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即時】跨校學生共組抗議行動 泰博移工籲政府正視勞權
生活
第1820期
【即時】跨校學生共組抗議行動 泰博移工籲政府正視勞權
焦點
2025-11-22
【記者王翊丞、林庭如台北報導】「泰博違法,部長在哪?」學生與勞工權益組織高喊口號,於勞動部前抗議。國立臺灣大學勞工社(以下簡稱臺大勞工社)20日號召多個學生團體偕同泰博科技企業工會(以下簡稱泰博工會),控訴泰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泰博科技)以違反勞動人權的規範,限制移工行動,並勒令解散工會的行徑。 根據《泰博科技公司外籍同仁人事管理要領》規定,「受雇期間在台結婚、懷孕及攜眷者,將予以遣返。」且須自行負擔回程機票及一個月基本薪資的解約罰款。此外,更在「生活與宿舍守則」規章裡,規定大量瑣碎的處罰項目,如在浴廁未隨手關門將懲處「勞動服務」五天、寢室內使用延長線懲處「勞動服務」一個月等。當受害移工自組工會,泰博科技更要求移工於十二月底前解散工會,否則將實施「勞動服務」兩個月。 註一:報導提及的「勞動服務」來自《泰博科技公司外籍同仁人事管理要領》,並非刑罰的替代措施。 對於管理要領中的「勞動服務」,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教授林佳和說:「兩個月勞動服務,甚至可能牽涉到強迫勞動。」此外,他解釋,「遣返」在法律上意指政府將不合法聘僱的勞工驅逐出境,泰博科技並無此權力。移工beth(化名)說:「(泰博)營造了一種令人感到被監視和施壓的氣氛。即使未表達威脅,但他們(泰博)的行為已經讓我們明白,他們非常不認同我們參與工會活動。」泰博工會秘書長汪英達補充,由於移工不懂臺灣法律,資訊落差讓移工難以法律作為自保的依據,「他們不知道有全國法規資料庫可以查詢,英譯版也不一定簡單。」 為提供受害移工發聲管道,全國自主勞工聯盟秘書張仲方與汪英達邀請學生一同協助移工組建工會。臺大勞工社、政大種子社等學生團體也於社群媒體表示,面對泰博工會提出的訴求與證據,勞動部僅回應「不當勞動行為將由裁決委員會依法裁處」然而,等待裁決的過程中,工會幹部已多次被泰博科技的人力資源部門分別約談、寄送警告信。對移工而言,這段時間無法獲得應有的勞權保障。因此學生團體提出四大訴求,包含勞動部長洪申翰親自出面接見泰博工會、勞動部應有保障工會的具體解方、勞動部應於判決期間更積極介入,以及若泰博科技未改善違法事項,應禁止其引進移工。張仲方說:「這麼多工會幹部都是單親媽媽、要養家,面臨被遣送回去,那你勞動部不出面保護,誰來保護?」 由學生自主發起的抗議活動,凸顯年輕世代相當關心、重視基層勞動權益。「我們詢問各社團願不願意前來,他們覺得移工權益不得不幫。」臺大勞工社長陳昶安說道。他表示,面對泰博科技的不當對待,各校學生願意一同為移工發聲。政大種子社長林尚杰認為,比起移工在面臨辭退風險時,仍努力爭取勞動權益,以學生身分站上街頭,給予支持,更沒有後顧之憂。他們期盼勞動部正視移工訴求,改善移工長期被忽視的勞動權益困境。
各界為氣候而走 籲政府加強減碳力度
影音
第1817期
各界為氣候而走 籲政府加強減碳力度
2025-11-07
