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搜救現場的最佳拍檔 領犬員、搜救犬如何成災後功臣
專題
第1793期
搜救現場的最佳拍檔 領犬員、搜救犬如何成災後功臣
2024-05-02
【專題記者丁盈瑄、吳玟錡、劉芯妤、孔德皓綜合報導】建築物坍塌、碎玻璃四處散落,搜救犬Roger一邊走在瓦礫堆上,一邊聞著空氣中的氣味,仔細尋找生還者的蹤跡。0403花蓮大地震的搜救行動中,Roger起初在搜索時只有來回嗅聞,沒有吠叫,因此高雄市政府消防局搜救犬引導員(以下簡稱領犬員)李信宏決定先讓牠離開搜救現場,但Roger卻又折返回來。「牠感覺到這個人好像是活人,但又不太確定。」敏銳的領犬員李信宏觀察到Roger一直在同個區域徘徊,行為並不尋常。由於搜救犬平常訓練僅專注於尋找生還者,他敏銳地意識到Roger可能發現牠熟悉卻又無法判斷的「人」。最終,在領犬員與搜救犬的合作下,搜救隊成功找出罹難者。搜救犬在地震倒塌建築物搜尋任務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領犬員是牠們不可或缺的夥伴。「小朋友可能會講肚子痛,但牠們(搜救犬)無法用言語表達,所以領犬員要能觀察、理解。」李信宏強調,如果領犬員對犬隻的日常訓練、行為認識不足,便可能錯失找到生還者的機會。在災害現場中,領犬員還必須引導搜救犬避開可能導致搜救犬受傷的地方,避免牠在搜尋過程中受傷。搜救犬靈敏的嗅覺,搭配領犬員的判斷能力,兩者默契配合,才能有效執行救援。 高雄市政府消防局領犬員李信宏表示,Roger因疫情而耽擱兩、三年的訓練時間,因此延遲牠的退休年限,今年八歲的牠預計在下半年退休,希望能幫牠找到好人家。 圖/丁盈瑄攝克服初期不成熟體系 領犬員從零發展訓犬之路目前台灣的搜救犬領犬員大多由消防員擔任,隸屬於內政部消防署與各縣市消防局旗下的特種搜救隊。新竹市消防局金山分隊領犬員謝秉諺說明,他對原本的消防工作不那麼感興趣,加上自身很喜愛狗,因此選擇成為領犬員。同樣身為新竹市消防局金山分隊領犬員的温智欽,因為家裡有養狗,加上當時隊內希望能引進搜救犬的業務,於是抱著嘗試的心態,報名領犬員的職位。温智欽分享,他是新竹市消防局第一批受訓的領犬員,在台灣還未針對領犬員與搜救犬有一套完好的訓練系統時,從零摸索如何培養搜救犬。他靠自己探索及犧牲休假時間訓練搜救犬,隨後分別通過內政部消防署及國際搜救犬組織開設的領犬員考試。曾參與内政部消防署課程的周彥豪介紹說:「我們會上(搜救犬)訓練理論,加上一些很基礎的狗狗行為學、心理學,還有如何照護犬隻、安排訓練計畫。」 921大地震後,台灣開始訓練搜救犬,如今國內已培訓將近50名搜救犬領犬員。 圖/孔德皓攝「其實我們的工作就是讓狗狗願意跟我們玩,並讓他們不覺得無聊。」謝秉諺解釋,領犬員需要帶領搜救犬跋山涉海,訓練體力,但在犬隻的世界中沒有訓練的概念,因此需要領犬員的耐心陪伴,才能讓犬隻不覺得訓練是呆板無趣的例行公事。新竹市消防局金山分隊領犬員周彥豪補充,由於犬隻容易受到人的情緒影響,因此領犬員也需要具備樂觀的態度,才能使牠們樂於工作。温智欽提及,領犬員訓練搜救犬最主要的目標是帶領犬隻通過瓦礫搜救犬IRO(International Rescue Dog Organization,國際搜救犬組織,以下簡稱IRO)評量檢測,只有通過中級考核的犬隻才能前往救災現場,成為獨當一面的搜救犬。謝秉諺說明,領犬員雖能幫助犬隻練習考試項目,精進牠們的搜救能力,但搜救犬仍需透過自己在練習中獲得的經驗,獨自應考。非專責領犬員身兼多職 培訓受阻影響合作默契在台灣,搜救犬及領犬員隸屬於各消防機關,目前全台除内政部消防署,共10個縣市的消防局設有搜救犬隊(註)。其中,台南市、新竹市及屏東縣消防局不設有專責領犬員,因此領犬員平時需頻繁地值勤、救災,無法完全專注於訓練搜救犬的工作。「常遇到狗可能剛從籠子裡頭帶出來,就突然要救災,然後馬上得把狗放回籠子。」周彥豪指出,消防員單次救災可能長達八小時,影響他們訓練搜救犬的時間,導致領犬員訓練犬隻效率不佳。他強調,搜救犬若缺乏領犬員的照顧,可能因此對領犬員產生不信任感,不願服從領犬員的指令。註:10個縣市含六個直轄市、新竹市、屏東縣、花蓮縣及台東縣。若搜救犬受訓時被打斷,犬隻便無法好好地吸收習得的指令與經驗。温智欽無奈地說:「人在學習新事物時,最多摸索一個月就可以學會,但狗不一樣。」他解釋,犬隻主要依賴圖像記憶,但不同於人類,牠們鞏固新知識的速度卻相當緩慢,往往需要經過上萬次的訓練才會服從命令。周彥豪自責地說:「許多狗在考試中表現不佳,就是因為我們(領犬員)沒有規律地訓練牠們。」温智欽也觀察到,那些有專責領犬員的縣市,較容易考到證照,倘若搜救犬始終未通過考試,這隻狗的生命歲月等同於被消防局浪費了。 新竹市消防局金山分隊領犬員温智欽表示,若搜救犬沒有良好的活動場地、被關在籠子內時間過長,容易造成牠們焦慮,可能會有攻擊領犬員的行為。 圖/孔德皓攝「領犬員這個專長跟一般消防員真的差很多,工作量其實多滿多的。」周彥豪解釋,他平常要和分隊一起參與救災、救護,還得負責和搜救犬互動及訓練,對他而言是滿大的負荷。謝秉諺與周彥豪皆表示,過去領犬員的工作較為繁重,需要比一般消防員付出更多時間與心力。所幸在領犬員們的努力爭取下,新竹市消防局已將他們的勤務量減少一半,值班時長從每天6到8小時減半至2到4小時,且不用在深夜值勤,漸漸朝向專責化領犬員的制度。