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僑光科大研發支持帶 助勞工減輕上肢搬運負擔
新知
第1800期
僑光科大研發支持帶 助勞工減輕上肢搬運負擔
2024-11-22
【記者何依庭報導】在搬運重物時手部會呈固定姿勢,長久下來易造成肌肉骨骼傷害風險。僑光科技大學團隊張意昀、賴彥瑾、蔡智翔以作品「支持帶輔助被動式搬運外骨骼」,設計可固定長度的支持帶分散上肢重量,榮獲2024第十八屆波蘭國際發明展金牌獎。 張意昀說:「我們觀察到勞力工作者在搬運過程中,手部常會拿著重物,並維持固定姿勢承重一段時間。」團隊希望利用支持帶將物品重量轉移到背部和下肢,減少手腕和手臂的負擔。對於需要長時間固定姿勢搬運的工作者,提供有效的外部支持,降低職業傷害。 支持帶輔助被動式搬運外骨骼共有兩個連接點,一邊連接手腕,另一邊連接背板。支持帶透過腕部將手肘所受的力傳遞到背板,而背板的力量再傳遞到下肢,達到分散負荷的目的。搬運重物時因上肢長時間承受重量,造成肌肉骨骼的傷害,故他們透過限制支持帶的拉伸彈性範圍,使手肘的動作正好被限縮在90度,無法過度彎曲,以達到重量傳遞的效果,降低手部承重疲勞。 張意昀說明目前支持帶輔助被動式搬運外骨骼尚在設計階段,以3D列印方式製作模型,「未來我們會使用鋁合金或碳纖維打造。」他們考量到勞工對價格便宜的需求,表示將會以模組化生產幾款固定尺寸的外骨骼,以利市場普及。並且團隊預計將針對不同勞力工作需求,設計符合左右手動作的手臂式外骨骼。 科技廠技術員林小姐(化名)表示自己曾因為不當姿勢搬運重物半年導致肩膀肌肉受傷,搬運重物若沒有正確施力方式,很容易造成肌肉骨骼傷害。鋼鐵公司現場主管何先生(化名)則指出這款產品的支持帶以手掌虎口作為受力支點,他認為長期使用仍會造成手部疲勞與受傷,應改成覆蓋手掌式的支持帶更佳。此外他也提到重物搬運最容易受傷的地方是腰部,這款產品若希望改善勞工的職業傷害,可以考慮將支持帶延伸包覆到臀部與腿部,使重量轉移時不需透過腰部發力。
光雕技術結合油畫 《追光捉影》創沉浸式體驗
藝文
第1800期
光雕技術結合油畫 《追光捉影》創沉浸式體驗
2024-11-22
【記者林芷彤報導】光影映射於畫作之上,靜止的畫面仿若具有鮮活生命力。臺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學系碩士生吳昱慧舉辦個展《追光捉影》,透過科技藝術與傳統繪畫的交融,呈現具動感與聲光效果的「光雕繪畫」。展覽於9日起在新苑藝術展出。 「我喜歡學習新的東西,但不必放棄過去的累積。」吳昱慧提及大學時期跨域學習新媒體技術的經驗,啟發突破過往的藝術形式。他將光雕與油畫結合,並輔以AIGC生成的音樂,使觀眾藉視覺與聽覺沉浸展覽。吳昱慧表示,由於光雕成像會持續變化,觀者可能無法分辨眼前是投影的影像還是畫作本身,視覺上的模糊與交錯,讓觀者不再只依賴雙眼,還需身體和其他感官進一步參與其中,才能完整體驗作品。 吳昱慧表示素描為其學畫生涯中的源頭,因此選擇以黑白顏料繪製的〈餐桌一隅〉作為開端。此外,吳昱慧擷取他對生活細節及日常儀式感的觀察,採用較為流動的光雕呈現,搭配藍調鋼琴曲的旋律做出變化。 置放於展場正中央是畫作〈多條平行時空的夢〉,吳昱慧繪出棒球、鮮花與大提琴等物品,訴說人於年少時期可能同時擁有多樣夢想。「我覺得抉擇的過程是痛苦的。」他補充,即便人可以擁有多種的嚮往,但時間的有限讓人們不得不做出取捨。因此在光影的設計,吳昱慧使用強烈的節奏和反覆出現的雜訊元素,具象呈現人在做出抉擇時的壓抑,而隱藏於背景的兩把鑰匙則代表家庭永遠作為後盾,提供他無限的支持與包容。 