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順應國際拔河趨勢 協會增辦室外賽事補實力差
體育
第1817期
順應國際拔河趨勢 協會增辦室外賽事補實力差
焦點
2025-11-07
【記者林婷妤報導】選手們側身張腿,將腳跟深深紮入草地,隨著裁判一聲「Go!」,繩索瞬間繃緊。運動部全民運動署114年度全國各級學校室外拔河比賽於1日在國立體育大學舉行,大專組採單循環決賽、三戰兩勝制,最終男子組680公斤級由「國立體育大學A」隊(以下簡稱A隊)擊敗「國立體育大學B」隊(以下簡稱B隊),拔下冠軍,然而這次大專院校卻僅有國體參與,讓比賽出現報名即得名的情況。 兩隊首戰由A隊率先拿下,但第二場開始,雙方皆撐住腳步、互不相讓,場上陷入僵局,B隊憑藉重量優勢,一度取得上風,然而A隊卻穩住節奏、伺機反攻,全身出力向後退,最終成功將對手4公尺標記拉過中線(註),逆轉局勢奪冠。來自A隊的尤韋勛說明,他們的戰術為「先守後攻」,刻意先讓對方進攻消耗力氣,隨後趁勢反擊,「他們一些學長,體能沒那麼好,可能等30秒到1分鐘,就有點沒力了。」B隊選手劉昀皓表示,因隊上人數不夠,臨時補進三位對拔河不熟悉的同學,且整體耐力不足,到後半段體力明顯跟不上。 註:拔河繩中間標記處兩側距離4公尺,各有一個標記,當一方將對手標記拉過中線,即可獲勝。 A隊選手郭昇分享,國中曾一度產生退出拔河隊的念頭,但高中出國比賽獲取佳績後,才從中獲得成就感,「那種愉悅感讓我有點意猶未盡。」並補充,持續練拔河是為了親自感受國外選手的水平,也想了解面對強敵,其他歐洲國家會如何抵擋攻勢。另外,針對比賽僅國體參與,劉昀皓認為,大學比高中拔河隊伍少,加上同樣為拔河強權的臺北市立大學逐漸轉攻室內拔河,為了提升競爭力,國體也與桃園市立壽山高級中等學校練習,突破訓練瓶頸。 對於室外拔河訓練的挑戰,國體拔河教練林家維指出,因室內需要細膩技巧,而室外拔河側重力量且比賽時間長,選手全身負荷大,為此他也特別加強選手的力量訓練,「我們會在拔河機訓練,一天拉力量,一天拉耐力,草地上偏向攻守綜合練習。」此外,尤韋勛提到,草地練習難度會因土壤的軟硬度而有所不同,若場地較軟,選手腳部能深入土裡,不易滑動,場地偏硬時,腳部穩定性則受影響,將考驗選手腳踝控制與核心,「一開始剛接觸室外,我覺得會有不穩定感,如果腳的面沒有擺好,基本上腳都是滑的。」 中華民國拔河協會副理事長郭志輝表示,過去拔河比賽多以室內為主,且因2026年臺灣將舉辦世界盃室內拔河錦標賽,現許多學校偏重室內。然而,為了因應歐洲盛行的室外趨勢,近年也開始逐步發展室外比賽,補足實力差距。針對這樣的現象,林家維補充,拔河是季節性賽事,「我們上半年以室內為主,下半年以室外為主。」最後,他認為拔河運動在國內仍屬小眾,而國外區域性的俱樂部發展則相對成功,因此期望能從社區、俱樂部開始推廣,讓更多民眾認識並參與拔河運動。
體操總會制新規 舞姿精準度成奪分關鍵
體育
第1816期
體操總會制新規 舞姿精準度成奪分關鍵
焦點
2025-10-30