由於領犬員與搜救犬之間需要良好的默契,因此領犬員通常得長時間陪伴犬隻。周彥豪感慨地說:「大部分的領犬員都對工作有熱忱,希望自己跟狗狗都做得好,所以很多領犬員陪狗的時間比陪老婆、小孩還多。」他也提到,為了與搜救犬培養感情,領犬員通常會將犬隻帶回自家照看,而他分隊的一位同事因為即將領新的搜救犬,考量年輕小狗較為躁動,不適合與孕婦相處,甚至決定不生小孩。國內標準訓練場地少 搜救犬缺完善練習環境培養搜救犬除了需要領犬員的投入,訓練場地同樣是重要條件。周彥豪介紹,搜救犬的訓練場地分為服從場與搜索場,服從場是一片廣大的草地,上面設有水平梯、獨木橋、隧道等設施,領犬員主要在服從場訓練犬隻聽從他們的命令;搜索場則是以許多石塊、磚瓦、保麗龍等材料堆疊出趨近真實的搜救現場。 高雄市政府搜救犬訓養中心擁有室內與室外的搜索訓練場,以培養搜救犬應付不同的搜救環境。 圖/孔德皓攝新竹市搜救犬訓練場在2023年12月28日正式啟用,興建總成本共1950萬台幣,是全國第三座搜救犬專用訓練場。參與設計訓練場的周彥豪表示,此訓練場臨近許多社區大樓,因此能營造出都會區救災環境,是全球少有的訓練場規劃方式。「新竹的風很大,加上附近有大樓,風會形成迴旋,對狗來講氣味就會很不一樣。」他補充,由於新竹訓練場的構造特殊,因此訓練難度較高,適合經驗豐富的搜救犬使用。目前台灣部分縣市的消防局僅設有搜索場或服從場,使領犬員平時無法在標準考試場地訓練犬隻。周彥豪指出,雖然許多縣市的消防局設有搜救犬隊,但大部分的訓練場不夠完善,導致領犬員若想在標準場地訓練犬隻,必須前往其他縣市。「比如說北部有台北、新北、桃園、新竹,但只有新竹有搜索場,變成大家都會來這邊訓練,所以(他們)要訓練也不太方便。」周彥豪坦言。 新竹市消防局的搜救犬Clay成績優異,在內政部消防署今年三月舉辦的「113年度全國災害搜救犬IRO國際評量檢測」以最高總分獲得全國第一。 圖/孔德皓攝台日合作提升救災技能 領犬員搜救表現受國際肯定相較其他國家,台灣的搜救犬編制發展較晚,透過借鑒韓國、美國、日本等國的經驗,設立更完善的領犬員與搜救犬訓練制度。4月17日至21日,日本救助犬訓練士協會(Rescue Dog Trainers’ Association, RDTA)理事長村瀨英博(むらせ ひでひろ)受邀前來高雄,擔任瓦礫搜救犬IRO評量檢測的教官。他表示,自從921大地震後,他開始與台灣合辦搜救犬的評測與訓練,也將他每年在國際搜救犬組織獲得的資訊帶回亞洲,以助台灣與國際接軌,提升搜救犬與領犬員的技能。村瀨英博說:「台灣將搜救犬及領犬員納入消防局、公家機關體系的制度非常好,日本政府今年才意識到民間搜救犬組織其實應與官方合作,效率(才會)比較好。」他解釋:「消防員因為先學會救災,所以在搜救上會有更專業的表現,更懂得如何保護自己及了解救災的危險性。」李信宏也認為,消防員作為領犬員的先天優勢在於他們具備救災經驗,因此更知道如何帶領搜救犬進行搜索。村瀨英博提及,最近發生的0403花蓮大地震,凸顯出台灣搜救犬培訓的成果及需求。他欣慰地說:「高雄成立搜救犬訓練基地是創舉,如今高雄成為台灣第一個加入國際搜救犬組織的城市,很難能可貴。」他指出,目前各縣市政府正著手加強訓練環境,例如台北、新北、台東等地開始準備建設搜救犬訓練場地,中央消防署也很關注消防局搜救犬單位的硬體及系統,為台灣搜救犬及領犬員的未來發展提供更多的空間和機遇。「領犬員的工作很像在當兵,平時的訓練就是為了需要出動的那一刻。」周彥豪分享他從事領犬員五年的想法。村瀨英博也指出,0403花蓮大地震讓大眾看見領犬員、搜救犬的救援工作,這是他們長期以來一點一滴累積的成果。李信宏在示範如何訓練Roger時說道:「人跟狗各為50分,沒有誰大誰小,兩者加起來才是100分。」李信宏花了十年的時間才領悟,搜救犬與領犬員之間的默契非常重要。在制度漸趨完善與政府的支持下,領犬員與搜救犬才能無後顧之憂,好好地訓練及培養默契,並在重要時刻出動,為災害現場貢獻一份心力。 李信宏說明,有些搜救犬在旁邊出現陌生人時,容易感到緊張,變得不想工作,因此領犬員要隨時注意犬隻的身心理狀況。 圖/丁盈瑄攝
搭起台灣防災的一塊磚:防災食品的第一哩路
專題
第1778期
搭起台灣防災的一塊磚:防災食品的第一哩路
2023-04-06
【專題記者陳孟樺、程心、黃𦲽湄、鄧芯怡綜合報導】凌晨時刻,南投新社鄉的居民們沉浸在睡夢之中,一陣搖晃襲來,不但驚醒睡眼惺忪的居民,更造成通訊中斷,居民們因此與外界斷聯長達兩週之久。當初僅11歲的九二一受災戶曾郁儒憶起,「冰箱的食物早就吃完了,我們很慶幸能靠附近軍營空投物資,可是物資有限,導致大家常發生衝突。」台灣地震頻仍,防災應是全民共識,但現實是,有吸取過往經驗而備妥防災包(註一)的民眾仍是少數。即使民眾有意願購買專門的防災食品,也能發現市面上產品大多進口自日本,究竟為何難以尋得台灣產製的防災食品?註一:防災包與緊急避難包同義,放置於家中隨手可拿之處,內容物是前往避難途中所需最少限度的物品,應依個人需求做準備。<b>台灣防災食品發展牛步 未能緊抓的「震」災浮木「當地震搖晃很劇烈的時候,你會後悔說,我為什麼身邊沒有準備一個緊急避難包。」基隆市消防局災害管理科科員陳偉建直言,搖晃的時刻仍像開一場賭局,賭一把這場地震不會是九二一,也不會是高雄美濃。即使民眾下定決心收起賭局、打開避難包,卻會發現難以找到台灣本土產製的防災食品。