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親愛的,路上小心》直面生命 鉛筆手繪溫柔談離別
藝文
第1819期
《親愛的,路上小心》直面生命 鉛筆手繪溫柔談離別
2025-11-21
【記者陳少凡報導】就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與影像跨域學士學位學程的簡昕蕊,於14日至16日展出畢業製作影片《親愛的,路上小心》,他以音樂與動畫的形式,將自身對離別的感悟轉化為視覺與聽覺體驗,呈現給觀眾。 動畫中,主角搭上象徵生命的列車,穿過隧道後看見已離世奶奶的身影,隨後奔向前方,伴隨著回憶殘影與奶奶重逢。《親愛的,路上小心》畫面由簡昕蕊與陳芮稘共同創作,以鉛筆手繪呈現簡昕蕊內心的情感與思緒,他說:「比起流行的電腦動畫,手繪保留著人的溫度。」而簡昕蕊在動畫完成後,意識到片中的老奶奶與自己已離世的奶奶很相似,這份不經意的投射也成為作品中隱約浮現的思念。此外,簡昕蕊認為,主景車廂乘載著生命的前行,「我覺得死亡是前往另一個地方,是在人世與離世之人最後能同行的一段路。」 除了動畫本身,作品的聲音由簡昕蕊親自打造。他以環繞音響包覆觀眾,用手碟與鋼琴構成極簡卻具有生命力般的配樂,呈現出主角內心最純淨的想法。此外,作品中部分聲音取自真實錄音,例如簡昕蕊實地前往新竹尖石紀錄森林鳥鳴,成為動畫裡象徵阿嬤出現的提示;列車的低頻則混合真實車廂與金屬容器的聲響,讓觀眾彷彿坐上記憶的軌道。而影片主題曲則由簡昕蕊的好友雪莉曾(化名)獻唱,雪莉曾說:「這首歌應該算是一種還在的人的自述。」他表示,主題曲的力量在於讓每個人都能放入自己的「再見」。《親愛的,路上小心》的聲音成為一條溫柔的引路,帶著觀眾在離別與重逢之間前進。 過去對簡昕蕊而言,逝去即是離開,但近年開始相信逝去的人會以另一種方式陪伴在身旁。「有時候這是一種自我安慰,但我覺得每次心裡抱持這種想法,事情就會順利進行。」他表示,自己曾在表演前戴上阿嬤留下的珍珠項鍊,並順利完成表演,策展期間展場也未受颱風影響,這些經驗讓他相信逝去的人仍在守護自己。簡昕蕊希望透過作品,讓觀眾學習面對離別,並思考死亡不全然是悲傷的,而是生命的延續與重生。 《親愛的,路上小心》讓觀眾直面內心的情緒,觀眾陳同學(化名)說,「看到阿嬤背著小女孩的片段時,我忍不住哭了,很多童年與親人離別的回憶瞬間浮現。」簡昕蕊表示,正視再見是很困難的課題,「但正因如此,我才能梳理自己的情感,將它凝縮在短短的音樂與畫面裡,讓每個人都帶走屬於自己的感受。」透過作品,簡昕蕊想讓觀眾感受到離別背後的溫暖與力量。
五彩花紋布拼出家庭溫度 《兔子巷968號》展情感記憶
藝文
第1817期
五彩花紋布拼出家庭溫度 《兔子巷968號》展情感記憶
焦點
2025-11-07
【記者熊子萱台北報導】五彩斑斕的拼布,小兔子在動畫場景中跳躍。就讀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的吳家昕,獨力完成動畫片《兔子巷968號》,呈現他對於家庭的觀察與感受。作品於2日在2025金片子大賽入圍影展,及2025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新星影展進行首映。 《兔子巷968號》以家中最年幼的兔子為主角,以牠的視角觀看姊姊即將帶男朋友回家時,家人之間的慌亂反應。吳家昕表示,故事靈感來自他的自身經歷,「實際狀況其實比動畫還要誇張,當時大概有十幾個親戚在大門口看姊姊男朋友,他應該嚇得要死。」在《兔子巷968號》中,各個角色對應到吳家昕的家庭成員,「而我之所以選擇兔子作為角色形象,是因為寵物兔子是陪我成長的家人之一。」此外,他認為將角色動物化的方式,能讓觀眾更親近角色,他也能更坦率的畫出心中理想的角色動作和樣貌。 吳家昕在作品中使用大量的拼布,並以幾何形狀建構出平面與立體畫面。例如動畫一開始,背景的拼布是整齊的平面方格,「而另一種呈現形式,是兔子穿梭到廚房並爬到樓上窗戶的微透視。」吳家昕用近景大、遠景小的方式打造透視感,讓《兔子巷968號》躍然紙上。觀眾童先生(化名)認為:「用拼布編織的創作手法蠻特別的,非傳統的2D空間也呈現不同視角。」在主角一家知道男朋友要來時,所有的拼布漸漸傾斜歪曲,最後呈現破碎化,映照出角色從最初平靜轉變為慌亂的心境。 「我用手機拍下布料的花紋,再用電腦把它切成我要的形狀。」吳家昕用相片結合電腦繪圖,將拼布剪裁成角色的服裝、家中的電視和庭院晾著的衣服。此外,透過不同花紋的剪貼,使動畫播放出來會有如同光影、隨風飄動的畫面,增添立體感和動態感。觀眾卡比獸(化名)分享:「主角家中的電視用正方形的布做出外框,裡面則變換不同顏色或花紋的布料,看起來就像真的在播映一樣。」 而花紋拼布的發想,來自吳家昕對家庭的記憶,「我媽媽會做拼布被子給每一個小孩,因此,拼布給我帶來溫暖的家庭感受。」他認為,家人各自忙碌的狀態就像擁有不同花紋的布料,但需要時仍會彼此照應,如同被縫合成溫暖的拼布。「我覺得家人之間的聯繫,不是一天到晚常常見面,而是一種自然而然的連結跟關心。」吳家昕以拼布結合動畫,將對家庭的記憶與情感視覺化,呈現出家人之間如拼布般緊密、溫暖的故事。
