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諸羅山盃跆拳道千人切磋 盼賽事邁向國際化發展
體育
第1798期
諸羅山盃跆拳道千人切磋 盼賽事邁向國際化發展
2024-11-08
【記者王振驊嘉義報導】嘉義市113年「諸羅山盃」全國跆拳道錦標賽(以下簡稱諸羅山盃)10月26日、27日於嘉義市西區港坪運動公園體育館展開。高中、大專、社會男女子公開組與一般組賽事於第二天登場。本屆賽事共約1600人報名,其中大專選手分別來自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立台南護理專科學校、陸軍專科學校(以下簡稱陸專)等大專院校。 在對練項目中,來自陸專的陳沛綺選手參加社會女子公開組73公斤級對練項目,榮獲金牌,他提到:「離上次比賽已經有一段時間,最後一次比賽是在四月份,這是(高中)畢業後第一次出來參加比賽,我對今天的表現都蠻滿意的。」另外,他認為除了技術上的訓練外,更重要的是提升體能,才能在接下來的弘光盃、大專盃等跆拳道賽事上有良好表現。在品勢項目中,來自中部的跆拳道勁旅彰師大共派出十名選手參賽,皆獲得不錯的成績,彰師大跆拳隊選手劉佳蓉參加個人、混雙與團體品勢,拿下二銀一金。他指出前天才剛參加完城市盃,身體狀態還沒有調整到最佳,加上首度參賽,在不熟悉環境的情況下容易緊張。 彰師大跆拳隊教練黃聖鵬提及,這次比賽採取「以賽代訓」的方式,讓選手們維持訓練的感覺,同時藉由裁判的評分也能給予選手刺激。針對今天選手們的表現,他認為選手們有呈現出訓練的內容,以及勇於嘗試新的技術動作,對此他感到欣慰,並說明:「我覺得這次選手們表現的內容,我認為有85分。」對於本場比賽做得不足的地方,黃聖鵬提到回去將透過影片分析的方式,讓選手們的表現能夠更上一層樓,在接下來的總統盃賽事中,希望能夠拿下前三。 此外,諸羅山盃也與其他跆拳道賽事有所不同,曾多次參賽的彰師大跆拳隊選手何秉宸表示:「諸羅山盃空間比較小,比較能注意一些細節,其他比賽空間都太大,打起來會比較沒有安全感,容易緊張。黃聖鵬則補充:「賽事的規模其實蠻特別的,在品勢與對練(項目)共同實施的情況下,會場的喧囂聲會比較大聲。」並提到,一般正式比賽通常會將品勢與對練項目分開,對於選手來說,需要特別適應。 註一:電子護具在護具上安裝電子感應器,當選手腳部的電子襪接觸護具達一定面積,而且力道足以感應時,護具肩帶部位電子裝置即發出訊號,場邊計分器也會同步顯示得分狀況;傳統護具得分判定以裁判的肉眼為主,有誤判的可能性。 嘉義市體育會跆拳道委員會總幹事楊慶文強調,今年在電子設備與裁判水準都相當不錯的前提,未來盃賽將比照「諸羅山盃」國際軟式少棒邀請賽(註二)的模式,朝向國際化發展,邀請各國好手參賽,提升賽事的競爭度,也增加國內更多大專頂尖選手的參賽意願。然而要朝向國際化並非易事,目前仍受限於資金與人力不足的困境,盼日後能將更多資源挹注到諸羅山盃,擴大賽事規模。 註二:諸羅山盃國際軟式少棒邀請賽已舉辦20多年,每年邀請來自不同國家(日本、韓國以及香港等國)的少棒好手至嘉義參賽,為當地著名的國際體育賽事。
「嘉」入造反行列! 雜學校攜在地組織創新教育
生活
第1771期
「嘉」入造反行列! 雜學校攜在地組織創新教育
2022-11-17
【記者賴羿安綜合報導】紅桌由廟口一路延伸至馬路,不同教育組織在桌前向民眾介紹團隊成果。「嘉義市造反教育節」翻轉教育博覽會舉辦於展場的形式,由創新教育平台「雜學校 ZA SHARE」與嘉義市政府合辦,活動包含論壇、展覽、工作坊等,以綏靖侯嘉邑城隍廟為主場地,結合五個衛星場域,於12、13日登場。  嘉義市造反教育節以綏靖侯嘉邑城隍廟為主展場,利用辦桌的方式融入地方特色,吸引民眾前來參與。 圖/賴羿安攝雜學校串連許多在地學校、創新教育團隊與地方創生組織,攜手將嘉義市打造為一所實驗學校。活動首次舉辦在台北市以外的場地,雜學校創辦人蘇仰志表示,他接觸嘉義返鄉青年與地方創生團隊後,認為嘉義市適合作為推動「造反教育」的起點,「嘉義的學校就要有嘉義的特色,每個城市的學校因為在地的文化、產業的不同,才能培養孩子留鄉、回鄉的能力。」他認為傳統教育無法連結社區、環境,真正的教育應該以社會為本,帶領學生走入在地,打造具有當地文化的學校 。  雜學校以系列論壇傳遞「造反教育」的理念,邀請各界專業夥伴一同討論從青年、學生、家長到社會的造反議題。 圖/下港女子提供有事青年實驗室為活動其中一個衛星場地,提供嘉義年輕人學校外的討論空間。這次諸羅設計塾舉辦「反真人圖書館」的活動,突破真人圖書館僅邀請成功人士分享的框架,讓六名在地青年於不同設計空間,藉聊天分享自己返鄉創業或創新家業的心路歷程,期望打破在大都市領取高薪水、擁有高成就的職涯價值觀。有事青年實驗室空間主理人黃麗庭表示道:「如同籃球隊裡的助攻角色是非常重要的,努力付出的人我們認為更應該要被看到。不是只有看到舞台上的人,而是看到建造舞台的人。」 台灣田野學校在嘉義舊監獄的女浴池舉辦名為「舊監心靈裸湯」的講堂,共同激盪對於社會議題與現況的反思。 圖/下港女子提供在另一個衛星場地,台灣田野學校將嘉義舊監獄變成教室,在浴池舉辦講堂討論社會議題,並以沈浸式體驗、實境遊戲解謎帶領民眾感受監獄歷史情境,打破古蹟侷限。「把活動辦在監獄裡我們都覺得是一件很造反的事情,因為過去監獄不是輕易的被開放,它其實是很多管教、約束的地方。」