反觀同樣飽受天災危害的日本,防災產業鏈縝密,專做「非常食」(survival food)食品大廠SEI SHOP成立近45年,用真空冷凍乾燥技術研發可存放25年的防災食品,兼顧營養與調味,同時能降低更換防災物資的頻率及人力成本。日本廠商更將防災儲備空間列入考量,以「日本アルファー食品株式会社」為例,他們推出即食「安心米」系列,採用A4尺寸的9入盒裝設計,數量多、輕便。除了防災食品的發展差異,台日民眾的防災意識也相去甚遠,社團法人臺灣防災產業協會理事李志村回憶起拜訪日本時的情景說道:「即使是十幾二十人的小公司,也會有一間倉庫放防災食物和用品。」目前台灣若要改善防災情況,關鍵會在於「政府讓民眾更全面地了解地震嚴重性,使民眾願意主動採取防災行動」。舉例來說,2016年台南維冠金龍大樓因美濃地震而倒塌後,內政部便實施「全國建築物耐震安檢」,然而政府的檢查與補救措施難以在短時間內直接影響民眾。根據財團法人臺灣營建研究院發布的資料,耐震評估至補強工程完成時間可能長達三十年。但地震發生的幾秒間,民眾無法顧及建築的穩固問題,防災包裡準備的食品頓時成為攸關生死的浮木。 慈濟所研發的沖泡即食香積飯,除了賑災使用,也是民眾準備防災食品的選擇之一。 圖/慈濟基金會提供<b>防災宣導持續推進:尚須強化政策執行與民眾認知目前,民眾自主性防災意識仍舊薄弱,但慈濟基金會災害防救業務主管呂學正表示,台灣其實在五年前就已借鏡日本經驗,推廣自主防災教育的概念,讓學生了解如何為自己的安全負責。除了由下而上推動防災意識,在九二一震災後,中央政府與臺灣防災產業協會也陸續推動許多災害防救政策與計畫,例如行政院於106年核定「災害防救深耕第三期計畫」,內政部消防署災害管理組推廣科科長史明原則是提出111年推出的「消防防災e點通」APP,功能包括AR路徑導引、颱風警報、地震特報等,更會在災害發生時系統將主動推播重要防災訊息,讓使用者能夠獲得第一手的災情。 「消防防災e點通」應用程式供民眾設定個人防災卡,同時也定期提醒民眾更新緊急避難包的物資。圖/內政部消防署災害管理組推廣科科員許宏誠提供根據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2020年所做的調查,2018年2月6日花蓮地震發生前後,仍然有超過六成的居民未準備防災包,顯示台灣民眾不會因為經歷劫難而更積極防災。實際上九二一地震受災戶之一的曾郁儒也表示現在家中沒有常備防災包,他指出,「台灣人大多沒有定期更新防災包的習慣,擔心裡面的東西會壞掉,地震來臨時,根本就不會有時間取得。」即使有政府單位積極說明防災包應放置於家中及工作場所隨手可拿到的地方,民眾仍然無法正確接收政府防災觀念的宣導。史明原無奈坦言:「防災這種事沒辦法強迫民眾,政府只能盡力去做。」此外,台灣民眾對於防災食品的想像局限,成為準備防災包的另一項阻礙。日本食品進口商喜康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喜康瑞)業務專員張書豪提到,民眾對於防災食品的認識大多僅限於營養口糧、泡麵、罐頭等。這些常態性保久食品只能保存最多五年,有些甚至半年就會過期,民眾會因為食品汰換率高,減低準備防災食品的意願。面對長保存期限的防災食品,民眾則是會因為缺少對食品的認知,認為該食品加入很多防腐劑而不願意購買。<b>防災宣導仰賴多方協作 民眾須建立自救觀念為建立民眾的防災意識,政府目前多管齊下試圖觸及更多民眾,但成效仍然模糊且緩慢。李志村指出,政府目前連善盡讓民眾理解災害嚴重性的責任都未果。他舉例,2017年政府篩檢後發現花蓮雲門萃堤大樓是危險建築,只將通知公文寄送至大樓管委會,並未確保所有住戶了解地震來時,該建築將使他們身陷險境,隔年雲門萃堤碰上芮氏規模6.2級、震度七級強震,14人命喪瓦礫堆,使得悲劇重演。李志村形容,「連機車被開紅單都寄雙掛號到你家了,這個(安檢結果)你只拿給大樓管委會。」因此若要完善防災意識,不能單純仰賴公部門,民眾自身也需提高警覺。史明原直指:「大災難來襲,當到處都在求救的時候,你覺得政府還有力氣在第一時間去救你嗎?可能沒有辦法。」自主防災意識薄弱使救災工作難上加難,為了補強民眾的自救觀念,各部門仍然需要有更精確的方向及手段。臺灣防災產業協會秘書長黃少薇提議,「或許是『不會被救的觀念』沒有被強調,民眾覺得一定會被政府救。」<b>防災食品鏈難成型 民眾、企業、政府缺一不可民眾自救意識薄弱,加上對防災食品認知的不足,成為台灣防災食品的市場欠缺開發的主因。李志村強調,必須提高民眾意識後,才有可能形成對防災食品的需求,企業才會願意投入研發各式防災產品。然而,防災食品看重的是保存期限必須夠長,企業會需要額外進行投資研發。由於食品的生產過程需要經過長時間的實驗檢核,正康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民昌說道:「若要延長保久乳的保存期限至一年半,廠商就需將產品擺放一年半後,送到各個檢驗公司確認是否有細菌滋生,而且不能只做一次,得大量且批次地重複檢驗。」但張書豪分享道,保存期限長的防災食品能簡化企業汰換防災食品的人力與庫存管理,反而成為喜康瑞引進保存期限長達七年防災食品的原因之一。 若要生產長保存期限的防災食品,企業需投入大量金錢與時間成本。 圖/程心攝至於民眾對食品的錯誤認知,現今仍然需要靠政府和廠商一起努力導正,張書豪解釋,像長效期食品的保存其實在於高溫殺菌、真空密封而非添加防腐劑。