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菲國政府欲強制恢復軍訓必修 大學生反彈聲浪四起
國際
第1799期
菲國政府欲強制恢復軍訓必修 大學生反彈聲浪四起
2024-11-15
【記者林以晴報導】菲律賓政府2023年提出再次將大學儲備軍官訓練團計畫(以下簡稱ROTC),強制改為所有大學生的必修課程,並將於今年12月審議相關法案。此舉引起菲律賓大學生反彈,他們認為政府應該保留學生的選擇權,不能強迫所有大學生兼顧課業與軍事訓練。組織「拒絕ROTC強制化(No to Mandatory ROTC Network)」10月31日在網路上發起連署,並在4日和其他青年團體聚集在菲律賓參議院外抗議,希望政府正視他們的需求並給予回應。 ROTC是菲律賓存在已久的制度,目的在於訓練大學生軍事生存能力,但此制度一直存在爭議。2001年大學生馬克.威爾遜.蔡(Mark Welson Chua)指控ROTC內部貪腐及虐待,隨後遭到謀殺,引發大眾憤怒,菲律賓政府因此整頓軍方,並將ROTC改為志願役。但現任總統小斐迪南.羅慕爾德茲.馬可仕(Ferdinand Romualdez Marcos Jr.)提出應恢復ROTC的強制性,以預防南海衝突。組織「拒絕ROTC強制化」在連署書內指出,若政府強制每位學生參加ROTC,將導致軍事機構介入學校運營,教師也須配合修改教學內容,使學術自由受威脅。 此政策也將對菲律賓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帶來許多不便。澤維爾大學(Xavier University - Ateneo de Cagayan)學生維亞.格雷絲.巴孔吉斯(Vea Grace Baconguis)提到,參加ROTC需要投入大量時間、精力和金錢,學生會被迫支付訓練費用,許多人無法負擔龐大的額外支出。他也認為若ROTC改為強制參與,會剝奪學生的受教權,他說道:「教育應該賦予我們力量,而非將我們推入僵化的框架。」馬尼拉雅典耀大學(Ateneo de Manila University)學生C同學(化名)也認為強制學生參與ROTC,將使所有學生被納入軍事機構管轄,帶來無條件服從的權威文化。 反對政府恢復ROTC強制性的抗議行動在菲律賓各大學遍地開花。巴孔吉斯分享,學生們持續募集連署書,也在社群媒體上發文,表達自身看法。「拒絕ROTC強制化」成員,同時也是菲律賓全國學生聯盟秘書長西傑.貝比斯(Ceejay Bebis)說:「我們正在進行校園巡訪和逐班宣講,也發起線上抗議,希望擴大連署參與度。」不過菲律賓政府目前仍未正面回應學生的抗議,巴孔吉斯認為,政府近年決策總是忽視年經人對教育的需求,因此,儘管連署和抗議已經引起迴響,政府仍可能繼續強制推行ROTC。但他同時對此議題的未來發展抱持正向態度,他堅定地說:「我相信如果我們的聲音夠響亮,政府還是有可能改變。」
影響自由排課權益 嘉藥藥學限制學生必修退課
校園
第1787期
影響自由排課權益 嘉藥藥學限制學生必修退課
2023-11-29
【記者胡王子行綜合報導】嘉南藥理大學藥學系日前於系務會議中通過決議,下學期開始禁止學生於必修課程更換班級修課。由於往年學生大多會依老師評價以及時間安排等因素進行換班,此舉一出也引起討論,許多學生認為侵犯學生自由調整課表的權利。系方則表示此決議並非強硬禁止,預計將在11月30日藉由師生座談讓學生進一步了解。 嘉藥藥學系過往換班為常見現象,學生也經常換班以求課表工整,但系方決議下學期將禁止換班行為,引起熱議。 圖/梁欣晏提供嘉藥藥學系必修課採取分班授課,同一科目會分配到不同教師,授課時段也不一,因此上課方式、給分標準以及與個人規劃皆為學生換班的考量。嘉藥藥學系三年級學生梁欣晏説:「學生會打聽適合的授課老師,也會將課程盡量規劃成自己方便的時間,以配合打工或者避免空堂太多。」嘉藥藥學系四年級的施詠心則提到,自己身兼其他課堂的助教,有時候也需要換班來避免影響工作。此外,藥學系的選課規範包含需修習十學分的外系選修課,梁欣晏表示,無法更換必修課時段也可能會因此錯失修習外系課程的機會。面對學生各種不同的換班因素,嘉藥藥學系主任王四切表示苦惱,「過往加退選環節,時常有學生申請退課、換課,但後續又想加回原本的課程,使得系辦應接不暇。」嘉藥藥學系四年級林彧謙則認為,不論基於任何理由換課,本就不該限制學生選擇想修的班級,利用換班把課程安排緊密一些能使學生假期不受個別課程中斷。梁欣晏也說道,不得換班的決議嚴重侵害學生安排時間的權益,讓學生自由規劃時間也是大學教育很重要的一環。 藥學系學生的發聲管道包含校長信箱、師生座談會、藥學系會員大會等。30日將舉辦師生座談會,王四切透露屆時將與學生溝通。 圖/林彧謙提供梁欣晏指出,此決議上路後,希望系方仍能傾聽學生理由受理退、換課,或者規範原班級修課人數低於一定比例時便限制學生換課。施詠心也說明,既然許多學生換課的考量是基於教師授課風格與評量標準,或許授課教師們在期末時能做出調整,避免各班分數出現過大差距,也希望教師在課程規劃方面透過會議達成一致性,避免不同教師課堂著重面向不同,減少學生修課疑慮。嘉藥藥學系學會目前已發放表單調查學生選課辦法修訂之看法,將會把意見數據化後呈報系辦。王四切則解釋,此次決議並非完全禁止退、換課行為,學生若有不可抗力之因素需退選或更換修課時段,如需固定就醫或有其他課程規劃等,將會以個案處理,後續也會舉行師生座談會,系方會搜集學生的疑慮,並與學生進行溝通,希望眾人能保持理性,一同討論解方。 政策實行後,若有特殊事由必須換班,王四切提到,將以個案方式處理。學生方則希望能盡量使教師授課面向固定,從根本解決換班需求。 圖/梁欣晏提供
本土語傳承保衛戰:現行教師與學生間的多重混亂
專題
第1778期
本土語傳承保衛戰:現行教師與學生間的多重混亂