台灣田野學校專案經理許翊萱表示道。在實境遊戲解謎中,民眾穿梭於舍房與接見室,根據提示找到線索。「其中有一關叫越獄風雲,透過這個遊戲比較了解監獄裡的動線與結構,以有趣的方式了解文史地標。」民眾許家瑜說道。 反真人圖書館舉辦在有事青年實驗室,空間設計與講者的個人特色有所呼應,用輕鬆對談的方式分享個人經驗。 圖/有事青年實驗室提供造反教育節地點從廟宇延伸到舊監獄,遍佈嘉義市,藉由教育團隊與地方組織合作,打開民眾對於教育的想像。「一個教育節的舉辦我覺得最重要的事情是在地的共識,把這些有共識的人串連在一起,他們才有機會把這個精神延續下去。」蘇仰志說。社會是一所大型學校,雜學校期許將教育創新理念「播種」於嘉義,讓這股造反力量繼續茁壯。 嘉義市造反教育節以鮮明的主視覺融入在地的廟宇文化,凸顯其以「造反教育」為核心理念的活動精神。 圖/下港女子提供
【大學人】融反叛元素 王凱生自創「搖滾布袋戲」
藝文
第1741期
【大學人】融反叛元素 王凱生自創「搖滾布袋戲」
焦點
2020-12-23
【記者詹和臻綜合報導】舞台上,燈光落在彈著電吉他的男人身上,他說書、操偶,分飾多角以閩南語說故事,賦予手中的布袋戲偶生命。這是嘉義義興閣掌中劇團第四代接班人王凱生,他身後不是傳統的北管、南管樂隊,是熱血沸騰的搖滾樂團。<b>搖滾入布袋戲 <b>成為<b>義興閣專屬標籤 《諸羅英雄傳—羅安救萬民》是義興閣第一個推出的原創布袋戲搖滾音樂劇,在西元2015年獲得雲林國際偶戲節金掌獎的最佳配樂音效獎。 圖/王凱生提供搖滾音樂為傳統布袋戲演出劃下句點,觀眾就如身處演唱會熱烈歡呼。義興閣掌中劇團在西元2015年「雲林國際偶戲節金掌獎」首次對外發表獨家的「布袋戲搖滾音樂劇」,並拿下最佳配樂音效獎。當家主演王凱生將搖滾樂融入布袋戲,首度演出獲得不同凡響的回應,「謝幕的時候,我就知道中了。」他回憶,雖當時尚未公布獎項,但從觀眾的回應便獲知自己的嘗試是對的,從此確立義興閣的發展方向。台灣布袋戲盛行時期約在1950年代,當時金光戲因與時俱進的特質(註)加上天馬行空的劇情,深受觀眾喜愛,義興閣也以獨家金光戲《萬教風波仇—阿拉仔原始人連續集》轟動當地。金光戲式微後,劇團依靠參演酬神儀式的廟口民戲維生,隨著經費減少,演出品質受到影響。註:金光戲的劇情會融入當時台灣時代背景,同時也是民眾獲取知識的管道。布袋戲演出分成前、後場,主演原在前場邊操偶邊唸口白,後改以錄音播放。除此之外,王凱生感慨,布袋戲後場樂團演奏的樂曲,多未經授權。有鑑於此,他開始為自家的戲劇製作音樂再加入搖滾元素。除了堅持演唱自創的歌曲,他自學唸口白,「所有角色的聲音都是我,我唱、我演、我彈(吉他)。」除了掌握傳統戲曲講究的「氣口」(khuì-kháu),王凱生結合以上特質,使他更擁有自己的表演特色。 <b>接管家族劇團 王凱生融搖滾元素破布袋戲<b>困境「不是沒有人做過拿來用就是特色,也是要經過長時間的磨練。」目前就讀樹德科技大學應用設計研究所的王凱生成長於戲班家族,自幼便開始接觸布袋戲。王凱生父親、義興閣第三代團長王勇憲回憶,王凱生在幼稚園時期,便會到放置佈景、道具的樓層,自行搭臺子、放錄音機玩耍。「從小布袋戲就是我的玩具、家常、專長、興趣。」王凱生說著自身對布袋戲的熱衷。高中時期,雖不時會參與家中布袋戲的演出,但處於叛逆階段的王凱生開始接觸反叛的搖滾文化。他後來沈浸於搖滾音樂,開始自學吉他、與同學組樂團,時間皆被練樂器、寫歌等行程填滿。而當他看到布袋戲文化沒落,觀眾群流失,讓他對布袋戲的未來感到灰心。 義興閣掌中劇團第四代接班人王凱生自學音樂,堅持自己創作每部作品的音樂,避免音樂版權爭議,同時也幫其他劇團製作屬於他們的音樂。 圖/王凱生提供就在家族視布袋戲為黃昏產業,也不期望王凱生回來接下劇團時,他卻執意接手,「布袋戲沒有離開過我心裡,我也沒有離開過它。」大學期間,雖繼續音樂創作之路,但他也逐漸將所有心力投注在家族的劇團。他認為,沒有所謂接手劇團的時機點,也不是在特別的契機下所做的決定。接下劇團重擔的王凱生不斷尋找布袋戲的出口,「布袋戲不是有一個特定的樣子才叫布袋戲,我覺得它有很多無限發展的可能。」他開始大膽嘗試將自己所學的搖滾音樂加入傳統的布袋戲。兩者矛盾的元素,對王凱生來說卻是非常自然的融合,他闡述,布袋戲的技藝從小就已存在身體裡,而當成長過程修習的搖滾音樂,相互交融,內化成他獨創的「布袋戲搖滾音樂劇」。此創新之舉卻也被外界以「傳統」之名批評,王凱生回應,不應用傳統、創新二分法切割,他說:「過去的創新,保存下來變成傳統,那說不定我們現在做的東西,未來保存下來也變成未來的傳統。」他提到,他創作前會構思作品最後呈現的樣貌,再依據所需的元素注入相關內容,而不是為追求創新而創作。與時俱進 王凱生融入現代劇場經營模式為順應時代,王凱生改變義興閣在廟口「野台戲」的表演形式,轉入劇場演出,他強調,現在劇團注重創作,並持續推出原創的「年度製作」,藉以復興布袋戲的藝術價值。10年前,王凱生已開始主導義興閣的演出,他引進劇場的運作方式。因過去主演一般兼任團長、行政等工作,劇團以主演為核心,但是王凱生為了永續經營劇團,開始學習專業分工,設立製作人、藝術總監等職位,「這是必經過程,傳統劇團要存活下來,必須要有正規化的流程。」他補充,沒有系統化經營劇團,布袋戲將僅能停留在廟口。以往劇團經營模式單純,但是改為專業分工管理後,團員一時無法轉變模式。作品新穎的呈現方式,也使接受傳統訓練的演出者,無法適應角色的詮釋方式。