味王股份有限公司品管部科長陳奕丞則是提出企業對防災食品的另一層疑慮,他解釋,若產品的生命週期被拉長,民眾購買次數少,商品流動率也將隨之降低,可能會影響企業的營運效益。與台灣災害情況較為接近的日本,由於對防災食品的需求相對穩定且龐大,防災食品產業能夠穩定發展。甚至公家單位也有購買防災食品的需求,像在2013年,東京都政府制定了「歸宅困難者對策條例」,規定公家機關或公司等場所必須儲備至少三天的食品以應對災害時的緊急需求。 喜康瑞股份有限公司於商店設置防災專區,售賣從日本進口的防災食品。 圖/黃𦲽湄攝近年基隆市消防局與民間協會因觀察到企業並未關注防災食品的發展,主動開始與企業協商合作進行防災宣導,嘗試在商場內設置防災專區,但在實行的過程中卻面臨不少困難。「原本想在九月份於商場內設置防災專區,但恰巧遇上商場的中元季,要如何與商場協調,撥出部分人力與空間設立專區,成為我們的困難之處。」陳偉建提到,業者會擔憂設置專區對店內營運效益的影響,使業者猶豫是否要與政府、民間組織合作。 對於台灣防災產業的建立,黃少薇認為關鍵在於如何公私協力。但是他也提醒,政府一旦過於介入防災產業,不但會使民間組織失去功能性,也會讓民間對政府產生依賴。黃少薇表示,若要建立台灣的防災產業,還需多方協力合作,發揮各自所長才能達到最高效益。消防署因此也持續辦理「各賣場及網路平台設置防颱暨防災專區實施計畫」,更透過「居家防災食物手冊」等方式,以期發揮政府、企業及民眾間三方協作,強化民眾準備自主防災的意識。<b>謹記歷史災害經驗  落實防災生活化「九二一地震的時候我們和外面斷聯兩週左右個星期,物資有限,大家其實都要靠爭的,難免會有衝突。」曾郁儒嚴肅地說。時光推移,九二一衝擊逐漸淡去,對千禧世代而言,像是課本中的遙遠名詞,呂學正也提到,即使經歷過九二一,民眾的防災的觀念似乎也並無改變,多數仍抱持著「遇到的時候再說吧!」的心態。行政法人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副研究員蘇元風則表示,預測地震並不如預測氣象精準,地震活躍期也無法事先預測,不過台灣屬於板塊活躍地帶,民眾仍須防患於未然。 左圖為中央大學產出未來20年的發震機率圖,右圖為氣象局推估30年內發生規模6.0之機率分布。 圖/蘇元風提供、資料來源:國立中央大學地震災害鏈風險評估及管理研究中心與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台灣民眾防災意識和防災產業還有很大進步空間,關鍵是整體社會要更有警覺氛圍。呂學正提到日本人會將防災巧妙地融入日常生活之中,以社區型住宅為例,管委會並不會單獨教導如何防災,而是在固定時間舉辦「即期防災食品同樂會」建立社區居民良善的連結外,也將防災食品須定期更換的觀念融於日常,打造屬於自己的防災文化、是落實風險管理的生活態度。<b>防災意識轉向思考 有望窺見災食商機每當重大災害來臨,人們會積極關心糧食是否充足、交通運輸中斷等民生問題。陳偉建也提到,在非災難時期較少關注防災議題是人之常情,因此政府傾向以系統性的柔性宣導,減低非災難期間民眾的心理壓力,「因為大家沒有一個情境、概念去想像這件事情 。」黃少薇則表示,樂觀偏見(註二)是台灣民眾防災意識低的一大主因。因應台灣人的風俗民情,黃少薇建議借鏡日本經驗來建立台灣的防災文化,平時宣導便設定「家具一定會倒塌」、「防災食品一定會用到」的情境,一點一滴長期培養居民的防災意識,幫助居民從「不願意做防災」轉為「不做防災就容易喪命」。註二:樂觀偏見指的是人們過度樂觀地相信自己不太可能經歷負面的事情。「有時候廠商並不知道自己可以做這些事情(防災食品),或尚未看見防災食品商機。」黃少薇觀察,台灣許多廠商的本業與民生、防災相關,技術更是領先國際,而協會的角色便是協助廠商找到產品商機,同時貼合公部門想推展的方向。黃少薇以宏亞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為例:「七七乳加就是平常你肚子餓可以吃、低血糖的時候可以吃,災時也能當補給的產品。」他強調產品本身除了防災需求,也應兼顧便利性、符合台灣人飲食習慣。蘇元風舉例,將防災食品結合近年蔚為風潮的登山露營,就可能是其中一個市場切入點。由於大部分的露營區就位於坡地災害風險較高的地區,因此若能使防災觀念深植人心,廠商便可能會主動會提升產品的防災功能,而對民眾來說,也會願意購買兼具一般食品與防災功能的商品,自然形成產業鏈。但黃少薇也提醒,政府不應過度介入市場,產品多樣性與商機仍須仰賴廠商自行開發,產業端應切分市場需求、事先準備,「如果真的有大規模災害的時候,再去即時提供。」他認真地說道。雖然台灣防災食品市場仍不足以吸引企業大量投入,也尚未有廠商專門生產防災食品,不過企業大多不排斥將自家產品結合防災功能。欣欣生技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曹明生認同並表示:「產品要結合多元的用途包括軍用、自用等,對企業來說觸及多元消費者才有商機,也才有機會推動防災產業鍊。」而他也認為,即食的加工產品才能精準地防災救急。災後的黃金搶救時間極為短暫,且政府救災量能有限,無法在短時間內照顧到每一位民眾,「自助」依舊是最大關鍵。在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可以看見,超過七成的救援是在政府單位到達之前便已完成。依據日本社團法人日本火災学会1996年出版的「1995年兵庫県南部地震における火災に関する調査報告書」地震時靠著自己和同住一個屋簷下的家人「自助」脫困的共計66.8%、被朋友、鄰居或路人等民眾彼此幫忙「共助」脫困的佔了30.7%,等到政府機關救助隊來救援脫困的只有1.7%,「自助:互助:公助」比例是「7:2:1」。也許沒經歷過九二一地震的一代,無法感受大震的威力,但住在台灣島上,時時刻刻都應有防災的意識和準備。而讓民眾有所行動的關鍵在於政府轉換宣導切角、因應台灣民情鞏固防災觀念;當全民提升對防災食品的需求,促進產業氛圍後,再由廠商創造商機,增加產品吸引力,以落實防災生活化。