【記者林婷妤桃園報導】114學年度全國有氧體操錦標賽25至26日於桃園市龍潭區武漢國小舉行,25日由大專社會組率先登場,在個人男子項目中,國立體育大學的高子閒以18.000分奪得金牌。比賽採用FIG 2025至2028年有氧體操評分規則(註一),相較以往,執行分數對動作品質更加嚴謹,而藝術分則從原本總體10分,細分為五個項目,每項各2分,以降低裁判主觀評判的影響。 註一:FIG,為國際體操總會(Fédération Internationale de Gymnastique)的簡稱,每四年更新一次規則。 隨著音樂響起,選手們以獨特的選曲拉開序幕。高子閒選擇電影《007》配樂為表演曲目,並將持槍與監聽手勢加入編排中,他說道:「我去網上搜尋很多特務常做的動作,配合音樂,模擬特務情境。」此外,國體魏連軍,雖無緣前三,但也帶給觀眾亮眼的表現,他以《賽德克巴萊》為主題,服裝融合賽德克族傳統元素。音樂前段風格強烈,伴隨人聲吶喊,肢體與口型也隨之呼應、變化,隨著表演進行,曲調也逐漸轉為電影下集〈彩虹橋〉的悲傷配樂,「我想突破自己,所以選擇跟以往不一樣的強烈風格,讓國際賽裁判、觀眾更了解台灣文化。」魏連軍說。 自四月受傷以後,高子閒再次重返賽場,他表示,因傷勢尚未痊癒,在編排上選擇了相對簡單且乾淨的動作,「動作(難度)已經降低很多了,所以我想把它做乾淨,讓裁判不要扣到太多分數。」不過,由於自身過度害怕舊傷復發,使整體表現力下降。摘下銀牌的國體王宇晟則認為,本次表現比平時更好,但因緊張導致細節處理不夠俐落,「我們配著音樂跳,可能我動作太急,有些動作沒有對在音樂節拍上。」並補充,此次挑戰不僅為動作難度上的提升,同時還有兩位選手的回歸,包括高子閒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黃豊淯,使他倍感壓力。 談及如何兼顧難度動作與肢體美感,高子閒說明,隊上除了訓練難度動作外,教練也安排街舞課,培養選手的肢體協調,「在做美感動作時更能融入進去,身體不會這麼僵硬,體操強調上半身一定要力挺,但街舞就不一樣。」魏連軍則認為,他對情感、藝術性一直很有興趣,每天都會觀看有氧體操、韻律體操和現代舞等影片,思考影片中選手如何展現動作力量與情感。 針對新規則的轉變,中華民國體操協會副秘書長張淳智認為,選手需要跨領域學習,不僅熟悉有氧體操,也需額外學習其他舞蹈類型,讓成套動作在主題、音樂節奏上更具一致性。國體教練孟小亞指出,現在採連續扣分制(註二),執行扣分較以往更嚴格,對選手有更高要求,教練在編排成套時也需特別注重動作精準度,「以前舊有規則追求難度分值高,現在新規則追求動作的質量。」最後,他也提到,目前教練集中於特定學校,期望未來能有更多教練投入不同單位,並讓愈多校方重視有氧體操,提升運動的普及與發展。 註二:舊有規則只針對每個動作中最嚴重的失誤進行扣分,而現行制度則將每個小瑕疵都列入扣分並累積計算。
冰上交織競技與藝術 全國錦標賽共盼花滑新巔峰
體育
第1814期
冰上交織競技與藝術 全國錦標賽共盼花滑新巔峰
2025-10-03
【記者林家慶台北報導】花式滑冰融合運動競技與舞蹈表演,除了高超技巧,還能帶觀眾領略藝術之美。114年全國花式滑冰錦標賽在9月27、28日於臺北小巨蛋舉辦,基本花式成年女子組由世新大學王宥心贏得冠軍,亞軍為實踐大學呂恩慈,東海大學程詣閔則獲得季軍。邀請拿下2026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資格的花式滑冰新秀李宇翔進行賽前表演。 對於拿到冠軍,王宥心感到驚訝,他也提及,「(觀眾)不太了解(滑冰)觸感,不知道連往前滑都有點困難。」即使有些選手滑得慢或不穩,但考慮到花費的苦功,無論表現如何,都是值得喝采,並謙虛表示自己基礎不穩,還有很大進步空間。