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宜大校園藏百年遺跡 記憶庫領師生走入城南校區
生活
第1801期
宜大校園藏百年遺跡 記憶庫領師生走入城南校區
2024-11-29
【記者周依恩宜蘭報導】國立宜蘭大學23日舉辦「宜大記憶庫戶外踏查:走讀南機場軍事遺構」活動,是「宜大記憶庫」首次以戶外踏查形式,帶領師生走入開發中的城南校區,站在過去神風特攻隊起降的機場跑道上,感受二戰歷史的重量。宜大於今年成立「宜大記憶庫」,串連校內出土的噶瑪蘭族遺跡與宜大的百年校史,述說宜蘭遞嬗六百年的故事,並透過系列活動回望腳下土地的過往。 陰雨綿綿之下,宜大師生一行人走入城南校區,沿著整建後的機場跑道漫步,一邊聽著二戰時期「南機場」興建、神風特攻隊於此地向沖繩戰場起飛作戰的故事。講師宜蘭大學兼任助理教授黃文瀚領著眾人實地走訪一座座二戰時掩蔽軍機的機堡(註)遺跡,回顧二戰時日軍軍機在此處備戰的歷史現場。宜大生物技術與動物科學系學生區志軒表示,過去課堂中雖看過軍事遺跡的相關影像,但照片畢竟是平面的,難以想像機堡的形體大小及細節。「實際下去看才發現它很厚,感覺好像可以回顧當時戰爭發生,它為軍機抵擋敵軍轟炸的情景。」他說道。 註:機堡又稱飛機掩體,作戰時期日本在飛行基地興建機堡群,以鋼筋混凝土建造拱形結構,厚達30公分以上,上方覆蓋土讓與栽種草皮,下方用以停放軍機,提供欺敵及掩護。 這是「宜大記憶庫」走出校本部,帶領師生探索城南校區故事的初次嘗試。任期內成立宜大記憶庫與規劃城南校區的宜大前校長吳柏青認為,城南校區還有很多故事值得訴說,如包含城南校區南機場在內的宜蘭飛行場,保留了比日本當地更豐富的二戰軍事機構遺跡,「雖然有硬體,但長遠來說還是要有軟體的部分,要思考如何活化這個場域、如何說這些故事。」他說道。期望藉由資料收集與考證,建構此地歷史空間記憶,以此深化學校師生對在地的情感。 宜大今年成立的「宜大記憶庫」,以收集並述說在地歷史為核心精神創立。吳柏青說明,之後將迎來宜大創校一百週年,學校在思考如何翻轉圖書館沈悶印象的同時,希望結合宜大百年校史與校內噶瑪蘭族遺址,整合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等功能,形成宜大記憶庫概念,保存與呈現校地過往近六百年的不同時代面貌。參與宜大記憶庫籌備的宜大圖書資訊館員李宗勳也提到,宜大是唯一正式列冊的遺址大學,直到2022年還有新出土的噶瑪蘭族文物,是具有珍貴歷史價值的重要文化資產。 「把學校變成博物館,可以看到以前的人怎麼生活,還有當時的自然社會環境。」國立宜蘭高級中學地理科教師蔡老師(化名)說道,他樂見宜大記憶庫提供當地人不同認識在地歷史的管道。「希望大家可以知道,宜蘭大學除了有豐富的自然生態,也具有深厚的人文歷史資源。」宜大外國語文學系副教授陳媛玲自豪道。他點出,噶瑪蘭族與漢人來蘭陽平原開墾的生活遺跡,形塑了宜蘭大學豐富的人文蘊底,很值得傳承下去。「大學圖書館的重要理念是跟在地連結。」李宗勳說道。他表示,宜大記憶庫講述的不只是宜大的故事,更是宜蘭人的故事,期望未來能和在地中小學有合作導覽或舉辦活動的機會,透過了解宜大校地的歷史脈絡,讓在地人凝聚對地方的情感與認同。
「J-path」計畫推淨零轉型 邀青年實踐永續新概念
生活
第1799期
「J-path」計畫推淨零轉型 邀青年實踐永續新概念
2024-11-15