以VR重塑地獄想像 海闊拉帝領觀者思考道德變遷
藝文
第1816期
以VR重塑地獄想像 海闊拉帝領觀者思考道德變遷
2025-10-31
【記者邱柏翔台中報導】結合VR虛擬實境與動力裝置,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碩士班的陳誌陽、閔詩涵組成的藝術團體海闊拉帝 Hi-Quality,25日於毛刺 Glitch展出《地獄觀》,透過3D動畫,將臺灣民間的地獄景觀搬進展場。 展覽核心是一件名為〈地獄觀〉的VR互動裝置。觀眾戴上頭盔後,會沉浸在四個取材自台灣歷史與鄉野奇談的場景中,例如以白色恐怖時期為背景的畫面。四個場景裡,海闊拉帝刻意淡化故事線,並將詮釋權交給觀眾。觀眾David(化名)說:「作品探討的文本內容不會太沉重,但很值得思考。」陳誌陽解釋,他們想要打破宗教信仰中,做了壞事就會下地獄的單一想像,並挑戰宗教權威所灌輸的非黑即白的審判標準。而作品名稱〈地獄觀〉具有雙重意涵,既是觀看地獄的行為,也指涉關於地獄的觀念。陳誌陽表示,個人的道德觀,便是形塑地獄樣貌的根源,他說:「地獄跟天堂是根據自身對其的想法,而產生相應的畫面。」他補充,地獄並非一個固定的實體,而是一個由社會價值觀所建構的概念。 展場另一角落,作品〈地獄電腦〉不斷渲染著地獄影像,將地獄的傳統觀念用現代方式重新詮釋。作品外觀結合電腦零件與血肉模糊的肉塊造型,源於海闊拉帝對當代生活的反思,現代人日復一日的勞動行為,就如同傳統地獄裡每天下油鍋、拔舌頭的永恆折磨。陳誌陽補充,這件作品呈現出隨著時代演變,想像地獄的方式也會不同。過去,人們會透過觀落陰等超自然方式來窺探地獄,「那現代是不是能透過科技來轉化這個過程?」陳誌陽表示,〈地獄電腦〉便是讓當代人重新想像、觀看、並建構地獄的全新方式。 在海闊拉帝的作品中,他們會將地獄美學轉化成展場可直接感受的作品。例如3D動畫裝置〈窗外有鬼〉中的鬼魂形象,挪用了〈地獄觀〉中的角色模型,像日本士兵與林投姐。陳誌陽解釋:「3D讓鬼魂好像在現場,但實際上又不在現場,就很像展場同時有另外一個世界並存。」觀眾邦邦(化名)表示,脫下VR設備後,3D動畫裡鬼魂敲窗的聲音,帶給他很強烈的感受。他說:「我感受到〈窗外有鬼〉給我的刺激反應,那是一種非常真實的身體體驗。」 《地獄觀》呈現出地獄的多重面向,也提供觀眾多樣的觀看方式。海闊拉帝選擇不給出標準答案,陳誌陽說:「藝術家的觀看跟見解,並不是一個正確的解答,反而可能局限作品的觀看方式。」《地獄觀》將詮釋權完全交還給觀眾,邀請每個人從不同面向切入,去定義一個屬於自己的當代地獄樣貌。
朱冠丞以多媒材翻轉生態角色 領觀眾正視植物權利
藝文
第1814期
朱冠丞以多媒材翻轉生態角色 領觀眾正視植物權利
2025-10-02
【記者陳少凡報導】今年畢業於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系碩士的朱冠丞,以作品展《A Plant’s Dignity》榮獲2025桃園設計獎視覺與商業設計類新銳設計師組金獎。作品共有四大展區,涵蓋2D畫作、互動裝置、3D動畫與真實影像,將他對植物權的理解與想法投射到觀眾眼前。 「我覺得創作很大的層面是源於生活。」朱冠丞表示,他熱愛山林,經常觀察其中的昆蟲與植物,也因此注意到自然環境裡被忽視甚至遭不當對待的生命。在第一展區,他繪製了數十種的植物圖像,並在圖片背後寫下該植物的意義與用途,藉此探討植物存在的本位意義。朱冠丞的指導教授李根在說:「朱冠丞的創作歷程始終圍繞著動植物議題。」他補充,現代多是以人本為核心的設計,但其實人在萬千生物裡並非唯一主體。李根在接著說:「當設計開始轉向非人類的角度時,我們自然會去關注人以外的生命,朱冠丞的作品正好呈現了這樣的關注與思考。」 在第二展區中,朱冠丞運用感壓技術,並準備各36種花與葉、莖以及盆栽的圖案,讓觀眾自行搭配生成新的植物影像。當觀眾觸摸連接感測裝置的植物時,壓力感測裝置隨即啟動,「我們只要去碰觸植物,例如摸葉子,它就會長出新的葉子;摸花,就會開出新的花。」朱冠丞補充,觀眾可以透過按壓植物的方式,讓它在螢幕上即時呈現。然而,他表示,在追求美觀的過程中,觸摸也象徵著不斷按壓、踐踏植物本身,「當人類彰顯自身主體性時,往往忽視並壓抑了植物的內在價值。」 「如果人類持續不道德地對待植物,未來會發生什麼?」延續這個疑問,朱冠丞與研究所同學董恆瑞合作,以 3D 動畫構築一個植物進化後反過來統治人類的世界。在這個想像裡,人類的骨骼被吸收成植物的根基,毛髮則延伸為枝葉的載體。朱冠丞在動畫中使骨架生出異樣的植株,毛髮間竄出無數枝枒。觀眾包小姐(化名)表示,雖然3D動畫很唯美,但當想到畫面中提供植物養分的是人類肉體時,會產生一種複雜的情緒。朱冠丞說:「人們常認為萬物存在是為了服務人類,但卻沒有人想說我們人類也可以為別的物種提供幫助。」 此外,朱冠丞收集日常中遭人類不當對待的植物殘骸,並放至展場展出,「例如山林裡被砍伐、踩踏、燒毀的枝葉,或是即將被淘汰的花草。」搭配他在烏來或海外採集時所拍攝的影像,形成了懸掛的畫卷與枯萎的花。朱冠丞提醒道:「這些對植物的傷害不是沒有發生,只是我們很少關心。」他表示,原本他曾考慮將植物殘骸及攝影作品放在展覽開端,但最後選擇將其置於最終區,「我希望觀眾在經歷虛構與未來的想像後,再次回到眼前的真實,直面人類對自然的踐踏。」