對於如何平衡花式滑冰的藝術與動作展現,王宥心認為有能力再重視藝術性,「以比賽的話,動作技術當然是要擺第一位;第二個是會比較著重速度。」 程詣閔認為最具挑戰的是旋轉,「每一次的跳躍都是一項很大的挑戰,因為連職業選手也沒辦法保證每次的落冰都是完美的,因此不要小看任何動作。」選曲上,則偏好非流行樂和意象明顯的曲子,「這次的選曲,會有一種夢境跟黃昏的感覺,我很喜歡這種感覺。」 目前就讀國立體育大學李宇翔是台灣睽違30年再度獲得出戰冬奧資格的選手,作為花式滑冰新星,他認為,「雖然表面上動作相似,但其實每個人對滑冰的理解都不一樣。」選手們理解肢體運用的方式和對音樂的感受各有不同。曾為花式滑冰國手,同時也是王宥心的技術教練郝懿淑說:「比賽你得平常心,只要有『人』就沒有絕對(公平)。」藝術性方面,無可避免評審有個人喜好,因此他告訴選手,改變評審很難,做好本分就值得嘉許。 除了依靠選手和教練的努力,場地資源也是訓練關鍵。台灣國際級的滑冰場僅兩間且都在台北,國手練習場地非常匱乏,程詣閔道出困擾,「留給選手練習的時間不夠多,加上平常遊客人數太多,練習其實很干擾。」雖然資源有限制,不過郝懿淑仍樂觀看待滑冰未來發展,「現在已經有一個開始,大家的期盼會更高。」希望繼李宇翔之後,還能有更多新血投入,引領台灣開創花式滑冰更高的巔峰。
快節奏力壓對手封后 吳宇彤劍指全運會冠軍
體育
第1813期
快節奏力壓對手封后 吳宇彤劍指全運會冠軍
2025-09-26
【記者林婷妤新北報導】114年全國第二次擊劍錦標賽19日至21日於板樹體育館登場,其中女子軍刀項目於20日進行,最終由來自桃園市運動俱樂部劍委員會吳宇彤奪得金牌,代表新北市三重區永福國民小學的徐妤欣獲得銀牌,銅牌則由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林韡庭拿下。 擊劍分銳劍、鈍劍、軍刀三個劍種,在軍刀項目中,有效攻擊範圍為上半身且會行使攻擊權,因軍刀是擊劍中唯一能使用刀刃得分的項目,跟其他劍種相比,動作跟攻擊都非常迅速。本次比賽包含公開組與一般組,參賽選手在對決時不分年齡,新秀與資深選手皆可互相較勁,其中不乏出現參與過全國大專院校運動會(以下簡稱全大運)且表現亮眼的選手。 在四進二中,吳宇彤與林韡庭正面交鋒,吳宇彤善用自身的快反應,以15:5擊退林韡庭。吳宇彤表示原本預期會輸下來,但沒想到這次狀態很好,他特別提到:「比賽前有給自己目標,這次一定要拿冠軍。」對於林韡庭而言,他認為這是最不滿意的一場,並說明:「我又被對方的節奏影響,沒有把自己的東西做好。」雖敗給對手,但最終仍獲得女子軍刀組第三名。 談及全大運後的轉變,林韡庭坦言,在113年全大運時就拿過冠軍,但今年拿到第八名有點失落,「中間有一度覺得好像沒有很適合練這項運動,但待在學校一陣子之後,覺得還是想把這次比賽拚好。」吳宇彤則把目標放遠,希望能一直參加全運會,直到無法再參賽為止,「期望之後可以拿到全運會個人冠軍,目前都是團體冠軍連霸。」徐妤欣則建議未來的擊劍選手,反應要快、變化要多,「擊劍不是單純練體能跟戰術就可以打得好,場上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如果反應太慢,很容易被打下。」 面對近年大專院校擊劍的發展, 中華民國擊劍協會國際長林文鴻說明,早期雖然有許多社團與選手,當面對公開組競爭壓力,一般組的發展空間受限,「要舉辦區隔性的比賽,不要讓一般大專選手跟國手一起比賽,在一個良善的環境做正向的成長。」臺體教練賴明助則認為,現在社團通常都是學長姊幫忙指導,專業度依然不夠。最後,林文鴻也期望未來能多提供誘因及培養明星選手,讓擊劍運動在視野上能變得更廣。
