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18歲公民權正反交鋒 提升公民素養成關鍵
校園
第1772期
18歲公民權正反交鋒 提升公民素養成關鍵
2022-11-24
【記者蔡文馨綜合報導】台灣首次公民修憲複決案「18歲公民權」將於26日與九合一大選共同舉行。此項公投案雖將下修投票年齡,賦予青年參與政治的權利,但在跨足18到20歲的大學校園中,學生間也不乏反對聲浪。人民參與公共事務需具備基本公民素養,但如何讓公民素養真正落實,已成為未來教育端的重要考驗。 自2005年底立法院便研議推動降低投票年齡門檻,歷時十多年,在3月25日立法院針對「18歲公民權修憲案」進行最終表決,並三讀通過,將於26日進行臺灣首次公民修憲複決。圖/社團法人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提供根據《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規定,須年滿20歲才具有修憲複決投票資格,若此次公投成功通過,未來年滿18歲以上公民便擁有選舉、罷免、創制、複決及被選舉權。對於是否應賦予18歲青年公民權,部分學生認為公投案的通過,將擴大公民參與,並讓自身意見得以表達。輔仁大學哲學系學生安治(化名)提及,明年《民法》成年年齡將下修至18歲,亦即滿18歲者具有完全行為能力,必須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因此,他認為若繼續維持20歲的投票年齡限制,而限縮年滿18歲國民的公民權,等同忽視滿18歲者已具有成年身份,兩者互相抵觸。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學生俞柔伊也表示,因學生族群尚未擁有選票,在教育政策、升學制度或學權保障上通常較不被重視,「下修年齡可以讓學生的聲音被掌權者關心。」 國立政治大學學生會18日至24日於午間在摩側擺設18歲公民權攤位並進行宣講,向政大師生傳達支持18歲公民權一案的理由。圖/蔡文馨 攝即使18歲公民權的落實,能賦予青年參與政治的權利,但仍有學生對於18歲青年的獨立思考與判斷力抱持懷疑的態度。「18歲代表成年但心智年齡或思想上真的就是成熟了嗎?」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許惠淳認為,18歲的學生正逢高三,多埋首於升學考試中,缺乏參與公共事務的機會,其立場的公信度及能力皆較難被大眾認可。雖然台灣是世界上少數20歲才具有投票權的民主國家,但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學生王芝淇認為台灣的狀況無法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提並論。他進一步指出,台灣學生在國高中時受家長及學校妥善保護,學習環境相較歐美地區封閉,鮮少在校園間談論政治,其成長環境未必能培養18歲者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18歲者的思想成熟度備受質疑,但現任職於臺北市立內湖高級中學的公民老師周維毅認為,學生的年齡與社會歷練都不是關鍵,即便成年人也不一定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他以教授經驗為例,提及現今高中課程設計裡,有許多機會讓學生針對公共議題進行討論,而學生有時討論深度甚至可能比成年人更加成熟,因此,他認為不能單以年齡作為思考成熟度的判斷依據,「學生本來就有表達意見的權利,即便今天不成熟,他也能夠去表達意見。」社團法人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企宣公關左欣平也表示特定能力並非決定選民資格的條件。他指出台灣社會因人口老化問題,導致整體政策傾向高齡者,而青年選民數量較少,執政者較易忽略青年人口的需求。 中正大學學生會於校內演藝廳外牆面設置連儂牆,提供學生寫下對於18歲公民權的想法,以及回想對於十八歲的期待與困境。圖/許惠淳提供無論18歲公民權修憲複決公投案是否通過,未來提升台灣青年公民素養仍是首要任務。周維毅認為應由學校與老師們共同著手改變,他指出目前台灣學校在推廣公民參與態度上較為消極,未給予學生充分參與公共事務與表達自身看法的機會。因此,周維毅期望未來各校規劃適當的培力與增能課程,便能讓學生針對不同議題進行審慎思考與討論,進而提升整體公民素養。
