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以童趣元素隱喻現實暴力 李兆起藉繪畫詮釋文學意涵
藝文
第1803期
以童趣元素隱喻現實暴力 李兆起藉繪畫詮釋文學意涵
2024-12-13
【記者林偌甯台中報導】「在大眾想像中,鳥在空中飛翔,象徵自由,但展中的牠卻被束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生李兆起即日起於台中毛刺空間,舉辦個展《想要勾著一些樹和鳥》。李兆起結合歷史文學與個人觀察,運用壓克力顏料和裝置展現對當代社會與自我生命歷程的無力感。 談起展覽理念,李兆起表示他習慣先以直覺創作,再分析作品意涵。他提到作家羅貝托.博拉紐(Roberto Bolaño)與馬利歐.巴爾加斯.尤薩(Mario Pedro Llosa)筆下對政治暴力和權力爭鬥的描繪,使他反思當前社會危機。為此,李兆起以「無力感」為題,在作品中融入童趣元素與低對比色調,運用簡化、平面化的畫作構圖,塑造童真的外表,隱喻現實中的多重暴力。「我們現在面臨著一個大威脅,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忽視它。」他補充道。 「我喜歡文學具有的時間感和豐富內容。」李兆起說道,為呼應文學複雜的層次,他嘗試在畫布上隨機塗抹、打磨礦物粉,堆砌作品的厚度與質感。他將任意灑落於畫布上的礦物粉視作草圖,「不打草稿會不知道畫面要畫些什麽,礦物粉(在畫布)上面的隨機樣態幫我決定畫面。」作品〈小薩你是什麼時候開始倒霉的〉取自作家尤薩的《酒吧長談》(Conversaciones de bar),李兆起藉礦物粉與樹脂形成的不規則、斑駁痕跡,呼應小說主角小薩在20世紀祕魯動盪中的掙扎心境。 李兆起除了揉合壓克力顏料與礦物粉作畫,也透過讓仙人掌快速生長的種植方式「嫁接」,隱喻當代強勢文化侵略弱勢文化的常態。他說道:「嫁接是把仙人掌的頭切掉,再移植到另一株台木上,就像砍掉你的頭,換上別人的頭,讓你為它生長。」由於仙人掌外型酷似飛彈,李兆起遂將其擬態為武器,反思當代社會的威脅與衝突。 畫作〈遠離名為進步的天使〉引用瓦爾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對保羅.克利(Paul Klee)作品〈新天使〉(Angelus Novus)的詮釋:「天使背對未來,面向過去,看到歷史中的廢墟,卻被「進步」的風暴推著他向前,所以無力改變。」李兆起認為,災難不斷重演,人民在不同時代持續被政權壓迫,觀察者無法改變現狀的無力感正與「天使」相呼應。他在裝置與畫作中重複使用斷裂的房屋和手指等符號,串聯藝術家與天使共有的無力感。房屋象徵歸屬感,但畫中建築被分割,暗示社會不安;被切割的仙人掌則轉化為斷裂的手指,暗喻被侵襲的生活。 大學畢業後,李兆起經歷數份工作,深刻體會求生存時必須承受的不合理壓力,再將這份無奈體現於〈失敗的戰車〉。作品呈現出古代戰車的場景,但李兆起特意將駕馭戰車的馬匹,替換成一群被鐵鍊束縛著脖子的犬型戰士,象徵無法掌控自身生活方向的處境。觀展民眾張婷表示,作品中的留白為他帶來更多想像空間,「生而為人,進步未必是每個人的終點。」觀者小明(化名)則對作品〈Sweet Go〉提出見解,他認為作品中描繪的狗既想尋找出口又懼怕外界干擾,反映藝術家渴望突破創作卻難以接納他人建議的矛盾心境。
吳宏德揭慾望本質 刮刮樂喻人生無窮渴望
藝文
第1801期
吳宏德揭慾望本質 刮刮樂喻人生無窮渴望
2024-11-29