國武術菁英盃登場 望年輕世代傳承文化
體育
第1813期
國武術菁英盃登場 望年輕世代傳承文化
2025-09-26
【記者孟祥宇台北報導】2025全國菁英盃國武術錦標賽20日於臺北體育館登場,吸引各路武林好手齊聚一堂。賽事分為國術與太極項目,並依年齡層劃分為A1至C4級別(註)。南拳A5併B1女子組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昌靖淳以8.76分奪冠;致理科技大學陳子澎則在長兵器B1併B2男子組以8.68分奪金,並以8.73分拿下北拳B1男子組銀牌。 註:A1為16~18歲、B1為19~25歲、B2為26~32歲 國武術比賽項目涵蓋北拳、南拳、內家拳及各式兵器,展現國術多元風貌。其中南拳強調穩健與爆發力;北拳以靈活多變、動作開展見長,強調速度與協調;內家拳則以內在功力的修煉為主,強調「以柔克剛」、「以靜制動」。至於長兵器、短兵器等項目,則透過刀、槍、棍和劍的運用,考驗選手的技術與身體協調。昌靖淳表示,南拳重視力量的展現,他希望自己在比賽時能更有力量,感染到現場每一位與會人員。陳子澎認為自己今天的表現沒有很好,「太久沒比賽了,在長兵器的失誤蠻多。」 在課外活動方面,陳子澎則說明致理科大沒有國武術的相關社團,「現在人都比較講究速成,但像國武術是需要時間慢慢去累積的,沒辦法在短短大學四年就練出成績。」昌靖淳也分享自己從小就在道館練習,在同儕的影響下沒有間斷。讀書期間也發現運動的重要性,後來才進入國立體育大學武術隊。 大會副裁判長劉岳豪認為,雖然場上競爭激烈,但國武術不僅是競技較量,更是一種培養身心的運動方式,「像奧運、亞運的項目都不是以健康為出發點去設計,訓練過程往往都會受傷。而傳統武術則相反,在訓練過程中會讓身體越來越強壯。」台北市國術會理事長黃鯤忠也表示大會推廣國武術至大專院校已有一段時日,但大專院校各校都有自己的考量,像私校會有招生壓力,「在扎根推廣傳統文化上並不吃香,像有些私校的傳統武術科系被裁減,所以在升學管道其實是萎縮的。」 黃鯤忠強調,推廣國武術需要長遠規劃,協會除了與學校合作,也透過演講、活動讓更多年輕世代認識國術的價值。「不要讓現在練習國武術的小朋友這麼多,但教育環境讓孩子到了高中、大學就銜接不上。」期盼透過持續推廣,讓傳統武術在校園中找到更多新血,延續文化傳承。
全國踢拳錦標賽登場 台港選手切磋促交流
體育
第1804期
全國踢拳錦標賽登場 台港選手切磋促交流
2024-12-20
【記者張傳儀新北報導】 擂台上激烈搶攻,選手受到重擊。第22屆踢拳全國錦標賽於14日及15日於新北市新莊國民運動中心舉行,來自樹人醫護管理專科學校的王鈺婷獲得低踢項目女子成人60公斤級第三名。來自香港的王施慧則在女子成人低踢比賽45公斤級獲得冠軍。 踢拳道(Kickboxing)也稱作自由搏擊,是由跆拳道和空手道等運動項目演化而來,以拳和腿作為攻擊的方式,比賽項目分為擂台賽和地墊賽,擂台用於精進選手的技擊能力,而地墊項目主要用於推廣,讓民眾可以更輕易接觸此項目。擂台賽又分為全接觸、低踢和K1項目,依據使用技巧及攻擊範圍作為區分,低踢相較於全接觸加入了可以踢擊腰部以下的規範,而K1的規定則在低踢的基礎上加入膝撞的技術。 