王凱生無奈表示,當初僅是抱著喜歡布袋戲、搖滾樂的心情踏上這條路,殊不知執行時困難接踵而來。義興閣的創作夥伴、劇作家鍾欣怡卻肯定王凱生在劇團的努力,鍾欣怡說:「無論是創作形式或者演出作品本身,都更加精緻、嚴謹和自我要求的藝術高度,也有戲曲跨界實驗性的嘗試與突破。」 當家主演王凱生認為人生中最重要的人是自己,他認為應該要積極學習,並且多接觸不同領域的人,抱持開放心胸。 圖/王凱生提供<b>布袋戲技藝無體制化教學 年輕藝師難培育「目前我這個年紀,真正有在線上演出的,全台灣下來十幾個。」王凱生說道。布袋戲門派相爭的日子已成歷史,目前若演出人手不足,各劇團便會互調人力支援。這也展示布袋戲面臨青黃不接的困境,而王凱生認為培養年輕藝師的困難為關鍵因素。 目前台灣的青年藝師為數不多,劇團的營運狀況難培養人才外,新血也不再投入傳統戲曲,所以目前在線上演出的演師、操偶師,大部分都是各劇團間相互支援。 圖/王凱生提供王凱生提到,布袋戲的技藝培訓一般仰賴家族傳承及師徒制,他說:「以前我是跟著家裡的人在演,我們不會說,來,我教你腳步、身段怎麼走。」過去布袋戲演出場次多,因此學徒跟在師傅身邊便能從演出自行觀察、揣摩。隨著場次日益稀少,環境變遷使年輕藝師無更多場域學習。相較其餘傳統戲曲,現今並無大專院校設立以布袋戲為專業的相關學系,無系統教學導致人才培養斷層。王凱生有感於此窘境,投入教學領域,開始家教、開設工作坊,讓更多人接觸這項技藝,「不管什麼樣的方式,我覺得只要讓更多人喜歡布袋戲,那就都好。」 目前沒有大專院校設立布袋戲相關學系,無系統化教學,也是傳承布袋戲的難處之一。 圖/王凱生提供
涸魚文化季鹿東登場 當地藉活動籲青年返鄉
生活
影音
第1734期
涸魚文化季鹿東登場 當地藉活動籲青年返鄉
2020-10-28
▲請點擊圖片觀看完整報導。【記者陳品融、吳冠伶嘉義採訪報導】人群在岸邊引頸張望,選手們賣力地划著膠筏,比賽看誰最快駛回終點。一年一度的「涸魚文化季」,24日在嘉義縣鹿草鄉鹿東村埤頭堀舉辦。活動包含膠筏競渡、拖網涸魚,以及古早味童玩、農具體驗等內容,除了讓村民們重溫兒時回憶,也吸引來自各地的民眾共襄盛舉。在過去,每逢正月初九,村裡拜拜時便會涸堀,並將捉到的魚分給全村居民共享。鹿東社區發展協會理事柯柏森表示,每年涸堀導致河中的魚長不大,因此便將這項傳統改為划塑膠筏的比賽。主辦單位不僅希望透過此活動凝聚村民情誼,也藉此展現在地生機,吸引青年返鄉。事實上,鹿草鄉的人口老化問題早已不是秘密,據民國108年資料顯示,嘉義縣老年人口比率高達19.68%,位居全國第一,其中,鹿草鄉更是全縣老年人口比率最高的區域。面對青年外流的危機,柯柏森吐露他的擔憂,「我們辦這個活動也是盡量讓年輕人回來參與,看有沒有辦法讓他們繼承,不然幾十年後我們沒體力,就不能辦下去了。」然而,面對嚴重失衡的人口結構問題,光靠社區舉辦的小型短期活動,仍難以獲得改善。因此,鹿草鄉當地民間團體自94年起,申請教育部偏鄉數位應用推動計畫,並成立「鹿草數位機會中心」,協助當地進行文化調查及產品行銷。此外,中心更於105年起串連在地景點,發展社區小旅行、導覽等活動,讓遊客能對鹿草有更深的認識。參與民眾陳水明認為,每年舉辦的涸魚文化季大多只能吸引遊客前來遊玩,對於提升在地就業機會、青年返鄉的幫助不大。他也提到,若能發展觀光,而非高汙染的產業,對當地應能帶來不少助益。為了進一步整合當地產業,鹿草數位機會中心於107年與當地商家攜手,申請經濟部中小企業數位群聚輔導計畫,建立起在地品牌「一袋一鹿」,結合民宿、餐廳、農場等據點活絡地方,也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希望得以提高青年返鄉的意願。即使青年外流現象為鹿草的傳承之路帶來不少阻礙,當地政府及民間組織,仍期盼透過多元活動,進一步整合文化以活絡社區,也發展當地品牌打響知名度,期望為鹿草帶來嶄新的風貌。
謝鹽祭融文化體驗 盼延續在地謝鹽精神
生活
影音
第1710期
謝鹽祭融文化體驗 盼延續在地謝鹽精神
2019-10-24
【記者姜期儒、黃宥綺、陳子瑜嘉義採訪報導】一年一度在嘉義布袋洲南鹽場舉辦的謝鹽祭,於19日盛大開幕。除了迎神祭鹽以表達感謝之外,現場也有市集、闖關、鹽田導覽等多樣活動,不僅保留舊有文化,也替謝鹽祭增添許多新意。洲南鹽場行銷專員黃少瑀說明,謝鹽祭是鹽工於每年開始晒鹽前的獻祭活動,活動準備金紙等簡單供品,以祭拜鹽田的土地公。「我們是轉化這個文化習俗,改造成一種藝文活動。」黃少瑀期盼透過多樣活動,讓民眾能親身體驗謝鹽文化。活動以迎神繞境為謝鹽祭拉開序幕,由樂手一路演奏傳統北管樂器,伴隨神轎及眾多手舉謝鹽祭牌子的民眾。遊行隊伍行經三座廟宇,並點香感謝神明。民眾蔡蕙雯表示,能夠體驗以前鹽工的傳統文化,由祭拜來表達感謝海水、陽光、土地的精神令人感動。多年以來,有些青年從外地回到故鄉重啟荒廢的鹽場,希望帶動當地鹽業轉型。除了鹽田產曬,他們也發展環境教育,透過讓民眾直接踏進鹽田,實地了解曬鹽過程。此外,他們也加入媒體行銷,將鹽升級為文化商品,期盼吸引大眾更認識鹽業。洲南鹽場環境教育組長黃律慈解釋,嘉義布袋沒有高中,大部分的青年高中以後便離開家鄉。他說:「那些人把外部的資源與觀點帶回來,所以讓這裡有持續活化。」民眾蔡育穗則認為,年輕人能提供創意想法,但更重要的是保留原本在地精神,才不致失去家鄉味。如今,謝鹽祭承襲傳統謝神習俗,再轉化成富教育意義的文化體驗,不只讓民眾親近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鹽,更能延續布袋在地謝鹽文化。https://youtu.be/iYe2rXwajbk