中華醫大宿舍門禁鎖通道 地震逃生恐受阻
校園
第1733期
中華醫大宿舍門禁鎖通道 地震逃生恐受阻
2020-10-22
【記者徐宇昕綜合報導】17日晚間11時03分,台南發生芮氏規模5.2的地震,引發中華醫事科技大學學生控訴,地震時欲逃離宿舍,卻因超過門禁時間,宿舍的出口皆已上鎖,無法順利外出。學生質疑,宿舍門禁恐造成防災逃生漏洞。中華醫大宿舍分為第一宿舍和第二宿舍,門禁時間為晚上11時,其後宿舍大門便會拉下鐵捲門。如果學生晚歸,仍可在晚上12時前以門禁卡通過側門進入宿舍,然而超過12時後側門也將上鎖,此時住宿學生則完全沒有外出的管道。且宿舍雖然設有逃生門,但第一宿舍的逃生門卻保持上鎖狀態。中華醫大護理系學生Vincent(化名)說道:「一棟宿舍、五層樓,那麼多人,只有一個大門開啟,萬一地震時門壞了,(學生)都不用進出了。」 中華醫事科技大學第一宿舍的逃生門皆維持上鎖狀態,就算發生意外仍無法及時逃生,形同虛設。 圖/學生Shiang(化名)提供且雖宿舍皆安排管理人員值班,但晚上12時後並無人員在櫃檯值勤。Vincent表示,夜間宿舍鐵門全數上鎖,又沒有人員24小時值勤,萬一半夜發生地震、火災等緊急狀況,還需先聯絡宿舍管理人員才能開門逃生,可能影響學生的人身安危。對此,中華醫大學務長王文正則澄清,宿舍從下午5時到晚上12時都有管理人員在櫃台值班,每個樓層也會安排樓層幹部,緊急狀況時,學生可以直接向樓層幹部或舍監反應,他們會及時處理。Vincent則反駁,「半夜大家都睡著時候發生緊急狀況,雖然可以去敲樓層幹部的門,但真的很緊急的狀況怎麼會有時間去敲門把幹部叫醒呢?」中華醫大宿舍門禁爭議在大學生匿名社群網站狄卡(Dcard)引起熱烈討論,文章至少觸及8000人,更有近400則留言。其中,學生除控訴門禁期間缺乏逃生管道,也有許多學生表示希望廢除宿舍門禁,讓學生任何時間都可以自由進出,免除因門禁而無法逃生的疑慮。然而對於中華醫大而言,宿舍門禁仍是必要措施。由於中華醫大包含五專部,大學、五專宿舍也規劃在同一區域,因此需要嚴格管理門禁。中華醫大醫學檢驗生物技術學系學生a(化名)建議,可以將大學生安排在宿舍低樓層、五專學生在高樓層,即使不鎖上大門,五專學生若要從宿舍離開,舍監也可以即時攔阻。學生林同學(化名)更表示,希望學校可以重視門禁和逃生問題,「晚上12時之後因為門禁管制,導致逃生出口都鎖著,發生地震同學當然會慌張。」面對學生的質疑,中華醫大學生會表示,將計劃在11月初和校長反應,期望透過住宿學生和校方直接溝通,能在門禁管制和防災之間找到更好的平衡點。 雖然宿舍看似有其他出入口,但平時皆未開放,造成住宿學生許多不便。 圖/Vincent(化名)提供 宿舍除了大門之外,還設有側門提供門禁時間後晚歸的學生刷卡進入宿舍。 圖/Vincent(化名)提供
望改變英政局 青年投入各式行動
國際
第1718期
望改變英政局 青年投入各式行動
焦點
2019-12-18
【記者王薇妮綜合報導】2019年英國大選於12日舉行,最終,保守黨(Conservative Party)拿下議會650席中的365席,取得過半數的議會絕對優勢,也讓首相鮑里斯・強森(Boris Johnson)得以連任。然而,此次大選中,年輕族群創新高的投票登記數成為話題,也被外界認為是繼2017年來再一次的「青年地震(Youthquake)」。根據《RTÉ新聞與時事(RTÉ News and Current Affairs)》報導,英國青年組織「為我們的未來(For our Future's Sake, FFS)」統計有140萬名25歲以下青年登記投票,遠多於2017年的90萬人。今年,許多大學生組織在校內進行各式行動,以鼓勵年輕族群參與投票,如格洛斯特郡大學(University of Gloucestershire, UoG)與南安普敦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UoS)校內即有「別忘記投票(Do-nut forget to vote)」活動,取甜甜圈「Donut」諧音,讓參與登記投票的學生能夠免費兌換甜甜圈。格洛斯特郡大學學生露西・布希爾(Lucy Bushell)表示當地年輕人大排長龍,「他們協助學生登記投票,完成後可以拿到甜甜圈,我也拿到了,這是很棒的活動。」 南安普敦大學學生會舉辦活動,讓參與投票的學生可以在投票後換取甜甜圈和熱巧克力,以慶祝實踐學生參與民主的權利。 圖/南安普敦大學學生會提供而格洛斯特郡大學的學生廣播電台「音調電台(Tone Radio)」也在投票當天做了選舉系列報導,電台管理學生歐文・梅爾斯(Owen Maers)提到自己更是徹夜坐在電台做實時開票結果更新。