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被忽視的急救英雄:緊急救護技術員的正名之路
專題
第1778期
被忽視的急救英雄:緊急救護技術員的正名之路
2023-04-05
【專題記者林婕宇、邱楷淇、陳世軒、梁家柔、張倩怡綜合報導】「我好像是孤兒,明明就在從事醫療行為,但是我沒有被認證為醫事人員。」這是擔任高級緊急救護技術員(Emergency Medical Technician-Paramedic, EMT-P)的陳茂軒,在過去疫情下執勤、救護過程中的最大感觸。在新冠疫情最嚴峻的時期,中央下令醫事人員優先享有醫療資源及防疫補助。民眾對此大多樂見其成,認為醫事人員冒著生命危險診治患者,理應擁有醫療資源優先使用權。然而,多數人卻忽視了EMT-P在醫療體系中扮演的角色。駕駛救護車在疫區衝鋒陷陣、第一線接觸並救護高風險患者的他們,無論是疫苗施打優先順序還是防疫獎金的分配,待遇皆不如醫事人員。「遇到這類情況,我都會覺得自己好像低人一等。」回想EMT-P在醫療體系中的不明身分,陳茂軒表示,雖然他們為患者執行許多醫療行為,但在法律上,他們的定位卻是救護人員,甚至在部分民眾眼裡他們只是技術人員。 EMT-P是救護的第一線人員,在患者到院前負責緊急搶救。即使他們暴露在高風險的環境搏命工作,但因身份非醫事人員,不僅有些權益缺乏保障,有時也會被民眾質疑,專業性不被重視。 圖/林婕宇攝衝鋒緊急救護第一線 EMT-P為急救中堅力量「他們就是在你我意外發生時,幫你跟死神拔河的人。」中華緊急救護技術員協會主任秘書林伊慧說道。緊急救護技術員(以下簡稱EMT)主要負責患者到醫院前的各種緊急救護處理,讓病患能夠維持相對穩定的狀態,提高存活率。台灣的EMT體系依受訓時數長短分為三級:初級緊急救護技術員(EMT-1)、中級緊急救護技術員(EMT -2)及EMT-P,三者可執行的救護項目不同。其中,EMT體系中最高級的EMT-P不僅能執行如傷口包紮、心肺復甦、緊急接產等初級救護工作,也能為患者實施氣管插管、心臟電擊等更具風險的侵入性醫療行為。台灣多數EMT-P為消防人員結訓後,再考取證照後擔任。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截至2021年4月9日,台灣的EMT-P組成就有約八成為消防人員。對此,陳茂軒說明,由於消防單位會開設救護相關訓練課程,且負擔隊員培訓所需之費用,一般民眾雖可自行至醫療院所參加EMT-P課程,但必須先擁有前兩等級的執照,還得自費約30萬元學費,取得資格的門檻相當高。此外,EMT-P是接觸患者的第一線救護人員。從患者角度,EMT-P能給予他們到院前最迫切需要的救護處理;對醫生來說,EMT-P則能提供患者到院前的第一手病況資訊。「他們是醫生的千里眼和順風耳。」臺大醫院雲林分院副院長江文莒指出,EMT-P是傷者從事發到送醫前的照顧者,他們的救援處理及病況掌握,會提高醫生對病徵判斷的準確性與醫療效率,讓病患得到更好的幫助。EMT-P到達救援現場後,需要在第一時間判斷病患的生命體徵、病況等,接著要在相對簡陋的醫療環境下盡可能做出最好的急救措施。以OHCA(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案件為例,EMT-P一旦確認病患OHCA後,需要馬上開始進行CPR(心肺復甦術)並將病患送上救護車前往醫院。若救護效果仍有限,他們則會與醫師聯絡後使用電擊器,待救護車到達醫院後,再由醫生接手,進行院內治療。對偏鄉地區而言,EMT-P在當地的醫療急救體系中更是至關重要的一環。相較於醫院密度高的城市,偏鄉就醫較不便,患者抵達醫院的車程動輒一小時起跳。此時作為第一線應對者,EMT-P的評估與處置就非常關鍵。「我經常比喻我們偏鄉EMT-P是移動的急診室,」陳茂軒說道:「並不是只要將病患快速送至醫院,還必須以深厚的經驗與臨床技巧照顧病人,不致病情惡化。」 各協會依據地方規定舉辦救護員課程,請來許多急診室醫師與救護員教學,除消防人員外,一般民眾若想學習救護技術並考取執照,也能來參加課程。 