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體育
【社論】運動員的「振奮」該被限制嗎? 以黑豹旗冠軍戰全壘打看棒球場「潛規則」
2024-11-22
生活
夜拆天橋引眾怒 北市府主張改善交通安全
焦點
2024-11-22
校園
命名甄選日程延誤 南大更動流程引質疑
2024-11-22
新知
微型偵測分析患者生理數據 AI照護助居家善終
2024-11-22
校園
學生鑽漏洞未戴安全帽 中正嚴格取締成效有限
2024-11-22
新知
嘉大研發大豆飼料 成馬糞海膽復育新解方
2024-11-22
新知
農業廢棄物再利用 化身吸附劑淨化重金屬汙水
2024-11-22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800期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生活
第1799期
在台僑生傳遞家鄉特色 文化日展大馬多元樣貌
2024-11-15
【記者張博媛台北報導】2024第三屆馬來西亞文化日Hari Budaya Malaysia於9日至10日在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館,以「Jom Berkebaya一起來秀可峇雅」為主題,藉美食市集、舞團與僑生表演,展示馬來西亞的美食及服飾等文化遺產,讓留學生能一解鄉愁,同時也讓台灣民眾深入了解馬來西亞的多元文化特色。 大馬市集人潮絡繹不絕,民眾人手一份馬來西亞特色美食,如叉燒酥、斑斕糕等,不到中午許多美食便已售罄。就讀國立政治大學的馬來西亞文化日總召謝芊怡熱情地介紹各個攤販,他說:「這裡有馬來西亞美食、特產、食材攤販,也有僑生定居台灣後開的餐廳『池先生』進駐。」他也提到,今年除了延長活動天數,更邀請多個國家的外交官員一同慶祝,邀請大家一同品嚐馬來西亞美食。 除了市集外,馬來西亞文化日在10日舉辦「在台僑生跨國串聯」,邀請三組在台馬來西亞僑生演唱多首馬來西亞流行歌曲,以及融合家鄉特色的自創曲,不僅唱出對故鄉的思念,同時也給予在台僑生鼓勵,「希望你們知道你們不是孤單的!」來自僑生團體「聯合世代」的學生黃靖傑向觀眾喊話道。 今年馬來西亞文化日以傳統服飾可峇雅(kebaya)(註一)為主題,謝芊怡和許多攤販皆穿上可峇雅,其他馬來西亞文化日團隊成員也披上蠟染(batik)(註二)服飾,共同慶祝文化日,展現多元文化的核心價值。謝芊怡說明,期待透過活動讓台灣人感受馬來西亞的人情味,「日常生活中很少有機會能讓大家接觸道地的馬來西亞美食和文化。」他補充道,也希望藉馬來西亞文化日激起國人的團結與愛國之心。 註一:可峇雅(kebaya)是來自麻六甲、檳城的娘惹文化中的傳統服飾,馬來人與華人後裔即稱為娘惹。 註二:蠟染(batik)是一種古老的傳統工藝,盛行於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 除了作為活動主辦方,也有許多僑生以表演者和觀眾身份參與了馬來西亞文化日。「在台僑生跨國串聯」的表演者,臺北城市科技大學流行音樂事業系學生陳彥勛表示,很少有馬來西亞人會特別來台學音樂,「所以我希望透過音樂傳遞家鄉文化,甚至獨有的口音特色。」他說。來自國立臺灣大學的觀眾曹弘恩是今年初才來台的僑生,他說道:「吃到這裡的食物真的有回到家鄉的感覺,像是椰漿飯很還原!」