利物浦大學(University of Liverpool)學生梅根・貝多(Megan Beddow)則表示校園內,甚至連廁所都貼滿鼓勵學生投票的傳單,「大家多是鼓勵支持工黨(Labour Party),保守黨已執政近十年,太多空前承諾無法讓國家受益。」對於各大學鼓勵投票的行動,許多學生表示支持,但依然對成效與選舉結果感到失望。布希爾認為這些行動十分有意義,但效果似乎仍不足,「相較起來,有一大群相信保守派的年長者大力宣傳反工黨。」南安普敦大學學生會則認為作為學生代表,學生會理應擔負鼓勵學生參與民主政治的責任,「無論他們站在政治光譜的哪一端,我們提供甜甜圈只是做為參與投票的簡單獎賞。」 面對過去偏低的英國青年投票率,南安普敦大學學生會人員在學生參與投票後,協助兌換甜甜圈與熱巧克力,以作為投票獎勵。 圖/南安普敦大學學生會提供推動脫歐二次公投的FFS發言人強尼・盧卡斯(Johnny Lucas)曾表示英國年輕族群關心的議題為脫歐、氣候變遷及健保。堅持脫歐的保守黨與擔心脫歐影響出國留學與工作機會的年輕族群形成對立,因此近年英國年輕族群傾向支持工黨。根據「網路輿觀(YouGov)」2017年公布的民調結果顯示,年輕族群支持工黨的比例超過50%,也因此在此次大選,年輕人紛紛鼓勵彼此參與投票,期望改變一直由保守黨領先的選情。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學生布萊恩・懷特(Brian White)表示自己過去不是那麼關心政治的人,「但在這次選舉,我確實看到身邊的人們付出許多努力推動投票,因此多數人對保守派大贏的結果感到十分震驚。」
土石下的斷手 羅詩蘋塑震災場景
藝文
第1715期
土石下的斷手 羅詩蘋塑震災場景
焦點
2019-11-28
【記者張珮慈綜合報導】損壞的電風扇和腳踏車殘骸,被掩埋在傾瀉而下的土石與磚塊中。國立東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學生羅詩蘋,於23日參與台北當代藝術館主辦的展覽《災難的靈視》,以2018年花蓮地震導致雲門翠堤大樓傾倒為題,呈現在災難毀滅一切的力量裡,仍會留下愛與希望。 台北當代藝術館於23日至明年2月9日,舉行《災難的靈視》展,邀請多位藝術家以作品詮釋心中的「災難」。 圖/張珮慈攝由於羅詩蘋的工作室位在倒塌的雲翠大樓旁,當時他看著紛亂的現場,交織救護人員與受難者家屬的呼喊,於是,他決定將當下感受融合藝術創作,記錄這場災難。羅詩蘋提到,在地震發生時,空氣中彌漫瓦斯與房屋傾塌的粉塵,但天災對於花蓮人已不足為奇,沒有驚恐的叫喊聲,現場反而寧靜得可怕。 在開幕座談會上,羅詩蘋向觀展者介紹她的創作理念與過程,盼大家反思災難背後的意義。 圖/羅詩蘋提供樓梯上佈滿石頭與水泥碎塊,其中摻雜拖鞋與衣服等日常用品,上頭覆蓋著層層灰色的泥土。羅詩蘋說:「這些物件大多都是我從大樓倒塌的現場撿回來的。」他撿拾被挖出卻無人理會的物品,如鋼筋、沾滿水泥的布偶等廢棄物,希望重製災難現場,使觀展者反思災難向人類發出的警告。觀展者莊巧玟認為,作品中的日常物件,可能意指平靜的生活因一場天災便崩裂,帶給他十分衝擊的感受。 作品中的廢棄物,大多為羅詩蘋由災難現場撿拾而來,增添觀者的臨場感。 圖/張珮慈攝作品中一隻斷手被壓在磚塊下,顯露出天災事件裡最令人鼻酸的場景,莫過於從斷垣殘壁裡搬出罹難者。羅詩蘋希望觀展者把對災難的反思聚焦在受害者,由於他觀察到,在普悠瑪事件一週年追思音樂會上,眾人沉浸於普悠瑪部落的古調中並追悼逝者,但羅詩蘋認為此舉對罹難者與其家屬沒有實質幫助。羅詩蘋先將石膏繃帶綑綁在手上,等乾燥定型後取出,再灌入水泥與沙等混合物,塑造這隻手的模型。觀展者謝瓊儀說:「作品中,特別把手放在下面最靠近觀眾的地方,帶給我恐怖與絕望的感受。」 羅詩蘋在作品中放入一隻斷手,希望觀眾對於災難的反思能聚焦在罹難者身上。 圖/張珮慈攝在恐懼與哀慟的情緒外,羅詩蘋也親手摺出象徵祝福的紙鶴放入作品,他說:「我希望我的創作中除了悲傷,能帶給大家一些正能量。」但他同時在紙鶴上塗滿水泥,強調紙鶴不只代表祝福,也乘載家屬的擔憂與罹難者的靈魂,以此向觀展者傳達,即使悲劇已過去,仍不應就此將受難者的痕跡抹除。羅詩蘋更期盼,大家能從一次次災害刻鑿出的傷痕中汲取經驗,不讓內心被災難吞噬。
集集震後二十年 小鎮藝術節促地方重現魅力
影音
第1706期
集集震後二十年 小鎮藝術節促地方重現魅力
2019-09-26
【記者蔡淳宇、吳曼嘉南投採訪報導】表演者成功接住雜耍圈,轉身迎接觀眾的掌聲。一年一度的「小鎮藝術節」21日於南投縣集集鎮熱鬧登場,集結劇團、舞蹈、特技等不同類型表演,更首度加入將導覽與藝文表演結合的「逗鎮巡遊演」,讓民眾走訪廣盛宮、和平快樂田園、武昌宮等鎮上景點,並在定點欣賞融合當地地景的演出,跳脫傳統式的舞台,是國內首創的表演形式。今年適逢921大地震20周年,小鎮藝術節透過藝文演出,帶領遊客重新認識集集。民眾林森貴表示:「以前對集集的印象只有小火車,但參加小鎮藝術節後發現,重建後的集集增添了人文氣息。」除了外地藝文團體的演出,當地居民也以歌唱、繪畫等形式參與藝術節,用自己的作品說出小鎮的美。南投縣集集鎮長陳紀衡提到:「小鎮藝術節的參與單位包括八張社區、富山國小、集集國中、集集國小以及隘寮國小。」他認為鎮上居民的加入,為活動增色不少。目前,集集火車站的月台間正舉辦「土地之歌」展覽,由藝術家張雅萍帶領集集國小的學生,以日常所見的風景進行聯想,引導他們用創作重新認識自己的家鄉。集集鎮因擁有豐富的人文地景與鐵道文化,被選為今年小鎮藝術節的舉辦地點。居民也透過這次活動凝聚向心力,擺脫災後陰霾與悲傷,將藝術融入村落,讓遊客看見集集鎮的嶄新樣貌。https://youtu.be/qoADJOyoWuM
