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臺科大創可拆義肢 降兒童換肢成本
【記者石學儒綜合報導】傳統義肢造價昂貴,成長中斷肢兒童平均一年需更換一次,是一筆可觀的支出。有鑑於此,南臺科技大學創新產品設計系副教授歐陽昆帶領學生團隊開發畢業製作「HanDo」,將義肢結構做拆分設計,並透過3D列印,讓HanDo可根據使用者的需求,對部分零件進行更換,不必整組淘汰,希望藉此幫助斷臂兒童家庭減輕負擔。該作品亦獲得2020美國傑出工業設計獎(International Design Excellence Awards, IDEA)金牌。 研究助理廖佳宣正在向醫護人員解說HanDo的使用方法,期望研發產品能與台灣醫療體系接軌。 圖/石學儒攝團隊成員、南臺科技大學創新產品設計系畢業生李宣諺表示,有功能的義肢造價約在5萬到10萬元之間,歐陽昆也補充,兒童臂長每年平均增加0.9公分,還要考慮長高、變胖等因素,義肢須逐年汰換。然而據《全民健康保險醫療辦法》附件二規定,十八歲以下同一部位之義肢裝配 ,每兩年才能給付一次,且需有醫師處方。團隊觀察到社會福利的不足,便將原先設計成人義肢的計畫,轉向為更需要幫助的族群——6至12歲單側斷肢兒童開發義肢。為了解決傳統義肢需整組汰換的限制,學生團隊將義肢結構根據功能分類,拆分成數個部份進行設計,像是團隊在連接外承筒與內承筒(註1)的杯狀連接座內部鎖入五個螺牙,螺牙間相距0.5公分,使穿戴者可自行轉動鎖點來調整義肢長度,以符合手臂細微的成長。不過,此設計只能因應臂長的增長,若手臂寬度增加,還是需要更換連接斷肢的內承筒。此外,團隊也透過模組化(註2)的設計,讓HanDo可以替換成吃飯、學習和玩樂模式,滿足穿戴者各種日常行為的需求。註1:內承筒與外承筒分別為連接斷臂處和連接手掌的義肢零件。註2:模組化為將一個系統細分為許多小單元,使每個小單元可以被獨立建立與使用。 HanDo透過更換手部零件更換模式,讓HanDo更能輔助穿戴者的日常生活。 圖/石學儒攝在團隊接觸的單側斷肢兒童個案中,資源不足的家庭往往選擇不裝義肢,因為義肢只佔雙手動作功能的17%,主要還是以原生手來完成動作。李宣諺解釋,對小朋友來說,義肢較像是精神層面的回饋,他說:「裝上義肢有很大一部分是為了滿足心理上的空缺,以及減少外界異樣的眼光。」團隊因此採用3D列印技術和便宜的PLA材質,大幅降低HanDo成本,期許能讓更多斷臂兒童裝上義肢。研究助理廖佳宣也表示,義肢的販售本身沒有什麼利潤,做這件事情的社會意義大於金錢獲利。 HanDo目前已經進入臨床階段,透過斷臂兒童實際穿戴,收集更多資料。 圖/廖佳宣提供HanDo目前已經在一位六歲女童與八歲男童身上進行試戴,未來也將邀集更多斷肢兒童家庭參與試用,以收集數據做產品改良。此外,團隊希望能讓兒童自行設計義肢外觀,增加穿戴義肢的趣味性。歐陽昆更表示,資源落後的國家由於戰亂等因素,導致有許多的斷肢兒童,他說:「希望在開發中或待開發中國家推廣我們的設計概念,讓他們也能夠使用HanDo。」 團隊期望未來可以交由穿戴者設計Hando的外殼,使其穿戴時更有自信。 圖/石學儒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