精緻服裝吸睛 cosplay嘉年華促新營觀光
生活
第1692期
精緻服裝吸睛 cosplay嘉年華促新營觀光
2018-12-12
【記者林奕辰台南報導】據《中時電子報》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林建甫指出,近年來圖像的傳播比起文字更廣為大眾所接受,加上動漫畫產業在網路的推波助瀾下,更為普及。為此,新營區公所於8日舉辦「大新營cosplay嘉年華」比賽,希望吸引更多遊客至新營觀光。 選手身穿角色扮演套裝、俐落的揮舞刀劍,呈現動漫經典橋段。 圖/林奕辰攝參賽者身穿角色扮演(cosplay)服,搭配音樂邊唱歌邊賣力跳舞。現場共16組參賽隊伍角逐冠軍,從服裝、妝容,到整體表演的連貫性皆為評分重點,身兼評審的知名角色扮演家吳吂吂(化名)認為,因參賽者的表現難分軒輊,所以評分相對嚴格。參賽者除了發想創意的表演,服裝細緻度更是關鍵。他也提到,由於表演者在唱跳過程中易曝光,因此基本防護需特別注意,「裙底有沒有穿安全褲、襪子有沒有掉都列入評分。」 本次參賽選手實力不相上下,經過激烈的選拔後,角色扮演參賽者在旁等待比賽結果。 圖/林奕辰攝其中,參賽隊伍「Moon Trace」將華爾茲融合日本大正風格(註),他們身穿華麗服裝,搭配上迷人的眼神與豐富的表情變化來詮釋角色的神韻。為增添浪漫氣氛,「Moon Trace」甚至還加入撒花的橋段,最終獲評審青睞榮獲佳作。「Moon Trace」隊長、來自國立台中科技大學美容系學生陳映璇表示,為增加服裝亮點,除了手縫配件,他還特別用染布,替先有的服裝手繪圖案,「染布很難染均勻,差點來不及做完!」團員、就讀國立嘉義大學生物資源學系的學生新葉(化名)更進一步提到,相較起服裝,妝容的設計上更耗時,「妝容較困難的,就是要練到能符合角色的氣場跟感覺。」 選手扮演神仙教母,在舞台上展示製作禮服的劇情片段,其中禮服更是選手自行縫製而成。 圖/林奕辰攝具五年角色扮演經驗、就讀逢甲大學都市計畫與空間資訊學系空間資訊組學生馮薪展在本次比賽中扮演動漫《食之契約》中的角色「草莓」,而除了賽中的角色,他也曾扮演「喜羊羊」、「哈利波特」、「陰陽師」,他無奈地指出,因動漫角色的服裝價格不斐,所以為了買服裝只好省吃儉用。但他未來還是會嘗試扮演其他動漫角色,「(透過比賽)挑戰自我、結交更多同好,與不同領域的玩家切磋交流。」 選手不只在台上表演,更走下台階與現場觀眾互動,現場氣氛來到最高潮。 圖/林奕辰攝對此,台南市新營區區長魏文貴表示,每年的活動不斷轉型,嘗試突破傳統框架。他希望藉角色扮演比賽更貼近年輕世代,攏絡年輕人、吸引更多觀光客至新營觀光。註:大正風格又稱為「大正浪漫(大正ロマン),在日式和風之下加點西洋元素。以服飾時尚來說,男學生穿著「詰襟(つめえり)」,即立領制服,然後再搭配木屐與西式硬帽。女學生則會穿著「袴(はかま)」,即行動較便利的和服,再搭配髮帶與皮鞋。&nbsp;
鐵路碎石造景社區 重現嘉義鐵道歷史
藝文
第1692期
鐵路碎石造景社區 重現嘉義鐵道歷史
2018-12-12
【記者林傑立綜合報導】嘉義台糖舊倉庫屋頂上懸掛著紅黃燈籠,連接彩虹色繩索,向下延伸至後驛社區土地,上頭繫著社區居民的祈福卡。一群來自台中、彰化的大學生,組成創作團隊「夜間飛行者」,分別透過燈籠及鐵路碎石等元素,創作〈燈繫〉及〈後驛波動〉兩件作品,參與本屆嘉義鐵道藝術村舉辦的黑金段藝術節(註),展現後驛社區的歷史特色。 〈燈繫〉利用紅黃兩色的燈籠,自台糖舊倉庫屋頂懸掛而下,象徵後驛社區居民自外地帶來不同信仰,宗廟林立的景況。 圖/林傑立攝「平常不太常去鐵道藝術村,知道但不常去。」當地居民謝佑真表示。鐵道藝術村成立17年,然而對於緊鄰的後驛社區居民而言,藝術村卻是一塊陌生的場所。藝術節策展人、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陳一凡認為,嘉義鐵道藝術村要發展成藝術聚落,應該要與周邊社區有所互動,故將展出空間延伸至社區。而飛行者團隊則透過在作品中加入鐵道的元素,讓鐵道藝術村能更貼近後驛社區。 後驛社區在日治時期為煤礦等貨物的集散地,社區中能見到幾處,自日治時期留下的告示牌。 圖/林傑立攝懸掛在台糖舊倉庫的〈燈繫〉以紅黃燈籠,象徵當地居民從外地移居,為後驛社區帶來不同信仰、宗廟林立的景象,而〈後驛波動〉則以鐵道碎石鋪成漣漪圖紋,碎石象徵鐵道之於社區的重要性,作品也有指示牌的作用,指向嘉義鐵道藝術村的方向。 〈後驛波動〉利用社區中閒置的畸零地,以鐵道上的碎石,經過染色後鋪製成漣漪波動的圖案。 圖/夜間飛行者提供夜間飛行者團隊成員皆非嘉義人,因不熟悉後驛社區歷史,創作初期隨著陳一凡及後驛里里長陳其生參訪社區。陳一凡說:「居民很期待社區能有新樣貌,他們也建議我們很多畸零地進行創作。」陳其生也表示,社區中有許多具歷史意義的景點,經過創作團隊規劃、整理,將社區各景點串聯,才有現在的成果。夜間飛行者成員、彰師大美術系碩士班蔡璧合表示,不少民眾熱情參與作品創作,例如〈燈繫〉讓社區居民寫下自己的願望,綁在作品的彩虹繩索上。