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觀光熱下失控的交通秩序 微電車亂象充斥金門街頭
專題
第1808期
觀光熱下失控的交通秩序 微電車亂象充斥金門街頭
焦點
2025-04-17
【記者李香霆、林偌甯、張恩爾、洪翊程、林芷彤報導】2024年9月底,小三通恢復通航,首批陸客於10月起開始踏上金門土地觀光,截至目前為止,陸客入境人次單日最高可達1808人,其中自由行旅客近九成。金門西北邊的水頭碼頭作為小三通服務的樞紐,每半小時就有一趟船班往返於金廈之間。 從廈門前往金門的航程僅需30分鐘,搭載百餘名旅客的客船緩緩駛向水頭碼頭。船艙內的螢幕上正放映著交通宣導影片,提醒來訪旅客遵守我國交通法規,也介紹微型電動二輪車(下稱微電車)的使用須知。半個鐘頭過後,船隻靠岸,旅客依序通過海關入境金門。一踏出碼頭大廳,他們隨即與事先聯繫好的租車業者會合,接著由業者接送至租車行辦理租借手續。往租車行的路途中,視線所及的道路與停車場幾乎全被微電車佔據。從港口一路延伸至市區沿線,租車行林立,車行門前也停滿成排微電車,幾乎看不見其他交通工具的蹤影。 這些隨處可見的微電車,是租車行因應陸客需求購入。據交通部公路局統計,小三通開放的三個月後,新領掛牌的金門微電車數量成長了將近10倍。由於我國與中國間尚無國際駕照換發制度,許多陸客無法駕駛一般汽機車,只能轉而租借無需駕照的微電車代步。以電力作為主要動力的微電車形似機車,同樣具備車燈及照後鏡等安全設備,但是行車時速按照法規最高僅有25公里,也僅得乘坐一人。相較之下,傳統機車可供雙人乘坐,租金也可由兩人分擔。租賃業者瞄準陸客旅金商機,將微電車的單日租金哄抬至新台幣6、700元,幾乎是傳統機車租金的兩倍。大量陸客湧入後所帶來的觀光商機改變了島上的交通景觀,也悄悄影響了金門居民的日常生活。 其中最有感的變化,是交通亂象的增加。根據金門縣警察局交通警察隊(下稱金門交警隊)「取締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之舉發件數統計資料」,2024下半年微電車的違規案件成長超過12倍,違規者多為旅客。旅客們雙載、在人行道騎車、隨意變換車道等駕駛習慣與我國的交通法規產生衝突,來自福建的旅客們分享道:「我們電動車在大陸那邊就是想怎麽轉就怎麽轉,我們是跟著斑馬線走的」,「載人當然可以載,因為他(坐墊)位置很大​​,就是你不要被交警抓住。」警察為維護觀光形象,通常會開具勸導單,勸導單數則未列入舉發數的計算,顯示實際違規情形仍高於統計所呈現。 小三通復航後,旅運量持續上升。根據內政部移民署統計,2024年入境金門的旅客中,來自大陸地區的旅客有13萬5,437人次,香港及澳門居民為8,507人次,外籍人士則為1萬7,299人次。 隨著大量旅客湧入,觀光業逐漸回溫。「遊客變多,這裡生意真的很好。」特產店業主賦伯(化名)笑著分享觀光復甦為在地店家帶來經濟效益。然而,並不是所有在地居民都明顯享受到觀光紅利。「能離多遠,就離多遠!」是許多居民談及觀光客騎乘微電車的第一反應,阿酷(化名)曾目睹騎乘微電車的旅客肇事,「我親眼看過,沒打方向燈就左轉,對面有車來,(旅客)就直接撞上去。」 在社群平台「小紅書」上,不少觀光客分享他們在金門的旅行點滴,照片中神情輕鬆愉快,背景卻常見模糊移動的車輛,顯示拍攝當下車流未歇。「打卡文化」在旅客間蔚為風潮,卻也逐漸影響當地用路安全。為了拍下熱門地標,旅客時常在繁忙的柏油路或狹窄巷弄中臨停微電車,站定擺姿勢。拍攝場景從金門縣養豬協會、手搖飲店,一路延伸至禁止外車進入的公車站前。 金門金城市區的東門圓環緊鄰金城車站,匯集多條車道,是當地大眾運輸的重要交通樞紐,大、小客車在此頻繁通行。公車緩緩駛入圓環,駕駛員阿釧(化名)眼前突然出現七、八台並排停下的微電車。定睛一看,騎士們正拿起手機,對著圓環中央的銅像拍照。更有人逆向駛入公車專用道,只為將進站中的公車納入「打卡」畫面。「公車比較重,煞車距離長,稍微不注意就可能發生意外。」阿釧無奈地說。 諸如此類的違規事件絕非寥寥個案,對金門人而言已是常態。臉書社團「靠北金門」中,目睹微電車亂象的貼文日日皆有,在地人怨聲載道,「昨天還看到三台逆向騎」、「還有蛇行跟突然轉彎」、「觀光客都不戴安全帽、並排,拜託管制」。