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文大生設計新催化材料 盼低耗能解空汙問題
新知
第1820期
文大生設計新催化材料 盼低耗能解空汙問題
2025-11-28
【記者江虹報導】一氧化氮(NO)是工業排放中常見且難以處理的有毒氣體,被視為空氣污染治理的難題。中國文化大學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學系教授陳輝龍研究團隊運用電腦模擬與材料計算,設計出新型單原子催化材料,可在低能耗條件下將一氧化氮有效轉化為氨(NH₃)。參與研究的文大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學系陳姿卉更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成果登上美國化學協會的《美國應用能源材料雜誌》(ACS Applied Energy Materials)期刊封面。 在處理一氧化氮等氮氧化物時,通常使用氧化還原作用與催化觸媒,將其還原為氮氣。研究團隊利用催化材料抓住一氧化氮,將氮和氧透過「氫化反應」一步步拆開,分別轉化成氨和水(H₂O),並透過電腦數據模擬,找出反應路徑上有最佳催化效益的金屬元素。團隊使用的催化材料,是一種附有單一金屬原子的蜂巢狀有機網架,陳輝龍說:「其中的單原子像一顆超迷你催化點,專門抓住一氧化氮,將其分解成氨。」他表示,可以把它想像成一片很輕薄、充滿小孔洞的濾網,每個孔洞裡面藏一顆金屬小釘子,能抓住一氧化氮轉化。陳姿卉解釋道:「我們運用電腦模擬來確認,一氧化氮是否能靠近並被金屬吸附,再進行後續的氫化步驟。」並提到,其中表現最好的金屬是鋁(Al)和錫(Sn)。 本次成果主要依靠電腦模擬與材料計算完成材料篩選與反應機制分析,省時又省成本。陳輝龍說道:「可以把它想成一個虛擬實驗室,建立起材料模型,讓一氧化氮分子靠近材料、吸附、反應,電腦就能算出每一步大約需多少能量。」他指出其優點為不需實際操作所有材料、可快速預測哪項較有成功機會,最後挑選最有潛力的材料交由實驗室驗證即可。 陳輝龍說:「我們注意到一氧化氮是空污中非常棘手的氣體。」他解釋,團隊長期投入化學材料工程研究,具完整的電腦模擬經驗,觀察到問題和參考其他文獻資料後,而有了研究構想。陳姿卉也坦言,自己研究初期對電腦模擬不熟悉,因此花費不少心力架設前置流程的計算環境,經過教授耐心的帶領和指導,他學會將零散的結果串成有邏輯的反應路徑,「我最大的收穫是,跨過那些初期的障礙,開始理解材料如何反應。」 至於技術未來的應用和發展, 陳姿卉提到,研究為未來的材料設計開啟新思考方向,「有效的催化金屬不一定要昂貴或稀有,有時候被忽略的元素,反而蘊藏著新的可能。」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系教授王迪彥也肯定陳姿卉在研究上的貢獻,「這對於未來在開發觸媒或是其他催化反應,提供了實驗時一個不錯的執行方向。」 陳姿卉還在就讀大學,就成為此論文的第一作者,他說:「這次研究讓我更確定想在電化學材料設計與計算模擬這條路深耕。」他認為背後的活化機制、氫化路徑與催化行為都值得研究。他也表示自己非常幸運,感謝教授看見自己做事細心和沈得住氣的特質,願意將研究交給他主導,他也勉勵同樣想從事研究的後進,「只要肯投入並願意持續學習,任何人都能在研究上展現真正的實力。」
