 同場競技爭代表隊門票
焦點
2023-11-01
臺北市立大學大雨(王宏宇)為本次College High大贏家,收穫2項個人賽冠軍,與取得國對國代表選手資格。 圖/林詩祐攝【記者林詩祐綜合報導】匯集全台各地大學生的街舞賽事College High全國大學街舞高峰會(以下簡稱College High)stage1、2,10月28、29日於臺北市青少年發展暨家庭教育中心10樓的花漾Hana展演空間登場。賽事內容橫跨各舞種,並分成團體賽、個人賽,與備受矚目的World Cup世界大學街舞高峰會台灣一隊選拔賽(以下簡稱國對國)。今年的國對國五強選手,不僅能在12月代表台灣與其他國家的大學選手交流,還能受邀至北京參加街舞聯賽。 College High全國大學街舞高峰會stage1、2兩天賽事行程緊湊。Battle賽事除了常見的一對一形式外,還有五對五的團體Battle賽。 圖/林詩祐攝國對國賽事於去年開始舉辦,內容為All Style Battle,包含各舞風音樂,因此更加考驗選手的應對能力。今年除了邀請過去參賽的日本、法國、香港,也新增澳門與新加坡,一同共襄盛舉。主辦人田拓表示,College High過往已有與其他國家交流的經驗,並持續聯絡。疫情爆發前,也已陸續規劃流程。而今年更是得到知名運動品牌合作的機會,讓台灣國對國五強與賽中獲得評審青睞的選手,經再次徵選後,共同組隊前往北京參加耐克高校街舞聯賽,與其他亞洲國家同場競技。 World Cup世界大學街舞高峰會台灣一隊選拔賽不限舞蹈風格,因此在賽場上,可以看到選手秀出十八般武藝,希望留下深刻印象。 圖/林詩祐攝動作精準落在拍點上,音樂彷彿任他玩弄,即使身穿低調的深色系衣服,仍舊無法掩蓋他在舞台上的光彩。他是今年College High一舉奪下Popping、Hiphop菜鳥組冠軍和國對國代表五強的臺北市立大學大雨(王宏宇)。大雨去年在Popping、Hiphop菜鳥組皆與冠軍失之交臂,但今年勇奪佳績。談到此次在賽前的準備,他表示相較於去年抱持著學習經驗的態度,今年更有企圖心,將目標放在得名,因此更加把握每場對戰。同為國對國五強的逢甲大學唐元(周唐元),擅長透過手指快速做出多變複雜形狀,以特別的風格從眾多選手中脫穎而出。他特別提到,在賽前備戰時會透過拉筋伸展,將身體調整至最佳狀態。此外,唐元會特別尋找去年國對國比賽時出現過的歌曲來訓練,以防不熟悉的音樂影響表現。 逢甲大學唐元(周唐元)擅長Finger Tutting,用手指表現幾何圖形,在台灣屬於較新穎的舞種,因此在賽場上特別引人注目。 圖/林詩祐攝國對國選拔賽今年選用現場徵選,相比去年線上錄影方式,選手無法選曲,發揮不佳時也沒有重新錄影的機會。國對國五強的中國文化大學Badnews(洪胤紘)認為,現場徵選較公平,因為選手並非有剪輯和攝影的技巧,現場徵選能更聚焦舞者的技巧,但歌曲的多變與無法預測性讓賽事多了運氣考量。針對這個問題,唐元則分享道:「比賽本就有點運氣成分,自己必須要先擁有實力與平時累積的練習,才有辦法去爭那個運氣。」去年國對國賽事中,法國舞者展現強大音樂表現力,吸引觀眾目光。談到最想遇到的代表隊時,唐元與Badnews也直指法國選手,並表示對此感到相當興奮。田拓則期許透過國對國,讓選手在能獲得與外國人切磋舞技的珍貴經驗,甚至進一步與其他國家選手成為朋友,透過街舞達到國民外交。 今年國對國最終五強由左到右分別是大雨(王宏宇)、北市大蹦蹦蹦(邱皓翔)、樹德科大TEN(石祐任)、文大Badnews(洪胤紘)、唐元(周唐元)。 圖/林詩祐攝
橋藝大專盃反映人才斷層 盼從中小學紮根發展
體育
第1782期
橋藝大專盃反映人才斷層 盼從中小學紮根發展
2023-10-18
