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社論】雙主修生是在瓜分你的系上資源? 從師大雙輔制爭議談制度完善的重要性
校園
第1771期
【社論】雙主修生是在瓜分你的系上資源? 從師大雙輔制爭議談制度完善的重要性
2022-11-17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11月初於教務會議上通過,未來將開放學生申請以雙主修科系畢業。會後,師大學生會於粉專公告此案,卻掀起部分學生對雙輔制度積怨已久的不滿。校內熱門科系的資源分配問題,儼然成為正反攻防焦點。「新的方案出現會像是大學申請和指考根本就是一場空,我只要進到師大我就一定可以選擇我要讀的系。」一名就讀心輔系的學生留言表示,此方案對「原先努力考上該科系」的學生並不公平,開放外系生也能以雙主修科系畢業,等同讓本系生入學前付出的努力白費。目前師大雙輔制採登記制,意味外系學生僅須修習足夠的本系課程,就能登記申請雙主修身份。為了容納更多有欲雙主修的學生,心輔系師長僅能額外開設課程,讓作為本系生的他不禁質疑:「心輔系吃得消嗎?」他不希望系上資源遭瓜分,須和雙主修生搶選課名額,也憂心教學品質因而下降。此則留言目前有超過80個讚數,為留言區內獲得最多讚數的發言。師大自2020年將雙輔制從甄選制改為登記制,開放學生僅須修畢足夠的課程,即可申請登記輔系生或雙主修生。即便這項制度有利於多數學生跨域學習,卻引起校內熱門科系學生的擔憂。多位心輔系學生於貼文處留言表示,自登記制上路後,系上課程的修課人數暴增,大班制恐影響教學成效,他們認為校方廣開雙輔制度時,仍要考量各系量能,制定配套措施。但根據目前師大雙輔制度,外系生若欲成為雙主修生,須先修畢該系「先修課程」成為預修生,修讀足夠的學分後才能爬升為輔系生或雙主修生。此外,選課優先次序也有身份差別,依照本系生、雙主修生、輔系生、預修生的順序排列,意味本系生的選課名額不受外系生排擠,外系生能否取得雙主修身份,取決於是否能幸運選到課。事實上,該留言的論述中潛藏「排擠外來者」心態。師大心輔系穩坐全台大學輔導諮商學類科系龍頭,相較校內其他科系錄取成績也較高。在此背景下,留言所說的「努力白費」,即是認為外系生入學成績不夠高,卻能透過改制得到和他一樣的學歷。 入學成績有高低落差的一群人,最終卻以一樣的身份畢業,正是留言同學認為的不公平之處。平平都修習一樣的學分數和課程,又何來公平性問題?當外系生一邊修習主修科系,一邊憑藉正規管道,甚至得靠著運氣獲得雙主修身份,為何本系生仍舊認為他們是在「侵門踏戶」?再者,本系的資源就應當歸屬於本系生?究竟是他的資源被瓜分,還是所有修習課程的學生可得資源皆被縮減?留言處有學生分享,高中畢業時並未清楚自己的志向,進入不瞭解的科系就讀,迷失到大二才選擇休學進行興趣探索。他在復學後,剛好碰上雙輔改制,使他能全心投入在較有興趣的領域,重拾學習樂趣。此案例並非特例,說明目前國高中教育無法協助學生進行興趣探索,若各大專院校能廣開雙輔制度,勢必能給予迷茫的學生一絲救贖,協助他們專注於興趣領域。近年來,跨域學習成為高教趨勢,各校逐漸廣開雙輔制度,期望培養學生多元能力。然而,制度規劃不周與排外心態卻造成學習阻礙,若各校能給予更好的雙輔環境,輔導各系所,根據系上狀況制訂合適的篩選機制和名額,學生也能夠接納各系學生,不去因科系而對學生進行高低判斷,促進更友善的跨域學習環境。
以老人的語言寫老人的事 陳柏宇盼喚醒台灣文化記憶
藝文
第1768期
以老人的語言寫老人的事 陳柏宇盼喚醒台灣文化記憶
2022-10-19
