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科學理性下的人性掙扎 陳信安〈V945〉獲林榮三小品文獎
藝文
第1817期
科學理性下的人性掙扎 陳信安〈V945〉獲林榮三小品文獎
2025-11-07
【記者邱柏翔台中報導】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的陳信安,以作品〈V945〉榮獲第二十一屆林榮三文學獎.小品文獎。〈V945〉圍繞動物實驗中的生命倫理議題,並以實驗鼠無法掌控自身命運的處境,象徵人類在現實中面對無法改變困境時的無力感。 〈V945〉描述陳信安在中央研究院實習時參與的一項藥物實驗。實驗中,他負責解剖一隻名為V945的老鼠,從施打藥物、確認死亡後灌入福馬林(甲醛水溶液)固定屍體,到開膛分離出微小的神經節,再將V945切成薄片並染色,最後置於載玻片上,在顯微鏡下觀察與計數。陳信安說:「在人類的實驗裡,生命就只是一筆數據。」冰冷的實驗流程,讓他體悟到生命在人類實驗下的渺小,「其實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我們沒辦法改變的。就像文章中的老鼠,它到最後也什麼都沒辦法掌控。」陳信安補充,「V」代表有生命的(Vital)意思,而「945」則是「就是我」的諧音,這個名字既代表老鼠的生命,也代表著陳信安自己。 陳信安實習時參與的研究計畫依賴大量數據,因此他必須解剖多達三、四十隻老鼠,不僅過程繁瑣,後續處理也十分漫長。例如作品中描寫神經節被切成微米薄片後,還須經過長達十小時的染色儀式。陳信安表示,這種日復一日、單調重複的流程,如同每天被迫吃同樣的食物,久而久之,一想到要處理老鼠就覺得反感。他說:「這段經歷就像一個一直黏在牆角的污漬,看起來真的很礙眼。」因此,對陳信安而言,寫下〈V945〉是為了忠實記錄這段無法抹去的記憶,以及那份一直跟隨他的厭煩感受。 在〈V945〉中,陳信安會融入真實的日常事物,例如作品中用蔥抓餅袋裝載鼠屍的情節,便源於他實習時的真實經歷。他解釋,正是因為一個原本應該裝著食物的日常用品,卻被用來處理鼠屍,這種日常與死亡的衝突,讓他產生強烈的不適與反感。此外,作品中也描述在實驗結束後的慶功宴上,主角在一鍋烏骨雞湯中,看見了V945載浮載沉的幻象,接著眼睜睜看著牠被迅速夾起、放入口中。陳信安將湯中的烏骨雞與實驗室的黑鼠連結,他解釋:「這代表著人類是如此龐大,而像老鼠一般微小的生命瞬間就被吞噬了。」 〈V945〉展現科學理性背後潛藏的人性掙扎。而陳信安的跨域創作,也為文學帶來平時不易看見的獨特醫學視角。讀者吳紘宇表示:「陳信安兼具理性與感性,在批判動物實驗的同時,也不忘描寫出內心的掙扎與無奈。」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陳碩文指出,醫學生的背景正是這篇作品的獨特優勢。陳碩文說:「作品來自親身經驗的真實,讓〈V945〉的文字具感染力。」陳信安的筆觸銳利卻不失溫度,讓讀者在理性的科學下,瞥見人性的柔軟。
凝視死亡的痕跡ㅤ《台灣微急》聚焦動物路殺
藝文
第1813期
凝視死亡的痕跡ㅤ《台灣微急》聚焦動物路殺
焦點
2025-09-26
【記者王翊丞台北報導】「我們總以為,牠們能自己閃避車輪。但每一條路,其實都是我們畫下的刀痕。」嶺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研究所碩士班畢業生黃沛森,13日於1839當代藝廊舉辦個展《台灣微急》。他翻轉以人為主的觀點,讓動物成為主角,將目光聚焦在路殺動物的無助。 黃沛森在作品〈亞洲輝椋鳥亞成鳥〉中,以成鳥遭遇路殺意外的道路為背景,並用微觀角度拍攝成鳥和爬上屍體的螞蟻,對比渺小的人物模型,營造強烈視覺反差。這種對路殺現象的敏銳觀察,來自黃沛森七年的外送資歷,他說:「跑外送時看見的不只是風景,還有動物的屍體。其實它(路殺)不是偶發事件,而是日常發生的現象。」黃沛森記錄下外送途中與路殺動物的巧遇,透過畫面的放大,讓觀眾直觀注視到平常被忽視的微小物種。 黃沛森以模型融入攝影的多媒材搭配,是受到日本微型藝術家田中達也以迷你模型為拍攝主題的啟發。