旅客來來去去,居民貼出一則又一則的亂象,這不僅是怨言,更像是一種疲憊的記錄。 微電車亂象不僅限於台灣,由於中國沿海多地禁止騎乘摩托車(註一),民眾的代步工具逐漸從自行車轉向電輔車、微電車,而這也衍生違規現象。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運輸與物流管理學系教授邱裕鈞指出:「中國大陸也發現這是很大的問題,微電車的問題就是沒有聲音,民眾都亂騎亂停。」阿酷也以在中國的居住經驗表示,「大陸他們騎電動車很厲害,轉來轉去、騎得很快,真的很恐怖。」 註一:在中國,摩托車是指以汽油機或電動機作為動力,具有兩個或三個車輪的機動車輛。 金門縣議員董森堡強調,問題不只出在騎乘者本身的習慣和文化,更在於業者追求營利,卻將違規造成的社會成本轉嫁給當地居民。他指出,「(業者)全盛時期他們一台微型電動車可以租800塊,你們賺那麼多錢,可是所有交通安全的成本都我們金門人在承擔。」 根據《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72-2條規定,微電車租賃業者在出租車子前,必須向駕駛人說明正確操作方式與行駛規則,否則將處以新台幣600元至1200元罰鍰。然而,現行法規缺乏有效的抽查與監督機制。記者實地拜訪金門微電車租賃業者,對方坦言車輛可行駛的時速已超出法規上限25公里,還暗示微電車「坐墊寬敞可雙載」。業者說:「這台(速度)可以騎30(公里),算電動車的天花板。(雙載)主要看警察啦!因為金門警察比較不會刁難遊客,他覺得不行會開勸導單,勸導單不用錢的。」 微電車熱潮創造金門微電車租賃市場的新商機,卻吸引不肖商人不擇手段營利,更出現微電車租賃黑市。部分業者利用社群平台「小紅書」進行不正當行銷,還公開在留言區鼓勵租客雙載。由於這些業者不會在其他搜尋平台曝光,消費者以「小紅書」上的店名輸入,也難以查詢到租車資訊。記者在訂購過程中發現,業者要求顧客透過社群軟體「微信」下訂單並全額付款,但不提供店名與地址,只表示會透過碼頭或機場接送完成交易,讓微電車租賃陷入難以管制的灰色地帶。 由於駕駛微電車無需持有駕照,多數使用者未經正規交通安全訓練,道路安全意識相對薄弱,對外國遊客來說,也容易因不熟悉台灣路況或缺乏交通規則認知而導致事故發生。邱裕鈞表示,「現在駕駛微電車連筆試都沒有,連交通規則他可能也不懂,你就讓他去騎,我覺得這樣子是危險的。」 除此之外,即使法規明定微電車的速限為25公里,但根據記者實際勘察,發現市面上仍有許多改裝的微電車速度超過30公里。目前取締超速微電車的情形難度極高,邱裕鈞指出:「測速照相機的速限不會是25(公里),比如說限速40(公里),超過40(公里)他才會拍照,沒有一個地方的測速照相機可以針對不同速度做管理。」他補充,除非當下警察使用測速槍取締,否則舉證非常困難。在高速行駛又欠缺道路安全意識下,使用者騎乘微電車易將駕駛及其他用路人置身於風險中。 罰鍰金額過低也是造成微電車亂象的原因之一,金門交警隊執法組長林政男說明,未配戴安全帽及雙載為發生頻率最高的違規情形。不過根據《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規定,駕駛微電車未依規定佩戴安全帽將被處僅新台幣300元的罰鍰。對比國外法規,澳洲新南威爾斯州光是騎乘自行車未戴安全帽,騎乘者就會被開罰330元澳幣(約新台幣6600元),同為觀光區的夏威夷則開罰25元美金(約新台幣800元),可見台灣的罰鍰金額仍偏低。 執法端在實務上也面臨諸多挑戰。以科技執法取締的違規案件,可能面臨罰單尚未送達,外籍旅客已離境的情況。對此,林政男說明,當前警方除了請租賃業者代收罰單,觀光處也正在研擬業者與租客間的定型化契約,希望未來透過調整制度,能有助罰款追繳的執行。 取締過程中還存在另一個灰色地帶——非法租借自用車輛。林政男指出,「我們是第一線執法的,像我們出去發現一台車違規,詢問駕駛跟誰租的,結果對方提到是民宿業者。」這類情況顯明,部分民宿業者將登記為「自用」的微電車私下租借給房客,規避正規租賃業者應受的管理。 儘管警方已將此現象回報予縣府主管機關,但相關制度規範至今仍顯模糊。