【記者戴婧雯綜合報導】「在拋離學術後,台語對於我而言又是什麼?是阿媽說的語言,是我的語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博士生陳柏宇以台語文學作品《失咒》和《閬縫》,分別入選2020和2021年文化部的青年創作獎勵計劃,並在15日的成果發表會暨媒合會上,分享自己的創作。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博士生陳柏宇在青年創作出版媒合會上為來賓說明,如何用漢字呈現台語。 圖/戴婧雯攝短篇小說集取名《失咒》,是「施咒」的諧音,靈感源自於陳柏宇父親叨念台語禱文的行為。《失咒》同時也可看作「失去的咒語」,象徵禱文這種口耳相傳的文學,因台語和祭祀文化式微而逐漸面臨聽不懂、不會說、沒人用的情況。陳柏宇以大台北地區和自己的家族史為藍圖,建立出一個獨立的時空,《失咒》便是以此時空為主軸述寫,不僅運用小說的奇幻空間感,也保留了自己經歷的文化記憶。對於《失咒》,陳柏宇坦言,故事本身並不特殊,也有很多人用台語創作,但他更想做的是語言實驗,因此本書透過穿插使用漢字、羅馬字表達台語的形式,試圖創造不同的閱讀體驗。如《失咒》的第四則故事,他特別設計用純羅馬字台語的段落,來詮釋阿媽的視角,「就好像精靈語,看得懂會覺得很有趣,看不懂也無妨,少了那段不會影響整個故事。」資深編輯、作家,同時是媒合會主持人的李金蓮肯定陳柏宇在文學上的表現,「柏宇在《失咒》裡運用了台語腔調的獨特性,我覺得這個腔調很美。」秉持想讓讀者接受不同形式台語的理念,陳柏宇推出台語繪本暨有聲書集《閬縫》。他解釋,閬縫的台語念作Làng-phāng,是裂縫的意思,在繪本集裡則是指老人。陳柏宇發現,鮮少會有文字作品去關心長者,「就好像電影裡穿越時空裂縫的感覺,台語和老人好像都掉進都市裡面的裂縫,成為大家的盲點。」於是他使用台語,去記錄自己家鄉老人的故事。繪本集《閬縫》預計會收錄六至七則故事,目前已有〈無掛手錶的阿財伯〉和〈阿滿嬸無去矣〉,所有故事都將以台語漢字和羅馬字表音的方式書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博士生陳柏宇和搭檔鄭羽琪亦將印刷版的繪本集《閬縫》帶到青年創作出版媒合會供來賓參考。 圖/戴婧雯攝而《閬縫》的製作,陳柏宇邀請自己的大學同學鄭羽琪負責繪本設計。鄭羽琪說:「我和柏宇一樣,都是和阿媽一起長大的。老人對我們來說,不是一個很遙遠的族群。」所以,儘管鄭羽琪並非專業出身,自身對台語的認識也有限,但因感受到故事裡的寓意,最終還是接下這個挑戰。鄭羽琪非常喜歡用繪本學習台語的概念,「繪本是給小孩子看的,但我們之於台語,我們就是小孩子。」兩人都認為,大部分現代人只具備聽和說的台語能力,就如牙牙學語的小孩,因此《閬縫》採取繪本暨有聲書的形式,希望吸引更多人閱讀台語文學。《失咒》和《閬縫》裡的台語用詞都是依教育部推出的《台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為準,而羅馬字的部分則是陳柏宇根據自己的腔調來翻譯的,他笑說,「有些用詞或句子可能只有我家是這樣講的。」而提及台灣文學的現狀,陳柏宇則希望未來可以有所突破,「想寫什麼就寫什麼,不會受限於中文,不會在中文的陰影之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博士生陳柏宇和搭檔鄭羽琪在青年創作計劃的成果媒合會上為來賓展示繪本的部分內頁。 圖/戴婧雯攝
台師大創校園定目劇 保留首演原貌願經典續存
藝文
第1709期
台師大創校園定目劇 保留首演原貌願經典續存
2019-10-17