人工流產決策權惹議 公民提案籲修優生法
校園
影音
第1740期
人工流產決策權惹議 公民提案籲修優生法
2020-12-17
▲請點擊圖片觀看完整報導。【記者蕭淳云、崔兆慧綜合採訪報導】已婚女性人工流產權的爭議已延燒近十年,有民眾於11月底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提案,呼籲政府取消《優生保健法》第9條中已婚女性人工流產需配偶同意的規定。根據該法,已婚女性須符合特定條件,例如懷孕影響母體身心健康、強制性交致懷孕等情況,才能自行決定是否要執行人工流產,否則則需配偶同意。然而,不少人認為這項法律並不合理,因此要求修正。該提案於平台上公布約兩週後通過成案門檻,截至14日,共有7000多人附議。衛生福利部於7日回應公民提案,並提出初步規畫。衛福部國民健康署也證實,將於明年3月提出修法草案,擬定取消配偶同意的規範。支持修法的團體認為,懷孕對女性造成較多不便與傷害,應由她們自行決定是否繼續懷孕,否則將侵犯女性的身體自主權。然而,依照現行法律,已婚婦女若未經配偶同意進行人工流產,可能面臨墮胎罪刑責。為捍衛性別平權,並符合聯合國的《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The Convention on the Elimination of All Forms of Discrimination against Women, CEDAW)》,人工流產與女性身體自主權間該如何權衡,是近年社會持續討論的議題。此外,現行的優生保健法規範已婚婦女人工流產需得配偶同意,未成年女性則需經法定代理人允許,不過,未婚成年女性卻不在此限。因此,女性身體自主權因身份不同而有差異一事,也是各方爭論的焦點。 過去國健署曾計劃修正條款,將人工流產應獲得配偶「同意」,改為應「告知」配偶。然而,因各方無法取得共識,多次研擬修法都未成功。部分團體提出疑慮,指出人工流產決策屬於家庭事務,法律不該介入。且因雙方同時參與受孕過程,夫妻應共同決議,若賦予女性單方面決定權,將損害配偶權益。對於這項議題,支持修法的團體期望,女性人工流產決策不受配偶限制,然反對方則擔憂此舉將影響婚姻關係。現今各界仍存疑慮,期待社會能有效溝通。在重視性別平權、相互尊重的時代,如何理性探討人工流產議題,兼顧個人權利和家庭價值,將是政府與社會的一大挑戰。
減碳2%的距離——《溫管法》跳票之際重審法規漏洞
專題
第1728期
減碳2%的距離——《溫管法》跳票之際重審法規漏洞
2020-06-10
【專題記者王薇妮、傅有萱、林琮恩綜合報導】「我們也不會在防治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的議題上缺席。」我國總統蔡英文於今年5月20日就職演說接近尾聲時簡短說道。然而,政府於2015年7月公布施行的《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後簡稱《溫管法》),首階段減碳僅2%的目標將在今年結算,卻恐怕無法達成。各界呼籲政府藉此機會修法檢討,「碳費」、「碳稅」、「碳交易」相關法令的制定引發熱議,環保單位、立法單位、環境保護團體間意見的差別也因此浮上檯面。<b>主管機關無實權 《溫管法》減碳目標難達成由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主管的《溫管法》雖要求各產業實施減碳,但實際力道有限,難以要求產業達到減碳目標。地球公民基金會研究專員李翰林表示,真正有權要求各部會作為的是行政院,「環保署在行政院是小弟,最後還是會交給行政院處理,但溫管的成效從來都不是行政院關心的重點。」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及管理碩士班教授林明瑞解釋,成效不彰並非《溫管法》出錯,「只是各部會彼此之間有些講不清的地方。」