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六校嘻研唱進萬華 學生台饒展創作生命力
生活
第1800期
六校嘻研唱進萬華 學生台饒展創作生命力
焦點
2024-11-22
【記者黃伊晨台北報導】台北市萬華區華西街的騎樓下,幾名大學生隨著音樂節拍饒唱著,訴說生活的各式煩惱和夥伴間的情誼,強烈的節奏感伴著學生此起彼落的喊聲,吸引路人駐足圍觀。2024萬華大鬧熱於16日在青山宮周邊街區熱鬧展開,主辦單位「中華文化總會」(以下簡稱文總)首次以「艋舺有嘻哈」為主題,將嘻哈元素帶進萬華巷弄,除了嘻哈藝人表演,更邀請六所大學的嘻研社演出,由桃園銘傳嘻研社、長庚嘻哈文化研究社、勤益科技大學嘻研社、中興大學嘻哈文化研究社、南臺科技大學嘻研社、崑山科技大學嘻研社輪番上陣,為華西街帶來別樣的文化風采。 文化總會副秘書長黃竫蕙說道:「嘻哈文化在學校的發展一直都很活躍,可以看到線上饒舌歌手很多都是從學校嘻研社出來的。」他也指出嘻哈音樂可以透過歌詞反映社會現況、自身想法或校園生活,是激發思考的一種方式。「文總一直都在努力為年輕人創造舞台。」黃竫蕙說道。今年特別設立給嘻研社專屬的展演舞台,希望能鼓勵並輔助大學嘻研社團發展。 大學嘻研社的演出場地華西舞台,位於華西街上一處閒置的騎樓,部分演出學生認為場地較小,使得演出受限、較難好好發揮。參與演出的長庚大學嘻哈文化研究社員陳昶至說道:「一開始覺得舞台有些不起眼,但上去演唱時讓人彷彿回到嘻哈還未流行時,在街頭表演的感受。氛圍與以往的表演經驗截然不同。」街頭邊的演出場地也讓表演者能直接與觀眾互動,也讓各社團的表演者間有更多交流機會。陳昶至表示,雖然長庚嘻研已邁入第十屆,但校內玩社團的風氣不盛,他說:「學期初加入的社員遇到創作瓶頸,學期中就都不來了。」是目前社團發展上遇到最大的挑戰。銘傳大學嘻研社員陳琦昇則認為,校內目前對嘻哈文化的接受度仍不高,學校裡玩社團的風氣也不興盛,導致社團經營困難。 面對校內社團發展的種種困境,國立勤益科技大學嘻研社長黃緯宸指出,「文總辦這個活動除了讓學校間有機會交流,也可以讓線上藝人看到學校社團目前的發展。」他說。他也希望社會能看到嘻哈音樂不同的樣貌,並從音樂作品中看見創作者的故事。本屆萬華大鬧熱藉由加入大學嘻哈社團表演的活動形式,讓大學社團得以與外校或藝人交流創作,希望學生作品得以走出校園,讓大眾看見大學嘻研社的創作生命力。
各方神偶齊聚士林 創新呈現陣頭之美
生活
影音
第1785期
各方神偶齊聚士林 創新呈現陣頭之美
2023-11-15
請點擊圖片觀看完整報導。【記者葉蓁芸、張愷文台北採訪報導】三太子踩著靈活的步伐,配合節奏強烈的電音舞曲,在舞台上熱情搖擺、展現活力。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於11號舉辦2023鬥陣趣神童派對,活動以兔年為主題,邀請來自台灣各地的團隊帶來多元的陣頭表演。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主任陳悅宜表示:「今年以兔年的『動如脫兔』來策展出神童派對,今天在踩街的時候我感觸特別深,真的是動如脫兔,我們的神童們活潑得不得了,而且很有精神,象徵我們台灣有充沛的能量。」陣頭是民間祭祀、喜慶時,為了感謝神明保祐而發展出的傳統技藝。今年鬥陣趣最大的亮點是將陣頭、神偶文化帶上街頭,表演團體身穿神偶裝,在路途中展演並進行請神儀式,提供民眾近距離接觸陣頭文化的機會,也吸引許多民眾前來觀看。除了能在戶外展演近距離觀賞千里眼、順風耳、彌勒佛等神偶,還可以參加鬥陣市集,看見許多廟宇和神明相關的文創商品,也可以體驗捏麵人、絹印等傳統文化DIY手作。民眾鄭澶湲說:「大家也一直都在進步跟改變,可以讓無論是大朋友或小朋友用不一樣的方式去接觸,去打破那些刻板印象是很不錯的。」陣頭在宮廟文化中扮演重要角色,但隨著時代改變表演者也在傳統刻板印象下面臨許多挑戰。表演者王瀚暐分享:「早期會有既定印象,認為進廟宇的孩子是不乖的,現在可能執掌者也已經年邁了,年輕人也不太想進入到廟裡,這件事情會越來越流失掉。」因此,傳藝中心今年嘗試結合流行的嘻哈音樂、電音等現代元素,為陣頭注入新生命。陳悅宜說:「我們要改變人們對陣頭的想法,過去太多負面了,這個部分要改變想法我們必須從故事說起,讓大家知道陣頭背後的故事是感人的、是動人的。」目前,陣頭活動已不僅侷限於宮廟或職業團體中,更走入國中、小甚至幼稚園,將技藝傳承到年輕一代,主辦方透過創新的方式拉近與民眾的距離,未來也期望能與國際交流,到世界各地展現台灣獨有的陣頭文化。 
傳統精神接軌嘻哈潮流 「客+潮」發揚客家文化
生活
第1769期
傳統精神接軌嘻哈潮流 「客+潮」發揚客家文化
2022-10-26