步入展場後段,繽紛色彩所構築的夢幻氛圍交織於空中。作品〈童心未泯〉承載吳昱慧對童年記憶的念想,他在畫作融入知名日本動畫《小魔女DoReMi》的元素,展現兒時對成為魔法少女的天真想像,並透過卡漫風格的光雕,搭配動感樂曲,呈現他在成長後仍保持童心的模樣。畫作背景的世界地圖,則代表吳昱慧想去環遊世界的願望。 新苑藝術負責人張學孔說:「他把一個動態的光景經過設計投射在作品上面,是比較少見的。」他認為,加上音樂的結合,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臺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學系碩士生吳佩真則表示,最吸引他的作品是〈童心未泯〉,他認為畫作、音樂與特殊設計的影像結合後,給予他無限的想像空間。
全國艇球賽好手雲集 線上轉播盼增曝光度
體育
第1800期
全國艇球賽好手雲集 線上轉播盼增曝光度
2024-11-22
【記者張恩爾新北報導】113年全國輕艇水球(以下簡稱為艇球)錦標賽於11月16日及11月17日在新北市的微風運河盛大舉行,全國艇球錦標賽依據年齡分為公開組、高中組、國中組及國小組。艇球可以比做水上籃球或是足球,比賽方式為兩隊各有五個人在場上,需要透過輕艇和船槳移動以攻擊對方的球框,船槳同時也可以用來運球、抄截及封阻。比賽時間上下半場各十分鐘,得分高的隊伍獲勝。公開男子組最終由以台北市立大學為班底的SHARK運動空間隊以3:4敗給基隆高中隊,而公開女子組則由台北海洋科技大學隊擊敗琪琪隊奪得冠軍。 賽後來自SHARK運動空間隊,目前就讀於北市大的宋典陽表示,這陣子球隊正在換血階段,會歷經一段磨合期,因此相當考驗彼此間的默契與經驗,不過他也說到:「也可以藉此向大學長們學習他們的經驗,及球場上的應變能力,所以每一次的比賽都會有很大的收穫。」另外代表台北海洋科技大學隊在本屆賽會拿下公開女子組冠軍的李姮燕談到今天球隊的狀態,他表示對於整體隊伍的表現感到滿意,特別是在減少失誤及團隊合作的部分,「每個隊員都很明確知道自己的工作,替補上來的人也是馬上就進入狀態,我覺得這是一次很好的溝通協調的過程。」 不過由於艇球並非國際比賽的正式項目,奧運及亞運也未曾舉辦過艇球,大部分的艇球選手們並不會以這項運動當成自己的職業。來自國立體育大學,代表琪琪隊的陳琪說明,艇球不像是輕艇標桿或是競速一樣有成為職業選手的管道,因此艇球相較於其他輕艇運動是以興趣為導向的項目。談到未來的發展,陳琪表示,國內艇球教練的年齡層也偏低,所以不會有太多因教練退休而產生的缺額,因此通常不會以艇球教練為目標,取而代之的反而是進入校園擔任體育老師,陳琪也以自己和隊友為例子,「我們有好幾位隊友已經是學校的體育老師,我目前也在修教育學程,目前也是往老師這個目標邁進。」 中華民國輕艇協會副理事長楊明恩認為,若想增加艇球熱門程度,勢必得提升從事艇球的人口數,「像是這次的比賽就有許多國小及國中的隊伍參賽,能夠向下扎根是非常好的現象,他們未來長大之後也會帶領更多人認識到這項運動。」另外增加曝光度同樣是推廣冷門運動的方式之一,像是本屆全國艇球錦標賽教育部體育署就有安排轉播團隊在現場,進行比賽的直播,楊明恩表示,在YouTube和中華民國輕艇協會的Facebook轉播比賽,可以大幅度增加比賽和選手們的曝光度,藉此達成推廣艇球的目標。
張韶允、李柔萱國標摘金 期許廣設賽事增曝光度
體育
第1799期
張韶允、李柔萱國標摘金 期許廣設賽事增曝光度
2024-11-15