極端氣象危文大生安全 學代會盼校方修遠距權利
校園
第1819期
極端氣象危文大生安全 學代會盼校方修遠距權利
2025-11-21
【記者陳雙報導】中國文化大學「學生會會員代表會」10月23日於第三次例會中,通過《針對本校颱風及極端氣候期間遠距教學啟動標準與程序進行調整》之校務建議案。議案由文大商學院代表褚俊儒向校方提案,希望學生能在更安全的環境中追求學習。 褚俊儒表示,針對颱風及極端氣候是否採遠距教學,一般由校方高層與相關教授召開臨時會議決定,但有時候決策與文大官方網站所公佈的緊急應變標準不一致。若決議改為遠距教學,校方會盡快發布公告;但若維持實體上課,學校並不會發另行通知。文大學生會理事長林涵勛指出,校方回應,因冬季文大風速時常達標,若每次均需公告,恐造成訊息氾濫,重要資訊被掩蓋。而學生會已再次向校方提出建議,最終結果仍待商定。 「教育是文明的延續,但安全是生存的議題。」褚俊儒表明,學校有維持教學的責任,但在極端氣候下,需要把安全擺在第一順位。他強調,學校應在風雨到來前預留足夠的時間,讓師生調整行程與教學模式,同時他也認為深化遠距教學能力也應涵括在教務處的教學指標中。文大資訊工程學系學生陳冠廷(化名)建議,校方應直接在官網宣布風速是否達標與是否採遠距教學,而非讓學生持續等候消息。 文大教務長楊馥如說明,颱風期間不論是否發布海警或陸警,校方主管與校內大氣專家均會依據山區氣象變化進行判斷。若研判可能對學生安全造成影響,即啟動應變會議決定是否採遠距教學。對於學生反應公告過於倉促,楊馥如回應,「氣象變化快速,學校會密切監控,以迅速應變可能出現的風雨變化。」若預期天氣狀況將愈趨嚴重,校方會隨時召開應變會議,並在考量學生交通與安全的前提下,適時作出調整。此外,針對代表會所提出的建議案,文大學生事務處課外活動組長林倩如表示,課外組以尊重與正面態度看待,且課外組已即時彙整相關內容供校方參考。 國立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林博雄說道:「學校的行政單位可與中央氣象署溝通,以專門管道取得校園氣象預報。」他建議,校方在取得預報後,應建立有效的訊息傳遞機制,迅速通報決策高層與大氣科學系教授,以便即時召開應變會議並作出判斷,使校方的決策更具公信力。林博雄強調,校方需審慎制定明確且可執行的標準作業程序,確保整體流程順暢,以保障師生安全與權益。此外,他也建議學生若希望校方檢視或調整遠距教學啟動標準,可與大氣科學系合作,分析過去陽明山的氣象資料,以具備完整專業數據為基礎與校方進行討論。
文大勞動系研議停辦 學者指勞動議題在台邊緣化
校園
第1815期
文大勞動系研議停辦 學者指勞動議題在台邊緣化
2025-10-24
【記者黃律齊報導】中國文化大學勞動暨人力資源學系(以下簡稱勞動系),為全台最早投入勞動與人力資源研究的學術單位,亦是台灣勞工教育的重要搖籃。然而,近日卻傳出文大校方研擬將勞動系停辦,引發各界對於少子化下科系存廢的關注。 前勞動部長、現任教於文大勞動系的教授潘世偉日前於臉書透露,系上教授收到系所即將停辦的通知,並預計將現有老師分派至其他學院。潘世偉坦言,私立學校須考量經營問題,但在決策時若忽略專業思維,恐難以永續發展。對於廢系的傳聞,文大公共事務室主任唐淑珍回應:「文大勞動系持續努力轉型、並希望迎合社會趨勢與需求,這個方向至今未曾改變。」