街藝嘉年華中壢登場 多元技藝點燃舞台
生活
第1706期
街藝嘉年華中壢登場 多元技藝點燃舞台
2019-09-25
【記者陳妍如桃園報導】深情的吉他彈唱帶動聽眾情緒,火舞、溜溜球與扯鈴雜耍等不同領域的演出齊聚一堂。中壢街頭藝人嘉年華於21日在桃園市中壢區中正公園舉行,嘉年華分為純音樂組及綜合表演組舉辦決賽,吸引多達24組街頭藝人共襄盛舉;他們使出渾身解數,只為在短暫時間內抓住觀眾的目光。 純音樂組參賽者謝承澔於嘉年華現場演唱,與聽眾近距離接觸、聊天。 圖/陳妍如攝適逢九二一大地震20週年紀念日,就讀淡江大學國際企業學系、參加純音樂組決賽的謝承澔以莫文蔚的〈忽然之間〉作為比賽歌曲,希望將生命在天搖地動中的掙扎,藉由歌聲傳達給聽眾。現年19歲的他雖然未曾經歷過九二一大地震,但因為在單親家庭中成長,所以很清楚失去親人的感受,他說:「我希望吸引一群有著同樣故事的人來到一起,互相取暖、給予彼此力量。」面對比賽的壓力,謝承澔提到,嘉年華決賽中的參賽者大多數比他年長,有更多時間上的積累;他身為最年輕的參賽者,希望能夠從中累積比賽經驗,拓展人脈、認識自己的缺點,並加以改進。嘉年華的另一大亮點是由徐茂程帶來的火舞表演,燃燒的火棍劃出耀眼軌跡,身上黑、白與紅三色的神紋彩繪更凸顯他的舞台魄力,精彩的表演讓他在眾多參賽者中脫穎而出,得到冠軍。徐茂程笑稱,「以前我在學校是被人排擠的小屁孩,現在是會玩火的大屁孩。」他曾就讀於健行科技大學,但對所讀科系沒有興趣因而休學。因緣際會之下在一場火舞比賽中認識了前輩蔡宏毅,就此燃起對火舞的熱情,「所以我才決定投身火焰的懷抱。」徐茂程目前在「即將成真火舞團」擔任演出者,期望將火舞技術掌握得更純熟。 綜合表演組參賽者徐茂程以燃燒的火棍照亮夜空,成功奪下該組冠軍。 圖/陳妍如攝受邀在嘉年華上表演、溜溜球金氏世界紀錄保持人楊元慶表示,街頭藝人最大的難關就是看天吃飯、收入不穩定,但他認為這也代表著工作有更多彈性和發揮空間,「我有個小夢想,哪天吃飯忘記帶錢包,就拿出溜溜球現場賣藝、賺錢。」面對許多不確定因素,謝承澔也坦承曾為了爭取曝光率而過度演唱,導致聲帶發炎、受損,看了七家醫院病情才好轉。經歷過低潮,他學會保養自己的身體、也珍惜每次的演出機會,謝承澔說:「我相信很多有實力、有故事的人只是還沒有被發現。」他也期待有天在街頭上表演時,會有人偶然路過,停下腳步聆聽他的故事。
自復位建築新結構 消能減震盼緩震災
新知
第1687期
自復位建築新結構 消能減震盼緩震災
2018-11-07
【記者林傑立綜合報導】台灣地震頻繁,強大地震波能量會造成建築物受損,即使建物當下沒有倒塌,結構也已變形。來自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教授周中哲的團隊,發明「雙核心預力拉伸自復位消能支撐裝置」(Dual-Core Self-Centering Brace, DC-SCB),改良傳統減震裝置,藉彈力構件鋼絞線助變形結構自復位。 地震來襲時,建築物結構會因地震波的能量而變形,即使地震結束後,也會因外力過大導致結構傾斜,形成「殘餘變形」。 圖/林傑立攝地震波侵襲建物時,建物結構也隨之變形,即使地震搖晃結束,不再有外力施加在建物結構上,建物結構仍不能回復至原本樣態。DC-SCB因可助建物結構自復位,解決建築物「殘餘變形」的問題,被認為具有高度建築市場價值,於10月25日獲得2018國家發明創作獎發明金牌獎。DC-SCB是結合鋼絞線及三組鋼造管狀結構而成的斜撐裝置,所謂斜撐裝置即在建築構造中加裝斜向支撐柱,以減緩建築物的水平晃動。而裝置裡頭的彈力構件鋼絞線,可將變形結構拉回原位,使建物達到自復位效果。周中哲形容該裝置就像是汽車避震器,鋼絞線好比避震器中的彈簧,用來穩定建築物結構,配合構造中的消能裝置以抵抗地震能量。DC-SCB的兩端配有兩塊凸起構件,當地震來臨時,突起的鋼板互相摩擦就會消釋地震能量,以達到減震效果。早在2016年周中哲及其學生鍾秉庭、蔡文璟就共同發明「雙核心預力拉伸自復位挫屈束制斜撐減震裝置」。DC-SCB與之同樣擁有自復位功能,唯一不同的在於消能原理,DC-SCB所使用的是摩擦力消能,而挫屈束制則是透過裝置內鋼材的變形代替建物吸收地震波能量。 裝置到目前仍在嘗試不同的材料來改進抗震裝置,目前正嘗試以鋼筋做為消能裝置,以解決突出鋼材摩擦磨損的問題。 圖/林傑立攝現行建築物制震裝置可簡單分為傳統、減震與隔震三種,周中哲發展的DC-SCB屬於減震裝置的一種。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黃世建說明,傳統抗震裝置是在主要結構上加裝樑柱,讓地震波能量破壞樑柱,以保護主要結構;減震裝置則是增加消能器以取代樑柱結構,避免大量能量傳至結構體;效果最好的隔震裝置則是透過橡膠與鋼板層層堆疊,吸收大量地震能量。其中減震裝置又分為位移型及速度型,速度型的減震裝置透過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當地震波的速度越大,減震效果越好;位移型則透過樓層間的相對位移達到減震效果。而DC-SCB將傳統位移型減震裝置上增加自復位功能,使裝置在減震同時還能穩定建築結構。DC-SCB自2014年起開始研發,團隊成員、台大土木系研究助理鍾秉庭說:「一開始的發想非常困難,因為這樣的裝置是從無到有。」發展至今最大問題在於成本,周中哲表示,由於裝置具複合性功能,所需花費一定比一般斜撐裝置還多。但他也強調,DC-SCB可以撐過兩次七級以上大地震,且如果裝置磨損須替換,替換工程也比修復傾斜房屋容易。 周中哲教授與學生團隊,進行裝置中預力拉伸的測試,日後將利用模擬地震測試裝置。 圖/林傑立攝
