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專題
升段之路關卡重重 少年棋士孤注一擲
2025-04-17
專題
觀光熱下失控的交通秩序 微電車亂象充斥金門街頭
焦點
2025-04-17
專題
電動滑板車成校園代步新選擇 新興運具下的安全管理
焦點
2025-04-17
專題
誰搶走了門票? 黃牛和粉絲間的共生與拉扯
焦點
2025-04-11
專題
自閉症家庭無休照顧的出口:喘息服務的供需難處
焦點
2025-04-11
專題
虛擬形象連結情感 年輕世代以Vtuber重塑自我
焦點
2025-04-11
專題
偏鄉醫療第一線:衛生所護理師無私奉獻的日與夜
焦點
2025-04-11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808期
第1807期
第1806期
第1805期
第1804期
第1803期
第1802期
第1801期
第1800期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第1585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專題
第1807期
偏鄉醫療第一線:衛生所護理師無私奉獻的日與夜
焦點
2025-04-11
【記者林沂葳、楊凱傑、張傳儀、吳妤潔、黃詠欣報導】空曠的社區活動中心內,在離島衛生所擔任護理師的伊醬(化名)一早就將桌子、椅子排放整齊,準備上午場的公共衛生(以下簡稱公衛)宣導。隨著人群魚貫而入,他幫長輩們拉起椅子,並溫暖問候:「akes (雅美語,指奶奶),你最近怎麼樣啊?聽說你買了新手機。」為了與當地長者宣導健康檢查的重要性,伊醬認為和他們閒聊是不可或缺的,「要先讓他們卸下心房,再說檢查有什麼好處,他們才不會『咻』就跑走,業務目標才能達成。」 2025年,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就醫需求逐步增加,衛生所作為基層醫療、衛生及保健的核心單位,面臨顯著衝擊。衛生所護理師的職責範疇也日益擴增及多元,他們不僅須執行傳統的傳染病防治、婦幼衛生、預防接種等工作,更承擔了癌症篩檢以及社區精神疾病患者的關懷訪視等任務。除公衛相關工作外,大多數護理師亦需輪值診間,負責協助醫師看診。 護理師伊醬分享他一天繁重的工作日常,他從早上八點進衛生所後就要著手準備業務資料、統計疫苗數量、登記疫苗冰箱的溫度、處理健保轉檔作業等。有時候藥師不在,他還須負責藥品管理;行政人員不足的情況下,也須承擔核對醫療費用的工作。當前置作業處理完成後,在衛生所門診時段中,護理師會輪值協助醫療工作,或是到不同據點去辦理宣導活動。另外,伊醬也透露一開始從本島到偏鄉衛生所時難以適應,他說:「因為我是外地人,有很多的文化差異,要去理解才能夠去推動我要做的公共業務。」 在醫療資源相對匱乏的偏遠地區,衛生所的護理人員肩負著重要的公衛責任,透過積極走訪宣導,將健康知識與保健觀念帶入社區,但也時常要面對語言及文化上的隔閡。曾在山區衛生所任職的護理師小可(化名)說:「與長輩溝通時,常常要會台語、客語,不然宣導的再多,長者只會說聽無某(台語)。」 「雖然護士的態度很好,但還是會希望能有多一點會講母語的護士。」蘭嶼東清部落的居民黑妞(化名)說道。伊醬坦言在蘭嶼需要理解當地文化,才能順利推廣公衛業務,像是年紀較大的長者更傾向使用母語,因此有時需要請當地耆老協助翻譯。雖然他本身是阿美族人,但不同族群之間仍有差異,進而增加工作的複雜性。「這邊的婦女不太喜歡給認識的人做抹片檢查,因為對他們而言,私密處給別人看,民俗風情上是一種不好的行為。」伊醬解釋,他們更希望可以給只有一面之緣的本島醫師檢查,避免之後還要見面的尷尬。不過護理師小英(化名)表示,在與部落長老建立信任關係後,藉由他們協助說服居民參與,減少溝通上的困難。他在偏鄉任職多年後,發現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是推動當地公衛的必要條件。 除了文化差異,曾任國姓衛生所護理長的邱秀娟認為偏鄉與都會區衛生所最主要的差別在於服務人口的規模,他解釋:「在大鄉鎮可能一個人負責肺結核,但是在小鄉鎮你可能負責肺結核又(負責)傳染病。」偏鄉衛生所雖然因人口少,單一業務的數量壓力較小,但由於人力吃緊,一位護理師需要承擔更多不同種類的業務,負擔依然沉重。小英坦言,這種身兼多職的情況讓他覺得很疲憊,尤其年紀漸長後更難以負荷,許多同事也因此選擇轉調到比較輕鬆的單位。 偏鄉的醫療資源不足,當地衛生所更是重要的醫療據點。「離這邊最近的醫院都要30分鐘車程起跳,對一般民眾尤其行動不便的長者,來這裡看診是他們的最佳選擇。」邱秀娟認為,衛生所對山區鄉鎮的醫療支持甚是重要,離島地區更是如此。手抱著五個月孩子的父親小青(化名)說:「我們這邊(蘭嶼)就這一個醫療機構,像我兒子除非大病(去醫院),不然很多時候我們都得靠這邊的醫生和護士小姐幫助。」 