林明瑞說明,《溫管法》有目標、罰則等規範,但誰負責統合各產業應減量的比例、如何逐年達成減量目標的策略、以及減量分配之後,各大產業下面的各企業單位被分配到的減量額度或減量比例等,至今都未有明確規定,「所以即使環保署希望《溫管法》有所作為,下面的產業方也無從著手。」環保署環境衛生及毒物管理處副處長黃偉鳴期望上級設立「會報」或其他形式,由更高層級的指導單位領頭,促使各單位正視此議題,「例如在因應災害防救的時候,就有由行政院副院長主持的災害防救會報,副院長層級、高度較高,要求各部會的(他們)也都做得到。」<b>減碳機制難以抉擇 碳交易推動困難減碳機制的訂定是此次修法的另一大看點。碳交易、碳費、碳稅三種政策該如何選擇以有效落實減碳,至今仍爭論不休。國立臺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教授李堅明認為「溫室氣體總量管制與排放交易制度」(即碳交易)最值得被推動。透過訂定碳排放配額,企業可以在自身碳排超出標準時,向其他人購買配額抵消超出的碳排, 在選擇上更有彈性,「企業能夠評估去市場上購買碳排,與自己減碳要花的成本,選擇相對便宜的方式去符合政府的規定。」儘管《溫管法》第18條中已有提到應參酌相關國際公約與規定,實施總量與交易制度,然而配套措施目前仍未推進,讓李堅明深感可惜,「這個法條中已經有提及,卻遲遲沒有去推動。」此外他也提到,排放交易涉及金流,因此應由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介入,「但他們目前還沒有介入的打算,所以環保署也沒有辦法獨立完成這套系統。」李翰林則認為台灣要實施碳交易還潛藏諸多問題,「國際上對碳交易的討論很多,但誰可以核配、有些國家是付費、有些是免費。這些問題台灣一直搞不定,定價與機制的設定也可能讓流動緩慢。」青年氣候聯盟氣候倡議部員柯建佑認為台灣的碳交易市場過小,「如果環保署花了五年的時間去盤點,最後其實只有十幾家企業參與,這個市場根本就起不來。」黃偉鳴則透露,環保署曾依據《環境影響評估法》於高屏地區推動類似碳交易的空氣污染物抵換制度,然而市場並不活絡;而韓國雖已實施碳排放交易,但卻效果不彰。他推測道:「這或許和亞洲人金融交易的觀念有關,我們習慣將手中握有的配額留著,傾向惜售,怕之後政府漲價。」<b>修法將納碳定價原則  碳費、碳稅仍未定李翰林從政策面來看,認為收取碳費的可行性更高,「碳費的概念類似『污染者付費』,相較收稅而言大眾的接受度較高。」此外,碳費由環保署一手包辦,其「專款專用」的特性使該資金僅能用於溫室氣體的減量預算。而若要制定碳稅規範即進入財政部的管轄範圍,程序較複雜。 民主進步黨不分區立法委員洪申翰正主導進行《溫管法》修法相關事宜、與環保團體溝通,彼此已有初步共識,預計將於9、10月提出修法的委員版本。 圖/林琮恩攝比起碳交易、碳費,由財政部統一徵收、統一支用的碳稅,在黃偉鳴的眼中看來更為適用。「(《溫管法》的)目標不在於處分機制,而是能源轉型。」黃偉鳴表示收取碳稅後,此稅賦可用於行政院各部門,推動能源轉型,達到友善環境的終極目標。「重點還是在於收的錢去做了什麼事情,才能發揮效果。」此外,由於企業繳稅已是常態,黃偉鳴認為徵收碳稅僅是在眾多稅賦中增加一條,對於企業來說較為簡便,部分企業也已逐漸接受這樣的提議。然各立場團體皆對減碳機制有不同想法,但他們有志一同地認為「碳定價」為重要關鍵。李堅明提到從目前研究看來,「碳費、碳稅的成效仰賴定價策略是否合適,才能確定效果。」民主進步黨不分區立法委員洪申翰也透露他不特別偏好「碳稅」或「碳費」,認為兩者都可行,重點是碳定價怎麼做。李翰林則表明碳定價不能訂太低,「要讓大家有點痛,卻又要有改變的動力。」「《溫管法》修法委員版(草案)中,碳定價將是重點,我們的方向是審慎、積極,原因是社會上還不了解的話,容易造成反彈。」洪申翰說。他也坦承,不論以何種形式新增針對碳排放的收費,勢必需要克服民意、企業立場的反彈。至今,因任一減碳機制都尚未實際執行,還無法準確判斷何種模式最適用於我國市場,李翰林便坦言,「目前看到的(機制)都只是概念而已,如果已經選好方向,環保署應該要拿出來討論了。」<b>因應氣候衝擊——氣候調適概念納入修法草案黃偉鳴表示,環保署版本的《溫管法》修法草案將於年底提出,而此次修法主要包含三大面向:行政效率、管制工具、氣候調適。