不過他也補充,如果未來能有機會參與文化日的籌備,希望可以融入更多馬來西亞文化特色,像是馬來播棋(congkak)(註三),給台灣民眾不一樣的文化體驗。 註三:馬來播棋(congkak)是以彈珠進行的兩人對弈遊戲。 活動志工長,國立清華大學學生張居易表示,馬來西亞是一個多元種族的國家,「如果台灣展現的是民主自由,那馬來西亞展現的就是多元與包容。」他說道。馬來西亞是個多元文化的社會,歡迎不同種族的人民交流,活動希望也把這樣的環境帶到馬來西亞文化日,讓僑生、台灣人在這裡形成新的群體並互相扶持,在台灣這片土地持續形塑多元文化環境。
生活
第1783期
台中首場藥香市集 中國醫師生領民眾重返舊城中藥街
2023-10-25
【記者丁盈瑄台中報導】中藥的芳香撲鼻而來,瀰漫在日式建築的街道上,許多攤販在叫賣著。中國醫藥大學中國藥學暨中藥資源學系(以下簡稱中資系)於21日至22日和台中市中藥商公會、中城再生文化協會等單位一同在台中市中山路(俗稱舊城區)舉辦「藥香時光市集」。中資系主任張文德說:「希望帶領民眾回到舊城區中藥行的前世,並認識今生中藥行轉型的面貌。」 舊城區許多中藥行已退出市場,永生參藥行是現今中山路上少數仍在營業的中藥行。 圖/丁盈瑄攝「這是中資系的名字第一次被放在與中藥有關的大型活動上」,藥香時光市集的發起人張文德熱情地分享。過去中山路上中藥行林立,是全世界中醫藥場所最密集的地方,他認為這便代表中藥對台中具有歷史意義。然而,比起台北、高雄、台南等縣市,台中不曾舉辦過中藥文化的活動,藥香時光市集是第一個。而這次由於是以學校身分參與市集,他希望能和其他攤位不一樣,便決定傳遞中藥用藥安全的衛教知識給民眾。 中國醫藥大學的同學們向民眾介紹哪些中藥材屬於活血藥材,並同時介紹不同中藥的用法及用藥安全。 圖/丁盈瑄攝「中藥也是藥學系的強項,不是只有西藥。」中國醫藥學系暨碩博士班的學生紀旻翰在中藥用藥安全的攤位上,積極地向民眾介紹生薑、當歸、丹參、川芎的用藥安全。「中藥聞起來都一樣啊!」民眾Joy(化名)表示,他說自己以前都分不清楚各個中藥長什麼樣子,只覺得味道都差不多。紀旻翰談起接觸中藥的經驗,他在研究所獲得許多用藥知識,卻一直沒有舞台向民眾介紹用藥安全,而這次的市集讓他大展身手,把中藥知識及配方傳遞給不了解的大眾。他很高興能夠與深耕在地的民眾互動,讓他更認識過去台中的「中藥街」。 中國醫藥大學的同學們向民眾介紹哪些中藥材屬於活血藥材,並同時介紹不同中藥的用法及用藥安全。 圖/丁盈瑄攝市集上,有中藥行老闆在燉煮雞湯、師傅幫外國人把脈,也有民眾在體驗杵藥,人潮絡繹不絕。國立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學生張益維與國立成功大學藥理學科暨藥理學研究所學生張雄皓,他們共同創立新創公司「百絡生技」,在攤販上請民眾試喝他們一同研發的洛神花潤喉茶,他們以大學生的角度販賣中草藥產品,希望可以打破年輕人覺得中藥很難喝的印象。 張益維與張雄皓創辦名叫百絡生技的新創公司,一同在市集販賣有寧神、潤喉作用的草本複合配方產品。 圖/丁盈瑄攝「以前沒特別注意到舊城區的中藥行。」民眾唐洪翔一邊吃著用中藥煮的水餃,一邊回答。雖然他只是路過,但他的論文剛好是研究舊城區的影像,市集幫助他了解舊城區的中藥文化。民眾文馨表示,家裡平常就有在吃中藥,但多數的台灣年輕人應該不會注意到中藥文化,覺得就是「黑黑的一碗湯」,這個市集能讓大眾引起好奇心。藥香時光市集帶領民眾回到過去中藥行林立的時代,復甦已沒落的舊城區中藥文化。中資系將結合產官學三方不同的力量共同推廣中藥多元性,他們未來也會與無印良品、博物館、米其林餐廳等單位合作,出現在大家的生活中,成為「現今中藥文化」的開端。