新進護理人員剛到蘭嶼時,都需要深化醫療相關專業知識。「剛開始最不適應的就是醫療(行為)方面,我從事公衛工作已有20年,今天要我回過頭來再面對醫療(行為)時,需要重新調整心態。」伊醬表示在醫院,極重症病患會分門別類處理,但在蘭嶼衛生所,必須要全面接收各種病症的患者,這讓他在初期倍感壓力。 除了醫療與照護工作,偏鄉護理師也需要處理行政工作。田小燕分享在烏來需要推動的計畫眾多,例如部落健康營造、長照分站等。他指出,這些計畫皆需要撰寫企畫書並申請經費,「我常常覺得我的辦公桌上都有一堆文件,不是在寫企畫,就是在寫企畫的路上。」他也強調,在山區衛生所,自己還需要處理許多雜事,像是居住房屋的修補工程(例如漏水),他笑道:「別人問我怎麼(什麼)都會,我就會笑說,我從護理人員的背景學會了怎麼做土木工程。」 偏鄉護理師利用晚上時間加班是常態。小英無奈地說:「很多業務是需要去宣導的,但在門診時,根本沒時間做宣導。」他下班回到家,處理完家務後,還要打開電腦將業務記錄匯入系統。「上級不會主動要求我們加班,因此也不會給予加班費,但我們都是私下自己加班。」他強調,上級單位一定看不到自主加班的時間,即使門診佔用了白天的工作時間,衛生局仍要求他們要和台灣本島其他單位,在同樣的時程內完成設定的業務目標,這「平等」的做法,也無形增加了他們的壓力。 過去在醫院工作,現轉任離島衛生所的護理師阿兵(化名)則認為衛生所的工作與醫院的臨床工作非常不同。「原本我是想要轉換一直值夜班的工作環境,才選擇轉入公家機關。」但公職的工作卻不如他的期待。阿兵解釋,在醫院工作,下班後基本上就沒有其他事務,但在衛生所,工作是任務導向,一個人通常負責多項業務,即使休假時遇到相關問題,在職責範圍內仍然需要處理,讓他覺得沒有完全下班的感覺。 護理師遇到災害時要衝鋒陷陣,但偏鄉護理師遇上颱風、土石流等緊急危難的機率更大,更易碰上嚴峻情況。田小燕表示過去烏來山區遇上颱風時,身為護理長的他,需要坐鎮前線,在艱難的條件下協助災害救治。小英過去也參與過以直升機護送緊急傷患,在沒有醫師的狀況下,護送人員需自行判斷該進行何項醫療行為。他坦言過程壓力極大,「直升機上只有自己能夠負責照顧病情危急的病人,萬一病人在四十分鐘的航程中發生意外,該怎麼辦?」衛生所曾有護理人員在飛行過程不幸遇難,現在直升機護送已有其他單位協助,但若直升機無法飛行,還需護理人員以船隻後送(註)。航行過程長達四小時,風險與壓力仍在,因此他也希望未來能盡量避免由衛生所護理師進行船隻後送。 註:自事件現場或戰鬥地區向後撤運人員及物品。 「每次我們都與民眾說要怎樣才能維持身體健康,但我們才是最不健康的。」田小燕苦笑說道,除了寫企畫時須久坐辦公室,面對繁雜的工作,護理人員也常常睡眠不足。「我們衛生所的主任曾經問我,為什麼衛生所的護士要來開那麼多次安眠藥?」田小燕表示部分同仁甚至需要藥物協助才能安心入眠,對護理師而言,睡眠不僅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讓民眾有更好的醫療品質,他說:「你要打針總不能打錯位置吧?」 護理師執行的業務精細且風險高,需要專注精神,因此工作之餘,護理長也會建議同仁出國舒緩壓力。「同仁需要離開這整個環境,甚至台灣,才聯絡不到,不用遇到緊急狀況又被叫回來。」田小燕說。離島的護理師們也有同樣境遇,工作繁忙、經常加班導致難以兼顧家庭,身心靈也累積不少毛病,小英自責地說:「我還是會對我的孩子感到抱歉。」 偏鄉護理師的業務負擔重,加上工作與生活的失衡,導致即便有公費生計畫,偏遠地區的醫療人才招募也一直是難解的題。小英觀察到許多當地年輕人畢業後不願立即返回鄉土發展,他分享自己也是公費生,畢業後原本不想回到離島,因為當時覺得太年輕,想在外面多闖一闖。他解釋,「這邊只有偏遠地區加給,自己後來選擇回到(家鄉的)衛生所工作,主要是覺得應該回饋故鄉。」對於吸引年輕人回到離島衛生所工作,小英仍抱持希望。他也曾鼓勵當地的年輕人念護理系,但成效似乎有限。他解釋,衛生所的工作性質並非適合每個人,需要個性活潑、善於溝通的特質,讓很多人卻步。 偏鄉護理師的福利誘因也是政府需要努力的方向,彰化縣衛生局保健科長姚玉津認為,若要招募更多人力投入偏鄉護理,可以透過獎金、額外的加給,吸引公衛護理師留任。作為年輕護理人力的阿兵提到,當初會來到衛生所工作的其中一個原因是薪水和福利還不錯,「像現在的長假制度,我就能夠有時間回鄉。」阿兵說道,持續提供具吸引力的薪資是留才的首要因素,也須增加現有的休假福利,讓護理人員得以喘息。 衛生所的高壓環境讓不少護理師打退堂鼓。「之前我們的護理師同仁就有在閱讀考校護的相關書籍,還問我要不要一起跑走。」田小燕說道。現已轉為校護的邱秀娟也坦言,偏鄉衛生所的工作壓力不小,對他而言轉換跑道才是一勞永逸的方式,「說實話我也很喜歡與民眾互動的過程,但身體實在扛不住,無法像年輕時僅憑一股熱血了。」