林政男表示,縣府原曾討論是否訂定自治法規,釐清跨局處的管理職責,後續卻以「各部門已有相關的管理機制」擱置規劃,制度空窗與責任歸屬不明,讓違規現象難以真正補漏。 其實,金門的交通亂象不過是國內觀光區中,因配套規劃不善,導致當地居民安全、生活品質受影響的冰山一角。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運輸與物流管理學系助理教授水敬心提出「3個E」的觀光區交通規劃原則:Engineer(工程)、Enforcement(法規)與Education(教育)。他強調,影響規劃成效的關鍵在於道路標線、燈號配置等交通工程方面的設計,然而台灣的交通規劃卻不夠一目了然,若能讓各地旅客都可輕鬆適應當地交通習慣,將能很大程度杜絕亂象,「(理想上是)我看(標線、道路規劃)的時候,我是很直觀的知道我要怎麼騎。」 在法規方面,邱裕鈞表示應該要對未善盡交安宣導責任的業者開罰,甚至吊銷營業執照。立法院交通委員會委員洪孟楷則認為,對業者實施連坐法或許能有效確保他們盡到約束顧客行為的責任,「商家可能在出租的時候並沒有把關好,也許可以用記點的方式,記(超過一定)點之後,你半年內不能營業。」洪孟楷進一步指出把關租賃方的重要性,「對商家的要求要更加的落實,讓商家願意配合一起做。」 為彌補外籍旅客在母國駕駛習慣與我國法規間的落差,金門交警隊曾召集租車業者舉辦座談會,宣導微電車法規重點並提醒業者出租、違規歸責細節,以及陸客來金觀光相關交通問題,但成效卻不明顯;金門縣政府也在小三通船隻上播放微電車的騎乘教學、介紹影片,不過影片獨缺簡體中文版本,內容更未提及遊客在當地常犯的違規行為。洪孟楷希望當地政府規定業者在出租微電車前,要求承租人確實看完我國交通規則的教育宣導並簽名。他舉例,台灣也可以仿效日本共享電動滑板車軟體LUUP,進行簡易交通測驗,並要求使用者需全答對才可租借。 無論是工程、法規或教育面的做法,都是希望能改善微電車的亂象,維護風景區觀光和居民用路安全。洪孟楷認為政府扮演的角色,就像是「胡蘿蔔與棒子」。他強調政府恩威並施的必要性,「(維護風景區品質)也是在幫助商家,會讓更多的遊客願意來這裡玩、商家的生意會越好。」他總結,「要的是告訴旅客歡迎來到台灣、金門享受好山好水,但是我們不希望任何的違規樣態在這邊發生。」他呼籲政府整合風景區業者、確實約束旅客,才能平衡地方的觀光發展和居民的生活品質。
亞大設計智慧夜燈 依腦波調整燈光改善失眠
新知
第1804期
亞大設計智慧夜燈 依腦波調整燈光改善失眠
2024-12-20
【記者楊凱傑報導】世界睡眠協會(World Sleep Society)2023年公布台灣受失眠所苦的人數近390萬人,約佔總人口17%。亞洲大學創意商品設計學系學生卓苡姍、林奕箴榮獲西班牙「2024 ISARCH AWARD」產品設計類銅獎,透過設計「EEG Amblent Light」裝置,以偵測腦波的形式,調整燈光顏色,改善現代人的睡眠問題。 「EEG Amblent Light」結合了腦波偵測儀、智慧燈具和手機應用程式,以個人化設計為核心,偵測使用者的腦波變化,進而調整燈光顏色和亮度,營造適合睡眠的環境。睡前,使用者可透過手機程式設定睡眠時間,智慧燈會在設定的時間漸暗,營造出適合入睡的橘黃色光。當偵測到使用者進入睡眠狀態,燈光會自動變暗,並使用弱紅光作為夜燈,「弱紅光有助於褪黑激素的產生,也能解決夜間起床照明不足的問題。」卓苡姍說明。到了起床時間,智慧燈會模擬日出的光照變化,幫助使用者自然清醒,並調整生理時鐘。 為了判斷使用者睡眠狀態,團隊使用電子紡織品(註)製成的枕巾偵測腦波波長,卓苡姍補充,睡眠分為清醒、快速動眼期和完全深層睡眠,透過偵測這些不同階段的腦波變化,判斷睡覺狀態並結合光療,使受測者總睡眠時間從5小時增加到7小時,減緩失眠問題。此外,應用程式也可以記錄使用者的睡眠時間、心率、血氧等健康狀態,並提供個人化分析報告,進一步建議使用者調整睡眠習慣。 註:電子紡織品 (E-textiles) 是將電子元件嵌入紡織品中,以實現特定功能的技術。 卓苡姍分享設計動機源於身邊親友面臨睡眠的困擾,像是難以入睡、容易醒來等,進一步研究後發現,高達69%的成年人每晚平均會有一小時的「社會性時差」,意即工作日和休息日的睡眠時間有很大的差異,導致生理時鐘錯亂、睡眠品質變差。而同身為設計系學生,經常需要熬夜趕作業,社會性時差更顯著。團隊期待持續參與國際設計競賽,優化使用者介面和使用流程,未來也考慮加入聲音功能,透過白噪音等增進睡眠品質。 南臺科技大學創新產品設計系教授王文雄說:「希望業界能夠給予更多的支持,與學生共同推動產品的創新。」除了期許更多業界資源投入,王文雄認為商用產品仍有成本考量,儘管設計上無太大問題,但要成功進入市場,開銷與售價的權衡勢必是團隊的課題。