其中管制工具即包含碳費、稅相關制度的建立,以及其他可能的經濟誘因。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修法將在現行的六章外,另外新增一章「氣候調適專章」。隨著工業開發日趨蓬勃,氣候、環境議題已不乏討論,而近年來「氣候變遷調適」已成為各界關心的新興議題。根據環保署底下的「同舟共濟—台灣氣候變遷調適平台」網站指出,除了減緩(mitagation)溫室氣體的排放外,也需要透過調適(adaptation)因應氣候變遷帶來的衝擊。政府針對目前已發生或預期氣候變遷帶來的影響,運用適合的調適策略以降低衝擊,如加高堤防以防水災、用耐溫和抗熱性強的作物取代傳統作物,降低農損。洪申翰疾呼,氣候調適應與減少碳排的努力並行,「真的不能再緩了!」黃偉鳴也感嘆,目前全球因氣候變遷致災的情形已越發明顯,國內突發強降雨的增加便是跡證,他呼籲國人應開始重視氣候調適。他透露,該專章中將列入氣候變遷的因應方式及指導原則,目前已規劃納入中央、地方、企業相關利益關係人的條文,「因為涵蓋的範圍較廣,其他的還要再想一想。」柯建佑認為調適即為風險管理,「風險由三樣要素組成:颱風等危害、農作物受傷等暴露,以及災難來臨時考驗的脆弱度。 」因此他認為政府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應排出解決的優先順序。李翰林也支持氣候調適的專章,「我們遇到強降雨這種狀況時才有更多的韌性去調適,但我覺得應該要將法規講得清楚一點,才不會只淪為政策宣誓。」<b>台灣減碳落後國際 各界凝共識盼加速環保步調《溫管法》的核心目標是205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降為2005年溫室氣體排放量50%以下,李堅明認為相較英國等國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註)而言其實已落後許多,「《溫管法》的制定已經比其他國家晚很多,但我們好不容易有個法,大致上也還行,多往調適做一些,讓各界產生動力。」註:原先英國設立2050年目標為較1990年減少80%碳排放,現今則將此長期目標改為淨零排放,意指「各個碳排活動放需藉由其他移除大氣中等量溫室氣體的計畫,達到碳排放平衡」。環境保護的議題雖一再被提起,但政府對《溫管法》的重視程度仍為民間團體所質疑。李翰林便感嘆,減碳機制早在其他國家行之有年,唯我國在該領域遲遲無法前進,「台灣沒那麼重視碳排這件事情,像是蔡總統的就職演講就沒什麼細講。」根據臺大風險中心於5月公布的民調顯示,現今已有88%的民眾支持對台灣高排碳企業依碳排放量徵碳稅,由此可見政府與民間對減碳的期待與呼籲正逐步達成共識。政府應建立透明、完備的管道,讓政府與民眾共同參與修法討論,善盡保護環境之責,在氣候變遷議題上也落實「Taiwan Can Help」。
【大選企畫】展現公民權 青年積極返鄉投票
校園
第1718期
【大選企畫】展現公民權 青年積極返鄉投票
2019-12-19
【記者白欣綜合報導】民國109年第15屆總統選舉將至,台灣青年民主協會(以下簡稱青民協)主辦青年民主返鄉列車活動,協助離鄉青年返家投票。據青民協統計,對比上回15天募資到89萬的成果,本次活動自11月24日展開,短短25小時即募得100萬,甚至加開路線,顯現青年族群投票意願上升的現象。 由台灣青年民主協會主辦的青年民主返鄉列車活動於11月24日正式上線,希望透過群眾募資,讓離鄉青年得以返鄉投票。 圖/台灣青年民主協會提供對此,本報於6日進行《總統大選企畫》民調,共蒐集1166份有效之大專校院學生意見。民調結果顯示,有861位受訪大學生確定將返鄉投票,其中超過160位視投票為履行公民責任、表達自身意見的重要方式。在台北就學、屆時將返高雄投票的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學生黃子寧表示,身為首投族的他,除對投票抱持相當程度的期待以外,更認為投票不僅是人民表達意見的方式,也是積極參與民主的體現。然投票的時間與金錢成本,成為部分選民不願前往履行公民權的考量。包括已有工作檔期安排、返鄉不易等因素,以及未有支持的候選人組合,也是造成投票意願低的原因。