【記者葉蓁芸台北報導】中華民國大專校院112學年度橋藝錦標賽13日起在國立臺灣大學學生第一活動中心舉辦,一連三天的賽事考驗各校選手的心智與體力。今年共17隊參與學生組四人隊賽,最終由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倒叫老人」以總分265.96奪下冠軍。 中華民國大專校院112學年度橋藝錦標賽13日開打,各校橋藝選手齊聚,在橋桌上一較高下。 圖/葉蓁芸攝 最終由陽明交大「倒叫老人」勝出,而陽明交大在教職員組中也榮獲第一名,抱回雙料冠軍。 圖/葉蓁芸攝橋藝集結心理學、機率、推理等技巧,且需要與隊友訓練、培養默契,提高勝率。陽明交大「倒叫老人」選手許品堯在賽後表示,社員每週都會固定練習,在正式比賽才能打出良好配合,奪下冠軍。臺大選手,同為臺大橋藝社社長的吳惠雯補充,賽中難免會與同伴溝通失誤,「原本約定在對方沒有叫牌(註一)的情況下,某一個叫品(註二)有特定涵義,但並沒有詳細約定若對方叫了其他叫品,原先的約定是否仍相同。」因此在叫牌過程中若不確定與隊友的想法是否一致,將導致獲勝難度增加。註一:橋藝競賽過程分為「叫牌」與「打牌」,在「叫牌」過程中同隊選手須盡量叫到最佳合約,並合力滿足合約需求的數量。註二:叫品是指橋藝競賽中「叫牌」階段所做出的叫牌內容,包含決定王牌花色或無王的叫價、Double及Redouble使獲勝方獲得比原先更高的分數報酬,或是Pass等等。 陽明交大橋藝社社長許品堯表示,有賴於隊友間的相互配合,使他們順利奪冠。 圖/葉蓁芸攝針對大學橋藝社發展,吳惠雯提到,改善招生狀況的關鍵在於宣傳及提高曝光度。以臺大橋藝社為例,過去入社人數每年僅約八人,今年由於參加社團聯展,讓新生有機會在入社前認識、體驗橋牌,因此入社人數上升至30人。同為社長的陽明交大選手許品堯進一步點出,橋藝上手難度高,且過去社團缺乏教學資源,若社員缺席課程,後續便會追不上進度,最終失去熱忱。為解決上述問題,他們嘗試透過錄製課程影片 ,讓未參與社課的新生能自主學習、補齊進度。 臺大橋藝社社長吳惠雯指出,社員積極備戰,一週會花5至6天打牌,也會請學長姐協助檢討。 圖/葉蓁芸攝縱然今年參與的隊數較去年有所增加,但整體人數仍呈下滑趨勢。承辦人臺大環境工程學研究所特聘教授駱尚廉指出問題,表示主辦單位所得補助逐年減少,加上校方並未提供選手經費,選手只得自費參加,「沒有給予代表學校的學生運動員的待遇,參加意願就會降低。」裁判長蔡宗穎則認為,資源上仍需加強,但橋藝在大專院校自由度高,「願意待在橋藝社的學生有一定的學習熱忱,或是想參與競賽。」他也提出解方,認為若能推動企業贊助,能使橋藝發展環境更加完善。談及臺灣橋藝發展,國立中山大學橋藝社指導老師,同時也是高雄市體育總會橋藝委員會主任委員楊昌彪表示,目前在高雄、南投、苗栗等地,都有舉辦中小學生橋藝相關的推廣活動,「我們的想法是從『根』做起,把參與層面擴大,就像金字塔底部,中小學生就是大學生的基礎。」但楊昌彪也提到,中小學生未來可能因年齡漸長、課業壓力等因素退出,導致人才斷層,該如何維持人數仍是一大難題。 橋藝入門門檻高,近年大專橋藝運動發展,需要更多資源投入及學生參與,也需要校方重視與曝光度。 圖/葉蓁芸攝
【大學事】不分系倡跨域學習 專業難認定成挑戰
校園
第1737期
【大學事】不分系倡跨域學習 專業難認定成挑戰
焦點
2020-11-25
【記者徐宇昕綜合報導】國立臺灣大學於18日舉辦「未來大學高峰會」,宣布最早將在111學年度設立全校不分系學士班。近年社會對於跨域人才的重視,使不分系陸續在大學興起,然而不分系高度自由的學習環境,也引起學習專業性不足等質疑,且考驗學生自律能力。不分系分為學院型和全校型,全校型包含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大一不分系學士班和國立清華大學的清華學院學士班等,兩者學生大一時屬於全校不分系,到大二才分流至其他科系。而國立成功大學於民國96年成立大一全校不分系學士學位學程,106學年度起改為四年制,並招收各年級轉系生,為國內首創。成大教務長王育民表示:「以前學生在大二就分流,對跨域學習沒有實質性的幫助。」