多重風格描繪動物習性ㅤ《Miceseek》建構奇幻寓言
藝文
第1813期
多重風格描繪動物習性ㅤ《Miceseek》建構奇幻寓言
2025-09-26
【記者熊子萱台北報導】「有一則寓言流傳,若是在晚上剪指甲,老鼠會吃掉指甲並變成你的樣貌。」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學生謝雨彤以此寓言為開端,創作影像作品《Miceseek》,於20日在政大傳播學院劇場首映,並在第十一屆影視編導實務成果影展《前奏 Take 0》播出,以衝擊性的視覺美學,帶觀眾進入寓言世界觀。 《Miceseek》以老鼠作為守舊表徵,因為牠常被聯想到偷東西及藏匿於窩中的形象,象徵對事物的執著與留戀。與此相對,鯊魚則代表求新,「鯊魚是一個停止前進就會死掉的動物,因為牠必須不斷往前游才能讓水進到鰓裡面。」謝雨彤認為,陸上動物跟水中動物的組合充滿趣味性,觀眾無法想像兩個不同維度的生物同時出現在畫面中,讓兩者的相遇和衝突畫面更有衝擊力。 影展策展人許維心認為,偏向寓言故事的《Miceseek》在影展中獨樹一幟,「以風格來說,這部片最為強烈,把動物性回歸到人身上的呈現方式蠻有趣的。」謝雨彤認為,增加動物性能讓觀眾更直觀的接受劇情,「如果用動物來呈現,會讓整部片的設定離現實更遠。」他指出,這樣的手法讓觀眾即使無法理解劇情,也不影響觀看。而謝雨彤在上一支作品《呱》中,也是以兩隻青蛙為主角,動物性已然成為他的創作風格。 在服化設計上,老鼠的服裝選用顏色不同的毛堆疊出皮草,讓層次看起來更加豐富;打鬥武器則是傳統編織網子,表現老鼠想抓住和守護看到的事物。鯊魚的服裝則使用會反光的PU材質,並加入背鰭和魚尾,搭配充氣流星鎚和小電腦,打造前衛、未來科技感的風格。觀眾蔡季妍說:「對這部片最印象深刻的是完成度很高,包含服化、美術陳設都很成熟,讓人覺得不像學生製片。」 除了動物性和強烈的視覺性,謝雨彤在片中使用兩段動畫,幫影像的敘事結構分章節。第一段是中國風的精緻動畫,建立出寓言故事的背景和老鼠的角色特性;第二段則是類似蠟筆筆觸的手繪動畫,描繪出鯊魚過往的挫折和心態轉變,讓他的人物設定更飽和。「我想以視覺衝擊呈現這部片,讓觀看的人可以完全專注在裡面。」謝雨彤在《Miceseek》中,用手繪動畫、字卡和章節標示等視覺表現來抓住觀眾的注意力。 「我最喜歡的是《Miceseek》的視覺呈現非常豐富,很容易讓人進入到這支片的世界觀。」觀眾包依依說。謝雨彤用自己的風格打造《Miceseek》,「我沒有特別想要傳達什麼,或是讓觀眾看懂什麼,就是希望大家看得開心就好。」
經典動畫換上台語面貌 成台語傳播的新轉機
專題
第1792期
經典動畫換上台語面貌 成台語傳播的新轉機
2024-04-10
公共電視台語台近年擴增以動畫作為台語推廣媒介,多部以台語配音的知名動漫,如《派對咖孔明》、《間諜家家酒》皆受到大眾喜愛。 圖/杜以璇攝【專題記者胡王子行、杜以璇、葉蓁芸、張愷文、陳婕柔綜合報導】「安妮亞上尬意食土豆/討厭紅菜頭!」打開台語版動畫《間諜家家酒》第一集預告片,安妮亞經典台詞以台語再次出現於大眾面前。今年1月台語配音版《間諜家家酒》首次亮相,是繼2023年12月播出的《派對咖孔明》台語版後,再度引起熱烈討論的話題。以現代大眾熟知的動畫,結合臺灣本土語言的台語版日本動畫逐漸成為觀眾矚目的焦點。然而,大眾對台語版日本動畫的熱情與興趣,會不會只是一時興起呢?新鮮感褪去後,台語配音的影視作品還能持續發展嗎?公共電視台語台1月初於臉書粉絲專頁釋出台語版《間諜家家酒》片段精華後,至今留言量已超過一千則。富有喜感的內容與新穎的呈現方式,也讓大眾期待日本動畫後續與台語配音的融合。公視台語台長呂東熹表示,《派對咖孔明》預告片首播不到一周,在網路上的瀏覽數量已達30多萬。相較於公視台語台其他僅有幾百次觀看數量的YouTube作品,目前兩部動畫僅播出精華片段,卻已達到2000以上的觀看數量。目前為華視配音訓練班學生的徐睿楹說:「近十幾年(臺灣)其實都沒有全台語配音,我覺得這是一個很新鮮、很值得嘗試的事情。」對於年輕一輩的台灣人來說,台語逐漸成為陌生語言,而台語和日本動畫碰撞所產生的衝突感,讓徐睿楹認為台語版日本動畫可以帶給年輕人意想不到的驚喜,提升年輕人重新認識本土語言的興趣。台語配音的日本動畫除了引起台灣年輕人注意,也讓來台留學生有進一步認識臺灣本土語言的機會。來自澳門、從未接觸過台語的觀眾梁嘉穎興奮說道:「原來台語不僅能呈現老式的味道,還可以跟新事物結合,創造出不一樣的化學反應。」有別於常見的華語配音,台語配音帶來的新鮮感成為他觀看台語版日本動畫的主因。徐睿楹也提到,台語配音製作出來的反差是吸引他的關鍵,「雖然台語和日本動畫結合偶爾會出戲,但是多了一層親切感。」對於熟悉動畫的年輕世代來說,公視台語台新奇的創作風格成功掀起話題,擔綱台語版《間諜家家酒》主角之一——安妮亞・佛傑配音工作的林慕青說:「公視台語台想要的,是觀眾因為內容有意思而去看(台語台),並非帶有(學習)目的性地去看台語台。」