有四位受訪大學生直言「投不下去」,持這類意見、政大歐洲語文學系學生鐘云蔓表示,因未有支持的總統候選人,而不願投票,「我家人是想選一個不那麼糟的(候選人)投,但我覺得那些都沒有很好。」政大選舉研究中心副研究員俞振華分析,影響民眾投票意願的因素之一為「政治效能感」,意即民眾在決定投票與否時,會考量自己是否有能力參與政治過程、為公共事務發聲,以及政府是否有回應民眾的需求。正著手於政治效能感相關研究的政大政治學系學生劉庭瑜表示,政治效能感較高的人,會認為個人是有能力參與政治,甚至有機會影響政治,也因此更有投票意願。劉庭瑜指出,青年的政治效能感雖偏低(註),但在遇如太陽花學運、香港反送中運動等大事件時,會激起政治領域的效能感,也會更願意投身政治參與,提升個人對政治事務的影響力。註:劉庭瑜以個人研究為例,使用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Taiwan's Election and Democratization Study, TEDS)93年到105年的面訪資料,發現97年之前確實存在青年(20至29歲)政治效能感較低的情況,但近年來青年族群有政治效能感成長的現象。「看到反送中事件的異議人士被打壓,我滿擔心台灣未來會有相同情況。」向來關心政治議題的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學生吳明潔表示,當切身的時事發生時,確實會提升對政治局勢的關注度,他也主動與同儕討論,以增強彼此投票意願。對於青年投票意願有所增長的趨勢,青民協理事長、臺大新聞研究所學生林彥廷說明,一是因同婚議題,公投結果跟青年預期不同,與年長族群的想法也有差距;二是香港反送中事件,青年擔憂自由民主會受到影響,因而更想積極投票,林彥廷直言道:「不站出來的話,聲音真的會被老一輩壓過。」
抗議新公民法 印生盼納穆斯林權益
國際
第1718期
抗議新公民法 印生盼納穆斯林權益
2019-12-18
【記者李權洲綜合報導】警方和學生對峙,雙方以石塊互相攻擊,警方投擲的催淚彈使場面一發不可收拾。位於印度德里的國立伊斯蘭大學(Jamia Millia Islamia, JMI)師生於13日發起遊行,表達對《公民身份修正案(Citizenship Amendment Bill, CAB)》排除穆斯林的不滿,然卻與警方發生衝突,造成多名學生受傷。 警察與學生在國立伊斯蘭大學發生衝突,現場布滿當時留下的痕跡,一片狼藉。 圖/賈米亞之鏡提供印度政府12日通過修正案,讓部分移民能取得合法身分,免於繼續待在難民營。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在推特(Twitter)上說:「法案將可減輕難民營人們的痛苦。」然而此法案的保障對象包含印度教、錫克教、耆那教、佛教及基督教徒,唯獨缺少伊斯蘭教徒。此舉引發穆斯林不滿,認為將導致穆斯林在印度社會被邊緣化。法案通過後,德里大學(University of Delhi, DU)、國立伊斯蘭大學皆傳出學生抗議的消息,其中超過半數學生為穆斯林的國立伊斯蘭大學更發起遊行至國會大廈前抗議,希望政府修正法案,保障穆斯林權益。 大批民眾上街抗議,表達他們反對法案及政府對穆斯林的歧視政策。 圖/沙希姆.納澤提供國立伊斯蘭大學學生賈米亞之鏡(Lens of Jamia)(化名)表示,學生只想以和平的遊行向政府表達訴求,「希望能讓政府看到,人們因為這個違憲法案所承受的苦痛。」他也譴責警方對學生使用暴力,「警察已經不是人民的保護者,而是聽命於莫迪政府的傀儡。」「印度是民主的國家,不是莫迪,也不是穆斯林或印度教徒的。」德里大學學生沙希姆.納澤(Shahim K Nazer)批評政府獨斷的行為。他認為法案不應有宗教之分,而是給所有應受保護的人。國立伊斯蘭大學學生沙吉.謝赫(Sajid Shaikh)認為政府本身對穆斯林有偏見,因此以法案削弱穆斯林權利,「法案帶有對穆斯林的歧視,違反基本人權,因此我們才會上街抗議,希望政府也將穆斯林納入保障名單。」除了穆斯林外,也有非穆斯林聲援抗議行動。德里大學學生、印度教徒桑達.達法理(Sundar Dafaali)提到,政府不顧憲法規範,僅依自身意識形態(註)立法,讓很多非穆斯林也有所不滿,「除了為受到歧視的穆斯林抗議,也為維護印度的憲法價值抗爭。」註:印度現任總理莫迪所屬的印度人民黨(Bharatiya Janata Party, BJP)帶有濃厚印度教民族主義色彩,目標為打造一個法律規範皆遵從印度教教條的「印度教國家(Hindu Rashtra)」。 學生在校園寫下他們的訴求,表達他們對法案的不滿及對正義的訴求。 圖/沙吉.謝赫提供抗議發生後,國立伊斯蘭大學亦對此做出回應。根據《印度報(The Hindu)》及《印度時報(The Times of India)》報導,校方宣布大學將停課至1月5日,並推遲所有考試。謝赫表示學生將會持續抗爭,期許能改變政府想法,還給穆斯林他們應得的正義。