2023-04-06
【專題記者吳冠緯、戴婧雯、彭嘉輝、李念庭、廖嘉嘉綜合報導】「我欲叫斑芝花,毋叫『木棉花』」教室裡,老師帶領學生朗讀著臺灣台語課文(註一)。從去年9月開始,根據文化部推動的《國家語言發展法》,本土語成為高中生的必修課之一。課程包含臺灣台語、臺灣客語、臺灣原住民族語等(以下簡稱台語、客語、原住民族語)。但隨著政策的實施,許多問題漸漸浮出水面。像是匱乏的師資導致客語、原住民族語課程無法正式開課,選擇這些語言的學生被迫跟著學習台語課程。或是不夠生活化的教材導致學生們難以快速上手等。剛上路的政策在進入校園後所遇到的困境有哪些?本土語課程必修化是否真的能達到初衷,保存各式母語文化呢?註一:臺灣台語為現行訂定之官方說法,然多數學校的臺灣台語課程仍以閩南語稱之。 臺北市立內湖高級中學本土語課堂中,台語因為是多數人選擇的本土語,由教師實際入班授課,其他本土語修習者以跑班形式學習。黃振彬於內湖高中教授台語,為了豐富課程,將台語廣告短片融入課堂,並以不同速度播放,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盡量理解內容。 圖/吳冠緯攝<b>本土語政策倉促上路 全體動員投入教育仍難達預期面對首次加入必修的本土語課程,在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的指引下,大部分高中都配合政策配合規劃課程,盡力安排師資或遠距課程,以期達成政策「傳承和保護本土語文化」的目的。但本土語文課程綱要修訂小組委員朱清義分析本土語教育,認為「目前要真的履行(本土語教育)課綱,還有很大一段差距。」實際在落實的過程中,校方的確面臨了政策進程緊促之下所帶來的窘況。「去年暑假,全國的教學組長、教務主任,只能說上窮碧落下黃泉地在找老師。」國立臺南女子高級中學教學組長張馨云無奈表示。對於本土語教育的推行,儘管他認同是一個很好的理念,但他也覺得政策推行面還是過於急促。而雲林縣立麥寮高級中學教學組長郭智威也認為,目前環境和師資等配套尚未到位。而除師資問題外,政策實施後也有其他的狀況出現。像是臺北市立內湖高級中學教學組長陳承遠分享近半年來的觀察,注意到學生和家長會疑惑為何要修習課程,而老師們也未必能夠了解這門的課程內容。為了實現落實文化平權、保護語言文化的理想,政府決定將本土語教育透過《國家語言發展法》,正式納入國民基本教育的各個階段。「一個民族的語言文化是國家的重要資源。」朱清義強調初衷,表示本土語的維護和發展是必需的。然而就目前校內的狀況來看,政府的期許似乎正逐步落空,趕鴨子上架的推動方式,不免令人擔憂本土語教育是否真的能夠達到預期效果。<b>教學現場問題一籮筐  學生反應成效不彰落實高中本土語教育的第二學期,目前的教師資源仍然匱乏,因此多數學校皆採取實體遠距並行的上課方式,然而遠距教學的授課模式,卻使學生產生對自身學習效果的疑慮。新北市立板橋高級中學黃同學反應,「老師在隔壁班實體教,我們班開Google Meet 聽,大多數同學都沒在聽,把這節本土語課當成自習課。」他認為在此情況下,本土語學習成效幾乎等於零。新北市立林口高級中學戴承睿也表示,自己原先不會說台語,以遠距的方式上課更無法集中精神,難以聽懂或跟上老師的教學內容,「班上同學大多都在滑手機,因此沒有太多收穫,不理解本土語上課用意何在。」對於遠距上課的學習成效,桃園市立羅浮高級中學教務主任詹坤達則認為取決於學生人數,他指出:「當學生數在五人以下時,老師有辦法與每個學生互動,因此遠距上課的成效不錯,但當學生數較多時,學習的成效就略顯不彰。」然而,內湖高中陳同學提到,即便只有自己與教師一對一上閩東語線上課程,有時會遇到網路連線品質不佳,聽不清楚老師的上課內容,因此遠距教學的成效仍存在爭議。不同於多數學校線上線下並行,臺南女中111學年度採全面實體的方式進行本土語教學。「我們覺得實體授課對學生比較好,因為有互動、有看到臉,學習成效也會比較好。」張馨云進一步解釋,校方透過多元排課方式,讓十九個班級的學生無論選擇何種語言,都能實體到班上本土語,並聘用全國唯一的台語代理教師吳嫣珉,擔任校內唯一的台語本土語教師,確保每個學生的學習資源相同。但張馨云也點出此做法無法作為全國統一準則,「臺南女中這種方式有幾個學校做得到?我們班級數夠多,才可以聘用吳嫣珉老師。」由於聘用代理教師須達16堂課才得以開缺,然而小學校班級數少,校方只能聘請教學支援工作人員(以下簡稱教支人員)(註二)或鼓勵校內教師考照兼任,但目前教支人員供不應求、校內教師負擔重,仍無法解決師資不足的問題。註二:具有特定科目、領域之專長,以部分時間擔任教學支援工作者。依各校實際授課時數核給鐘點費,每週時數不超過20節。本土語教支人員需取得中高級以上之能力證明及高中教支人員合格證書,才得以在高中任教。除了本土語課程上課方式的問題,還有部分學校出現學生無法修習所選本土語的情況。像是麥寮高中原先有部分學生選擇阿美族語、泰雅語和客語,卻因未尋得教支人員,最後只能讓學生去上台語課。郭智威無奈表示:「雖然主管機關有提供名單,但名單上的老師不想來、沒意願教,變成要靠人脈才有機會找到老師替學生線上上課。」當學生無法依其志願學習本土語時,似乎與原先「傳承各項本土語文化」的政策理念背道而馳。此外,課程內容與實際成效也是待解的問題。就讀臺北市私立東山高級中學李同學透露,由於上本土語(台語)的老師即為班上國文老師,真正上本土語的課堂大概只有兩節,其餘時間皆被拿去填補國文正課。「詞的部分雖有略懂一些,但口說的部分完全沒提升,特殊單字大概考完就忘得差不多了。」他認為,學校對於本土語並不重視,考試也只需要背題庫就能拿到滿分,因此自己高一上結束後本土語幾乎沒有進步。「本土語應該著重在『講』的部分,但我們只從紙本題庫中學到一些完全沒看過的詞語,平常生活中根本不常用到。」東山高中羅同學補充,本土語教學在教材方面也有明顯的不足,學校沒有提供任何課本或講義,老師發下的題庫內容也過於艱澀。