他表示,校方現階段傾向將勞動系整合社科院、法學院、理工學院等各院系資源,期盼能透過轉型,將原系精神延續、拓展。然而,目前校方與系所仍在研議,尚未做出最終決議。文大學生Sydney(化名)則認為,在少子化的趨勢下,部分系所面臨停辦是不可避免的趨勢。 文大勞動系成立於1965年,現設有「人力資源」與「職業安全衛生管理」、「勞動關係」三大學群。在「勞動關係」方面,除文大之外,目前僅有國立中正大學勞工關係學系與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投入育才。政大勞工所長丘則剛以教育結構的觀點分析,少子化讓大學面臨招生壓力,但並非文大勞動系危機的唯一原因。丘則剛認為,台灣社會看待勞動議題的方式與國外存在根本差異。歐、美大學課程通常兼顧理論與實務,並涉及勞資談判、公共政策與數據分析等領域。反觀台灣的勞動系所多隸屬社會科學院,且重點仍放在勞動法與社會政策研究。「勞、資、政等實務界,並不像英美將此領域視為一種專業。」政大勞工所教授、文大勞動系校友張其恆更指出,此現象恐影響到其他產業。他以捷安特產品出口美國受阻為例,其因被指控「強迫勞動」導致通關受阻,體現缺乏勞動專業知識可能造成的危機。 而對於人才短缺的問題,中正勞工系主任林淑慧警告,在現行體制下,每年投入產業的新血已經有限,若該學門持續萎縮,將削弱社會整體勞動效果。「我們社會應該改變對勞動關係的想像。」他強調,勞動相關科系看似冷門,勞動議題卻是無所不在,從勞工個人權益的保障,乃至於跨國企業的治理,皆需要勞動系所培養的專業人才,其價值是不可取代的,並進一步解釋,勞動相關科系的學生未來可能進入勞動部或相關局處服務、擔任企業人資,亦或是參與工會與勞工相關組織。林淑慧表示,這三類工作都需對相關法規極為熟悉,「勞動法令眾多,而且每個條文背後都有勞動的專業學理、精神在支撐。」因此,他主張勞動系所應保有主體性,並在原先的基礎之上,納入行政管理、法律等更多元的訓練作為轉型。 丘則剛認為,台灣社會整體將勞工議題視為社會運動或基層問題,而非可轉化為職涯技能的專業。「年輕世代對勞動議題關心,卻未必願意進入勞動學門。」他提到,勞動意識的欠缺與制度的局限,導致非就讀專門系所的學生,難以接觸到系統性的勞動教育。此外,媒體敘事時亦側重工會抗爭、職災事故等單獨事件,大眾因此對「勞動專業」的社會功能缺乏理解。他直言,文大停招的消息反映招生問題外,更是社會對於勞動議題的漠視。丘則剛更警示,廢除該系所可能進而影響高中端志願的選填與社會認知,讓更多學生誤以為勞動領域無前景,形成負向循環。
文大穩住心態Popping封王 北市大奪College High雙料冠軍
體育
第1803期
文大穩住心態Popping封王 北市大奪College High雙料冠軍
焦點
2024-12-13
【記者范瑞勻台北報導】音樂一下,選手隨著節奏舞動身體,CH20 - 113年度COLLEGE HIGH vol.20全國大學街舞高峰會(以下簡稱College High)stage4,於8日在德明財經科技大學舉行,比賽項目有Hiphop、Popping以及Locking,Hiphop和Locking皆由臺北市立大學拿下冠軍,Popping則由中國文化大學奪冠。 College High八強賽為團體過關賽(註一),每隊分別派出五人上場競賽,每回合對戰限時30秒,雙方各SOLO出招一次,勝者留下,負者淘汰,比賽至剩下一位勝者為止。