【記者周依恩宜蘭報導】宜蘭縣環保局「J-Path宜路有你『淨好生活,零的日常』宜蘭淨零公正轉型系列活動」(以下稱「J-Path」計畫)於9日至10日舉行「『淨零・競零』社會創新挑戰GO!」活動,邀請青年認識宜蘭在地的永續實踐者,透過參訪看見推行永續發展需要面對的挑戰,並將經驗帶至日常生活中,反思個人行動的可能。 活動與宜蘭在地的創新永續實踐者合作,如使用在地食材的餐廳、深耕地方創生或環境教育的單位等,並讓參與者組隊自主探索。參訪過程中,參與者需和參訪單位互動並完成專訪,同時自行發想出能實踐的永續公益行動,最終在成果發表會上與他組交流分享。參與者阿勇(化名) 讚許道:「有實際經驗的人講解與帶領是差很多的,不會只是看過去,而不知道背後故事。」他認為,活動提供了對話和深入理解永續議題的機會,讓他不只看到案例的表面,而是能聽見行動背後的思考與經驗。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視覺設計學系碩士生,同時有修教育學程的王巧貞也表示,在與宜蘭縣立岳明國民中小學校長黃建榮的對談中,對該校「樂觀小帆手」鼓勵學生勇敢實作的海洋教育理念印象深刻,突破以往侷限在教室裡的教學模式,給予他對永續與教育結合的新想像。 談及淨零的公正轉型,「J-Path」計畫承辦湯翊羚解釋道:「推行淨零的過程會衝擊到一些人,因此公正轉型是希望找出可能受影響的利害關係人,思考各方可以有哪些應對方式。」他補充,政府推廣公正轉型,期望促進社會溝通,盡可能避免因為淨零而造成新的不平等。然而公正轉型對公眾而言還太過陌生。宜蘭目前雖已有許多在永續議題發展成熟的案例,但多數業者仍不熟悉淨零如何與公正轉型連結。「J-Path」計畫的專案執行羅育如指出:「他們對環境已經夠有意識了,只是下一步漸漸會需要面對公正轉型的問題。」例如太陽能、風電、水電等綠能發展,勢必會對當地居民的生活環境與既有農業生態造成衝擊。阿勇也觀察到海洋保育轉型的兩難,他反思,「真正需要面對和溝通的群體,可能因為他們正屬於權益受損的一方,或可能淨零本身與他們的生計衝突。」阿勇說。因為看見永續目標與漁民生計之間的利益衝突,他認為展開對話雖然重要,卻深具挑戰。 臺北醫學大學學士後護理學系學生黃築亭表示,自己過去對永續的概念只停留在攜帶環保杯,參訪後有所體悟,他說道:「非籠飼的雞過得比較健康和開心,所生出的蛋也對我們身體比較好,這是個正向的循環。」他表示在理解價格背後反映的價值後,將來更願意消費支持這些小農。「淨零其實是一種從社會、文化到經濟的變動。但在台灣,人們往往以為淨零只是政府的事。」「J-Path」計畫主持人王穎達說道。他強調,淨零公正轉型應該是整個社會的運動,而此計畫聚焦於青年,希望對淨零公正轉型的概念能從認知到認同,進而展開行動。羅育如也期許,希望在推動​​青年了解永續實踐的同時,也透過青年將公正轉型概念帶入社區,促進社區在淨零減碳之餘,有意識的思考轉型所需要面對的議題。
ILCA選拔賽宜蘭啟航 盼帆船運動深入基層
體育
第1799期
ILCA選拔賽宜蘭啟航 盼帆船運動深入基層
2024-11-15
【記者張恩爾宜蘭報導】 2024年中國ILCA亞錦賽選拔賽於9日至10日在宜蘭縣豆腐岬舉行。ILCA 為一種單人帆船,特性是設計簡單且機動性高,也依照船帆的大小,由小到大分為ILCA4、ILCA6、ILCA7三種比賽項目。 ILCA的賽制為「低分計分法」,每個航次第一名的選手得一分,第二名得兩分,以此類推,航行五個航次後並扣除分數最差的航次,總得分最低的選手入選亞錦賽國手。ILCA7的比賽結果由113學年度總統盃冠軍,來自國立中山大學的吳采謙在ILCA7勇奪亞軍,僅次於休學為求專心訓練的黃洋。 本次的ILCA7亞錦賽選拔賽的參賽的大專選手除了上述兩位之外,還有在113學年總統盃獲得第二名,來自中山的林遠均,及第三名來自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的張嘉哲。由於比賽的地點位於宜蘭,當地正值東北季風與西南季風交會,容易發生起霧的情形,導致能見度較差,林遠均表示霧的影響程度比較大,特別是在第二航次,「其實那時候所有人都看不清楚標桿在哪裡,就有影響到整個排名的順序。」