臺北市立和平高級中學李同學有類似經驗,他表示雖然有本土語課本,但平常課堂上都在念課文,只能接觸到平時用不到的專有名詞,因此他認為學習效果不佳,期待未來本土語教材能更貼近生活。 高中本土語課程以台語為例,希望學生具備日常較欠缺的書寫能力,課堂間教師從課文延伸至句型,透過造樣造句讓學生熟悉台語文句型。 圖/吳冠緯攝<b>本土語危在旦夕 校園急救效果有限不僅學生對教材抱持困惑,在教學現場的老師也困擾於本土語的教材內容,「原本的教材太難了,編得不好,幾乎幫助不大。」臺北市立景美女子高級中學生物兼台語科教師游雲霞說道。他認為現有的台語課本參雜太多中文語法,這樣的台語並不「純」。他認為課本中應以生活化的對話取代難懂的文章,才更有利學生學習。內湖高中台語教支人員蘇世雄也評價:「這本課本(奇異果文創出版)幾乎沒有老師會選,不是不好,是因為太深了。」他認為該出版社的課本中選用許多台灣文學的文章,對學生的學習負擔大,僅適合作為課堂中的補充教材。實際上,本土語首度出現在高中課表,面對過去從未有人教過的課程,第一批任教的授課教師遇到的教學問題不只是教材。「這不是我的本科,又是第一年教授,對於教法甚至是學科內容都不見得熟悉。」郭智威分享,為了面對非自己的原授課科目,郭智威是自願額外參與本土語研習,以期增進教學能力。即便解決教師專業性的疑慮,課堂中學生的台語能力仍是第一線教師的困擾。以景美女中為例,游雲霞發現學生台語程度差異大。「當一門課中,學生程度差異太大時,老師(的熱忱)會被耗損掉,進而導致政策走向死路一條。」因此他認為學校未來可建立分級制度,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在課堂有所收穫。「現在這一屆高一,在國中時完全沒有接觸本土語,程度比小學生還差。」蘇世雄評價,並進一步點出此狀況難以改善的窘境。「高中階段升學壓力較大,本土語若不納入升學考試,難以引起學生注意。」同為內湖高中的台語教支人員黃振彬則持正向態度,他希望孩子們不要討厭本土語就好,課程中不給學生太多壓力,再慢慢帶起學生興趣。作為一堂高中必修課程,學生本土語程度參差不齊,程度低落者也不一定有心提升。各本土語的發展亦有不同課題須面對,以現階段而言,台語作為資源相對豐富的語言,仍然會出現不少問題,其他語言在教學上更是舉步維艱。黃振彬形容目前本土語的處境,指出現今華語作為強勢語言的社會下,台語是需送進急診室的語言,客語已到加護病房,而原住民族語更要戴上氧氣罩了。客語教支人員的黃脩雅即分享,目前任教於臺北市私立大誠高級中學的他,全高一僅一位學生選擇客語。「相較台語班上人比較多,成效上一定不同。」他說。由於只有一人上課,且課程地點被安排在圖書館,無論在設備、課程互動上都因此受限,許多課程設計在較少人選擇的語種皆難以實踐。<b>師資缺口成最大困難 多元任教管道填補仍未果目前擔任本土語課程的師資來源複雜,主要以在職教師兼任、教支人員與教師直播共學三種構成。無論是教支人員或在職教師,都需要取得本土語檢定才可任教。儘管因應本土語教育政策,部分師培大學已設立各本土語的師培課程,期待培育專業性高的本土語的專任教師。然而,由於較晚設立,且學校多優先將教師的聘用額度用於升學科目,難留額度給本土語師資,所以很少開缺。因此以實體授課而言,仍然多以在職教師兼任與教支人員為主。以游雲霞為例,他屬於自願兼任台語科的在職教師,在政府鼓勵在職教師考取檢定前,他基於對台語的興趣,就先行報名並順利取得中高級的可任教標準。然而,並非所有老師都有此熱忱承擔,本土語教育上路後,在麥寮高中擔任教學組長的郭智威,正因找尋師資未果,只能自己額外負擔校內台語課程,「起初有鼓勵校內老師考檢定,無奈參與狀況不佳,只能自己跳下去做了。」他苦笑著說。除了在職教師外,作為補足師資缺口的教支人員也在新政上路後遇到過去未曾遇過的難題。按照原本師資招聘規則,教支人員需通過「高級中等學校閩客語文教學支援工作人員認證考試」才能在高中任教。但因為通過人數太少,各校行政人員找尋合格教支人員難度過高,國教署逐步放寬標準。蘇世雄分享,不少像他一樣過去在小學擔任教支人員的老師,在調整招聘規則後紛紛加入高中本土語師資的行列。然而,面對不熟悉的教學對象,許多教支人員需要調適不一樣的師生互動。「高中生是半個大人了,不能再用對待小學生的方法上課。」黃振彬評論。陳承遠也表示,不少教支人員向他反映在教學上挫折感很大。不僅是台語,各語言皆面臨數度放寬招聘教師標準的狀況。「這個政策超級髮夾彎。」張馨云直率說道。他分享,原本政府對師資要求高,但後來尤其在原民族語的部分,由於真的找不到授課教師,因此認定只要是「耆老」即可,但法規上對於耆老的定義模糊,根本無法可管。 黃振彬是少數通過「高級中等學校閩客語文教學支援工作人員認證考試」的教學支援人員,對台語教學充滿熱忱的他,分享台語是擁有八個聲調的語言,是具有音樂性的語言,有別於台灣語言系統中的其他語言。 圖/吳冠緯攝<b>文化保存有賴制度完備 盼正式師培解師資問題如同多數科目,本土語同樣設有師培管道。然而,現行環境卻無法提供師培生一展長才。像是校方幾乎沒有開設客語專任教師的缺額,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邱祥祐表示,「羨慕其他同學,其他科目不怕沒課教。」作為一名客語師培生,除了完成自身學業,考取檢定外,還須經過實習才能進入教學現場,將所學傳承。但他點出現況,提供客語實習的學校非常稀少,學校開辦專任教師的職缺幾乎為零。從長遠來看,為了彌補本土語教學人力空缺,大學端透過師培管道與增設在職進修第二專長學分班(以下簡稱二專班),試圖培養未來本土語專業師資。師培生和二專班不僅需要學習語言,課程中更包含文化、文學,相較參與36小時培訓的教支人員,師培生與二專班學習更為廣泛。