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色情影像成磁磚貼紙 《愈近愈近》重塑觀看體驗
藝文
第1801期
色情影像成磁磚貼紙 《愈近愈近》重塑觀看體驗
2024-11-29
【記者林芷彤桃園報導】肉色貼紙佔領牆面,有些褶皺、有些扭曲,色情影像以另種方式重新展現。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生張語昕舉辦個展《愈近愈近》,即日起在Zone Art众藝術展出。他以在外公家拾獲的色情影像為媒材,將其局部放大,並用磁磚、貼紙等方式拼貼,嘗試表達色情感之外的更多可能。 談及創作素材,張語昕表示靈感發想於過往在外公家偶然發現的色情圖像,「經歷過歲月痕跡而呈現的特殊質感,令我著迷。」此外,張語昕位於台北舊紙廠內的工作室,其蓄水槽內部的磁磚,也讓他聯想到老式廁所中常見的裸女磁磚。因此張語昕便將意外拾得的素材,結合磁磚及貼紙的拼貼手法創作成〈大奶〉與〈兩腿之間〉。 張語昕指出,兩件作品雖然將其取作不同名稱,但實為同一概念的延伸——皆以色情圖片包覆展覽空間。儘管處理手法相似,張語昕卻特地在兩件作品上讓影像解析度與材質有所差異,展現出不同的質感效果。〈大奶〉轉化自張語昕拾到的照片上的胸部原貌,他以高解析度影像與霧面貼紙的結合,呈現細緻而明顯的顆粒感,拼湊出如山丘般的模樣。〈兩腿之間〉則將人物的胯下模糊化,並以黃色、紅色、咖啡色等貼紙覆蓋展間。因影像解析度較低,加上亮面貼紙的使用,使其表面看起來更加平滑。張語昕認為,此時觀看的重點已從影像的原始內容,轉向作品的材質與顏色。 過去張語昕常以紙張拓印作為創作手法,雖然過程簡單,但仍需掌握一定的技術性。為了使製作過程更加簡單,這次以貼紙黏貼較無技術門檻的手段呈現。「貼紙完全是一個塑膠印刷品,感覺更加工業。」張語昕補充,相較於紙材,貼紙的厚度與塑膠成分讓作品展現出更強烈的人造物效果。觀眾韓詠竹則認為,〈兩腿之間〉的亮面貼紙與地面磁磚的結合,為整個空間帶來一種濕潤的視覺感受。 埋藏於地面貼紙之下的磁磚,增添〈兩腿之間〉除了視覺外的聽覺展現。當觀者在展間行走時,磁磚會因踩踏而發出撞擊或碎裂的聲響。張語昕提到,設計靈感源自他在播放拾得的色情錄像帶時,因其年代久遠,故播放時常伴隨著斷續的雜音,使張語昕聯想到磁磚在空間中的脆弱性與不穩定感,隨時都可能因外力而破碎。 「這次的作品具有某種佔領性,甚至帶有一種霸道的氣質。」張語昕指出,觀者在步入此地的瞬間,便被強迫觀看眼前的景象——某人的各種私密器官。儘管如此,他也表示,這些影像原本因為題材往往被一瞥而過,但當它們與空間結合後,反而變成一種能夠長時間存在於場域中的物件,讓觀者得以細細體會其質感與氛圍。觀眾林子桓認為,媒材完全包覆空間的方式,創造出一種將身體感官擴展至整個空間的體驗。
藥草入手抄紙 《野草綱目》以福壽螺卵喻街友處境
藝文
第1732期
藥草入手抄紙 《野草綱目》以福壽螺卵喻街友處境
2020-10-14
【記者石學儒綜合報導】暗沉的臉上,密集佈滿粉色的福壽螺卵。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水墨創作理論組的黃昱斌於10日起在展覽空間「瞧夫龍山」舉辦個展《似非者》,其中系列作品《野草綱目》透過刻印與拼貼作品,呈現街友的處境。 《似非者》的展間第一區的右邊是〈野草綱目〉,左邊是〈城市寄居〉,主要在講述街友族群,裡面則是另一系列作品《十八羅漢》。 圖/石學儒攝展名《似非者》取自日本文學經典《枕草子》,意指身份低微或性格乖僻的人,黃昱斌指出,他希望藉以呼應「野草綱目」所欲呈現的街友族群。他表示,創作靈感來自在萬華社區大學進修時的社區踏查,他想將與街友互動後得到的感悟,透過創作呈現他所看到的街友族群。《野草綱目》分為兩個分支,一是〈野草綱目〉,另一個是〈城市寄居〉。黃昱斌將艋舺青草街的藥草加入製作手抄紙的原料當中,並在紙面印上他所創作的圖像。他在作品〈野草綱目〉刻上藥草療效對應的器官和一些詼諧文字,趣味性十足。