黃沛森透過《台灣微急》出現的人物與汽車模型,象徵他與觀眾一同發揮博愛之心,嘗試為路殺動物盡一份心力。在〈溝鼠〉中,溝鼠的屍體被三角錐環繞,警察與醫護人員正嘗試釐清現場情況,期望能為死亡的溝鼠做最後搶救。「當下看到這些路殺動物的時候,心中第一個念頭就是想要幫他們做急救,但是我又做不到,因為事情已經發生了。」他以人物模型搶救路殺動物的象徵意涵,反映出目睹路殺事故當下的無力感與失落感。 另一個作品〈非洲大蝸牛〉是延續黃沛森過往不忍蝸牛被壓扁的心境,「我看到太多牠(蝸牛)的同伴被壓扁,所以騎車碰到的時候,我會先停車,把蝸牛搬到路邊,協助牠安全過馬路。」藉著展覽進一步表達路殺不僅是意外,更是人為活動破壞了與自然間的共處。除了情感的投射,黃沛森也以攝影當作動物與人類溝通的橋樑,試圖替動物發聲並喚起人們心中深刻的反思。因此在作品〈野鴿〉中,他特別拍攝野鴿的面部神情,刻意呈現眼睛周圍的血痕與傷口細節,「牠好像在流血淚,好像在對人類路殺的行為做一個無言的控訴。」 「這些老鼠、蟲,甚至是蛇的路殺狀況,應該跟貓狗是一樣頻繁。可是我們只看得到貓狗,很少關注到其他動物。」觀眾Aurora(化名)認為,作品引導觀眾以一個新奇且趣味的觀點關注路殺生命。黃沛森經由鏡頭下的動物視角,提出對路殺的疑問,期盼觀眾能重新意識路殺議題、思考該如何行動。觀眾馬立群說:「黃沛森透過影像提醒我們,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犧牲,映照出人類行為對自然的影響,而這正是值得我們認真面對的課題。」
多重風格描繪動物習性ㅤ《Miceseek》建構奇幻寓言
藝文
第1813期
多重風格描繪動物習性ㅤ《Miceseek》建構奇幻寓言
2025-09-26
【記者熊子萱台北報導】「有一則寓言流傳,若是在晚上剪指甲,老鼠會吃掉指甲並變成你的樣貌。」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學生謝雨彤以此寓言為開端,創作影像作品《Miceseek》,於20日在政大傳播學院劇場首映,並在第十一屆影視編導實務成果影展《前奏 Take 0》播出,以衝擊性的視覺美學,帶觀眾進入寓言世界觀。 《Miceseek》以老鼠作為守舊表徵,因為牠常被聯想到偷東西及藏匿於窩中的形象,象徵對事物的執著與留戀。與此相對,鯊魚則代表求新,「鯊魚是一個停止前進就會死掉的動物,因為牠必須不斷往前游才能讓水進到鰓裡面。」謝雨彤認為,陸上動物跟水中動物的組合充滿趣味性,觀眾無法想像兩個不同維度的生物同時出現在畫面中,讓兩者的相遇和衝突畫面更有衝擊力。 影展策展人許維心認為,偏向寓言故事的《Miceseek》在影展中獨樹一幟,「以風格來說,這部片最為強烈,把動物性回歸到人身上的呈現方式蠻有趣的。」謝雨彤認為,增加動物性能讓觀眾更直觀的接受劇情,「如果用動物來呈現,會讓整部片的設定離現實更遠。」他指出,這樣的手法讓觀眾即使無法理解劇情,也不影響觀看。而謝雨彤在上一支作品《呱》中,也是以兩隻青蛙為主角,動物性已然成為他的創作風格。 在服化設計上,老鼠的服裝選用顏色不同的毛堆疊出皮草,讓層次看起來更加豐富;打鬥武器則是傳統編織網子,表現老鼠想抓住和守護看到的事物。鯊魚的服裝則使用會反光的PU材質,並加入背鰭和魚尾,搭配充氣流星鎚和小電腦,打造前衛、未來科技感的風格。觀眾蔡季妍說:「對這部片最印象深刻的是完成度很高,包含服化、美術陳設都很成熟,讓人覺得不像學生製片。」 除了動物性和強烈的視覺性,謝雨彤在片中使用兩段動畫,幫影像的敘事結構分章節。第一段是中國風的精緻動畫,建立出寓言故事的背景和老鼠的角色特性;第二段則是類似蠟筆筆觸的手繪動畫,描繪出鯊魚過往的挫折和心態轉變,讓他的人物設定更飽和。「我想以視覺衝擊呈現這部片,讓觀看的人可以完全專注在裡面。」謝雨彤在《Miceseek》中,用手繪動畫、字卡和章節標示等視覺表現來抓住觀眾的注意力。 「我最喜歡的是《Miceseek》的視覺呈現非常豐富,很容易讓人進入到這支片的世界觀。」觀眾包依依說。謝雨彤用自己的風格打造《Miceseek》,「我沒有特別想要傳達什麼,或是讓觀眾看懂什麼,就是希望大家看得開心就好。」
遊走灰色地帶的動物白衣天使 獸醫助理認證上路後為何卡關?