但由於現行本土語政策每週僅一堂課,有限的授課時間難以突顯師培生所學習的專業。根據問卷調查結果呈現,多數同學反而認為教支人員教學專業且有趣,新北市私立辭修高級中學汪同學表示,「校外的感覺會比較專業一點,畢竟只專門教本土語。」顯示校方目前仍然缺少聘請師培生的動機。協助客語中高級檢定培訓研習課程的邱祥祐則是表達,對於僅透過考取檢定,在學校有其他專業科目的老師,擔任本土語教師有矛盾感,「我們(師培生)修完這麼多客語的課程,客語的語法教學、教學導論、教案撰寫,好像我們存在就沒有那麼有意義了。」邱祥祐期盼教支人員僅是暫時措施,並提供師培生更多的教學機會。擔任台語二專班的指導老師陳彥君回應,針對教支人員、考取中高級檢定的專任教師,目前教育部有祭出「六年條款」,希望在六年內培養足夠專業師資,並讓救急的教學支援人員順勢退場。不過實際上師資人力缺乏是否能夠藉由師培生與二專班補齊仍有疑慮。陳彥君表示,「儘管每間大學每年培養75到100名教師,由於本土語實施包含國中端,會瓜分高中段端的教師名額,恐怕未來師資仍然缺乏。」目前礙於政令實施過於倉促,儘管已有多間大學致力培養人才,仍然無法立即填補現場的師資缺口,導致許多學校在111學年度開學後,仍須招募本土語教師填補缺額。「若要等待老師培養完善,在培養期間內,已經獲取資格的老師要做什麼?他們同樣需要工作,所以師資問題,在推動語言時,是一定會遇到的。」針對政令實施急促的疑慮,國家教育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林佳怡回應,在二十年前推廣國小本土語教育時,也面臨相同問題,然而等到一切就緒再推動是不可能的。回頭看國小本土語政策,經過培育現今體系已經非常成熟,林佳怡認為現行高中本土語政策會如同當時國小的本土語政策逐漸完善。儘管本土語政策實施在師資缺乏、上課方法迥異的情況下,是否能達到增進學生本土語能力的目的仍有疑慮,不過目前師培生作為解方,希望能夠藉由完善教學體制,帶給學生良好的學習環境。已有豐富教學經驗的黃振彬強調,期盼由年輕人接手傳承本土語的精神,「我認為要讓年輕人進來,我們這個世代要慢慢淡出。既然他們去念台文所,都有教師證,他們是專業的。」語言的功能不僅是作為溝通的媒介,背後所乘載的文化也同樣需要記住。期盼未來健全本土語教育,將台語、客語、原住民語、手語妥善保存與復興。
服務學習列必修 中正學生憂課程單一化
校園
第1776期
服務學習列必修 中正學生憂課程單一化
2022-12-21
【記者李念庭綜合報導】國立中正大學學生會於14日發布服務學習制度(以下簡稱服學)第二次專門委員會與公聽會的會議內容,文中提及「廢除服學必修」的聲音仍被校方視為少數意見,公聽會上學生的發言也並未被校方採納,目前學生會推動「服學選修化」的情況並不樂觀。 國立中正大學服務學習制度第二次專門委員會中決議,尊重學生代表堅持將服學由必修改成選修的立場,並請學生依流程提案至服務學習委員會進行審議。 圖/國立中正大學學生會提供中正大學廢除服學的爭議存在已久,去年學生也曾發起連署,將「社會服務學習選修學分化」提案至校務會議。在第一次專委會中,校方決議通過將服學課程全面學分化,而將必修改為選修與否,則需召開公聽會傾聽各方意見。中正學生會會長陳紹安強調,服務應出於自願,但必修本身就具強迫性質。他呼籲校方應將服學選修化,以主動服務取代強迫服務,才能提高服務的品質。服學公聽會中,通識教育中心主任胡維平說明,社會參與及服務精神為學生需具備的核心價值,若將其改為選修,恐造成修課人數大幅降低,並對社區造成衝擊,進而影響中正名聲。因此,他建議服學維持必修,僅須朝全面學分化發展並持續優化課程。然而,陳紹安指出,服學全面學分化後,學生將無法藉由社團與個人校外活動取得服學時數,僅能在校內開設的課程中獲得學分,「這導致服務學習的種類被限縮,課程類型不夠多元。」同樣支持廢除服務學習必修的中正資訊管理學系王紫緯分享,大一時曾參加返鄉服務,因此不必再額外修習其他校內服學課程。然而,本學期全面學分化後,服務學習僅剩課程型內容,學生少了其他獲得服學時數的管道,也無法再利用長假時完成服務學習,僅能在學期中另外抽出時間參與,造成多數學生更大的負擔。中正地球與環境科學系李承恩也認為,在課業繁重之下仍需花時間處理服學課程,讓他產生「被迫去服務」的感受,無形中成為一種壓力。 學生先前可透過返鄉服務獲得服務學習時數,然而本學期服學學分化後,學生僅能透過校內開設課程進行服學。目前學生會仍持續推動廢除服學必修、服學選修化。 圖/取自國立中正大學官網對此,在第二次專委會中,校方決議若服學仍維持校訂必修,將會規劃配套措施,開設多元化課程與認證型課程,確保學生能以不同管道獲得服學時數。中正秘書室媒體公關中心行政佐理員林婉茹也提到,針對服學相關措施與改制,相關單位目前仍在研擬跟規劃當中。對於未來廢除服學必修的可行性,陳紹安認為,由於國內大部分學校服務學習仍是校訂必修,若他校的學生並未針對服學必修提出質疑,恐將難以推翻服學必修。但他也表示,接下來學生會將持續監督校方是否確實執行配套措施,並繼續推動服學選修化,期望學生的意見能被校方採納,讓服學相關制度更加完善。
臺大國文免修門檻高 再掀大學國文必修爭議
校園
第1756期
臺大國文免修門檻高 再掀大學國文必修爭議
2021-11-03
