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帶著走的環境偵測儀  即刻檢測空汙數據
新知
第1733期
帶著走的環境偵測儀  即刻檢測空汙數據
2020-10-21
【記者陳嘉怡綜合報導】根據衛生福利部的資料顯示,肺癌連續10年成為台灣十大致死癌症第一名,原因之一正是空污問題。為掌握即時空氣狀況,嘉南藥理大學環境資源管理系師生團隊研發「可攜式環境品質偵測儀」,此儀器兼具體積小、操作簡單與準確率高的優點,可固定於一處或隨身攜帶,方便民眾進行即時環境品質檢測。 空氣汙染示意圖。因健康意識抬頭,國人愈發注重空污議題,為此嘉南藥理大學團隊發明「可攜式環境品質偵測儀」,幫助民眾檢測周遭環境品質。 圖/鍾晨沅提供依環境保護署空氣品質監測網的分析,每年10月開始,隨東北季風挾帶境外空氣污染源南下,台灣的空氣就會亮起紅燈。此時,民眾若想查詢相關資訊,僅能依靠各地大型監測站的偵測數據。然而,目前大型監測站數量過少且相隔遙遠,導致民眾無法確切得知所在位置的空污資訊。團隊成員、嘉藥環資系學生陳妍如說:「透過團隊的發明,便能讓使用者清楚掌握所處位置的空氣品質資訊。」可攜式環境品質偵測儀目前可同時檢測七種環境品質指標,包括PM2.5、PM10、溫度、溼度、光照度、二氧化碳及揮發性有機物(Total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  TVOC)。陳妍如說明,偵測數值會經由儀器螢幕即時顯示,當其中一項數值超過環保署所規定的空氣品質標準時,便會發出警示聲,提醒使用者戴上口罩,或採取其他防護措施。他補充,此裝置結合雲端平台,能即時上傳偵測數據,故使用者可將儀器置於別處,藉由手機或電腦,遠端觀測環境品質資訊。 可攜式環境品質偵測儀螢幕上的代碼,分別為七種空氣品質指標的數值。上排左至右依序為PM2.5、PM10,T和H則代表溫度及溼度。下排左至右依序為光照度、揮發性有機物、二氧化碳。 圖/陳嘉怡攝嘉藥環資系特聘教授盧明俊指出,市售的小型空氣品質檢測器普遍偵測項目少、準確度低,而準確度較高的產品,通常價格昂貴且不便攜帶。為突破此困境,他們整合大量的現場監測數據,並利用專業儀器校正感測元件(註),克服小型檢測器準確度不高的問題。他提及,市售的專業級空氣品質檢測器通常要價十幾萬元,但團隊研發的裝置成本只需7000多元,若未來能進入量產,價格可望再下降。註:感測元件的用途為偵測當地空氣品質變化,並進一步分析環境中的化學物質。與戶外相比,室內的空氣污染更容易被民眾忽略。陳妍如提到,現代人多數時間都待在室內,但談到空污議題時,大部分的焦點卻只聚焦於戶外空間。因此他表示,希望團隊研發的產品能幫助使用者隨時進行環境檢測,「讓民眾對室內空污更有警惕心,也更加注重周遭的空氣品質。」 圖為嘉南藥理大學環境資源管理系師生團隊。圖片左二開始依序為許菁珊、盧明俊、陳妍如、邱政喨。 圖/陳妍如提供「這個產品價格親民、操作容易,能方便民眾檢視所處環境中的空污狀況。」東海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系學生楊宜璁認為,團隊發明的偵測儀有機會走向商品化。陳妍如補充,此研發已成功申請專利,期望未來能開發專屬APP,並結合物聯網與遠端智慧系統,讓使用者在外也能隨時注意家中的空氣品質。
新《律師法》三讀通過 惟惹議條文暫緩修正
校園
影音
第1719期
新《律師法》三讀通過 惟惹議條文暫緩修正
2019-12-27
【記者王品淇、白欣、支琬清綜合採訪報導】立法院於13日三讀通過《律師法》修正草案,修法條文由53條大幅增至146條。其中,原預計在第19條與第127條等進行修改,針對非訟事件、法律諮詢及撰寫法律文件進行規範,並提高刑罰,引起諸多職業公會與專技人員投書表達疑慮,認為草案之「法律諮詢」及「法律文件」的定義並不明確,將影響相關領域人士從業權益。「因為《律師法》規範的構成要件都太寬鬆,造成其他職業人員會有違法之虞。」中華民國地政士公會全國聯合會幹部黃信雄說明,此次修法條文未詳述「法律諮詢」及「法律文件」的範疇,如此文意不明的情況,恐導致地政士、專利師、記帳師等專技人員在未來執業時,因業務內容牽涉法律而觸法。中華民國專利師公會監事王雅萱統計,除專利師、地政士在內,藥師、護理師及護士、生技領域從業人員、商標代理人等職業同樣涉及法律,粗估影響人數超過28萬人,約佔就業人口比例2.5℅。他舉例,自己多半接觸生技類專利,在律師和客戶間扮演溝通橋梁,幫助簡化律師專業用詞,讓客戶更好理解,但草案第127條內容認為,只有律師可以做法律文件與諮詢,且因第129條也規定其他專業人員不可共同辦理,因此即使與律師合作,也會面臨到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刑責。