蔡璧合說:「有居民因為活動當日要上班,所以提前來和我們拿卡片,希望自己的願望能實現。」活動當日,現場更聚集30幾位居民,一同參與祈福點燈儀式。 作品由彰師大夜間飛行者團隊與社區居民共同完成,上頭的祈福卡即是出自當地居民之手,藉此希望自己的願望實現。 圖/林傑立攝創作期間,團隊成員遇到不少民眾好奇詢問,團隊也不斷與居民溝通場地使用及創作目的。負責〈後驛波動〉成員、彰師大美術系碩士班的柯頌葳說:「原先我們使用黑作為〈後驛波動〉的背景,但考量到當地居民較為保守,長輩較忌諱黑色。」柯頌葳表示,粉刷當日就有一名老奶奶特地叮囑不能在自家外牆漆上黑色,團隊便以黃色取代。團隊成員也期望未來能再進入社區創作,並讓居民共同參與。柯頌葳說:「我們希望從這塊小小的畸零地開始,讓里民的生活中有新的小波瀾與色彩。」陳其生則表示,社區中仍有許多閒置的土地,經過整理後,未來不排除開放,讓其他藝術家進駐創作。註:黑金段藝術節是自2002年起,嘉義鐵道藝術村舉辦的年度活動,其名「黑金段」為嘉義後火車站地區,在日治時期為貯藏煤炭的貨運集散地,而煤炭又有「黑金」的美名,故被稱為黑金段。
縣府擬整建路段 中正師生聯合居民捍百年芒果樹
校園
第1689期
縣府擬整建路段 中正師生聯合居民捍百年芒果樹
2018-11-22
【記者高海葳綜合報導】嘉義縣民雄鄉大學路為高肇事率路段,縣府近期為提高居民交通安全保障,計劃將原先位於豐收村、由81棵近百年老芒果樹構成的快、慢車道分隔島移除,改為中央分隔島。目前政府已將整建工程發包,然而當地居民、部分國立中正大學教授、學生認為,此工程缺乏民主程序,村民毫無管道發聲,且政府忽略豐收村芒果樹的歷史意義,他們因而對政府作為表達不滿。 即將遭移植的近百年老芒果樹長在大學路上,被譽為美麗的綠色隧道,已陪伴在地人民近百年。 圖/在地村民提供芒果樹安住當地已八十餘年,當地居民指出,小時候大家都愛打芒果(台語),那是一種懷舊、童趣,現在每年芒果樹結果,村民仍然會打芒果。在地青年何信輝表示,芒果樹對當地村民而言,不僅是近百年的歷史意義,更是世代傳承的記憶。政府移植芒果樹不僅破壞景觀,亦會造成芒果樹的傳承記憶流失。 豐收村村民因不滿政府作為,紛紛掛上布條,捍衛自身權益,要求政府開公聽會。 圖/在地村民提供國立中正大學學生安全組西元2016年統計,過去一年發生在大學路二段的車禍便有15件。2016年2月,校方與政府單位商討對策,除加強違規超速取締,也修剪樹叢避免遮擋視線,欲減少車禍。然而根據嘉義縣警察局統計,2017年民雄鄉大學路與正大路共發生23件車禍,排名全縣第七,車禍狀況仍未改善。縣府因而計畫打除道路上部份老芒果樹,改設中央分隔島。 村民掛上「芒果老樹不要砍,改善交通一起來」等字樣的布條,表達欲保留芒果樹的心願。 圖/在地村民提供中正傳播學系學生趙若彤分享自己到豐收村社區服務的情形,當她和老人家提起芒果樹將遭移植,他們紛紛圍上來描述記憶中的芒果樹,更強調芒果樹是他們極為重要的回憶。她認為,政府在此計畫上未和鄉民溝通,就冒然決定移植芒果樹,對當地居民相當不尊重。且政府尚未找出造成車禍的主因,更沒有指出芒果樹與交通事故間的關聯性,因而引起村民反對。中正地球與環境科學系學生李彥霆也表示,大學路上的車禍大多為學生車速過快造成,與芒果樹並無直接關係。 豐收村村民為與政府溝通,在村裡掛上布條,表達希望政府開公聽會並保留近百年老芒果樹的訴求。 圖/在地村民提供中正哲學系學生羅元佑則提到,芒果樹根使大學路路面凹凸不平或掉下的果實,都曾釀成車禍。不過他指出,車禍原因不能全歸咎於芒果樹,該路段屬下坡路,再加上分隔島影響視線及鄉下地區騎車習慣不同,都可能是造成車禍的原因。在地青年吳至鎧表示,他並非堅決反對移植芒果樹,但政府缺乏民主程序就將工程發包,正當性有待商確。他還提到,政府應從保留在地文化的角度去計畫保障交通安全的措施,而非選擇破壞庶民日常、回憶。豐收村社區發展協會目前雖已發函要求縣府開公聽會,但村民表示,縣府尚未給予正面回應。據《自由時報》報導,嘉義縣政府建設處長林永福承諾待規劃案確定後,12月將辦說明會與鄉親討論最佳方案。
在天空飛翔的鈔票 台灣賽鴿利益解密與合法化之路
專題
第1676期
在天空飛翔的鈔票 台灣賽鴿利益解密與合法化之路
焦點
2018-05-02
【專題記者陳棟、張玟榕、李昶毅、毛凱恩綜合報導】「只要讓我贏一次,人生全都不一樣了。」在台灣,一場賽鴿牽動上億元的金錢分配,檯面下賭金驚人,每隻鴿子都是就此翻身的希望。為確保賽事公平,台灣獨步發展海上放飛、鴿子一生只能比一次賽等在地文化。台灣擁有數十年賽鴿歷史,俱備國際級實力與消費力,卻是國際鴿聯中唯一非由政府管理的會員國。目前也面臨擄鴿勒贖、獎金該如何課稅等問題。<b>  「賭」字成誘因   養鴿人投注心血 賽鴿學問可粗略分為「種」、「養」、「訓」三類。「種」即育種,賽鴿的血統是鴿友判斷幼鴿能否脫穎而出的關鍵,因此許多鴿友會以高價標取名鴿育種。鴿友也會從羽毛、鴿眼、骨骼等特徵來判斷一隻鴿子的好壞。「養」同為一門學問,某北部資深鴿友L(化名)表示,除了掌握生理構造,也要研究鴿子的營養攝取、藥物使用。訓練則是日後決勝負的關鍵。當幼鴿學會飛行後,養鴿人會逐步訓練賽鴿繞圈飛行,並引導賽鴿辨識方位,使其回到自己的鴿舍中。隨賽鴿年齡增長,養鴿人會帶賽鴿至外地放飛,逐漸拉長其飛行距離,以備日後比賽。 養鴿人正在訓練鴿子,讓鴿群圍繞著鴿舍飛翔。圖/毛凱恩攝人稱「財哥」的林木松擁有20多年賽鴿經驗,頭一回比賽就養出唯一歸返的鴿子,在當時為他賺進新台幣三百多萬元。