【記者陳孟樺台北報導】2022臺北客家義民嘉年華自22日起至24日以「義民35.客+潮」為主題展開活動。義民嘉年華來到第35週年,乘著客家文化的浪,與現代潮流結合,衝上前所未見的浪峰。這次以嘻哈元素貫穿活動,期盼能拉近客家原生文化與年輕一輩的距離,同時也帶給民眾新穎體驗。 2022臺北客家義民嘉年華以「客+潮」為主題,主辦方希望將傳統文化與嘻哈潮流結合,讓青年對客家文化更有感。  圖/陳孟樺攝本屆以「客+潮」融合傳統與新潮流,更擴大規模舉辦往年的「迎神繞境」與「安座大典」,特別邀請全台35間宮廟參與。廟宇人員聲勢浩大,來自台灣各地的神轎一齊座落在自由廣場中央。安座大典啟動的那一刻,所有民眾肅立,專注地看著廟方將一尊尊義民爺與忠勇公請出轎,接著由典禮人員們小心翼翼地把義民爺牌位一ㄧ接過手傳至主祭台上。 安座大典時,典禮人員高喊「進喔」,向全台35間宮廟的義民爺與忠勇公表示將把他們接上主祭台。   圖/陳孟樺攝今年客家義民嘉年華融合傳統與潮流,主辦方祭出嘻哈主題曲「承蒙臺北」的舞蹈比賽,歌詞以客語道出義民來到台北的故事,詞曲中新舊雜揉與碰撞成為一大特點。而「創意踩街」受風雨影響而取消,令許多表演團隊感到惋惜,原定受邀參與的國立臺北大學熱舞社學生吳俞蓁認為:「平常不會注意到這類型的活動,但有結合熱舞表演就能吸引許多大學生與街舞圈年輕人的關注。」 2022臺北客家義民嘉年華活動次日遇上風雨,受邀表演的學生不畏場地溼滑仍奮力舞蹈。 圖/陳孟樺攝出身不同世代卻同樣關注、喜歡客家文化的民眾匯聚在義民嘉年華。會場中鑼鼓喧囂夾雜現代嘻哈音樂,針對本次主辦方嘗試結合兩種文化,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主任委員徐世勲説:「想讓民眾耳目一新,不見得是要完全顛覆,而是在某種既有的客家特色下變得非常潮流。」傳統與潮流在活動中交會,主辦方期待能重新詮釋當代客家精神。徐世勲認為,客家文化在創新或者與其他文化融合都有所突破,不過「客語傳承」仍是最大困境。國立臺灣大學客家研究社副社長吳廷宇認為,對客家青年而言,具備客語能力與擁有使用客語的環境同樣重要,「我們對公眾場合中出現這些語言可能還不習慣,像臺大學生會今年迎新傳單使用多元語言,就有些人不習慣而引發爭議。」主辦方這次嘗試交融兩種文化,吳廷宇也表示,大家會感到新潮,或許也有人因活動而想認識客家文化。 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主任委員徐世勲(左)接受講客廣播電台採訪,與主持人以全程客語的方式趣聊活動。 圖/陳孟樺攝本屆客家義民嘉年華為客家文化翻開嶄新的一頁,談及下一頁該如何續寫,徐世勲表示,未來計畫讓客家結合全球當代文化,「甚至讓大家覺得原來,我們客家人也可以引領潮流。」另一方面,吳廷宇點出,主辦方可以讓民眾體驗客家人的生活,「畢竟文化本質上是一種生活方式,所以民眾參與過這樣的生活方式後,推廣效度或深度都才會是持續的。」客家精神透過本次活動與潮流接軌,讓客家傳統以新形式發揚光大。
當音樂不只耳朵能體驗 虛擬元宇宙共創感官饗宴
專題
第1765期
當音樂不只耳朵能體驗 虛擬元宇宙共創感官饗宴
2022-04-28
【專題記者劉亭妤、張博涵、羅子恆、吳凱西綜合報導】行走在各色燈光堆砌而成的道路上,腳步伴隨滑鼠聲噠噠,朝著演唱會場前進,倏地,在服飾店前停下,線上付款購買歌手聯名款服飾並一鍵換上,唯有身著這件衣服才有擠進搖滾區的資格,粉絲身影之間凝結出屬於彼此的認同感。此時,門鈴聲一響,才驚覺原來剛剛所經歷的,是虛擬角色帶領自己享受的一場線上演唱會,而手上剛送來的包裹中裝著沉甸甸的衣裳,和方才虛擬世界中所著一模一樣,享受音樂的快樂也因此得以延續到現實。幾坪大的否極泰來音樂股份有限公司裡,執行長李漢群在採訪進行中丟出他的大膽想法,那是他對音樂元宇宙的想像:設定虛擬角色,在參與虛擬演唱會的過程中體驗「現實」與「非現實」交織而成的嶄新體驗,「我們會去想一些有趣的事情,或者是從裡面去開發一些商機。」李漢群深信流行音樂產業能引領社會,相信創新想法就像他所熱愛的音樂,只要彈奏出第一個音符,所有的想像都可能接連發「聲」。不只開發商機,也創造專屬虛擬世界的音樂體驗,觀眾能隨意走向鼓手,或者靠近吉他手,玩轉音源、體驗不同樂器的音量組合,「所以在音樂的設計上面,可以做各式各樣的玩法,它就已經不是我們平常聽到的音樂。」背對窗戶的辦公桌前,如此的想像已經不知道在他的腦中上演了幾回,若時序流轉回十年前,這樣的天馬行空猶如癡望夜間點點星光,如今,隨著新虛擬科技日新月異,畢書盡於民國109年出道十年之際嘗試運用VR技術舉辦演唱會;隔年A-Lin在360度投影空間創造沉浸式展演;同年Julia吳卓源與婁峻碩SHOU共演《在田星球-翻玩音樂趴》XR音樂節目;今年,五月天舉辦突破三維空間、以元宇宙為概念的《陪你跨年線上演唱會》...,音樂人紛紛嘗試虛擬形式展演,漸次走上音樂元宇宙的實踐之路,創新的想法得以像真切可觸的燈火,被捧在手心感受。 A-Lin去年攜手音訊品牌「Soundcore聲闊」演出《Soundcore聲音夢境:A-Lin線上音樂會》,創造出兼具視覺、聽覺的沉浸式體驗。 