他分享現在擔任校護,僅須做好校內學生的健康管理等業務,比起擔任護理長時期,需要管一整個鄉鎮的居民,還有一定的業務量,工作壓力確實減緩不少。 姚玉津澄清說:「我們在設定業務目標數時,不會平均分配,而是會考量目標族群的多寡和人口結構進行權重調整,偏鄉的目標數通常比都市少。」伊醬認為工作上最需要的改善不是業務量太多,而是給的完成時間太少。他指出,蘭嶼衛生所的業務時程與台灣本島相同,希望政府能夠考量離島的特殊性,給予更彈性的時間,或者提供人力資源上的協助。 田小燕認同公衛業務是為了民眾的健康福祉,但認為新的業務只會增加負擔,在沒有通盤思考的情況下,偏鄉地區會難以負荷。田小燕分享,「像是長照的延緩失能計畫和部落健康的長者減重都是有關長者運動(的計畫),我就會把性質類似的整合後,將原本可能需要多人力執行的多個計畫合併,以精簡人力。」現行他只能先找尋更有效率的作法,避免目標量無法達成。 除了公衛的業務,小英也期望醫療和公衛能夠分開,「如果醫療有專注的護理師,會更重視醫療這一塊,而公衛也能專注於業務上。這樣就不會出現兩邊都做得不好,又被上面責備。」然而,姚玉津認為醫療和公衛業務不可分割,因為前端的公衛服務可能發現異常,後端需要醫療介入,且服務對象是同一人。整合式照護更能從前端預防保健到後端醫療照護完整服務民眾。 儘管偏鄉護理師面臨諸多壓力,但在這些人煙稀少的山林與離海小島,仍有一些護理師們心甘情願為這片土地上的人默默付出。 身為阿美族的田小燕來到以泰雅族為大宗的烏來區,雖然一開始居民會將他視為外來者,但隨著多年來,他為這塊土地的付出,也逐漸被接納。「我來這裡這麼多年,他們有些人都不知道我的名字叫田小燕,他們只知道阿長,甚至有人叫我阿長姐。他們對我真的很愛戴,因為他們知道我在幫他們。」說起這段經歷,田小燕的臉上揚起笑容,言語神情之間透露出一絲絲得意。田小燕笑著說,雖然工作辛苦,但若能滿足居民的需求,便覺得快樂。 同樣身為偏鄉部落的護理師,伊醬也喜歡與部落的民眾互動,進行衛教宣導,「我能感受到當地社區需要自己,尤其因為我還是當地人,能說母語,這讓民眾感到比較安心。」他說,即使工作很累,但想到自己還有用處,就有繼續留下來的動力。
藝文
第1770期
澎湖是故鄉還是異地? 〈記北辰市場〉寫盡身份混亂
2022-11-02
【記者江昇綜合報導】「土魠魚游進歸返的早晨/遲滯於花火和漁火/父親倒入酸澀的懷念/衝破羹麵膠著,提醒/我們還是海的孩子」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學生高于棋以〈記北辰市場〉一詩,獲得第25屆菊島文學獎社會組現代詩佳作,為32名得獎者中唯一的大學生。〈記北辰市場〉詩中,高于棋以花火節、風茹茶(註一)、肪片龜(註二)等澎湖人文特色,描寫自身對於「故鄉」澎湖的印象。對於在台中生長的高于棋而言,父親的家鄉——澎湖北辰市場,始終帶給他介於故鄉與異地之間的複雜感受,正如他本人之於澎湖的關係,也在澎湖的孩子、觀光客兩種身份間搖擺,「菜市場擺攤的阿嬤對我有種疏離感,覺得我一看就是台灣本島來的。」因此在作品中,他並不想單以外來者的視角描寫北辰市場的光景,也想重新思索自己在澎湖的定位。註一:風茹茶是澎湖的傳統保健飲品,以香茹草製成。香茹草與蘆薈、仙人掌並稱「澎湖三寶」。註二:肪片龜是澎湖的傳統小吃,象徵著平安和健康,與澎湖的元宵節「乞龜」習俗關係密切。「神明以叫賣聲宣誓/海口腔將信仰加密/語言吐出虔誠的交易」高于棋認為,北辰市場的熙攘叫賣聲含有一種「童叟無欺的信任」,因此他用虔誠來形容小販,還原市場居民真誠的互動方式。而小販使用的海口腔(註三)和其他閩南語腔調的差異較大,這令他聯想到澎湖與台灣本島之間,共為一體卻又彼此疏離的關係。他表示,這種疏離感與自己的身份混亂不謀而合,「別人問你是哪裡人時,有時是在問你爸爸是哪裡人,但我不覺得自己算是一個澎湖人。」註三:海口腔是流傳在澎湖與台灣西南沿海鄉鎮的閩南語腔調,在發音上,與台灣本島流傳較廣的北部腔、南部腔有顯著差異。「這首詩目前還是聚焦得不夠明確,想講的東西太多,導致敘事有點混亂。」對於這首第一 次在社會組文學獎得獎的詩作,高于棋承認本詩還不盡完美,在結構安排上還有可改進之處。國立政治大學長廊詩社副社長陳安文便點出,詩中羅列出的各個意象並未經適當串連,導致他難以體會到作者欲傳達的鄉土關懷精神。讀者謝美娟也認為,詩中有許多用詞不易理解,但他仍能感受到作者身為遊子的流離心境。高于棋表示,儘管作品仍有些許破綻,不過他依然感謝評審的肯定。高于棋說明,上大學以前的他並不熟悉澎湖的在地文化,但在台文系就讀期間,他有機會接觸更多與澎湖相關的文史資料,因此得以在創作〈記北辰市場〉時,重新反思自己的身份定位,「也許哪一天我放下一切,回澎湖種田看海,那時它對我來說就是真真實實的故鄉。」他說。
生活
第1758期
走入城市發展史 條通走讀領民回顧在地光景
2021-12-01