此外,學生對跨域學習的需求提升,也促使校方設立四年制不分系。 國立成功大學首創「大一至大四全校不分系學士學位學程」,鼓勵學生跨域學習,並且自主安排課程。 圖/彭康舜提供成大不分系分為A、B班,A班透過個人申請或考試分發入學,學生可選擇在未來轉系,或繼續留在不分系到畢業,B班則招收各年級轉至不分系的學生。王育民表示,過去學生多將不分系當作轉系跳板,但近期跨領域人才備受重視,目前在A班的學生近半數選擇繼續就讀。成大不分系學生鐘民鈞也分享,過去就讀電機工程學系,但在電機系所學不如預期,且發現自己更喜歡人文學科,於是決定轉至不分系,目前他選修許多外國語文學系和哲學的相關課程,「我認為跨領域是很重要的能力,而不分系選課自由幫助很大。」但成大不分系選課並非毫無限制,其要求學生須在大學期間達任一科系的輔系門檻,同時必須在該輔系所屬學院修達50學分。此外,不分系的系定必修課程為專題製作,學生可自由發想題目,呈現方式亦不受限制。成大不分系學生李尚恩分享,他的專題以大學自學生為主題,訪問業界前輩,最後製作給大學自學生的學習地圖作為成品,「專題給我行動的理由,在實踐的過程中發現自己可以找到問題並且為那些理想改變。」鐘民鈞也提到,做專題的模式和研究所的學習方式類似,可以訓練自己架構跟執行能力。不分系雖可讓學生自由選課,但同時也有選課方向不明確、專業性不足等疑慮。李尚恩表示,自己每學期的選課方向會因興趣而調整,「修課的確會少一點方向,而且這些知識未必能一直疊加上去。」而畢業於成大不分系的史蕓瑄也坦言,目前不分系尚未被大眾和企業認識,因此在找尋工作時確實面對較多專業性的質疑,「不分系定義的能力是抽象的,像是跨域、溝通、實踐等軟實力,並沒有明確連結到哪項職業。」但他也表示,不分系訓練他如何探索未知,因此在職場上擁有較佳的問題解決能力。而相較於全校不分系,學院型不分系在大專院校中則更普及,例如清大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元智大學管理學院大一不分系等。而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大一大二不分系也是其中之一,學生在大一、大二時隸屬於不分系,大三才分流至廣告學系、廣播與電視學系,或是新聞學系。過去為傳院大一大二不分系、現為政大廣告系學生于恆生表示,因不分系使他能選修許多新聞系的課程,眼界更寬闊。然而,政大廣告系學生王宥方卻指出,不分系希望學生多元探索,但必修課的課程內容安排卻不夠明確,須主動選修三系基礎課程才能實際接觸,「學校應該要把三個系的基礎課程都安排在必修。」于恆生也提及,學生過去習慣傳統填鴨式教育,即使學習環境自由度高,仍會慣性依照學校的課程安排,「學校都說可以利用時間多元探索,可是我們走的體制就是照表操課,沒有想到可能有更好的安排方法。」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大一大二不分系讓學生有機會選修不同領域的課程,但學生反應必修課主旨不明確,難達到探索興趣的目標。 圖/黃靖評提供另一方面,不分系看似為了讓學生探索興趣,實則更考驗學生自律能力,鐘民鈞說:「如果你不夠自律,又不知道你要做什麼,其實就是迷途羔羊。」清大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曾就讀清華學院大一不分系的楊正賢也分享,不分系讓大家有無限發展的可能,但許多人卻也因此更加迷茫,「它的優點就是它的缺點。」王育民則表示,「我不太認為不分系是一個探索興趣的地方,而是一個實踐的地方。」他認為不分系的重點在於跨域學習,以及培養執行和問題解決的能力,這同時也是未來人才所需的特質。而他也提到,學校可多了解學生的需求,並據此訂定相關辦法,才能有效達成不分系成立的目標。 不分系強調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但多數學生習慣傳統的填鴨式教育,因此如何安排選課方向也是一種挑戰。圖為示意圖。 圖/徐宇昕攝