僑光科大研發支持帶 助勞工減輕上肢搬運負擔
新知
第1800期
僑光科大研發支持帶 助勞工減輕上肢搬運負擔
2024-11-22
【記者何依庭報導】在搬運重物時手部會呈固定姿勢,長久下來易造成肌肉骨骼傷害風險。僑光科技大學團隊張意昀、賴彥瑾、蔡智翔以作品「支持帶輔助被動式搬運外骨骼」,設計可固定長度的支持帶分散上肢重量,榮獲2024第十八屆波蘭國際發明展金牌獎。 張意昀說:「我們觀察到勞力工作者在搬運過程中,手部常會拿著重物,並維持固定姿勢承重一段時間。」團隊希望利用支持帶將物品重量轉移到背部和下肢,減少手腕和手臂的負擔。對於需要長時間固定姿勢搬運的工作者,提供有效的外部支持,降低職業傷害。 支持帶輔助被動式搬運外骨骼共有兩個連接點,一邊連接手腕,另一邊連接背板。支持帶透過腕部將手肘所受的力傳遞到背板,而背板的力量再傳遞到下肢,達到分散負荷的目的。搬運重物時因上肢長時間承受重量,造成肌肉骨骼的傷害,故他們透過限制支持帶的拉伸彈性範圍,使手肘的動作正好被限縮在90度,無法過度彎曲,以達到重量傳遞的效果,降低手部承重疲勞。 張意昀說明目前支持帶輔助被動式搬運外骨骼尚在設計階段,以3D列印方式製作模型,「未來我們會使用鋁合金或碳纖維打造。」他們考量到勞工對價格便宜的需求,表示將會以模組化生產幾款固定尺寸的外骨骼,以利市場普及。並且團隊預計將針對不同勞力工作需求,設計符合左右手動作的手臂式外骨骼。 科技廠技術員林小姐(化名)表示自己曾因為不當姿勢搬運重物半年導致肩膀肌肉受傷,搬運重物若沒有正確施力方式,很容易造成肌肉骨骼傷害。鋼鐵公司現場主管何先生(化名)則指出這款產品的支持帶以手掌虎口作為受力支點,他認為長期使用仍會造成手部疲勞與受傷,應改成覆蓋手掌式的支持帶更佳。此外他也提到重物搬運最容易受傷的地方是腰部,這款產品若希望改善勞工的職業傷害,可以考慮將支持帶延伸包覆到臀部與腿部,使重量轉移時不需透過腰部發力。
光雕技術結合油畫 《追光捉影》創沉浸式體驗
藝文
第1800期
光雕技術結合油畫 《追光捉影》創沉浸式體驗
2024-11-22
【記者林芷彤報導】光影映射於畫作之上,靜止的畫面仿若具有鮮活生命力。臺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學系碩士生吳昱慧舉辦個展《追光捉影》,透過科技藝術與傳統繪畫的交融,呈現具動感與聲光效果的「光雕繪畫」。展覽於9日起在新苑藝術展出。 「我喜歡學習新的東西,但不必放棄過去的累積。」吳昱慧提及大學時期跨域學習新媒體技術的經驗,啟發突破過往的藝術形式。他將光雕與油畫結合,並輔以AIGC生成的音樂,使觀眾藉視覺與聽覺沉浸展覽。吳昱慧表示,由於光雕成像會持續變化,觀者可能無法分辨眼前是投影的影像還是畫作本身,視覺上的模糊與交錯,讓觀者不再只依賴雙眼,還需身體和其他感官進一步參與其中,才能完整體驗作品。 吳昱慧表示素描為其學畫生涯中的源頭,因此選擇以黑白顏料繪製的〈餐桌一隅〉作為開端。此外,吳昱慧擷取他對生活細節及日常儀式感的觀察,採用較為流動的光雕呈現,搭配藍調鋼琴曲的旋律做出變化。 置放於展場正中央是畫作〈多條平行時空的夢〉,吳昱慧繪出棒球、鮮花與大提琴等物品,訴說人於年少時期可能同時擁有多樣夢想。「我覺得抉擇的過程是痛苦的。」他補充,即便人可以擁有多種的嚮往,但時間的有限讓人們不得不做出取捨。因此在光影的設計,吳昱慧使用強烈的節奏和反覆出現的雜訊元素,具象呈現人在做出抉擇時的壓抑,而隱藏於背景的兩把鑰匙則代表家庭永遠作為後盾,提供他無限的支持與包容。 步入展場後段,繽紛色彩所構築的夢幻氛圍交織於空中。作品〈童心未泯〉承載吳昱慧對童年記憶的念想,他在畫作融入知名日本動畫《小魔女DoReMi》的元素,展現兒時對成為魔法少女的天真想像,並透過卡漫風格的光雕,搭配動感樂曲,呈現他在成長後仍保持童心的模樣。