另外風浪的大小也是決定比賽的重要因素,吳采謙認為當天的風是西風,浪也是蠻大的遠浪,由於一標(註一)的位置比較接近岸邊,「要特別注意過一標的時候風會比較亂,不然會容易發生失誤而輸掉比賽。」 註一:ILCA帆船比賽共有四個標桿,選手需依序駕駛帆船繞過標桿來完成比賽。 成功取得亞錦賽資格的黃洋在最後三個航次皆拿下第一名,談到這次比賽的狀態,他表示這兩天的表現確實還不錯,雖然還是會有失誤,但最後還是冷靜下來把缺失補足。黃洋為了爭取亞運和奧運資格,原本就讀海大的他選擇休學專注於訓練中,在休學的期間黃洋轉變自己的心態,學會放下心中對於比賽勝利的執念,了解到輸贏成敗並不是關鍵,「只要全力以赴,這是我身為運動員的職責,剩下的就交給命運安排。」黃洋最終的目標是取得奧運資格,不過他也提到在這之前有許多挑戰要面對,他說道:「像是身體健康是否允許我繼續突破自己,不過保持平常心還是最重要的,內心自然也會輕鬆許多。」 帆船比賽目前在台灣還不是一項熱門運動,目前台灣只有宜蘭、台南和澎湖有訓練基地。至於有什麼方法可以讓更多人從事帆船運動,台南市立新興國民中學科技中心副召集人,同時也是本屆賽會的競賽委員長汪松霖說明,希望可以從向下扎根做起,把帆船推廣到各個學校,從國小國中開始學習會比較容易提高選手的興趣。另外也希望帆船能成為家庭日常的休閒娛樂,汪松霖說:「但這還是需要各地政府的幫忙,就是要建置一個比較安全且設備完善的場地。」因此推廣一項運動有足夠場地和資源還是最重要的因素,才能吸引更多人口從事這項運動。
駛離傷心台北 大學生東踏取回生活甜蜜
生活
第1781期
駛離傷心台北 大學生東踏取回生活甜蜜
2023-09-27
【記者丁盈瑄宜蘭報導】五位在台北唸書的大學生於23日舉辦兩天一夜的「東踏取蜜」活動,帶領其他北漂學子離開熙來攘往的台北,東踏宜蘭冬山鄉,依傍緩緩流淌的冬山河,尋找內心的平靜。他們期盼活動能讓久處台北傷心地的大學生找回生活節奏。 東踏取蜜活動帶領台北的大學生,依傍宜蘭冬山河與山脈,並探索自我身心。 圖/丁盈瑄攝「東踏取蜜」是由國立政治大學、國立臺灣大學、世新大學的五位學生所舉辦。他們在年初參加營隊時認識彼此,體會過台北的匆忙節奏,深感當代大學生需要出口排解情緒和壓力,便萌生創立「東踏取蜜」服務計畫的想法。活動以「認識彼此」、「生活斷捨離」、「探索宜蘭」、「自由書寫」、「踏青走讀」、「自我照顧」等六項環節組成。 東踏取蜜活動由國立政治大學、國立臺灣大學、世新大學的五位學生所舉辦。 圖/丁盈瑄攝來自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的團隊成員羅雍勝在第一天夜晚疲憊地說:「平常有很多壓力⋯⋯要維持人際關係的壓力、要不斷進修的壓力,或是要隨時保持最佳狀態的壓力,我覺得台北給我們這種感覺。」台北的學生常對自我的要求很高,羅雍勝在「自我照顧」環節以熟悉的心理學研究帶領參與者反思「追求完美」。他讓大家在便利貼上表達想法,也有參與者寫下「做完事情會很爽」,認為完美主義並非壞事。海波浪文史工作團隊第二天則帶領這群「都市小孩」踏青走讀,一步步走進人煙稀少的五結鄉利澤簡社區,經過碼頭建築、馬偕教會、噶瑪蘭族住家、媽祖廟走尪塗鴉牆,回溯當地多元的歷史文化。參與者也駐足五十二甲溼地,觀賞台北校園生活難以見得的秧田與大量蜻蜓。縱使大家在大太陽底下,走了近三個小時的路,但許多學生仍對這樣的行程安排直呼「想要直接住下來,不想回去台北了」。 海波浪文史工作團隊介紹五結鄉利澤簡社區的人文故事與歷史,讓同學們更加了解當地風情。 圖/丁盈瑄攝 五結鄉利澤簡社區集結宜蘭其他村莊的媽祖廟走尪文化,於每年元宵節舉辦。 圖/丁盈瑄攝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研究所的林吉辰長期生活在工作與學業的高壓,到宜蘭是他難得的放鬆時刻,他說:「希望自己回到台北後,也可以幫助身邊的人把話說出來,排解他們的情緒」。團隊也表示,即使終是要回到台北傷心地,但在宜蘭的這幾天將成為養分,並希望未來能再舉辦服務計畫,接觸更多身體與心理都需要全然放鬆的大學生們。