圖/展演製作團隊FREES 自由設計創意總監馮建彰提供疫步藝腳印:疫情成虛擬展演推手新冠疫情邁入第三年,即使疫情控制不斷被各種變種病毒打回原點,在一切看似沒有明顯地好轉的低迷時局,虛擬科技產業卻得到蓬勃發展的空間。「隨著科技本來就會線上化,但因為疫情,加速了這個產業的發展。」李漢群回憶,在民國109年疫情爆發之初,表演邀約陸續取消或延期,原先預估半年能有10場表演,突然之間只剩下一、兩場,表演模式也改成線上展演,「2020年疫情剛開始,就是在嘗試替代實體表演形式,那是一個轉型的情況。」旗下藝人YELLOW黃宣不只接觸LINE線上演出,也多了BEATDAY虛擬展演的合作機會,從單純的實體表演線上化,轉變成一種結合全息攝影、VR、AR、XR等新科技技術的表演與互動形式,透過立體建模、特殊的攝影方式,在觀賞體驗上創造更多種可能。展演製作團隊FREES 自由的設計創意總監馮建彰也期待虛擬音樂展演的未來發展,「我曾經有這麼想過,這(虛擬音樂展演)就只是因為疫情關係的替代品,但沒想到疫情到第三年還沒有結束,然後這樣的產品看起來好像在發展中。」樂樂欲視 藝人融新科技創出多元演唱會實際走到表演前線,我們看見藝人運用不同媒介、場域,展演的各種虛擬演唱會。金曲音樂人阿爆就曾在「双融域 AMBI SPACE ONE」舉辦《聲.森不息》虛擬演唱會,視覺上用虛擬影像360度呈現壯闊的自然場景,阿爆則在其中擔任領航者,帶領現場觀眾一邊漫步在海面、森林、山谷中,一邊聆聽著歌手嘹亮的嗓音。阿爆認為虛擬技術再現了他對自身作品的視覺想像,「視覺設計的根基都是從我的音樂去發想、延伸,再被其他人重新轉譯,那也會有他們自己的靈魂在裡面,我覺得是很特別的一件事。」相對於《聲.森不息》用實體空間展演的方式,饒舌歌手蛋頭則和我們分享截然不同的演出經驗。他去年曾與虛擬實境音樂平台BEATDAY合作,出演《大嘻哈時代》全息投影演唱會。BEATDAY將演出場景打造成末日西門町,觀眾能在家使用電腦,以遊戲角色的身分在此元宇宙中穿梭、飛行,獲得360度的觀看體驗,還能更換角色服裝和髮型,而演出者則是以3D全息投影(註二)的方式在場中央饒唱。初次接觸虛擬表演的蛋頭興奮地說:「我覺得蠻新奇的,最後看到成品也覺得很帥!」註二:3D全息投影又稱為全像投影、全像3D,利用光線原理紀錄與呈現真實立體影像,使用者無需配戴任何眼鏡或頭盔等特殊設備,僅用肉眼就可看到立體虛擬人物或物件,此技術可用在展覽、商演、娛樂、交通工具展示等場合。而上述的線上虛擬演唱會常採用「多視角」進行場景設計,除了舞台正前方的視角外,還有主唱、導演、側邊或後台等視角供觀眾探索。李漢群更透露,在黃宣未來虛擬演唱會的DEMO中,觀眾能透過手指或滑鼠調整觀賞角度,「我就直接轉到樂手的臉前面去,還可以看黃宣的光頭後面到底是怎樣,這個就會很有趣。」然而面對新型態的演出方式,歌手及音樂產業工作者們都仍在摸索、學習。阿爆分享,歌手在虛擬演唱會須注意許多有別於傳統演唱會的細節,例如在綠幕前與鏡頭互動時的距離掌控,也要讓肢體習慣面對鏡頭。蛋頭也提及在綠幕攝影棚中演出時,因自己的造型不適合後期製作,須當下臨時更改,「它細節要求蠻多的,我原本蠻喜歡我的造型,但我的頭髮比較不好掃描,所以我後來改戴黑色的頭巾,也因為身上有一些衣服顏色比較接近綠色,會被綠幕吃掉。」 《大嘻哈時代》全息投影演唱會團隊前期在360度綠幕攝影棚中拍攝歌手表演,後期再將歌手製作成虛擬替身並融合遊戲引擎,打造音樂元宇宙。 圖/饒舌歌手蛋頭提供雖有許多細節待適應,演出者對新型態展演多保持正面態度。阿爆表示更多樣的展演方式是必然趨勢,蛋頭也說:「希望自己的表演方式愈來愈豐富,有新的、有趣的元素都會讓我想嘗試。」音樂製作人李漢群也積極看待變化,「藝人有一個使命感:他必須要帶領所有群眾和這個社會往更好的方向走,所以科技走到哪邊藝人就要走到哪邊,甚至藝人要去帶領科技去走向我們想要的地方。」他認為藝人必須跟著時代趨勢轉型、嘗試,才能讓自己成為流行性的代表。理想豐滿現實骨感 虛擬展演硬體、資金處處碰壁​​但當焦點轉回螢光幕後,卻能看見更多虛擬音樂展演的困難之處。以觀賞體驗來說,網速經常扮演關鍵因素,曾製作虛擬線上演唱會的馮建彰直言:「一慢的話什麼事都做不了,所以平台、硬體建置的網路要快是基本。」然而即使製作方的網速理想,接收方的網路頻寬不足,製作方的努力仍可能是徒勞,李漢群透露,「以個人化的手機來講,5G還是很弱,其實如果用過BEATDAY就知道,他(黃宣)在動作上面是有一點點卡的,有點lag這樣。」表演者阿爆解釋,若聲音、畫面產生延遲,將會導致觀眾無法感受到作品要表達的內容。此外,設備普及化也是難關,馮建彰指出,現在擁有頭戴式VR顯示器的人口比例不高,即使擁有顯示器也鮮少用作體驗音樂表演。在技術困難之外,馮建彰進一步說明製作方的成本考量。事實上,即使籌辦一場虛擬演唱會的花費比實體演唱會高出一些,也非製作方望之卻步的原因,真正的發展困境是成本難以回收:因為VR客群基數過少,且演唱會的受眾仍習慣觀賞現場演出,「這會不會回歸到演唱會是不是原本就該屬於現場的,你會很難去把它移植到虛擬上面。」所以虛擬演唱會是否能複製實體演唱會的模式?