【記者林偌甯台北報導】「慾望一直存在於每個人心中,它既是普遍的情感,也是行動的動力來源。」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生吳宏德以慾望為題、壓克力顏料為材,舉辦個展《慾望破碎》,探討人們追求物慾、情慾後產生的空虛感。展覽即日起於金車文藝中心南京館展出。 隨著經濟能力提升,吳宏德觀察到自己的物慾增加。他認為刮刮樂象徵「慾望的皮囊」,反映人們時常希望以少數金錢取得財富的心理,然而中獎機率低,刮開後只剩下破碎圖痕。吳宏德以此探討人們對慾望的追求及影響,引導觀者反思自身與慾望的關係。藝術家過往多使用油彩的低飽和色彩創作,本次個展《慾望破碎》則轉向外在觀察,採用壓克力顏料的速乾特性,透過平塗法堆疊出高彩度色彩,重現刮刮樂的艷俗美學,營造強烈視覺張力,藉此強調當慾望被滿足後,新的慾望又隨之而生的循環,令人產生疲乏感。 作品〈兔年行大運〉是吳宏德本次展覽的創作起點,他指出,十二生肖與財富、好運之間的聯繫並非與生俱來,而是人們為應用於商業領域而賦予動物的象徵意義。吳宏德透過疊加顏色,突出畫面的飽和度與類似塑膠的光澤感,使其更具動態效果。此外,他也融合多個具有吉祥寓意的元素,例如畫布上方的光束象徵流星,是人們實現願望的媒介,而畫作正中央的元寶則代表人們對金錢的嚮往。 吳宏德創作時觀察大量未中獎的刮刮樂,發現每個人劃刮的方式各異,「大家在刮的時候,顯現出每個人不同的習慣。有些人會想要刮的很乾凈,有些人可能只想刮開數字的部分。」例如畫作〈幸運數字777〉刮痕數量少且畫面整潔,〈拉霸機〉則留下較多漆痕,不同刮除習慣呈現人們多種身體慣性。為模擬刮刮樂的表面材質,吳宏德多次試驗不同銀漆,卻因銀漆緊緊附著在畫布上,難透過刮除展現殘餘銀漆,故他轉而嘗試先用灰色作底,再以壓克力堆疊色彩,勾勒銀色刮痕,達到刮刮樂的反光效果。 在作品〈致命吸引〉中,吳宏德佈置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心型符號,並運用明暗對比的畫面,探討人們面對迷戀與慾望時的矛盾心理。他以飛蟲追光的行為隱喻人類被欲望驅使的狀態,揭示過度追求可能帶來的危險。他說:「我們就像飛蟲一樣,常常不自覺被吸引靠近,但如果靠得太近,或無法承受迷戀的代價,這些事物就可能是致命的。」 觀展民眾林東磬表示吳宏德的作品顯露現代人觀看圖像的方式,「像用Photoshop處理過的圖片,有些破碎或被分割的感覺。」他說明此風格和台灣刮刮樂符號近似,使他聯想資本主義背後的欲望和賭博文化。觀者謝志康指出其他作品是透過「加法」的方式來增添更多的元素,而作品〈豪車〉將重點放在素材本身的質感,「我覺得藝術家找到觀察慾望的另一種方式。」他補充道。
深沉色彩畫出當代掙扎 蕭湘柔探討人生百態
藝文
第1797期
深沉色彩畫出當代掙扎 蕭湘柔探討人生百態
2024-10-25
【記者林芷彤報導】幽暗的色彩注入畫布,情感豐富的筆觸呈現人生中不同狀態。就讀國立宜蘭大學建築與永續規劃所的蕭湘柔,16日起在天成文旅-華山町舉辦個展《存在於光明之前》。蕭湘柔使用壓克力顏料結合多種繪畫手法,交織光明與黑暗,具象描繪人於生命中的多種樣態。 談及個展主題的動機,蕭湘柔表示他想展現人生中的黑暗時刻,然而將展名取為「黑暗」過於直白,因此以更婉轉的方式,盼大家在迎來光明的同時,也不忘曾於深淵中的掙扎與磨練。他的作品以兩種不同技法來呈現,奔放的線條筆觸代表打破框架後的重生,另以壓克力薄塗的手法壓制住色彩張力,暗示現代人在深淵中掙扎、無聲抗衡的狀態。 「把蝴蝶釘在最漂亮的時候,我覺得跟女生追求年輕的感覺有一點像。」他認為蝴蝶作為美麗及自由的象徵,卻也深刻映照出社會對女性的種種框架與期待。蕭湘柔在〈蝴蝶標本〉中,將蝴蝶定格在最完美的姿態,就如同現實中女性追求年輕貌美而尋求醫美手段。對他而言,社會給予女性的標籤,就如同標本中的蝴蝶,是一個難以輕易逃離的深淵。 在作品〈金絲雀〉中,蕭湘柔刻意不將金絲雀畫出,畫作僅留下一把鑰匙與籠子。