【記者蔡得曦、林庭如、黃律齊採訪報導】面對即將於本月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30,十組環保團體於1日號召各領域組織,在台北市政府東門廣場發起「為氣候而走」遊行。環團呼籲政府兌現淨零排放的承諾,積極以碳費制度推動產業低碳轉型。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專案主任忻儀表示,雖然台灣並非聯合國成員,但在極端氣候之下有強烈的調適應對需求。「我們希望集合百工百業不同的團體,向政府、向這個世界宣示說,我們需要更多的準備。」 日本、新加玻等鄰近國家皆已執行碳定價制度,我國則依《氣候變遷因應法》制定「碳費制度3項配套子法」,於去年底公告一般費率為每噸300元,並宣布針對各行業試行碳費徵收,規劃於2026年起正式實施。政大種子社長林尚杰認為,政府給予企業高於淨零轉型所需要花費的補貼,但很多公司不一定真的做到淨零轉型。 碳費制度的上路也象徵臺灣走向碳定價時代。有別於國際間常用的碳稅,碳費由環境部管理並採專款專用,意味著多數款項將用於溫室氣體減量的業務。至於採行碳稅的國家,則是由財政部門主管稅款,並由中央統籌分配。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兼任研究員蕭代基認為碳費只是開始,應該要逐步引進到碳稅,並且點明用途,也就是將部分碳稅用於除碳的基金當中。 我國目前透過優惠費率鼓勵產業實質減碳,並根據轉嫁碳排至國外的難易度,分有高碳洩漏風險事業與非高碳洩漏風險事業。若企業提出自主減量計畫,即可適用優惠費率,經計算後最多可減少大約九成碳費,引發大眾對於碳價過低的討論。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員林雨璇說明,臺灣已不再是發展中國家,應對齊已開發國家的碳價。「會希望臺灣在2030年的碳價上面會更有企圖心。」中華經濟研究院能源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劉哲良則解釋,碳費的目標就是希望做減量,「現在的做法就是透過優惠費率,還有高碳洩漏風險指標促進低碳轉型。」 在「2050淨零排放」的限期下,環團希望透過遊行提醒政府加強減碳力道,針對能源、工業等關鍵部門訂定明確減量策略。而碳費制度能否協助我國達成減碳目標,仍有待各界持續關注。
明古魯長期洪患未解 學生籲政府檢討排水問題
國際
第1816期
明古魯長期洪患未解 學生籲政府檢討排水問題
焦點
2025-10-31
【記者劉倚瑄報導】印尼明古魯大學(University of Bengkulu)學生於22日晚間在當地淹水最嚴重的拉瓦馬木爾區(Rawa Makmur)的加里曼丹路(Jalan Kalimantan)發起抗議,呼籲地方政府正視明古魯市(Bengkulu)長期的洪患問題,並提出具體治理訴求。 積水遍布的街道上,學生們高舉布條:「要等出人命才要修嗎?」、「洪水發生這麼久,政府卻裝作沒看到!」,呼喊著對政府的不滿。「明古魯市的淹水問題已經好幾年了,政府一直不聞不問,也沒有提出任何解決方案。」抗議發起者、明古魯大學學生會(BEM KBM UNIB)成員諾凡札(Novanzah)說道,過去已有許多因積水引發的意外事故,學生會擔心若政府再無作為,恐怕真的會釀成悲劇。「情況已經非常緊急,我們臨時起意,只帶著幾條布條就出發行動。」諾凡札補充道。針對加里曼丹路長期水患問題,他們提出四項訴求——全面檢討排水系統、制定長期治理計畫、強化跨部門協調,以及確保政府的透明度與承諾。抗議結束後,學生們將布條懸掛在道路圍欄上,並透過社群媒體擴散行動影像,期望引起更多民眾關注,迫使政府採取實際行動。 「從我 2021年入學開始,淹水的問題就一直存在。難以理解的是,政府卻始終無法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就讀明古魯大學的穆罕默德・拉比爾・法赫里(Muhamad Rabil Fahri)說道。他表示,明古魯市拉瓦馬木爾區只要遇到整天大雨,路上就一定積水成災。加里曼丹路是該區的道路樞紐,洪水問題嚴重影響所有用路人。