北市大Locking奪冠,北市大運動藝術學系學生詹秉驊表示,因為個性內向,所以前段賽事手腳無法完全伸展開來,「打到Final的時候才真的處理自己的內心,所以只有最後一場的時候我跳得比較開心。」文大運動與健康管理促進學系學生BADNEWS(洪胤紘)認為,在團體過關賽時雙方都清到剩最後一位選手,身為最後一棒他穩住身心,他說:「好險我們有Hold住,我覺得心態上還不錯。」 註一:College High預選為團體排舞賽,晉級的八所大學,派出場的五人代表該校的最強人選,與其他隊伍進行5vs5的團體過關賽。 談及遇到的困難,BADNEWS提到文大Popping平時擅長Battle,很少做排舞,因此他們還找兩位專業的排舞老師幫忙。北市大運藝系學生王宏宇提到,因為大家都很忙,因此很難抽出時間一起練習,而本身還有參與其他比賽,有時連飯都來不及吃,就要進行下一個排練,雖然辛苦,但當站在台上和大家一起跳舞時,就會重新找回對跳舞的熱情。 綜藝節目《這!就是街舞》影響文大體育運動健康學院不分系學生林家禾走上Popping之路,談及對跳舞的看法,他說:「跳舞是人生中唯一一件,我付出200%的力量去做的這個事情。」詹秉驊則是因為在國中時看到麥可·傑克森(Michael Jackson)的影片,燃起他對Locking的興趣。BADNEWS認為跳舞對他來說,就是他自己,「跳舞對我來說不是一件事,我,就是跳舞。」 雖對跳舞有熱愛,但久了仍難免產生疲乏,舞齡七年的詹秉驊說:「有時候會有一些算是職業倦怠的感覺,就是可能比賽有進,但是不會特別開心,可是看其他學校進了,他們會高聲呼喊,就會想到自己以前也是這樣子。」他鼓勵大家莫忘初衷,最重要的是要開心跳舞。 BADNEWS認為跳舞是現代人生活的解藥,因為現代人在高壓下會有很多文明病,而跳舞與聽音樂,是可以最簡單治癒自己的方式。北市大運藝系學生許志卉則認為跳舞像是他的朋友,需要花很多時間相處,與它在一起時會很快樂,可以把不開心的事情交給他,跳舞也可以成為舒壓的一種表達方式。
文大草山學運30週年 人權週領學生關注學權發展
生活
第1802期
文大草山學運30週年 人權週領學生關注學權發展
2024-12-06
【記者黃伊晨報導】適逢中國文化大學草山學運30週年,文大學生會首次舉辦2024文化大學人權週,於11月25至29日接連推出紀念靜態展、電影《青春並不溫柔》放映暨座談會、NGO議題村等活動,希望學生了解30年前發生在文大的草山學運,也認識現在致力於人權發展的NGO組織。 草山學運發生於1994年,因文化大學美術系學生不滿教授因個人藝術喜好讓學生學期成績不及格,發動為期34天的罷課抗議。人權週主辦人員,文大學生會權益部長王宏瑋表示,草山學運不同於台灣歷史上其他追求政治自由的學運,爭取的是藝術創作上的自由,在台灣學運歷史中有特殊意義。本次靜態展設在學生頻繁進出的大樓穿堂,現場不僅展出當時草山學運的照片,也掛設復刻抗議現場的布條,更有互動展區提供學生黃布條和筆,同學們不但可以共同回顧過去歷史,也能表達現代學生訴求。而在當年學運發生地文大校園舉辦展覽,更能想像30年前罷課抗議的歷史氛圍。 NGO議題村中,學生會請到財團法人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人本教育基金會、為台灣而教 Teach For Taiwan等NGO組織進駐校園擺攤,讓學生透過組織行動了解人權議題。