談及創作歷程,他表示過往作畫、念書的過程時常是獨自一人,常有一種被關起來的感覺,然而後來他發現,其實那是自己的選擇,因此他將自己化為金絲雀,籠子則代表曾束縛他的枷鎖,「鑰匙其實在自己的手中。」蕭湘柔認為只有自己能決定要停留在黑暗,還是邁向光明。 與其他含有隱喻的作品不同,蕭湘柔在〈薰衣草花園〉中運用奔放的線條筆觸,描繪記憶中的一片美好風景,展現薰衣草隨風搖曳的畫面,與其他幅色調較為陰暗的作品相比,顯得富有生機與力量。蕭湘柔表示,他希望觀者能直觀地去感受這幅畫作想傳達的情感,經歷過黑暗而後迎來的重生。 蕭湘柔認為,觀眾不需刻意理解他的創作理念,反倒希望他們在觀看的過程中,能與自己的生命經歷產生共鳴。觀眾小郭(化名)分享畫作〈金絲雀〉帶給他掙脫束縛、重獲自由的感覺,是他最喜歡的作品。觀眾Rosy(化名)則表示他能感受到畫家創作過程中處於低潮的狀態,但〈蠟燭〉在漆黑中燃起的火苗卻又使其看見希望與光明。
廢紙板諧擬成精品 宋權祐反思消費文化
藝文
第1796期
廢紙板諧擬成精品 宋權祐反思消費文化
2024-10-18
【記者邱雅郁新竹報導】「《皮骨相》是我身為消費者對於商品的思考。」來自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的宋權祐,即日起於新竹金變堂藝術空間舉辦個展《皮骨相》。透過諧擬、仿製奢侈品,宋權祐在廢棄紙板上繪畫,盼藉此觸發觀者對於消費社會的反思。 展名《皮骨相》源自於面相學的用語,「皮」代表著事物的表象,「骨」象徵事物的意義。宋權祐利用壓克力顏料在廢棄紙板上繪畫,透過打磨、補丁等技法,畫出物品的「皮」。以〈仿製精品習作(Chanel-2.55)〉為例,宋權祐在紙板上仿畫名牌包的外型,遠看栩栩如生,近看卻能發現他刻意滴落顏料的痕跡,以及破損後露出的紙板表面。透過遠近的視覺效果,讓觀眾感受到「皮」與「骨」的對比。 至於系列作品《CMYK》,源自於他發現印刷四分色模式是固定顏色,但每間公司出廠的色調卻不相同。為此,宋權祐特地使用昂貴的高登(GOLDEN)壓克力顏料,以強烈的筆觸在畫布繪上印刷四分色模式(CMYK)所代表的青色、洋紅色、黃色與黑色,並在右下角描畫出褶皺的高登品牌標籤,凸顯顏色成為品牌特徵的現狀。 宋權祐認為藝術品為最昂貴的奢侈品,藝術拍賣市場也強化藝術家在藝術界的地位。他以著名藝術家馬克・羅斯科(Mark Rothko)的單色抽象繪畫作品為主題,在廢紙板上拼貼精品紙袋,並以此為畫布臨摹羅斯科的作品。遠看〈Untitled(Hermès-Black and Orange on Red)〉,就像單純對於羅斯科作品的模仿,近看卻可以發現許多拼貼的奢侈品標誌。 宋權祐表示他與觀者皆生活在消費社會,透過他的作品去剖析消費與製造的關係,「希望這檔展覽呈現一道『觀看的縫隙』給觀者。」金變堂藝術空間負責人徐陞民說:「他的作品不再以一般的視覺表現來呈現想法,而是囊括許多觀念在其中。」觀眾溫崎君也認同:「藝術家透過諧擬,讓觀眾得以從另一個角度看待社會現象。」
與透明樹脂交融 顏料成繪畫主體
藝文
第1739期
與透明樹脂交融 顏料成繪畫主體
焦點
2020-12-09
【記者陳嘉怡桃園報導】壓克力顏料不倚靠畫布與畫框,安然地平躺於地面。甫從日本京都藝術大學(Kyoto University of the Art, KUA)藝術研究科博士班畢業的黃冠鈞,於5日起在「2Gather藝起吧」舉辦個展《色物》,掙脫平面繪畫僅能存在畫布的束縛,將顏料形塑成如同塑膠膜般的軟材質,剖析顏料與物質之間的關係。此次展名「色物」,在日文的原意為帶有色彩的布料或紙張,黃冠鈞表示,這個名詞充分體現他長期進行的創作實驗。繪畫一般透過顏料將符號繪於畫布上,使畫布成為支撐顏料的載體。然而他揚棄平面繪畫的既定框架,在他的作品中,壓克力顏料脫離畫布,並與凡尼斯(註1)交融或流淌於其中。