畫作背景的世界地圖,則代表吳昱慧想去環遊世界的願望。 新苑藝術負責人張學孔說:「他把一個動態的光景經過設計投射在作品上面,是比較少見的。」他認為,加上音樂的結合,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臺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學系碩士生吳佩真則表示,最吸引他的作品是〈童心未泯〉,他認為畫作、音樂與特殊設計的影像結合後,給予他無限的想像空間。
全國艇球賽好手雲集 線上轉播盼增曝光度
體育
第1800期
全國艇球賽好手雲集 線上轉播盼增曝光度
2024-11-22
【記者張恩爾新北報導】113年全國輕艇水球(以下簡稱為艇球)錦標賽於11月16日及11月17日在新北市的微風運河盛大舉行,全國艇球錦標賽依據年齡分為公開組、高中組、國中組及國小組。艇球可以比做水上籃球或是足球,比賽方式為兩隊各有五個人在場上,需要透過輕艇和船槳移動以攻擊對方的球框,船槳同時也可以用來運球、抄截及封阻。比賽時間上下半場各十分鐘,得分高的隊伍獲勝。公開男子組最終由以台北市立大學為班底的SHARK運動空間隊以3:4敗給基隆高中隊,而公開女子組則由台北海洋科技大學隊擊敗琪琪隊奪得冠軍。 賽後來自SHARK運動空間隊,目前就讀於北市大的宋典陽表示,這陣子球隊正在換血階段,會歷經一段磨合期,因此相當考驗彼此間的默契與經驗,不過他也說到:「也可以藉此向大學長們學習他們的經驗,及球場上的應變能力,所以每一次的比賽都會有很大的收穫。」另外代表台北海洋科技大學隊在本屆賽會拿下公開女子組冠軍的李姮燕談到今天球隊的狀態,他表示對於整體隊伍的表現感到滿意,特別是在減少失誤及團隊合作的部分,「每個隊員都很明確知道自己的工作,替補上來的人也是馬上就進入狀態,我覺得這是一次很好的溝通協調的過程。」 不過由於艇球並非國際比賽的正式項目,奧運及亞運也未曾舉辦過艇球,大部分的艇球選手們並不會以這項運動當成自己的職業。來自國立體育大學,代表琪琪隊的陳琪說明,艇球不像是輕艇標桿或是競速一樣有成為職業選手的管道,因此艇球相較於其他輕艇運動是以興趣為導向的項目。談到未來的發展,陳琪表示,國內艇球教練的年齡層也偏低,所以不會有太多因教練退休而產生的缺額,因此通常不會以艇球教練為目標,取而代之的反而是進入校園擔任體育老師,陳琪也以自己和隊友為例子,「我們有好幾位隊友已經是學校的體育老師,我目前也在修教育學程,目前也是往老師這個目標邁進。」 中華民國輕艇協會副理事長楊明恩認為,若想增加艇球熱門程度,勢必得提升從事艇球的人口數,「像是這次的比賽就有許多國小及國中的隊伍參賽,能夠向下扎根是非常好的現象,他們未來長大之後也會帶領更多人認識到這項運動。」另外增加曝光度同樣是推廣冷門運動的方式之一,像是本屆全國艇球錦標賽教育部體育署就有安排轉播團隊在現場,進行比賽的直播,楊明恩表示,在YouTube和中華民國輕艇協會的Facebook轉播比賽,可以大幅度增加比賽和選手們的曝光度,藉此達成推廣艇球的目標。
張韶允、李柔萱國標摘金 期許廣設賽事增曝光度
體育
第1799期
張韶允、李柔萱國標摘金 期許廣設賽事增曝光度
2024-11-15
【記者王振驊高雄報導】伴隨著悠然樂聲,選手在台上展示曼妙舞姿。2024樂舞盃全國舞蹈公開賽暨T-NAL(註一)台灣國家業餘聯賽高雄站(以下簡稱樂舞盃)10日在高雄市鳳山運動園區體育館登場。賽事今年邁入第三屆,吸引眾多國內國標舞好手參賽,項目分為一般賽制與積分賽制,供不同層級的選手合適公平的競技環境,在推廣國標舞的同時,也確保賽事保有一定的競爭性。 註一:​​由AL及NAS二個單位(註二)聯合共同攜手合作,所推出的國家業餘聯賽,秉持推廣業餘選手及各年齡組別為宗旨,聯賽將設立積分組別來產生年度積分總冠軍及代表隊,除了各站提供積分獎金外,代表隊也將補助機票代表台灣參與國際賽會,將透由年度14站別的積分來爭取最高榮譽。 註二:AL為國標舞臺灣巡迴積分賽,自2015年開始成形並於同年1月開始舉辦,以臺灣各區比賽所結合的積分賽,為全國性年度積分國標舞賽事,宗旨為培育國內年輕的業餘選手;NAS全稱為National Ametur Series(國標舞業餘聯賽),賽事分為業餘組、18歲以下組以及12歲以下組。 