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大學人】多重人生化創作 體操男爵張育嘉勾勒不平凡日常
藝文
第1816期
【大學人】多重人生化創作 體操男爵張育嘉勾勒不平凡日常
焦點
2025-10-30
【記者王翊丞台北報導】鮮豔的布景下,體操男爵化身吸血鬼演出驚豔的魔術秀,也成為復古賽車的駕駛員奔馳於賽道。就讀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當代視覺文化博士班的張育嘉,24至27日於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展出《歡迎來到幻境派對》,以絹本、油彩、雕塑等媒材繪出體操男爵系列作品。 「體操是一個被別人打分數的運動,它不像籃球、棒球,你可以主動創造得分。」張育嘉表示,體操選手之所以成為系列作品中的主角,源自於他小時候的體操隊經歷。他認為,體操競賽由裁判決定輸贏,與現實中人們追求認同、在意他人目光的處境相似,因此他將體操選手視為社會生活的縮影。而在經歷婚姻與成為父親的身分轉變後,張育嘉創造出現今的體操男爵,以小鬍子的特徵揮別過往青澀的體操選手。 不過體操男爵也不只是維持既定的體操服形象,張育嘉根據自身的人生旅程,為體操男爵繪出不同的外貌。2016年,張育嘉在完成美國科羅拉多安德森牧場藝術中心駐村的工作坊後,前往紐約參訪,並深刻感受到都市與鄉村間的差異。「我覺得紐約現在的環境,比起我第一次到訪時,變得更混亂,出於對外界的危機感,於是想幫他(體操男爵)穿上太空裝。」張育嘉透過作品,反應出與外界隔離的自我保護。另外,他也提到,至今仍出沒於作品中的太空服,則是他用來比擬疫情防護服的概念。 張育嘉曾三度參與藝術駐村,其中,2012年前往美國波士頓當代國際藝術中心的旅外經驗,讓他開始選擇以日常生活作為創作題材。張育嘉認為,首次跨國駐村是個從零開始的契機,「世界上共通的媒材其實差不多,但風土民情差很多,例如便利商店、美式風格的街景與店內擺設。」他補充,文化差異帶來視覺衝擊,影響他擺脫原有的創作手法。此外,張育嘉脫離台灣熟悉的環境和夥伴,跨國與不同的藝術家交流,促使他潛心於創作的節奏中,激發更多的靈感。 「開啟駐村旅途前,我決定不攜帶任何物品到當地,而是專心找尋自己喜歡的媒材與主題。」林木環繞的鄉村環境,促使張育嘉將隨手可得的廢棄木塊結合油畫,並將自身形象融入作品。他笑著補充,因為騎自行車無法載運那麼大的木塊,所以平時會將書籍般大小的木塊作品擺上手作書架。而隨著不同的陳列方式,作品中的角色猶如有了活力,在書架上演一齣舞台劇。張育嘉認為,透過這些溫暖的創作,能喚起人們在都市中因為冷漠而失去溫度的心。 除了體操選手與駐村藝術家的身分,張育嘉同時還在BIKE機踏車樂團擔任主唱、吉他手兼詞曲的創作核心,以具渲染力的舞台演出、派對般狂野的詞曲,傳遞出他對搖滾樂純粹的感動與熱血。有別於過往樂團與藝術互為獨立的關係,張育嘉在2021年的音樂祭演出中,設置大型裝置藝術,首次將體操男爵作為樂團包裝。單曲〈愛跳舞的吸血男爵〉更跳脫過往的創作形式,張育嘉將樂團的復古DISCO搖滾元素與畫筆下的吸血鬼男爵連動,在MV中跨領域結合音樂與視覺藝術。「吸血男爵來自我的樂團歌曲。我把詞曲寫出來後,才畫出這個形象。」本次展覽《歡迎來到幻境派對》,更是以樂曲誕生的吸血男爵為中心,延伸到整個嘉年華主題。 張育嘉以豐富的人生歷練,不斷突破自己的創作模式,並透過媒材間的轉換,呈現他各個階段的生活感受。例如,將身為父親與女兒互動的日常經驗,甚至是對家庭的期許融合進作品,希望觀眾能走進體操男爵的創作世界,藉由日常發想的藝術作品勾起共同回憶,產生共鳴。17年的創作生涯,張育嘉秉持著「藝術是人生,人生是藝術」的理念,把看似平凡的日常轉變為持續前進的動力,挖掘潛藏在記憶片段中的不平凡。
【大學人】毛瑞琳化傷痛為創作靈感 回望來時路唱悲傷的歌
藝文
第1815期
【大學人】毛瑞琳化傷痛為創作靈感 回望來時路唱悲傷的歌
焦點
2025-10-23