附近居民也深受影響,積水時常淹至機車排氣管高度,導致車輛拋錨;汽車濺起的水花遮蔽視線、釀成事故;積水與能見度低而跌倒受傷的事件已成日常。法赫里表示,雖然當地居民過去也多次向政府陳情,但始終未見具體改善。對於這次學生會的行動,他強調:「如果政府不聽人民的聲音,我們將更強烈地表達訴求,直到他們聽見為止。」 對於加里曼丹路長期淹水問題政府至今仍缺乏正面回應,明古魯大學生澤拉(Zera)說:「政府應該全面檢討排水系統,學生們期待這場行動能讓政府看見,民眾對洪災已經感到疲憊與無奈。」他期盼,這次由學生發起的行動,能成為政府正視地方民生問題的契機。「身為學生,我們本來就肩負社會變革的推動者、社會監督者,以及國家未來接班人的角色。」諾凡札說道,過去在同一條道路上,橋面曾出現多處深坑,長期未獲修復。當時學生們也曾發起自發性掛布條抗議行動,最終成功引起政府關注,並促使相關單位修補橋面坑洞,讓居民能夠更加安全、便利地通行。諾凡札認為,學生應對周遭發生的各種社會議題保持敏銳觀察,不應僅侷限於課業學習,更應主動為社會發聲。
學生示威反職場霸凌 呼籲政府正視吹哨者權益
影音
第1802期
學生示威反職場霸凌 呼籲政府正視吹哨者權益
焦點
2024-12-06
【記者林以晴 陳樂怡台北採訪報導】由學生發起的「台灣反霸凌護吹哨遊行」,於11月29號齊聚勞動部前示威,表達對職場霸凌文化的關注與不滿。抗議成員手持「反霸凌,護吹哨」的標語牌,呼籲政府重視吹哨者的權益。遊行發起人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學生李超群說:「我覺得這是應該要做的事情。我們每個人都有心中的善良,我也看到很多人這幾天打電話告訴我,他吹哨了,他很害怕,他也分享他以前被霸凌的經驗。那如果今天沒有人站出來,沒有人喊出來,大家都會忘記這件事情。」 團體提出三大訴求,第一,要求徹查霸凌事件真相,公開事實並追究加害者責任;第二,呼籲政府加速制定《吹哨者保護法》,保障吹哨者免受報復;第三,推動完善揭弊者保護機制,確保揭弊者的基本權益。參與民眾趙頌穎說:「我覺得起碼以台灣現在的環境,應該保護吹哨者是最重要的,等到他的情緒已經到極限,只能透過自殺的方式來吹哨的時候,對雙方都是傷害。」 吹哨者是指,為了阻止不公或危害發生,舉報貪污、欺詐、環境破壞、職場霸凌的人士。然而,吹哨者往往面臨重大風險,可能遭到報復性解僱、威脅、職場孤立,甚至法律訴訟等不公對待。吹哨者洪瑞壕分享他的經驗:「我曾經在疾病管制署做政府採購,那個時候疾管署的長官就是對我施壓,要把不合格的廠商,透過補件的方式來讓它變成合格。但是事實上我拒絕了。那我拒絕的結果就是,不僅調離採購職務,而且還在短期內,就是大概在兩年的時間之內,換了三次位置。」 為避免吹哨者受到不當對待,立法院已在11月7號初審揭弊者保護法草案,通過以下兩項條文。一,揭弊機關接到檢舉後,應展開調查,並可要求揭弊者或相關單位提供證據協助。相關人員若無正當理由,不得拒絕配合。二,如果揭弊者依照法律程序檢舉的內容涉及國家機密、營業秘密或其他依法保密的事項,則不會因此承擔洩密的法律或倫理責任,包括民事、刑事、行政及職業上的懲戒 但洪瑞壕仍擔憂道:「其實我並沒有辦法相信,在目前的法制下,可以保護我這個吹哨者。他們完全可以對我做更多的職務調動,或者是阻擋我休假,甚至影響我調職。」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法律學院特聘教授林志潔分析道:「我覺得值得討論的就是,不同的人他需要的保護不一樣,你到底要開放到怎樣的揭弊。那到底應不應該內部揭弊先行,是不是也應該以公司的大小, 來區隔揭弊的對象。」 台灣推動吹哨者保護法已行之有年,仍有許多立法細節待專家討論,民眾期待政府盡快完善相關法規,讓吹哨者都能在安全的環境下發聲。