專題
第1806期
遊走灰色地帶的動物白衣天使 獸醫助理認證上路後為何卡關?
2025-03-20
【記者李香霆、林偌甯、張恩爾、洪翊程、林芷彤報導】在狹小的動物醫院中,醫事人員忙碌地穿梭於診間與病房,步伐從未停歇。根據農業部「全國家犬、家貓飼養數量電訪調查」,全台犬貓寵物數量從2009年的155萬隻成長至2023年的279萬隻,增長了約142%。然而,獸醫人力的增幅卻未及寵物數量的快速增長,台灣的執業寵物獸醫師數量在這15年間僅增長了10%,目前只有3,993名。 當飼主對動物醫療的需求持續攀升,獸醫師身肩行政業務與醫療工作雙重壓力,診療品質與量能難免受到影響。「(獸醫)不可能又去做檢驗,又去打針,又去照護,應該要有分工的狀況。」中華民國獸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下稱全聯會)理事長譚大倫說道。因此,一群「動物醫事助理(下稱獸醫助理)」的工作者走入動物醫療體系,他們就像動物界的護理師,成為獸醫師的重要支援。 「對我們來說,獸醫助理就是一個什麼都要做的雜工。」具有14年從業經驗的獸醫助理劉思萍指出獸醫助理工作繁雜的現況,他們是獸醫院中的行政人員,負責櫃台接待、預約掛號、文書處理、環境清潔;同時扮演獸醫師的得力助手,照護動物、協助門診、手術備台、調配藥品等。譚大倫強調獸醫助理對獸醫師的重要性時說:「獸醫師真的很需要獸醫助理協助部分的醫療行為,絕對不可能只是單純的掛號、坐櫃台、打掃。」 「第一個需要櫃台,第二是醫生看診的時候,需要助理保定(穩定動物)動物,看診完需要配藥,還要跟飼主講解處方,同時醫生已經開始進行下一個門診,所以勢必要兩個助理比較理想。」有四年工作經驗的獸醫助理彭怡雯娓娓道來獸醫師與助理緊湊的日常分工,一位獸醫師最少需要兩位助理,才能確保每一個案都能獲得充分的照顧,並維持診所的運作效率。 動物醫院對助理的需求極高,但這份工作卻很難讓人長期留任。「我們開業兩年多,已經換了六批助理。不外乎是身體累,精神也很折磨,但薪水最多也才40K。」在動物醫院工作近兩年的助理榛果(化名)說道。他指出,長工時、低薪資已是常態,「我一天上班十小時、週休三日,但常常加班,一天工時可能拉長到11到12小時。」 除了勞動條件嚴苛,獸醫助理還可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觸法。「醫生下醫囑後,要我們去做(醫療行為),比如說醫生叫你去配藥。我們沒有侵入性治療,頂多打皮下。」這是獸醫助理陳浩恩在獸醫師指示下執行醫囑的日常。然而,根據《獸醫師法》第30條,未取得獸醫師資格者,若執行施藥、量測、注射、包紮、抽血等醫療行為,將面臨新臺幣10萬至50萬元的罰鍰。許多助理只是按照獸醫師的指示行事,卻未必意識到這些行為已經逾越法律界線。當獸醫師無法獨立完成所有醫療工作,助理卻又在法規與現實之間進退兩難,動物醫療品質該由誰來承擔? 在台灣,獸醫助理這個角色並非近年才出現。2009年以前,政府曾開放技職相關科系學生考取「獸醫佐」執照,並將其定位為「獸醫護理師」,不過後續因為相關制度導致獸醫佐和獸醫師的權責難以區分而廢除。但實際上,許多動物醫院為了降低獸醫師的工作負擔,仍聘用獸醫助理協助醫療業務。 由於過去《獸醫師法》未訂定助理的從業資格,應聘者不需具備相關學經歷就可應徵,院方則透過試用期評估其適應能力與學習意願。一線獸醫師觀察,許多人抱持喜愛小動物的熱情投遞履歷,但其實院內大多是受傷、虛弱、甚至瀕死的動物。對此陳浩恩說:「有時被咬過可能就會怕,或是怕開刀,甚至到安樂死的部分可能會沒辦法接受,還要邊工作邊學,其實對抗壓性較低的人會有影響。」未經正規培訓的助理若缺乏對工作的認知,高壓環境容易導致留任率低。 過去《獸醫師法》規定動物醫院中一切醫療行為只能由具有執照的獸醫師執行,但醫院仍讓獸醫助理協助動物的基本照護,其中包含餵藥、包紮傷口等簡單醫療處置。不過在2015年,高雄卻有獸醫助理因協助虛弱犬隻進食,被飼主提告執行侵入性醫療行為而面臨訴訟。農業部動植物防疫檢疫署動物防疫組科長許家寧說明,「過去獸醫助理沒有法律賦予他一個身份,所以近年才修正《獸醫師法》,把獸醫助理納到獸醫師法裡面,協助獸醫師執行相關業務時有法律的依據。」 