財源銳減、人才流失 疫情下澳洲高教的雙重危機
國際
第1730期
財源銳減、人才流失 疫情下澳洲高教的雙重危機
2020-10-01
【記者黑立安綜合報導】校園空蕩蕩,四處不見學生,只有「保持社交距離」標語,充斥整個校園。這是澳洲大學的現況。從3月新冠肺炎疫情在澳洲逐漸加劇以來,許多留學生紛紛返回母國,造成澳洲大學財政及人才缺口。根據《世紀報(The Age)》報導,維多利亞州36所私立學校校長因此聯名寫信給政府,希望在澳洲疫情趨緩的情況下,開放留學生返回澳洲。 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 (Th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UNSW)校園,由於現已轉為線上上課,因此校園內空無一人。 圖/安卓雅.詹提供根據澳洲聯邦政府截至9月13日的統計,目前有高達10萬7363名留學生在境外無法返回澳洲。而澳洲主要的科學研究由留學生進行,加上疫情帶來的衝擊可能導致研究經費短缺,可能影響澳洲大學在國際高等教育逐漸上升的排名,以及國際聲譽,成為隱形成本。澳洲大學組織(Universities Australia, UA)執行長卡特里奧娜.傑克森(Catriona Jackson)提到,目前有新台幣676億元的研究發展基金陷入危殆,因此強烈呼籲政府制定相關政策,因應疫情對大學財政造成的短、中、長期影響。否則造成的影響不只是金錢,同時將帶來澳洲的智慧財產損失。 澳洲雪梨大學(The University of Sydney,  USYD),為澳洲知名的研究型大學,然而肺炎疫情可能導致研究經費短缺。 圖/潔思敏.蔡提供為回應大學方的訴求,澳洲教育部正初擬將把西元2024年到2025年的部分經費提前劃撥,以支援研究經費。然而大學方面認為此舉間接增加未來的負擔,希望政府能以新資金的挹注取代此方案。澳洲大學組織溝通顧問大衛.羅斯(David Rose)則回應,目前該組織尚未接到政府正式通知,一切需等待下週的政府預算公布才有更清楚的方向。 澳洲大學上課情形,為防範肺炎疫情,現已全數轉為線上上課。 圖/吉妮.邱提供由於澳洲146萬大學生中就有高達44萬名是留學生,學生的流失使澳洲面臨高達約新台幣1兆4萬元的損失。在雪梨大學(The University of Sydney, USYD)就讀專案管理學士主修資訊系統的沈家維認為,澳洲是典型的移民國家結構,只靠本地人的消費撐不起澳洲的經濟結構。留學生又是經濟能力最強的一股力道,少了留學生的經濟消費,無疑是雪上加霜。疫情的出現使澳洲大學產生財政黑洞,迫使澳洲大學大舉裁員將近1萬1000人。無法返澳的留學生、於昆士蘭科技大學(Queens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QUT)數位媒體系就讀的陳雨昊難掩無奈的心情,他表示,在台灣無法使用昆士蘭科技大學提供的教學資源;而自己雖然想返回澳洲,卻又受限澳洲鎖國政策無法如願。他呼籲澳洲政府考量到疫情逐漸趨緩,盡快開放留學生返回澳洲。    
海大能源基地盼育人才 試驗空間開放學生使用
新知
第1709期
海大能源基地盼育人才 試驗空間開放學生使用
2019-10-17