【記者王振驊高雄報導】伴隨著悠然樂聲,選手在台上展示曼妙舞姿。2024樂舞盃全國舞蹈公開賽暨T-NAL(註一)台灣國家業餘聯賽高雄站(以下簡稱樂舞盃)10日在高雄市鳳山運動園區體育館登場。賽事今年邁入第三屆,吸引眾多國內國標舞好手參賽,項目分為一般賽制與積分賽制,供不同層級的選手合適公平的競技環境,在推廣國標舞的同時,也確保賽事保有一定的競爭性。 註一:​​由AL及NAS二個單位(註二)聯合共同攜手合作,所推出的國家業餘聯賽,秉持推廣業餘選手及各年齡組別為宗旨,聯賽將設立積分組別來產生年度積分總冠軍及代表隊,除了各站提供積分獎金外,代表隊也將補助機票代表台灣參與國際賽會,將透由年度14站別的積分來爭取最高榮譽。 註二:AL為國標舞臺灣巡迴積分賽,自2015年開始成形並於同年1月開始舉辦,以臺灣各區比賽所結合的積分賽,為全國性年度積分國標舞賽事,宗旨為培育國內年輕的業餘選手;NAS全稱為National Ametur Series(國標舞業餘聯賽),賽事分為業餘組、18歲以下組以及12歲以下組。 賽事分為雙人淘汰賽、單人淘汰賽以及單人推廣分組賽,並依照年齡、項目細分。在雙人淘汰賽中,輔英科技大學國標舞選手李柔萱搭檔來自樹人醫護管理專科學校的張韶允在大專五項拉丁、大專三項拉丁中,獲得現場評審的一致認可,榮獲冠軍,並於新人拉丁與業餘兩項拉丁中拿下亞軍。談到本場比賽的表現,李柔萱說:「每次比賽都很緊張,跟平常在教室(練習)不太一樣的感覺。」並補充,他與搭檔先前都是以單人項目為主,這次比賽挑戰雙人項目,動作間的契合度還沒有到很高,需再加強彼此的默契。針對賽事成績,張韶允認為沒有很滿意,但可以接受,並說道:「 今天表現沒有發揮很好,因為昨天在訓練的時候手有受傷。」 國立成功大學國標社成員葉杰暉提到,大學才開始接觸國標舞,目前舞齡大約四年,這幾年花了很多時間在校外的舞蹈教室練習。此外,他表示,自己是一個喜歡展現自我的人,很享受在賽場上的氛圍以及觀眾的喝采,並補充:「跳舞對我來說,第一個是可以跟音樂融在一起,第二個是我喜歡看到自己在做舞蹈動作時漂亮的姿態。」在本屆賽會中,葉杰暉與同為成大國標社長洪韻甯共拿下大專三項拉丁第三、業餘兩項拉丁第四、業餘三項拉丁第三以及新人拉丁第三的名次。賽後葉杰暉認為成績並非全部,更重要的是動作上的完成度有沒有達到預期。 洪韻甯提到開始跳舞後改變很多,讓他變得更有自信。在畢業後,他表示會繼續從事這項運動,並希望朝教練的方向前進,他說:「自己花了不少心力在經營這項興趣,假如能當作謀生的工具,它(國標舞)對我的意義跟價值會提高一些,也(會)更願意繼續從事這項運動。」張韶允也表示未來會持續跳國標舞,但由於經濟因素的考量,因此不會作為主要工作,他補充:「沒有辦法確保這是一個鐵飯碗。」 針對目前運動舞蹈現況,中華民國國際運動舞蹈發展協會秘書長許均任認為課業壓力是舞蹈運動的一大困境,年輕選手在中學階段往往遇到考試與升學的壓力,導致學舞過程遭到中斷,加上目前沒有針對大專選手層級的國標舞賽事,選手難有合適的舞台展現身手,李柔萱也認為未來需舉辦更多賽事,才能吸引更多人從事這項運動。然而,許均任表示,由於年輕族群的喜好改變,目前國標舞在台灣已逐漸式微,國標舞的社團數正逐漸減少,舉辦賽事困難度高,至於日後如何提升大眾對國標舞的關注度,他強調:「最主要的還是要做媒體。」搭配節目和企劃的推動,讓大眾能更加認識運動舞蹈,也能提升參該運動的人數。
跨校團隊創可動式太陽能板 智慧調光促農電共生
新知
第1798期
跨校團隊創可動式太陽能板 智慧調光促農電共生
2024-11-08