農業部防疫檢驗署(下稱防檢署)於2023年制定《動物醫事助理認證及認證機構認可辦法》,除了正式確立獸醫助理的法律地位,也委託全聯會擔任認證機構,建立「動物醫事助理認證平台」。獸醫助理需先參加全聯會認證的訓練課程,通過檢定取得證照。防檢署希望透過證照制度,讓獸醫助理能夠在合法的範圍內執行工作,同時提升動物醫療品質。 雖然已經明確訂定獸醫助理的業務內容及相關罰則,但是目前防檢署尚未開始稽查坊間的獸醫助理有無考取證照。許家寧解釋,防檢署目前仍以宣導為主,若是發生醫療糾紛,主管機關收到檢舉時才會進行查核。至於未來是否有具體的稽查時程,許家寧說:「今年下半年的重點規劃之一,就是會請縣市的主管機關要開始出來進行查核。 」 對多數獸醫助理而言,考照前所要耗費的成本遠不及持證後的效益,所以多數人目前對於是否考證仍處於觀望狀態。一間動物醫院的管理者X先生(化名)說:「這個(認證課程的)學費其實可能就佔了獸醫助理薪水的80%左右,那他到底願不願意花錢去上課?這也是一個問題。」目前獸醫助理的平均月薪為台幣三至四萬元,但訓練課程的參加費用也是台幣三至六萬元。一名獸醫助理小馥(化名)提出了他對考照費用的看法時說:「我覺得多花一點時間去學新的東西是好的,但價格就是稍微貴了一點。」榛果也表示,「(醫院)願意出錢讓我們進修,但上完課程要綁約二至三年,也不會漲薪很多 ,對我來說太不划算就不想考。」 另外,考照所需的時間成本也是獸醫助理們卻步的原因之一。完成訓練課程需耗時近半年,且大多需要利用下班或休假時間進行,更不用說他們平常的工時已長達10至12小時,陳浩恩坦言:「我覺得上班已經夠忙了,我們請假,醫生都會講話(抱怨),所以基本上連休假去上課其實都很難。」 除了時間和金錢成本,課程內容與工作現場所學高度重疊,也使獸醫助理考證意願降低。過往獸醫助理的醫療知識主要由獸醫師傳承,如今訓練課程對於助理們在實務上能起到多少幫助也令他們質疑,陳浩恩說:「醫生教的就差不多夠了,而且我覺得考證有點浪費時間。」X先生指出,院方也認為,比起用證照來衡量助理能力,技術與資歷才是支薪多寡的依據。他補充,任何加薪對醫院的經營都是額外的壓力,「人的醫院不太會倒,因為它是財團、社團法人或公立的,可是動物醫院不一樣。」因此在徵才網上可以發現,許多動物醫院發佈的獸醫助理徵才公告,並無規定應聘者需持有證照。 此外,部分獸醫助理也質疑檢定考題和實務所需脫軌且缺乏實用性。彭怡雯舉例:「像有一題考題問哪種烏龜最難保定,其中一個選項是忍者龜,大家都以為是送分題,沒想到忍者龜真的是一種烏龜,但它寫別名誰會知道?」由於目前考題不符臨床所需知識,助理為增加考試通過率,會購買全聯會在官網販售的模擬題,但其正確性也引發爭議。獸醫助理劉思萍指出,全聯會的模擬題有誤,檢附佐證資料回報給全聯會,他們也拒絕更正,「(他們)跟我們說你要就買就做,要不然就不要買、不要做。」不僅如此,記者向譚大倫核實,這些考題由全聯會的出題小組負責,但設計過程不透明公開,沒有公告委員名冊、製題來源、審題機制。彭怡雯補充,考題正確性爭議可能降低助理投入認證的意願,他期望未來能在更合理、完整的認證規劃下應考。 針對現行制度,許家寧表示,新制度尚處推行初期,考照人數較少、認證機制持續調整等狀況皆屬正常情形。對於獸醫助理關心的課程費用問題,他認為應交由市場機制調節,隨著開課單位數量增加,價格自然會下降。譚大倫也回應道:「全聯會不會去介入各個單位收費的標準。」他直言,學員可以根據自身需求和接受度,選擇適合的開課單位。 目前,獸醫助理的認證主要由民間機構推動,相較之下,護理師或藥師等醫療相關職業皆設有國家考試,由國家統一確保從業人員的專業性,也能提升大眾對職業的信任。許家寧認為,「如果未來有需求,政府也樂見推動獸醫助理資格的國家考試,就像畜牧業有畜牧技師的資格考試一樣,獸醫助理也能設立相應的國家考試與證照,來認證其專業能力。」 「我們曾與考試院接洽,希望推動國家考試。」譚大倫說明,但由於獸醫助理未進入學校體系,缺乏畢業人數、報考人數和訓練學校間數等具體數據,因此考試院無法支持設立國家考試。台北海洋科技大學寵物業經營管理學系主任王宥婷也提出建議,現行規範雖能讓獸醫助理的角色制度化,但要進一步提升發展性,應考慮開設專門的動物護理相關科系。 在制度逐步滾動調整下,獸醫助理的勞動權益問題仍未獲得足夠重視。