USR成果展推動靜活動 邀民眾瞭解多元議題
生活
第1772期
USR成果展推動靜活動 邀民眾瞭解多元議題
2022-11-23
【記者鄧芯怡台北報導】民眾認真地看著展板上的圖片與文字,透過導覽師生們熱情地分享,瞭解各大學的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以下簡稱USR)(註一)。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推動中心於19至20日在松山文創園區舉辦「大學築光・智滙永續」大學社會責任實踐博覽會,展示USR成果,內容包含靜態成果展、主題演講、手作活動等。註一:教育部於2018年啟動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USR),引領國內大專校院投入社會責任的實踐工作,反身思考高等教育的本質和目標。 南臺科技大學的學生帶著他們的吉祥物到展場外進行宣傳,介紹他們的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 圖/鄧芯怡攝「這次的博覽會採取虛實整合的方式,結合『動』與『靜』的活動,希望大家都可以有最佳體驗。」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推動中心總主持人蘇玉龍教授説明。博覽會推出線上直播,讓不能到場的民眾參與,也設置人氣投票獎,鼓勵各大學積極與民眾互動。為了贏得獎項,攤位使盡渾身解數吸引民眾投票,規劃遊戲、抽獎和體驗活動,場面非常熱鬧。 「大學築光・智滙永續」大學社會責任實踐博覽會吸引民眾前來觀展和瞭解各大學這五年的計畫成果。 圖/鄧芯怡攝USR計畫關注多元議題,其中文藻外語大學的 「溫暖白色巨塔的小螺絲釘-文藻國際志工共創就醫無障礙計畫」針對新住民提供就醫翻譯服務,組織學生志工為病人與外籍醫學生翻譯。文藻外大外語教學系學生蔡依蓉說:「很多人對於外籍移工的誤解,是因為他們不熟悉移工們的英語口音,因此在溝通上才會產生問題。」他在計畫中學以致用,不僅成為醫生及病患的溝通橋梁,也精進自己專業。 文藻外語大學學生蔡依蓉正和觀展民眾解釋他參與的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這五年的歷程和成果。 圖/鄧芯怡攝在「USR大地餐桌」環節中,民眾快樂地製作鬆餅,其使用的鬆餅粉由田董米製作而成,且特別取用碾製過程中產生的碎白米,避免資源浪費。田董米耕作過程沒有使用化肥、農藥,保護水鳥棲息環境,「新南田董米」團隊夥伴周雅淇説:「(水鳥)保育很燒錢,我們也需要很多的人力進行人工除草、施肥,和大學合作可以減輕負擔,也可以讓學生學習。」因此團隊與國立宜蘭大學合作,發展生態農業。 參加「USR大地餐桌」的民眾聽著導覽員的解説,攪拌鬆餅粉、鷄蛋和牛奶,體驗製作鬆餅。 圖/鄧芯怡攝觀展民眾鄭雅馨通過展覽瞭解平時沒注意到的社會議題,非常支持USR計畫。他補充,「USR計畫讓大學生可以培養同理心,而且在實際幫助社會的過程中,還可以精進技術。」協助爭取經費的立法委員吳思瑤表示,未來他會為USR計畫爭取更多補助,並簡化行政流程,讓USR計畫能長久實踐。博覽會則期盼USR計畫未來能推廣至各大學,讓大學和社會共同前行。 臺北醫學大學的展覽攤位上請老師帶領民眾認識中醫藥材,並進行簡單的中藥包包裹教學。 圖/鄧芯怡攝