後來他決定將錢全拿來投資鴿子,從此一頭栽進賽鴿的世界,「賽鴿迷人的地方就是『賭』,但最重要還是要對鴿子有興趣。」林木松因為賽鴿而有一片天,更在嘉義北港斥資500萬,打造120坪的鴿舍,相當於一個國際標準籃球場。 林木松耗資數百萬,在嘉義北港地區建立120坪大的鴿舍。圖/張玟榕攝鴿友劉信雄認為,台灣賽鴿文化的最大特色就是賭金很高,加上賠率很難預料,過去曾有人賭幾十萬賺2000多萬,「大家都會覺得總有一天會輪到我,到時候什麼都有了。」不過他也強調,賽鴿跟六合彩等賭博不同,六合彩單純靠運氣,賽鴿還要看育種跟訓練技術等專業。鴿友L說:「玩賽鴿的人百分之九十都輸錢,另外5%的人輸輸贏贏,最後5%投入比較多的資源,才有較高的獲勝機率。」他也分享高成本投入的案例,例如有獸醫也在飼養賽鴿,不但請專人管理,更會花錢採購較好品種。謝姓鴿友指出,現在許多鴿舍改以企業化經營,育種、訓練、醫療、會計都採專業分工,投入許多成本。<b>台灣賽制特殊 牽動龐大利益  一般而言,鴿會每年會舉辦春、夏、冬共三季比賽,每季至少上萬隻鴿子參賽。若養鴿人有意參賽,需為每一隻參賽賽鴿購置內含辨識資訊的腳環。比賽由兩關資格賽加上五關正式比賽,構成五至六周的賽季。比賽的每一關會逐步拉長飛行距離,賽鴿要在時限內飛回鴿舍才得以晉級。到了最後第五關時,只會留下最優秀的賽鴿,挑戰長達三百至三百五十公里的歸巢之路,相當於台北至高雄單程距離。為避免陸地上A、B舍作弊方式(註),台灣所有鴿會都已採用「海翔制」,由各區數十個鴿會聯合雇用船隻出港統一放飛,賽鴿再各自飛回原鴿舍。除了晉級所要求的速度外,每一次比賽,賽鴿都須面臨季風、海象等挑戰,到了陸地上也有如電線、地形等阻礙,加上長距離的飛行,賽鴿「歸返率」會逐關降低。到了第五關,常剩不到百分之十的歸返率,代表許多賽鴿並未在規定時間內抵達家門,有的甚至從此便沒再飛回來。註:A、B舍之作弊方式,即自小訓練賽鴿同時認識兩個鴿舍,並在比賽時引導賽鴿飛至較近鴿舍,再以車輛等交通工具迅速運至比賽指定、較遠的終點鴿舍,騙取較好成績。最後留下來的賽鴿,依規定不能繼續參加下一季比賽,而會轉為「種鴿」,養育參與往後賽事的下一代。賽鴿生涯中唯一一場的比賽成績,便會確立牠在種鴿拍賣會上的價值,戰功彪炳的賽鴿甚至能達到上百萬的價碼。不過這並非台灣賽鴿人主要的獲利方式,劉信雄補充,台灣人的觀念並不想賣好的種鴿,「為了不讓別人拿我的鴿子去育種,反過來跟我競爭。」 林木松飼養的種鴿數量眾多,每一隻皆身價不斐,有些甚至是林木松親自到歐洲挑選、購買。圖/張玟榕攝每場賽事獎金來自報名時腳環費用,依鴿會不同有1000至3000元不等的價格。在扣除鴿會抽成的5%後,其餘便依比賽成績優劣分配不同比例的獎金。參與規模越大,雖競爭越趨激烈,相對的獎金也會隨之攀高,大型賽事總獎金可高達千萬。不過相較於檯面上的「獎金」,檯面下總金額可以破億的「賭金」,才是能否在比賽中獲利的關鍵。 每一隻鴿子都會配有一個腳環,參加比賽、獎金分配都依據腳環判斷。圖/張玟榕攝鴿友通常會額外下注在自己參賽的鴿子上,俗稱「插組」。劉信雄解釋,賽鴿比賽分五關,插組(下注)也分五關,到後來累積賭金越來越多,一場賽事的總賭金甚至可高達六、七億元。此外,台灣各地鴿會通常僅允許參賽鴿友下注,非養鴿人則需用入股的方式間接下注,並依投資金額佔總賭金的比例分紅。<b>漫天不法獲利 擄、網鴿集團猖獗  在龐大的利益誘惑下,不法集團也蠢蠢欲動。「那天他們拿槍抵著我的頭,能不把鴿子交出去嗎?」林木松講起曾遭遇的擄鴿往事,彷若仍歷歷在目。當天清晨五點,已經贏了前三關的林木松正準備帶賽鴿出門訓練,誰知擄鴿強盜竟徹夜守在家門外,不但強行帶走全部比賽鴿子,甚至要脅600萬贖金。林木松表示,那季比賽他的賽鴿成績名列前茅,已賺入千萬,但因與強盜談判贖金破局,索性放棄最後兩關賽事,損失可能上看千萬,「給錢鴿子也不一定會放回來,反而容易被他們軟土深掘。」劉信雄指出,黑道勒贖的情形其實很普遍,「很多確定你開始贏錢後,在比賽期間就把鴿子抓走。」因不付錢就無法贖回鴿子,不少鴿友為了完成剩餘賽事,便會忍痛繳付可能高達上百萬的贖金。除了擄鴿強盜外,台灣還有更猖獗的網鴿犯罪集團,專門在賽鴿飛行路線架設網子,若賽鴿不幸中網,網鴿集團便會依鴿子腳環上的電話號碼,打給鴿友要脅贖金。劉信雄表示,台灣島嶼不大,加上採海翔制,鴿子登陸點大致相同,計算一下氣流即能得知飛行路線,因此對於網鴿集團而言,要找合適地方架設網子並不困難。「我手上有你的13隻鴿子,總共13萬趕快匯到這個帳戶。」面對網鴿集團的勒索,三十年養鴿資歷的林童早已見怪不怪,所幸因其中無重要選手,並未支付贖金。「每一個賽鴿人都會遇到網鴿集團,」鴿友L提到,由於利益龐大,因此網鴿案件就像「警察要抓小偷,永遠都抓不完。」他提到,贖金會因時機而有所變動,以幼鴿為例,還在訓練期間每隻約五千元,開始下注後提高至七、八千元,比賽前可能高達數萬元。謝姓鴿友也曾聽聞,有網鴿集團開出一隻八萬元的價碼。網鴿集團為求龐大利益,甚至發展出精細分工,放網、抓鴿子、勒索都由不同單位負責,造成贖金層層墊高。由於每個任務由不同人負責,加上匯款、取款時利用分別人頭帳戶與車手進行作業,也造成蒐證上的困難。鄭立帆表示,他也聽過付贖後不交鴿、一鴿多騙,甚至遇過鴿會相關人士與網鴿集團內神通外鬼的案例。「曾經跟擄鴿集團殺價5000塊,結果鴿子回來翅膀就少5根羽毛。」