生活
第1770期
探索性與自我 時光市集展情趣百態
2022-11-02
【記者程心新竹報導】情侶十指緊扣、親子相互倚靠、大學生談天說笑,展現自然又親密的生活情趣。「十二寮時光村」地方創生團隊,10月29、30日在新竹十二寮舉辦首屆「時光市集-純愛特輯」(以下簡稱時光市集),推廣生活情趣並活絡地方產業。主辦方協同藝術家策展,並與情色青年、台灣原創大雕燒biggayke等攤商合作,創辦台灣第一個以生活情趣為主題的市集。 時光市集-純愛特輯以生活情趣為主題,29、30日於新竹十二寮舉行。 圖/程心攝「生活情趣」涵蓋範圍十分廣泛,包含讓人與人關係升溫的儀式與增加生活氛圍的事物,時光市集活動統籌吳瑋翎以此規劃一系列生活情趣體驗,活動包括市集、情趣展間、脫口秀等,其中,色情藝術家小艾與品牌「r-Xing阿性情趣」共同策劃的《好想愛愛展》是一大特點。 觀展者必須通過斜坡並穿越一件件衣物,才能參觀《好想愛愛展》。 圖/程心攝粉色蕾絲內衣、黑色絲質內褲以及零星的少女衣物向下垂掛於展覽入口。拿著手電筒進入通道,18禁展間主要呈現女性的性需求,展間內多處擺放粉紅娃娃,以及不同年代的情色書籍。吳瑋翎解釋:「情趣用品最主要可以拿來了解自己的身體,是生活情趣的其中一個面向。」團隊提倡探索性與自我的權利,期望導正大眾性探索觀點。 藝術家嘗試以裸露物件,在少女房內的餐盤上,呈現出對性的渴望。 圖/程心攝展覽緊扣「純愛」主題,卻只從女性角度出發,中國文化大學土地資源學系學生林昱阡提出,展間若能容納多元性別的性需求,或許會更加完善。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電視組學生曾丞可也直言,若無解說,展覽內容其實不好理解,「但台灣對於性教育這方面相對保守,讓大家有機會直接了解性知識還是很不錯。」 市集內販賣有香氛蠟燭、情趣用品、甜點等各式能增添生活情趣的小物。 圖/程心攝市集除了情趣用品外,也展出香氛蠟燭、關係牌卡等小物,國立中央大學物理學系學生廖偉志表示,「生活情趣不限於性,而是表達情感,與在意的人建立互動。」例如關係牌卡能讓彼此說出平常不易分享的話題,有助於增進情感。而「情色青年」攤主小愛(化名),不僅教導民眾如何正確使用情趣用品,也會分享性治療與性教育的正確觀念。曾丞可提到,小愛會拿出身體構造圖,細心解說不同性別的生理構造,也給予專業性愛意見。 台灣原創大雕燒biggayke攤主與一邊與顧客介紹產品,一邊推廣十二寮地方特色。 圖/程心攝吳瑋翎說明,活動除了提倡生活情趣的多元面向,舉辦在中老年人口較多的新竹十二寮,也希望為地方帶來青年人潮。不過他坦言,活動未呈現十二寮的在地文化,展覽也著重女性觀點,這些未盡之處須被改善,「吸引人潮外,市集主題如何與在地做連結、如何呈現出不同關係之間的生活情趣,都是團隊將持續深耕的方向。」吳瑋翎期望未來透過多元市集主題,展現出十二寮的地方特色,也更深入探討親子、朋友與情侶之間的生活情趣。
生活
影音
第1762期
人權辦桌熱鬧開飯 持續搭起多元對話空間
2021-12-29