【記者王嘉瑜綜合報導】由島內散步Walk in Taiwan與重大歷史懸疑案件調查辦公室攜手,邀請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王品涵(筆名路那)擔任嚮導,「條通疑案調查事件簿」於11月28日在林森北路、新生北路與晴光商圈舉辦。活動帶領民眾來到農安街、錦新大樓與林森公園等地,層層剖析該區景物的巨大變遷,並對應曾發生在此地的懸疑案件。通過區域與犯罪間的微妙連結,匯聚成獨特的城市發展歷史。 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王品涵手拿地圖,向民眾解釋清末民初時角頭與幫派在條通地區內的分布。 圖/王嘉瑜攝條通地區過去歷經不同政權的統治,呈現了台灣歷史的多元面貌,包括日治時期的宮前町與日人墓地、戰後的美軍酒吧文化,以及現今大眾熟知的成人娛樂產業。而本次走讀路線中解說的懸案,皆是在複雜政治與產業文化的交會下孕育與誕生。路那<b>提到,通過檢視過去的犯罪案件,不僅可以帶我們回到過去,理解事件當下的社會氛圍與禁忌,更重要的是引導我們反思所身處的時空。「界定犯罪的標準不會一成不變,它會因為不同政府、不同時代而改變。」他<b>舉例,走讀路線行經的農安街,過去曾是私人派對的舉辦地點,人們從前只能在這裡藏匿不被社會允許的性慾與性向,尤其受到同志族群的歡迎。民國93年台北市警方在農安街查緝一場男同志性愛派對,路那說明,當時警方粗暴的蒐證過程、媒體污名化的報導,在在透露出大眾對同志文化、愛滋病的無知和曲解,是我們生活在性別平權意識普及的今日所難以想像的情景。 走讀隊伍行經農安街時,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王品涵通過警方蒐證留下的照片,介紹農安街事件始末。 圖/王嘉瑜攝對懸疑案件有興趣的參與民眾王佩倪表示,他印象最深刻的走讀地點是被稱為「台北最大鬼屋」的錦新大樓,大樓過去因為建築設計缺失發生過2次火災,因此六樓的靈堂被多數人認為是悼念罹難者的區域,但路那發現照片中的牌位數量與死者人數不符,才發現那是為了安置孤身來到台灣的國民黨老兵而設立的共同祠堂。路那<b>分享,我們會因為刻板印象去害怕某些東西,但如果嘗試去了解、去解釋,就會發現它其實蠻可愛的。 圖右為號稱「台北最大鬼屋」的錦新大樓,黑色的玻璃帷幕是導致民國73年時代大飯店大火時,房客難以逃生的原因之一。 圖/王嘉瑜攝走讀活動最後來到曾是日人墓地的林森公園,公園裡突兀的兩座鳥居是為祭祀第七任台灣總督明石原二郎及他的秘書官。路那<b>解釋,因為政府在規劃都市綠地的更新時,未考慮到該地歷史發展,導致兩座鳥居現在的位置與方向都不在原先的位置。王佩倪説:「在聽這些歷史故事與懸疑案件的時候,我發現自己其實也不太了解我住的地方。」他補充,他不曾去思考幼時家旁的荷花池與農田,如何演變成為今日的高樓大廈。 兩座鳥居矗立在台北市林森公園內,圖右為祭祀第七任台灣總督明石原二郎。 圖/王嘉瑜攝路那説道:「如果我們把城市當作自己的家,我們一定會希望它是設計好的、有意義的。」他也期許大眾可以通過走讀活動,將在學校獲得的扁平歷史知識,結合真實發生的社會事件,凝聚成立體的歷史意識。臺大歷史學系學生莊鎮元認為,台灣人對於歷史的既定印象仍然停留在教科書的層面,而沒有融入生活,他強調,歷史不應該流於過去,而是應該和現代結合,這才是歷史教育的真正意義。
藝文
第1758期
《看不見的台灣》匯寶島風光 紅外線攝影映獨特光景
2021-12-01
【記者顏婕儒綜合報導】一張張色彩迷幻的照片,交織出台灣美麗的景色。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圖文傳播藝術學系進修學士、同時也經營部落格「某處.On the Ground」的劉蓁,11月26日起在台北「嘖咖啡」舉辦攝影展《看不見的台灣》,望能透過在地風景影像,提醒大家不要忽略身邊的美好。 展覽將52張景點拼成台灣的主視覺,望能提醒大家不要忘記身邊的美好事物。 圖/劉蓁提供劉蓁將以紅外線攝影拍攝的52張國內景點照片,排列成台灣形狀作為展覽主視覺。其中一張〈集集車站〉以車站作為主體,搭配上後方繁茂的樹木以及壯闊的山景,呈現出歲月靜好的安定感。劉蓁回憶,發生九二一大地震那年,雖然他年紀尚小,但仍印象深刻,「車站算是整個毀掉,車子當然是不可能開了,然後車站基本上也是毀損得非常嚴重。」他形容,重建後的車站就像是事情真的已經過去了,「經過這樣子的災難,最後能夠獲得重生的感覺。」 〈集集車站〉以重建後的車站作為主體,象徵著經過災難後,重獲新生的意涵。 圖/劉蓁提供劉蓁表示,以往許多人一到假期就紛紛往國外跑,機場總是塞滿了人。不過,今年因疫情限制出入境的緣故,讓平時愛出國的遊客開始國內旅行,也因此激發他這次的計畫。他希望透過拍攝台灣的知名景點,讓大家不要總想著出國去玩,「我們身邊其實有很多很美麗的風景也很值得我們去造訪。」他強調。觀展民眾顏君儒則透露,自己過去幾乎每年至少出國一次,因為疫情才開始尋找國內非熱門景點旅遊,「台灣真的一點也不輸國外。」