成果仍有待檢驗。除此之外,線上演出的付費機制也是成本難以回收的因素之一,華納音樂華語部行銷總監Catherine表示,票價的訂定還需要時間與觀眾共同建立價值概念,「要去小巨蛋或是要去北流開演唱會,你可能知道一張票3000、便宜一點的1600、VIP要4000,這些你是很有感覺的,但是一場線上演唱會,200你要出嗎?2000你要買嗎?」李漢群補充,因為線上演出大多都是免費入場,導致整體演出的收入僅靠廣告與贊助,甚至無法提供表演者該有的酬勞。最終產品的品質也影響民眾參與虛擬演出的興趣,馮建彰坦言,「這些虛擬產品其實是有的,但是拍攝下來的成果很糟糕。」但他將其歸咎於我國當前少有創作者在VR演唱會這項產品上努力耕耘,當未來更多人投入VR創作領域後,便有機會產製優秀作品;Catherine也認同這樣的展望,「以現在的角度來看2、3年前的虛擬音樂展演作品,會覺得有點好笑,這個產業、技術變化地其實真的非常快。」未來,當更快速穩定的5G網路涵蓋率提升、輕便又價格親民的VR眼鏡問世,虛擬世界的世代才會真正到來。夢想動畫企劃陳昶安認為,唯有在人手一副VR眼鏡時,元宇宙等虛擬型態的展演才有可能發生,目前BEATDAY的嘗試,僅是一場試圖提供大眾未來想像的實驗,並直指若是台灣要走到下一步,「技術一定要跑得比民生所能達到的程度還要快。」陳昶安身為虛擬內容產製團隊的一員,強調必須盡快完善場景設計、4D建模(註三)、動態捕捉等技術,台灣才能夠因應未來需求的發展。註三:利用多視角攝影機捕捉真實的人物動作 , 再製作3D人物模型動畫。其攝影棚又分為綠幕攝影棚、LED攝影棚兩種。虛實共存開創展演無限可能 引領音樂產業步入嶄新旅程就目前的發展來看,實體演唱會與虛擬音樂展演仍是兩種不同的產品,任一方皆無法被取代。Catherine認為,實體和虛擬音樂展演存在著互補的關係,空間場域、互動設計與體驗上的差異,創造兩者並存應用的機會。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特聘教授林日璇強調,只有將內容做出差異,才能在疫情後持續吸引觀眾欣賞、參與線上虛擬音樂展演,「不建議把實體演唱會原封不動複製。」Catherine則解釋,當華納選擇要舉辦演唱會時,如何在兩者間衡量?即使藝人、唱片公司、音樂圈在疫情時代下仍然重視實體演唱會,「我們注重的還是當下藝人和粉絲的需求或他們最想要的關係。」華納音樂華語部目前也正在接洽虛擬音樂展演的案子。不過虛擬展演尚需與其他媒介結合才能趨近音樂元宇宙的多樣化特質,馮建彰提出兩大可行走向,他認為,在電玩世界裡產出虛擬偶像,或將真實偶像投放到虛擬世界中,都具備高度發展性,「這在國外都發生過,只是台灣還沒有一個電玩的產品能夠讓人進去辦演唱會,但我覺得這是未來的可能性。」直播化也是另一讓觀眾更易於接近虛擬演唱會及表演者的方式。Catherine想像未來或許也能利用區塊鏈技術,形塑演唱會文化,「以前我們去演唱會會到旁邊買周邊,那我們也可以把買NFT當作買周邊,打造一個元宇宙的概念。」 展演製作團隊FREES 自由的設計創意總監馮建彰認為,虛擬與實體演唱會不但不相衝突,還可綑綁銷售,「看完真實演唱會後你會回味無窮,你多希望回到家後你的偶像又在線上跳出來說我們繼續安可一個小時,這是兩種不同的產品,在賣門票的時候就可以一起行銷。」圖為馮建彰工作照。 圖/馮建彰提供相較於台灣,目前國外已在虛擬音樂展演領域累積許多經驗,例如Travis Scott曾與電玩《要塞英雄》合作,化為巨大的虛擬分身在遊戲中開唱;Michael Jackson過世後還在美國告示牌音樂獎頒獎典禮上「出演」。林日璇認為這些跨平台、跨時空的應用便是虛擬音樂展演的迷人之處,「這是實體沒辦法達成的事,觀眾看到就會覺得好酷,真的是未來世界的演唱會。」若要借鑑國外經驗,馮建彰認為台灣音樂生態尚缺乏追逐偶像的氛圍,「台灣現在的走向都在講創作、獨立樂團,沒有追星偶像,很難營造那種去追逐藝人的氣氛,產品就沒辦法太火熱。」並解釋,擁有大量粉絲的藝人才具備足夠的資源去靈活選擇音樂展演形式,粉絲規模太小便難以創造大型產業鏈。也正是產業發展未成熟,所以才使得台灣現階段多由影像產製端邀約藝人進行嘗試,而非藝人主動尋求合作,整體音樂產業在環境影響下,仍然普遍缺乏發展虛擬音樂展演的動機與自主性。對此,馮建彰建議,因華語音樂較著重歌詞的表達,若要擴大台灣音樂市場,或許能從外國華語市場著手。Catherine則認為產業動向終將順從消費者的需求,「不管技術怎麼改,最重要的就是消費者為什麼會想要看演唱會,音樂人、創意人都應該要對觀眾有更多觀察及了解,才能做出更感動人的東西。」當民眾與音樂能猶如耳機的兩端創造共鳴,屆時不論透過何種形式展演,才能都讓專屬於台灣的聲音在人心震盪不絕。
次文化迎向國際 霹靂舞登2024奧運舞台
體育
第1740期
次文化迎向國際 霹靂舞登2024奧運舞台
焦點
2020-12-16