【記者李昀璇綜合報導】國立臺灣大學於本學期實行國文免修制度,由中國文學系研擬,若學生想報考免修考,須達大學入學學科能力測驗國文15級分,且兩題國語文寫作能力測驗皆拿A等第,才能進行申請。在通過認證考試後,始得免修國文。然而,本學期國文免修考申請人數僅有59人,與原先預期的800人相差甚遠,使部分學生代表質疑免修考報名門檻設定過高。 國立臺灣大學於本學期實行國文免修制度,由中國文學系研擬,規定學生須達學科能力測驗國文15級分,且兩題國語文寫作能力測驗皆拿A,並通過認證考試,始得免修國文。 圖/李昀璇攝為了給予國文能力較佳的學生更多修課選擇,臺大中文系因應各院提議,提出《國立臺灣大學學士班大學國文免修施行要點》(以下簡稱為《國文免修辦法》)。針對門檻設置,臺大中文系系主任張素卿說明,由於近年來國內越加重視學生的寫作能力,因此除了設定學測國文15級分,也一併將國寫測驗成績納入門檻。而在估算預期通過門檻的人數時,張素卿表示,原先粗估校內每年獲得國文十五級分的1000位新生中,大約會有3/4的同學國寫測驗知性題與情意題成績兩題皆達A,意即將會有750至850位同學符合門檻,再取中間值800位作為預期人數。針對系上研擬的國文免修制度,臺大中文系學生彭浚濡表示,由於大學國文包含系上必修的先修課程,因此大多數同學並無免修意願。但是,談及嚴苛的免修考門檻,他坦言道:「不得不說中文系裡面的確很多人沒有達到這個門檻。」他也指出,系上開了許多古典文學課程,但免修考門檻卻是看重作文成績,「如果今天國文課程都轉變以寫作或現代文學為主,那以作文成績來評比並無問題,但現狀並不是這樣。」顯示免修考門檻不僅過高,其中注重的寫作能力也與當今國文課程注重的古典文學素養不相符。 由於大學國文課程中,包含一堂系上必修的先修課程——〈先秦兩漢文選〉,因此中國文學系的多數同學沒有申請國文免修的意願。圖為國立臺灣大學〈先秦兩漢文選〉課程使用的課本。 圖/李昀璇攝綜觀免修核准名單,醫學系學生就占了1/4,卻未見一位中文系學生,顯示多數人可能皆不及申請門檻。事實上,去年六月中文系在教務會議中提出《國文免修辦法》時,部分學生代表就已質疑免修考門檻過高,將導致許多學生因達不到門檻而被阻隔在外。「那時候教務處和中文系站在同一邊,掌握會議秩序,且擁有人數優勢,就被壓過去了。」臺大學生會長張承宇表示,雖然當時學生代表嘗試爭取更多討論時間,最終仍未成功。在10月22日的教務會議中,學生代表質疑免修考門檻過高,導致申請人數僅59人,與預期的800人相差甚遠。中文系教師代表則解釋,免修考申請人數過少的原因可能為:學生想修大學國文、學生考試意願低。對此,前教務會議電資學院學生代表葉泓佑認為,學生的確可能因為不便到校考試,而降低參與意願,然而,「就算考過免修考,得到學分,一樣有權利修大學國文。」他指出,學生並不會因為想修相關課程而放棄免修機會,認為中文系此說僅是無稽之談。針對免修制度的修訂,張素卿則表示,未來會再研議放寬國寫測驗成績的標準,目前也正在尋求相關數據,希望依賴可靠的資料訂定適當的門檻。今年六月的教務會議上,臺大學生會曾提案將大學國文必修課程通識化,然而最終並未通過。「這些能力培養為什麼要被大學國文壟斷?」主張大學國文必修通識化的張承宇強調,學生會並不完全否定大學國文的內容,而僅是希望改採通識化,讓學習更具彈性。學生不僅擁有更多選擇,不被必修課程綁住,中文系老師也能根據專業,開設更多元與現代化的課程,吸引真正希望學習國文領域知識的學生。「必修課代表畢業生都應該要具備這門課培養的能力,但大學國文到底要給我們什麼能力?」張承宇認為,其他課程也能培養中文系強調的寫作與思辨能力,且大學國文的課程內容差異大,例如新詩或小說賞析與老莊思想就難以與其連結,但是哲學概論與社會學就都能訓練思辨能力。然而,雖然大學國文也有開設寫作課程,但葉泓佑表示,大學生需要學習的是學術寫作而非文學寫作,因此和學生期望的課程內容仍有落差。 國立臺灣大學學生會於今年六月教務會議上提案,希望將大學國文必修通識化,然而最終提案失敗。圖為大學國文課本示意圖。 圖/李昀璇攝對此,張素卿認為,通識課程是培養學生在不同學術領域間進行對話,而必修課程則是培養各領域皆須必備的基礎能力。他表示,每個科目都會涉及閱讀理解與寫作能力,且語文能力增強更能夠有效整合、深化專業知識,而大學國文與英文都是屬於基本語言能力,因此不僅是英文,國文也有作為必修課程的必要性。針對學生的質疑,張素卿表示,未來會持續追蹤學生與職場注重的語文能力,更改課程設計。雖然目前國文免修申請人數不如預期,但張素卿提到,過去校內推動英文免修制時,經過三年的時間才研議出理想的制度,並實際符合預期的申請人數。而國文與英文同為基本語文能力,他也期許能透過儘早修正國文免修制度,以在三年內達到預期效益。張承宇則表示日後會繼續統整學生的意見,持續進行倡議。
社團學分列必修 南臺科大生憂課外安排受限
校園
第1730期
社團學分列必修 南臺科大生憂課外安排受限
2020-10-01
【記者王崴漢綜合報導】南臺科技大學學務處課外活動組於9月10日提出「社團學分化」新學制,其中適用於大一新生的「社團參與課程」引發學生質疑,新制要求學生參與社團活動以獲取必修學分,可能影響學生自由安排課外活動的權利。根據南臺科大官網資訊,學校針對不同年級規劃社團學分。其中大一新生適用的「社團參與課程」最受爭議,學生加入社團並參與四次以上社課,每學期能得8分;另外,也可參與學校核可或舉辦的活動,例如校園新生演唱會等,每次可得2到10分。學生需得60分,才可修得必修學分。 南臺科技大學學務處課外活動組於9月10日提出「社團學分化」新學制,其中為促進學生積極參與社團活動,規劃大一新生適用之「社團參與課程」。圖為示意圖。 圖/國立政治大學韓流舞蹈社提供 南臺科技大學大一新生適用「社團參與課程」,學生加入社團並參與四次以上社課,每學期能得八分;另外,也可參與學校核可或舉辦的活動,例如校園新生演唱會等,每次可得二到十分。學生需得60分,才可修得必修學分。圖為示意圖。 圖/國立政治大學韓流舞蹈社提供南臺科大多媒體與電腦娛樂科學系學生顏慈亮表示,他原計劃課後打工或加入讀書會,新制恐影響他安排活動的時間。該校設計相關科系學生A(化名)更指出,系上學生作業量龐大,平時缺乏閒暇時間,他個人在課餘也接設計案,社團學分將壓縮原先就不足的休息時間。新學制亦有內容訂定模糊的問題,例如每個活動獲得的確切分數為何,尚無統一規範。南臺科大學生麥麥(化名)直指,學校將社團納入學分雖有背後考量,但目前對學生而言恐徒增畢業門檻。 