【記者黃律齊台北報導】刻著「女巫店」三個字的燈牌在舞台後方發出微光,觀眾坐在台下隨音樂搖晃身體。台上歌手是現就讀臺北城市科技大學流行音樂事業系的毛瑞琳,他抱著吉他,自彈自唱。睽違四年,16日他攜同吉他手王廷宇,再度回到女巫店舉辦專場《毛瑞琳大四了復出活動雙人set》。 15歲時,毛瑞琳藉考上高中的機會搬離家裡。在台北某處加蓋鐵皮屋裡的清晨,他寫下他的第一首作品〈凌晨3:30〉:「凌晨三點半的風/緊緊貼著輪廓/他沒有進來 也沒有走開/我看著窗外 看著我的愛/我只要現在 我只要你在/別停在玄關 別只是偷看」(節錄自〈凌晨3:30〉)。毛瑞琳表示,那時並未對寫歌有明確興趣,只是作為情緒的宣洩。「我是不會頂嘴的小孩,當我生氣會積在身體裡面,但我之後發現可以透過創作抒發出來。」後來,他的作品因緣際會被「我是機車少女」的主唱凌元耕聽見。「他說我寫得很好,但那時候我沒什麼太大的感受,只是意識到我是擅長寫歌的。」 壓抑的成長環境是毛瑞琳創作的根源,他回憶起就讀舞蹈班時,每天醒來第一件事情是量體重,並且因為擁有白人血統,他的骨架比同齡學生更大,導致體重略重,造成他龐大的壓力。再加上父母過於嚴厲,甚至以暴力作為管教手段,使毛瑞琳對「完美」產生近乎強迫的追求。20歲那年,毛瑞琳寫下〈20歲的沈著與歇斯底里〉送給自己:「對不齊的眼睛和我想挽起的胳膊他們/太過誠實招惹關心我不需要這個沒用/親愛的你 會有那天不是今天不是明天/會有那天 天會亮起 會有星星 重新約定/為了那天 我在保護自己/全靠運氣」(節錄自〈20歲的沈著與歇斯底里〉)。對他而言,離家並不代表從家庭的制約中走出,「我覺得我媽好像已經放過我了,我卻一直認為自己達不到他的要求。」毛瑞琳感慨,曾經的家規已內化成對自我的要求,使他無法停止嚴苛地檢視自己。而歌詞中「對不齊的眼睛」,除了從生理面向談身體的不完美,也以諧音「對不起」,回應成長過程中對於自己的失望與無法滿足家人期望的歉疚。 毛瑞琳提到,自己至今仍時常沉溺於悲傷之中,「我難以抽離我痛苦、難過的狀態。」而創作對他而言是一種處理傷口的方式,「我知道這些痛苦很折磨我,但如果寫成歌,它就會消失一陣子。」因此當毛瑞琳開始有意識地寫歌後,「痛」便成為重要的題材。如作品〈旋轉手扶梯〉以肉體、自然等意象,呈現童年際遇對他造成的傷害,以及長大後試圖尋回快樂的無力感:「捏著眼皮讓世界變形/折疊眼睛讓世界安靜/幸福切開我是孩子的身體/被愛錯的痕跡讓他們小心翼翼/我想快樂的表情必須被好好 練習」(節錄自〈旋轉手扶梯〉)。 毛瑞琳在〈旋轉手扶梯〉運用象徵、轉化等具新詩風格的作詞手法,與他在手機被嚴格管制時期所養成閱讀新詩的習慣有關。席慕容、任明信等人的作品都曾深深影響他。此外,毛瑞琳的部分作品以直接坦率的方式傳達情感,例如作品〈想抱你又想走開〉講述一段等不到承諾的曖昧關係。毛瑞琳在副歌不斷重複同樣的語句,呈現在無法確定的戀情中,想愛卻不敢投入的心理掙扎:「想抱你又想走開/想抱你又想走開/想抱你又想走開/想抱你又想走開/愛怎麼翻都是痛/快樂的反射動作就是難過」(節錄自〈想抱你又想走開〉)。作品〈恐怖情人之歌〉也是一例,全曲雖循環相同的四個和弦,卻因樂句結尾未回到主和弦,而營造出懸而未決的不安感,呼應歌詞中對愛的偏執,產生微妙張力:「我偷看你的日記 偷看你手機的訊息/偷看你新買的民生用品 我說/哎呀不可以 不可以在你身上留一個我不喜歡的/大刺青!」(節錄自〈恐怖情人之歌〉) 除了創作之外,毛瑞琳對舞台現場也有特別的情感。對他而言,女巫店的意義源於18歲那年,他將累積的20餘首作品投稿至女巫店,並成功舉辦第一次個人專場《毛瑞琳的畢業典禮》。「我那時其實仗著年紀還小,一直問器材的問題,但女巫店的人都願意幫助我。」因此之後回女巫店演出時,毛瑞琳都會有回家的感覺。此次重返女巫店表演,正好又是毛瑞琳即將畢業的時刻。他將18歲以高中學號命名的作品〈814046〉,作為《毛瑞琳大四了復出活動雙人set》的開場曲目。〈814046〉是獻給18歲的自己,「我喜歡在生日的時候,把那一歲的自己寫成一首歌。」毛瑞琳回憶道,這首作品取材自當時的日記:「看著你掉眼淚的時候我總想/把你放在手掌心 親親你的眼睛/事實上只有我在哭泣/而我也沒有辦法擁抱你」(節錄自〈814046〉),為毛瑞琳創作生涯的重要作品之一。 表演過程中,毛瑞琳不時拿起腳邊的啤酒暢飲。他坦言自己其實有點怕人群,在台上才總是藉由酒精緩解焦慮,「我沒有克服(恐懼)啊,這個感覺又不會消失。」他表示,從開始表演至今,最困難的是要習慣接受大眾的關注,「我已經受到一定的討論,但又會想要縮回我的世界,所以我不得不把自己逼出來。」毛瑞琳之所以繼續選擇表演之路,是希望透過創作變得更強大,去守護他在意的人與事。「我以前很喜歡說我想要征服世界。」他說道,未來希望帶著這樣的目標,找到一起做音樂的夥伴。