荷蘭政府砍高等教育預算 師生上街齊聚廣場抗議
國際
第1802期
荷蘭政府砍高等教育預算 師生上街齊聚廣場抗議
焦點
2024-12-06
【記者王保伶報導】11月25日,近兩萬名荷蘭大學生、教職員聚集於海牙馬利費爾德(Malieveld)草地廣場抗議政府計劃縮減高等教育預算高達20億歐元(約新台幣680億6788萬元)的決定。抗議由多個學生與教師工會聯合發起,更有社會黨(Socialistische Partij, SP)桑德拉・貝克爾曼(Sandra Beckerman)、民主66黨(Democraten 66, D66)羅伯・耶頓(Rob Jetten)、工黨(Partij van de Arbeid, PvdA)弗蘭斯・蒂默曼斯(Frans Timmermans)等議員參與,表達他們對政府縮減教育資金的擔憂。 「我們和數萬名學生與教師一起站在那裡,場面振奮人心,令人難忘。」參與25日抗議的阿姆斯特丹學生聯盟(ASVA Studentenvakbond)主席特恩・奧特(Teun Otte)表示。而其他示威師生也抱持著相同的訴求——希望政府撤回削減高等教育經費的計畫。除此之外,抗議學生與教師也反對政府重啟「長期學習罰金」(long-term study penalty)(註1)。荷蘭現任教育、文化及科學部長(Minister of Education, Culture and Science)埃波・布魯因斯(Eppo Bruins)在11月26日於社群平台X上發布貼文,回應25日的示威行動。他對師生的擔憂表示理解,但強調計畫的主要目標是維持財政平衡、增加人民可支配收入並提升國防預算,並重申自己不會撤回該措施。海牙大學(The Hague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歐洲研究系學生羅賓・范沙伊克(Robin van Schaik)解釋,執政聯盟(coalition cabinet)(註2)認為投資高等教育的成效有限,因此決定減少預算。自由黨(Partij voor de Vrijheid, PVV)議員帕特里克・范德霍夫(Patrick van der Hoeff)更於11月28日眾議院第30次會議中為預算縮減計畫辯護,強調與其增加預算,不如有效利用現有的教育資金。 註1:若學生延長學士、碩士就讀年份一年以上,則須額外支付3000歐元(約新台幣10萬2101.8元)的罰款。長期學習罰金不但加劇學生課業壓力、經濟壓力、心理健康問題,更加深經濟不平等。 註2:荷蘭為多黨制國家,由多個政黨組成執政聯盟(coalition cabinet),目前的聯合政府是由自由黨(PVV)、自由民主人民黨(Volkspartij voor Vrijheid en Democratie, VVD)、新社會契約(Nieuw Sociaal Contract, NSC)及農民公民運動(BoerBurgerBeweging, BBB)組成的史庫夫內閣(Schoof cabinet)。 海牙皇家音樂學院(Royal Conservatory of The Hague)學生凱齊亞・喬莎娜・卡維拉朗(Kezia Joshana Kawilarang)認為,縮減教育預算看似節省成本,但長遠來看,教育和學術研究才是培養人才的基石。奧特補充,荷蘭目前教師、醫療專業人士、技術人員,資訊及通訊技術人員短缺,唯有高品質、資金充裕的大學,才能培養人才,削減高等教育的預算,只會加劇人才短缺問題。「資金縮減也會導致許多社會科學課程消失。」范沙伊克表示。他舉例,萊頓大學(Leiden University)已經計劃取消非洲研究、拉丁美洲研究的學士學位課程,並合併其他語言與文化研究科系,不僅使教授失業,也影響社會學科的發展與知識傳承。 范沙伊克說明,反對黨正極力阻止執政黨削減預算,「若無法推翻政策,學生與整個學術界必須繼續抵抗。」他說道。范沙伊克期望學生們透過示威遊行、加入政黨、聯絡國會代表等管道,表達自身訴求。奧特也提到,作為學生聯盟的一員,他會繼續動員學生,對抗預算縮減與「長期學習罰金」的實施,「如果學生們能團結起來反對這些政策,就有機會影響政府的計畫。」他建議道。目前內閣在反對黨的堅持下,決定重新討論縮減預算政策,但學生與學術界仍需持續關注,確保政府不會削弱教育資源,並重新審視教育對國家未來發展的重要性。