▲請點擊圖片觀看完整報導。【記者劉亭妤、張博涵台北採訪報導】塔香小卷粄條、藥膳雞湯、蒜泥白切肉等,共9道菜餚先後上桌。第六屆人權辦桌選在12月人權月,於昔日軍法處的青島東路旁舉行,席開24桌,邀請政治受難者與無家者們在寒冬中熱鬧開飯。辦桌現場好不熱鬧,吃飯聊天之餘,也少不了炒熱氣氛的餘興節目、卡拉OK歡唱以及香腸與肉乾的十八仔(si̍p-pat-á)比拚,更有抽獎活動讓參與者收穫滿滿。人權辦桌志工桌長陳思妤表示,雖然參與者不一定認識彼此,但依舊熱情分享,也樂意與他人建立情誼。圓桌上的佳餚代表著政治受難者和無家者的生命故事,人權辦桌每年邀請參與者各點一道料理,並在用餐時分享自己的點菜緣由。人權辦桌發起人、政治受難者陳欽生今年點了一道「福氣蒜泥白切肉」,他說明,以前在綠島監獄時,吃到新鮮的豬肉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點這道菜便是為了懷念曾經在綠島的那段生活。人權辦桌因陳欽生的故事而展開,他在白色恐怖時代被陷害入獄,成了政治犯,出獄後則在萬華街頭流浪三年。為了感謝當時一位廚師每天提供便當,支持他走過艱辛的日子,他便發想出街頭宴客的方式,將希望傳遞下去。「我們的出發點只是在關心,給大家一點點的微笑、一點點的光芒,能夠看到你們自己的未來。」陳欽生認為,每年持續辦桌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為對於參與者而言,大家彼此都和氣對待,更是每年最期待、最快樂的一天。活動當天除了人權辦桌,周邊也有人權市集,聚集了關心人權議題的NGO組織、學校社團和友善店家進行擺攤與短講,期盼拉近大眾與人權議題的距離。參與民眾林潔希表示,在財團法人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那攤時,攤位解說員有向他說明了一件冤案,並且透過繪畫的方式,使他更深入了解這個案子,「我覺得整個過程還滿有趣的。」在人權辦桌系列活動中,人人都有機會與無家者、政治受難者長輩及各個人權組織互動,即便寒流來襲,仍然開啟了一場充滿溫度的人權饗宴。
生活
影音
第1754期
文協百年多元紀念活動 經典樂曲流淌大稻埕市集
2021-10-22
▲請點擊圖片觀看完整報導。【記者吳姿芳、陳楷霖、李謙謙綜合採訪報導】傳統戲曲樂聲悠揚,歷史悠久的歌謠讓台下觀眾沈醉於古典氛圍。由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舉辦的《本島音樂會》變裝市集16日在大稻埕永樂廣場舉行,而今年適逢臺灣文化協會成立100週年,主辦方除了設置紀念市集外,也邀請民眾穿上1920年代的服飾,一同重溫新文化運動推行的時光。現場參與民眾謝欣翰表示,1920年開始有許多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的文明融合,為配合現場復古氣氛,他穿上西式卡特襯衫跟西裝背心,並且搭配漢人的交襟。主辦單位為了營造百年前的氛圍,邀請數名在地歌手以及樂團演出,音樂家透過四塊、二胡、琵琶等歷史悠久的樂器呈現經典曲目,以音樂將觀眾帶回20世紀初的台灣。表演團體永樂國樂團藝術指導呂明紘說明,他們準備由鄧雨賢先生所創作的樂曲,例如四月望雨、南風謠、大稻埕行進曲、對花、跳舞時代等耳熟能詳的歌謠,都是屬於在地共同記憶的樂曲。不只音樂會與傳統文化融合,市集同樣以復古為主軸,共有十幾間店家擺攤,販賣帆布袋、火柴盒、打火機等文創商品,而部分商家也搭上文協百年紀念熱潮,推出相關特色產品。參與市集攤位工作人員胡俊宇指出,自家酒廠推出一款文協百年紀念酒,設計理念來自新文化運動辛苦奮鬥的歷程,因此紀念酒一開始喝起來是強烈的苦韻,尾韻則是明亮的清爽感,象徵臺灣文化協會的苦盡甘來。