王宏瑋指出,文大學生對於公共事務或是社會議題的參與度並不高,希望藉由NGO擺攤導入議題,輔助同學認識人權議題。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執行長張龍僑表示,基金會本身沒有特別關注草山學運,但對人權保護、學生權益一直都很關心。「有一個實體的東西(攤位),議題才比較容易被看見,學生也更願意了解。」張龍僑道。他認為NGO議題村能讓學生更了解學運歷史和這些同樣致力於多元平權的NGO組織。 針對這次舉辦人權週的成效,王宏瑋認為活動確實有打入學生的視野中,幫助學生認識學校過去歷史和參與公共事務。王宏瑋說:「有些人是這次活動才第一次知道草山學運,或是TFT這種組織。」希望這次活動能啟發文大學生關注相關議題。文大生活應用科學系學生M同學(化名)認為,人權週確實可以提升校內學生對學運歷史和人權議題的認知,但他也表示校內經常有類似的擺攤活動,部分學生其實不會特別在意這次擺攤的活動理念是什麼,相對可惜。他建議往後可能可以加強宣傳或包裝,激發更多學生主動探索議題的意願。
文大視天氣調整候車點 學生盼公告更及時
校園
第1799期
文大視天氣調整候車點 學生盼公告更及時
2024-11-15
【記者王立昊報導】中國文化大學總務處5日公告,未來將考慮天氣狀況,將共乘計程車候車地點由停車場邊的空地移至大典館內,避免候車的教職員在風雨中等待。對此,部分學生贊同此政策,卻也擔心校方的臨時公告不夠明確,導致學生未能即時接收訊息。 文大目前調整候車地點的通知分別公布在總務處與Dcard,文大法律學系學生王若瑀表示,自己平時不會特地關注這些網站,因此不易接收訊息,且臨時調整造成的資訊落差可能導致學生在錯誤地點候車。文大心理輔導學系學生官柏佑則建議校方,以傳送全校郵件、在現場立告示牌等方式直接通知,比起目前作法更加明確。此外,他認為天氣好壞的判斷標準不易拿捏,「畢竟陽明山天氣常常很糟,不確定差到什麼程度才會改地點,大家可能要再花一段時間適應。」同時也擔心放學期間大量的等車人潮,可能導致大典館內學生進出不便。 針對臨時公告造成資訊難以接收的擔憂,文大總務處事務組長林磊鑫說:「會以大氣系提供的氣象站資訊提早做出判斷,儘量在放學前公告,避免太臨時的改動影響學生。」並表示學校會積極與計程車隊聯繫,透過車隊人員協助引導現場排隊人流。談到大典館進出不便的情形,林磊鑫則指出,校方討論後認為影響不大,「通過那個出口的學生通常是為了搭共乘計程車,與學生安全的權衡下,安全還是第一優先。」校方目前正在衡量於冬季期間將候車地點皆移至大典館,一次性讓多數學生了解政策,藉此降低過渡期的適應不良。 對於天氣判斷標準,國立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林博雄說明:「如今氣象預測的誤差與儀器準確度無關,主要來自觀測地點和搭車地點的差異性。」考量到文大有氣象站,他認為不會有太大的誤判,但目前天氣與人體舒適度之間的研究非常罕見,學界也沒有一致的認定,仍需由校方與學生溝通,達成共識。臺大大氣科學系教授游政谷則肯定文大為學生著想,同時也提出疑慮,「文大位於山區,風雨變化大,預報的不確定性也會比較大。」若每天都必須做出決策,容易對行政單位造成長期壓力,他建議將候車地點統一移至室內,減輕行政單位誤判及決策的壓力。
文大宿舍吸菸惹議 校園禁菸問題何解?
校園
第1796期
文大宿舍吸菸惹議 校園禁菸問題何解?