中央公園變身藝術教室 邀民眾共享創作樂趣
影音
第1803期
中央公園變身藝術教室 邀民眾共享創作樂趣
2024-12-13
【記者黃伊晨、李宸緯、吳恒儀台中採訪報導】灑滿陽光的臺中中央公園成了孩子們的藝術教室。由臺中市立美術館主辦的「草地上的美術課」7號熱鬧登場。活動以藝術課市集、五感戶外課程和全天藝術體驗為三大主軸,讓民眾在大自然中創作, 打造互動式藝術饗宴。 台中市立美術館教育推廣組組長吳霈瑀表示,希望市民感受到藝術跟生活的連結是很近的,而非大家想像只能在美術館或藝廊。「它(藝術)其實就在你的生活中,可以隨意發掘探索,然後啟發你的一些創造力」吳霈瑀道。 藝術課市集邀請10組藝術團隊,帶來繪畫、積木、黏土等多元課程。其中,空間教育課程,推出了獨家空間教具,邀請小市民打造屬於自己的美術館。不僅讓孩子們發揮創意,也帶領他們認識美術館的建築構造與空間設計。參與民眾楊婉芬說:「平時較少參加以藝術為主題的活動,這個攤位包含建築主題更顯特別。」並表示通常孩子的藝術課多以繪畫為主,這次多元的手作項目,使他更願意帶女兒來體驗。 草地上,有刺激五感的戶外藝術體驗課程,民眾在自然中盡情伸展身體,享受與環境互動的樂趣。課程包含雜耍共玩課、肢體律動課等。讓市民在互動中探索藝術多樣性。參與民眾馮淇南說:「生活中應該融入藝術、美學與手作。我們在家也常進行紙箱創作,或在牆上繪畫和貼貼紙。」表示自己非常鼓勵孩子創作,並發展自己的創造力和想像力。 現場更有全日開放參與的藝術體驗,將藝術活動融入生活。「書本野餐」在草地上鋪展書香;「藍美圖的記憶」以藍曬創作 連結自然植物與藝術;「黑青藝術計畫」則結合彩繪與互動科技,運用AR、MR技術創作虛擬山林生物。這些活動不僅延續創意與趣味,更展現藝術如何走進生活。黑青藝術計畫藝術家陳普分享:「藝術能為生活帶來想像力與產生空間,創作不一定需要與課業、成績有關,而是能在生活中開闢一片休憩與想像的空間。」他提及今天天氣晴朗,即使來訪的民眾不參與活動,也能感受到這片美術館後方這片休閒綠地的美好氛圍。透過現場的藝術體驗,則能更深入地探索自己與空間之間的關係。 「草地上的美術課」以多元的體驗活動,將藝術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未來也鼓勵更多人參與藝術創作,感受生活美學的樂趣與價值。
音樂大賽成梅竹新亮點 聚清交學子展創作力
生活
第1802期
音樂大賽成梅竹新亮點 聚清交學子展創作力
焦點
2024-12-06
【記者吳恒儀報導】首屆「梅竹盃樂團暨歌唱競賽:青梅竹馬絕對不會輸的戀愛音樂劇」(以下簡稱梅竹音樂賽)11月30日在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光復校區大禮堂盛大舉行。梅竹音樂賽作為國立清華大學與陽明交大兩校間的年度競技盛會,除了傳統體育項目,也逐步加入文化與藝術類型比賽。主辦方陽明交大學聯會活動部長劉思予說道:「梅竹賽有很多種類型,音樂怎麼可以沒有?」歌唱競賽作為本屆梅竹音樂賽的新亮點,提供舞台讓兩校學生在音樂創作與表演上切磋。 賽制需經兩校學生網路投票,選出清交各五組樂團和三位個人參賽者進入決選,於活動日登台表演。評審團由「Theseus忒修斯」主唱劉正、「庸俗救星」吉他手陳千煒(阿雷)和歌手許維芳組成,最終由評審團選出各組冠亞軍,共八輪對決的比分決定出精神總錦標。而樂團組冠軍不僅能抱走獎金,更能獲得明年陽明交大梅竹音樂祭的開場資格。 樂團組冠軍由來自清大的阿卡貝拉組合「妳。聽得到人聲樂團」攬入囊中,團長清大物理學系學生曾詠暄在得到冠軍後感動的說:「我們希望藉由這次的表現,讓更多人認識阿卡貝拉, 感受到這種音樂形式的魅力!將這份熱愛分享出去!」而在梅竹音樂賽舞台上大放異彩的背後,團隊付出了大量心力和時間準備,「反拍重音的掌握、段落的詮釋、音量強弱的調配等,都讓我們投入了大量的時間練習,力求呈現最好的演出效果。」