【記者徐品蓁台北報導】舞者雙手高擺,右腳邁出,頭微微向後,將肢體延展至外,柔軟中帶著力道展現出身體線條。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今年首創校園的「定目劇場」,在12日於台師大綜合大樓知音劇場,演出舞劇《靈山上的獨白》最終場。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學生以曼妙身姿搭配上優美動作展現舞劇。 《靈山》。 圖/台師大表藝所提供《獨白》選自作家高行健所著《彼岸》中的一段附錄,以獨角戲的方式呈現,全程由演員與自己對話,搭配視覺設計、燈光與音響,以一位老年演員的角度闡述心聲、回憶過去的經歷。而《獨白》的導演台師大表演所教授梁志民說明,作為一齣獨角戲,演員更需要豐富的表演經驗,才能在劇中與自己對話,並且,他也形容這齣戲是「寫給演員的一封情書」。由台師大表演所教授吳義芳擔任編舞的《靈山》,則是多人演出的一部舞劇,在燈光、音樂與口白的搭配下,呈現出人與人的關係。原著的內容主要講述遊歷山水的故事及人的慾望,而吳義芳認為,舞蹈最主要能傳遞出人的情感,因此在編舞時,他選擇著重在慾望所展現的氛圍。 獨角戲《獨白》中,演員許逸聖以一人分飾多角的方式與戲中的自己對話。 圖/台師大表演所提供定目劇的特性在於將過去表演過的作品,維持原貌重新搬回舞台上演出,而在推動這次校園定目劇時,劇情、音效等編排也都嘗試與首演一致,但因演出人員不同,舞者的肢體詮釋還是會有些微調動。談及演出人員的心理壓力,參演舞者、台師大表演所碩三的劉芮慈說:「因為覺得有一個作品到自己身上要把它吃掉,就不會有比較的心態。」參演舞者、台師大表演所碩二的許漢培則坦言,他須改變習慣的舞蹈風格,以詮釋吳義芳所編制的舞蹈。今年參與《靈山》演出的舞者,皆來自台師大表演所及大學部的學生,有些舞者在排練前沒有接觸過舞蹈。提及指導過程的困難,吳義芳說:「藝術本來就是困難的,藝術就是在不斷地破壞跟創造裡面去建設出來,要去克服的。」他表示,此次聯演也是教育劇場,讓舞者從不會變會,從會變得更好,最重要的就是讓每個人皆有收穫。 舞劇《靈山》的參演學生手拉著手,於演出後向台下謝幕接受觀眾熱列掌聲。 圖/台師大表演所提供台師大表演所所長兼《靈山上的獨白》製作人夏學理指出,好的作品只演出一次過於可惜,應保留下來持續讓更多人看見,這也是他推動校園定目劇場的原因。然而,推動校園定目劇在台灣並不容易,夏學理說:「以觀光的角度來看,推廣的大多是小吃、夜市。」他也補充,通常大學舉辦的藝文活動會被定義成校園內部的活動,難以和周遭社區的居民產生互動。夏學理談到對今年演出的結論,他說:「這次演出最大的收穫就是讓許多平常沒有走進劇場、對校園的藝術教育認識很淺的的人,開始有了感動。」今年的15周年校園定目劇聯演,他十分感謝企業的支持。台師大校長吳正己也表示,期待未來還能持續發展校園定目劇,讓經典能有足量的演出機會。
衝破紀錄 國體馬拉松接力賽十連霸
體育
第1637期
衝破紀錄 國體馬拉松接力賽十連霸
2016-11-17
【記者邱舒恬新北報導】震耳欲聾的喇叭聲一響,300多位大專選手迫不及待衝出起跑線。「第十二屆MIZUNO馬拉松接力賽」13日正式開跑,國立體育大學克服傷兵困境摘下冠軍獎牌,達成十連霸。 選手一聽到裁判手中的喇叭鳴響便衝出起跑點,試圖挑戰國體蟬聯九年的冠軍寶座。 圖/邱舒恬攝此次國體隊伍雖有許多選手感冒導致四肢無力,但也都在開跑前調回最佳狀態,並以2分9秒之差超越去年紀錄。「即使不確定自己能不能拉開差距,也相信接下來的隊友能維持領先。」已有六年比賽經驗、曾獲全大運5000公尺第一的國體選手周庭印點出隊中成員對彼此的信心。他也分析今年雖然太陽較大,但比起往年颳風下雨的天氣,選手熱身準備能做得更充足。 國體雖未打破自己的最佳紀錄,依舊順利衛冕冠軍、率先衝回終點線。 圖/邱舒恬攝國體此次雖仍衛冕寶座,但近幾年如大漢技術學院、明道大學等校開出運動績優獎金、住宿費全免等優渥條件吸引高中生,使國體逐漸失去招生優勢。周庭印透露,女性選手的不足尤其明顯,這也將直接影響國體能出賽的隊伍數量。然而他也表示對學弟妹訓練時自我要求提高、互相打氣的認真態度感到放心。