公投選務疏失多 公民監票缺法源難監督
校園
第1691期
公投選務疏失多 公民監票缺法源難監督
2018-12-06
【記者呂立竹綜合報導】11月24日「地方公職人員選舉暨公民投票」,因公投案數量眾多,多處開票所傳出選務疏失。根據《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簡稱選罷法),開票所應設置監察員監督開票過程,並開放民眾參與監票。然而公民雖有權檢舉選務缺失,卻欠缺法源依據,導致監督效力不足。監票者聯盟(簡稱聯盟)認為,公民監票有必要正式入法,增加公民檢舉選務缺失時,對選務人員的約束力。監票者聯盟為2014年由黃聖峰創辦的公民團體,透過網路集結志工,至開票現場擔任公民監票員。該聯盟曾於2014年向內政部提案成立人民團體,希望成為立案團體後,讓公民監票員能依法監票。未料此舉遭內政部與中選會以章程內容不明為由拒絕。黃聖峰表示,聯盟在章程內提及會「依法進行選舉監督活動」,內政部與中選會卻認為,選罷法僅提及民眾可到場觀看,聯盟不得將其指為「監督」。黃聖峰指出,民眾依法確實可以到場觀看,對於開票時發生的選務缺失,民眾也有權表示意見並要求選務人員更正,他認為此行為事實上即等同監督。內政部與中選會卻駁回申請,黃聖峰無奈說道,經過考量,與其拘泥章程內容,聯盟傾向維持原本的運行模式,目前沒有再推動公民監票入法的計畫。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副教授陳建甫認為,現行法規內的監察員已足夠應付監票工作,並無新設監票團體監督開票的必要。他指出,台灣的選舉經驗累積至今,並無發生嚴重的作票事件,人民通常不會質疑投開票結果。若要改善監票制度,應以體制內的監察員為主要改革對象,例如在投開票所張貼監察員名單,確認身份,減低作票可能性。前嘉南藥理大學學生游騰傑,曾於2014年參與聯盟的實體訓練並擔任監票志工。2016年適逢總統大選,他透過線上課程複習後,便至開票所監票。他表示,與其推動公民監票入法,不如修正現行選罷法,加入新增條例,作為公民監票的法源基礎。他也認為應建立選務人員獎懲制度,改善選務人員未針對選務疏失積極處理的問題。黃聖峰認為,人們常提及投票的重要性,但對於開票及監票關注度不高。他直言,聯盟推行「公民監票」過程中,最大困難在於人民對公民監票議題的冷漠。黃聖峰解釋,兩年一度的選舉活動,時間間隔太長,無法有效集結民眾熱度。此外,民眾與聯盟的關注焦點不同,聯盟關注推動公民監票入法,但民眾更關心的是發生選務瑕疵時,現行法令有無辦法懲處選務人員,導致推動公民監票不順利。目前聯盟主要透過線上投影片教學與測驗訓練公民監票員,教導志工在監票過程所需背景知識。游騰傑認為,比起線上投影片教學,實體志工訓練成效較佳。若碰上不理解之處能當場追問講師,可惜聯盟人力資源不足,未再舉行實體訓練。黃聖峰則提及,近年監票流程變動不大,公民觀看線上投影片即能掌握流程。未來將持續於線上推廣公民監票觀念,增加公民監票的普及程度。
大選開票亂象多 公民監票盼落實程序正義
校園
第1691期
大選開票亂象多 公民監票盼落實程序正義
2018-12-06