圖/邱政龍提供<b>EMT-P人手吃緊陷惡性循環 醫療救護制度藏隱憂EMT-P對醫療體系來說不可或缺,當他們面對危急情況如心跳已停止的患者或是嚴重受創的傷者,能進行侵入性治療,或是打針給藥,這是其他等級EMT無法施行的救護技術。不過,台灣EMT-P佔整體EMT的比例卻極低。根據衛福部2021年4月統計,台灣的EMT-P人數共有2003位,僅佔整體EMT人數約2%,許多消防員只有EMT-2等級。「就看個人興趣,我是沒什麼興趣的。」目前為EMT-2的消防員賴智勇坦言自己沒有意願考取EMT-P。同樣沒意願考EMT-P的消防員何浚華解釋,每個人成為消防員的動機本來就不太一樣,有人對救護較有熱忱,有人則是救災。加上EMT-P考試內容不簡單,訓練時數得滿1280小時,實際上會花上短則五個月,長至一年的時間受訓與實習,因此並非所有消防員都願意付出時間與心力。此外,擁有EMT-P執照的消防員得負責更多消防工作,像是擔任教官工作訓練EMT-2、參加會議、確保救護任務的品質,還得持續進修維持執照,「對他們(EMT-P)而言,就是多了一張證照,要多做一件工作。」在民間擔任EMT-P的何憲欽解釋,雖然EMT-P被賦予研究、發展的功能定位,可惜目前制度並無法多給他們相對的福利,而正因為成為EMT-P後伴隨的工作量增加,消防員成為EMT-P的意願大多低落。「我們考取這張證照,薪水是沒有任何增加,所以這些會來考取的人,大部分就真的是熱忱。」木柵分隊EMT-P黃名揚分享道。消防人員本身的數量不足,導致EMT-P的人力更加吃緊。根據內政部消防署統計,截至2022年12月底,台灣各地方消防機關編制員額為20,419人,然而實際員額僅有16,305人,距離理想編制整整不足兩成。除了消防員人手不足,導致每位EMT工作量增加,台灣的救護車免費制,也是造成EMT出勤量大的原因之一。「七、八年前上海急救中心主任來我們單位參觀,他說上海1200萬人口一天的救護量,跟我們台北市240萬人口是一樣多的。」EMT-P邱政龍表示,他們勤一休一、單月執勤超過300小時,這樣的工時與工作量,和現階段的待遇相比實在不平衡。而在實際救護的過程中,雖然EMT-P受訓的時數比前兩等級已大幅增加,但他們能執行的救護項目仍受到限制。當EMT-P要對患者做出較進階的處置,如心臟電擊、注射給藥時,須透過預立醫囑(註),或是醫生線上給予即時性醫療指導,方能執行。不過,在實際面對患者的緊急情況下,EMT-P的判斷跟醫師可能會產生歧異,陳茂軒回憶,自己曾經想對一位患者實施氣管插管,然而醫師判斷這樣也許會導致腦壓更高,因此在電話中駁回陳茂軒的請求。當時他雖然覺得自己的做法沒有問題,但礙於法規也只能聽從醫生的判斷。註:預立醫囑為醫生在事發前,判斷該EMT有能力執行特定醫療行為,因此預先為他背書。若之後事發,該EMT便能直接對患者實施醫療行為,不需再取得醫師同意。<b>提升緊急救援品質  專家籲救護學位化台灣的EMT走在救護第一線,每天近距離接觸大量病患,但正因未納入醫事人員,讓他們一直暴露在高風險環境之中。EMT在急救過程中,就曾因為非醫事人員身份,而未被告知患者有愛滋病情,因此在不知情的狀況下接觸到患者的血液,引發風險。對此,陳茂軒說:「我不像在醫院裡可以插健保卡去查詢,如果我幫他做一些侵入性的醫療行為的話,我可能會疏於防備,但如果我提早知道,我就有更多增加防護措施。」而這個問題,在多年後的今日仍未解決。 緊急救護技術員負責駕駛救護車至第一現場,每日都在接觸患者的他們,受到的權益保障卻不同於醫事人員。五年前一位花蓮的EMT,在救護的過程中接觸到愛滋患者的血液,但因非醫事人員,患者無告知病情的義務,此事引發爭議。 圖/張倩怡攝若要被列為醫事人員,根據台灣現行法律規定,需要從相關學系畢業且通過國家考試方能符合資格。惟目前台灣大專院校皆未設立救護相關的科系,讓EMT無從被列為醫事人員。針對這點,關注醫療政策的厚生基金會執行長陳柏同表示,台灣的救護量遠比救火的多,其實更需要救護的人才,「假如今天想要把他們醫事人員化,其實最根本問題是要先設救護系才比較好訓練人才出來。」