【記者林沂葳報導】隨著能源需求增加,發電設施逐漸延伸至農田,壓縮到農作物的生長空間。為了解決農電共生的問題,中原大學與臺北市立大學的團隊在中原工業與系統工程學系教授余燕薇的帶領下,攜手研發「WeGrow太陽能板」,透過分配日照的方式,研發可動式太陽能板,並在113年度氣候變遷系列競賽中獲得金獎。 「WeGrow太陽能板」運用了植物跟太陽能板的特性,經過團隊調查,當中午時段氣溫升高,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會減少至原本的20%至30%左右,此時太陽能板發揮效率最好。於是團隊研發一款在中午時段旋轉展開進行發電的太陽能板。不同於一般的太陽能板,此作品可以自動展開跟收合,需要接收陽光時展開,其餘時段把太陽能板收合,讓植物適時進行光合作用。中原工業系大三學生鄭仁愷補充道:「這個作品的實體設計是從雨傘獲得靈感。」 談及研發動機,鄭仁愷回憶起一次家庭旅遊,「我們發現某個原本是農地的地方,現在都變成太陽能板。」於是他開始思考在太陽能板底下農作物該如何生長。團隊為此參考溫室的農作物,「經過調查發現,溫室內多是中低到中高日照農作物,不需要整天的日照,那是不是可以提供部分時段的光線,給太陽能板發電?」鄭仁愷說,於是團隊決定根據植物光照的時間配置來研發作品。 為了光電發展,許多農地因改建成太陽能板需求地而無法耕種。2024年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鄭明修於《大自然雜誌》發表的文章指出,農業部和經濟部2023年的資料顯示,預計規劃光電開發的農地將近7000公頃。「我不希望有假種田真種電,如果只是在一塊農地上面種電,無法永續利用土地。」余燕薇補充,作品結合自動開合的設計,期盼解決農電共生的爭地問題。 「作品還可以運用在漁電共生上,當太陽能板設置在魚塭時,分配日照的開合設計讓魚適時照到陽光,避免皮膚病。」鄭仁愷補充。針對作品的概念,國立政治大學創新國際學院學士班助理教授楊智元說:「安裝太陽光電需要大量的面積,此作品有回應到土地複合式運用的想法,幫助節省空間。」但他認為,作品需要具備農業知識的人士參與,才能根據不同農作物的生長特質做出調整。
深沉色彩畫出當代掙扎 蕭湘柔探討人生百態
藝文
第1797期
深沉色彩畫出當代掙扎 蕭湘柔探討人生百態
2024-10-25
【記者林芷彤報導】幽暗的色彩注入畫布,情感豐富的筆觸呈現人生中不同狀態。就讀國立宜蘭大學建築與永續規劃所的蕭湘柔,16日起在天成文旅-華山町舉辦個展《存在於光明之前》。蕭湘柔使用壓克力顏料結合多種繪畫手法,交織光明與黑暗,具象描繪人於生命中的多種樣態。 談及個展主題的動機,蕭湘柔表示他想展現人生中的黑暗時刻,然而將展名取為「黑暗」過於直白,因此以更婉轉的方式,盼大家在迎來光明的同時,也不忘曾於深淵中的掙扎與磨練。他的作品以兩種不同技法來呈現,奔放的線條筆觸代表打破框架後的重生,另以壓克力薄塗的手法壓制住色彩張力,暗示現代人在深淵中掙扎、無聲抗衡的狀態。 「把蝴蝶釘在最漂亮的時候,我覺得跟女生追求年輕的感覺有一點像。」他認為蝴蝶作為美麗及自由的象徵,卻也深刻映照出社會對女性的種種框架與期待。蕭湘柔在〈蝴蝶標本〉中,將蝴蝶定格在最完美的姿態,就如同現實中女性追求年輕貌美而尋求醫美手段。對他而言,社會給予女性的標籤,就如同標本中的蝴蝶,是一個難以輕易逃離的深淵。 在作品〈金絲雀〉中,蕭湘柔刻意不將金絲雀畫出,畫作僅留下一把鑰匙與籠子。談及創作歷程,他表示過往作畫、念書的過程時常是獨自一人,常有一種被關起來的感覺,然而後來他發現,其實那是自己的選擇,因此他將自己化為金絲雀,籠子則代表曾束縛他的枷鎖,「鑰匙其實在自己的手中。」蕭湘柔認為只有自己能決定要停留在黑暗,還是邁向光明。 與其他含有隱喻的作品不同,蕭湘柔在〈薰衣草花園〉中運用奔放的線條筆觸,描繪記憶中的一片美好風景,展現薰衣草隨風搖曳的畫面,與其他幅色調較為陰暗的作品相比,顯得富有生機與力量。蕭湘柔表示,他希望觀者能直觀地去感受這幅畫作想傳達的情感,經歷過黑暗而後迎來的重生。 蕭湘柔認為,觀眾不需刻意理解他的創作理念,反倒希望他們在觀看的過程中,能與自己的生命經歷產生共鳴。觀眾小郭(化名)分享畫作〈金絲雀〉帶給他掙脫束縛、重獲自由的感覺,是他最喜歡的作品。觀眾Rosy(化名)則表示他能感受到畫家創作過程中處於低潮的狀態,但〈蠟燭〉在漆黑中燃起的火苗卻又使其看見希望與光明。