【記者劉雨婷綜合報導】11月24日舉辦的「107年中華民國九合一大選綁公投」,當晚公民團體「監票者聯盟」(以下簡稱「聯盟」)於網路上發布數個公民監票員錄下的開票現場畫面,顯示部分開票所在公投案開票程序上有瑕疵。該聯盟表示,監票的重要性在於希望能達到公平、公開、公正的程序,確保投票結果正確,更反映選民對投票行為的重視。 中選會為加快選務工作,放寬公投開票程序無須檢票與亮票,可先分類後唱票,但此法遭人質疑程序公正性。 圖/蕭聿萱提供本次大選自發前往看開票、大仁科技大學學生蕭聿萱分享,當天監看開票過程中,發現公投案選務人員逕自點票、整票。由於她不確定公投開票程序,不敢出聲詢問,只用手機錄下現場畫面。根據中央選舉委員會規定,此次雖放寬公投開票可先分類點票,但仍需唱票。蕭聿萱表示,後續她便將影片傳給聯盟,讓其發佈在網路上檢舉該投票所。 有些投開票所未按規,在距離民眾1.5公尺外進行開票作業,讓公民無法看清並確認票面圈選為何。 圖/游騰傑提供受候選人委託擔任監察員、前嘉南藥理大學學生游騰傑也分享,當他指正公投應進行「唱票」程序,卻被主任管理員以選務人員過於勞累為由,迴避此正當程序,但他也無力強制對方改善。他因而認為,政府應建立更完善的監督投票規範,讓公民監票能有強制力,改善選務人員的消極作為。蕭聿萱也認為,若有更多人一同監票,不只能壯膽,也能形成群眾壓力,讓開票過程較不易產生問題。 蕭聿萱與游騰傑皆指出,前來監看地方選舉開票的民眾頗多,但接續的公投開票卻無人問津,兩者有明顯溫度差。 圖/游騰傑提供台北市某區公所職員佳玲(化名)於投票日擔任投票所的主任管理員,她認為此次選務工作量過大,「一間投票所要做三間投票所的工作」。尤其公投票數破萬張,光整票就花費三小時。佳玲坦承,由於當時現場並未有公民監督,為提早休息,便未按照公投開票程序唱票。此次亦擔任選務人員的國立政治大學學生江高滬也透露,當天選務人員忙到沒時間休息,體制內的監察員也都一起幫忙工作,未有實質監督。兩人皆認同,公民監看開票確實會帶來輿論壓力,促使選務人員依照標準程序進行開票。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副教授、亞洲選舉國際觀察員陳建甫表示,台灣整體監票對象較注重開票程序的正義,不像國外是監督整個投票程序。他指出,監票最重要的功能是防止政府舞弊,尤其在極權、受壓迫的國家,人民更重視選舉的透明、公平性,因此較易鼓動公民自發監票。然而,我國已經歷兩次政黨輪替,人民普遍信任選務人員,且開票過程瑕疵並非情節重大的罪行,塑造我國選舉文化不重視監票制度,因此現在國內較不易動員公民監票。
英民眾替地球辦追悼會 籲政府正視氣候問題
國際
第1690期
英民眾替地球辦追悼會 籲政府正視氣候問題
2018-11-29
【記者洪靖淳綜合報導】抗議團體「滅絕叛亂」(Extinction Rebellion)24日在英國白金漢宮前廣場舉行「叛亂第二日」(RebellionDay2)抗議活動,1000多位民眾和學生佔據廣場和周邊道路。他們以追悼會為主題,展開替地球未來送終的遊行,抗議政府長期忽略生態和氣候變遷的嚴重性。 抗議民眾手持貼有「為生存反叛」字樣的布條,在白金漢宮週邊的街道遊行。 圖/法蘭克.格瑞斯林(Frank Gresslin)提供參與叛亂第二日的抗議者抬著塗有「我們的未來」(Our Future)字樣的棺材,聚集在白金漢宮的門前,並在地上擺放一張張人物照片和白色的花束為地球哀悼。對於眾多民眾挺身而出,創作藝術大學新聞學系(University for the Creative Arts,UCA)的伊莎貝拉盧法蒂(Isabella Ruffatti)感到很訝異卻也表示,「氣候變遷越來越嚴重,希望全世界的政府都可以更重視這個問題。」 民眾抬著塗有「我們的未來」(Our Future)字樣的棺材,象徵為地球的未來送終。 圖/滅絕叛亂(Extinction Rebellion)提供數週以來,滅絕叛亂組織持續以公民不服從(註一)行動來表達訴求。先前的叛亂第一日抗議活動中,6000多位民眾佔領倫敦多座橋梁和道路,造成82名抗議人士被捕,而叛亂第二日,也有14名抗議人士因噴漆等違法行為被捕。抗議民眾法蘭克.格瑞斯林(Frank Gresslin)表示,「普通抗議是起不了作用的,透過阻擋道路、影響經濟才能真的迫使政府做出回應。」 在叛亂第一日當天,民眾聚集在倫敦多座橋樑上,以阻礙交通的方式喚起政府與社會大眾對氣候變遷的關注。 圖/法蘭克.格瑞斯林(Frank Gresslin)提供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於今年 10月提出《全球升溫1.5°C特別報告》(Global Warming of 1.5°C)。報告中強調全球在2030年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需較2010年降低40%至60%,否則全球溫度將上升超過1.5℃。