賽事分為雙人淘汰賽、單人淘汰賽以及單人推廣分組賽,並依照年齡、項目細分。在雙人淘汰賽中,輔英科技大學國標舞選手李柔萱搭檔來自樹人醫護管理專科學校的張韶允在大專五項拉丁、大專三項拉丁中,獲得現場評審的一致認可,榮獲冠軍,並於新人拉丁與業餘兩項拉丁中拿下亞軍。談到本場比賽的表現,李柔萱說:「每次比賽都很緊張,跟平常在教室(練習)不太一樣的感覺。」並補充,他與搭檔先前都是以單人項目為主,這次比賽挑戰雙人項目,動作間的契合度還沒有到很高,需再加強彼此的默契。針對賽事成績,張韶允認為沒有很滿意,但可以接受,並說道:「 今天表現沒有發揮很好,因為昨天在訓練的時候手有受傷。」 國立成功大學國標社成員葉杰暉提到,大學才開始接觸國標舞,目前舞齡大約四年,這幾年花了很多時間在校外的舞蹈教室練習。此外,他表示,自己是一個喜歡展現自我的人,很享受在賽場上的氛圍以及觀眾的喝采,並補充:「跳舞對我來說,第一個是可以跟音樂融在一起,第二個是我喜歡看到自己在做舞蹈動作時漂亮的姿態。」在本屆賽會中,葉杰暉與同為成大國標社長洪韻甯共拿下大專三項拉丁第三、業餘兩項拉丁第四、業餘三項拉丁第三以及新人拉丁第三的名次。賽後葉杰暉認為成績並非全部,更重要的是動作上的完成度有沒有達到預期。 洪韻甯提到開始跳舞後改變很多,讓他變得更有自信。在畢業後,他表示會繼續從事這項運動,並希望朝教練的方向前進,他說:「自己花了不少心力在經營這項興趣,假如能當作謀生的工具,它(國標舞)對我的意義跟價值會提高一些,也(會)更願意繼續從事這項運動。」張韶允也表示未來會持續跳國標舞,但由於經濟因素的考量,因此不會作為主要工作,他補充:「沒有辦法確保這是一個鐵飯碗。」 針對目前運動舞蹈現況,中華民國國際運動舞蹈發展協會秘書長許均任認為課業壓力是舞蹈運動的一大困境,年輕選手在中學階段往往遇到考試與升學的壓力,導致學舞過程遭到中斷,加上目前沒有針對大專選手層級的國標舞賽事,選手難有合適的舞台展現身手,李柔萱也認為未來需舉辦更多賽事,才能吸引更多人從事這項運動。然而,許均任表示,由於年輕族群的喜好改變,目前國標舞在台灣已逐漸式微,國標舞的社團數正逐漸減少,舉辦賽事困難度高,至於日後如何提升大眾對國標舞的關注度,他強調:「最主要的還是要做媒體。」搭配節目和企劃的推動,讓大眾能更加認識運動舞蹈,也能提升參該運動的人數。
跨校團隊創可動式太陽能板 智慧調光促農電共生
新知
第1798期
跨校團隊創可動式太陽能板 智慧調光促農電共生
2024-11-08
【記者林沂葳報導】隨著能源需求增加,發電設施逐漸延伸至農田,壓縮到農作物的生長空間。為了解決農電共生的問題,中原大學與臺北市立大學的團隊在中原工業與系統工程學系教授余燕薇的帶領下,攜手研發「WeGrow太陽能板」,透過分配日照的方式,研發可動式太陽能板,並在113年度氣候變遷系列競賽中獲得金獎。 「WeGrow太陽能板」運用了植物跟太陽能板的特性,經過團隊調查,當中午時段氣溫升高,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會減少至原本的20%至30%左右,此時太陽能板發揮效率最好。於是團隊研發一款在中午時段旋轉展開進行發電的太陽能板。不同於一般的太陽能板,此作品可以自動展開跟收合,需要接收陽光時展開,其餘時段把太陽能板收合,讓植物適時進行光合作用。中原工業系大三學生鄭仁愷補充道:「這個作品的實體設計是從雨傘獲得靈感。」 談及研發動機,鄭仁愷回憶起一次家庭旅遊,「我們發現某個原本是農地的地方,現在都變成太陽能板。」於是他開始思考在太陽能板底下農作物該如何生長。團隊為此參考溫室的農作物,「經過調查發現,溫室內多是中低到中高日照農作物,不需要整天的日照,那是不是可以提供部分時段的光線,給太陽能板發電?」鄭仁愷說,於是團隊決定根據植物光照的時間配置來研發作品。 為了光電發展,許多農地因改建成太陽能板需求地而無法耕種。2024年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鄭明修於《大自然雜誌》發表的文章指出,農業部和經濟部2023年的資料顯示,預計規劃光電開發的農地將近7000公頃。「我不希望有假種田真種電,如果只是在一塊農地上面種電,無法永續利用土地。」余燕薇補充,作品結合自動開合的設計,期盼解決農電共生的爭地問題。 「作品還可以運用在漁電共生上,當太陽能板設置在魚塭時,分配日照的開合設計讓魚適時照到陽光,避免皮膚病。」鄭仁愷補充。針對作品的概念,國立政治大學創新國際學院學士班助理教授楊智元說:「安裝太陽光電需要大量的面積,此作品有回應到土地複合式運用的想法,幫助節省空間。」但他認為,作品需要具備農業知識的人士參與,才能根據不同農作物的生長特質做出調整。