【記者徐品蓁台北報導】為推廣台灣海洋再生能源教育,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打造全國首座海洋能源實現基地,在濱海校區設置「海洋能源實現基地」,設有完整實驗室與農委會漁業署核准的實海域測試場,供學生與廠商進行研究與測試,讓基地成為兼具教育與實踐的場所,並於3日正式啟用。 海洋能源實現基地擁有實海域測試場供研究團隊進行海洋能源機組的測試。 圖/陳建宏提供「要當作一個測試場,其實要一些條件,比如說波浪、流要有代表性。」北北基I區域中心計畫主持人、海大系統工程暨造船學系教授陳建宏解釋,如此才可建立出一個資料完整的海洋能源測試場域,讓前來測試的海洋能源發電機組廠商或研究員能夠了解海域的狀況,再對測試機組進行調整。此基地因地域優勢,其能源開發主要著重於波浪能(Wave energy)(註1)與潮流能(Tidal current energy)(註2)的發電,「設置基地的這片海域比較適合研發的條件會是波浪能,而且波浪能在全世界也還不成熟。」陳建宏說明,因此也激發學生發想出對於波浪能許多創新的想法。 註1:波浪能(Wave energy)是海洋表面波浪運動所轉送的能量,可利用成為能源作不同用途,例如發電、海水淡化或推動抽水機等。(參考自維基百科)註2:潮流能(Tidal current energy)是潮水在水平運動時所含有的動能,是一種具有週期性的再生能源。(參考自百度百科) 在海洋能源實現基地的實海域測試場擁有地域優勢,適合發展波浪能及潮流能。 圖/陳建宏提供除了開放海洋能源開發廠商前來從事各尺度的波浪能實驗外,基地也向中小學生及大專院校生開放試驗空間,只要學生透過電話事先預約,就可以使用波浪槽等小規模的試驗環境,現場也會有專業教授指導討論,使雙方進行意見上的交流。對於海洋能源實現基地的設置,海大造船系學生石惠予認為,此舉可以幫助學生在海洋能源教育上跳脫課本,實際進入實驗室與測試廠操作學習。「如果未來有建立海上平臺,可能會提供航海、輪機科的工作機會,比如說現在要架設的離岸發電,就有來我們系上徵才。」海大商船學系學生小銘(化名)表示,基地的啟用有利於學生與實際工作環境接軌。 不僅大專生對海洋能源波浪能發電進行創意發想,中學生也製作出波浪能創意作品參賽。 圖/陳建宏提供「能源基地的啟用給予學生現場實驗的機會,對學生來講是一個非常好的經驗,若未來想發展產業便需要人才,而人才就從學校訓練。」國立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名譽教授梁乃匡提到,雖然該基地最為適合發展波浪和潮流發電,但也可嘗試縮小其他海洋再生能源的模型,如離岸風電浮台、溫差能等需較深水域方能運行的裝置。目前海洋能源實現基地亦有進行基礎建設,「像我們就在佈首條由台灣自己製作的供電用電纜,在測試後也會留在我們這裡使用。」陳建宏說明。海洋能源實現基地短期內主要推廣海洋能源,開放將蒐集到的資料彙整存放的控制室供民眾參觀,讓更多學生了解海洋能的想法與概念。
香氛四溢 全國調香賽盼發掘香水人才
生活
第1694期
香氛四溢 全國調香賽盼發掘香水人才
2018-12-26
【記者何庭賢彰化報導】陣陣香氣在賽場瀰漫開來,選手正將調好的香水噴在試香紙上,等待比賽開始。為增進學生調香技術,希望藉由比賽平台發掘和訓練人才,建國科技大學美容系暨美容科技研究所於21日舉辦「第二屆全國調香創意比賽」,吸引近11所大專院校帶著各自的作品,與其他選手互相切磋調香技巧。 評審需利用噴香紙來進行嗅覺評分,並依據選手的故事與內容物講解來分析是否達標。 圖/何庭賢攝本屆比賽分為香水香氛組及亮點包裝設計組,兩組比賽中皆含有「男香」及「女香」,特別的是與前年相比,今年特別增設了「中性香」。對此,來自建國科大美容系的蕭蓉禎副教授認為,多數人會針對不同的場合及對象來使用香水,其中中性香水的需求及使用率逐年增加,「因此提供平台於學生了解中性香的重要性,並著重學生的香水調製訓練。」 選手除了要有調香技巧,也要配合主題及故事進行佈置,盼能在評審評分環節中奪得好成績。 圖/何庭賢攝比賽期間,選手們除了在各自的化妝台上為香水進行擺設,還需準備一個符合香水主題的故事說服評審。獲得亮點包裝設計組-中性香組亞軍、來自健國科大美容系的研究生林宥均的作品主題為夏天,「除了是海邊為主的包裝外,也在香水旁設置了鬧鐘來體現出希望能永遠停留在放鬆的時刻。」他也提到,除了包裝符合主題,香水的前味(注1)皆以薄荷、香茅及甜橙為主,象徵精神氣爽及富有活力的夏日風。