王鈺婷表示,自己是先接觸到泰拳才接觸到踢拳運動,加上和泰拳相比,踢拳比較沒有肘擊和膝擊的攻擊方式,整體出拳節奏也較為快速。對於此次比賽狀態,他認為相較於過往的比賽,技術層面上有明顯進步,過去在面對對手攻擊時,原本也佔有優勢,但後續因為體力消耗龐大遭到對手逆轉,「距離的掌握上沒有很好,腳步上的移動也沒有很好」。 此次比賽首度邀請到中國香港自由搏擊總會參與比賽進行交流,來自香港隊的王施慧認為自己可以再更積極,增加更多閃避的技巧。談及在訓練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他說:「以前打的時候打傷了眼睛,現在打的話很容易受傷,就是經常會突然痛。」但即使多處疼痛也仍持續訓練。中華醫事科技大學的洪胤哲參與57公斤級低踢賽事。他分享,此次比賽為了減輕量級,在準備過程中面臨不少困難,「要減重的關係,原本是60幾公斤,然後這次比的是57公斤,所以減了蠻多的,過程中其實蠻累的,都要克制自己的飲食,不能太放縱自己。 」此外,在比賽中還發生嘴唇流血的意外,但他認為此次比賽有將學習到的表現出來,移動速度也更快,但抗擊打能力和體能還需加強。 談及目前踢拳在台灣發展的狀況,清虎拳擊教練王璽翔認為目前踢拳的發展在南部比較不普及,可以多舉辦南部比賽,增加曝光度。他也認為此次比賽給予技擊運動破除刻板印象的空間,「因為很多家長的刻板印象就說,好血腥喔,好像都會隨時都會受傷,那如果是輕接觸不以擊倒為目的的話,那就可以來試試看,也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可怕。 」 香港隊教練穆嘉俊則認為此次比賽帶給雙方更多不同的經驗,香港雖然在踢拳項目上發展盛行,但地墊項目才剛發展,看到台灣有不少參與人數,甚至幼童選手也不少,希望未來在國際上可以和多個國家相互交流,並期許未來可以進入奧運的殿堂。 中華民國踢拳道協會秘書長蔡豐穗則說明,希望和鄰近國家加強教練及裁判間的交流,另外,在國內也已經開始協助成立地區性協會,期許能透過多舉辦教練和裁判講習,藉以將踢拳項目推廣出去,讓踢拳運動更加普及。
越重重障礙展自我特色 全國跑酷大賽打造獨特賽制
體育
第1803期
越重重障礙展自我特色 全國跑酷大賽打造獨特賽制
2024-12-13
【記者王振驊台北報導】「跑酷不僅是一項運動,更是一種態度!」2024全國跑酷大賽第四屆8日、9日在臺北市電影主題公園公園開跑,賽制分為挑戰賽與風格賽(註一),現場聚集眾多年輕選手,透過賽事一拼高下,並互相交流,在本屆挑戰賽與風格賽中,分別由國內知名跑酷運動員王信傑與年僅十歲的馬善鍚奪冠。 註一:挑戰賽(Challenge),設有公開組與兒童組,需依照指定路線從起點到達終點,最快完賽即獲勝。此外,選手需在指定地點做指定動作,非指定動作區可自由選擇穿越方法,沒達成指定動作、掉落在指定區域外將額外加秒數;風格賽(Style)則是在指定場地內由選手自訂路線,在時間內,需展現個人跑酷技巧與風格,總成績最佳者為優勝,評審分四項做評斷:困難度、流暢度、執行度與創意度。 挑戰賽作為本次的重頭戲之一,來自輔仁大學的吳培辰以總成績86.52秒完賽,他認為,這次比賽準備不夠充分,很多基本動作需再加強,「我覺得比較困難的是欄杆平衡。」在經歷一天的激戰後,王信傑最終以47.43秒笑納公開組冠軍,他表示,過去曾受過大型國際賽事(註二)的洗禮,因此相較其他選手,他的經驗更豐富。