2024-10-18
【記者張傳儀報導】中國文化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學生吳同學(化名)自1日起在Dcard校版上發出多篇文章,指出男生宿舍的浴廁出現大量菸蒂、打火機等物品,影響環境整潔及學生住宿的生活品質,引發學生討論。文大生活輔導組辦事員劉柏頡回應,未來將會加強宣導,並針對重點區域加裝監視器以掌握抽菸學生。 談及宿舍抽菸問題,文大地理學系學生陳亮宇表示,宿舍內抽菸的問題一直都存在,校方若要處置也需要同學檢舉才能進行,「通常抽菸並不會停留太久,就算跟校方說,他(吸菸者)發現了也會立刻跑掉。」此外,自從《菸害防制法》修正,增列大專校院為禁菸場所後,校園內吸菸亭等區域遭到撤除,吸菸者四散在校內隱蔽的角落抽菸,增加校方取締的困難。有吸菸需求的文大廣告學系學生簡佑宸說明,自己不喜歡影響到他人,所以不會在校內吸菸,但校方及宿舍管理人員也應更積極處理,他說:「畢竟學校還是有會抽菸的人,如果沒有比較方便抽菸的區域,可能就會選擇在校內偷吸菸,所以取消吸菸區對於整體幫助並不大。」 對於校內吸菸問題,文大學生會理事長王品茵指出,校園禁菸後可以感受到吸菸者減少,但是政府單位應該給予配套措施,「原本(吸菸者)會在吸菸區裡面抽菸,但現在變成大家在各種不同地方抽菸。」進而造成更多危害。他認為最佳解方是設置校外吸菸區,但此措施的實際執行上有許多困難,目前校方能夠做的就是加強宣導,透過警示標語來告知學生校園禁菸的重要。 針對校內宿舍抽菸一事,劉柏頡解釋,校方目前的應對方式是在浴廁出入口加裝監視器,確認來往人員,並針對該層樓的同學進行輔導勸說。因應大專校院禁菸,校方將針對抽菸熱點加強巡邏,並以跑馬燈警示的方式加強宣傳,校規中也已訂定處罰規則,初犯者記申誡一隻。他表示:「我們會勸導學生不要在校內抽菸,若是屢勸不聽的話,也會請衛生局人員稽查。」由校方向政府單位檢舉,透過罰緩的方式對其作出處分,希望藉此降低學生在校內抽菸的問題。 自《菸害防制法》修正後,校園禁菸問題是各大專校院皆需面臨的課題之一。法規內容重視非吸菸者在校園裡的權利,校區範圍內全面禁止吸菸。劉柏頡表示,對於規勸吸菸者,會對其強調校地範圍內皆是禁菸區域,若是對吸菸有強烈需求者則會要求對方離開校園,以免影響他人權益,同時也維持校園整潔。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莊凱任認為,校園禁菸立意良善,但對於其衍伸出來的問題並無完整規劃,可以借鑑國外校園的作法,即使是無菸校園也會設計吸菸區給予學生出口,才能在非吸菸者與吸菸者的權益間取得平衡點。
港中大可降解包材減污染 盼取代商業塑膠
新知
第1787期
港中大可降解包材減污染 盼取代商業塑膠
2023-11-30
【記者黎昕俞綜合報導】市面上塑膠袋因成分無法自然分解,回收費用不僅昂貴,也易產生微塑膠污染毒害下一代。由香港中文大學(以下簡稱港中大)化學系教授魏濤帶領學生鍾曉嵐、張家敏及蔣卓倫,研發新的包裝材料,不僅能像塑膠袋延展性高,更能在自然環境下降解。 團隊研發的包裝材料盼未來可以結合各領域專家,使其可以廣泛應用,逐漸取代塑膠。 圖/團隊提供塑膠袋因輕便、不易破的特性,在日常生活中廣泛得到應用。但是其成分只能在難以實現的高溫條件下分解,故長期積累之下,塑膠垃圾已對地球產生不可忽視的傷害。有鑑於此,團隊利用細菌纖維素製造新的包裝材料「BC基薄膜」,盼取代商業塑膠,減少垃圾污染。細菌纖維素是由木麴菌與酵母菌共同生長而成。透過在培養器皿裡加入醣類,使微生物能夠發酵形成纖維素。