他表示,若未來跨領域的文件僅能由律師獨立完成,無法符合很多產業需求。面對專技人員的質疑,台北律師公會副秘書長劉子碩回應,修法過程中,有放入排他性條款,如相關職業團體有取得證照,便可就專業領域範圍,提供法律意見或法律諮詢,「所以在條文設計上,律師公會的角度是認為沒有違反明確性的問題。」他更解釋,在草擬過程,有加上「除以法令執行業務外的」的除書規定,專利師就可依《專利師法》、《商標法》及智慧財產權的母法等相關法規,從事專利師可從事的業務。律師方面,強調修法目的主要在於保障一般人民面對法律問題時,能找到合適且具專業能力的職業團體提供法律或訴訟上的協助。因過去《律師法》僅針對訴訟部分作規定,造成部分沒有律師執照的人或非專技人員,仍可提供法律服務,故修法加強防治。由於相關職業團體提出異議,目前最終三讀通過的第127條以及第129條改以原先《律師法》內容,取代草案中有爭議部分的文字,劉子碩表示,若將來這幾條法條做單點式修正時,希望邀請對相關條文關心的職業團體共同討論,並努力在各自的專業領域做分工、達成共識。目前三讀通過的條文為維持現行《律師法》規定,並未納入強化律師專屬職業領域的草案。隨著修正案的通過,爭議已暫告一段落,然而未來仍應由修法立委、律師團體以及受影響的相關職業團體事先溝通,並共同研擬明確的法條內容,才能避免類似爭議再度上演。https://youtu.be/RpUi4khvXAA
【社論】助產學接軌 應重視專利品質
校園
第1640期
【社論】助產學接軌 應重視專利品質
2016-12-08
「為防止杯子積水發霉,而在杯底設置機關開口通風…」這是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的一件專利申請案。但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若要防止杯底積水,為何不把杯子倒過來就好,卻要大費周章地幫它開窗戶呢?而這項發明已於今年獲得我國智財局專利公告發證。但這絕非個案。光是去年就有3787件大專院校專利申請案,其中1581件公告發證。專利通過比率高達四成,卻只有一成能夠真正技轉,可見產學落差之大。當中蒸發的不只研發者的辛苦成果,還有大筆的專利支出。例如,國立成功大學是去年唯一躋身「本國法人發明專利公告發證」前十名的大專院校,其269件專利就耗資新台幣三億元,且科技部明年開始會將補助比例從八成降為六成,更降低校方申請意願。然而,政府一味以「專利申請數量」衡量大專院校的研發成果,卻不思如何協助校方提升專利品質、自負盈虧。以今年底將結案的「邁頂計畫」為例,教育部將專利申請數量「退步」列為「未達標」的重點檢討項目,評估「離五年4000件的預定目標還差2419件」,實屬「施政績效不彰」,卻未從產、官、學各方政策檢討專利品質及後續技轉成效。試想,若是政府無法終止這種「重量不重質」的績效眼光,國內的大專院校未來還要浪費多少公帑,繼續衝刺不必要的專利數量?智財局所通過的專利若是無法成功技轉並進入產業界,則只能帶著龐大的專利成本石沉大海,淪為政府公告發證的國家級笑話,跟著陪葬的,會是台灣創新研發技術的璀璨未來。
補助下修 大專院校專利申請數減
新知
第1640期
補助下修 大專院校專利申請數減
2016-12-08
【記者楊采翎綜合報導】大學研發型學術強調創新,發明作品通常會走上申請專利一途,但根據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民國104年統計,本國大專院校專利申請數不升反降。申請件數在102年達到高峰4817件,但於104年即縮減至3787件,兩年下來減少21%。智財局公告「105年上半年主要大專院校申請發明專利情形」,顯示專利申請件數前十大的大專院校,有八所大學專利申請數量下滑,以國立交通大學跌幅最高,多達34%。國立中央大學研究發展處專任助理李孟芬表示,受科技部調降專利補助費用比例影響,若專利沒有技術移轉(Technology Transfer, 簡稱「技轉」)的可能,校方其實不鼓勵教授申請專利。從105年1月起,科技部專利申請補助從八成下修至六成、領證核准補助則從八成降至五成,造成校方及教師負擔沉重。加上目前台灣產業景氣不佳,企業若無技轉需求,並不會與學界合作。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研究發展處技術移轉中心主任王丞浩表示,早年教授多發表論文,但在教育部「邁向頂尖大學計畫」推行後,補助12所大學、34個研究中心申請專利。短期急速衝高專利申請數,隨後卻因為技轉不成及維護負擔沉重,造成徒有專利數量卻無實質效益,成為校方龐大的經濟負擔,導致現今各校放慢申請專利腳步。「專利不是房地產。」王丞浩指出,房地產放著會增值,但專利在獲取專利權後,必須繳年費來維持其合法權利。