曾詠暄說道。 同樣來自清大的新興五人樂團「礬」,以原創歌曲《或許是》收下亞軍寶座,主唱石(化名)表示:「礬由我們每個人的名字一部分組成,且明礬則有淨化水質的效果,所以希望聽眾在聆聽的同時不論快樂還是難過,都能沉浸在我們很享受的音樂裡面。」原創歌曲《或許是》談論「感動、好感、喜歡、愛」的情動與過程,溫柔磁性的女聲嵌入礬流暢彈奏的音符河流當中,將觀眾與評審拉進礬所勾勒的戀愛想像。「喜歡一個人的原因很多,會因為小事而感動、變成好感、累積成喜歡、昇華成愛,那我喜歡你的原因,或許是?」石在舞台上說道。 清交音樂對決的場面史無前例,吸引喜愛表演的學生報名參加。個人組亞軍清大教育學院學士班學生林䒕彤表示:「梅竹賽已經是新竹的特色,且很少有兩所很優秀的學校剛好就在隔壁,所以還蠻有趣的。」而談及選手如何看待梅竹之爭的壓力,清大外國語文學系學生吳翊航秉持良好的心態應賽,「對比賽(輸贏)沒有太認真,希望能夠唱得開心就好。」吳翊航說道。 「希望梅竹清交(音樂)對決規模會越來越大,越辦越好。」陽明交大電機工程學系學生李東翰鼓勵道。梅竹音樂賽在清交對決4:4平手,清交共同獲得精神總錦標後圓滿落幕。然而,因為熱愛音樂聚在一起的人們才剛揭開創作的帷幕,清交學生們在台上展現音樂才華,台下以音符會友,共同為校園音樂文化譜寫新篇章。
六校嘻研唱進萬華 學生台饒展創作生命力
生活
第1800期
六校嘻研唱進萬華 學生台饒展創作生命力
焦點
2024-11-22
【記者黃伊晨台北報導】台北市萬華區華西街的騎樓下,幾名大學生隨著音樂節拍饒唱著,訴說生活的各式煩惱和夥伴間的情誼,強烈的節奏感伴著學生此起彼落的喊聲,吸引路人駐足圍觀。2024萬華大鬧熱於16日在青山宮周邊街區熱鬧展開,主辦單位「中華文化總會」(以下簡稱文總)首次以「艋舺有嘻哈」為主題,將嘻哈元素帶進萬華巷弄,除了嘻哈藝人表演,更邀請六所大學的嘻研社演出,由桃園銘傳嘻研社、長庚嘻哈文化研究社、勤益科技大學嘻研社、中興大學嘻哈文化研究社、南臺科技大學嘻研社、崑山科技大學嘻研社輪番上陣,為華西街帶來別樣的文化風采。 文化總會副秘書長黃竫蕙說道:「嘻哈文化在學校的發展一直都很活躍,可以看到線上饒舌歌手很多都是從學校嘻研社出來的。」他也指出嘻哈音樂可以透過歌詞反映社會現況、自身想法或校園生活,是激發思考的一種方式。「文總一直都在努力為年輕人創造舞台。」黃竫蕙說道。今年特別設立給嘻研社專屬的展演舞台,希望能鼓勵並輔助大學嘻研社團發展。 大學嘻研社的演出場地華西舞台,位於華西街上一處閒置的騎樓,部分演出學生認為場地較小,使得演出受限、較難好好發揮。參與演出的長庚大學嘻哈文化研究社員陳昶至說道:「一開始覺得舞台有些不起眼,但上去演唱時讓人彷彿回到嘻哈還未流行時,在街頭表演的感受。氛圍與以往的表演經驗截然不同。」街頭邊的演出場地也讓表演者能直接與觀眾互動,也讓各社團的表演者間有更多交流機會。陳昶至表示,雖然長庚嘻研已邁入第十屆,但校內玩社團的風氣不盛,他說:「學期初加入的社員遇到創作瓶頸,學期中就都不來了。」是目前社團發展上遇到最大的挑戰。銘傳大學嘻研社員陳琦昇則認為,校內目前對嘻哈文化的接受度仍不高,學校裡玩社團的風氣也不興盛,導致社團經營困難。 面對校內社團發展的種種困境,國立勤益科技大學嘻研社長黃緯宸指出,「文總辦這個活動除了讓學校間有機會交流,也可以讓線上藝人看到學校社團目前的發展。」他說。他也希望社會能看到嘻哈音樂不同的樣貌,並從音樂作品中看見創作者的故事。本屆萬華大鬧熱藉由加入大學嘻哈社團表演的活動形式,讓大學社團得以與外校或藝人交流創作,希望學生作品得以走出校園,讓大眾看見大學嘻研社的創作生命力。
肢體表演交織環境聲響 探索〈異植〉融合過程
藝文
第1800期
肢體表演交織環境聲響 探索〈異植〉融合過程
焦點
2024-11-22