肩扛七爺八爺 體驗營力促神將文化延續
生活
第1734期
肩扛七爺八爺 體驗營力促神將文化延續
2020-10-29
【記者邱海鳴綜合報導】「咚咚才!咚咚才!」北管鑼、鼓、鈸喧囂中,國立宜蘭大學學生們撐起大仙尪仔(註1),在廟口前腳踩七星步,演繹出七爺、八爺的「信義」情誼,以及千里眼、順風耳的神將威嚴。突然間傳統樂器聲被重新混音,另一群大學生踩著街舞舞步進入,傳統融合創新的風格展現「神將體驗營」的表演特色,也為「2020蘭陽媽祖文化節」增添了年青文化色彩。 2020蘭陽媽祖文化節。宜蘭縣縣長林姿妙參與繞境,帶頭扛起羅東震安宮主神轎。 圖/邱海鳴攝註1:大仙尪仔是約有成人的兩倍高巨大神祇,內部中空,由一人躲在裡面以肩扛抬,在傳統廟會慶典中增添莊嚴熱鬧的景象。民國108年北台灣媽祖文化節帶起宜蘭的宗教熱潮,同時帶動商機與人潮,因此宜蘭縣政府於23日至25日舉辦蘭陽媽祖文化節。除了有傳統的躦轎底、陣頭表演,也可以搭乘媽祖主題彩繪列車繞境。此外,宜蘭縣政府也與宜蘭東嶽廟合作,將東嶽廟長期舉辦的神將體驗營加入文化節。 疫情當前,2020蘭陽媽祖文化節也請到五行火神陣在前開道,為宜蘭除疫保平安。 圖/邱海鳴攝神將體驗營的表演中,以童趣舞與當地廟宇結合,演出「迎媽祖」儀式;表演也融合現代街舞中「尬舞」的演繹方式,展現神將間的兄弟情誼,平時看來莊嚴肅穆的神將祭祀儀式,更加活潑地呈現眼前。營隊成員、宜大電子工程學系學生謝孟哲說:「打鼓的節奏有點難抓,七爺的衣服也很重,抬轎的話肩膀會很痛。」他覺得他在體驗營中體驗到傳統民俗的特色,也認識抬轎人的辛苦。 神將彼此之間也有許多故事,表演者須以默劇方式演繹出神將情誼與威嚴。 圖/邱海鳴攝參與神將體驗營的學員中,有來自宜蘭縣宜蘭市宜蘭國小附設幼兒園的學童,也有數十名國立宜蘭大學的學生,學員年齡差距大。一星期的訓練中,學員親身體驗演奏「鑼鼓陣」、抬轎,以及學習操作部將(註2)人偶的技巧與步法。宜蘭東嶽文化促進協會總幹事葉精福表示,體驗營的學員,大多是曾經對陣頭、神將文化有興趣,但沒有管道參與,「所以來這裡找一個緣分。」帶領宜大學生參與的宜大電子工程學系講師李棟村表示,在體驗營中學習的每一項神將歷史及表演,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都難以接觸到,對學生而言是最有吸引力的亮點。 神將體驗營的學員中也包括來自宜蘭縣宜蘭市宜蘭國小學生,在繞境中體驗扮演神祉。 圖/邱海鳴攝註2:神明所統帥的武將,出巡時通常負責在轎前護駕。「不要讓別人覺得陣頭只有『8+9(八家將)』。」宜大學生謝宜臻認為,透過學習神將表演,能夠讓年輕世代認識媽祖信仰,也使神將文化延續。宜大學生葉宇芹也表示,許多在都市成長的年輕人對神將文化不了解,更覺得陣頭是「壞小孩」才加入的,但他認為神將信仰是台灣的文化遺產,所以應該被保留下來。葉精福表示,近年來由於社會菁英多不再參與本土民俗文化,神將文化常帶給民眾不良印象,東嶽廟為了展現真正的神將文化,才舉辦神將體驗營讓民眾參加。葉精福也表示,神將體驗營會持續舉辦,對神將文化有興趣的民眾或團體,都可以來參加,一起正確地認識百年歷史的神將文化,一代接一代延續下去。
「游走」VR海底世界 民衆探宜蘭近海生態
生活
第1734期
「游走」VR海底世界 民衆探宜蘭近海生態
2020-10-29