全國總工會秘書長温宗諭說:「如果獸醫助理連一個工會都沒有的話,內部的勞動權利受損,或者工作環境不佳等都很難被重視。」他認為,獸醫助理目前尚未組織工會,勞方缺乏話語權與集體議價能力,行業的發展完全由市場決定,可能使助理的職涯充滿不確定性。 「希望未來醫院會有加薪的行為,畢竟認證後我們可以在合法的前提下提供給醫院和醫生更多實質上的幫助。」彭怡雯道出第一線人員的心聲。相較於護理師等其他醫療相關職業,在取得證照後通常享有明確的薪資增幅或職涯發展保障,但在獸醫助理的職場環境中,取得證照並不一定能帶來相應回報。已取得證照的助理小馥說:「我的薪水在考證前後沒有變動,差不多就是台幣三萬四到三萬六之間。」在證照價值尚未獲得市場認可前,助理們會因考證成本不及效益而卻步。「如果能有較多(獸醫輔助)人力,就可以輔助獸醫師(滿足)動物醫療的需求。」許家寧強調,若未來能有更多獸醫助理投入考證,有助於形成更健全的動物醫療體系。
遊蕩犬貓衝擊生態 千人發聲促政府行動
影音
第1799期
遊蕩犬貓衝擊生態 千人發聲促政府行動
2024-11-15
【記者吳恒儀、黃伊晨、李宸緯採訪報導】「犬貓問題不逃避 政府面對不消極」人群攜手同行,高舉標語傳遞對動物保護的訴求。「2024第二屆為野生動物而走遊行」10日於立法院前展開。活動由為野生動物而走行動聯盟所發起,結合台灣各類型野生動物保育團體,透過遊行、市集、展覽等活動,讓民眾從更多元的角度認識遊蕩犬貓議題。 活動總召吳奕達表示:「我們講入侵生物或是外來動物的時候,他不是一個貶義的詞彙, 然後他們憑著他們的生存本能,他就去做出了事情,可能會傷害到這邊的生態系。」表達家貓家犬應該被視為外來物種,若流入野外恐對野生動物造成危害。 活動提出三大訴求,首先是精進遊蕩犬貓管理與減量,重新定義飼主責任、強化野外犬貓的數量調查。第二是加強生態熱區犬隻管理,於生態敏感地區實施無犬區政策並擴大禁餵範圍,避免犬隻干擾珍稀物種的生活環境。最後呼籲將犬貓作為外來入侵種案例納入課綱,增進學生對生態保育與伴侶動物福祉的認識。 「我們在講食物鏈的時候,其實是不會包含到犬貓的,這樣的狀況下把他放到野外,他並不是一個自由,或是生態食物網平衡的表現。他其實是一個破壞生態平衡的存在,那如果說大家有意識到這件事情的話,其實我覺得很多事情都可以順利的推廣下去。」吳奕達強調,希望不放養、不餵食更避免讓貓犬流入野外,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 遊蕩犬貓已被全球公認為導致物種減少,甚至消失的主因之一。國內遊蕩犬貓攻擊野生動物的案例也不勝枚舉。各類野生動物保育團體於現場以生動活潑的方式,引導民眾理解遊蕩犬貓對生態的破壞。「當每一隻犬跟貓有飼主爲他負責的時候,就不會讓我們現在生存的野生動物,卻還要接受到一個可憐的流浪動物成爲他們的加害者。」挺挺動物應援團創辦人劉偉蘋說道,改善全民飼主責任觀念不僅得保護野生動物,更要增進犬貓生活福祉。 活動當日,行動聯盟向農業部動物保護司長江文全和多位立委提交訴求書,呼籲政府加強教育,並指出教育部應微調現行108課綱,包括修正對家貓家犬的定義、強調飼主責任避免棄養、並在課綱中將貓犬列為外來入侵種、不直接贊同TNR絕育放養策略等四大重點,強調貓犬對生態的威脅及遊蕩動物福祉問題。 「我們的動保教育在哪個地方,在環境教育裡面,然後大家都不知道,而且環境教育也沒有講得很清楚。以前的民眾並沒有這個認知,甚至連教師大概都還有三成到六成其實不曉得。」國小自然課本編輯委員陳民峰指出現行課綱的問題,希望修改環境教育課綱的訴求得到重視。參與民眾蔡昕穎也點出:「如果大家都知道這件事。我覺得這樣子會比較好轉。不會有人再去放(生),也不會有人去餵食那些流浪動物或者是野生動物。」 活動主標語「犬貓問題不逃避 政府面對不消極」,期望透過全民教育提升社會對遊蕩動物議題的關注,強調政府應採取更積極的政策應對遊蕩犬貓對生態的威脅,為台灣本土野生動物創建更友善的生態環境。
動社領百人上凱道 盼廢除格子籠飼養
生活
影音
第1788期
動社領百人上凱道 盼廢除格子籠飼養
2023-12-07