【記者吳嘉倪台北報導】舞者活用協調的肢體,在地板進行高難度旋轉,再搭配音樂節奏,擺出頭下腳上的定格動作,獲得現場觀眾一陣歡呼。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於台灣時間8日宣布,將把霹靂舞納入西元2024年巴黎奧林匹克運動會比賽項目。而中華民國霹靂舞國手選拔積分賽第七站也於13日在大直ATT 4 Recharge SHOW BOX登場,今年的積分賽將遴選出至少兩位國手接受培訓並參與奧運。其中來自臺北市立大學的孫振於前六站積分賽中四度稱王,如今再度拔得頭籌,以1066分保持國內霹靂舞積分排名第一。 臺北市立大學孫振提到,外國舞者總能完全投入舞蹈中,他期許自己也能以輕鬆的心情跳舞。 圖/吳嘉倪攝霹靂舞屬於街舞的一種,也被稱作Breaking、地板舞,屬於體育性質較強的技巧性街舞,舞者通常以頭、肩、背、膝為重心,於地面迅速旋轉、翻滾。而順利取得積分賽冠軍的孫振表示,三個月七場的積分賽使身體疲勞,不過他認為自身表現尚可。國內積分排名位居第二的羅國銓則因傷勢影響未於季軍戰出賽,也讓積分排名第三的對手劉承德直接取得季軍。對於霹靂舞納入奧運比賽項目,選手們皆以正面態度看待,但也坦言出乎意料。孫振表示他從小就被熱舞文化感染、喜愛跳舞,他驚訝地說:「從來沒有想過我可能會成為國手或奧運選手。」劉承德提及,原先跳街舞被認為是種次文化,但如今舞者也可以享有與國手同等的待遇,「沒想過自己跳的舞可以進入奧運,讓這個文化有更多面向的發展。」他興奮地說。 霹靂舞學習門檻較高,舞步中有許多依靠手部力量支撐身體的高難度動作,如同另類的極限運動。 圖/吳嘉倪攝「時代的洪流來了,你怎麼擋都擋不住。」中華民國街舞運動推廣協會理事長、同時也是霹靂舞委員會成員的黃柏青談到,過去認為霹靂舞只能是「藝術」,而非「競技」的人,如今也成了將霹靂舞引進奧運的幕後推手,由此可見時代風氣的轉變讓霹靂舞逐漸由文化藝術變成一種極限運動。因應奧運等大型國際賽事,霹靂舞委員會希望台灣選手能自小接受培訓,黃柏青提及,俄羅斯、日本等霹靂舞成績優異的國家,連幼年選手都已具備高超的舞技。此外,國際賽將以「全能」作為評分依據,因此黃柏青認為選手們應該共享培訓資源,而非僅專注於特定動作,他說:「選手不能故步自封,他們必須趕快向國內霹靂舞各項技巧、動作的佼佼者學習。」 霹靂舞競賽中有四大評分重點項目,舞者時常出現類似體操項目中鞍馬的轉體動作。 圖/吳嘉倪攝霹靂舞賽事有四大評分重點動作,對此,羅國銓指出,多數舞者由於自創動作處在模糊地帶,難以被歸類,因此於賽場上多會主動刪除自創動作。「如果可以的話我覺得細項可以再多一點,不然對很有創意的舞者來說,會比較吃虧。」羅國銓建議。在評分部分,劉承德認為評審的主觀無可避免,評分項目只能盡量降低主觀程度,很難做到完全公平。他強調,如何訓練評審才是最重要的,「讓評審都能在類似的基準下去判別,這樣主觀就可以獲得改善。」 對戰的兩位選手分別為紅方及藍方,並由舞台後方的三位評審舉起紅旗或藍旗,以多數決決定哪方選手獲勝。 圖/吳嘉倪攝面對霹靂舞迎向國際,擁有豐富國際賽經驗的孫振分享,在備戰時,他習慣將心態及身體狀況調整到最放鬆的狀態,「太想做好反而精神緊繃,但舞蹈其實是一件放鬆的事。國外那些越老練的選手,在場上相對的就越自在。」而曾代表台灣出戰2018年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目前就讀北市大的簡嘉呈也提到,比起台灣舞者,國外選手更能完全做自己、自然地享受舞台,而不是為了比賽而跳。簡嘉呈也自勉,到國外參賽必須做好心理建設,「畢竟舞台不一樣,台下的人不一樣,給予的支持也會不一樣。」 臺北市立大學簡嘉呈在本站賽事於八強止步,他坦言花費較多心力工作,導致練舞時間被壓縮。 圖/吳嘉倪攝
【大學人】深井底受困的〈死水〉:楊舒雅以饒舌反映苦痛回聲
校園
第1738期
【大學人】深井底受困的〈死水〉:楊舒雅以饒舌反映苦痛回聲
焦點
2020-12-03
【記者李加祈台北報導】「遠看是埤塘近看是死水掛在世界邊緣 誰都無暇看見你的黑眼圈訴說什麼瘋狂的崩潰的那些畫面我們都沒分別」畫面感十足的歌詞配上抓耳的Beat,歌曲〈死水〉是來自國立臺灣大學嘻哈歌手楊舒雅的作品。歌詞藉描述生活的痛苦,進而探討精神層面的「內部死亡」,此曲發表後卻意外地陪伴許多聽眾度過憂鬱發作的夜晚。楊舒雅希望透過詩意歌詞,寫出人們內心無人知曉的痛苦。 楊舒雅於2020臺大藝術季中演出,她在加入國立臺灣大學的嘻哈研究社後,開始學習創作嘻哈歌曲。 圖/楊舒雅提供。楊舒雅作為知名校園嘻哈歌手,迄今已發表三首創作,代表作〈華康少女體內份子〉(以下簡稱〈華康少女〉)在民國109年第15屆總統選舉後廣為人知。而楊舒雅最新作品〈死水〉自發行已屆半年,在YouTube點閱次數超過24萬。〈死水〉的創作主題探討「內部死亡」。當時楊舒雅的朋友深陷回憶,認為「某部分的內在自我已經死亡」,而楊舒雅在陪伴過程中,〈死水〉的雛形才漸漸萌芽。楊舒雅在〈死水〉YouTube影片下方留言寫道:「『我們沒有分別』絕不是高喊世界大同、鼓吹普世價值的一句口號。