他認為,一般民眾多以同情的心態看待街友族群,他說:「我想用這樣的方式提醒大家用一種較為平淡一點的態度去關注比較難受的人事物。」觀展民眾牟永平也提到,作者用藥草香味來刺激另一個感官,而作品上的味道來自於我們身邊常見的植物,「如同日常生活常見到的街友一樣平常。」 黃昱斌利用常見的藥草做成手抄紙,再印上圖文,讓觀展者除了視覺體驗,也能刺激嗅覺。 圖/石學儒攝 觀展者與《野草綱目》系列的互動,不僅能聞到手抄紙的味道,也能自己蓋圖文在宣紙上。 圖/石學儒攝無數紅點覆蓋在畫中席地而坐的人們身上,黃昱斌說明,在〈城市寄居〉中大量出現的紅點是福壽螺卵,對農民來說是害蟲,就如大眾看待街友的方式,是「刺目」且想清除的。他說:「街友對我來講是有一個聚落的,就好像福壽螺的卵固定黏在這裡。」同時,他也採用許多舊物品如信紙、符咒等拼貼成作品,藉以呈現街友殘破的生活。 畫中出現大量的福壽螺卵,這樣的元素象徵礙眼與有害,創作者以此喻社會眼光。 圖/石學儒攝 黃昱斌在〈城市寄居〉中,除了其本身擅長的水墨畫,還加入了拼接元素,將大量舊事物拼接在一起,營造舊的感覺。 圖/石學儒攝福壽螺卵與野草皆象徵不被重視與輕蔑,但某些野草卻也同時具醫療功用。黃昱斌回憶,在與街友聊天時,他發現很多街友過去都在家族或其他領域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因此,他透過野草與藥草的對比,呈現街友在社會某些角落的狀態,希望帶給觀眾不同的視角。觀眾江佩怡說:「他們像是路邊的雜草,我們不會覺得有用處,就像我們還不了解街友的時候,會好奇他們為什麼不去工作,但就是因為不了解才會有偏見。」黃昱斌過去的作品,都是以自身經驗為出發的情慾、同志題材,他提到,畢業後進入社區大學上課,讓他有機會能夠深入了解其他弱勢族群,並以此作為創作主題。他的創作歷程由自我認同到關懷其他弱勢族群,心境上的轉變也是此次展覽想呈現的元素之一。
描繪想像世界 《偽百科》拼貼內心面貌
藝文
第1717期
描繪想像世界 《偽百科》拼貼內心面貌
焦點
2019-12-12
【記者蔡淳宇台北報導】踏入展場,地形剖面圖、植物分佈圖映入眼簾,彷彿翻開一本百科全書。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版畫藝術碩士班學生葉映汝舉辦創作個展《偽百科―類沙遊計畫》,7日於亞典藝術書店展出。他參考百科全書的形式,在作品中放入各式物件,並透過繪畫與拼貼物件的過程療癒自身。葉映汝提到,百科全書能完整呈現資料,使人們認識世界,因此他將心中的想像世界以百科資訊的方式揭露。而他建構另一個世界的動機,是因為自己一直都很喜歡拼組模型。他解釋道,人們在現實中大多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然而在模型遊戲中,他能自由組裝或擺放模型玩具,「在這個可操控的獨立世界,我可以讓任何事情發生。」他說。 葉映汝舉辦創作個展《偽百科―類沙遊計畫》,他透過拼貼物件,將想像世界以百科資訊的方式揭露。 圖/蔡淳宇攝此展覽名為「類沙遊計畫」,源於心理學家榮格(Carl Gustav Jung)的「沙遊治療」,而葉映汝發現,自己非常著迷於遊戲般的創作方式,這個過程與沙遊治療的概念不謀而合。他說明,沙遊治療透過挑選、擺放模型玩具,形塑心中的世界,進而達到自我療癒的效果。他說:「我覺得創作時就像在潛意識中為自己進行沙遊治療,透過描繪、自由拼組物件獲得治癒。」「潛意識也有各種不同的面向。」葉映汝說。如同每個人都有不同性格,他從創作中剖析自身的不同面向。例如,此次展覽中,他展出自己的創作手稿,整齊排列的物件圖示與文字說明,展現他偏執的一面。此外,葉映汝也在創作中發現不曾察覺的潛意識,像是他在多件作品中繪出人體器官,他推測,這或許與過去接受手術的經驗相關,他描述自己當初是直覺地繪製器官構造,但創作後才發覺,其實他在潛意識中對此事十分在意。作品〈地表〉中,在繁星點點的宇宙憑空冒出三隻手,將滴管、太陽、雲朵放置在太空。