【記者何依庭台南報導】「我們不想用藝術去定調這場演出,希望可以自由地去說一個異質入侵到融合的故事。」由林以薔、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陳昱棋及應用音樂學系張祐禎,17日參與不存在劇場舉辦的《阿索比不存在劇場遊牧計畫》,在臺南公園表演〈異植〉,取兩個不同的材質從相異到合一的概念,使用身體與音樂創作,表現不同的材質從入侵到融合的過程。 創作團隊說明異植的概念,「像是公園裡移植的樹木,它們起初對於這裡是外來者,在時間下卻漸漸成為公園的一部分。」他們認為異質不代表對立與破壞,也有共生共融的選擇。此外,他們觀察到異質入侵是兩種本質不同的人事物互相適應的過程,像是對非台南人的三位表演者而言,起初可能會因為不習慣食物的口味感到不適應,然而在漸漸習慣當地環境後,會達成新的平衡與融合。 陳昱棋說:「整場演出動作的設計主要分為三段:入侵、探索與融合。」起初為了營造外來材質的突兀感,陳昱棋與林以薔靜止站在樹幹旁,想像自己是不存在於公園裡的鋼筋。隨著音樂切換,他們以奔跑、撫摸、翻滾和敲打等大幅度動作,貼近樹幹與泥土,表現外來材質初至新環境的探索與碰撞。直到碰撞幅度減緩到再次靜止,身上沾染泥土的他們開始做起體操,與公園裡隨處可見的運動人士無異,代表完成從異質到共生的過程。 音樂製作者張祐禎將音樂編排成三個段落,並按照錄製時間與距離排序,從台南北部的工廠聚落逐漸靠近臺南公園,最終以臺南公園作為聲音的時空中心。首段張祐禎擷取廢鐵工廠裡丟擲鐵塊的噪音,透過聲音後製使其具有音高及節奏,「我希望透過原本不會出現在公園的工廠聲音,讓觀眾感到工廠與公園的相異。」他補充道。接著他再採樣客運、火車與汽機車等四種交通工具移動時的聲音片段,融合成悅耳的音樂,表達空間上的流動與移植過程。最後音樂則切換成臺南公園裡人們時常播放的體操教學人聲音檔,讓現場的風聲與音樂裡事先錄製好的環境音交融。 觀眾Vegetable(化名)表示自己喜歡表演者將頭伸入樹洞探索的表演,「在那時他們的臉被隱去,彷彿與環境融為一體。」觀眾古晉瑜則認為最後一段表演令他印象深刻,「因為我在散步時曾聽過表演播放的體操音檔,熟悉的聲音讓我感到表演者融入了公園中。」觀眾宋佳錡則表示自己聽見活血功的人聲指示時,像是被表演氛圍感染,身體不由自主的跟著一起做體操。
科學融入藝術創作 《跳浪》癒地震創傷
影音
第1799期
科學融入藝術創作 《跳浪》癒地震創傷
2024-11-14
【記者姚孟汝、廖奇典花蓮報導】第三屆花蓮跳浪藝術節《星球爆裂觀測站》2號起於石雕博物館開展,並於10號舉辦開幕活動 「sa'icelen給力量」。今年活動以地震為主題,集結知名地震科學家馬國鳳等四位策展人與11組藝術家,將科學知識融入藝術創作,盼透過作品療癒人們的震後創傷。《跳浪》社群小編杜怡柔說:「如果花蓮是一個星球的話,那這邊就是一個最適合觀測的地方,以星球這個概念來講。那畢竟地震它是一個花蓮有點難過的回憶,所以用星球的方式把整個時間軸整個拉長,讓大家用不同視野來看這個題目。」   本屆藝術節以4月3號花蓮大地震偵測到的光纖訊號作為主視覺,策展團隊觀察花蓮人民在斷層帶上的日常生活,試圖透過藝術創造不同的觀看角度。主展場的互動式展品〈深時間的心跳〉結合心跳聲與火山的共振聲波,讓民眾近距離傾聽來自地表深處的聲音。   展場內佔地最廣的作品〈地震博物館〉由藝術家涂維政創作,他3D列印出原住民地牛翻身神話的化石標本及震後災區採集的日常物件與植物,壓印翻模仿造「出土文物」,建構出一座虛實交錯的博物館。參展民眾陳先生(化名)說:「牛的雕像很特別,藝術家把地震這個造成大家恐懼的東西,做的好像還滿可愛的,就是一隻很溫馴的牛趴在地上。」藝術家涂維政則針對作品補充道:「當時募集花蓮當地民眾,請他們帶來地震當地的物件。有一個是統帥大樓的受災戶那個家的鑰匙圈,可是那個鑰匙已經再也進不去那個房間了。」   《跳浪藝術節》開幕日當天也舉辦農夫市集,並邀請三組音樂人現場吟唱。在地農夫將4月3號大地震時生長於農田中的作物煮成佳餚,希望民眾在音樂聲中,一起享用花蓮特色農產,吃掉地震,克服恐懼。攤販花田喜事有機農場的老闆徐妍花說:「地震過後土壤其實也會受傷害,其實我們有很多作物因為地震又因為風災損失相當大,而帶出來的就只有剩下這些。」藝術家Heidi(化名)則表示,可能很多商家在這次地震後就已經消失,可以存活下來要靠信念,所以吃到這些食物時就會覺得更感激。   花蓮位於米崙斷層帶上,不斷面對地震帶來的威脅。今年的跳浪藝術節希望透過藝術,帶領人們直面地震傷痛,並從災難中找尋心的出口。
徐暄涵跳脫傳統水墨框架 負面情緒成電繪創作養分
藝文
第1798期
徐暄涵跳脫傳統水墨框架 負面情緒成電繪創作養分