同為背負過去而來的人,一身腥臭,不用自己的標準判斷他人的脈絡,不要為了自己而誤傷他人,因為人很脆弱,很容易就死掉了。」許多文學作品和歌曲都會探討痛苦,但〈死水〉的獨特之處在於畫面描寫,例如用「深井」比喻人的眼眶,楊舒雅希望用畫面呈現隱諱的苦痛。為了尋找更精準的詞彙來描述痛苦,楊舒雅甚至重寫〈死水〉四次,而她也從詩作當中找尋靈感,如在〈死水〉MV的間奏中放入馬尼尼為(maniniwei)的詩〈我現在是狗〉,「我不知道牠的過去/我拿去讀了一點點/讓牠讀到今生和那裏不同/一點一點的不同」藉此鼓勵朋友走出過往陰影。 楊舒雅於10月31日的2020戶樞不蠹臺大嘻研成果發表會中表演,這次成發也讓她透過與夥伴合作,找回表演的樂趣。 圖/楊舒雅提供。11月中旬,臺大發生五天內三位學生選擇結束生命的事件,而楊舒雅也曾在類似境遇中擔任陪伴者,「為什麼我們要鼓勵他們活下去?我們並不能代替他們承受活下來要面對的痛苦與陰暗面。」她認為重要的是陪伴,且自身的情緒要不受當事人影響。她期望聽眾透過〈死水〉描寫的畫面思考:世界上是否有一種痛苦是你完全無法了解的?就像聽眾難以完全了解〈死水〉歌詞描述的狀態,每個人都有很難被理解的部分,「可是這種不能理解的東西,它就是真實地存在。」楊舒雅說。她認為大家要學習的是別將自己的價值觀強加在別人身上。「人跟人之間彼此好好對待,是回應這個殘忍世界唯一一種好的方式。」楊舒雅真摯地說。〈死水〉在網路上獲得廣大迴響,也有聽眾共感而留言回應,「聽著總覺得快沉下去了 ,但是卻又暗自慶幸有這麼一個角落讓人有共感能靜靜蜷縮著。」楊舒雅曾收到許多憂鬱症朋友的訊息,提到〈死水〉陪伴他們度過低潮時刻,讓他們死而復生。楊舒雅感性地回應,「更重要的是你要持續復生,我不知道這首歌能帶領他們(復生)幾次,但光有一次,我就覺得(創作〈死水〉)值得。」但其實〈死水〉是楊舒雅首次嘗試描述個人情感,與前兩首議題倡議的創作完全不同。許多人認識楊舒雅是透過〈華康少女〉,歌詞用愛情包裝轉型正義議題,讓政治歌曲平易近人,耳目一新的嘗試獲得許多好評。但歌曲廣為人知後,壓力卻隨之而來,楊舒雅說:「要開始對抗很多外界的東西。」她舉例,點閱人次、按讚次數等數字會讓她懷疑自己創作初衷,到底是為了追求名聲,還是出於對嘻哈音樂的熱愛?楊舒雅常提醒自己,「保持原貌」是創作者最重要的事,藉此找回做音樂的初衷。她不再過度在意他人評價與歌曲點閱數,同時也學會享受舞台,而越來越多觀眾會跟著哼唱〈華康少女〉更成為她的動力之一。楊舒雅也能專注將嘻哈歌曲結合議題倡議,如擔任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寫信馬拉松活動」的青年「唱」議者,現場演唱作品以呼籲大眾關注人權議題。她也在議題倡議的分工中,找到自己的角色,選擇用音樂為載體,表達自己對議題的關注。 在2020戶樞不蠹臺大嘻研成果發表會後,楊舒雅藉由練習串場詞漸漸能享受舞台。 圖/楊舒雅提供。現在,楊舒雅已無須向他人證明自己的饒舌能力,而能更自由地創作。她計劃大學畢業前完成六首歌曲,並突破「倡議型歌手」的定位侷限,嘗試更多題材與風格。從〈Cypher文藝復興〉中強悍為女性發聲的個性Rapper,轉變成〈華康少女〉裡犀利批判轉型正義的覺醒青年,直到現在〈死水〉中溫暖的療癒歌者,楊舒雅以獨樹一幟的音樂創作,展現青年在社會議題不可或缺的角色。 
跨代交流嘻哈文化 青銀共逐街舞冠軍
生活
第1715期
跨代交流嘻哈文化 青銀共逐街舞冠軍
2019-11-27
【記者李芸台北報導】早晨公園時常出現的土風舞曲響起,舞台上銀髮族隨著音樂跳起晨間舞蹈,忽然間音樂停頓、舞者動作戛然而止。「老師!我們要跳的是嘻哈!」台上年過半百的阿姨向台下自信地宣告。23日在捷運大安森林公園站舉行的「第三屆青銀嘻哈街舞大賽」,從19歲的大學生到94歲的長者組隊共舞,角逐街舞冠軍。 青銀共舞使長者認識嘻哈元素,嘗試街舞舞風,使嘻哈不再是年輕人的專利。 圖/李芸攝舞台上長者穿起色彩鮮豔、風格前衛的服裝,一掃平時銀髮族拄著拐杖步履蹣跚的形象,伴隨強力節拍,與年輕人共同呈現精采街舞表演。雖然動作不似專業舞者靈敏,舞步伸展也受限身體條件,但他們表情投入音樂、渾身透出活力,絲毫不輸青年。參與長者不顯老態,驕傲地說出自身年紀,「我今年剛變成阿祖了!」參賽阿姨一說完立即引來熱烈喝采。 隊伍「復仇者媽咪」為去年冠軍,長者表現不輸年輕人,表情、動作皆到位。 圖/李芸攝為使長者青年能和諧呈現表演,舞蹈編排上需考量長輩身體狀況,練習時也需照顧到不同程度者。淡江大學資訊傳播學系的張凡郁為隊伍「Be young愛舞」的主要編舞者,他表示其中一位團員因膝蓋老化不能蹲下,所以特別幫他改動作、調整位置。同時,為了整合團員程度,他在練習初期會將音樂速度放慢,並個別指導。團員林月娥讚許地說:「凡郁總編真的很有細心耐心跟愛心!」 隊伍「Be young愛舞」為淡江大學學生與長輩合作,自行編舞、設計,雖然規模較其他隊伍小,動作卻一點也不馬虎。 圖/李芸攝不過長者們實力也不容小覷,張凡郁表示,他一開始僅編排簡易舞步,開始練習後才發現太小看媽媽們而提高難度。