江文莒認為以現時EMT的訓練來說,只有EMT-P適合列入醫事人員,「取得EMT-1執照的時間僅需一個禮拜,相對於其他醫事人員多年的訓練,如此短的培訓就能獲得資格是不太可能的,所以真的能夠納入的大概是EMT-P等級。」但他也擔憂EMT-P的訓練系統與醫事人員相差甚遠,在有限時間內他們可能僅熟悉急救技術操作,較難以深入理解每個醫療背後的生理與病理邏輯。台灣醫療救護學會秘書長張育通也認為,即使是最高級的EMT-P也可能訓練不足,「1200多個小時,其實一半的時間在實習,另外一半的時間在上課,上課訓練時間其實很短,只能學技術,相對其他醫療人員,他們對醫療跟臨床判斷還是比較不足。」張育通以自己在澳洲攻讀緊急救護學士的經驗為例,他花了三年專心學習專業知識,被視為專業人員訓練,以此確保EMT-P有足夠作為醫療人員的專業能力。對此,救護醫療學位化成為國際趨勢,除了訓練更紮實,也確保EMT-P有足夠專業能力醫事人員化。目前不少國家的高級救護員需有相關學位或文憑,除了前面提及的澳洲,還有英國、新加坡等地。而在澳洲和英國,高級救護員更被視為醫事人員。張育通分享之前在澳洲實習的經驗,紮實的訓練換得民眾對其專業的尊重,「專業訓練下的醫療品質讓民眾會願意聽救護的,民眾會信賴他們。」以台灣現況而言,全面學位化仍是困難重重,而日本的雙軌制可作為參考對象。除了消防單位訓練,日本還有設有相關的專門學校,最後再以統一的國家考試確保救護員的水準。臺大醫院雲林分院院長馬惠明肯定台灣學位化的可行性,「如果是警專去辦二技,或是醫護相關學校和技術學院來辦理,學位化後教材也會比較穩定。」而張育通也提出,即使沒有直接的學位,也可以學程或必修學分,作為台灣較可行的替代方案。<b>關乎全民生命安全 政府應正視救護系統改革在大專院校設立緊急救護相關科系,可望成為推動醫事人員化的第一步。針對EMT-P學位化,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急診醫學科副教授陳維恭雖表示支持,卻也點出施行困難度,「如果要學位化,第一個要面對的問題就是就業。」他解釋,學校設立科系時,須考量學生畢業後的出路,但台灣目前的EMT-P都是在消防機關服務為主,缺額相當有限,學校設立科系的意願自然不高。「不只是學位化的問題而已,整個救護系統都要跟著改變。」陳維恭指出,如果讓院前救護的工作不只公家的消防機關,同時也在民間救護車內執行,也許能有效增加救護相關學系畢業生的就業機會,達成「院前救護多元化」的願景。 針對消防專業,培育出許多消防員的警察專科學校僅設有消防安全科,該科主任邱晨瑋認為,雖然將救護「學位化」對急救品質而言有所加分,然而依台灣目前消防和救護合一的體系,兩系所會有衝突。 圖/林婕宇攝目前台灣的EMT-P多為消防人員考照後擔任,而專門培育消防人員的臺灣警察專科學校「消防安全科」,也將緊急救護納入課程,並規定學生畢業前須擁有初級緊急救護證照。警專消防安全科主任邱晨瑋認為,若是台灣未來走向消防、救護分離,學位化對於強化緊急救護體系具正面效益。但談及警專設立緊急救護相關科系,他卻直言相當困難,原因在於台灣的消防與救護尚未分立,絕大部分的縣市無專責救護單位,EMT也須進入火場執行火災搶救勤務,「消防人力已嚴重不足,若學生在學期間只學習救護相關知識,畢業後將不具備火災與其他災害的搶救能力。」「中央衛福部是否願意重視、執行是最大問題。」邱晨瑋義正辭嚴地說。他認為,若要達成EMT-P學位化,政府必須補足消防人力,並推動消防、救護專業化,讓人員能夠專才專用。而最重要的則是各地消防人員編制應相同,畢業人員分發至各縣市才可安心執行相關業務,否則若救護系學生未經火災搶救等相關訓練,分發至無專責救護之縣市,將會衍生出其他問題。在2022年提出《醫療法第十條條文修正草案》的立委溫玉霞,也認同最大的問題即是政府的不重視,「就是衛福部和消防署在互相推諉責任。」「市政府可能願意編一億的預算去做煙火秀,但每年卻只願意編兩千萬的預算給消防局。」陳茂軒以此比喻消防單位長年遭地方政府忽視的無奈。消防預算不足影響了EMT-P的培訓資源,也讓學位化與醫事人員化之路遙遙無期。改善第一線救護人員的困境,就是為全台灣人的生命安全著想,而政府何時才能看見這群衝鋒陷陣、與死神拼搏的醫療急先鋒?