2024-11-08
【記者姚孟汝台北報導】負面情緒不全然是壞的,而是種必然的自我探索,促使人們思考和質疑既有框架。就讀臺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的徐暄涵,舉辦個展《自由 出走》,以電繪手法呈現她的負面情緒及追求自由的想法。至10月31日前在北市大藝術館第一展示中心B廳展出。 談及創作理念,徐暄涵透過動物角色將成長過程經歷的自我對話、內心矛盾具象化,「我覺得兔子有點類似我自己外表看起來無害、溫順的樣貌,小怪獸則是我內心反抗或叛逆的一面。」他補充道。徐暄涵認為人生有時難以依照自己真實的意願做出選擇,而是在社會期待的壓力下,由家人、長輩操控著自己的意志,為此,他在部分畫作的兔子頭部穿出向外伸展的雙手,表達難以遵從自身意識的無力感。 徐暄涵選擇以電繪創作的原因,最初是因為居住空間狹小,難以容納美術器材,因此以器具較簡便的電繪,結合自身喜愛的水墨畫風格。本展首幅完成的作品〈孤島〉,描繪小怪獸與兔子共處一座孤島,代表徐暄涵學習沈澱、發現自我,並接納孤獨的感受。徐暄涵以水墨的線條呈現山石、樹木等自然景觀,跳脫傳統的黑白色彩,重新以橘、綠、紫等多種顏色詮釋。 作品〈在真空狀態中哀悼的情緒〉背景採用漸變的深紫色,中央則過渡至淺紫色,營造出聚焦於主角小怪獸的視線錯覺。徐暄涵更以細膩、深淺交錯的筆觸繪製其身體,生動地呈現絨毛感。作品描繪小怪獸以悲傷的表情仔細端詳手中枯萎的花朵,象徵直面窒息與孤獨等負面情緒的平靜。這幅作品也是徐暄涵印象最深刻的創作,因為它能時刻提醒自己去接納不同的情緒。 〈我只能自己去探險〉採用較為明亮的橘、藍、紫和綠詮釋周圍自然景物,創造豐富的視覺效果,並仔細描繪雲朵和山脈的紋理。內容描繪小怪獸獨自一人站在群山環繞的道路上,比喻在未知的世界中,唯有依賴自身力量才能探索真正的內心。徐暄涵認為,在面對人生的十字路口時,縱使身旁的人會給予不同意見,最終仍必須由個人做出選擇,完成人生的冒險。「每個人要實際走過或者經歷過才能走出屬於自己的道路。」徐暄涵補充道。 參展觀眾黃俊燁說:「作品讓我感受到孤獨的同時,又有某種歸屬感,像是找到一個可以容納自己的空間。」徐暄涵希望透過作品呈現內心的矛盾與衝突,引導觀者思考自己的「怪獸」,並重新審視、從不同的角度去接納這些情緒。觀眾林珮頤則認為,這場展覽呈現人們對自由的掙扎,雖然嚮往充滿未知的出走,但也可能因現實而受到限制。
【大學人】現有數據成創作素材 2ENTER打造虛擬場景
藝文
第1798期
【大學人】現有數據成創作素材 2ENTER打造虛擬場景
焦點
2024-11-08
【記者林沂葳報導】在螢幕上,台北的建築、交通與人群交織成一幅生動的畫面,瞬息萬變的即時新聞標題穿梭其中,讓人彷彿置身於現實世界。新媒體藝術團隊2ENTER貳進(以下簡稱2ENTER)將網路資訊視覺化,創作出一個龐大的虛擬世界,並於10月25日至28日在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展出作品《Data-Verse Taipei 02》。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碩士班的莊恩齊、陳政維、邱傑義及劉吉榮,在2022年正式成立2ENTER,並在同年首次對外參加競賽,即以作品《擬山行》在花蓮縣洄瀾美展榮獲首獎。為此,陳政維補充:「你真正在外面得到一個肯定後,會覺得自己做的東西比較踏實,這個里程碑還滿重要的。」在合力製作的作品備獲肯定後,團隊決定向外拓展視野,作品也日趨成熟。 2ENTER的作品主要以即時資料為素材,例如天氣資訊、車流、社群動態等,撰寫演算法驅動3D影像後,再放到遊戲引擎Unreal Engine中做即時運算,最後製作成一個虛擬世界。此外,由於團隊成員皆有玩遊戲的興趣,故也會從常玩的遊戲裡取得創作靈感,並在作品中添入遊戲的元素,「不管是視覺上或者是感受上,這些靈感都會帶到作品裡面使用,或者是有一些思維會在作品裡面被放大。」陳政維補充道。 談及名稱發想過程,團隊表示本想取作ZENTER,源於德文裡「中心」的意思,不過因已有其他公司以此註冊商標,因此團隊改以組成的時間為2022年,將具有相似外型「2」跟「Z」,正式取名為2ENTER,中文名「貳進」也有電腦二進位的含意。