有的長輩不僅記舞步快速,跳起舞來更散發十足魅力。淡江大學英文學系的周陳瑞麟描述,團中媽媽有次做出一個充滿氣勢的轉頭動作,「超殺超性感!我們都嚇到!」他也分享年輕團員在練習過程中體會到長輩其實臥虎藏龍。 參賽者在舞蹈中加入戲劇橋段,長者青年各個表情到位,融入表演當中。 圖/李芸攝青銀嘻哈街舞大賽由私立台北仁濟院附設仁濟安老所主辦,主要規則為每組至少須包含60歲以上長者和16到35歲年輕人各一名,比賽希望藉街舞為兩個世代間搭起橋樑。第三年擔任本賽評審的舞蹈老師黑嘉麗(藝名)觀察,比起首屆主要由年輕人跳舞,長者僅在一旁擺動作,今年長者的參與度更高,「評分1/3的比例都在長者的參與度,不希望長者被晾在旁邊,而是有參與的。」 青銀共舞為長輩和年輕人搭起橋樑,雙方多了對話的語言,更加了解彼此,打破跨代隔閡。 圖/李芸攝仁濟安老所所長陳維萍表示,比賽性質正式,並非僅為公益目的,「大家真的要把它當成目標,為了名次、榮譽,跨代間來努力。」他認為此形式較能吸引青年參與,為長久之計。他也提到透過比賽不僅能給予老年人機會自我實現,也能使年輕世代理解老一輩想法,「現在高齡化社會跨代間的理解一定更重要,年輕人不要只覺得阿嬤是會在捷運跟你搶位子坐的人,要突破那種觀念。」
「塗」出自我 選手力求震撼觀眾視覺
生活
第1714期
「塗」出自我 選手力求震撼觀眾視覺
焦點
2019-11-20
【記者李芸新北報導】鮮豔的色彩噴灑上牆面,選手大力搖晃漆罐、俐落地畫出線條,伴隨微微刺鼻的油漆味,寫下個性鮮明的塗鴉文字。塗鴉文字比賽「Write Here, Write Now!」16日在明志科技大學創新大樓頂樓舉行,各方塗鴉老手、新血齊聚一堂,在這場盛會中互相交流,以街頭塗鴉彼此切磋。 泡泡字比賽為兩人一組,須事先分工一人拉字框、一人著色,雙方須現場抽出指定題目並在時限內完成。 圖/李芸攝此次塗鴉文字比賽為「Mess-Age」團隊於16、17日舉行之「Gate Ready Vol.2 第二屆鐵門塗鴉派對」系列活動重頭戲之一,包含手寫文字(Handstyle)個人賽以及泡泡字(Throw up)雙人團隊賽。比賽採對戰形式,雙方現場抽題並在時限中完成指定文字,再由評審分出勝負。比賽要求參賽者在短時間內設計字體造型、並穩定地控制力道,這些雖是基本塗鴉元素,卻十分考驗參賽者技巧。評審DZUS(藝名)說明,作品優劣的主要評判標準在塗鴉字型結構,有些人會因為緊張導致字型歪掉,平時必須充分練習,才能在有限時間內噴出結構穩定的字型。 手寫文字比賽考驗參賽者簽字時的流暢和特色,由單純線條組成,在創作時更注重每一筆畫當中的基本功夫。 圖/李芸攝這次有許多塗鴉界新血在比賽中嶄露頭角,參與泡泡字團隊賽的LR(藝名)和細胞(藝名)皆是學生,兩人以絕佳默契拿下冠軍。比賽時由LR負責字型設計、以噴漆拉出字框,細胞則負責填色,兩人配合順暢,即使時間有限仍從容不迫地作畫。細胞表示,塗鴉和藝術不同,對就讀美術相關科系的他而言,藝術須包含自身理念與想法,塗鴉則注重帶給觀眾視覺震撼,「塗鴉就是塗鴉。」 塗鴉藝術源於城市巷弄,與繁榮市景融合成特殊的景象,展露出街頭文化特色。 圖/李芸攝參賽者、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系的Lick(藝名)則解釋,由於街頭藝術常在公共空間違法作畫,所以過程講求快速,通常會利用半夜完成。他也認為塗鴉能釋放壓力,不像一般繪畫範圍受制於畫布,塗鴉客利用整個環境作畫,並嘗試在作品中融入在地元素,「你需要去了解當地的文化氣息,再去結合(塗鴉),塗鴉客會跟民眾產生共鳴。」 主辦單位接洽當地居民,讓創作者實際走入當地商圈創作,在地居民也能藉此機會近距離接觸街頭塗鴉。 圖/李芸攝活動主辦單位也和新北市泰山區當地居民接洽,讓創作者們在第二天進入當地商圈,在店家鐵門上創作塗鴉。Mess-Age的團隊負責人FASO(藝名)說明,在日本、美國都曾舉辦塗鴉藝術結合當地社區的活動。他希望能將本形式帶入台灣,使泰山區居民接觸塗鴉和藝術家的創作過程,進而推廣此文化。他認為台灣民眾富有包容心,自己在街頭作畫時,常會接收到鄰居阿公阿嬤的鼓勵。 台灣知名塗鴉藝術家Mr. OGAY繪出招牌人像,除了噴漆也以畫筆仔細描繪細節。 圖/李芸攝活動參與人、台灣知名塗鴉藝術家Mr. OGAY也提到,現今台灣接觸塗鴉藝術的門檻較10年前降低許多。他也會透過塗鴉傳達自身理念,將關注的社會議題、環境議題融入創作。他認為塗鴉和一般藝術最大的差別在於塗鴉不必經過審核,形式更為自由奔放,創作者能隨心所欲作畫,「所以也可以最真實的去傳達一些聲音。」
豬腳盃饒舌街舞賽 選手唱跳屏東日常
生活
第1686期
豬腳盃饒舌街舞賽 選手唱跳屏東日常
2018-10-31