每年10月,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為慶祝文協成立,例行舉辦「新文化運動月」,今年則以「文協百年・時空重現」為題,除了音樂會與市集外,還推出展覽、Podcast、戲劇演出等活動,以輕鬆、多元的形式致敬先賢追求進步的精神。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專案規劃師蔣智先認為,在一百年前臺灣文化協會成立時,林獻堂、蔣渭水等人希望能幫台灣人謀幸福與進步的精神,值得被紀念。他也提到,先賢求進步的精神值得民眾學習,現代人應思考台灣是否還有能努力向上的空間、需要繼續去爭取權益的目標。一百年前,文協成員努力追求新知識與自我價值,成為台灣人意識凝聚的起點,而一百年後的今天,藉由多元的紀念活動,民眾除了能認識這段重要歷史之外,更能夠珍惜現今得來不易的自由民主生活,並創造下一個富有台灣文化色彩的百年。
生活
第1731期
青銀同圓夢 老少創市集各展長才
2020-10-08
【記者邱海鳴綜合報導】「老舊社區的巷弄光景不只有親切的老經驗,也還有活潑的新創意。」在忙碌的吆喝聲中,第五屆「Oh Old!市集」開張了。市集中有老少合作擺攤,大學生與在地陶笛樂團一起表演節奏口技(B-Box) ,或結合在地生活故事表演嘻哈饒舌,還有社區長輩組成「Kuso樂團」,穿戴由零食包裝、廢棄海報等回收物做成的創意服裝,穿梭在市集中隨音樂搖擺。3日下午的台南市銀同社區洋溢著「青銀」的笑聲。 由當地長輩組成的「Kuso樂團」,穿上小學生制服跟自製創意服裝,隨著音樂遊街表演。 圖/邱海鳴攝「Oh Old!」團隊邀請台南大學生與銀同社區長輩一同規劃攤位與表演。由於不熟悉彼此生長的年代,所以出現許多有趣的互動 。老街石子路兩旁的攤販一字排開,有人販售日風道袍等潮流服飾,也有人擺出當地長輩手工的勾針小物;有講究泡茶工序的年輕攤商,也有將近90歲的阿嬤在賣咖啡。每半個小時有不同特色的表演,從健康操、陶笛,到街舞、口技表演,老少各自展現不同的長處。 銀同社區位於台南最早開發的舊城區,當地有許多特色古蹟,市集也特別選定在老街上舉辦。 圖/邱海鳴攝國立成功大學嘻哈研究社行政長林琦蓁表示,他們準備四首曲子,歌詞內容除了取材自在台南生活的經驗,也結合長輩的故事與對古早年代的印象,再以放克(Funk)曲風帶動氛圍,在巷弄間快閃表演,長輩們聽了也能不打哈欠、盡情搖擺。另一邊的演出則結合陶笛與口技,帶領陶笛樂隊的在地長者林俊廷笑說 ,大學生喜歡的曲目節奏太快,他們卻沒有太多時間練習,表演起來有點「落漆」。但口技表演者、成大工業與資訊管理學系學生李宗霖也有心得, 他說:「老師一開始竟然說要在大潤發門口表演!原因只是他覺得那裡比較涼!」 國立成功大學嘻哈研究社結合台南生活經驗與長輩們的故事,穿梭在市集裡快閃饒舌表演。 圖/邱海鳴攝「Oh Old!市集」是「Oh Old!」團隊地方青銀共創計畫的其中一環,也是此計畫的發想源頭。「Oh Old!」共同創辦人、「Oh Old!市集」共同草擬人林奕仁表示,一開始想聚集在地青年店家推動地方創生,發現社區長輩雖有意願幫忙,卻缺乏實踐的舞台,才舉辦第一屆市集。在一到四屆的籌辦過程中,長輩與大學生對地方創生愈來愈積極,總體計畫的核心理念由發展地方產業漸轉為青銀共生 ,因此第五屆「Oh Old!市集」,長輩與大學生從市集陪襯,變成活動的主辦者。因為活動改成由在地青銀規劃,市集籌備變成了圓夢過程 ,像是成立陶笛樂隊是林俊廷的夢想,因計畫而成立的陶笛教室,不僅成功招募到有興趣的大學生、社區長輩參與,有了樂團班底後,還展開第二期招生。大學生也藉由提案打造自己想像的社區樣貌,「Oh Old!」