針對賽後成績,他說:「兩年前我是亞軍,跟冠軍差0.8秒,去年我受傷棄賽,今年我拿下冠軍,所以我覺得蠻不錯的。」 註二:王信傑曾於2023年8月參加SPL跑酷世界盃,止步預賽;2024年8月參加LCG新加坡跑酷賽,榮獲冠軍。 本屆賽事邀請日本知名跑酷選手泉光(Hikari Izumi)擔任風格賽評審,他認為,動作整體的流暢度是評分重點,並分享:「我注重動作的流暢度、速度,但我更感興趣的是每位選手動作的特別之處。」文化大學的跑酷選手謝鎮遠表示,自己是第四度參與,過往也都繳出不錯的成績,在2022年與2023年皆拿下風格賽亞軍。對於本次比賽,他提到,上大學之後,自身重心轉往課業與工作,練習跑酷的時間減少,所以很多技巧和動作都有退步,「今天的比賽就是做自己還可以做的。」 悍酷跑酷工作室執行長螞蟻(化名)作為賽事主辦,他提到,不同於國外將速度賽和技術賽拆開,跑酷大賽將兩者結合為挑戰賽形式,「國外速度賽和技術賽是分開的,我把它合在一起,找到比較適合臺灣的風格,因為臺灣場地很小,沒辦法做很大型的器材。」跑酷目前在國內並不普及,常因安全疑慮,受到外界的質疑,因此,他希望能持續舉辦賽事以克服困境,他強調,自己的目標就是辦十屆跑酷大賽。吳培辰認為,若要擴大跑酷規模與參與人數,勢必要破除負面標籤,他說:「如果要改變的話,還是要從教育,或是我們練習的方式。」未來若舉辦更多相關賽事,使跑酷走進大眾視野,這項運動的發展才能更健全。
文大穩住心態Popping封王 北市大奪College High雙料冠軍
體育
第1803期
文大穩住心態Popping封王 北市大奪College High雙料冠軍
焦點
2024-12-13
【記者范瑞勻台北報導】音樂一下,選手隨著節奏舞動身體,CH20 - 113年度COLLEGE HIGH vol.20全國大學街舞高峰會(以下簡稱College High)stage4,於8日在德明財經科技大學舉行,比賽項目有Hiphop、Popping以及Locking,Hiphop和Locking皆由臺北市立大學拿下冠軍,Popping則由中國文化大學奪冠。 College High八強賽為團體過關賽(註一),每隊分別派出五人上場競賽,每回合對戰限時30秒,雙方各SOLO出招一次,勝者留下,負者淘汰,比賽至剩下一位勝者為止。北市大Locking奪冠,北市大運動藝術學系學生詹秉驊表示,因為個性內向,所以前段賽事手腳無法完全伸展開來,「打到Final的時候才真的處理自己的內心,所以只有最後一場的時候我跳得比較開心。」文大運動與健康管理促進學系學生BADNEWS(洪胤紘)認為,在團體過關賽時雙方都清到剩最後一位選手,身為最後一棒他穩住身心,他說:「好險我們有Hold住,我覺得心態上還不錯。」 註一:College High預選為團體排舞賽,晉級的八所大學,派出場的五人代表該校的最強人選,與其他隊伍進行5vs5的團體過關賽。 談及遇到的困難,BADNEWS提到文大Popping平時擅長Battle,很少做排舞,因此他們還找兩位專業的排舞老師幫忙。北市大運藝系學生王宏宇提到,因為大家都很忙,因此很難抽出時間一起練習,而本身還有參與其他比賽,有時連飯都來不及吃,就要進行下一個排練,雖然辛苦,但當站在台上和大家一起跳舞時,就會重新找回對跳舞的熱情。 綜藝節目《這!就是街舞》影響文大體育運動健康學院不分系學生林家禾走上Popping之路,談及對跳舞的看法,他說:「跳舞是人生中唯一一件,我付出200%的力量去做的這個事情。」