他表示,這次公視台語台轉換創作初衷後,才讓《派對咖孔明》與《間諜家家酒》台語版出現在年輕人視野裡。 2024年1月台語配音版《間諜家家酒》上線,作為該作聲音導演的配音員林慕青認為將熱門動漫結合台語,能提升大眾對於台語作品的關注度。 圖/葉蓁芸攝台語配音漸受重視 配音員望呈現本土語多元性事實上,以動畫為台語推廣媒介的計畫約五年前已開始執行,呂東熹說:「當時教育部與文化部各出資新台幣300萬元,委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的教授成立翻譯小組,以台語為《櫻桃小丸子》配音。」此項計畫不只請學者來監督發音,連日本片商都要求台語配音員得經他們親自審核聲線的合適度才能繼續錄製,可謂嚴謹至極。公視台語台也陸續購買了幾部作品進行台語配音,其中,《派對咖孔明》與《間諜家家酒》播出後受到觀眾的熱烈迴響,顯見台語配音賦予了作品不同於過往華語配音的吸引力。呂東熹也說明,製作台語配音版的動漫作品或其他節目,是希望能夠達到台語推廣與啟蒙的作用。林慕青回想剛入行時的台語配音產業,認為公視台語台過往較著重於發展台語節目而非台語配音作品,但後來為了打開市場,找了觀眾感興趣的話題或卡通。對於電視台引進動漫並製作台語配音,林慕青說:「要讓觀眾覺得有趣,才會去看台語,學台語。」 公共電視台語台長呂東熹認為,台語配音動畫提供年輕一輩語言學習的機會,期望提升重新認識語言的動機。 圖/胡王子行攝在台語配音受到關注時,腔調的差異也成為了配音工程的課題之一,負責配音台語版《派對咖孔明》女主角——月見英子的穆宣名說:「台語的腔調關乎個人的成長背景,我有個來自宜蘭的配音員朋友,在北部工作受限於以泉州腔為優勢腔調的配音環境,完全不能使用到宜蘭腔,我覺得有點可惜。」他認為,不同腔調都應有被推廣的機會,過往配音領班受到北部腔影響較大,導致台語配音的作品腔調較為單一。因此,他也樂見台語配音可以更多元化,出現多種腔調的嘗試與呈現。本土語言開始在配音界受到重視的同時,也意味著業界對於配音員本土語能力會有所要求。對於精通本土語能否幫助其在業界生存,資深配音員于正昇說:「對於領班來說,今天請了一位經驗豐富但不會講台語的配音員,與其叫他一句一句照著唸,不如找個能流利使用台語的人俐落的配完。」在題材多元、媒介選擇多樣的時代,如何提升配音作品曝光度與競爭力,為配音表演增加趣味,成為配音員們的一大課題。配音市場陷萎縮困境 台語人才斷層盼新血加入「你現在會覺得(配音)聽起來很奇怪對不對?這就是問題,年輕人已經不接受這些(配音)。」臺北市配音人員職業工會理事長曹冀魯指出,配音是影視產業的末端,過去許多香港電影、戲劇或日劇都需要配音,然而時代轉變,觀眾逐漸習慣聽原音版本,導致現在的需求量相較過往減少許多。林慕青也點出,過去大多數人只會說台語,因此台語配音顯得相當重要,但華語普及後,觀眾已不再有觀看台語配音的動機。觀眾的需求與收看配音版本的動機減少,進而導致台語配音市場逐漸萎縮,成為目前配音產業面臨的困境。談及本土語言配音的發展,曹冀魯仍認為台語配音對於產業而言是必須的。「這(台語配音)就是一個走向吧,也是多元的發展,以工會的角度來講,我覺得這是好事。」他表示,無論什麼語言都是一種呈現方式,對於台語配音動畫的新嘗試抱持樂觀其成的態度。呂東熹站在製作方的角度也持相同想法,他指出,現在年輕一輩、兒少對台語的熟悉度低,所以我們應該讓兒童的成長過程中,有更加多元的語言學習機會。「我們希望給大家多一個選擇(學台語),可以透過動漫讓你有興趣來學台語。」呂東熹說道。雖然台語配音有其必要與重要性,但也面臨人才斷層的困境。同時擔任《間諜家家酒》台語版聲音導演的林慕青表示,台語版配音的人員配置相較華語版少了將近一半。除了因經費不足以外,有能力勝任台語配音工作的人才也不多,導致配音員必須一人分飾多角。林慕青說:「不是隨便一個會講台語的人都好,聲線還要符合角色,每個角色能找到兩、三個人來試音就已經很厲害了。」此外,角色的聲音也因人才稀缺而受限,林慕青以《間諜家家酒》的台語配音為例,他認為觀眾對於角色聲音有一定程度的期待,希望聽見年輕、帥氣的聲音,「但大部分男性的台語配音員普遍年紀都比較大,他們的聲音還是很好聽,可是對於角色來說可能就沒有這麼符合,這是一個困難點。」他指出,台語配音需要新的聲音加入,才能帶給大家新鮮感,不會讓觀眾一直聽見重複的聲音。 臺北市配音人員職業工會理事長曹冀魯指出,能流利完成台語配音工作的配音員僅數十人,且受到角色的聲音需求限制,台語配音員人才十分稀缺。 圖/葉蓁芸攝創作者呈現台語內容 以自媒體延續本土語生命如今,新興科技帶動人類發展的趨勢愈來愈顯著,生成式AI工具的投入,是否能為台語配音產業帶來轉機?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AI工程師Ziwei(化名)肯定AI的能力,他認為AI能協助保留一門語言,「將這些(語言)data讓AI學會,(語言)就不會隨著時間消失,算是語言的傳承。」