團隊成員、成大職能治療學系學生鄭博元創立鷗港咖啡,希望營造所有人都可以互相交流的場所,未來將邀請在地長輩向年輕人分享故事,吸引更多人打開心門,「希望創造一個能讓人去相信陌生人的地方。」 開場表演由當地退休教師林俊廷組成的陶笛樂團,結合口技(B-Box)與歌唱一起演出。 圖/邱海鳴攝青銀共生為社區帶來新的發展動力,林奕仁認為,「Oh Old!市集」已完成階段性任務,團隊不再舉辦商業導向的市集,轉將資源全數投入長期青銀計畫。推動青銀共生的過程也為學生帶來不同觀點,「Oh Old!」團隊成員、成大工資管系學生林芳伊認為,社區營造並不是在幫助居民,而是與居民一起好好地生活,為彼此圓夢的過程。 「Oh Old!市集」以青銀共生做為市集的核心理念,可以在其中看見許多老少的有趣互動。 圖/邱海鳴攝
國際
第1667期
護馴鹿 英大禁耶誕展示
2017-11-29
【記者林曉榆綜合報導】對人們而言,耶誕節充滿歡笑,但對馴鹿來說,卻是受苦的節日。在英國,許多場所會引進馴鹿與遊客互動,這舉動卻違背馴鹿的本性。英國赫特福德大學(University of Hertfordshire)學生會於11月22日決議,今年學校的耶誕市集將不引進馴鹿當作展示,以此回應學生對動物福祉的訴求。 馴鹿性情害羞敏感,展場活動空間不足且人潮擁擠,使馴鹿背負龐大壓力。圖/彼得柏里提供赫大學生會每年都會舉辦耶誕市集,並設有馴鹿展示區,提供學生與馴鹿近距離接觸並拍照留念機會。赫大學生露西.凱芮(Lucy Currie)說:「市集有這樣的傳統令我感到震驚!」因此在網路上發起連署,邀請一樣關注動物保護議題的人一起阻止學生會引進馴鹿。學生會則在評估後,最終決定取消此計畫。赫大學生艾蜜莉.巴頓(Emily Barton)對學生會的決議感到高興。他談到,許多人抱怨市集的環境不適合馴鹿,不僅缺少足夠活動空間,馴鹿也易因人多而受到驚嚇。另一名支持者伊莎貝拉.安格絲(Isabella Agus)也認為,這樣的活動不僅不必要,還會傷害馴鹿。他解釋,馴鹿屬於野生動物,不應為了娛樂民眾將牠們帶離原生環境,逼迫牠們改變習性。他也指出,學生既然已成年,便有能力尋求其他的娛樂方式。但他坦言,很多人並不是很在乎馴鹿的權利,只是希望能與馴鹿拍照,並將照片分享到社群媒體。赫大學生李察德.華森(Richard Watson)卻質疑此決議的意義。他指出,即使馴鹿不到學校市集,仍有可能被帶到其他類似的場所。他進一步談到,馴鹿展示除了能讓飼養者擁有足夠資金照顧馴鹿,更具有教育意義,民眾可藉此了解馴鹿目前遇到的困境。巴頓反駁華森論點,表示馴鹿本來就不應被飼養,且仍有如廣告等更好的方式能夠傳遞馴鹿相關訊息,對馴鹿展示的必要性持懷疑態度。除了大學的耶誕市集,其實在英國各地皆會舉辦馴鹿展示。每年動物保護團體都會邀請民眾通報此類活動,希望藉此保護馴鹿。「幫助動物」(Animal Aid)活動經理陶德.彼得柏里(Tod Bradbury)表示,儘管沒有辦法計算英國有多少類似的活動,但光是協會勸導過的便有超過30場。他也解釋,馴鹿易因市集的照明、噪音以及人群而感到壓力,雖然牠們習於隱藏不適,卻可能導致健康問題。英國的馴鹿大多進口自較寒冷的斯堪地那維亞半島(Scandinavia),飼養問題也備受討論。根據英國農場動物福利委員會(Farm Animal Welfare Committee)在西元2013年的報告,進口的馴鹿多被飼養在封閉的空間,且未獲得合適的飲食,導致許多馴鹿死亡。彼得柏里認為,唯有禁止進口馴鹿,才能真正保障馴鹿的福祉。
生活
第1632期