葉映汝透過自由拼貼各種物件,呈現他對太空的想像,此過程有如拼圖。觀眾楊碩宇則認為,該作品的畫面有多隻手擺放不同物件,傳達人類能在宇宙中自行加入各種元素的想法,使他印象深刻。 作品〈地表〉。畫面上的手擺上太陽,而海浪從滴管中落下,不同的元素展現創作者天馬行空的想像。 圖/葉映汝提供在系列作品《百科》中,葉映汝以百科全書的版面,呈現地層剖面、植物分佈與昆蟲圖鑑等不同題材,亞典藝術書店店員陳千湖表示,葉映汝就像這個偽造世界的考古學家,透過自然科學的圖鑑勾勒出此世界的樣貌。葉映汝也補充,閱讀百科全書可以讓他構思並拼湊出一個世界的樣貌,因此他期盼未來能持續延伸此系列作品,加入更多元的主題,發展成一本完整的百科全書,使觀者一窺他想像的偽造世界。 系列作品《百科》中的〈地誌〉。左側為地層剖面圖,右側則是樹木分佈與分析圖。 圖/蔡淳宇攝
礁坑國小校門換新裝 在地錫蘭橄欖成素材
藝文
第1716期
礁坑國小校門換新裝 在地錫蘭橄欖成素材
2019-12-05
【記者何昀儒台南報導】一個個圓形木材切片與不規則狀的碎磚頭,共同鋪排出錫蘭橄欖樹的造型,這是礁坑國小校門口的馬賽克拼貼作品。崑山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學生團隊,於11月26日至台南市礁坑地區,以當地的特殊地景——錫蘭橄欖為主題,創作裝置藝術作品,改造礁坑國小的校園環境。 團隊以當地的特殊地景——錫蘭橄欖為主題,製作校門口的馬賽克拼貼。 圖/張曦勻提供礁坑社區曾於日治時期引進錫蘭橄欖,當作治療日軍水土不服的藥材,種植歷史超過百年,但光復後,樹林卻因缺乏管理而荒廢。直到近年開始推動社區總體營造,才又使錫蘭橄欖產業復甦與轉型。而由於礁坑當地人口外流嚴重,礁坑國小已於十年前廢校,助理教授張曦勻補充,廢校後的校地被「礁坑社區發展協會」接管,成為發展特色產業的據點。「當地會不定期舉辦社區導覽,但一般遊覽車開過去,都難以辨識礁坑國小的入口。」張曦勻說。於是,團隊以美化校門口為首要目標,希望入口處能結合錫蘭橄欖元素,以凸顯社區特色。而團隊實地考察時,也將校園內閒置的貨櫃箱納入改造項目。團隊成員、設計組組員李蓁解釋,當地豐富的生態,使團隊決定採用明亮的橘色,作為整體設計的主色調,營造大自然朝氣蓬勃的氛圍。 由於礁坑社區樹林十分茂密,團隊以五彩繽紛的潑漆,象徵當地生氣蓬勃的生態。 圖/張曦勻提供校門口右方寬柱上,可見一面大型的錫蘭橄欖馬賽克拼貼,作為校園入口地標。團隊就地取材,使用當地樹木枝幹橫鋸下的圓形切片、紅磚頭碎片鋪排圖案,並邀請居民一同創作,團隊成員、施工組組長周塍祥說:「我們會先畫好界線、塗上水泥,居民可以在界線內隨意黏貼碎紅磚。」另外,團隊也將水管裁切後,裝置於校門另一側的矮牆,象徵錫蘭橄欖向外延伸的樹根。 居民先行將水管塗上底色,團隊到場裁切後,將其裝置於校門另一側的牆面。 圖/張曦勻提供老舊貨櫃則採噴漆方式塗鴉,由於貨櫃正好位在桃花心木樹下,團隊將圖案設計為桃花心木融合錫蘭橄欖花。李蓁說明,團隊事先製作不同樣式的鏤空紙模,到現場隔著紙模噴灑顏料,即可將圖案噴印至貨櫃表面,且利用不同色彩的顏料,反覆噴灑於貨櫃同一處,還可創造多種顏色堆疊的樣貌。團隊成員、副召林宗慶說:「本以為隔著紙模噴漆,貨櫃凹凸不平處的圖案會變形,結果意外地很成功。」 老舊貨櫃因位於桃花心木樹下,團隊於是將圖案設計為桃花心木融合錫蘭橄欖花,並以噴漆方式塗鴉。 圖/張曦勻提供團隊成員、總召古品宇闡述,整體計畫從設計發想到實際製作,社區民眾都參與其中,居民更先行將貨櫃漆上底色,以利團隊到場噴漆作畫。團隊也為了使成品能呼應居民想法,多次討論、修改企畫案,團隊成員皆表示,施作當日感受到居民滿滿的熱情,並稱讚社區凝聚力強。礁坑社區發展協會行政人員朱芮君也分享說:「社區居民都玩得很開心,看到成品也很有成就感。」 礁坑國小校門口的馬賽克拼貼材料皆取自當地,團隊使用錫蘭橄欖木材切片、紅磚頭碎片鋪排圖案。 圖/張曦勻提供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