國防大學霸凌頻傳 大馬政府態度消極引眾怒
國際
第1800期
國防大學霸凌頻傳 大馬政府態度消極引眾怒
2024-11-22
【記者陳樂怡報導】馬來西亞國防部管理的國防大學 ( Universiti Pertahanan Nasional Malaysia ) 軍事訓練學院大一新生在學校操場遭大三學長暴力踩傷,導致肋骨及脊椎嚴重骨折,事件引發高度輿論關注。這也是繼10月22日宿舍內發生學弟被熨斗燙傷胸部事件,以及2017年同學被蒸氣熨斗燙生殖器以及毆打導致死亡後,又一起嚴重的校園霸凌事件。接連發生的霸凌事件使國防大學的軍事文化受到廣泛關注,引發熱烈討論。 馬來西亞國家元首蘇丹依布拉欣(Sultan Ibrahim Ismail ibni Almarhum Sultan Iskandar)透過官方Facebook發文,要求國防部嚴陣看待此事,並斥責霸凌是不人道的行為,呼籲校方保障學生福祉。對於接連發生的霸凌事件,國防部長拿督斯里(註)莫哈末卡立諾丁(YB Dato' Seri Mohamed Khaled bin Nordin ) 在下議會報告時表示,將採取相關措施預防霸凌,例如增設國防大學官員數量來改善學院與教官的比例、增加監視器監督學生行動、定期巡查學院宿舍以避免出現霸凌狀況。 註:拿督斯里是一個常見於馬來西亞的榮譽稱號,乃是由最高元首、蘇丹、嚴端、拉惹或州元首冊封的象徵式終身榮譽身份。 根據《光華日報》報導,國防大學為防範霸凌,於2023年2月起在學生宿舍內安裝監視器。然而,校方卻將監視權交由學生房長管理,引發同學質疑霸凌者可能與房長互相包庇。「房長可以說是他不小心把監視器關掉,或是刻意關掉插頭,一定有辦法騙過(校方)的啊!」國防大學學生 A (化名)說道。國防大學學生 B(化名)則透露,該學院的霸凌文化根深蒂固,多數學生都曾被霸凌,因此認為這次的曝光雖然有損學校名譽,但至關重要。「有人開始關注(霸凌事件)是好事,學校應該發生過類似的事件,只是都沒有被曝光,被冷處理了。」B說道。雖然校方早已設立投訴管道,但學生B認為投訴過程過於繁瑣,被霸凌者需先向學長報告,再由學長轉達上級,這樣的結構不僅降低效率,也可能導致包庇或匿名性難以保障。「效率真的很慢,而且調查之後就不知不覺沒有消息了,霸凌事件的調查甚至會因為霸凌者與學長的私交而受到阻礙。」B提到。 馬來西亞大學生王佩珊對於霸凌事件感到震驚,更坦言當事情被關注,校方才會更認真的處理相關問題。他指出:「我覺得校方應該更積極處理,畢竟是國防大學。」B也進一步表示,與其他國家的國防大學相比,馬來西亞國防大學頻頻傳出嚴重的霸凌事件,讓他質疑校方處理事件的效率與態度。他認為政府具處理霸凌文化的能力,但問題在於,沒有官員願意提出具體政策並執行相關措施。 若要從源頭杜絕霸凌,B認為校方不僅要懲處當屆學生,更要關注所有同學的後續發展,以杜絕類似事件。「希望採取的行動不要只是為了解決當下霸凌的問題,我們需要一個長久的方案來解決霸凌文化。」B 說道。他期許校方能為長久考量,提供一個治標也治本的解決方案。
遊蕩犬貓衝擊生態 千人發聲促政府行動
影音
第1799期
遊蕩犬貓衝擊生態 千人發聲促政府行動
2024-11-15