就讀港中大化學系博士班的鍾曉嵐補充道:「纖維素會被細菌排在菌體外部,形成結晶度很高的生物膜。」團隊將其風乾後,形成抗水、耐油的「BC基薄膜」。團隊也加入大豆分離蛋白,利用其良好的成膜特性及延展性,讓薄膜延伸效果提高。此外,團隊更加入海藻酸鈉,有效阻隔水蒸氣及氧氣,以延緩食材氧化的時間。因過程中皆使用合法的食品添加劑,故誤食也不會傷害人體。 團隊加入食品添加劑與菌種一起反應,讓生成的膜延伸效果不僅提高,也能阻隔水蒸氣及氧氣。 圖/團隊提供目前作品仍處於利用物理方法,在不改變分子結構的狀況下,透過加入其他材料達到改善性能的目標,因此防油、抗水的能力有限。魏濤表示接下來會持續尋找其他方法,「增強防腐的功效,並讓細菌成膜及厚度成長更加迅速。」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科技研究所教授鄭光成也提醒,因為包裝材料會直接與食材接觸到,故也需要考量食材釋放或滲出等測試,同時後續的回收細項也須符合法規。臺大化學工程學系教授劉懷勝則說明,此作品兼具食品安全及永續概念的優點相當不錯,然而如何降低生產成本也是重點之一。他建議可以應用在醫療領域上,例如人工敷料等需抗油、防水的較高單價商品,或許可以提高進入市場機會。為此,魏濤亦盼未來能加入其他領域專家的協助,讓食品包裝膜的生產速度更穩定、迅速,以及生產流線專業化,藉此達成取代傳統塑膠的目標。 香港中文大學化學系教授魏濤帶領學生鍾曉嵐、張家敏及蔣卓倫,以細菌纖維素製成包裝材料,延展性高且能在自然環境下降解。 圖/團隊提供
化腐朽為神奇 美大生攜手藝術家守護海洋環境
國際
第1768期
化腐朽為神奇 美大生攜手藝術家守護海洋環境
2022-10-20
【記者程心綜合報導】在晴空萬里的紐黑文沿海,逾60人聚集在海邊,他們身穿螢光色背心徒步穿越石礫與草叢,抵達淨灘地點。這是越裔美籍藝術家斯托.倫(Sto Len)、地球安然組織(Save The Sound)以及紐黑文氣候行動組織(New Haven Climate Movement)合作的海廢藝術計畫,活動於8日集結民眾與各大專院校學生,在淨化海灘的同時,蒐集藝術計畫所需的廢棄物。 志工們正在紐約長島海灣(Long Island Sound)搜集可用於海廢藝術展的材料。 圖/地球安然組織提供海廢藝術展《一點一滴融入海》(To Dissolve into the Hydrocommons, One Drop at a Time)於17日開幕,展覽為期兩個月,由長期關注海廢環境議題的藝術家倫進駐紐黑文大學(University of New Haven, UNH),重新賦予海洋廢棄物新生命。「學生幫我撿來很多袋廢棄物,這些『垃圾』其實非常適合用來拓印。」倫生動地描繪展覽亮點,除了擺放攝影作品與影片外,更利用浮水染色技法將重污染的水源拓印於紙本,傳達對於環境的關注。 ​藝術家運用拓印技術,結合海洋廢棄物特性,製作出多件印刷作品。圖/斯托.倫提供就讀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UCSD)的鄭心雨分享,他曾經有堂課要到水族館當志工,聽到館內導覽員講述塑膠污染,才意識到海洋保護的重要。因此,他相信海廢藝術計畫能有效推動環境教育,並縮短大眾與環境議題的距離。「能與學生們聚在一起真的很棒。」談到大學生的永續意識,倫讚賞大學對推廣海廢藝術,以及學生關注議題時的積極主動。 藝術家、學生與環保團體志工合力清出一袋袋的垃圾後,一同在海邊留影。 圖/地球安然組織提供「海洋裡的塑膠汙染是看不見的危機,不容易受到重視。」