目前台灣的網路即時資訊視覺化領域中,因為涉及設計、2D與3D製作、程式書寫等多方面的技能,故多由為企業主導,團隊成員皆為學生的2ENTER,是目前台灣第一間由學生自行創建的公司。此外,2ENTER團隊的作品比起單人作業,呈現更豐富的視覺性及互動性。「大部分新媒體藝術家處理的影像較為抽象,因為比較單純,也比較好看。」陳政維補充道。 由於2ENTER都是Z時代下的人,他們把網路世界當成真實世界的鏡像,每個人的一舉一動在時間的推演下,都會越來越完整的紀錄其中,如監視器、瀏覽紀錄等,「這件事情是我們覺得需要討論的,所以決定用作品呈現。」陳政維說。此外,他們把作品想像成一個巨大容器,乘載大家的想法,強調與觀眾互動,不再拘泥「藝術傳達理念」這件事。 《Data-Verse》是2ENTER的第一個作品,以五分鐘的影像建構出四位成員對網路的想像。起初他們對網路世界的形象概念很模糊,所以在正式製作之前田調土地資料,把數據即時附到《Data-Verse》中,並把數據轉化成不同圖像,例如數據便以雨的形象灌溉虛擬世界。作品畫面的正中間有一個石碑,裡面的影像資訊來源是迷因,「真實世界有宗教作為人的心靈慰藉,那虛擬世界的信仰是什麼?」莊恩齊表示,由於現今社群媒體大量傳播迷因,故團隊最終把虛擬世界的宗教意象定位在迷因上,「我們用這樣的邏輯做了《Data-Verse》,告訴大家我們想像的網路世界長這樣。」 創作遊戲引擎互動的作品,劉吉榮認為最大的困難反而不是做2D、3D的東西,而是彼此之間的默契跟溝通,「每個人在製作上面的難處,都會是怎麼在各自的分工下,把大家想要做到的效果呈現出來。」為了作品效果的穩定性,2ENTER會針對硬體做壓力測試,確認它的承受極限,還會上傳高度敏感的照片,看見互動作品中最極端的面向,才能應對一些極端的觀眾,「我們要想到最壞的狀況,這是我們作品有趣的地方。」莊恩齊道。 延續《Data-Verse》,同樣於2022年創作的系列作品《Data-Verse Taipei》,以《Data-Verse》的生態系統作為基礎,團隊蒐集台北的氣溫、車流、社會現象等網路資訊。隨著這個計畫的持續發展,2ENTER開始希望觀眾也能介入到作品當中,於是一年後《Data-Verse Taipei 02》誕生,「目前我們既有的框架有一個互動網頁,接下來怎麼跟觀眾互動,最簡單就是用文字來實現。」邱傑義表示,團隊開始思考如何觸發觀眾回覆文字到資料庫,「後來發現新聞標題這個東西,它本質上帶有一種試圖引人回覆、挑釁的特質在。」於是將新聞作為對觀眾的提問,觀眾可以進入網頁留言區,與其他人即時互動。 與《Data-Verse》系列相似的作品還有《擬山行》,雖然《擬山行》與《Data-Verse》是同一時期的作品,但比起《Data-Verse》的即時資訊,團隊使用過去的歷史資料,整理花蓮氣象站建站一百年來的資料,重新在虛擬世界中再現。作品逼真地呈現花蓮峽谷的壯麗地貌,且隨著資訊量的變動,畫面會不斷改變,讓觀眾無法預測下一秒的視覺體驗。 而近期2ENTER啟動新的計畫—《虛擬尋根》,透過論文查詢、搜尋引擎、AI三種方式共構劇本,回溯台灣不同的網際網路歷史事件,「用作品重新描述歷史,將創作者不可能親身經歷的事,重現在大家眼前。」邱傑義補充。 2ENTER的作品從來都不是想要改變世界或影響社會,而是希望讓大家透過作品看到不同的狀態,例如在《Data-Verse Taipei》中,觀眾可能會好奇車流的變動、Wi-Fi的流量等,透過呈現讓大家看見平時難具象化的數據,當資訊匯聚在小小的螢幕中,觀眾會感受到自身的渺小,「我覺得我們的作品很常在做這件事。」莊恩齊補充,虛擬世界雖然很小,卻乘載著龐大的資訊量,「這是我們在真實世界中很難發現的差異性。」 提到團隊未來的願景,2ENTER希望能讓作品常設在某個地方,持續推廣作品,也嘗試做公共藝術等,期望將作品跳出臺灣的框架,創作《Data-Verse》國際版,讓作品有更多討論的潛能。
從鏡頭回望家往事 劉耀鈞反思親子牽絆
藝文
第1789期
從鏡頭回望家往事 劉耀鈞反思親子牽絆
2024-07-02