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內容執行長黃兆徽也期待AI和配音員的合作。他提及,AI能幫助人做更多的事情,例如人類到不了的音域,或擁有不會生病的『身體』。Ziwei談到目前台語配音的資料少,也較難取得。他以台語影視作品為例,指出AI需轉換中文字為台語,將會是技術面上的難題。他解釋說:「(AI看的)文字是國字,要訓練AI看國字但用台語講出來才能製作AI模型,國字到台語的音標,這個過渡過程的資料其實很少。」穆宣明和林慕青也提及台語配音的一大特點是台語轉音、各地區腔調差異和台文應用,訓練AI需花更多時間去調整。穆宣名表示,在配音時需讓面部表情與聲音表情連動,「(動畫配音)要對卡通的口型和表情,這個可能是AI目前做不到的。」 資深配音員夏治世強調,一名好的配音員除了良好的聲音展現外,模仿人物的表情、口型等表演功力也影響最終呈現的效果。 圖/杜以璇攝除了有動畫配音外,在自媒體熱潮盛行的時代,也有不少人在YouTube或Podcast平台使用台語創作各類型內容,希望能擴大台語傳播的可能性。自媒體經營者Hiân-á ê ma-ma(化名)目前正經營全台語Podcast《台灣人台灣事》,他認為現今社會缺乏學習台語的誘因,成為推廣台語的困境。他舉例:「學英文是為了更好的未來,但是台語呢?」從小出生在台語環境的他,並不希望這份獨特的台灣文化隨著時代變化而流失,因此選擇藉由自己的力量來保存台語。除了Podcast外,也有不少影音內容創作者正在保存台語。Ayo(化名)正於YouTube經營台語教學的頻道——「台南妹仔教你講台語」,他在影片中說台語,希望透過成為影片創作者,製作台語影片,讓更多人能在生活中接觸、運用台語。「創作就是一個拋磚引玉的過程,我樂見越來越多人(受到啟發)一起發展(台語),那母語就不會死掉。」Ayo說。無論是台語配音的動畫節目、AI台語配音、台語YouTube頻道或台語Podcast都是新興的傳播方式,希望透過多種媒體形式保存台語。「一個語言的消失,其實就是文化的消失。」黃兆徽說道。他期許在AI發揮功能的同時,政府也積極拓展台語文化傳播,保存台語文化。Ayo認為台灣身為一個多元族群的國家,應做到「語言平等」,使用任何國家語言(註)應不受歧視或限制,他對未來期許道:「未來不需要有任何人出來說要推廣台語,而是這個語言自然而然在生活中出現,也不會有人覺得奇怪。」註:根據文化部《國家語言發展法》,所稱國家語言指台灣各固有族群使用之自然語言及台灣手語。
當音樂不只耳朵能體驗 虛擬元宇宙共創感官饗宴
專題
第1765期
當音樂不只耳朵能體驗 虛擬元宇宙共創感官饗宴
2022-04-28
【專題記者劉亭妤、張博涵、羅子恆、吳凱西綜合報導】行走在各色燈光堆砌而成的道路上,腳步伴隨滑鼠聲噠噠,朝著演唱會場前進,倏地,在服飾店前停下,線上付款購買歌手聯名款服飾並一鍵換上,唯有身著這件衣服才有擠進搖滾區的資格,粉絲身影之間凝結出屬於彼此的認同感。此時,門鈴聲一響,才驚覺原來剛剛所經歷的,是虛擬角色帶領自己享受的一場線上演唱會,而手上剛送來的包裹中裝著沉甸甸的衣裳,和方才虛擬世界中所著一模一樣,享受音樂的快樂也因此得以延續到現實。幾坪大的否極泰來音樂股份有限公司裡,執行長李漢群在採訪進行中丟出他的大膽想法,那是他對音樂元宇宙的想像:設定虛擬角色,在參與虛擬演唱會的過程中體驗「現實」與「非現實」交織而成的嶄新體驗,「我們會去想一些有趣的事情,或者是從裡面去開發一些商機。」李漢群深信流行音樂產業能引領社會,相信創新想法就像他所熱愛的音樂,只要彈奏出第一個音符,所有的想像都可能接連發「聲」。不只開發商機,也創造專屬虛擬世界的音樂體驗,觀眾能隨意走向鼓手,或者靠近吉他手,玩轉音源、體驗不同樂器的音量組合,「所以在音樂的設計上面,可以做各式各樣的玩法,它就已經不是我們平常聽到的音樂。」背對窗戶的辦公桌前,如此的想像已經不知道在他的腦中上演了幾回,若時序流轉回十年前,這樣的天馬行空猶如癡望夜間點點星光,如今,隨著新虛擬科技日新月異,畢書盡於民國109年出道十年之際嘗試運用VR技術舉辦演唱會;隔年A-Lin在360度投影空間創造沉浸式展演;同年Julia吳卓源與婁峻碩SHOU共演《在田星球-翻玩音樂趴》XR音樂節目;今年,五月天舉辦突破三維空間、以元宇宙為概念的《陪你跨年線上演唱會》...,音樂人紛紛嘗試虛擬形式展演,漸次走上音樂元宇宙的實踐之路,創新的想法得以像真切可觸的燈火,被捧在手心感受。 A-Lin去年攜手音訊品牌「Soundcore聲闊」演出《Soundcore聲音夢境:A-Lin線上音樂會》,創造出兼具視覺、聽覺的沉浸式體驗。 圖/展演製作團隊FREES 自由設計創意總監馮建彰提供疫步藝腳印:疫情成虛擬展演推手新冠疫情邁入第三年,即使疫情控制不斷被各種變種病毒打回原點,在一切看似沒有明顯地好轉的低迷時局,虛擬科技產業卻得到蓬勃發展的空間。「隨著科技本來就會線上化,但因為疫情,加速了這個產業的發展。」李漢群回憶,在民國109年疫情爆發之初,表演邀約陸續取消或延期,原先預估半年能有10場表演,突然之間只剩下一、兩場,表演模式也改成線上展演,「2020年疫情剛開始,就是在嘗試替代實體表演形式,那是一個轉型的情況。」