深沉色彩畫出當代掙扎 蕭湘柔探討人生百態
藝文
第1797期
深沉色彩畫出當代掙扎 蕭湘柔探討人生百態
2024-10-25
【記者林芷彤報導】幽暗的色彩注入畫布,情感豐富的筆觸呈現人生中不同狀態。就讀國立宜蘭大學建築與永續規劃所的蕭湘柔,16日起在天成文旅-華山町舉辦個展《存在於光明之前》。蕭湘柔使用壓克力顏料結合多種繪畫手法,交織光明與黑暗,具象描繪人於生命中的多種樣態。 談及個展主題的動機,蕭湘柔表示他想展現人生中的黑暗時刻,然而將展名取為「黑暗」過於直白,因此以更婉轉的方式,盼大家在迎來光明的同時,也不忘曾於深淵中的掙扎與磨練。他的作品以兩種不同技法來呈現,奔放的線條筆觸代表打破框架後的重生,另以壓克力薄塗的手法壓制住色彩張力,暗示現代人在深淵中掙扎、無聲抗衡的狀態。 「把蝴蝶釘在最漂亮的時候,我覺得跟女生追求年輕的感覺有一點像。」他認為蝴蝶作為美麗及自由的象徵,卻也深刻映照出社會對女性的種種框架與期待。蕭湘柔在〈蝴蝶標本〉中,將蝴蝶定格在最完美的姿態,就如同現實中女性追求年輕貌美而尋求醫美手段。對他而言,社會給予女性的標籤,就如同標本中的蝴蝶,是一個難以輕易逃離的深淵。 在作品〈金絲雀〉中,蕭湘柔刻意不將金絲雀畫出,畫作僅留下一把鑰匙與籠子。談及創作歷程,他表示過往作畫、念書的過程時常是獨自一人,常有一種被關起來的感覺,然而後來他發現,其實那是自己的選擇,因此他將自己化為金絲雀,籠子則代表曾束縛他的枷鎖,「鑰匙其實在自己的手中。」蕭湘柔認為只有自己能決定要停留在黑暗,還是邁向光明。 與其他含有隱喻的作品不同,蕭湘柔在〈薰衣草花園〉中運用奔放的線條筆觸,描繪記憶中的一片美好風景,展現薰衣草隨風搖曳的畫面,與其他幅色調較為陰暗的作品相比,顯得富有生機與力量。蕭湘柔表示,他希望觀者能直觀地去感受這幅畫作想傳達的情感,經歷過黑暗而後迎來的重生。 蕭湘柔認為,觀眾不需刻意理解他的創作理念,反倒希望他們在觀看的過程中,能與自己的生命經歷產生共鳴。觀眾小郭(化名)分享畫作〈金絲雀〉帶給他掙脫束縛、重獲自由的感覺,是他最喜歡的作品。觀眾Rosy(化名)則表示他能感受到畫家創作過程中處於低潮的狀態,但〈蠟燭〉在漆黑中燃起的火苗卻又使其看見希望與光明。
成大研發篩檢晶片 提高食安檢測效率
新知
第1797期
成大研發篩檢晶片 提高食安檢測效率
2024-10-25
【記者李香霆報導】隨著食品安全相關議題日益受到重視,食材原料上的檢驗如何更加完備成為一大課題。國立成功大學機械工程學系教授鍾震桂與團隊成員余忠宥、林鼎彥、古晉安、洪于珊,開發了一款具高靈敏、經濟、可靠的表面增強拉曼散射(Surface 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 SERS)篩檢晶片,並應用於食安的快速篩檢,榮獲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2024未來科技獎。 「拉曼光譜」是一種用於研究物質結構的技術,當雷射光源照射物體後,會因物體中的不同化學鍵結散射出不同頻率,常應用於化學、生物或食品檢驗,藉此識別物質中的分子結構。然而拉曼散射的強度非常微弱,因此可以藉由SERS技術增強拉曼訊號,透過光照射奈米金屬結構以光電效應的原理產生局部電場,增強拉曼訊號的強度,達到微量檢測。 傳統上常透過陽極氧化鋁和直流電製作SERS晶片,然而直流電在氧化的過程中會一直放熱甚至燃燒,因此需在低溫環境下製備。 鍾震桂教授實驗室團隊利用多年研究經驗,取代傳統低溫製程,成功在常溫下製備陽極氧化鋁,節省陽極氧化鋁基板製作成本,並將其應用於SERS技術。