請點擊圖片觀看完整報導。【記者張愷文、葉蓁芸綜合採訪報導】「讓母雞自由!廢除格子籠!」民眾跟隨台上指揮,原地踏步,象徵走出蛋雞生存環境的A4紙張,呼籲廢除非友善飼養的格子籠。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12月2號發起「為母雞挺身而站」行動,民眾首次站上凱達格蘭大道,為改善蛋雞生存環境進行抗議。此次主辦方提出「即刻禁止新建格子籠蛋雞場」、「2030年完成蛋雞友善飼養轉型」以及「建議打造永續糧食系統」共三大訴求,期盼推動蛋雞產業轉型,提升動物福利。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副執行長陳玉敏表示:「我們希望效法所有已經轉型的國家,用法令先禁止新建格子籠,並運用10年的緩衝期或更短的時間逐步淘汰舊有格子籠。」現今台灣蛋雞分為籠飼、平飼與放牧三種飼養方式,根據農業部《雞蛋友善生產系統定義及指南》規定,一隻平飼蛋雞至少要有0.1平方公尺的土地,但格子籠底部面積約為一張A4紙張大小,且每個格子籠可豢養2到4隻蛋雞,換算下來,每隻雞平均僅有0.016至0.031平方公尺。經營放牧飼養的小雞咕咕牧場負責人張凱迪說明,「籠子的雞每天生活作息就是吃飼料、喝水、生蛋,但是在我們放牧的雞場,母雞可以隨時隨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這些行為舉止是在籠飼沒有辦法看到的。」即便平飼與放牧相對籠飼友善,但全台仍有百分之八十的蛋雞為格子籠飼養。對蛋農而言,轉型過程面臨許多挑戰。成功轉型的全佑牧場負責人張建豐認為,「其實我覺得很大問題主要是傳產跟父母輩,願意接受新的知識的人有,可是很少,再來政府政策支不支持,我發現很多人想做,但他沒錢。」蛋農要全面轉型為友善飼養,政府儼然成為重要推手。對此,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執行長朱增宏建議,政府應設立規定,要求蛋農停止新建格子籠,並提出應對措施,「轉型可能要新的設備,政府應該提供貸款鼓勵蛋農,若蛋農需要新的知識,那政府也可以提供專業知識。」隨著國際動物福利趨勢,歐盟已於2012年宣布全面禁用格子籠,至今紐西蘭、加拿大、以色列等四十多個國家也跟進政策,台灣要如何跟上國際腳步?協助蛋農產業轉型,落實動物福利,是未來須共同努力的目標。
【大學人】辛巴威大學開創動保法課程 SOFA用法律力量替動物發聲
國際
第1787期
【大學人】辛巴威大學開創動保法課程 SOFA用法律力量替動物發聲
2023-11-30
【記者丁盈瑄綜合報導】「我會站在最前線處理野生動物的案件。」辛巴威大學(University of Zimbabwe, UZ)學生穆永加.庫瓦雷加(Munyonga Kuvarega),堅定地表明他對野生動物保育的決心。五年前,一群來自辛巴威大學的學生與當地多位處理動物保育案件的律師攜手投身於「為野生動物發聲」(Speak Out For Animals, SOFA)非營利組織,擔起保護非洲野生動物的使命。「動物不會說話,但我們可以!」這是SOFA創辦人兼講師埃弗.維姆拜.奇諾達(Ever Vimbai Chinoda)在創立組織時提出的信念。2015年的一起美國獵人非法槍擊「辛巴威獅子塞西爾」(Cecil the Lion)事件,啟發了奇諾達創立SOFA,期望以法律成為野生動物的代言者,捍衛野生動物的權益。SOFA辛巴威大學分會主席,也是農業學系動物科學組學生的貝弗利.庫扎伊什.庫佩塔(Beverly Kudzaishe Kupeta)提及,SOFA讓他擺脫對女性從事動物保育工作的歧視,「參加SOFA讓身為女性的我可以為野生動物而戰,更讓家人看見和支持我對動物的熱愛。」「非洲野生動物正面臨盜獵、黑市動物貿易,還有乾旱⋯⋯」奇諾達指出,隨著非洲人口增加,南部乾旱使牧草供應減少,迫使牧民進入野生動物區域,加劇人類與野生動物之間的衝突。人類可以建造屬於自己的住處,但動物無法。庫瓦雷加期盼地說:「我有一個夢想,就是幫野生動物成立一個安心的家。」他希望用法律的力量,為野生動物設立國家公園、保護區、庇護所等。