成大研發篩檢晶片 提高食安檢測效率
新知
第1797期
成大研發篩檢晶片 提高食安檢測效率
2024-10-25
【記者李香霆報導】隨著食品安全相關議題日益受到重視,食材原料上的檢驗如何更加完備成為一大課題。國立成功大學機械工程學系教授鍾震桂與團隊成員余忠宥、林鼎彥、古晉安、洪于珊,開發了一款具高靈敏、經濟、可靠的表面增強拉曼散射(Surface 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 SERS)篩檢晶片,並應用於食安的快速篩檢,榮獲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2024未來科技獎。 「拉曼光譜」是一種用於研究物質結構的技術,當雷射光源照射物體後,會因物體中的不同化學鍵結散射出不同頻率,常應用於化學、生物或食品檢驗,藉此識別物質中的分子結構。然而拉曼散射的強度非常微弱,因此可以藉由SERS技術增強拉曼訊號,透過光照射奈米金屬結構以光電效應的原理產生局部電場,增強拉曼訊號的強度,達到微量檢測。 傳統上常透過陽極氧化鋁和直流電製作SERS晶片,然而直流電在氧化的過程中會一直放熱甚至燃燒,因此需在低溫環境下製備。 鍾震桂教授實驗室團隊利用多年研究經驗,取代傳統低溫製程,成功在常溫下製備陽極氧化鋁,節省陽極氧化鋁基板製作成本,並將其應用於SERS技術。為了提升晶片的準確性與穩定性,團隊提出創新的二維薄膜奈米孔洞結構,取代傳統金屬奈米顆粒結構,並透過調整陽極氧化鋁孔洞的形狀與間隙,製造效果更強的電場。 由於傳統的食品安全檢測方法耗時、成本高,無法負荷龐大的檢驗量,成大的副校長同時也是食品安全專家李俊璋,便向鍾震桂提議將此改良後的SERS晶片應用於食安快篩,可以快速初步篩檢食品中是否含有超標的添加物。然而跨領域結合材料與食安檢測並非易事,雖然晶片基板的散射訊號強度已經足夠檢驗食品,目前也已經成功驗證抗菌劑、防腐劑、雙酚A、抗生素、三聚氰胺等物質,但SERS技術仍較適合作爲快篩,臺北醫學大學食品安全學系教授李偉如說:「食品中的添加物多屬於微量成分且組成複雜,因此如何有效避免不同成分互相干擾,進而產生誤判的結果才是成功的關鍵。」此外,藉由SERS技術篩出的可疑樣品並不等於違法,仍需經由法定程序進一步檢驗,國立臺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教授陳宏彰說道:「不同檢測方法的誤差情形各不相同,《食品衛生安全管理法》具有法律效力,所以必須有完整確效之檢驗方法,才能作為行政裁量的依據。」 未來除了食品安全領域,團隊也與成大前瞻蝦類國際養殖中心合作。 余忠宥提及,未來將嘗試把晶片放入蝦池以即時監督病毒量,「只要超標一點點就採取措施,這樣可以在蝦子死亡前及時發現。」團隊目前已通過《晶片驅動臺灣產業創新方案》的申請,往後將會針對水產養殖的即時檢測持續發展。
以演算法提升光段色彩純度 陽明交大改良防偽標籤
新知
第1797期
以演算法提升光段色彩純度 陽明交大改良防偽標籤
焦點
2024-10-25