以發明專利為例,前二至三年每年須繳新台幣2500元、第三至五年年繳5000元,十年以上每年則須繳1.6萬元。若專利只是放著沒有實際收益等於是養越久越花錢。本次智財局公告中,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是國立大學少數發明專利申請數呈現上升趨勢的大學。北科大研究發展處表示,根據校內研發管理等辦法,老師若有申請到科技部經費補助,只需自費三成的申請經費;若無向科技部申請補助,校方也會提供經費,老師只需自付五成。而專利若技轉成功則可拿到八成的補助經費,如此一來有助專利推廣及真正的技轉。雖然大專院校專利申請數下滑,但王丞浩認為這並不是壞事。「反而能重新檢視專利,確認是否有技轉可能。」他表示,校方也會給予行政上的協助,例如:為專利鑑價、發展交易平台、透過發明展主動觸及業界。李孟芬也表示,專利申請應追求質而不是量,確定有發展趨勢才會提出申請。
學生發明奪佳績 官學合作促專利發展
新知
第1603期
學生發明奪佳績 官學合作促專利發展
2015-10-09
得獎團隊開心上台領獎。 圖/黃婕攝【記者黃婕台北報導】《台北國際發明暨技術交易展》1日在世界貿易中心盛大開幕,展出超過1500項的發明與專利,吸引8萬6000位民眾參與。學生們積極的介紹自己設計的產品給投資人,藉由此次機會和各界翹楚互相切磋,並一同角逐卓越專利的最高認證鉑金獎。由經濟部、國防部、教育部、科技部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共同主辦的《台北國際發明暨技術交易展》已經有11年的歷史,今年邀請到美國、日本、英國等18個不同的國家參與。955個參展攤位中,學校攤位就佔了169個,館內分成14個專館,攤位林立,不僅提供智慧財產與技術交易一個互動的平台,也設有諮詢專區,讓民眾詢問專利的相關問題。「國內展品區」有台北科技大學、中央大學、屏東科技大學、台北城市科技大學、遠東科技大學等學校參與。今年得獎作品大多由台灣參賽者包辦;24位鉑金獎的得主中有13位來自學術團隊。 學生專利奪得獎牌認證。 圖/黃婕攝此次鉑金得獎作品多以民生用品為主,雲林科技大學團隊發明的捕蠅裝置改良傳統蓋式垃圾桶,利用上寬下窄的漏斗狀開口讓肆虐的蚊蠅進得去出不來,在受困後自然死亡,解決居家蚊蟲困擾。而台中科技大學團隊發明的「觸控螢幕之滑動操作」利用聲響提示,讓駕駛人在滑動手機時不需觀看螢幕,降低肇事機率。 城科大學生等待投資人上前詢問。 圖/黃婕攝城科大的五位學生在指導教授的帶領之下發明了「彎道路之導光警示安全裝置」,當偵測到車輛駛入時,就會自動切換到警戒模式,提升對向車道用路人的安全。「其實這是已經畢業學長們的計畫,我們是後續接手操作,整體大概已經三五年了吧。」城科大電機工程系的游翔宇說,大多數的專利發明都不是短時間可以完成的,透過經驗的傳承,接續前人智慧,一代一代交接,長時間努力耕耘,才能有現在的成果,雖然未獲獎項,仍然非常值得。政府藉由提供專利申請的訓練課程和經費補助,協助各校加速申請過程,雖然目前已將審查時間縮短至25.93個月,離歐美等先進國家基準22個月不遠,但許多學生仍然覺得耗時費力,縱使學校有針對撰寫專利申請書進行培訓、協助申請流程,還是需要耗時兩到三年。對此台灣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副教授吳昌謀卻有不一樣的看法,「一點都不會困難!」他表示,台科大和專利事務所合作,學生不用自己提筆撰寫申請書,每年都可以通過許多項目。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學校都擁有那麼豐富的資源,若學生必須包辦所有申請流程,自然耗時。關於發明的專利權歸屬,通常會在發明前就會先簽好協議書決定歸屬。若是由學校提供補助,大多數的案件專利權會掛在教授或校方名義之下,學生僅可以擁有姓名表示權。 現場同學積極向投資人解釋專利設計。 圖/黃婕攝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專利助理審查官簡昭萸表示,我國專利分為發明、新型、新式樣三種;發明專利和新型專利皆著重於功能、技術、製造等方面改進,前者標的較廣,後者較窄,而新式樣專利則是強調視覺訴求的創作。一般的發明專利經由實體審查,需要一年半到兩年的時間。新型的專利只需半年,費時較長的通常是個案,因為申請資料不夠完整或是提案內容重覆,要再提起申訴,建議在申請之前可以先上網檢索,做好事前準備,有助縮短時程。 人潮眾多 民眾在展覽中找尋有興趣的發明專利。 圖/黃婕攝 現場提供發明專利諮詢服務。 圖/黃婕攝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