【記者黑立安宜蘭報導】「再往左邊一點!」、「手伸出來,快抓到了!「民眾戴上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 VR)眼鏡,由一旁的學生引導,揮舞四肢捕捉畫面上的魚。蘭陽博物館與國立宜蘭大學電子工程學系合作,從10月24日起至11月8日,每個周末皆舉辦「海底探險——互動式VR遊戲體驗」,邀請民眾一同認識宜蘭近海魚類。 國立宜蘭大學學生從24日起連續三個周末,在蘭陽博物館讓民眾體驗VR虛擬實境遊戲。 圖/黑立安攝蘭陽博物館常設展二樓為「海之層」,平時展示宜蘭外海魚類的木雕模型,這次透過虛擬實境將魚類模型動態化。民眾須戴上虛擬實境專用眼鏡,手持遙控器操控方向,在時間限制內捕捉各種魚類。遊戲過程中,民眾興高采烈地追捕,前後移動嘗試抓住四面八方的魚類。捕捉到魚時,螢幕會顯示魚類名稱,詳細介紹其特徵、習性等。由於許多民眾未曾接觸過虛擬實境,現場吸引許多大小朋友排隊玩遊戲。現場參與民眾林世菁認為,將靜態的展覽結合遊戲會讓觀眾更有參與感,印象更深刻。 國立宜蘭大學學生利用蘭陽博物館二樓空間,結合現有的展覽,讓民眾認識宜蘭近海魚類。 圖/黑立安攝此活動主要由宜大電子工程學系副教授張介仁,帶領四名學生利用課餘時間負責設計,其他電子工程學系學生也會給予建議及協助測試遊戲。張介仁提到,希望能結合學生的知識,並善加利用博物館現有的空間,讓民眾認識宜蘭地區的魚類,同時學習保育海洋生態。張介仁的女兒、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學生張芸淇分享,當初選擇參與遊戲設計是希望能多學習相關知識,「這些技能也可以回饋到社會上,展現給大家看我們的成果」。 戴上專用眼鏡伸手捕捉到魚類後,可以聽到有關於宜蘭近海魚類的介紹。 圖/黑立安攝由於團隊大部分為大二大三學生,對於虛擬實境設計軟體較不熟悉,花費許多時間鑽研軟體使用方法。製作虛擬實境動畫前,學生須先掃描魚類模型,再將平面的圖案轉換到遊戲介面上。宜大電子工程學系學生黃奕凱笑說:「之前是利用休館時間掃描魚類模型,那期間博物館都是暗的,所以掃出來都很畸形。」且由於模型是釘在牆上,只能掃到一面,因此需要花更多時間拼湊出魚類完整的樣貌。 民眾體驗VR抓魚,可以操控方向捕捉魚類,並看到自己的分數跟剩餘的時間。 圖/黑立安攝張芸淇表示,得知民眾覺得遊戲很有趣非常開心,但未來若能設計類似活動,希望可以增加遊戲的知識量,聽到更多除了「有趣」之外的回饋。張介仁則補充,這次活動硬體、軟體的規畫仍有進步空間,但學生藉由實作經驗,可以了解民眾對於虛擬實境的想法。他希望未來可以結合更多科技,帶領學生深入宜蘭漁村進行地方創生、回饋社會。 學生掃描博物館原有的魚類模型後,將其3D化再置入到遊戲介面中。  圖/黑立安攝
枸杞、紅棗包入餡 創新漢餅賽傳承糕點技藝
生活
第1732期
枸杞、紅棗包入餡 創新漢餅賽傳承糕點技藝
2020-10-15
【記者廖澄妤宜蘭報導】桌上擺著月餅、蛋黃酥、綠豆凸等中式點心,湊近一瞧,卻發現與傳統糕餅不大相同──龍鳳餅的紅豆餡內加入堅果,蛋黃酥以抹茶、薑黃、可可點綴。宜蘭縣糕餅商業同業公會9日至10日舉辦「宜蘭糕餅文化祭」,今年首次於活動中加入「宜蘭盃學生創意漢餅(註)、麵包比賽」,藉此推廣、傳承烘焙技藝。註:華人傳統點心之一,包括月餅、鳳梨酥、蛋黃酥、太陽餅等。漢餅源於農耕民族的米食文化,隨著生活精緻化,目前多用於婚俗、年節送禮。 盤內擺著創意漢餅──綠豆凸內加入紅棗泥與奶油,蛋黃酥的內餡改為黑棗泥,龍鳳餅內則放入枸杞。 圖/廖澄妤攝此次比賽有八組團隊、共16位宜蘭大專院校學生參加,烘焙比賽執行人邱弘裕表示,宜蘭有烘焙教室的學校不多,今年參與度已算不錯。參賽學生兩兩一隊,報名麵包組或漢餅組,製作指定品項的糕餅。其中,漢餅組規定,需在內餡中加入三種以上中藥材,考驗參賽者的創新能力。邱弘裕解說道:「廣式月餅、蛋黃酥等都是高油、高膽固醇,加上中藥材,對身體比較好,減輕負擔。」 麵包組參賽者需依規定製作歐式麵包、台式甜麵包、牛角麵包與創意麵包。 