為了提升晶片的準確性與穩定性,團隊提出創新的二維薄膜奈米孔洞結構,取代傳統金屬奈米顆粒結構,並透過調整陽極氧化鋁孔洞的形狀與間隙,製造效果更強的電場。 由於傳統的食品安全檢測方法耗時、成本高,無法負荷龐大的檢驗量,成大的副校長同時也是食品安全專家李俊璋,便向鍾震桂提議將此改良後的SERS晶片應用於食安快篩,可以快速初步篩檢食品中是否含有超標的添加物。然而跨領域結合材料與食安檢測並非易事,雖然晶片基板的散射訊號強度已經足夠檢驗食品,目前也已經成功驗證抗菌劑、防腐劑、雙酚A、抗生素、三聚氰胺等物質,但SERS技術仍較適合作爲快篩,臺北醫學大學食品安全學系教授李偉如說:「食品中的添加物多屬於微量成分且組成複雜,因此如何有效避免不同成分互相干擾,進而產生誤判的結果才是成功的關鍵。」此外,藉由SERS技術篩出的可疑樣品並不等於違法,仍需經由法定程序進一步檢驗,國立臺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教授陳宏彰說道:「不同檢測方法的誤差情形各不相同,《食品衛生安全管理法》具有法律效力,所以必須有完整確效之檢驗方法,才能作為行政裁量的依據。」 未來除了食品安全領域,團隊也與成大前瞻蝦類國際養殖中心合作。 余忠宥提及,未來將嘗試把晶片放入蝦池以即時監督病毒量,「只要超標一點點就採取措施,這樣可以在蝦子死亡前及時發現。」團隊目前已通過《晶片驅動臺灣產業創新方案》的申請,往後將會針對水產養殖的即時檢測持續發展。
以演算法提升光段色彩純度 陽明交大改良防偽標籤
新知
第1797期
以演算法提升光段色彩純度 陽明交大改良防偽標籤
焦點
2024-10-25
【記者林偌甯報導】隨著科技進步,眾多用於保護版權、個資的防偽技術遭仿冒。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光電工程學系助理教授黃耀緯,率領碩士生蘇煥騰、許智堯設計「拓樸優化演算法」,調整奈米尺度的光柵結構,改善傳統防偽技術色散效果不佳的問題。目前的研究成果以「High-Q超穎介面之色彩旋律」為題,獲得第11屆田家炳學術數位影像競賽佳作,並刊登於美國化學學會出版的《奈米通訊》期刊。 光柵是一種光學元件,其表面由奈米尺度的柱狀結構組成,透過改變表面構造,讓光線照射時能繞射出不同顏色,普遍用於防偽技術。然而如信用卡、身分證或護照的防偽圖案,其光柵表面多使用寬度一致、間距規律的奈米柱,無法只吸收特定波長的光,所以呈線的色彩較繁雜、純度低,「市面上的光柵在不同角度下,會看到彩虹的各種顏色。」許智堯解釋,傳統防偽標籤在數個角度都可以產生多種色彩和圖案,沒有獨特的辨識點,不需運用太複雜的技術計算繞射角度和波長,就可以製造出難以辨別的贗品。 對此,團隊研讀相關論文以開發拓樸優化演算法,製作在特定角度下才能看到單一顏色的光柵。他們先設定期望的波長,給予隨機的光柵模型,演算法會根據模型中不同顏色的折射率,計算波段的發光程度和純度,逐步調整光柵結構的排列方式,運算最靠近理想波長的組合,過程僅5至10分鐘。團隊進一步利用光譜儀、電磁波模擬軟體測試波段效率,確認優化的結果是否符合預期,目前已成功顯現高純度的紅、黃、綠、藍波段。 針對這項突破性技術,團隊也申請專利,期盼未來提供給政府、銀行或企業使用,加強防偽。不過黃耀緯說明,目前透過半導體製程技術製作的元件成本較高,相關機構對此技術的需求,取決於仿冒品帶來的虧損金額是否大於引進技術的成本。國立清華大學光電工程研究所教授陳國平建議團隊針對光柵可能的應用載體,調整材質屬性,「元件會在各種環境下被觸摸,如何防止磨損,甚至讓它變得可彎曲是可能出現的挑戰。」 談到未來發展方向,團隊希望累積演算法的光柵結構樣本,進一步建立機器學習資料庫,製造更難偽造的結構。他們也企盼此技術能應用於多元領域,例如利用其奈米介面輕便、產出高純度色彩的特性,作為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簡稱AR)的顯影鏡片,蘇煥騰說:「我們打算做一個高效反射RGB的光柵,在人眼上的成像會很清楚,用戶視覺體驗會提升。」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