【記者王華琳新北報導】「我不是要跟家庭和解,而是當我了解為什麼痛苦掙扎時,才會明白我為何這麼急迫地想尋求存在感。」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當代視覺文化與實踐碩博士班學生劉耀鈞於9日起,在臺藝大北側聚落38.07.08展間舉辦個展《再等我一下,快到家了》。他將自身的口頭禪化為展覽名稱,傳達自己與他人的距離感,並暗示一切的終點依舊是家庭。該展透過影像記錄藝術家的原生家庭,以及與家人之間的相處,探討自己、家人與創作三者間微妙的羈絆。 《直至休耕》的拍攝過程,讓劉耀鈞不僅重新審視與家人的關係,也發現家庭對他創作的影響。 圖/王華琳攝「藉這個契機再回歸家庭後,我重新意識到家人,對我來講其實很重要。」劉耀鈞說明,他年初所拍攝的紀錄片《直至休耕》,講述隨著阿公、阿婆年紀增長,自家農田終將面臨休耕的故事。在過程中,他慢慢意識到家庭對價值觀與行為的影響,再加上家人無法理解自身創作的隔閡,讓劉耀鈞選擇以第三方的「攝影師」身分重新回到家庭,分析並挖掘問題與起因,尋求被家人接受的歸屬感與身分認同。劉耀鈞偶然於老家櫥櫃中,翻出父母過去的結婚影片,發現了這段與自身相關,但他卻不存在於畫面的影像。作品〈關於過去的一場婚禮〉呈現傳統婚禮中,重視「儀式感」的繁複禮儀。「就像是攝影過程中的準備程序一樣,並非是浪費時間。」他認為繁瑣的婚禮儀式讓人更珍惜家庭價值,因此他透過此創作,試著思考家人在他心中的意義。劉耀鈞也保留原始影片中的粗糙與晃動感,「對我來說它的溫度在於複雜與儀式,但是為什麼會有溫度,可能是因為你從這個時代,遙望過去已經追不回來的記憶。」 劉耀鈞透過現今所習慣的觀看規格,呈現過去畫面,藉此探討影像的時代性。 圖/劉耀鈞提供在作品〈打板計畫〉中,劉耀鈞以電影的「打板」動作介入日常生活,從和阿婆看似文不對題的交流,到「擲筊」詢問神明是否該成為藝術家,最終卻獲得三個笑筊的結局。「這體現我與家人的互動,它好笑但是其實是一種無奈。」劉耀鈞說明,作品中看似荒誕奇妙的事情發展,其實暗示著個人與原生家庭之間的缺失感。期盼能獲得家人回應與理解的他,卻只能將渴望轉移至神明上,從中獲得回覆與認同。觀眾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生陳俊宇認為,創作者通常在面對與自身相關的事件時,都會有所保留,「但他卻很誠實地去面對,以我對他的認識來說,他的誠實有時候也是某種不得已。」 作品〈打板計畫〉旁.地上放置了許多反面的筊,與一個正面的筊,呼應影像中的情景,也象徵不斷祈求的盼望。 圖/王華琳攝在〈Still landscape〉中,劉耀鈞將盲蛾停留在手上疤痕的影像,以模仿舊電影規格的形式呈現在燈箱上。他認為蛾會隨著光的方向前進,「就像我一直在追光,從城市的中心追逐到邊緣,但其實光源就是我對於攝影的迷惘。」雙頻道錄像作品〈A blind moth〉,右側是劉耀鈞在未找到攝影主題核心時所拍下的影像內容,如同日記一般記錄著當下的心態與生活。而左側則是相隔三年後臨摹過去氛圍所拍攝的影像,隨著時間與環境的變化,即便存在許多臨摹過去的部分,依然無法完全還原當下的氛圍與情緒。 劉耀鈞將影像以仿舊的形式作處理,他認為記憶看似模糊且破碎,但實際上卻能拼湊成一件完整的事物。 圖/劉耀鈞提供「原本很擔心變成我一直在談論自己家的事情,但後來發現家人間的溝通問題,其實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狀況。」劉耀鈞提到,他的藝術家朋友都能對家人不理解的情況產生共鳴,但他仍試圖將這份心得轉化成作品,讓更多人思考自身與家人的相處關係。觀眾梁煜培認為,劉耀鈞在製作〈A blind moth〉時不清楚自己的創作,家裡也不理解他的事情,「但你可以感受到內容非常真實,作品都有一個很強烈的特徵,他把自己的煩惱思考直白地揭露給大家。」 劉耀鈞將自身工作室搬入展場中,以塑膠布幕象徵工廠般的生產區域,並在展期間以「無人的展間」為題,拍攝紀錄片。 圖/劉耀鈞提供 劉耀鈞將過去所拍攝的影像,以記憶般瑣碎無序的方式進行播放,同時又以圓型框架聚焦作品,創造獨特的「失焦感」。 圖/王華琳攝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