女孩發聲 以故事易物
2016-10-10
【記者劉俊華高雄報導】高雄市政府社會局婦女館8日舉行「2016國際女孩日在高雄」,邀請女孩勇敢說出自己的故事,現場也設有交換分享市集,藉以故事換故事的理念,顛覆傳統買賣關係,讓人與人的互動更有溫度。 「2016國際女孩日在高雄」8日於社會局婦女館舉行,表揚和鼓勵女性勇敢發聲。圖/劉俊華攝為呼應今年主題「高雄女孩,勇敢發聲」,活動邀請女孩分享生命故事。輔仁大學德國語文系學生陳依靖回憶於在印度當志工的經歷,因為印度常有外國女性遭強姦的消息,家人因安全問題極力反對,但在努力抗爭後,最終說服家人。陳依靖表示,現今印度社會仍認為婦女是男人的財產,甚至連警察也抱著這種想法,令她覺得不可思議。此外,在父權主義的包裝下,「男主外女主內」的刻板印象根深蒂固,許多男孩都被迫成為童工,且受到種種不平等的待遇。這些經歷使她開始關注性別議題,後來更加入婦權基金會實習,決心捍衛女性權益。 「高雄女孩」輔大德文系陳依靖回憶在印度當志工的經歷,更使她關注性別議題。圖/劉俊華攝除了女孩們的故事分享,現場也設置「Mixing/覓思」一卡皮箱分享市集,參與者不用金錢買賣,只要分享自己的故事便能換到文創商品和它背後故事。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系學生楊曉涵、戴怡平、陳亦安組成「ㄓˇ賣ㄓˇ」攤位,她們推出內含各種紙質的小體驗包,發想起源自她們發現客人總是找不到合適的紙質,於是讓顧客先試再買。另外,三位高應大文創系的「神奇女孩」曾鈺卿、蔡宛耘、徐羽柔為解決農民大量的廚餘,因此與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系合作,回收果皮廢物再利用,製作出有天然果香的回收紙「台農紙」,上月更遠赴中國參賽並獲獎。 「ㄓˇ賣ㄓˇ」的陳亦安、戴怡平、楊曉涵,以再生資源造出文創書籤和與各種紙的體驗包。圖/劉俊華攝女人空間負責人、高應大文創系助理教授楊雅玲表示,以往國際女孩日皆是舉辦宣導、講座等活動,今年她打破傳統方式,把由文創系所經營女人空間佈置成交換市集,以創意活動跟大眾互動,讓年輕的女孩分享成長的故事,還有令女孩與參與者之間有更多互動。參與者高應大文創系學生陳亭妤認為一卡皮箱市集以故事易物十分特別,能用與平常截然不同的方式與人交流。
影音
第1623期
無私展示復古收藏 老物市集承載懷舊故事
焦點
2016-04-28
【記者蘇奕菲、黃婕台北報導】各式各樣的老舊物品陳列在攤位上,散發著歷史的氣息,這是承載了許多回憶的老物市集。以推廣環保為理念,希望民眾可以珍惜物品,回收再利用。在眾多攤位中,一個白色的勤勞身影穿梭其中,綁著被汗水浸濕的藍紅色頭巾,熱情的向民眾介紹老物的故事與用途,他是黃景彬,老物的愛好者。市集攤位老闆黃景彬表示:「最主要來這個市集的意義就是分享,我覺得二手就是分享。我會在我有限的知識裡,告訴他的一些來由、一些故事。」臉上掛著笑容,對於老物侃侃而談,黃景彬認為每一個老物的背後都有自己的故事。四十年前家裡使用的裁縫機,至今也成為擁有滿滿回憶的珍寶,展示在攤位上,等待著有緣人的賞識。黃景彬的一言一行中都傳達出對古物的熱情,他說:「古物的一個熱衷的程度就是說,平常叫你八點起來工作,你就覺得累,古物是一種嗜好的時候,兩點鬧鐘一響,我馬上跳起來,為什麼?因為你有那個熱衷嘛!」在收藏的過程中,黃景彬認識擁有同樣嗜好的德國女朋友,兩人認為與其將老物堆放在自家倉庫,不如開一間德式懷舊咖啡廳,讓民眾一踏進店裡,就能陷入回憶漩渦。小小的店面流露出復古的味道,連空氣中都飄散著老舊的氣息,彷彿回到了50年代柏林的老咖啡館。「我們把整個柏林的老咖啡館的觀念帶來台灣,做成像走進柏林一樣。柏林咖啡館就是那樣子,用的東西幾乎都是從德國的貨櫃直接來的。」黃景彬自豪地談著自己與女友經營的咖啡廳。老物市集中有不少像黃景彬一樣,致力於收集歷史古物的愛好者,藉由和民眾分享收藏,推廣珍惜老物的概念,把每一個獨一無二的歷史記憶,繼續延續下去。 https://youtu.be/OFo55km9PBc