【記者吳恒儀、黃伊晨、李宸緯採訪報導】「犬貓問題不逃避 政府面對不消極」人群攜手同行,高舉標語傳遞對動物保護的訴求。「2024第二屆為野生動物而走遊行」10日於立法院前展開。活動由為野生動物而走行動聯盟所發起,結合台灣各類型野生動物保育團體,透過遊行、市集、展覽等活動,讓民眾從更多元的角度認識遊蕩犬貓議題。 活動總召吳奕達表示:「我們講入侵生物或是外來動物的時候,他不是一個貶義的詞彙, 然後他們憑著他們的生存本能,他就去做出了事情,可能會傷害到這邊的生態系。」表達家貓家犬應該被視為外來物種,若流入野外恐對野生動物造成危害。 活動提出三大訴求,首先是精進遊蕩犬貓管理與減量,重新定義飼主責任、強化野外犬貓的數量調查。第二是加強生態熱區犬隻管理,於生態敏感地區實施無犬區政策並擴大禁餵範圍,避免犬隻干擾珍稀物種的生活環境。最後呼籲將犬貓作為外來入侵種案例納入課綱,增進學生對生態保育與伴侶動物福祉的認識。 「我們在講食物鏈的時候,其實是不會包含到犬貓的,這樣的狀況下把他放到野外,他並不是一個自由,或是生態食物網平衡的表現。他其實是一個破壞生態平衡的存在,那如果說大家有意識到這件事情的話,其實我覺得很多事情都可以順利的推廣下去。」吳奕達強調,希望不放養、不餵食更避免讓貓犬流入野外,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 遊蕩犬貓已被全球公認為導致物種減少,甚至消失的主因之一。國內遊蕩犬貓攻擊野生動物的案例也不勝枚舉。各類野生動物保育團體於現場以生動活潑的方式,引導民眾理解遊蕩犬貓對生態的破壞。「當每一隻犬跟貓有飼主爲他負責的時候,就不會讓我們現在生存的野生動物,卻還要接受到一個可憐的流浪動物成爲他們的加害者。」挺挺動物應援團創辦人劉偉蘋說道,改善全民飼主責任觀念不僅得保護野生動物,更要增進犬貓生活福祉。 活動當日,行動聯盟向農業部動物保護司長江文全和多位立委提交訴求書,呼籲政府加強教育,並指出教育部應微調現行108課綱,包括修正對家貓家犬的定義、強調飼主責任避免棄養、並在課綱中將貓犬列為外來入侵種、不直接贊同TNR絕育放養策略等四大重點,強調貓犬對生態的威脅及遊蕩動物福祉問題。 「我們的動保教育在哪個地方,在環境教育裡面,然後大家都不知道,而且環境教育也沒有講得很清楚。以前的民眾並沒有這個認知,甚至連教師大概都還有三成到六成其實不曉得。」國小自然課本編輯委員陳民峰指出現行課綱的問題,希望修改環境教育課綱的訴求得到重視。參與民眾蔡昕穎也點出:「如果大家都知道這件事。我覺得這樣子會比較好轉。不會有人再去放(生),也不會有人去餵食那些流浪動物或者是野生動物。」 活動主標語「犬貓問題不逃避 政府面對不消極」,期望透過全民教育提升社會對遊蕩動物議題的關注,強調政府應採取更積極的政策應對遊蕩犬貓對生態的威脅,為台灣本土野生動物創建更友善的生態環境。
菲國政府欲強制恢復軍訓必修 大學生反彈聲浪四起
國際
第1799期
菲國政府欲強制恢復軍訓必修 大學生反彈聲浪四起
2024-11-15
【記者林以晴報導】菲律賓政府2023年提出再次將大學儲備軍官訓練團計畫(以下簡稱ROTC),強制改為所有大學生的必修課程,並將於今年12月審議相關法案。此舉引起菲律賓大學生反彈,他們認為政府應該保留學生的選擇權,不能強迫所有大學生兼顧課業與軍事訓練。組織「拒絕ROTC強制化(No to Mandatory ROTC Network)」10月31日在網路上發起連署,並在4日和其他青年團體聚集在菲律賓參議院外抗議,希望政府正視他們的需求並給予回應。 ROTC是菲律賓存在已久的制度,目的在於訓練大學生軍事生存能力,但此制度一直存在爭議。2001年大學生馬克.威爾遜.蔡(Mark Welson Chua)指控ROTC內部貪腐及虐待,隨後遭到謀殺,引發大眾憤怒,菲律賓政府因此整頓軍方,並將ROTC改為志願役。