他提及,如此一來,顏料不再只純粹負責色彩的功能,而是透過藝術形式上的某種「力」,將顏料從畫面剝離出來,使其昇華為創作主體的探討。註1:凡尼斯為一種透明樹脂。主要用途為畫作的保護層,隔絕空氣對畫面的影響。 個展《色物》呈現出黃冠鈞對於「色」與「物」所涉及的繪畫、物本質與當代藝術方法進行探索。圖左為黃冠鈞,圖右為藝評人陳晞。 圖/陳嘉怡攝過去,凡尼斯不被藝術界視為一種繪畫媒材,而黃冠鈞卻將它視為主要的創作素材。他說:「透明色也是一種顏色。」他利用透明的凡尼斯,將其與單一色彩的壓克力顏料,堆疊成類似塑膠薄膜或布料的柔軟質地。他認為,光線通過凡尼斯後,會映照出特別的光影與色彩變化。作品《不曾被看見的光》便利用水性壓克力顏料的流動性及凡尼斯的透明質地,在光線照射下,呈現樹影婆娑的狀態。觀展民眾鄧欣榮表示,顏料像布一樣垂掛於牆面上,彷彿顏料也是一個佔有空間與質量的物件。 作品《不曾被看見的光》因水性凡尼斯的透光性,得以使陽光穿透顏料,照映出過去隱藏在繪畫底下,不曾被看見的光。 圖/陳嘉怡攝不同於以往平面繪畫的作畫方式,黃冠鈞的創作手法使作品更直接地與空間產生對話。細觀他的作品,會發現每件畫作的展出方式皆不盡相同,平放、懸掛,甚至是折成紙船,以更多元的立體形象展示。黃冠鈞說:「我希望色彩不再侷限於平面繪畫上,而是可以用單獨、立體的方式來演繹色彩。」藝評人陳晞說明,可塑性是黃冠鈞得以打破繪畫作為單一平面的手法,從有限的二維平面,透過壓克力顏料作為軟雕塑,畫作產生三維的立體效果。 紙船造型正好展現壓克力顏料在層疊的透明凡尼斯中,多變且自由的形象。 圖/陳嘉怡攝在創作實驗過程中,黃冠鈞發現台灣美術教育的侷限性。在作品《黃金比例》中,他使用日本顏料廠商的113色製成色票,而每個色票的大小尺寸皆是依照西方美學「黃金比例標準」(註2)製作。他也將其版型標準展示在牆上,標明整件作品依循的規律。台灣的美術教育鮮少讓學生從材料開始打造屬於自己的顏料與基底材,學生往往透過美術社購買畫布與顏料,或從國外訂製特殊尺幅的畫布。黃冠鈞指出,台灣的繪畫發展因此產生限制,「我們的繪畫品味會受限於進口顏料及美術用品的貿易商。」註2:黃金比例被西方建築和藝術視為最理想的比例,長寬比值約為 0.618:1。黃冠鈞在本作品則採用矩形的黃金比例標準,其比值約為1.618:1。 作品《黃金比例》使用日本好賓顏料113色製成色票,其尺寸皆是按照西方的黃金比例標準製作,以表達黃冠鈞對於完美的質疑。 圖/陳嘉怡攝觀展民眾、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副教授江衍疇認為,黃冠鈞的作品近似在反抗當代平面繪畫的運作機制,然事實上無論作品的造型如何變化,他都沒有背離繪畫本身。黃冠鈞也說:「其實我所用的技法,都是平面繪畫上最基礎的方式。」透過多次解構與重組的實驗,呈現繪畫的另一種可能性。
《兩極》褪去媒體包裝 壓克力展現集體記憶
藝文
第1688期
《兩極》褪去媒體包裝 壓克力展現集體記憶
2018-11-14
【記者許芷瑄台北報導】畫布上,一層層的壓克力顏料使平面的畫作產生厚度,堆疊出繽紛漸層的色彩,再利用類似像素的方格組成圖形,呈現創作者對於科幻領域的想像。甫畢業於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研究所的黃芷葳以太空為創作主題,舉辦壓克力個展《兩極》,於3日起至12月30日在金車文藝中心南京館展出。 利用壓克力堆疊漸層感,作品<宙之嶼>有別於娛樂媒體利用黑灰白三色的詮釋方式,打破對於宇宙的既定印象。 圖/許芷瑄攝有別於常見科幻電影元素,此個展多用不同圖像表現科幻題材。黃芷葳童年時期深深受到娛樂媒體影響,她說:「自己混淆了媒體營造出的世界與現實世界的真實性。」