圖/廖澄妤攝佛光大學健康與創意蔬食產業學系學生楊健生、柯昇佑選用三星蔥等宜蘭在地食材,結合枸杞、紅棗等中藥製作素食漢餅,奪得本屆比賽冠軍。楊健生表示,透過這次經歷,他更了解中藥的特性,但過程中也遇到挑戰,「沒有用過藥材做點心,所以試配方、調味道比較困難。」蘭陽技術學院餐旅管理系學生林威伯同樣為運用藥材所苦,因為沒有相關經驗,不確定應該加哪些食材,「所以找簡單的、比較好加的中藥進去。」例如在龍鳳餅的紅豆餡中放入枸杞。台灣中式糕點的課程、比賽較少,耕莘健康管理專科學校健康餐旅科學生林瑞珍、吳欣蓓參加這次比賽前,完全沒做過廣式月餅。起初他們不僅包餡爆開,壓模也壓不下去,甚至烤壞好幾次。林瑞珍苦笑道:「要一直盯在它(烤爐)前面,很怕它(月餅)燒焦又裂開。」吳欣蓓指出,學校教的多是西點、麵包,平常少有機會接觸中點,因此這次最大的收穫就是學會做月餅。林瑞珍則認為,漢餅比賽有助於傳承傳統烘焙技藝,他將月餅帶回家與長輩分享,還被稱讚「真𠢕(真能幹)」。 耕莘健康管理專科學校健康餐旅科學生林瑞珍與吳欣蓓將紅棗、黑棗、枸杞、玉竹、蓮子、人參粉等藥材融入廣式月餅的餡料中,香氣十足。 圖/廖澄妤攝學生藉比賽學習製作糕點、應用中藥材,同時彼此切磋技藝。林威伯指出,每組團隊的成品、擺飾都不大相同,可以互相學習。吳欣蓓也同意比賽中能見識到各式各樣的作品,且參賽有助提升烘焙技術,利於進入職場。主辦方期望這次活動能鼓勵學生投入糕餅業,該產業因工時長、耗體力,不易留住年輕人力,目前已出現技術斷層。邱弘裕表示,希望透過比賽,激發學生的熱情、興趣,進而讓他們成為烘焙界的一份子。 佛光大學健康與創意蔬食產業學系學生楊健生、柯昇佑製作素食月餅,巧思獲評審青睞,奪下漢餅組冠軍。 圖/廖澄妤攝
一同作「伴」 禮盒賽盼增農產附加價值
生活
第1718期
一同作「伴」 禮盒賽盼增農產附加價值
2019-12-18
【記者王薇妮宜蘭報導】說到來台灣必買的伴手禮,你會想到什麼呢?「2019北台灣創意烘焙『在地農特產品創意伴手禮』」決賽14日於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舉行。來自宏國德霖科技大學餐飲廚藝系的郭品志與劉經華以「紫地瓜芋泥米穀紅面番鴨酥」、「霸金紫薯地瓜金沙螺旋酥」與「米穀杏仁角鳳梨酥」三樣酥餅綜合而成的禮盒拿下金獎。 參賽選手以玫瑰作為作品造型,為了統一片片花瓣的形狀,仔細地於手中塑型。 圖/王薇妮攝競賽規定選手在三小時內以芋頭、地瓜及米穀粉為主要材料,做出富有創意的伴手禮禮盒。有選手發揮巧思,以精緻外型取勝,如十二生肖動物造型芋頭糕餅、玫瑰造型芋泥蛋黃酥等,十分吸睛。有些作品外觀雖樸實,內餡卻豐富且創新,如包入芋泥、起司與魚鬆的月餅、撒上可可粉的芋頭酥皆讓人印象深刻。 小動物模樣可愛的造型內選手以芋頭作為餡料,以十二生肖動物為發想的酥餅禮盒在現場備受討論。 圖/王薇妮攝兼顧亮眼造型與多樣化內餡的系列作品讓郭品志與劉經華在本次比賽中拿下金獎。「紫地瓜芋泥米穀紅面番鴨酥」以紅面番鴨為造型,內餡結合芋頭香與紫地瓜的纖維口感,外層則有蓬萊米穀粉增添米香;一口咬下「霸金紫薯地瓜金沙螺旋酥」,滿滿的烤熟黃地瓜與鹹蛋黃溶於口中;外層刷上的金粉為糕點增添質感。在「米穀杏仁角鳳梨酥」中,選手以杏仁角增添口感層次,致力和市面上的鳳梨酥做出區隔。精緻外型與口味和諧的餡料受到評審青睞,然而郭品志透露比賽過程中團隊其實曾遭逢重大挑戰,「我們在將烤好的鳳梨酥翻面時,失手打翻。」所幸剩餘時間充足,兩人才能趕緊重做一次,扭轉局勢。 來自南開科技大學餐飲管理系的黃志揚隊伍不同於其他組的紙製禮盒,選擇以編織籃和絲巾做為包裝,以響應環保。 圖/王薇妮攝糕點口味僅佔競賽評分標準50%,禮盒的造型與擺設是另一項重點,佔35%分數,因此選手無一不用心設計伴手禮的禮盒外觀。