但現任總統小斐迪南.羅慕爾德茲.馬可仕(Ferdinand Romualdez Marcos Jr.)提出應恢復ROTC的強制性,以預防南海衝突。組織「拒絕ROTC強制化」在連署書內指出,若政府強制每位學生參加ROTC,將導致軍事機構介入學校運營,教師也須配合修改教學內容,使學術自由受威脅。 此政策也將對菲律賓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帶來許多不便。澤維爾大學(Xavier University - Ateneo de Cagayan)學生維亞.格雷絲.巴孔吉斯(Vea Grace Baconguis)提到,參加ROTC需要投入大量時間、精力和金錢,學生會被迫支付訓練費用,許多人無法負擔龐大的額外支出。他也認為若ROTC改為強制參與,會剝奪學生的受教權,他說道:「教育應該賦予我們力量,而非將我們推入僵化的框架。」馬尼拉雅典耀大學(Ateneo de Manila University)學生C同學(化名)也認為強制學生參與ROTC,將使所有學生被納入軍事機構管轄,帶來無條件服從的權威文化。 反對政府恢復ROTC強制性的抗議行動在菲律賓各大學遍地開花。巴孔吉斯分享,學生們持續募集連署書,也在社群媒體上發文,表達自身看法。「拒絕ROTC強制化」成員,同時也是菲律賓全國學生聯盟秘書長西傑.貝比斯(Ceejay Bebis)說:「我們正在進行校園巡訪和逐班宣講,也發起線上抗議,希望擴大連署參與度。」不過菲律賓政府目前仍未正面回應學生的抗議,巴孔吉斯認為,政府近年決策總是忽視年經人對教育的需求,因此,儘管連署和抗議已經引起迴響,政府仍可能繼續強制推行ROTC。但他同時對此議題的未來發展抱持正向態度,他堅定地說:「我相信如果我們的聲音夠響亮,政府還是有可能改變。」
密州政府推經濟政策 欲留大學人才逆轉貧窮困境
國際
第1797期
密州政府推經濟政策 欲留大學人才逆轉貧窮困境
2024-10-25
【記者李宸緯報導】密西西比州立大學(Mississippi State University)學生報(The Reflector)在15日的報導中提及,密西西比州存在貧窮、人口流失,導致全美貧窮率排名第二,因此,密西西比州政府試圖透過擴大稅基、發展太陽能產業及增加就業機會來留住大學生。 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曾東松說:「大約20%的密西西比人生活在貧窮線以下,約有超過50萬密西西比州居民難以滿足基本(生存)需求。」該州的經濟結構依賴低工資產業,限制了高薪工作的機會。在經濟不佳的狀況下,居民往往不足以支付日常生活的費用。 就讀於密西西比大學(University of Mississippi)的學生Michael(化名)表示,多數就讀該州的學生畢業後會選擇離開,他自己也不會留下來,因為當地沒有符合他的專業領域的工作,而其他地方提供更多的工作機會與待遇。不過他也補充,若當地的產業與大學生的相關科系有關聯,仍有部分學生願意畢業後留在密西西比。有鑑於貧窮的問題存在,州政府近年來投資發展太陽能產業,希望藉此來提供更多工作機會,留住年輕人,並提高該州人民的生活品質。 「我必須開車花費20到30分鐘才能找到雜貨店購買生活所需,諸多基礎公共設施都是缺乏的。」密西西比大學主修中文與傳播科學的阿莉莎・湯仕多(Alyssa Tunstall)說道,他認為,大學生的去留依然取決於工作機會的多寡以及密西西比州的生活條件。湯仕多建議,政府改善公路、醫院等基礎設施,提供工作機會外,也能提高該比州的生活條件。Michael則舉例:「政府可以利用低成本的地稅,吸引更多公司來此設廠。」 湯仕多指出,當地學校設備過於老舊,改善教育條件是幫助密西西比脫貧的重要途徑,Michael也認同教育是消除貧困的根本。「提供職業培訓、教育和工作經驗機會外,國家應重點關注當地社區經濟和社會發展。」曾東松提出看法,他強調,透過基礎建設、經濟發展與改善教育環境的全面提升,密西西比州在未來仍有機會改變貧窮的困境。