【記者許容瑄屏東報導】「來屏東就是要吃豬腳,舞台上我就是主角!」台上的選手配合於10月27日及28日在屏東縣萬巒鄉所舉辦的「2018豬腳文化節萬巒舞嘻哈」,創作出以屏東、萬巒和豬腳為主題的饒舌歌詞。今年活動的一大亮點,為首次舉辦的「豬腳盃Rap Battle」饒舌大賽,精彩賽事吸引眾多遊客與民眾共襄盛舉。 舞台一旁的店家剁著萬巒鄉的特產豬腳,為了迎接中午的用餐人潮做出準備。 圖/許容瑄攝手握麥克風,隨著台上DJ隨機播出的歌曲唸出即興饒舌歌詞,除了對上節拍外還得押韻,考驗選手的臨場反應。首次舉辦的「豬腳盃Rap Battle」饒舌大賽經由網路初選,最終選出17位選手進入決賽。別名Anymal,來自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的學生葉峯岑坦言,喜歡嘻哈音樂多年,這是他首次報名參加饒舌比賽,「我才發現原來屏東也有產芒果,還有李安居然是屏東人。」原本對屏東不太了解的他,還因此特別上網查了關於屏東的歷史資料。 屏東人、來自美和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的選手謝昱偉,作品著重描寫他在屏東的日常生活,所以在創作上不會有太大的困難。現場入圍決賽的選手大多來自台灣各地,因此他表示,「舉辦活動會讓更多人認識屏東,我覺得這對推廣(家鄉)很有幫助。」 來自美和科大的謝昱偉,以屏東的日常生活體驗做發想,將他眼中的屏東寫進歌詞中。 圖/許容瑄攝身穿客家花布衣、頭戴斗笠的阿姨們在台下排練隊形,另一頭,穿著紫色連身澎裙的阿姨則開心地擺著姿勢,留影紀念。今年的「豬腳盃街舞比賽」首次新增了「銀青盃」組別,各組報名隊伍中,必須包含三位65歲以上的長輩。台上長輩們賣力的跳著扇子舞、土風舞、街舞等各種風格的舞蹈,除了身穿造型精心設計的服裝,有的甚至將大型道具搬上台做裝飾。 台上跳著舞的長輩們身穿充滿異國風情的嘉年華服飾,臉上掛著笑容,十分賣力。 圖/許容瑄攝冠軍、來自高雄市大寮區內坑里的「大內高手」是由里民與社區發展協會成員一同組成的團隊。年輕學生團員李采樺表示,加入社區舞蹈團已有段時間,也曾多次隨著團隊外出比賽。「沒想過和社區媽媽一起跳舞會這麼有默契。」由社區長輩與年輕學生一同組成的團隊成功體現了「銀青」的真正意涵,李采樺最後也提到,練習過程十分歡樂,參與這樣的活動意義十足。 來自高雄大寮區內坑里的團隊「大內高手」用壓扁的輪胎皮製作成高雄特產、菱角。 圖/許容瑄攝
青銀嘻哈展活力 老少同台秀舞技
生活
第1666期
青銀嘻哈展活力 老少同台秀舞技
2017-11-22
【記者李卓朗新北報導】「青銀嘻哈街舞大賽」18日於淡水捷運站廣場登場。一位年輕老師帶領一群阿公阿嬤在嘻哈的音樂下起舞,他們身穿鮮艷的籃球服裝,活力地享受舞蹈的樂趣,但整個舞團的平均年輕其實已高達72歲。 團體「六克拉舞團」獲得比賽的季軍,他們身穿鮮艷的籃球服裝,活力地享受舞蹈的樂趣。圖/李卓朗攝季軍得主「六克拉舞團」由弘光科技大學老人福利與事業系(簡稱老福系)老師創立,邀請系上擅長跳舞的學生作為舞蹈老師。弘光科大老福系畢業、舞團舞蹈老師劉欣茹以志工身份教這群長輩街舞。他表示,六克拉舞團的長輩都熱愛舞蹈,但曾因沒有舞蹈老師而被迫暫停,讓他覺得很可惜,因此決定從大一開始教長輩們舞蹈。劉欣茹認為,舞蹈可以提升長輩的自信心,訓練聽力和節奏感,也可以提升凝聚力。他坦言,要讓長輩接受年輕人的文化其實不太容易,「年輕人的服裝,嘻哈有時都有黑白的元素,但老人家其實不太喜歡,我們有時也要說服他們,讓他們學習不同文化。」 「典躍舞團x中華傳愛社區服務協會青銀隊」的長輩以前接觸街舞,面對新事物,他們都表現得十分賣力和認真。圖/李卓朗攝比賽今年首度舉辦,就吸引了11個組別參賽。其中「典躍舞團x中華傳愛社區服務協會青銀隊」由僑光科技大學學生王建翔和國立台灣體育運動大學學生胡榕任與長輩一同參與。王建翔表示,他平常就有教爺爺奶奶跳舞, 告知比賽資訊後他們都很願意參加。他表示由於長輩在過去並沒有接觸街舞,面對新事物都表現得十分賣力和認真。但胡榕任也坦言長輩在學習街舞仍有限制,例如他們不能蹲、也不方便移動重心。「典躍舞團x中華傳愛社區服務協會青銀隊」隊員陳玉秀表示,從活動看到年輕人對長輩的耐心,改變了對年輕人的看法,「我回去就跟我小孩子說我在學街舞,他就會說:『我媽媽在學街舞,非常屌!』」隊員邵雲霞表示,賽後仍然覺得對街舞有興趣,希望有下一次參賽的機會。 台北城市科技大學的凌振皓攜同父親凌華鴻與同學李振瑋一同參賽,父親在表演中展示年輕時跳的Disco。圖/李卓朗攝台北城市科技大學演藝事業學士學位學程學生凌振皓攜同父親凌華鴻與同學一同參賽,他表示,他和父親都喜歡跳舞,這是促進親子互動的好機會。凌華鴻表示,「很緊張,我有20年沒跳了,我以前是舞棍。」他認為,這次的活動讓他短暫地從現實中抽離,彷彿回到從前。主辦單位台北仁濟院附設仁濟安老所希望透過比賽,傳達老年人也能跳街舞的訊息。仁濟安老所所長陳維萍認為,老人家最初會抗拒,在過程中也會感到辛苦,但在年輕人跳躍的氣氛之下,令他們感到喜悅。他表示如果活動反應活躍,之後還會繼續舉辦下去。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