SOFA辛巴威大學分會與國際動物福利基金會(International Fund for Animal Welfare, IFAW)合作,於2021年推出野生動物法律課程(Wildlife Law Module),並推動商法學院於2024年設立野生動物法律的碩士課程。「雖然法院可以逮捕狩獵者保護野生動物,但我們需要大眾不僅是旁觀,要一起邁出實際的一步。」庫瓦雷加表示,他們提倡透過培育更多動物法律專業人才,建立有效保護野生動物的法律體系。 SOFA辛巴威大學分會與國際動物福利基金會合作,在校園提倡動物保護議題,增加學生對於動物保護法律的認識。 圖/截自國際動物福利基金會網站SOFA不僅在校園中發揮影響力,更深入當地社區。在辛巴威,部分村落一直有著狩獵養活家人的習俗,但隨著村落有學生加入SOFA,他們逐漸認識到狩獵動物的殘酷,紛紛放下過去的行為。「我們成功讓150名檢察官、法官,了解訂立野生動物法律的必要性。」奇諾達透露,他們希望法律界會因SOFA影響的司法人員而產生變革,讓野生動物受到法律保護。「我們接下來會致力修訂《辛巴威國家公園和野生動物法》(Zimbabwe Parks And Wildlife Act)。」奇諾達認真地說。他補充,未來他會編纂一本野生動物法律案例書,供法官作為判例來使用,同時當作課程教材。庫瓦雷加立志,無論遇到什麼挑戰,他會繼續幫助動物們「說話」,讓SOFA的使命延續下去。 埃弗認為,參與野生動物法律課程的學生來自不同科系,這能夠將SOFA辛巴威大學分會打造成更多元化的團體。 圖/埃弗提供
凝視你的《凝視》 林聖啟以金屬再現動植物新生命
藝文
第1782期
凝視你的《凝視》 林聖啟以金屬再現動植物新生命
焦點
2023-10-18
【記者李雨羲綜合報導】「每一位藝術家都需要花時間去凝視自己的狀態,最後再以作品投射出來。」由八位藝術家共同參展的《【凝視 Gazing Ones】動物創作聯展 2023 Animal Art Exhibiton》,於7日在富貴三義美術館開展。展覽以動物作為創作中心,透過多媒材雕塑的方式,表達藝術家各自的生命經驗與自我探索的結果。其中,來自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的林聖啟,展出了以金屬為媒材,並結合動植物元素的雕塑作品,將他所「凝視」到的生活,與內心所想像的「美好」呈現給觀眾。 林聖啟表示〈序曲〉是自己創作生涯中的一個轉捩點,也確立了他的創作風格與方向,命名靈感則源於《坂本龍一:終章》。  圖 / 富貴三義美術館提供在構思創作主題時,林聖啟從他與祖父母生活的童年經歷出發,展現植物與神話中珍奇異獸的結合。由於家中十分重視祭拜儀式,在「神明桌」的陪伴下長大的林聖啟,便對於壁畫中神明的坐騎有著深深的烙印,「很多影集都以鹿作為有神靈性的代表動物,所以一般民眾對於兩者的連結也會比較有共鳴。」在作品〈序曲〉及其續作〈序曲—春〉中,他便選擇鹿作為創作原型,以紅銅燃燒製作成的玫瑰花瓣包覆住軀體,並利用開花的樹枝製成鹿角,透過植物元素堆疊的方式,增加作品的生命力。 〈序曲 — 春〉的葉子皆是以紅銅製作,因為紅銅本身材質柔軟,無論是敲痕或紋路的變化,皆比其他金屬更加多元。  圖/林聖啟提供「在觀察鹿群的過程中,牠們總是讓我有種特別的悸動感。」創作期間,林聖啟不僅在網路上查看相關資料,甚至也到農場親自接觸鹿群,觀察牠們的一舉一動和習性。其中,最讓林聖啟有感觸的便是鹿群「飲水」的姿態。他提到,野生鹿在飲水時,仍需警惕四周有無天敵,因此神情或狀態都十分緊繃,但這樣的舉動在人類眼裡,卻流露出牠們非比尋常的纖細與優雅。因此,在作品〈鏡中花—春水〉之中,林聖啟選擇創作出人類「凝視」到的祥和瞬間。他以不同溫度燃燒後的紅銅色澤,製造如負片效果般的鹿身花紋,也利用不銹鋼光滑鏡面的視覺效果,呈現清澈的水波紋,傳達出靜謐的氛圍與感受。 專案藝術總監邱瓊儀提到,在觀眾凝視〈鏡中花 — 春水〉的同時,展場其他作品也在凝視著觀眾。  圖 / 富貴三義美術館提供而在作品〈繁榮—棠〉中,林聖啟則參考自己飼養的孔雀魚與鬥魚進行創作,他透過綻開的樹枝與花朵,呈現魚尾的延展性與游動時的動態感。不同於一般的金屬雕塑,林聖啟認為既然選擇了紅銅作為媒材,應嘗試發揮它本身的特性製作。因此,他在色彩的安排上,放棄了常見的烤漆上色,而是利用紅銅接觸到不同溫度後,所轉變的紅、金、黑色進行編排,增加作品的視覺趣味性。