藥師攜手學生立院抗議 呼籲政府落實藥學生總量管制
校園
第1786期
藥師攜手學生立院抗議 呼籲政府落實藥學生總量管制
焦點
2023-11-22
【記者葉蓁芸綜合報導】反藥學生增額聯盟19日於立法院前進行抗議,針對教育部核可慈濟大學設立藥學系,以「反增額,藥安全」作為口號,提出「醫事人員總量管制原則入法」以及「停止增額政策」的訴求,要求教育部撤回慈濟超額增設藥學系一案。在全台藥學生總量固定的情況下不應核准慈濟另開名額,須維持藥學生總額管制。 學生高舉各種標語牌,表達對慈濟大學超額增設藥學系一案的強烈不滿,呼籲將總額管制原則修法入法。 圖/葉蓁芸攝教育部於9月6日核可慈濟增設藥學系,引發藥師界、藥學生不滿,組成反藥學生增額聯盟,9月28日至行政院門口呼籲政府停止增額。該聯盟19日又再次走上街頭,在立法院前集結臺北醫學大學、中國醫藥大學、嘉南藥理大學及大仁科技大學等校藥學生及藥界人員,再度陳情抗議。反藥學生增額聯盟召集人沈采穎說:「美國、日本現在流浪藥師非常多,我們希望政府必須要懸崖勒馬,不要盲目增加藥學生的名額。」他補充,目前台灣藥師比例在世界上排名第二,已到了1:15的高佔比,若繼續增加名額,除了教學資源不足以外,未來也將導致流浪藥師過多、甚至影響醫療品質,造成民眾用藥安全堪慮等問題。 反藥學生增額聯盟召集人沈采穎,在活動帶領學生高呼「反增額,藥安全」的口號。 圖/葉蓁芸攝近百位藥學生至現場支持總額管制原則入法,並表達訴求及擔憂。對於總量管制原則,嘉藥藥學系學生林彧謙說:「我覺得可以增設,但總名額應該維持,不能說增就增。」北醫藥學系學生謝同學(化名)則認為,以目前握有藥師執照以及在醫院執業的人數來看,缺乏的並不是藥學生,而是願意留在體制內的臨床人才,「最立即需要改善的是藥師在醫療體系內的待遇和保障,才能真正留住願意站在第一線的藥師。」 許多藥學生身穿白袍到現場支持,除臺北醫學大學、中國醫藥大學外,也有遠從台南、屏東前來的嘉南藥理大學學生以及大仁科技大學藥學系學生。 圖/葉蓁芸攝此外,現存部分藥學系師資不足及分配不均也是目前的困境。大仁科大藥學系學生姚同學(化名)表示,校內師資長期倚賴已退休教授以及業師,「藥學系教授已不多,且畢業生較少人繼續進修或回校任教,使教師人力出現斷層。」也擔憂若慈濟增設藥學系,以高薪招聘原有的藥學系教授,將會稀釋目前的資源。林彧謙則表示,藥學系有很多專業科目,但在師資有限的狀況下,一位老師需要負責多個課程,將進而影響教學品質。對於師資問題,中國醫藥大學藥學系教授黃世勳坦言,目前藥學界教學人力不足是普遍現象,且具有藥學專業背景的人才要進入教學場域也有一定難度,「現在學術界的老師除了要能夠教書以外,也要有一定的研究發展能力。」 臺北醫學大學藥學生鍾同學(化名)表示,希望政府能和更多醫事人員一同討論解方,如果各說各話無法有交集與進展。 圖/葉蓁芸攝除了反藥學生增額聯盟提出訴求外,中華民國藥學生聯合會、社團法人台灣醫學生聯合會及台灣牙醫學生聯合會也發布聯合聲明,呼籲政府制定醫學科系教育政策時,應召集學生代表參與討論。台灣醫學生聯合會醫學教育副會長蔡佳穎表示,希望政府能比照醫學系設置臺灣醫學院評鑑委員會(TMAC),建立相關評鑑制度,評估各校硬體、師資、研究或臨床實習等資源是否足夠,進而透過經費補助等方法協助校系運作更加完善。黃世勳對此表示認同,若要維持總額管制,則必須進行教學評鑑,評估各校運作情形來增減藥學生名額,維持學生受教品質。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