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圖文傳播學系進修學士劉蓁,以紅外線攝影拍攝台灣各地的美景。 圖/劉蓁提供為了與一般的風景照做出區別,劉蓁首次嘗試紅外線攝影。紅外線攝影是在鏡頭前加上一個濾鏡擋住可見光、保留紅外線,攝影師會讓部分的可見光進入鏡頭,呈現出半彩的相片。他說:「我們平常看到這些習以為常的東西,在顏色上做一些轉換,就可以帶給大家很大的視覺衝擊。」其中,又以綠色植物的顏色轉變成粉紅色特別明顯,因此他在構圖時會特意讓多一點的樹葉入鏡。觀展民眾張欣恩說:「跟一般眼睛看到的不一樣,我覺得有點夢幻、不真實,像是會在夢中看到的顏色。」劉蓁說明,紅外線攝影不是很普遍的手法,除了希望藉《看不見的台灣》鼓勵大家關注身邊的美好,也期盼讓更多人知道紅外線攝影,「甚至有人開始去從事這樣子的創作,我覺得是非常棒的。」他進一步表示,未來若有合適的主題,也會持續的使用紅外線攝影手法,「我覺得那是一個滿有趣的創作方式。」 展覽將於26日於台北「嘖咖啡」進行分享會,一同交流旅行途中及攝影時的趣事。 圖/劉蓁提供
生活
影音
第1754期
文協百年多元紀念活動 經典樂曲流淌大稻埕市集
2021-10-22
▲請點擊圖片觀看完整報導。【記者吳姿芳、陳楷霖、李謙謙綜合採訪報導】傳統戲曲樂聲悠揚,歷史悠久的歌謠讓台下觀眾沈醉於古典氛圍。由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舉辦的《本島音樂會》變裝市集16日在大稻埕永樂廣場舉行,而今年適逢臺灣文化協會成立100週年,主辦方除了設置紀念市集外,也邀請民眾穿上1920年代的服飾,一同重溫新文化運動推行的時光。現場參與民眾謝欣翰表示,1920年開始有許多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的文明融合,為配合現場復古氣氛,他穿上西式卡特襯衫跟西裝背心,並且搭配漢人的交襟。主辦單位為了營造百年前的氛圍,邀請數名在地歌手以及樂團演出,音樂家透過四塊、二胡、琵琶等歷史悠久的樂器呈現經典曲目,以音樂將觀眾帶回20世紀初的台灣。表演團體永樂國樂團藝術指導呂明紘說明,他們準備由鄧雨賢先生所創作的樂曲,例如四月望雨、南風謠、大稻埕行進曲、對花、跳舞時代等耳熟能詳的歌謠,都是屬於在地共同記憶的樂曲。不只音樂會與傳統文化融合,市集同樣以復古為主軸,共有十幾間店家擺攤,販賣帆布袋、火柴盒、打火機等文創商品,而部分商家也搭上文協百年紀念熱潮,推出相關特色產品。參與市集攤位工作人員胡俊宇指出,自家酒廠推出一款文協百年紀念酒,設計理念來自新文化運動辛苦奮鬥的歷程,因此紀念酒一開始喝起來是強烈的苦韻,尾韻則是明亮的清爽感,象徵臺灣文化協會的苦盡甘來。每年10月,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為慶祝文協成立,例行舉辦「新文化運動月」,今年則以「文協百年・時空重現」為題,除了音樂會與市集外,還推出展覽、Podcast、戲劇演出等活動,以輕鬆、多元的形式致敬先賢追求進步的精神。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專案規劃師蔣智先認為,在一百年前臺灣文化協會成立時,林獻堂、蔣渭水等人希望能幫台灣人謀幸福與進步的精神,值得被紀念。他也提到,先賢求進步的精神值得民眾學習,現代人應思考台灣是否還有能努力向上的空間、需要繼續去爭取權益的目標。一百年前,文協成員努力追求新知識與自我價值,成為台灣人意識凝聚的起點,而一百年後的今天,藉由多元的紀念活動,民眾除了能認識這段重要歷史之外,更能夠珍惜現今得來不易的自由民主生活,並創造下一個富有台灣文化色彩的百年。
生活
第1754期
「海島演劇」繹白色恐怖 盼引學生關注人權議題
2021-10-21
【記者黃亭茹綜合報導】劇團「海島演劇」與國立政治大學學生會合作,於14日在政大傳院劇場舉辦人權遊台灣系列《那就唱歌吧——蔡焜霖》公演,劇團以台語形式,將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蔡焜霖的真實故事重演。當天也邀請到蔡焜霖和其子,政大應用數學系副教授蔡炎龍於演出後進行現場會談。 蔡焜霖莫名其妙地被警察帶走,在過程中被審問、被拷打、被精神凌虐。 圖/政大學生會提供海島演劇多由青年組成,創辦人林志遠帶領劇團透過演繹歷史,說出屬於台灣的故事。《那就唱歌吧——蔡焜霖》演出從日治時期,到白色恐怖事件,呈現台灣歷史的縮影。「一齣戲就是一段歷史」,他說起劇團宗旨時表示,台灣人往往會把歷史議題歸類成政治問題,但劇團的目的僅是想告訴民眾台灣曾經發生這件事,而歷史未必要落入政治框架。此外,「母語」的傳承也是海島演劇演出形式的一大重點,「每個時代都有各自的語言」他說。 在表演的尾聲,演員們舉著各個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的肖像照,以悼念那些凋零的生命。 