旗下藝人YELLOW黃宣不只接觸LINE線上演出,也多了BEATDAY虛擬展演的合作機會,從單純的實體表演線上化,轉變成一種結合全息攝影、VR、AR、XR等新科技技術的表演與互動形式,透過立體建模、特殊的攝影方式,在觀賞體驗上創造更多種可能。展演製作團隊FREES 自由的設計創意總監馮建彰也期待虛擬音樂展演的未來發展,「我曾經有這麼想過,這(虛擬音樂展演)就只是因為疫情關係的替代品,但沒想到疫情到第三年還沒有結束,然後這樣的產品看起來好像在發展中。」樂樂欲視 藝人融新科技創出多元演唱會實際走到表演前線,我們看見藝人運用不同媒介、場域,展演的各種虛擬演唱會。金曲音樂人阿爆就曾在「双融域 AMBI SPACE ONE」舉辦《聲.森不息》虛擬演唱會,視覺上用虛擬影像360度呈現壯闊的自然場景,阿爆則在其中擔任領航者,帶領現場觀眾一邊漫步在海面、森林、山谷中,一邊聆聽著歌手嘹亮的嗓音。阿爆認為虛擬技術再現了他對自身作品的視覺想像,「視覺設計的根基都是從我的音樂去發想、延伸,再被其他人重新轉譯,那也會有他們自己的靈魂在裡面,我覺得是很特別的一件事。」相對於《聲.森不息》用實體空間展演的方式,饒舌歌手蛋頭則和我們分享截然不同的演出經驗。他去年曾與虛擬實境音樂平台BEATDAY合作,出演《大嘻哈時代》全息投影演唱會。BEATDAY將演出場景打造成末日西門町,觀眾能在家使用電腦,以遊戲角色的身分在此元宇宙中穿梭、飛行,獲得360度的觀看體驗,還能更換角色服裝和髮型,而演出者則是以3D全息投影(註二)的方式在場中央饒唱。初次接觸虛擬表演的蛋頭興奮地說:「我覺得蠻新奇的,最後看到成品也覺得很帥!」註二:3D全息投影又稱為全像投影、全像3D,利用光線原理紀錄與呈現真實立體影像,使用者無需配戴任何眼鏡或頭盔等特殊設備,僅用肉眼就可看到立體虛擬人物或物件,此技術可用在展覽、商演、娛樂、交通工具展示等場合。而上述的線上虛擬演唱會常採用「多視角」進行場景設計,除了舞台正前方的視角外,還有主唱、導演、側邊或後台等視角供觀眾探索。李漢群更透露,在黃宣未來虛擬演唱會的DEMO中,觀眾能透過手指或滑鼠調整觀賞角度,「我就直接轉到樂手的臉前面去,還可以看黃宣的光頭後面到底是怎樣,這個就會很有趣。」然而面對新型態的演出方式,歌手及音樂產業工作者們都仍在摸索、學習。阿爆分享,歌手在虛擬演唱會須注意許多有別於傳統演唱會的細節,例如在綠幕前與鏡頭互動時的距離掌控,也要讓肢體習慣面對鏡頭。蛋頭也提及在綠幕攝影棚中演出時,因自己的造型不適合後期製作,須當下臨時更改,「它細節要求蠻多的,我原本蠻喜歡我的造型,但我的頭髮比較不好掃描,所以我後來改戴黑色的頭巾,也因為身上有一些衣服顏色比較接近綠色,會被綠幕吃掉。」 《大嘻哈時代》全息投影演唱會團隊前期在360度綠幕攝影棚中拍攝歌手表演,後期再將歌手製作成虛擬替身並融合遊戲引擎,打造音樂元宇宙。 圖/饒舌歌手蛋頭提供雖有許多細節待適應,演出者對新型態展演多保持正面態度。阿爆表示更多樣的展演方式是必然趨勢,蛋頭也說:「希望自己的表演方式愈來愈豐富,有新的、有趣的元素都會讓我想嘗試。」音樂製作人李漢群也積極看待變化,「藝人有一個使命感:他必須要帶領所有群眾和這個社會往更好的方向走,所以科技走到哪邊藝人就要走到哪邊,甚至藝人要去帶領科技去走向我們想要的地方。」他認為藝人必須跟著時代趨勢轉型、嘗試,才能讓自己成為流行性的代表。理想豐滿現實骨感 虛擬展演硬體、資金處處碰壁​​但當焦點轉回螢光幕後,卻能看見更多虛擬音樂展演的困難之處。以觀賞體驗來說,網速經常扮演關鍵因素,曾製作虛擬線上演唱會的馮建彰直言:「一慢的話什麼事都做不了,所以平台、硬體建置的網路要快是基本。」然而即使製作方的網速理想,接收方的網路頻寬不足,製作方的努力仍可能是徒勞,李漢群透露,「以個人化的手機來講,5G還是很弱,其實如果用過BEATDAY就知道,他(黃宣)在動作上面是有一點點卡的,有點lag這樣。」表演者阿爆解釋,若聲音、畫面產生延遲,將會導致觀眾無法感受到作品要表達的內容。此外,設備普及化也是難關,馮建彰指出,現在擁有頭戴式VR顯示器的人口比例不高,即使擁有顯示器也鮮少用作體驗音樂表演。在技術困難之外,馮建彰進一步說明製作方的成本考量。事實上,即使籌辦一場虛擬演唱會的花費比實體演唱會高出一些,也非製作方望之卻步的原因,真正的發展困境是成本難以回收:因為VR客群基數過少,且演唱會的受眾仍習慣觀賞現場演出,「這會不會回歸到演唱會是不是原本就該屬於現場的,你會很難去把它移植到虛擬上面。」所以虛擬演唱會是否能複製實體演唱會的模式?成果仍有待檢驗。除此之外,線上演出的付費機制也是成本難以回收的因素之一,華納音樂華語部行銷總監Catherine表示,票價的訂定還需要時間與觀眾共同建立價值概念,「要去小巨蛋或是要去北流開演唱會,你可能知道一張票3000、便宜一點的1600、VIP要4000,這些你是很有感覺的,但是一場線上演唱會,200你要出嗎?2000你要買嗎?」李漢群補充,因為線上演出大多都是免費入場,導致整體演出的收入僅靠廣告與贊助,甚至無法提供表演者該有的酬勞。最終產品的品質也影響民眾參與虛擬演出的興趣,馮建彰坦言,「這些虛擬產品其實是有的,但是拍攝下來的成果很糟糕。」