國立台灣體育運動大學驚險擊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抱回亞軍,台體最後一棒選手劉丞恩與對手纏鬥到終點線前才終於分出勝負。劉丞恩表示,這次的天氣相較以往炎熱許多,使跑步過程更累更喘。他也透露自己是在兩隻腳踝都受傷的情況下負傷上陣,幸好自己平常就是練習中距離項目的課表,速度較快才能在最後關頭贏過宿敵台師大。「到最後其實不緊張,就是想把全部的力量都用出來,」劉丞恩說。 台體選手劉丞恩在終點線前甩開台師大選手,順利奪得第二名的佳績。 圖/邱舒恬攝台體第三棒、已參加八屆比賽的元老級選手蘇鳳婷分享,平常參加的比賽都以單人項目為主,這種接力賽更能促進團隊精神。「相較於一個人孤單的跑,有時隊友的一句加油就能幫助你撐下去,」她表示團體賽時因不想拖累隊友,會更有鬥志。本屆比賽許多隊伍成績都較去年進步,然而多所大學都面臨經費不足、隊員短缺的困境。選手擔憂台灣路跑熱潮一旦散去,政府及企業不一定會持續提供贊助,未來田徑選手也可能面臨斷層危機。    
留學生促藤球風氣 南榮科大雙冠
體育
第1637期
留學生促藤球風氣 南榮科大雙冠
2016-11-17
【記者陳玟蓓台南報導】「105學年度總統盃全國藤球錦標賽」11日起連續三天在南榮科技大學盛大展開。南榮科大今年招募到一批東南亞留學生,除了讓校內踢藤球的風氣更盛,與台生的交流更有助提升雙方實力。本屆大專男子組二、三人賽冠軍皆由南榮科大陳岳、曾聖宇奪下。 曾聖宇(右)與陳岳擅長足球技巧,控球能力極佳,並善用頭頂傳球。圖/陳玟蓓攝二人賽部分,前四名皆由南榮科大囊括。冠亞賽中台灣學生陳岳、曾聖宇對上來自緬甸的留學生郭傑、王大勇。起初雙方比數無法拉開差距,而在第三場賽事中,曾聖宇多次用頭頂回對手下壓球、成功防守。陳岳、曾聖宇順利奪下男子二人賽冠軍。 南榮科技大學曾聖宇一躍而起,用盡全力把握住所有可能失分的球,再將球回擊給對手,造成對方失分。圖/陳玟蓓攝三人賽中,南榮科大對上去年冠軍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起初台師大因連續發球失誤,錯失第一場;第二場台師大雖一度追平比數、造成對手極大威脅,但仍敵不過南榮科大強烈猛攻。南榮科大成為本年度二人賽、三人賽雙料冠軍。選手陳岳表示,自己與隊友從小練足球起家,腳步基本功紮實是獲勝關鍵。 南榮科大以堅強的防守,2:0奪得大專男子組三人賽總冠軍。圖/陳玟蓓攝藤球在東南亞國家十分盛行,但在台灣仍屬剛起步的運動。然而隨著東南亞學生來台數量增加,國內藤球發展也出現新契機。南榮科大副校長劉清如認為近幾年學校招收不少東南亞學生,尤其今年有九位曾在緬甸練習藤球,使校內藤球水準有所提升。他也建議中華民國藤球協會,可以挖掘原先在自己國家就有藤球基礎的留學生。「也許他們不能代表我國出去比賽,但只要參與的人多,藤球運動的風氣一定可以被帶起來,」劉清如說。 雙方隊伍都盡可能把握所有的球,避免任何可能失分的機會。圖/陳玟蓓攝台灣藤球發展至今第八年,仍面臨教練不足的問題。曾聖宇就表示,平時在學校沒有專業的藤球教練及訓練制度,所有技巧必須靠自己向足球教練學習。「我們不知道倒勾殺球要怎麼做,每次練習翻踢也都會傷到背或折到手肘。」曾聖宇提到自己及隊友常因自我訓練不慎受傷,也點出台灣藤球人才的不足。提到台師大本場比賽多次發球失誤,曾參與數場國際賽、本屆賽事裁判長陳佩雲指出,國內選手的發球特別需要加強。「以三人賽來講,國外選手都是下壓高強度的發球,我們的選手多半仍為較穩定的拋物線型。」她分析發球的方式不同,選手攻擊的力道、強度就會有所落差。副裁判長楊景樺補充,台灣應多與國外選手切磋球技,而非受限於國內視野。「他們不知道國外殺球有多激烈,如果我們也可以達到那種程度,藤球也能是一個很有競技性、很刺激的比賽,」楊景樺說。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