藝文
第1611期
書香市集結合社區願景 移動書屋開進城南
焦點
2015-12-06
「時光攝影棚」展出多張城南地區珍貴影像。 圖/洪與成攝【記者洪與成台北報導】第15屆「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28日起一連兩天在牯嶺街登場。今年市集與「城南藝事」藝術展結合,以三台白色攤車展出當地的文化與記憶,同時邀請多所大學學生分享對城南社區的規畫與想像。透過不同角度結合窗、牆與屋頂的三座「移動書報攤」,一座展開如白色翅膀,一座好似攤開的書本,另一座就是間小屋,邀請人們走進「家庭書屋」、「名人書報屋」、「時光攝影棚」這三大主題。「家庭書屋」邀請位在城南的各博物館及藝文館舍志工,親手製作「生命之書」,回顧自己的生命歷程;「名人書報屋」由小野、林良等30位文化人,透過文字、影像等媒介,分享城南藝文群聚變遷的歷程,以及對未來的憧憬。 民眾在「家庭書屋」翻閱各博物館或藝文館舍志工親手設計的「生命之書」。 圖/洪與成攝「時光攝影棚」則展出多張城南的珍貴老照片,讓民眾認識地區的過去,進而思考未來發展可能。自日治時代開始,許多出版社、藝文設施、書店、博物館落腳於「城南」、也是文人雅士居住、交流之處,被認為是台北市文藝資產密度最高的區域。隨著捷運萬大線將通過南海路,當地街道與房屋也亟須重新規劃。長期參與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籌辦的「城南藝事」策展人、前台北市立美術館館長黃海鳴表示,本次市集特色在於融入對城市的規畫,兼顧學術性以及地區未來發展,希望吸引對改善居住環境有興趣的民眾一起投入。「一頁城南‧小歷史肥皂箱」於28日晚上登場。昏黃的路燈下的巨型白色帳篷,展出80多座學生設計的模型。台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系、南海藝廊全體實習生、華梵大學美術與文創系、中原大學建築系學生,上台分享他們實地走訪城南地區後的設計規畫與想像。中原建築系參展學生黃語婕希望利用不同材質打造屋頂與遮雨棚,製造不同的雨聲。另一位設計者歐宥辰則利用巷弄裡植栽、懸掛物的特色,讓陽光以不同的角度照進巷內,「讓路人體驗光的節奏」。黃海鳴表示,學生實地走訪社區,除了構築對社區的想像,也可以了解當地居民改善社區的需求。如果居民對於學生的設計有興趣,官方評估後也發現可行性高,就有機會實現這些提案。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今年邁入第15個年頭,黃海鳴表示,希望市集未來能持續與城南各大博物館合作,將市集擴大為聯合展覽,一同探討議題,加強博物館與生活間的連結。 市集中央擺設一頂巨型白色圓頂帳棚,展出中原大學建築系學生作品。 圖/洪與成攝 第十五屆牯嶺街書香市集盛大展開。 圖/洪與成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