鄭立帆解釋,擄鴿集團故意傷害鴿子後再放回來,便是希望透過這樣的消息傳播,讓未來勒贖更為順利。<b>網鴿成賽鴿安全難題     比賽表現不易掌控                                     「有錢人可以贖回,但業餘玩家只能默默選擇放棄鴿子。」謝姓鴿友感嘆,網鴿勢必對比賽產生莫大影響。養鴿人雖會考慮鴿子的價值及勝率,衡量是否贖回,但若是重要「戰將」遭綁,必定會造成嚴重損失。鴿友L也表示,網鴿集團某些具有黑道背景,可從鴿環及其他管道得知主人住址等基本資料,為了人身安全問題只好付贖。「不只是金錢損失,更影響鴿子培訓。」林童提到,假日時網鴿尤其頻繁,為降低被網機率,原定於高雄至後龍的訓練路徑,只好改採自嘉義出發的短程航線,這也造成比賽迫近,卻無法充分練習的難題。鄭立帆則表示,鴿子從出生、訓練到比賽的時間短暫,若是中途暫緩訓練,無法單純用加強訓練時間來彌補,在只能繼續照規畫進行的情況下,鴿子比賽表現上可能產生龐大差距。劉信雄指出,遭捕的鴿子會被困在網上,在太陽的曝曬下動彈不得,容易造成鴿子翅膀、腳部擦傷,若受到驚嚇,更會嚴重影響飛行能力。林童說到,網鴿集罔顧鴿子安危,捕鴿、還鴿都容易傷到鴿子,讓養鴿人勞心費神,更加造成養育及復元上的困難。<b>刑罰輕 網鴿集團<b>難根絕 「網鴿罰責小,網鴿集團自然層出不窮。」鄭立帆表示,網鴿初犯僅易科罰金,相較於得手的高報酬,不少人寧願選擇鋌而走險。他也說到,因網鴿破案難度高,頂多只能把網子撤掉,但抓不到犯人會使破案率降低,所以警察其實也不喜歡受理網鴿的報案。苗栗縣警察局刑事警察大隊第二組組長鄭存成感嘆,網鴿案件通常以竊盜罪及恐嚇取財罪起訴,刑責為數個月的有期徒刑或數千元的易科罰金不等。罰責不重且獲利龐大的因素,導致再犯率高達八成。「107年春季賽前已上山掃網15次,」他也回應,警方都樂意受理民眾報案,目前警方會根據賽季推算,於賽鴿密集訓練的時間,主動加強山區的定期巡邏。但鄭存成坦言,網鴿集團僅能以現行犯逮捕,但他們多數會在山稜線的制高點把關、警戒,常常警方上山時便已人去樓空,僅能拆除犯案後留下的網子。因網鴿問題實在過於猖獗,民間也會團結起來對付網鴿集團。各地鴿會皆會編列預算組成「掃網大隊」,清除網鴿集團架設的網子。鴿友L提到,最近開始有鴿友會利用空拍機巡邏,讓監控更容易。鄭立帆則指出,以北部賽鴿行經路線而言,網鴿的佈網也有特定路線,若每天固定巡視,網鴿集團自然難以下手。劉信雄則指出,一般是鴿會或民眾檢舉哪裡有鴿網,就會同警察去掃網,不過目前仍難以在現場抓到犯人。 賽鴿遭網鴿集團所佈的細網勾纏,不幸身亡。據報載,遍佈山區細網也曾網住如台灣藍鵲等保育類,對生態造成不良影響。圖/鄭立帆提供<b> 鴿會管理參差不齊 倒會成隱憂  全台大小鴿會數量破百,全由民間力量籌組、運作,因此鴿會管理品質不一,會長捲款潛逃的事件時有所聞。「會長跑路,也只能摸摸鼻子算自己衰。」林童指出,地方鴿會捲款問題嚴重,光自己就遭遇三次。他回憶,第一次總金額高達3000萬元,當時星期五預計交鴿出賽,會長卻在星期四無預警捲款而逃。劉信雄表示,現在鴿會創辦的共同戶頭,需要三人以上的印章才能提款,藉此避免捲款潛逃的風險。不過因為捲款潛逃之「款」是不合法的賭金,遇到此事,只能自認倒楣。若向檢調單位提告,反而會被以共同賭博等罪名起訴。鴿友廖志銘笑稱,遇到倒會就是俗稱的「第六關沒過」,比完五關卻還是領不到錢。<b>成本難計算 獎金課稅惹議根據《所得稅法》及財政部核釋,將對賽鴿比賽的獎金扣除所需成本後,課徵綜合所得稅。若鴿友無法提出確切成本多寡,則以獎金收入的百分之三十計算。致力於推動賽鴿運動合法化的一鴿文創協理劉珍妮表示,財政部的公告內容將賽鴿比賽認定為競賽競技,「藉此認可賽鴿競賽並非賭博,而是合法的運動。」因過往賽鴿獎金並未課稅,這項政策一出馬上招引鴿友反彈。在鴿友圈中甚至引起政府將對「賭金」課稅的謠言,然而事實上政府的課稅對象僅是比賽獎金。不過據國稅局某地方分局基層承辦人員透漏,雖然已建置「賽鴿活動課稅資料蒐集機制」,但目前為止尚未蒐集到賽鴿比賽的報稅資料,該分局也尚無相關宣導或是查稅計畫。然而多數鴿友對成本計算仍有微詞,謝姓鴿友認為,現行規定須再經全盤考量,畢竟飼養、訓練的成本難以估計。「政府沒接觸到這個行業,他們不知道啊!」劉信雄直言,鴿子飼養成本不一,在難以舉證確切數目的情形下,政府直接公式化,將獎金的百分之三十視為成本,在實務上根本不可行。《時代名鴿》雜誌第85期曾引用某會計師說法,指出要列舉必要經費給國稅局相當困難。諸如鴿舍、訓練費用等等共同的支出,該如何合理分攤至每一隻賽鴿身上?多隻賽鴿同時出賽,未得獎賽鴿之培訓成本,是否能計入比賽的必要費用等問題,導致目前報稅上的可行性及合理性都尚待討論。<b>課稅規定待改善 以符鴿友期待「課稅的出發點是好的,但財政部應該找懂賽鴿文化的人來處理。」鄭立帆表示,這樣不僅可以對症下藥,也能保障賽鴿相關人員的權益。「解決網鴿問題最重要。」劉信雄認為,要課徵獎金稅收沒有關係,但相對應政府也應該積極處理賽鴿目前面臨的難題。林童也支持繳納合理稅金,促使政府介入管理,解決賽鴿界嚴重的網鴿現象。台灣缺乏賽鴿的主管機關,目前賽鴿的進口與防疫歸農委會管轄,課稅則是財政部職責,競賽本身則應歸屬於體育署,未來若要發展合法博弈則會牽扯到交通部觀光局。鴿友L表示,其實多數鴿友都希望能合法化,搬上檯面。