因此她從童年經驗出發,反思現代娛樂媒體如何呈現大眾共有記憶,並將其影像重現在作品上。堆疊多種壓克力顏料而成的〈信號之巒〉呈現電腦繪圖中的「圖層」概念,除了傳遞出山巒綿延的感覺,更融合電視節目停播時出現的檢測圖做為大眾觀看媒體的共同記憶。黃芷葳表示,由於創作時不希望受到傳播媒體常見的題材所侷限,因此以山巒象徵娛樂媒體。在剝除媒體的層層包裝後,山巒底下的檢測圖即為大眾共有記憶,兩者的圖像元素皆以圖層為概念,呈現她對於太空的幻想。 作品<信號之巒>中將電視檢測圖作為創作元素,傳達出大眾共有記憶之觀看經驗。 圖/許芷瑄攝展覽選用壓克力為創作媒材,除了豐富作品的多元性、展現科幻的空間感,顏料乾了之後更能夠重複堆疊。黃芷葳表示,壓克力的速乾特性很適合代表現代人快速的生活方式,以及呈現日常接收到大量更新資料、訊息的狀況。民眾吳柏毅認為,「使用壓克力創作使畫作有種拼貼感。」並能藉此在平面的畫作中看到具有層次感的太空意象。金車文藝中心員工周芷慧則表示,觀展後會從畫作中的極簡元素反思現代娛樂媒體運用的技巧與手法。
旅行經驗成創作養分 《公路旅人》繪出虛實風景
藝文
第1671期
旅行經驗成創作養分 《公路旅人》繪出虛實風景
焦點
2017-12-27
【記者劉蘭辰新北報導】以鉛筆、壓克力與代針筆等形式,描繪人生旅途中的細節和充滿回憶的行旅經驗,《公路旅人雙人展》24日於CC Gallery藝文空間開幕,展出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生陳鈺霖與國立東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學生郭人嘉的創作。狹長展間牆面上懸掛著素雅的平面作品,策展人、台藝大工藝設計學系講師吳竟銍指出,郭人嘉透過交通工具把觀者帶到真實旅行空間,精緻的筆觸與簡潔構圖為平凡生活事物增添幾分神秘色彩;陳鈺霖則用植物把觀眾帶到虛擬的場景,作品元素給人多重聯想,每次觀看都富含舊地重遊的新鮮感。而展場中的觀者則彷彿旅人,行駛於多條公路上欣賞風景。 《公路旅人雙人展》以鉛筆、壓克力與代針筆等形式,描繪人生旅途中的細節和充滿回憶的行旅經驗。 圖╱劉蘭辰攝〈花東印象〉是郭人嘉的代針筆素描。「因為朋友都在忙畢製,我只好獨自騎車到花東旅行。」他表示,雖然身為台北小孩,到東華念書後反而愛上花東的生活氛圍。他先拍攝花東沿途風景與自行車,再融合多張攝影於繪畫,傳遞旅行的寧靜心境。〈烤箱〉描繪密閉的夏日公車上,每個拉環都掛了烤雞,郭人嘉想以趣味手法諷喻擁擠的都市生活,「就像個蒸籠。」藝廊成員、台藝大工藝系碩士生施姵伃表示,將人群喻為烤雞十分貼切,讓他想起高中擠末班車時悶熱的車廂與煩躁心情。 〈花東印象〉是郭人嘉的代針筆素描,他表示,雖然身為台北小孩,到東華念書後反而愛上花東的生活氛圍。 圖╱劉蘭辰攝相較郭人嘉的作品,陳鈺霖的繪畫較為抽象,擅長以植物記錄生活心境,「我用鉛筆素描練習造型,並用壓克力來玩色彩。」陳鈺霖出身苗栗農家,自幼母親熱愛植栽,讓他負笈北上後也培養起蒐集植物與種子的興趣,尤其喜歡耐旱植物如仙人掌,並熱衷於刻畫這些生命旅途中的重要物件。〈乾涸的太陽〉以壓克力顏料繪製枯黃的蕨類葉脈,陳鈺霖表示這是他第一次養蕨類,當時驚訝於脆弱與枯萎的生命狀態,所以提筆作畫。 陳鈺霖熱衷於刻畫這些伴隨他生命旅途中重要的植栽,同時反映個人內在情緒。 圖╱劉蘭辰攝鉛筆素描作品〈分生〉為陳鈺霖觀察耐旱植物的變異過程,並融合想像造型繪製。觀眾、台藝大美術系學生朱威龍認為,〈分生〉等鉛筆素描帶有黑暗色彩,呼應他寂寞悲觀的個性,「能讓我與作品產生共鳴。」他很喜歡以真實植物表達內心抽象心境的方法,比起一般具象靜物畫給予觀者更多想像空間。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