南臺科技大學學生麥麥(化名)直指,學校將社團納入學分雖有背後考量,但目前對學生而言恐徒增畢業門檻。圖為示意圖。 圖/國立政治大學愛愛會提供針對學生質疑,南臺科大學生會會長葉羽彤則回應,學校推出此政策,是希望社團學分能促進學生活躍於校內活動,而非3C產品。且校方亦開放活動等管道獲取分數,並非強制學生參加社團,而學生會與學校目前皆尚未接獲不滿新制的投訴。南臺科大學務處課外活動組組長詹志明則表示,未來將提供新制更多公開說明。 南臺科技大學學生會會長葉羽彤回應,校方並未限制學生必定參與社團才能得分,只要是校內單位經過申請核定所辦理的活動,學生都能藉由參與活動獲得分數。圖為示意圖。 圖/國立政治大學交響樂團提供事實上,南臺科大並非首間推行社團學分化的學校,淡江大學、大仁科技大學亦規劃必修社團學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則開設社團專業培力學程。其中,推動社團學分化已達第九年的淡江,規定學生須在畢業前至少參加三次、主辦一次社團活動。淡江經濟學系學生陳昱瑄表示,由於原先就規劃參與課外活動,對他而言影響不大,但他認為,若學生無意願參與社團,學分化反而將淪為形式上的認證。而淡江管理科學學系學生胡䜜潣更進一步指出,部分社團為了招生或取得社費,提出「買認證」方案,只要交社費,不需參加活動就可得認證。他建議,學校可考量改為選修學分或放寬標準。
中正納程式設計必修 恐妨礙學習自由
校園
第1669期
中正納程式設計必修 恐妨礙學習自由
2017-12-13
【記者陳潔慧台北報導】因應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國立中正大學將「邏輯運算及程式設計」相關課程列為必修,雖學生多次提出質疑,但校方11月27日已將計畫上報教育部,待核定通過。學生會認為此舉已影響到學生「學習自由」之權利,望校方能開啟溝通管道。教育部「高教深耕計劃」中將「運用程式語言之能力 」列為績效指標,中正校方擬定計畫將「邏輯運算及程式設計」相關課程列為必修,但學生會發聲明表示學術自由是大學自治的最低要求,不應強制學生學習。學生會會長陳品妤表示若校方希望學生具備某能力,應開設課程,讓學生自由選擇,而非強制學生修習;中正化學暨生物化學系學生潘鈺凱也認為,雖然資訊能力在現代越來越重要,但程式設計對文學院等科系較無實用性,設為必修太過極端。中正校長馮展華於會議上表示,中正推動AI應用 作為深耕計畫學校特色,強調未來是資訊時代,應培養學生能力,日後將建造人工智慧實驗場域,望學生多參與、學習。中正外國語文學系學生李佳欣也表示,練習寫程式能多一份能力,對未來或許有幫助。在「通識教育修業規定」修正案會議過程,校方對學生於必修課程的質疑表示,待高教深耕計畫書報部後,再進行相關討論程序。與會學生代表認為此案與深耕計畫密切相關,應先討論而後報部,但校方有意使計畫為優先,快速通過。陳品妤指出,若是教育部批准通過,便難有與校方有談判餘地,屆時學生只能被迫接受計畫內容。陳品妤也認為校方是將資訊能力測驗變相操作,轉嫁到必修課程上。六月中旬,中正3600多位學生連署要求廢除資測畢業門檻,校方招開會議將此案交付委員會,但至今仍未招開會議討論,同時又進行通識教育修正案,將資訊等課程列為必修。陳品妤提到,廢除資測的學校日益增加,去年嘉義大學已廢除,但中正卻以其為特色,他表示校方認為資測能讓學生出社會後具備更多能力,但校方針對資策僅開設一門課程,教學範圍狹隘,對學生能力增進並無幫助。資測臨時委員會委員、中正財務金融學系葉枝生認為學校繞過了委員會,重新設立了一個新的畢業門檻,委員會的功用已蕩然無存。他提到,若校方要成立必修,需針對各系學生所需要的資訊能力,開設適合課程。陳品妤表示,希望學生有管道能夠發聲,若校方態度持續強硬,不排除以大法官《釋字第380號》中闡述之學習自由,向教育部提出申訴。通識教育中心表示報部後仍有許多變數,若學生有疑慮,待教育部核定後,將開會討論相關細節,屆時仍能討論。
學生打工前的必修課 慎選工作保權益
校園
專題
第1657期
學生打工前的必修課 慎選工作保權益
焦點
2017-06-09
互動式網站請按此工作評分【專題記者張寬逸、楊進傑、張碩、鄭雅方、黃慧文綜合報導】2016年7月4日,數十所大專院校學生至教育部門口抗議「學習型助理」為「假學習、真勞動」,要求教育部廢除「專科以上學校強化學生兼任助理學習與勞動權益保障處理原則」,回歸勞僱關係認定。國立政治大學社會所學生高若想甚至將雞蛋砸到當時的教育部高教司專委頭上,於今年(2017)3月被判處拘役20日,高若想表示,將提起上訴。2015年6月17日,自勞動部與教育部先後頒布《專科以上學校兼任助理勞動權益保障指導原則》與《專科以上學校強化學生兼任助理學習與勞動權益保障處理原則》(以下分別簡稱《指導原則》及《處理原則》),將學生助理分為勞僱型與學習型。勞動部頒佈之《指導原則》,旨在讓學生助理能夠比照勞工,受《勞動基準法》保障;然而由教育部頒佈的《處理原則》卻將在校內工作之學生助理區分為「學習型助理」與「勞僱型助理」二類,其中,僅有勞僱型助理被視為和學校間有傭僱關係,學習型助理則被排除在《勞基法》外。5月18日,教育部訂定《專科以上學校獎助生權益保障指導原則》,今年8月1日起學習型助理將改稱「獎助生」。高教工會代表批評,教育部寧願在今年度(106年度)大學預算中補助「學習型助理」的商業意外保險(約2.9億元),也不願意用同樣的經費直接幫各兼任助理保勞保。 2016年12月23日,數個學生團體在教育部前針對「教學助理全面勞僱化」的議題提起抗議。圖\鄭雅方攝助理定義惹議 學習型、勞僱型難分清根據教育部的《處理原則》,學習型助理應以學習為主要目的,而非以獲取報酬為目的,學習又區分為課程學習與服務學習二種;若工作內容不是上述二者,就應該被定義為勞僱型助理。