圖/政大學生會提供蔡焜霖在劇團演出後向觀眾鞠躬,哽咽地道謝,引來觀眾熱烈掌聲。「我被抓時才初中畢業,還沒滿15歲。」他表示,當時被叛十年,獄友都連忙恭喜他,「免死啊......免死啊......」他解釋,當年的十年監禁已經是最輕的判刑。談及被監禁在火燒島(今綠島)其他獄友的故事,有些人只是唱了當時的流行歌《歌唱祖國》、與朋友寫幾封互相鼓勵的書信,就被斷定是「再次叛亂」,最後直接處以死刑。儘管年事已高,談起當時的回憶,他仍禁不住激動情緒。「他們都很天真活潑,卻這樣被判死。」 本故事原型蔡焜霖在座談中不時情緒激動,數度哽咽。 圖/政大學生會提供面對白色恐怖在心裡造成永遠的傷痕,蔡焜霖表示,他最希望能爭取那些無辜生命的尊嚴與自由,認為他們值得人民與政府的正視。「希望觀眾能看到更立體的故事」政大學生會權益部轉型正義小組組長林可貞表示,白色恐怖的歷史包含許多面向,期待運用結合藝術性的演劇吸引學生關心人權議題,並且引起屬於台灣人的共鳴。白色恐怖歷史在校園教育中,充滿各方挑戰。政大法律科際整合所學生孟嘉美表示,這是第二次看海島演劇演出,「透過演劇的形式比較能接觸歷史」他認為,在國高中教育中,往往有家長表達對於「政治介入校園」疑慮與不滿。然而他認為,這樣的政治冷漠現象,某種程度也是威權時期遺緒的延續。 在座談中,蔡焜霖的兒子蔡炎龍表示,盼學生們能勇敢追求自己喜愛的事物。 圖/政大學生會提供「現有的自由是非常得來不易的」,蔡炎龍鼓勵學生們多嘗試、探索自己的熱情之處,不應害怕自己的想法與他人不同。「就是和大家一樣的年輕人(白色恐怖受難者),生命就這樣莫名奇妙地被終止。」他認為當今學生有更充分的機會去認識不清楚的過去,反而是許多「大人們」仍活在既有思維中,他勉勵學生們記取教訓,避免悲痛的歷史再度上演。 來到政大傳院劇場觀看表演的觀眾,在表演結束後大多感動落淚。 圖/政大學生會提供
藝文
第1719期
合成家族影像 盧明威追尋族群認同
焦點
2019-12-25
【記者黃雪瀅台北報導】郵票中的女性,分別身穿不同種族的傳統服裝,營造出多元族群文化。就讀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系碩士班的盧明威首次舉辦個展《群島家族映像》,15日起在「谷居」展出。透過合成影像的方式,重新梳理家族史,從中尋找自身的族群認同。 《群島家族映像》為就讀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系碩士班的盧明威,從家族影像中尋找自我認同過程的創作。 圖/黃雪瀅攝1998年印尼排華事件迫使盧明威全家搬遷至馬來西亞檳城,尋求當地華人庇護。但由於印尼政府多年來施行華裔「印尼化」政策,導致他們全家只熟悉印尼語,並不諳華語,遭檳城華人揶揄,讓他們始終覺得格格不入。盧明威回憶說:「原以為來到華人地區會受到更多的包容與認同,但也沒有。」之後他來台升學,因在台華人以國家為認同對象,他仍未能獲得認同,導致他始終與在台華人之間存有一道鴻溝。盧明威從自身經驗無法得到華人族群認同,加上長輩相繼離世讓他開始翻閱相簿,發現家族成員的多元身份,使他改為追溯長輩的身份背景,從家族影像中尋找自我認同。他以家族留存的影像為媒材,經電腦後製合成,呈現家族背景所涵括的各種族群樣貌,產生有別於其他華裔族群的身份認同。他也認為,經過人為拼湊的虛假影像,反而更能陳述故事複雜的內涵。 盧明威以家族影像為創作媒材,重新梳理家族史,以尋找自身認同。圖為盧明威(右一)正在向觀展者解釋作品背景及理念。 圖/黃雪瀅攝印尼曾經歷荷蘭殖民時期,盧明威的外祖父曾是荷蘭人的養子,他母親也受荷蘭文化薰陶。作品〈吳家全家福〉中,包含穿著印尼傳統服裝的盧明威與他哥哥,以及身穿荷蘭禮服的母親,彰顯盧明威一家錯綜的族群關係。盧明威好友王伊寧則表示,透過這張合成照片更讓他了解盧明威的家族背景。到了60年代,印尼在軍人蘇哈托掌權下,全面打壓華裔,盧明威的父母便是第一批生來不能說中文的華裔。如作品〈偉大印度尼西亞〉,畫面中的三張郵票上,盧明威的母親分別身穿荷蘭、中國和印尼傳統服飾,刻畫各地海外華裔的文化互相融合。盧明威向祖國提問說:「穿著荷蘭、中國衣服的母親對荷蘭、中國文化產生認同的話,還可以是印尼人嗎?而接受同化教育的母親穿著印尼服飾時,他真的完全是印尼人嗎?」 郵票經常將國家標誌作為列印素材,盧明威試圖以〈偉大的印度尼西亞〉提問國家是否接受族群的多元性。 圖/黃雪瀅攝不同於盧明威的母親具多元族群身份,他的父親雖在印尼出生,卻成長於保留濃厚中華文化的家庭,在自我認同上也以華裔為傲。但在作品〈永遠的觀光客〉,盧明威將父親到台灣旅遊的擺拍姿勢,張貼到印尼的旅遊景點。他解釋說:「擁有亞洲華人臉孔的父親,當時到台灣旅遊會被誤認為華人,但父親實際上無法用中文對話。」而同時父親也因華人臉孔在印尼族群顯得相當突兀,無論到何處,父親都像觀光客。 以「永遠的觀光客」命名作品,盧明威點出父親雖擁有華人臉孔卻不諳中文,也因長相在印尼族群顯得格格不入。 圖/黃雪瀅攝回歸創作初心,盧明威坦言,原先為了尋找自我認同開啟這趟創作旅程,經過此次創作,他說:「我反而覺得不可能找到。」他表示,合成影像的過程中,他開始觀察海外華裔在各族群間的流動狀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學生吳禎明分析,海外華裔雖能融入當地文化,但由於當地的差別待遇或同化政策,以及對血液歸根的追尋,導致華裔的自我認同無法找到歸屬。