接力賽齊心做CPR  籲重視急救術
生活
第1641期
接力賽齊心做CPR  籲重視急救術
2016-12-14
&nbsp;【記者洪婉恬台中報導】十幾位「安妮」排排躺好,參賽學生與時間賽跑,執行心肺復甦術(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11日在國立台中科技大學舉辦的「第三屆全國中護盃CPR接力大賽」,提供全台護理科系學生技術交流的平台,不過在台灣,除了專業人員,普遍民眾並不熟知急救技能。選手在模擬情境下,以冷靜的應變能力執行全套CPR流程,其中的胸外按壓挑戰度最高,若未精準掌握一定的速度與力道,患者的存活率將會降低。參賽者、大葉大學護理學系學生洪立倫認為,最能拯救傷患的人都是當場的目擊者,「每個人都應該學習急救相關技能。」考量到民眾顧慮法律責任,《緊急醫療救護法》也於民國102年增修,納入非救護人員「救人不受罰」的精神,希望藉此提高民眾施救意願。在台南市消防隊第一線服務、台灣藍衣天使救護服務協會南區急救推廣中心主任方文志提到,光是台南市104年度的統計,就有113人本無呼吸心跳,經由CPR及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 AED)搶救,癒後狀況皆良好;而台南地區平均一天有200件因心臟疾病送醫急救的個案,85%需要AED協助,每過一分鐘,生存率便下降7%至10%,顯見黃金救援時間的重要。除了醫護相關科系,目前台灣各大專院校開辦的急救課程多採自由報名,並未規範學生必須修習。年僅20歲、現任新北市消防局義消救護大隊的羅光廷說:「之前去大學宣導CPR和AED,沒幾個人想學。」台中科大中護健康學院院長陳筱瑀也提到,現在公共場所已廣設AED,建議一般學生也多接觸相關技能,以免需要的時候才發現不會使用。主辦方、台灣藍衣天使救護服務協會急救推廣中心主任凃瓔峰表示,國中及高中畢業學生都能申請參加初級與中級救護技術員的訓練,門檻條件並不高。他也感嘆,急救的推廣單靠民間團體義務協助遠遠不足,且政府推行的成效並不普及也不積極,「總要等到發生重大事故才會開始重視。」 參賽的護理系學生對安妮施行CPR,其中又以胸外按壓最具挑戰性。圖/台中科大護理系學會提供
緊急事件即時通報 APP助捷運維安
新知
第1636期
緊急事件即時通報 APP助捷運維安
2016-11-09
【記者陳亭蓉台北報導】台北大眾捷運的旅客運輸量民國104年突破七億人次,儼然為台北城的核心交通運輸系統,乘客安全不容忽視。因此,淡江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四位學生研發出一款即時通報緊急事件的行動應用程式(Mobile application, APP)「SMART-智慧微定位感測捷運緊急救助系統」,期望讓捷運成為更安全舒適的公共環境。當緊急事件發生時,擁有此應用程式的民眾只要按下事件鈕就能使警報響起,嚇阻嫌犯的同時也能警示周遭旅客。此事件爾後隨即傳輸到站務人員端,一般民眾也能看到即時的事件提醒。另外,定位車站與車廂皆使用「Beacon藍芽發射器」,使手機精準感測事發地點,並與110專線連動,可隨時報警。而事件發生後,民眾也能夠點選各車站發生的歷史事件紀錄,以提高警覺。 「SMART-智慧微定位感測捷運緊急救助系統」應用程式之開啟介面,能夠選擇緊急通報與獲知事件的方式。圖/淡大資管系研究團隊提供目前能夠通報的事件類別有三種,分別為持械威脅、性騷擾以及身體不適。若有較充裕的時間,民眾能用手機訊息通報站務人員,使其了解最新與最詳細的事件內容。此外,應用程式中也供查詢各站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 AED)在站內的位置圖,加快急救速度。「當災難發生時,對講機只能通報列車長。」研究隊員林庭安指出台北捷運現行的維安流程有其限制,而此應用程式填補了如此的缺口。台北捷運公司行政處新聞課課長凌啟堯表示,目前的緊急通報流程即是利用對講機通報給列車長,或是口頭告知捷運站務人員,若是非常緊急也可直接撥打110專線與警察連繫。而此系統則較能即時通報站務人員,得到最直接的幫助,且不會耽誤整個捷運的運作。林庭安進一步分析,現今捷運相關的應用程式只提供轉乘資訊、票價查詢,而與安全相關的應用程式則大多提供靜態資訊,宣導安全知識,未曾有安全與捷運結合且功能完整的應用程式。