【記者林偌甯報導】隨著科技進步,眾多用於保護版權、個資的防偽技術遭仿冒。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光電工程學系助理教授黃耀緯,率領碩士生蘇煥騰、許智堯設計「拓樸優化演算法」,調整奈米尺度的光柵結構,改善傳統防偽技術色散效果不佳的問題。目前的研究成果以「High-Q超穎介面之色彩旋律」為題,獲得第11屆田家炳學術數位影像競賽佳作,並刊登於美國化學學會出版的《奈米通訊》期刊。 光柵是一種光學元件,其表面由奈米尺度的柱狀結構組成,透過改變表面構造,讓光線照射時能繞射出不同顏色,普遍用於防偽技術。然而如信用卡、身分證或護照的防偽圖案,其光柵表面多使用寬度一致、間距規律的奈米柱,無法只吸收特定波長的光,所以呈線的色彩較繁雜、純度低,「市面上的光柵在不同角度下,會看到彩虹的各種顏色。」許智堯解釋,傳統防偽標籤在數個角度都可以產生多種色彩和圖案,沒有獨特的辨識點,不需運用太複雜的技術計算繞射角度和波長,就可以製造出難以辨別的贗品。 對此,團隊研讀相關論文以開發拓樸優化演算法,製作在特定角度下才能看到單一顏色的光柵。他們先設定期望的波長,給予隨機的光柵模型,演算法會根據模型中不同顏色的折射率,計算波段的發光程度和純度,逐步調整光柵結構的排列方式,運算最靠近理想波長的組合,過程僅5至10分鐘。團隊進一步利用光譜儀、電磁波模擬軟體測試波段效率,確認優化的結果是否符合預期,目前已成功顯現高純度的紅、黃、綠、藍波段。 針對這項突破性技術,團隊也申請專利,期盼未來提供給政府、銀行或企業使用,加強防偽。不過黃耀緯說明,目前透過半導體製程技術製作的元件成本較高,相關機構對此技術的需求,取決於仿冒品帶來的虧損金額是否大於引進技術的成本。國立清華大學光電工程研究所教授陳國平建議團隊針對光柵可能的應用載體,調整材質屬性,「元件會在各種環境下被觸摸,如何防止磨損,甚至讓它變得可彎曲是可能出現的挑戰。」 談到未來發展方向,團隊希望累積演算法的光柵結構樣本,進一步建立機器學習資料庫,製造更難偽造的結構。他們也企盼此技術能應用於多元領域,例如利用其奈米介面輕便、產出高純度色彩的特性,作為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簡稱AR)的顯影鏡片,蘇煥騰說:「我們打算做一個高效反射RGB的光柵,在人眼上的成像會很清楚,用戶視覺體驗會提升。」
《跟著光的軌跡走》探自我 藝術家以光映內在感受
藝文
第1796期
《跟著光的軌跡走》探自我 藝術家以光映內在感受
2024-10-18
【記者姚孟汝新北報導】「光代表我們追尋希望和探索自我的過程。」就讀華梵大學美術與文創學系的三位學生王慈優、張訓安和吳姿穎,即日起至18號的週間時段,於華梵霓虹5樓的藝術中心舉辦《跟著光的軌跡走》,三人以「光」的意象為題,用畫作各自展現探索希望的過程。 進入展場,率先映入眼簾為系列作品《擁抱》。王慈優透過一系列畫作敘述一顆曾為宇宙中最閃亮的星星,在墜落後失去光芒,儘管有旁人協助,卻難再恢復閃耀的故事。王慈優以水彩和色鉛筆,勾勒角色緊緊擁抱著星星的畫面,為此他補充:「擁抱的溫暖可以勝過千言萬語。」他希望藉由這件作品,讓人們在缺乏自信時,能夠想到身邊的人。華梵大學美術與文創學系學生廖柏愉認為:「作品讓我體會到知心人之間陪伴所帶來的溫暖,溫柔而堅定的支持讓人心安。」 走入轉角,張訓安以多幅不同形狀的纏繞畫作品《足跡》,穿插代表光芒的金色點點,為觀者排列出一條流線型的軌跡,引領觀眾的觀看視線。張訓安創作纏繞畫的動機源自於母親,在她的建議下到社區大學跟年紀稍長的阿姨們一起學畫畫,這段時期因為阿姨們的鼓勵,對於張訓安建立繪畫自信是一段很重要的回憶。《足跡》使用不同類型的筆創作,並以牛奶筆點上白色光點。「我很喜歡光點, 因為會讓我覺得很有希望。」