但他將其歸咎於我國當前少有創作者在VR演唱會這項產品上努力耕耘,當未來更多人投入VR創作領域後,便有機會產製優秀作品;Catherine也認同這樣的展望,「以現在的角度來看2、3年前的虛擬音樂展演作品,會覺得有點好笑,這個產業、技術變化地其實真的非常快。」未來,當更快速穩定的5G網路涵蓋率提升、輕便又價格親民的VR眼鏡問世,虛擬世界的世代才會真正到來。夢想動畫企劃陳昶安認為,唯有在人手一副VR眼鏡時,元宇宙等虛擬型態的展演才有可能發生,目前BEATDAY的嘗試,僅是一場試圖提供大眾未來想像的實驗,並直指若是台灣要走到下一步,「技術一定要跑得比民生所能達到的程度還要快。」陳昶安身為虛擬內容產製團隊的一員,強調必須盡快完善場景設計、4D建模(註三)、動態捕捉等技術,台灣才能夠因應未來需求的發展。註三:利用多視角攝影機捕捉真實的人物動作 , 再製作3D人物模型動畫。其攝影棚又分為綠幕攝影棚、LED攝影棚兩種。虛實共存開創展演無限可能 引領音樂產業步入嶄新旅程就目前的發展來看,實體演唱會與虛擬音樂展演仍是兩種不同的產品,任一方皆無法被取代。Catherine認為,實體和虛擬音樂展演存在著互補的關係,空間場域、互動設計與體驗上的差異,創造兩者並存應用的機會。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特聘教授林日璇強調,只有將內容做出差異,才能在疫情後持續吸引觀眾欣賞、參與線上虛擬音樂展演,「不建議把實體演唱會原封不動複製。」Catherine則解釋,當華納選擇要舉辦演唱會時,如何在兩者間衡量?即使藝人、唱片公司、音樂圈在疫情時代下仍然重視實體演唱會,「我們注重的還是當下藝人和粉絲的需求或他們最想要的關係。」華納音樂華語部目前也正在接洽虛擬音樂展演的案子。不過虛擬展演尚需與其他媒介結合才能趨近音樂元宇宙的多樣化特質,馮建彰提出兩大可行走向,他認為,在電玩世界裡產出虛擬偶像,或將真實偶像投放到虛擬世界中,都具備高度發展性,「這在國外都發生過,只是台灣還沒有一個電玩的產品能夠讓人進去辦演唱會,但我覺得這是未來的可能性。」直播化也是另一讓觀眾更易於接近虛擬演唱會及表演者的方式。Catherine想像未來或許也能利用區塊鏈技術,形塑演唱會文化,「以前我們去演唱會會到旁邊買周邊,那我們也可以把買NFT當作買周邊,打造一個元宇宙的概念。」 展演製作團隊FREES 自由的設計創意總監馮建彰認為,虛擬與實體演唱會不但不相衝突,還可綑綁銷售,「看完真實演唱會後你會回味無窮,你多希望回到家後你的偶像又在線上跳出來說我們繼續安可一個小時,這是兩種不同的產品,在賣門票的時候就可以一起行銷。」圖為馮建彰工作照。 圖/馮建彰提供相較於台灣,目前國外已在虛擬音樂展演領域累積許多經驗,例如Travis Scott曾與電玩《要塞英雄》合作,化為巨大的虛擬分身在遊戲中開唱;Michael Jackson過世後還在美國告示牌音樂獎頒獎典禮上「出演」。林日璇認為這些跨平台、跨時空的應用便是虛擬音樂展演的迷人之處,「這是實體沒辦法達成的事,觀眾看到就會覺得好酷,真的是未來世界的演唱會。」若要借鑑國外經驗,馮建彰認為台灣音樂生態尚缺乏追逐偶像的氛圍,「台灣現在的走向都在講創作、獨立樂團,沒有追星偶像,很難營造那種去追逐藝人的氣氛,產品就沒辦法太火熱。」並解釋,擁有大量粉絲的藝人才具備足夠的資源去靈活選擇音樂展演形式,粉絲規模太小便難以創造大型產業鏈。也正是產業發展未成熟,所以才使得台灣現階段多由影像產製端邀約藝人進行嘗試,而非藝人主動尋求合作,整體音樂產業在環境影響下,仍然普遍缺乏發展虛擬音樂展演的動機與自主性。對此,馮建彰建議,因華語音樂較著重歌詞的表達,若要擴大台灣音樂市場,或許能從外國華語市場著手。Catherine則認為產業動向終將順從消費者的需求,「不管技術怎麼改,最重要的就是消費者為什麼會想要看演唱會,音樂人、創意人都應該要對觀眾有更多觀察及了解,才能做出更感動人的東西。」當民眾與音樂能猶如耳機的兩端創造共鳴,屆時不論透過何種形式展演,才能都讓專屬於台灣的聲音在人心震盪不絕。
動畫述親子關係 以蠟筆繪童年創傷
藝文
第1730期
動畫述親子關係 以蠟筆繪童年創傷
2020-09-30
【記者崔兆慧綜合報導】主角遠望母親在洗手台前不斷洗手的背影,卻不曾回頭望他一眼。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所學生張䕒澤創作的動畫《妳只在乎妳在乎的》,於9月26日在《滲透次元壁—臺日漫畫美學當代藝術特展》展出。透過蠟筆的筆觸,描寫患有強迫症母親帶給孩童的創傷。 主角自屋內望向窗外的雨天,即使嚮往自由,卻如籠中鳥一般掙脫不了母親的控制。導演大量使用低明度色系,表達主角壓抑的情緒。 圖/張䕒澤提供劇中主角打開錄音帶,傳出刺耳尖銳的聲音,勾起他痛苦的回憶。記憶中,母親正專注地整理著化妝台,每隻唇膏擺放的角度都不允許一絲偏差。張䕒澤說明,這部動畫的靈感來自於朋友的人生經歷,朋友的母親如同劇中的角色,極度愛乾淨,「有次天氣超冷,朋友母親還要求他在門口脫掉襪子洗腳後才能進門。」