此情況會使現存70%至90%的珊瑚礁消失,並讓海平面上升十公分以上,最終將導致島國和低窪地區遭到淹沒。參與叛亂第二日的民眾菲德里克.歐里西(Federico Orsi)認為各國現在需要立即遏制二氧化碳排放,以應對全球氣溫的上升,他也強調,「如果現在全球不合作,我們將無法承受氣候變遷帶來的後果。」此外,抗議民眾伊莎貝拉布萊斯(Isabella Blythe)數年來避免使用塑料和乘坐大眾運輸工具來減少自己的碳足跡,但在《全球升溫1.5°C特別報告》公布後她決定站出來參與叛亂第二日,「我對未來感到害怕,並意識到自身付出再多努力仍無法改善氣候變遷的趨勢。」他也呼籲政府應立即制定相關政策,才能挽救氣候變化帶來的破壞和影響。 抗議者透過自製的布條,表達對持續排放的溫室氣體,和其造成的全球溫度攀升感到不滿。 圖/滅絕叛亂(Extinction Rebellion)提供此次抗議行動中,許多民眾自願被捕,只為引起社會大眾和政府對氣候變遷的關注。當看到不同年齡層的抗議者一齊在遊行隊伍中舉著抗議標語,民眾妮安娜(Niana)表示,「儘管我們面對的未來看起來很糟,但這是我們的世界,我們需要用行動來改變。」 民眾在路上和警方對抗,為引起社會大眾對氣候變遷的關注,許多人自願被捕。  圖/法蘭克.格瑞斯林(Frank Gresslin)提供註一:「公民不服從」是指公開、非暴力和平抗爭手段,且基於良知的「故意違法」行為,目的在促使政府改變不正義的政策與作為。
憂虛擬主宰真實 《Y世代‧人造知覺》籲關注社會
藝文
第1684期
憂虛擬主宰真實 《Y世代‧人造知覺》籲關注社會
2018-10-17
【記者范莛威台北報導】不斷變換顏色、傳出電話鈴聲的燈管連接至人臉,整件作品散發出科技和虛擬感。曾擔任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文創園區駐村藝術家的詹嘉華,自6日至12月2日在台北當代藝術館舉辦《Y世代・人造知覺》創作個展,展出探討真實與虛擬界線的《訊息》L系列作品,以及表達人民關懷社會的《公民擠壓》系列作。 《訊息》L系列主展品,由數條燈管連接至人像臉部,隨著不同顏色和聲音傳送文字訊息。 圖/范莛威攝。Y世代,又稱千禧世代,指西元1980至2000年出生的人們。Y世代小時候沒有接觸過網路,長大後卻因網路的蓬勃發展走進了虛擬世界,漸漸和網路變得密不可分,甚至產生「網路成癮」的問題。詹嘉華說:「我們這個世代,已經無法和虛擬做切割了。」《訊息》L系列為個展主要展品,以不斷變化的音效、燈光,傳送虛擬訊息至人像的頭部中,象徵人類已被網路訊息所主宰,沉浸在虛擬世界中。詹嘉華表示,希望用實體的光,傳達被資訊包圍的感覺,而一條一條的管線,則代表訊息的流動。同為Y世代的觀展民眾陳靖瑜說:「只要閒暇時間,我一定會滑FB或是IG,然後也會看Youtube的頻道或是直播。」 隨著Messenger的來電音效響起,流動的燈光開始轉變成代表臉書的藍色。 圖/范莛威攝。《訊息》的來電鈴聲響起時,整件作品會呈現藍色。隨著聲音和燈光的變化,在展場聽到鈴聲的觀眾,都會不自覺地拿起手機,確認是否為自己的來電。觀展民眾、就讀國立聯合大學建築學系的蘇鈺閎說:「聽到聲音,我會習慣拿起手機。」 展場旁的3D列印機,持續製作著《公民擠壓》中的人像,每尊人像都會成為展場中的展覽品。 圖/范莛威攝。《公民擠壓》是一尊尊螢光綠的3D人像,記錄著人民在各種活動抗爭時,所留下的各種痕跡。從〈同志大遊行〉到〈樂生療養院保留運動〉,人像席地而坐、奮臂吶喊、高舉標語,每一尊人像都有其背後的故事。詹嘉華說:「Y世代普遍對於社會議題的關心較少,我覺得可以為了我們自己居住的土地,多關心一點。」觀展民眾、就讀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前瞻學士學位學程的翁博軒認為,千禧世代大多是從網路得知公民運動的相關資訊,較少實際參與行動。詹嘉華補充:「Y世代的人甚至連自己身邊的環境都不關注。」他也期盼透過展覽,可以讓更多人關注社會的脈動。 《公民擠壓》互動式展品,觀者可拿起螢光綠的3D人像,放置輸送帶上,並讓其從高處墜入沙盤中。 圖/范莛威攝。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