另外,針對身體不適或性騷擾等緊急通報系統無法顧及的案例,此系統也能完整傳達當下狀況。國立台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學生鄭楚忻長期搭乘接運通勤,她表示,通常在不舒服的情況下不會通報站務人員,但願意在無法承受時,使用此應用程式請求醫療協助。國立交通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學生林晏君則針對性騷擾事件表示,對講機若在人聲嘈雜的狀況下使用,會使通話不清楚,若是能利用應用程式手寫訊息,能夠及時且清楚地解釋事件狀況。關於未來的修改方向,團隊成員陳怡君提高此系統通報的準確率,「有人可能會惡作劇,不停地點事件鈕」。對此,團隊希望結合站務人員所持的後台系統,查看事件的通知次數與來源,辨識真偽。凌啟堯對此也提出,若是重大維安事件,必須經過列車長嚴密的確認流程,尤其收到通報後要觀看監視器以確認是否屬實,再通報管理捷運通訊的行控中心。&nbsp;
紀柏舟獲亞洲青年動漫最佳導演獎 看重基本美學素養
藝文
第1611期
紀柏舟獲亞洲青年動漫最佳導演獎 看重基本美學素養
2015-12-08
《急救時刻》劇照。 圖/紀柏舟提供【記者蘇奕菲台北報導】以《光之塔》入圍坎城影展觀摩片及奧斯卡獎「學生奧斯卡」並獲得28項國際大獎的台灣動畫導演紀柏舟,今年以《急救時刻》拿下「2015年亞洲青年動漫大賽」動畫類最佳導演獎。這是他第一次以幽默手法製作動畫,闡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紀柏舟認為台灣動畫界應更著重前製人才的培育,也建議學生多到企業實習,瞭解產業現況。不同於表達細膩情感的《光之塔》或《回憶抽屜》,《急救時刻》的故事性更強烈、更強調動作節奏感。紀柏舟故意讓《急救時刻》的角色沒有表情、台詞,「等於是演默劇,用肢體語言講故事。」他採用自己在美國當分鏡藝術師時接觸最多的武打動作和美式幽默手法,並運用大量分鏡做出角色的快速動作。該片也是紀柏舟首次嘗試較商業性的動畫。紀柏舟表示,此次獲得最佳導演獎是很棒的鼓勵。他認為作為動畫導演最大的挑戰是「無中生有」,「是最好玩、最痛苦,也是最難的部分。」除了必須擅長編造故事,也需具備良好繪畫能力,將腦海裡的想像用視覺呈現。他嚮往成為宮崎駿那種類型的導演,將心中的故事畫成美術作品,並獨立畫出整部電影的分鏡。他也說明,分鏡藝術師是在服務導演,導演則是必須向整個劇組負責。 《急救時刻》影片海報。 圖/紀柏舟提供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的紀柏舟,讀完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後,到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UCLA)的美術研究所攻讀動畫。他認為台灣的動畫產業狀況不錯,後製能力比前製更強,動畫界人才較擅長3D技術,卻缺乏好的導演、美術人才和分鏡腳本等前製人才。現在面臨大陸挑戰,他說:「我們的後製已經沒辦法跟人家拚。」必須更著重於培養前製人才。他指出,目前台灣只能靠教育來提升作品高度。他認為學動畫最重要的是「美學素養」和「說故事的能力」。紀柏舟在大學時先修習藝術,到研究所才學動畫。他認為台灣的動畫教育需要更強調基本美學素養,否則學生容易透過漫畫或卡通學習插圖。事實上,最根本的素描、彩繪等藝術創作能力最重要;有好的繪畫風格才能使動畫得到更多關注。紀柏舟觀察到,台灣動畫領域有產學脫節現象。台灣有100多所動畫相關系所,培養出大量新血,但動畫相關企業的數量較少。企業需要較商業性的動畫人才,與學校的訓練方向可能產生斷層。他建議學生可以多參與企業實習,報名與企業合辦的課程,更加了解產業實況。紀柏舟熱愛在每一個新作品中嘗試不同技巧,此次也不例外。不同於過去的動畫短片作品,目前他正在籌劃個人首部長片,身兼多職,導演、分鏡、藝術執導都自己來。故事講述小男孩與傳說中的怪獸展開冒險,預計於西元2018年發布。 紀柏舟在工作室。 圖/紀柏舟提供&nbsp;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