來自南開科技大學餐飲管理系的黃志揚表示為了環保,他們選擇以編織籃與絲巾為作品包裝,「伴手禮吃完後那些禮盒都是垃圾,但我們的編織籃和絲巾可以再利用。」 此次的冠軍隊伍、來自宏國德霖科技大學餐飲廚藝系的郭品志與劉經華在過程中即使失誤發生意外,兩人也再次共同合作完成作品。 圖/王薇妮攝比賽由聖母醫護餐旅管理科與宜蘭縣員山鄉內城社區合作舉行,承辦此賽的聖母醫護學生輔導中心主任黃正璋表示宜蘭產業以農業為主,農產價格與銷量起伏會導致農民收入不穩定。他們因此與社區共同發想,利用伴手禮形式提升農產品附加價值,並舉辦此賽期望為社區注入年輕創意。他也提到,比賽規定參賽學生須無償提供配方與做法供社區發展使用,而作品在未來發售時會印上社區與創作者聯名標示,「我們認為這樣才是同時幫助社區,又能讓大學生達成自我實現的方式。」
AI辨識豬隻尖叫聲 警示系統防仔豬受壓迫
新知
第1715期
AI辨識豬隻尖叫聲 警示系統防仔豬受壓迫
2019-11-28
【記者張佳琪綜合報導】母豬在哺育小豬時,容易因未注意而將其壓迫致死。為解決此問題,國立宜蘭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教授陳懷恩和生物技術與動物科學系副教授游玉祥帶領該校學生,研發「智能化豬隻繁殖場-仔豬(註)受壓迫警示系統」,當仔豬受壓迫而尖叫時,能透過系統接收,並將仔豬受壓迫的畫面於第一時間傳送給豬場管理人員,使人員能即時抵達救援。註:剛出生的小豬。 「智能化豬隻繁殖場-仔豬受壓迫警示系統」裝設示意圖,若發生小豬受壓迫的狀況時,團隊設計的錄影機會轉至該豬籠並拍攝記錄。 圖/陳立献提供仔豬需要母乳哺育,因此出生後會待在母豬身旁,然而有些母豬母性不佳,容易壓迫仔豬,造成其死亡。根據財團法人中央畜產會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的資料顯示,仔豬斷奶前的死亡率為10%至25%,其中受壓迫致死的比率佔28%到46%,而根據宜大團隊推估,台灣養豬業一年因仔豬受壓迫死亡而損失約15億元。傳統方式是由管理人員分辨豬隻叫聲,發現仔豬受壓迫後便前往處理。陳懷恩說:「傳統豬場需安排人力日夜輪班看管豬隻,判別豬隻叫聲的技術要師傅親授經驗,訓練新的人力也耗費許多時間。」他指出,現今農牧業人力短缺,需更有效率地管理,團隊組長、宜大資訊工程學系學生陳立献表示,仔豬受壓迫死亡是養豬場很大的損失,也是最迫切待解的問題。本系統先用麥克風記錄豬隻叫聲,接著以五秒為單位切成片段,並轉換為聲波圖。結合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辨識,若其中超過半數的聲音片段包含仔豬尖叫聲,則會被系統判別為異常。錄影機會轉至該事發地點並拍攝紀錄,即時以通訊軟體LINE通知豬場管理員。 「智能化豬隻繁殖場-仔豬受壓迫警示系統」LINE通知示意圖。警示管理員有小豬受壓迫事件發生,讓豬場能夠及時派人力前去救援。 圖/陳立献提供陳立献說:「豬場實際的聲音跟實驗室模擬的情境不一樣,容易造成AI誤判。」團隊和福昌豬場合作,在豬場測試基礎模型後,利用收音設備記錄真實的環境音,並加以調整辨識系統模型,降低判別錯誤的機率。而他們也為降低系統成本,自行開發專用攝影機。 團隊安裝測試機器於宜蘭福昌豬場中,並由團隊自行開發的攝影機拍攝豬場內部實際情況。 圖/陳立献提供發昌企業有限公司福昌豬場總經理楊杰說:「團隊可以透過多方蒐集更多聲音,讓判讀更為精準。」目前該系統價格偏高,若能大量生產則能降低成本,使系統更趨普及,也期盼未來此系統能夠協助減輕豬場的人力負擔。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