張訓安補充道。 展場最後,則是吳姿穎以人魚與兔子做為自我投射的作品。畫作〈紅色人魚〉以暗紅色作為背景,與畫中高明度的美人魚呈現出對比,象徵美人魚本身便是光芒的存在,然而這道光相比於希望,更帶有質疑的特質。吳姿穎說:「我在不斷地自我質疑中,逐漸形成的畫面會讓我對當下的自己產生更多了解,甚至發現平時忽略的需求或矛盾。」作品〈逆光〉則詮釋出吳姿穎對光的兩面性思考,他刻意隱藏畫中兔子的表情,「因為我不想讓觀眾直接從視覺上預設兔子是面對或背對著它後面的光。」他補充道。對吳姿穎而言,光除了可以象徵希望,也可以解讀為通往毀滅的指引。 「光」這個主題,在三人的詮釋下雖看似有著不同的意義,但其所展現的皆是他們透過光對希望的追尋和探索自我的過程。王慈優道:「本次展覽中,光象徵著我們前進的動力跟希望。」觀眾華梵大學美術與文創學系三年級學生莫曉彤認為,最吸引他的作品是〈紅色人魚〉,他表示,進入展覽會場後會特別被畫布抓住視線,加上顏色跟白色牆面對比強烈,十分引人注目。
紅外光裝置偵測血氧濃度  連結手機利遠端就診
新知
第1796期
紅外光裝置偵測血氧濃度 連結手機利遠端就診
2024-10-18
【記者黃詠欣報導】根據我國2017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指出,超過84.7%老人患有一項以上的慢性病,而慢性病患者多為慢性傷口所擾,若未處理完善,導致反覆發炎嚴重恐截肢或死亡。然而目前臨床主要依賴醫師主觀經驗視診,僅能看到傷口表面狀況,無法提供最適化療程。因此,國立成功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特聘教授林志隆帶領團隊研發「基於多光譜光源血氧影像偵測之微型化遠端醫療傷口癒合階段辨識系統」,首創以彩色血氧影像客觀分析慢性傷口,量化皮下組織血液循環狀況,並榮獲「2024未來科技獎」。17日至19日,2024未來科技館將在台北世界貿易中心展覽大樓 (簡稱台北世貿一館)展出本成品。 目前臨床主要依賴醫師視診,僅能看到傷口表面狀況,無法提供最有效的治療方式,而常被使用的市售醫療儀器——雷射都卜勒血流儀是一種桌上型裝置,約斥資200多萬,卻只能偵測血氧濃度,因重量緣故也不好攜帶。團隊成員、成大顯示電路及生醫創意系統應用實驗室博士生呂宥憲表示:「目前醫療在用的儀器沒有這麼方便、多功能。」 為了改良現有儀器,團隊研發出可攜式血氧偵測裝置,重量僅180公克。此裝置使用多光譜光源上的LED燈打紅光與紅外光照射傷口,取得皮膚反射光影像後,計算傷口及周邊肌膚血氧濃度,量化肉眼不可見的皮下組織血液循環狀況。「關鍵是我們開發去除環境光的演算法。」呂宥憲說明,團隊為還原紅光及紅外光拍出的影像,把環境光視為雜訊取出,耗時兩、三個月訓練人工智慧模型。此裝置除了可以自動分析傷口影像,更突破現有技術,評估傷口癒合階段,加速判斷患者是否需回診清除傷口。 同時團隊為了實現遠距醫療,讓醫師能線上追蹤傷口,開發手機應用程式連結裝置,能方便傷患居家使用,即時拍攝傷口上傳雲端平台儲存,醫生則可透過平台了解傷口狀況,提供最適合的敷料與療程,線上提供醫囑,有效降低傷患就診頻率與負擔。 本系統已獲得台灣專利,也進入成大醫院測試,並收集臨床數據與護理人員的反饋進行調整。對於是否繼續優化研究成果,林志隆表示想改良兩個層面,一個是增加新功能,讓系統也能判別燒燙傷情況,另一個則繼續減輕裝置重量,使其更方便。新華醫院內科醫生黃旭加認為,可攜式血氧偵測裝置在臨床訓練下會愈來愈進步,未來有望替代人員去分析、觀察傷口。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