由於勞僱型助理受《勞基法》保障,校方有替學生投保勞、健保之義務,另應提供最低基本薪資,不得拖欠。根據《勞工保險條例》,有投保的助理享有各種保險給付,包括失能、傷病等。擔任勞僱型助理時的保險時間,也會計入未來可領取老年給付之年資內。由於學習型助理缺少這些勞動相關法規保障,對學習型助理之定義應更加慎重,學生也應該嚴格審視自己的工作內容。去年7月13日,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聯合勞動部與教育部推動之「生助理聘用勞僱化規畫」專案報告中,立委蘇巧慧便指出,政大曾以「暑期計畫學習型臨時性人員」招募助理,然而工作內容卻包含環境清潔,顯然有勞動事實,不應被定義為學習型。擔任科技部計畫學生專任助理的江同學表示,她的工作內容是替教授約訪,並取得受訪者之工作資料,對自身的學習並無幫助,僅是做資料的處理、整理,按照教育部的定義,不應歸為學習型助理,除此之外,校方還時常拖欠薪資。任職政大校內EMBA勞僱型助理的小彬(化名)表示,在辦公室內常看到學習型助理需要替老師或學生處理行政上的事務,然而,行政雜務的處理不應是學習型助理的工作範圍。 學習型助理和勞僱型助理的定義比較。製圖/黃慧文 資料來源/教育部教育部修改指導原則 遭批「換湯不換藥」為了解決助理勞權爭議,教育部於2017年5月18日修改原有的處理原則,變更為〈專科以上學校獎助生權益保障指導原則〉(下簡稱:〈獎助生原則〉),希望能夠清楚地界定學習型與勞僱型助理的界線,除了將原「學習型助理」更名為「獎助生」,並規定須加保商業職災險。未來聘用獎助生前要舉行課程會議,以確定獎助生的工作範圍確實不涉及非關學習的勞務,其中至少要有十分之一的學生代表參與,負責對校方的監督。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集體協商中心、法務中心研究員李俊璋表示,主管機關把學生定義成「擁有勞工身分」,但同時又是「學生」,依照兩者分離的邏輯去修法。但他認為,其實學生在提供勞務,並同時進行學習,事實上「勞工」跟「學生」的兩種身分是並存的。李俊璋表示,根據〈獎助生原則〉的第四點(註【1】),會造成身分上的認定更加模糊。他強調,認定原則會使技專院校的學生的校外實習被認定為無對價僱傭關係,造成勞動條件保障的不足。弱勢學生也被納入獎助生補助的範疇,條文中明確規定「安排學生參與學校規劃之『無對價關係』之服務活動」,李俊璋認為這很矛盾,校方規定弱勢學生若未達到一定的服務時數,必須去補服勞務才能拿到獎助,這已經是個明顯的勞務對價關係。政大勞動權益促進會的徐子為同學表示,學校應該無條件給弱勢學生補助,讓他們不用工作就能維持生活,不應用時數來換。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師大分部成員陳炳權認為,雖然〈獎助生原則〉規定要為獎助生(學習型助理)保商業職災險,但實際上仍是規避行勞務之實的學習型助理的身分。保了商業險,等同於將原先用來補助公共體系(勞保)的金錢,轉移到私人財團手中。陳炳權認為,因為教育部態度消極、學校不願動用原有的經費來支付保險,這和總統提出的「高教公共化」口號背道而馳。關鍵在於高教預算必須提高。在教育部頒布獎助生原則的一周後,包含政大勞動權益促進會等數個青年勞團,便召開記者會批評教育部此舉是「換湯不換藥」。全教總李俊璋則表示,《大學法》第33條、司法院大法官563號解釋都有提到,任何大學的學則訂定,都必須要有學生代表出席參與討論。根據〈獎助生原則〉第九點中規範,各類獎助生權益保障、申訴及救濟管道及處理程序,應納入「學生學則規範」,學生依照法律是可以得到在會議中表達意見的空間。高教工會指出,校內的勞資爭議申訴管道缺乏工會代表參與,容易遭校方控制。陳炳權表示,很多學校會盡量避免學生來干涉校方的勞動條件。「勞資爭議的申訴平台不應該在資方的平台之下,應是由更上級的機關來協調處理勞資爭議。」李俊璋建議,會議中可以納入實務工作者、民間組織的人事等第三方,避免學校以操控法定人數的方式,掌控勞資爭議申訴會議。再者,工會學生代表可以和校外勞權組織多做連結,以掌握資訊的優勢。「最重要的是,會議的紀錄要透明、公開。」若校方仍持續控制著勞資爭議申訴平台,建議同學可以申請各縣市勞工局所提供之外部勞動申訴、檢舉,透過公權力的介入保障自身權益。&nbsp;勞健保不重要?專家說給你聽納保爭議未息,勞健保究竟能夠提供哪些權益保障呢?蔡晴雨律師曾在她的文章表示,勞保是透過國家與僱主和勞工共同分擔保費的方式,讓勞工能在工作期間或退休後獲得一定的保障;包括生育給付、傷病給付、失能給付、職業災害醫療給付、老年給付以及死亡給付。陳炳權表示,勞健保是社會運作的基礎項目,是必須品,沒有選擇性,只要有勞動事實就必須要保勞健保。「教育部讓學校彈性定義助理身分,容易讓學生被定義為學習型助理。」根據《勞工保險條例》第六條,擁有五名員工以上的僱主有義務幫勞工投保勞保。全教總李俊璋表示,若僱主沒有投保,對於學生發生職災、職業病,甚至是年資,都會產生影響。他坦言:「尤其是上班路線中的通勤職災,很容易讓沒有經濟能力的學生造成極大的損失。」然而有些校、資方時常以人事成本增加,負擔變重為由大量刪減校內勞僱型的工作名額,甚至是向學生喊話,表示保了勞健保之後,學生薪水會縮水,讓學生選擇去當學習型助理。針對這些現象,全教總李俊璋表示,勞動關係中,最需要確保整體勞動環境的健全,「如果學校單純為了節省成本,而造成學生發生職災或是職業病等等,就是沒有維護學生的權益。」健保署規定,無工作者應依附配偶或直系血親,以眷屬身分到其投保單位辦理投保。勞促會同學徐子為舉例,假設某學生家人的薪資為五萬,該學生依附家人投保的金額將是712元;若以自己的薪資投保,假設一個月薪資6000,健保仍必須用最低薪資21009元計算,投保金額是296元,每個月即可省下416元。