詹秉驊則是因為在國中時看到麥可·傑克森(Michael Jackson)的影片,燃起他對Locking的興趣。BADNEWS認為跳舞對他來說,就是他自己,「跳舞對我來說不是一件事,我,就是跳舞。」 雖對跳舞有熱愛,但久了仍難免產生疲乏,舞齡七年的詹秉驊說:「有時候會有一些算是職業倦怠的感覺,就是可能比賽有進,但是不會特別開心,可是看其他學校進了,他們會高聲呼喊,就會想到自己以前也是這樣子。」他鼓勵大家莫忘初衷,最重要的是要開心跳舞。 BADNEWS認為跳舞是現代人生活的解藥,因為現代人在高壓下會有很多文明病,而跳舞與聽音樂,是可以最簡單治癒自己的方式。北市大運藝系學生許志卉則認為跳舞像是他的朋友,需要花很多時間相處,與它在一起時會很快樂,可以把不開心的事情交給他,跳舞也可以成為舒壓的一種表達方式。
南韓一夜撤銷戒嚴令 全國學生掀彈劾尹錫悅浪潮
國際
第1802期
南韓一夜撤銷戒嚴令 全國學生掀彈劾尹錫悅浪潮
焦點
2024-12-05
【記者張博媛、鄭孟佳報導】大韓民國(以下簡稱南韓)總統尹錫悅於3日深夜10時23分,透過直播談話發布緊急戒嚴令,指出國內受到北韓勢力威脅。然而,談話中尹錫悅並未提及有關北韓的威脅情勢,反而將矛頭指向在野黨共同民主黨,批評其刪減預算妨礙行政運作、破壞國家憲法,使國家陷入危機。戒嚴生效後,卻旋即在6小時內解除。 緊急戒嚴令是國家在戰爭等極端情況下,所採取的最嚴重管制手段。戒嚴後,民主、自由、法制都將受到大幅限制,對民主憲政產生極大影響。多數南韓民眾認為,本次戒嚴比起北韓問題,更像總統躲避彈劾風波的手段,是將自身政治利益置於民主之上的嚴重濫用。「大家都覺得很突然,但大致有共識,認為比起北韓問題,應該更傾向是總統鞏固政權的手段。」來自成均館大學的何宜庭說。 國會警衛在宣布戒嚴後,立即封鎖南韓國會,讓戒嚴軍駐守國會。建築周遭聚集大批政黨人員、民眾,發生軍民對峙的混亂景象。現場民眾持續高喊「逮捕尹錫悅」的口號,並反對緊急戒嚴令。期間更有民眾試圖衝撞警方架起的柵欄、阻擋裝甲車。參與國會外抗議的學生李多慶說道:「我們希望讓國會了解公民的關注,呼籲政府立刻解除戒嚴,讓國會重新運作。」他表示,現場聚集許多學生抗議,也有學生發表演說,表達憤怒。4日凌晨00時04分,國會議員以190票全票通過解除戒嚴令的提案。國會議長禹元植要求軍警撤出國會,然而國防部表示,總統未向大眾宣佈解嚴前,國家仍處於戒嚴狀態。最後,尹錫悅於4日凌晨3時26分發表公開演說,宣布接受國會要求,解除戒嚴,戒嚴令只維持約6小時。 南韓政府無預警的戒嚴令與解嚴的鬧劇,引發南韓民眾怒火,其中不乏學生發聲抗議。高麗大學(Korea University,以下簡稱高大)校園各處貼滿彈劾尹錫悅的海報,且有師生於4日下午1時舉行抗議遊行。海報表達學生對總統執政以來的不滿,以及對緊急戒嚴的恐懼,他們也批評總統不顧國民安全,任由軍民對峙。高大學生李星庚同意同學觀點,他說:「我希望下一代也可以生活在民主環境裡,我也為自己能與公民站在同個陣線感到驕傲。」 「對很多韓國大學生來說,是第一次經歷戒嚴,大家都非常害怕。」來自京仁教育大學的鄭智宇說。他分享,自己和身邊的朋友因不在首爾,無法親自參與國會前的抗議,但大家都透過直播積極關注事件發展。就讀嶺南大學的李周娟補充,大多數的學生對本次事件感到十分憤怒,眼看身邊在首爾的朋友紛紛參與抗議,他對自己未能加入行動而感到非常羞愧。 