林聖啟解釋,魚尾的黑色玫瑰花便是將紅銅放入烤箱後,再反覆加熱而成。 〈繁榮 — 棠〉被刻意安排在落地窗前,使窗外綠意盎然的植物和它產生互動性與色彩的對比。  圖 / 富貴三義美術館提供「無論是我們對於藝術家本身的凝視,抑或是觀者對於雕塑的凝視,乃至於作品之間的互相凝視,都是展覽想要傳遞的『凝視』。」專案藝術總監邱瓊儀認為,一般人在接觸藝術時,經常覺得它過於抽象而難以理解,所以他期望能以「動物」這類大眾熟悉的主題,讓民眾能嘗試在藝術領域中,找到屬於自己與藝術家、藝術品之間的共鳴。觀眾鍾睿秀先生也說:「雖然我不太能掌握每一個作品確切的理念,但我在欣賞這些動物的時候,好像可以在牠們身上看到我某些狀態的樣子。」
植物融動物特徵 陳姿妤創「模組畫」映自我潛意識
藝文
第1774期
植物融動物特徵 陳姿妤創「模組畫」映自我潛意識
2022-12-07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學生陳姿妤為大家介紹作品〈腦袋長草〉。 圖/詹晶雅攝【記者詹晶雅台北報導】色彩淡雅的水墨畫圍繞展場四周,畫中的植物隱約顯露動物特徵。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學生陳姿妤舉辦《植物模組建構》個展,運用水墨結合模組(註一)的概念,重新審視理性意識下真實的自我狀態。展覽於3日至28日在99度藝術中心展出。註一:模組帶有變形與組合的概念,源自電子、機器與軟體等領域,用於組成完整功能的系統、裝置或程式。模組的概念源自理工領域,被陳姿妤應用到藝術領域,表達可隨意變形、組合與修改的創作手法,經模組化的植物皆展露一部分動物特徵。他表示,母親的躁鬱症不斷影響他的性格與人生,讓陳姿妤覺得不輕易展露情緒才能成為正常人,因此,他以不具情感的植物作為創作主題,藉此隱藏自身情緒。隨著陳姿妤開始接觸心理學的相關知識後,他了解到,若長期以理性意識壓抑感性的潛意識,則可能導致心靈失去健康。陳姿妤表示,「我畫植物是理性意識使然,而被理性意識占據導致身心失衡的我,透過創作試圖找回潛意識。」 作品〈兩棲擬態〉,以不同質感的畫紙,代表水平面上下兩個世界,展現植物與動物的分界。 圖/詹晶雅攝一株淡綠的草浮於水面,水面下是黑白的海底世界,海底中充滿各種奇形怪狀的水生動物。在〈兩棲擬態〉中,陳姿妤選用較為光滑的原色楮皮(註二)代表陸地,並以紅花青絲雲龍紙(註三)代表海洋,而紙上的花瓣與纖維則用以模擬微生物。整幅畫作約有4/5為海底的範疇,陳姿妤解釋,由於過去長期夢到與水相關的畫面,歷經諮商以及藝術治療等課程後,他了解水意味內心深處的恐懼,因此,陳姿妤嘗試藉創作轉念或消化恐懼。註二:原色楮皮為具有宣紙手感及溫潤觸感的白色畫紙。註三:紅花青絲雲龍紙為一種帶有花瓣與纖維絲條感的畫紙。 作品〈剖露真心〉,以傳統水墨筆法,展現理性的植物也具「偽裝」性質,呼應陳姿妤自身的內在世界。 圖/陳姿妤提供水墨畫〈剖露真心〉中,一截被剖開的樹幹露出形似動物的肉塊、血管組織與凝固的樹液。陳姿妤說明,樹幹以表層樹皮隱藏內在世界,展現「偽裝」的性質,如同他以理性的植物為繪畫主題,不過在潛意識的影響下,仍會畫出感性的動物特徵,「描繪肉體的組織感,可以使感性的潛意識有個表達窗口,反應最真實的自我。」陳姿妤說。 《植物模組建構》的展場環境,呈現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學生陳姿妤碩班以來的作品。 圖/詹晶雅攝觀眾許嬋貞提到,「以前我覺得傳統的水墨畫就是山、水、鳥,但他(陳姿妤)用(模組)的創作方式,令人耳目一新。」陳姿妤的親友許淑貴則分享,相較於陳姿妤大學時期的作品,給人一種搖擺、迷惘的感覺,本次展覽的畫作讓他感受到陳姿妤下筆時的肯定以及對未來的方向,「我覺得他(陳姿妤)已經願意去面對恐懼,真正的成長是你完全接受自己的樣子,不管好壞。」他說。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學生陳姿妤為大家介紹作品〈溶生狀態 2.0〉。 圖/詹晶雅攝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