除了校內工讀,學生在校外打工也需要注意自己的權益,否則自身權益受損卻不自知。根據本專題小組在政大發出的146份有效問卷,63%的學生打工沒有簽訂書面勞動契約。另外,有19.2%沒有保勞保或就業保險,22.6%沒有保健保,22.6%沒有支付加班費。很多學生並不清楚法律給予的權益保障,政治大學國貿學系黃同學(化名)表示,找第一份打工時,因為不清楚勞健保相關規定,未以此作為選擇工作的標準。歐語系同學(化名)則認為,短期打工有無勞健保不影響她的選擇。 了解應有權益 免於不法剝削學生應該如何保障自己的勞動權益?針對僱主未依法保勞健保,政治大學法律系副教授林佳和分析,若僱主連勞健保都沒有保,很難期待他在其他方面會是個「守法者」。遇到這樣的僱主,要盡快想辦法離開。若已經工作了一段時間,應勇於檢舉,不要忍氣吞聲。蔡晴雨律師建議,若是遇到僱主有違法情形,除了可以向勞保局檢舉,也可以向僱主請求賠償或是提出調解、訴訟。「如果真的不想做可以和老闆表明違法並終止勞動契約,要求老闆給付資遣費。」高教工會陳炳權表示,針對打工單位,申請勞檢其實算是最簡單的方式。他強調一定要具名,「因為勞檢單位人力吃緊,所以常常選擇不處理某些匿名的案件。」陳炳權也建議學生,可以加入各校勞動組織(如工會)或參與勞權社團(例如政治大學學生勞動權益促進會)。蒐集多個個案,再一次檢舉,效果會更好。全教總李俊璋認為,預防勝於治療,勞方相對資方弱勢許多,在進入打工環境之前要了解並排除不適合的場域。他建議學生可以多詢問學長姊的經驗。另外可以透過勞動部台灣就業通網站,或進入教育部青年發展署的網站下載「校外工讀自我檢核表」,來檢視工作環境、勞動條件是否合格。許多同學因為與僱主熟識,當權益受損時,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對此,李俊璋表示可以理解學生的心態,但若過度陷於人情,反而會損失法律上應有的基本保障。他建議學生在勞資糾紛發生時,可以先透過學生會、校內工會或其他NGO先進行協調。他相信,店家和學生若有不錯的關係,協調過後的結果並不會太差。李俊璋表示,學生對勞動保障條件都應有一定的認識,他呼籲政府可以透過政策形成或監督,讓民間、政府提供學生更多的工作選擇,讓學生在進入工作環境前,能充分的選擇適合的工作單位,避免進入勞動條件差的單位,影響自己的權益。&nbsp;&nbsp;&nbsp;註【1】:〈專科以上學校獎助生權益保障指導原則〉第四點四、大專校院獎助生參與以學習為主要目的及範疇之教學研究活動,或領取學校弱勢助學金參與服務活動之附服務負擔助學生等,非屬於有對價之僱傭關係;其範疇如下:(一)課程學習:1、指為課程、論文研究之一部分,或為畢業之條件。2、前課程或論文研究或畢業條件,係學校依大學法、專科學校法授權自主規範,包括實習課程、田野調查課程、實驗研究或其他學習活動。3、該課程、論文研究或畢業條件應一體適用於本國學生、外國學生、僑生、港澳生或大陸地區學生。4、符合前三目條件,未有學習活動以外之勞務提供或工作事實者。(二)附服務負擔:指大專校院為協助弱勢學生安心就學,提撥經費獎助或補助學生,並安排學生參與學校規劃之無對價關係之服務活動。前項獎助生,不包括受學校僱用之學生,及受學校指揮監督,並以獲取報酬為目的從事協助研究、教學或行政等工作,而應歸屬於有對價之僱傭關係之兼任助理。
吟詩賽不再納入必修課 輔大生自主參與
校園
第1634期
吟詩賽不再納入必修課 輔大生自主參與
2016-10-27
26日輔大中文系於百煉堂舉辦「第21屆紀念傅試中老師古典詩詞吟唱比賽」。圖/輔大中文系系學會提供【記者葉冠吟台北報導】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26日舉辦「第21屆紀念傅試中老師古典詩詞吟唱」比賽,比賽強制大一至大三全體學生參與,並納入課堂成績,制度已惹議多年。今年學生首度成立「輔仁中文的詩詞吟唱也要轉型正義」臉書(Facebook)粉絲專頁,並向系方提出申訴,系方26日召開系務會議,公告確立下屆比賽將抽離課程,讓學生自由參加。民國85年起,為紀念逝世教授傅試中,並選出「中華民國大專青年聯吟大會」校際代表隊,輔大中文系於每年10月例行舉辦古典詩詞吟唱比賽,參賽者由大一兩個班和大二必修課「詩選及習作」、大三必修課「詞曲選及習作」學生,以班級為單位參加。但中華民國大專青年聯吟大會於91年停辦後,中文系仍持續舉辦詩詞吟唱比賽,並納入必修課的課內活動,依各老師自行決定配分,最高會佔期末總成績的20%,引起部分學生反彈。「輔仁中文的詩詞吟唱也要轉型正義」發起人之一中文系學生王昱霄表示:「我們並沒有反對詩詞吟唱本身,而是反對強迫同學吟唱,並計入總成績20分。」詩詞吟唱作為課外活動,有助於學生記憶詩詞,但訂定為課程內容,學生卻必須利用四到五週課餘時間籌備,有些教師亦會運用教學時間練習詩詞比賽,剝奪學生在課堂上應學習詩詞曲學基本知識的權利。關於課後時間被佔用過多,中文系校友許書翔認為,身為人文學科的學系應該要有更多文本訓練與閱讀,但籌備活動卻壓縮太多理解文本的時間,反而會影響學業。中文系學生洪旭增則認為,詩詞吟唱已舉辦20年,有其存在的傳統價值,且能給予學生上台表演、展現自我的機會。詞曲選必修課教師、中文系副教授孫永忠則表示,詩詞吟唱是一個逐漸消逝的國學知識,希望透過新的展現方式,吸引同學興趣並傳承知識。系方針對學生的訴求做出回應,中文系主任許朝陽表示,經系務會議討論後,自下屆詩詞吟唱比賽,改由系方主辦,與課程脫鉤,不列入期末分數,並讓學生依自由意願選擇參加比賽與否。中文系學生高永祺表示:「非常好,回歸正常的機制。」參與詩詞吟唱的自主權終於回歸學生。&nbsp;&nbsp;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