新知
第1713期
圈養浮水植物 浮株島改善優養化
2019-11-13
【記者黃雪瀅綜合報導】根據環境保護署監測結果顯示,台灣的河川普遍有優養化現象。明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學生陳重逸、劉韋伶、楊宜庭和林庭安研發「浮株島」,以圈養浮水植物的方式,減少水質優養化發生的機率。此研發也獲得「2019臺北設計獎工業設計類組」WDO Sustainability Award。河川因氮、磷等污染源排入,致使水體營養源過多,導致藻類大量繁殖,覆蓋水面造成河川優養化現象,貽害水質,水因無法接觸到空氣,導致缺氧而成為死水。因無法完全制止廢水排入河道,卻又需解決營養鹽(註1)加劇的情況,陳重逸說:「選擇透過自然的方式,從源頭來消耗過多的營養鹽。」浮株島不將浮水植物清除,改以圈養方式,使植物吸收部分營養鹽後,再將之採收成為肥料或是動物飼料。 浮株島不將浮水植物清除,改以圈養方式,使植物吸收部分營養鹽後,再將之採收成為肥料或是動物飼料。 圖/陳重逸提供註1:水體中氮、磷等營養物質豐富的聚集,造成藻類迅速繁殖,使水體氧含量下降,造成植物、水生物衰亡的汙染現象。此裝置底盤為三角形,用以限制植物的生長範圍;上層疊有兩個網狀圓盤,透過圓盤內的刀片分開植株,作為採收工具,而圓盤間留有空隙,因此不會截斷所有浮水植物。劉韋伶解釋,浮水植物是透過水面上的走莖橫向拓展生長範圍,當它長滿後,再利用圓盤將大部分植株採收起來,讓能量離開水體循環,改由其他生態系統的食物鏈吸收,而餘下少量植株繼續吸收養分。 此裝置底盤為三角形,限制植物生長範圍;上層疊有兩個網狀圓盤,作為採收工具,圓盤間留有空隙不會截斷所有植株。 圖/陳重逸提供陳重逸提到,台灣現有的人工浮島較重於生態和生產功能,如提供魚鳥類棲地等,而浮株島的植株,採收後可作為飼料及肥料,為額外效益。此外,一般人工浮島具有時間週期長和尺寸大的特徵,若水庫或湖泊太小將無法容納,陳重逸說:「浮株島的設計可自行組裝,機動性較高,只需一人就能完成移動、採收。」從投放、回收或是採集植株都更省時和省力。團隊希望把裝置更換為環保材質,但考慮到浮力、日曬等問題,須經進一步調查才能實施。劉韋伶表示,必須和相關專業科系或組織合作,進行評估、實驗和修正,並針對產業中實際使用者,作調查訪問及測試,產品才能真正上市。 陳重逸、劉韋伶、楊宜庭和林庭安研發「浮株島」,此研發獲得「2019臺北設計獎工業設計類組」WDO Sustainability Award。 圖/陳重逸提供臺北設計獎評審陳禧冠指出,此裝置針對水質優養化問題提出一個簡單、周到且有效的解決方案,他說:「不僅可以淨化水,還可以產生乾淨的空氣。」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學生陳佩盈認為,營養鹽被植物吸收的過程冗長,此裝置確實能消耗水中部分營養鹽,但若營養鹽來源沒有被根除,植物吸收速度可能也會不及水體優養化,陳佩盈指出,河川優養化問題還是需要依靠廢水排放管制才能有效解決。
藝文
第1711期
原創曲目取代宗教詩歌 《島語》頌馬偕精神
2019-10-30
【記者徐品蓁新北報導】「你叫做什麼名?外國來的魔神仔!」台上的學生逗趣對唱,演出喬治.萊斯里.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逐漸被台灣居民接納的過程。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學士後跨藝合創音樂學士學位學程(以下簡稱IMPACT音樂學程)、淡江大學資訊傳播學系與新北市淡水區公所合作,於10月26日在淡水遊滬旅遊中心三樓,展演戲劇《島語--馬偕故事X跨界展演》,劇中使用學生的原創音樂,傳達馬偕對在台居民的付出。 飾演馬偕的北藝大學生坐在椅子上左右搖晃,配合動畫的投射,表達馬偕從加拿大遠渡重洋來到福爾摩沙——台灣。 圖/吳子齊提供劇情改編自劇本《馬偕:真情在台灣(Kai the Barbarian)》,講述馬偕在台傳教的故事。原著來自加拿大長老教會,具宗教色彩,著重闡述基督教的教義,並穿插許多詩歌。然而,導演、北藝大IMPACT音樂學程學生吳子齊認為,原著的宗教詩歌無法與台灣文化產生共鳴,因此,他以原創歌曲取代詩歌,並加入學生樂手現場演出,讓整體演出更有臨場感。