因此,張䕒澤設定主角母親不斷洗手的情節,造成「水」對主角產生壓抑感。 導演張䕒澤認為,「水」是劇中重要元素,象徵著抑鬱的感受,因此水貫穿整部動畫。 圖/張䕒澤提供動畫中,正在忙著洗手的母親無暇陪伴幼年的主角,為引起母親的注意力,主角玩起母親的唇膏,將身體和化妝台畫得凌亂不堪。母親發現後情緒突然失控,急迫地想把主角洗乾淨,也不斷擦拭化妝台上的塗鴉。張䕒澤說:「當父母親過於顧慮自己而無視孩子的需求,孩子通常都會在獲取關注的過程中受到更多的傷害。」 作品以孩子的觀點出發,包括直白的動畫名、手繪的設計,以及劇中畫面比例等,都以孩子的視覺來表達。 圖/張䕒澤提供劇中正在發怒的母親在主角眼中,身形已膨脹得填滿整個房間。張䕒澤提及,作品以孩子的角度出發,片名、繪製手法、傢具的視覺比例都是以孩子的視角呈現。低彩度的畫面除房間牆壁磁磚筆直排列,母親巨大的身形,更呈現主角受壓迫的視角。觀展民眾小胡(化名)說:「感受得到孩子的情緒很壓抑。」 為讓孩子活在自己的管控下,母親將童年的主角關進紅色線框內,主角蜷縮其中,身邊圍繞著滿滿的課本、傢具,漸漸長大成人。張䕒澤說明,紅框外的課本和傢具代表母親對主角生活上的箝制,隨著年紀增長,仍沒有反抗的勇氣。觀眾、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學生紀晴倫認為,時間並不會減少孩子心裡的畏懼。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所研究生生張䕒澤的作品《妳只在乎妳在乎的》,以朋友真實經歷為創作來源。 圖/張䕒澤提供動畫的最後,成年的主角在浴室門口望著年邁母親洗手的背影,張䕒澤提到,原本是想設計快樂的結局,主角上前關掉水龍頭,讓母親停止洗手。但他和指導教授討論後,認為童年的傷痛是無法輕易抹去的,「或許站在遠處靜靜望著,才是最安逸的方式。」張䕒澤進一步透露,提供故事靈感的朋友如今已經沒有和母親聯絡,「希望觀眾能夠知道,生活的累積會造成孩子成長的陰影。」
藉養蠶喻親子關係 《鼻屎兒》談為母心境
藝文
第1712期
藉養蠶喻親子關係 《鼻屎兒》談為母心境
2019-11-07
【記者張佳琪台北報導】母親看到自己的孩子,起先愣住,接著掩面大哭。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動畫學系學生鄧靳琦、沈佳穎及陳穎蓁共同創作動畫《鼻屎兒》,入選第九屆關渡國際動畫節。此動畫描述母親在承擔母職的責任時,壓抑的心理狀態,並於10月29日在北藝大藝文生態館首度公開放映。 《鼻屎兒》開頭講述主角養蠶寶寶的過程,此動畫用蠟筆結合粉油彩達到手繪質感。 圖/沈佳穎提供劇情描寫主角費心飼養蠶寶寶,然而蠶寶寶卻仍死亡,使主角因同儕間的比較心理,產生失望的情緒。接著,主角於睡夢中彷彿被蠶絲圍繞,蠶絲將主角帶入家中的衣櫃,主角從衣櫃縫隙窺見坐在沙發上的母親,便興起嚇唬母親的念頭。而當母親忽然撞見主角時,母親的第一個反應是舉起手作勢要打主角,但在同一瞬間,母親對於無法給予主角愛感到失落,最終母親便放聲大哭。觀眾、北藝大動畫學系張芃璿說:「動畫中的母親看起來憂傷而感性,母親的哭聲更顯得淒厲,讓人不捨。」 蠶寶寶吃桑葉特寫,故事發想來自沈佳穎兒時的記憶,他回憶,當看到同學的蠶寶寶都蛻變成蛾,自己的蠶寶寶死掉時,心中的比較就產生失望。 圖/沈佳穎提供 主角從衣櫃偷窺媽媽,沈佳穎認為,此次是從小孩的視角創作,衣櫃像是主角自己的世界。 圖/沈佳穎提供劇中將主角照顧蠶寶寶與母親照顧主角相互對應,描繪親子間以「愛」互相扶持的關係。陳穎蓁提到,起初便想做跟女性有關的題材,他說:「媽媽不會輕易在家人面前掉淚,哭是真正崩潰的時候。」沈佳穎也說:「我們討論過後,發現彼此與媽媽的關係有共通點──媽媽其實不是一直都很強大,而是和孩子互相依賴,同時也很脆弱、想從孩子身上得到愛。」 動畫後段,主角從衣櫃跳出嚇唬媽媽後,媽媽嚎啕大哭。陳穎蓁表示,想要藉此呈現媽媽的脆弱面。 圖/沈佳穎提供此部動畫以粵語配音,身為香港僑生的鄧靳琦說:「當配音為不熟悉的語言時,觀眾就會因為陌生感而更投入觀影。」至於配色方面,蠶繭內使用黑白色調,而主角家中使用明亮的彩色去表現,他解釋,如此安排是想要將虛幻的蠶繭與實際存在的房間形成對比。沈佳穎也指出,濃烈的色彩能呈現情緒升高的狀態。 動畫中的蠶繭是用壓克力與透明膠片製成,以黑白色調呈現虛構的蠶繭世界。 圖/沈佳穎提供家中一景,從動畫中的現實世界角度呈現,以濃烈的色彩表現情緒的高點。 圖/沈佳穎提供《鼻屎兒》不僅傳達「沒有人生來就是母親」的想法,也讓導演們得以梳理與母親的關係。沈佳穎用溫柔的語氣訴說:「對我來說這部作品是一種抒發,那時候和媽媽的關係不是很好。」陳穎蓁則說:「當我看到感謝名單放上我媽媽的名字時,我才真的覺得我有為他做了些什麼。」 《鼻屎兒》導演為三位就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動畫學系學生,左起為:沈佳穎、陳穎蓁、鄧靳琦。 圖/張佳琪攝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