站在賽鴿未來發展的角度,劉珍妮期待政府收到稅收後,不僅是讓賽鴿合法化、去汙名化,同時能將稅金用於成立跨部會小組,讓賽鴿產業鏈更完善。至於網鴿問題,他也建議可以提撥獎金支持警察機關取締犯罪。針對成立跨部會小組推動賽鴿產業發展的構想,體育署表示,在台灣賽鴿目前仍被視為「傳統活動」,並非亞奧運等級的「運動項目」,依中央政府規畫仍由農委會管轄。至於農委會作為現今賽鴿主要的管理機關,被問及賽鴿是否有合法化可能性,僅表示牽涉議題過大,不願多做回應。<b>課稅外的灰色地帶 賽鴿的插賭文化若希望賽鴿能被認可成一個合法且正向的運動,劉珍妮表示,參賽總收入應只限於比賽獎金,盡全力掃蕩插賭行為。財政部提醒,賽鴿比賽若是涉及賭博,將依《中華民國刑法》沒收賭金,因而無課稅問題。警方在四年前曾取締南部某鴿會的賽鴿插組行為,法院審理認為鴿會以賽鴿返回終點時間、次序等偶然勝負,分配賭客下注的金額。且鴿會從中抽取百分之四賭金作為回扣,已經構成意圖營利供給賭博場所及聚眾賭博罪,相關負責人也陸續遭判刑。中華民國賽鴿總會理事長周三郎指出,過往賽鴿是交由警察部門統一管理,整個比賽都受到嚴密監控、管制,並無地下賭博等亂象。他感嘆,私人地下協會快速興起且不受管理,但目前賽鴿總會並無強制力解決賭博問題,僅能以柔性勸導。他也強調,若能由政府配合、授權給總會代辦賽鴿業務,才能有效管理地下插賭的問題。然而,台灣賽鴿產業的蓬勃發展,一大誘因來自龐大的賭金。現今若要全力掃蕩賭博,需思考對賽鴿整體產業規模的影響,不無可能在全面合法化後反倒參與人數萎縮。且如果未來僅剩競賽獎金,代表為數眾多本身並未飼養鴿子,但有在插賭的「鴿舍股東」將無法再參與其中。現階段可能措施為發行賽鴿運動彩券,但《運動彩券發行條例》的立法精神卻與台灣賽鴿文化大相逕庭。依規定運動彩券是向大眾發行,與鴿會僅開放會員下注不同。另外,條例中也明定參與賽事之隊、職員不得購買彩券,和目前鴿友習慣重押自己愛鴿的文化扞格。因此,賽鴿文化的延續與相關金流的透明管理該如何調和,勢必是未來發展的一大挑戰。<b>政府與民間的糾葛 賽鴿合法的漫漫長路與國際賽鴿界相比,台灣擁有極高的實力與競爭力,然而發展時間一長,牽扯勢力難免盤根錯節。承辦比賽的地方鴿會、執行公權力的警察與尚未明朗的政府主管機關,都會影響著充滿台灣在地特色的賽鴿文化,其未來該如何延續與協調。「鴿子除非真的累到不行了,不然絕對不會停下來。」鄭立帆講著鴿子的特性,似乎也隱含著台灣人民對輸贏的執著。培育、訓練鴿子的樂趣,比賽獲勝的利益與成就感,共同建構了賽鴿的迷人之處。但賭博汙名如緊箍咒,賽鴿合法化之路勢必需要政府介入,然而政府也應理解現行的賽鴿文化,才不會反倒成為扼殺產業的元凶。鴿子在天空飛翔,心裡有條回家的路,但台灣賽鴿的整體發展路線,尚處於前途未明的階段。害怕起霧的鴿子,在真的飛抵家門前,未來一切都還是未知數。
環保踩街趣  妝點萬聖節
生活
第1663期
環保踩街趣  妝點萬聖節
焦點
2017-11-01
【記者李卓朗嘉義報導】「萬聖節公益變妝彩街園遊晚會」10月28日於嘉義熱鬧登場,今年首度加入環保元素與學生合作,設計出不同風格的造型。化身成喪屍的踩街模特兒身上浮誇的衣服和色彩繽紛的頭飾,其實全都來自回收場。活動舉辦至今邁入第三年,今年邀請了四所學校,200多位造型系的師生到活動現場為市民變裝,吳鳳科技大學美容美髮造型設計系學生更在踩街活動中展示以環保素材創作的造型,吸引了不少民眾的目光。 吳鳳科大美容美髮造型設計系的學生以環保為主題,在踩街活動中展示他們的創作圖/李卓朗攝利用鋁箔罐剪綵、拼貼創造出一件全新的上衣,成功營造華麗的風格和搶眼的效果。臉上的傷妝和蓬鬆頹廢的髮型,在模特兒身上卻意外地顯得協調。設計者、吳鳳科大美容美髮造型設計系學生盧晏宣、江怡君在創作過程中也經歷了一些困難,她們表示,鋁箔罐較難剪裁,不易營造出美感。回收場收集回來的資源並非全都能利用,有些鋁箔罐已發霉,需要挑選還能用的部分。而且使用鋁箔罐的素材,在舒適度方面就要稍作犧牲。 吳鳳科大美容美髮造型設計系的學生盧晏宣、江怡君以鋁箔罐創作出環保的萬聖節造型。圖/李卓朗攝吳鳳科大美容美髮造型設計系學生陳佩吟因為想做一些另類、特別的作品,所以選擇用保麗龍杯作造型。「杯子一般只聯想到裝水、其他器具,或當筆筒,比較少聯想到做造型。」她表示,保麗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也是她選擇這個材料的原因,加上材質相對較輕,不會造成模特兒的負擔。作品雖只運用保麗龍杯一種材料,但經過切割、著色,穿到模特兒身上卻毫不單調。對於運用廢棄物品做造型,吳鳳科大美容美髮造型設計系學生林采褣說:「就是把它經過改造,讓它有第二個的生命。」以往做了許多環保造型的推廣,吳鳳科大美容美髮造型設計系老師葉鎧瑜坦言,她喜歡運用廢棄的資源創作。加上學生每次做造型都需要花費很多錢買材料,才會鼓勵學生去回收場撿廢棄物創作,既省錢又環保。她表示,學生可以在過程中學習到如何運用不同的資源作變化,也希望培養學生這方面的喜好。2000位民眾組成的踩街隊伍,吸引大批民眾在文化路的街道上圍觀。主辦單位、郭文居議員服務團執行長簡國輝表示,民眾對於環保造型反應熱烈,明年希望再與大學團體合作。他說:「很多民眾搶著跟他們合照,希望了解他們為什麼會用環保的材料做造型。」他更盼望大學生能結合專業,每年將不同的議題帶進活動。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