李周娟強調,南韓是民主國家,言論和集會結社的自由皆受到保障,「和平抗議遊行是一種民主的表達方式。」他說。在國內各處綻放的行動,讓他想起南韓過去民主化抗爭的歷史,當時的公民行動為如今南韓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礎。 4日,南韓各地的抗議行動高達28場以上,總統府幕僚集體請辭,執政黨國民力量黨要求尹錫悅退黨,國內六大在野黨更於下午啟動彈劾程序。南韓國民的激憤情緒仍持續發酵,傍晚首爾、大邱、光州等地廣場擠滿示威人潮,「所有聚集在國會外的人都有同樣的訴求,就是彈劾尹錫悅並逮捕他。」李星庚說。國會已在4日提交彈劾案,最快將於6日進行表決。
林慈恩傷癒奪總統盃金牌 黃稘芝自信續戰拳擊路
體育
第1801期
林慈恩傷癒奪總統盃金牌 黃稘芝自信續戰拳擊路
2024-11-29
【記者林宜婷新北報導】左右躲閃,抓準機會,直拳猛攻。113年總統盃全國成年菁英拳擊錦標賽於24日至27日,在輔仁大學中美堂開打。來自臺北市立大學的林慈恩在公開女子組第三量級預賽以5:0的成績打敗對手,並接連在準決賽、決賽取得勝利,成功獲得該組金牌;同樣來自北市大的黃稘芝則在預賽以2:3微小的差距落敗,不過仍拿下公開女子組第七量級第三名的佳績。 拳擊規則以10分制進行評比,共三回合。每回合結束由五位裁判依照選手表現,最高給予十分,其依實力差距給予六至九分(註一),以一位裁判做為一個單位,進行三回合總分計算。 註一:比賽中多以九分做為弱勢方的評分,避免分數差距過大,無法追分。除非實力過於懸殊,也會依情況提早結束比賽。 談及對比賽的感想,林慈恩提到在首場比賽就遇到學妹,心裡其實百感交集,「很久沒有比賽和一起切磋了,感覺自己狀態還是沒有很好。」她解釋,由於之前在國手訓練中受了傷,復健後重回賽場,因此在腳步與距離上還需要再多加調整。對於此次參賽的目標,林慈恩用堅定的口氣說:「就好好表現,然後拿金牌。」身材嬌小的她,將缺點化作優點,拿下不少賽事金牌的林慈恩認為,體型反倒讓她在速度提升與敏捷性上獲得幫助,「再利用體能的訓練,加強力量攻擊,我就可以在同量級中更有優勢。」 此次比賽失利的黃稘芝分享她踏入拳擊的契機,她笑說:「國中因為哥哥加入拳擊隊有披薩吃,我也想吃,就加入了。」在有趣的故事下,也有艱辛的歷程。她坦言,自己不是賽事的常勝軍,容易因為成績的關係沒有自信。「其實我有好幾次都想放棄走拳擊這條路,如果沒有好成績就算了。」不過,每當黃稘芝有這個念頭,她總是能夠突破困境,重獲佳績,「雖然拳擊真的很痛,但調整過後又好像可以了。」 提到拳擊項目的推展,北市大拳擊隊教練謝孟君表示,賽事開始設立一般組,開放未受專業訓練的一般生參加,提供更多比賽管道,是個不錯的發展。不過她也說明,不同選手間可能在力度及技巧上還需多加注意,「拳擊是一項全身性的運動,它在規範下有一定程度的安全性,而不是大家認知中危險的運動。」 隨著拳擊項目在國際賽事上屢獲佳績,拳擊的發展也備受矚目。中華民國拳擊協會榮譽理事長李武男解釋,拳擊作為亞奧運重點項目發展,除了將資源挹注在舉辦賽事、提供賽事獎勵金以及培訓國手外,學校的推廣工作也是不可或缺,「透過國中基礎訓練課程的培養,幫助在高中、大專甚至是社會組各階段的銜接。」針對拳擊未來的發展期許,他說道:「希望爭取更多資源與機會,讓選手前進名古屋亞運、洛杉磯奧運拿下好成績!」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