在馬偕試圖親近台灣居民的一幕中,馬偕與居民對唱吳子齊創作的歌曲〈你叫做什麼名?〉,內容描寫馬偕與居民從衝突到和諧的相處過程。吳子齊說:「我希望歌曲是一個任何觀眾都很好入口,不要有太多壓力的方式。」將歌詞中提到的「他真奇怪」、「你麥過來」等帶有攻擊性的話語,以詼諧的旋律與節奏,增加整體的趣味性,讓觀眾更好吸收劇情。 導演吳子齊在演出後的座談會中,與觀眾說明《島語》希望傳達的意涵。 圖/吳子齊提供「平凡的我親像一支蔥仔,無人在意,無值錢。」這是原創歌曲〈一支蔥仔〉中的歌詞。劇情講述馬偕說服漢人女子阿蔥與他結成連理,但身為侍女的阿蔥因為自卑頻頻婉拒馬偕,直到雙方對唱這首歌後,阿蔥才接受馬偕的心意。〈一支蔥仔〉詞曲創作人、北藝大IMPACT音樂學程學生李崇銘說:「阿蔥這個人其實就是我們很多沒有自信的人的心聲,周圍的人再怎麼樣鼓勵自己,自己都會覺得不夠好。」當序幕的音樂響起,動畫投影在布幕上,隨著旋律,動畫中的煙霧也不停變換顏色。民眾許華如認為,動畫與音樂的結合非常切合主題,他說:「雖然劇場小,但是透過後面影像的投射可以很快把我們帶到那個場景。」帶領學生設計動畫的淡江資傳系助理教授林俊賢也回應,開場時將有色煙霧融合設計,象徵台灣是許多民族融合的地方,他說道:「那些顏色是有選過的,是那些統治過台灣的國家國旗的顏色。」 戲劇《島語》的工作人員與演出人員在演出後合照留念首次的跨界演出。 圖/吳子齊提供「我期待大家都能夠從馬偕熟悉的故事再反思到我們的社會。」吳子齊說。他指出,不論是文化或是社會議題,任何事情都有可能發生從衝突到融合的過程。他希望現代人可以重拾馬偕的精神,願意以他人的角度互相理解,這便是他編導《島語》的核心概念。
藝文
第1691期
無聲演繹 《憂國》暗喻日本戰後歷史
2018-12-05
【記者謝承學台北報導】中尉舉起刀,奮力往腹部一刺,展現他殉國的決心,妻子麗子也義無反顧地跟隨其腳步。曉劇場在2日於台灣戲曲中心演出改編自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的同名作品《憂國》,此作品是首次以舞台劇呈現,且以台車為舞台,視覺效果更與眾不同。本劇以麗子的視角回顧兩人共同赴死前的畫面,影射三島由紀夫對日本衰敗的不滿。 在《憂國》中,四名男演員輪流飾演中尉的角色,其中一人在飾演時,其他人就負責旁白或是台車的移動。 圖/曉劇場提供全劇沒有對白,演員只發出台詞開頭的注音符號表示台詞,再搭配字幕和旁白,讓觀眾自行想像對話,例如:「好了,開始準備吧。」演員便以「ㄏ」表達。就讀國立陽明大學牙醫學系的演員周均潤表示,沒有對白能讓演員更著重展現肢體。「為了完全忠於文本,不得不刪減的台詞就讓旁白來念。」《憂國》導演鍾伯淵表示,授權時對方要求不能增刪劇本內容,因此將劇中一男一女的角色,由四男二女輪流演出,剩餘的人負責念旁白和移動台車。 麗子和中尉在死前的交歡、愛撫。劇中以布簾遮擋演員在演出時裸體的身體也是一個表演的媒介。 圖/曉劇場提供中尉為了以純淨的身體自殺而去洗澡,麗子則開始整理家裡,台車開始轉圈,代表兩人各自走到浴室和客廳。台車舞台有兩面,一面代表一個場景,中間有門可以讓角色穿梭,隨著台車轉圈,場景也跟著轉換。觀眾趙亞娟認為,台車舞台的移動和反轉能突破空間限制,「讓換場的過程中不會冷場。」 中尉深情地看著義無反顧將要與他一起自殺的麗子,對於這種純粹的信賴感到欣慰。 圖/曉劇場提供「每一個台車都像是一座島,就像日本有很多的島嶼,每次換場都像是到另一個島嶼。」鍾伯淵解釋,台車的滑動和轉圈,表現出描寫女性視角時最重要的意識流動,例如等候丈夫回家時,麗子以打理家中各處來掩飾自己的焦慮不安,「台車的舞台設計是練習中最難克服的。」他補充,台車位置、大小、演員走動方式都要很講究。趙亞娟表示,移動台車舞台,使他能更明白劇情發展,進而專注欣賞。 中尉決定以切腹自殺來殉國,看著身邊的妻子,也不動搖自己尋死的意志。 圖/曉劇場提供本劇以「二二六事件(註)」為背景,反映出三島由紀夫對於日本自衛隊自貶主權的行為非常不滿,他試圖以演講勸說日軍卻失敗,最後決定自殺明志。「堅持自己所相信的,就算不是當前的主流想法。」鍾伯淵期待觀眾能重新審視內心,堅信自己的想法。「自殺不是最好的辦法,但可以看出麗子對中尉的絕對信任。」就讀國立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飾演中尉的演員李廷羿認為,劇中中尉陷入兩難時選擇自殺,妻子大可獨活,卻義無反顧追隨,「在隨波逐流的世風下,這種純粹追求信念的表現值得現代人反思。」註:二二六事件是指1936年2月26日發生於日本東京的一次失敗政變,日本陸軍部分「皇道派」青年軍官率領數名士兵,刺殺政府及軍方高級成員中的「統制派」,最終政變遭撲滅,直接參與者多判死刑,相關人物亦非貶即謫。二二六事件是日本近代史上最大的一次叛亂行動,也是1930年代日本法西斯主義發展的重要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