注1:前味的出現時間約為10~30分鐘,是剛問到香水的氣味。因為揮發性高所以持續的時間不久,多以「柑橘調」為主要使用的香料。在包裝上下足功夫外,選手們也善用香料學及精油概論課所學的知識,調出專屬於自己獨特的香水。香水香氛組-男性香組代表、來自國立台南護理專科學校化妝品應用科的學生蘇珮汶表示,作品以天竺葵、迷迭香、玉蘭和檜木混搭在一起,氣味能帶出穩重及神秘的感覺。談及香水的設計理念,他認為,「其實男生並不完全像外表那麼粗曠,許多成功的男性都有細膩的一面。」 台灣化妝品科技學會理事長兼裁判長柯智美(左二)與其他評審於比賽前拍張合照。 圖/何庭賢攝據經濟部統計處指出,台灣化妝品雖多由外國進口,但國內化妝品出口產值也逐年提升,106年的出口年增率更高達13.2%。蕭蓉禎對此表示質疑,由於香水多數從外國進口,但國內卻沒有屬於台灣獨特的香水,「也許學生經過這樣的培養,說不定以後就是頂尖的聞香師。」對於人才的訓練,來自台灣化妝品科技學會理事長兼裁判長柯智美也提到,台灣已具備基礎人才,「由於日本的化妝市場人員需求大,因此我們鼓勵學生加強外語學習,以便能將學生送往日本就業。」
雜技出路少 撥拉棒人才難久留
體育
第1693期
雜技出路少 撥拉棒人才難久留
2018-12-21
【記者郭又華新北報導】「107年全國各級學校民俗體育競賽」撥拉棒項目15日在新北市文德國民小學舉行。各年齡層組別中,參賽人數明顯隨年齡增長大幅下降,至大專院校組參賽人數僅有兩人。大專院校男子組唯一參賽選手,國立台灣戲曲學院學生郭允觀察,即使學童在幼時花費大量時間訓練,甚至取得比賽成果,也可能因「雜技」職業前途不穩定,轉而將心力放在學業上,造成撥拉棒人才不足的現象。撥拉棒在民間又稱「三枝棍」、「惡魔棍」,選手藉由「挑、轉、拋、甩、繞」等技術,配合音樂及肢體動作呈現表演。入門撥拉棒僅兩個月,便經老師鼓勵參賽的郭允,挑戰將高難度的拋接結合側翻等肢體技術,將豐富的表演藝術修習背景應用於比賽中。已參加此比賽四屆的選手,國立台南護理專科學校學生陳怡瑾則是展現自信與熟練度,靈活展現多種技巧,將撥拉棒與舞蹈動作結合。首次參賽的郭允今年剛升大一,在民俗技藝學系專業選修課中,接觸到撥拉棒,並在老師鼓勵下參賽。他回憶,幼時自己僅利用課餘時間,和全天密集練習的同儕一起訓練扯鈴等民俗技藝。然而,當年一起訓練的朋友中,除自己外,皆因課業或家庭因素放棄民俗技藝。面對雜技沒前途的質疑,他認為,只要興趣夠,努力練習並尋找出路,雜技表演藝術者其實可以有前途。熱愛表演藝術的他,未來的夢想是加入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國小因才藝課接觸撥拉棒的陳怡瑾表示,小學時為追上學長姊程度,積極練習,逐漸產生興趣後,在家人支持下持續在此領域精進。她認為,同儕交流和老師指導是撥拉棒進步的重要因素,在撥拉棒練習人口與教學人口稀少的環境下,許多人既無同伴鼓勵,也難以獲得進步的成就感,因此隨著年齡增長,放棄撥拉棒的人就越多。面對撥拉棒人才不足的問題,包括陳怡瑾在內的一些同好近年創立中華民國撥拉棒協會,宣傳並加強培養撥拉棒指導人才。陳怡瑾說明,即使中小學有很多撥拉棒人才,高中大學的潛在學員還是希望有大學生或成人做為指導老師。她建議,政府可以鼓勵大學生參與宣導與教學工作,不僅直接增加高年齡層練習人口,更能培養推廣人才,改善人才減少的問題。 陳怡瑾表演影片/陳怡瑾提供 國立台灣戲曲學院學生郭允的演出內容以拋接技術為主。圖為基礎的拋接。 圖/郭又華攝 國立台灣戲曲學院學生郭允展現自信與熟練度,將花棒高高拋起。 圖/郭又華攝 身為民俗技藝學系學生,郭允將側翻技巧融入撥拉棒表演中。圖為郭允將花棒拋接後馬上接側翻。 圖/郭又華攝 國立台灣戲曲學院學生郭允將操作棒(尾端無裝飾)及花棒(尾端有裝飾)同時拋接。 圖/郭又華攝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