融災害數據 台師大推地震桌遊
新知
第1682期
融災害數據 台師大推地震桌遊
2018-10-03
【記者林傑立台北報導】十九年前,九二一大地震造成近2500人死亡,是台灣自二戰之後最嚴重的天然災害。為喚起民眾對地震災害的重視,由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陳卉瑄帶領團隊設計的桌上遊戲「嚴震以待」,特別選在9月21日上市,透過遊戲的方式,推廣地震科學。 地震桌遊團隊於9月29日臺北市消防局的活動中推廣「嚴震以待」。 圖/林傑立攝遊戲中,玩家在擁有的行政區中建設並強化建築物,若遇到天然災害,則會造成建築的結構及建材受損,玩家想要在遊戲中獲勝,就必須設法保護自己的建築,以獲得最高分數。為了在遊戲中傳遞地震科學,遊戲中的扣分機制,是依照真實災害的影響範圍與死傷人數計算分數。以「地震來了」為例,該卡片內容為台灣實際發生過的地震災害,玩家擁有的行政區距離震央越近,其土地上的建築物受損越嚴重。 遊戲過程中,玩家可以使用角色卡的技能陷害其他玩家,增加遊戲趣味性。 圖/林傑立攝而遊戲卡牌的設計,初始僅以文字描述扣分機制,將結構及建材受損分別對應到地震及氣象災害。台師大地科系研究助理葉庭禎說:「老師們覺得文字描述的連結太弱。」因此將文字改成圖像,讓玩家有更直觀的聯想。 卡牌設計原先使用文字描述扣分機制,經團隊改良後變成以圖像表示。 圖/林傑立攝另外,遊戲中的知識卡提供玩家額外獎勵,但玩家必須答對知識卡上的題目,團隊成員之一、台師大地科系博士生陳耀傑說:「老師們認為,遊戲中的知識卡方便桌遊應用在教學,可以自己加入想要的議題。」「我認為知識卡的設計是好的,因為玩家會彼此考對方。」國立政治大學廣告學系學生劉澤儀試玩後表示,遊戲使用知識卡的時機較少,應增加知識卡的使用率。政大傳播學院大一大二不分系學生宋致論則認為,遊戲提供詳細的災害資訊,讓玩家從遊戲中學習地震科學。遊戲中的知識是否能讓玩家運用在防災上,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博士梁文宗說:「遊戲中得到的都只是知識記憶,公民科學還要能提升技能與素養。」但梁文宗認為,遊戲中的知識已足夠供玩家在面對災害時進行避難判斷與決策。陳卉瑄強調,遊戲主要要讓玩家認知到災害的影響範圍是廣泛的。陳耀傑則認為,遊戲是提供學習動機,而不是直接提供知識,「知識層面要直接在遊戲上提供,比較困難,也會讓遊戲變得不有趣。」「接下來有時間會想設計一款與天災的複合性關係有關的桌遊。」陳卉瑄表示,隨著地球暖化越加劇烈,極端天氣系統造成的災害是目前地球科學最重要的議題,他認為這是目前高中地球科學最應該傳達的議題,但要做成遊戲,還需要花一段時間搜集相關資料。 嚴震以待團隊,由左至右為博士生陳耀傑、博士陳卉宣、研究助理葉庭禎。 圖/林傑立攝
【專欄】防火宣導存疑慮 門縫小反阻地震逃生
新知
第1642期
【專欄】防火宣導存疑慮 門縫小反阻地震逃生
2016-12-19
【記者周欣儒台北報導】發生火災時,暫時隔絕火源是近幾年消防政策宣導的一大重點,內政部消防署發行的《消防月刊》更指出,門縫愈大,起火房間溫度愈高,火勢蔓延愈快。然而,門縫不是愈小愈好,台灣位處地震帶,門縫過小則可能導致地震時門縫變形不易打開、影響逃生。起火時,若門縫為0.05公分,則可將房間溫度控制在攝氏589度以下;但若門縫為0.5公分,起火房間內的溫度則可高達攝氏968度。火源溫度不僅影響火勢擴散速度,更攸關民眾逃生和消防救災速度與難度。因此,許多國家基於安全上考量,均對門縫大小加以規範。然而,台灣因氣候多變、地震頻繁,門縫熱脹冷縮、因地震變形的機率均高,故並未針對門縫大小訂定規範。另外,門縫太小會阻止空氣進入室內,雖能有效阻止火勢蔓延,但也可能導致困在火場的民眾缺氧。台北市政府消防局第一救災救護大隊大隊長蔡家隆提醒,若門縫過小,起火房間幾近密閉狀態,短時間內雖然不會延燒到其他房間,但在消防隊抵達、開門救援時,極有可能發生閃燃現象,造成更大量的傷亡。所謂「閃燃現象」,是指起火房間門縫過小,僅有少量空氣進入,導致氧氣量不足,使室內物品燃燒不完全。而燃燒不完全將產生大量可燃及有毒氣體,如氰化氫、一氧化碳、烷類等。當房間持續加熱至攝氏500度左右時,可燃物會在幾秒內全面燃燒,過高的溫度也會大幅降低火場存活率。蔡家隆提醒,閃燃現象不僅增加救災難度,更會造成人員死亡,與其一味關注門縫大小,不如把焦點放在門板的防火材質。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