就讀耶魯大學環境研究系(Yale University,  Environmental Studies )的張詩妍直言,那些無法被海洋自然消耗的廢棄物,最終會對人類帶來衝擊及危機。倫也坦言:「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因為我們總是看見各種污染問題。」這也是為什麼他以《一點一滴融入海》為題,透過藝術為海洋發聲,呼籲人類重新檢視對海洋所造成的傷害,期盼透過異類作品展現視覺衝擊力,喚起觀賞者守護海洋的意識。 藝術家將學生拾獲的海洋廢棄物,以及不可分解的塑膠元素放入展間。 圖/斯托.倫提供
文大稱霸街舞擂台 睽違九年再得雙冠
體育
第1761期
文大稱霸街舞擂台 睽違九年再得雙冠
2021-12-22
【記者李昀璇綜合報導】雙方僅剩一人站在舞台上,選手不露一絲緊張神色,當音樂響起,他深吸一口氣,邁出堅毅步伐。「第十七屆College High全國大學街舞高峰會」經典團體賽18日於臺北體育館熱血登場。其中,中國文化大學於Popping和Locking項目封王,睽違九年再度奪下雙冠,並抱走社團史上第一面Popping冠軍錦旗。 中國文化大學Popping強棒羅永承以Freestyle的概念呈現Popping,屢屢為觀眾和評審帶來驚喜感。 圖/李昀璇攝此次賽事共有三個舞風,各舞風參賽團隊皆需在團體排舞賽脫穎而出,才可取得八強門票。而八強、四強和冠亞賽則以五對五的團體「Battle」賽制進行。各隊由五名選手組成,每輪須各自派出一名選手出戰30秒,經六位評審判定勝方,勝方續戰敗方淘汰,隊伍先耗盡選手則落敗。 此次競賽分為三種項目,分別為HipHop、Popping和Locking。選手須先參加海選,在團隊排舞賽中勝出取得八強門票,才會進入五對五Battle環節。 圖/李昀璇攝文大自四強賽起便遇上勁敵。在Popping項目中,文大先對上前年冠軍東海大學,再強碰去年冠軍臺北市立大學,兩隊皆是冠軍熱門隊伍。然而即便面臨高壓處境,文大仍不畏強權,臨危不亂一一克制對手。五人隊伍中,文大選手周致成便多次高穩定展現第一棒的沈穩氣勢,憑藉細緻動作獲得評審青睞,而強棒羅永承則跳脫既有的單一舞風限制,在基礎動作中加入即興巧思,完美與音樂融合,屢屢驚艷全場。 中國文化大學於此次競賽中奪得Popping項目冠軍,包下社史中第一個Popping冠軍錦旗。圖中為其五人隊伍,包含羅永承(右二)、周致成(中間)、謝秉原(左二)、陳睿渝(左一)、丁奕齊(右一)。 圖/李昀璇攝而在Locking冠亞賽中則上演復仇之戰。文大去年敗於國立臺灣大學,因此止步八強,如今在冠亞賽中再度碰頭,文大沒有一絲畏懼,選手們紛紛戰勝所有對手,輕取臺大奪冠,一舉討回去年遺憾。文大選手臧士捷於College High舞台初試啼聲便獲得佳績,在賽場上他以穩定的節奏感為基底,刻意放大動作讓舞蹈更具能量,多次帶起全場歡騰氣氛。 中國文化大學Locking選手臧士捷,初次登上College High舞台便獲得佳績,並在八強賽中以「一桿清檯」戰勝所有對手,在賽場上他的節奏感穩定,搭配具有能量的舞蹈動作,多次帶起全場歡騰氣氛。 圖/李昀璇攝時隔九年文大Locking組重返榮耀,選手林秉豐表示,賽前五人團隊便以平常心備戰,「我們再三確定到底有沒有拿出一百分來準備和面對。」他分享經過幾個月的磨合才足以在比賽當下展現十足的默契。表現出色的臧士捷則認為,奪冠等同多了一份責任,未來勢必得更加努力,「能力越大,責任越大。」此次競賽吸引37所學校中的69支隊伍參賽,超過800名選手共襄盛舉。而多所學校正面臨換血,去年獲得Locking冠軍的逢甲大學與Popping亞軍的國立政治大學便紛紛跌出榜外,各組排行皆重新洗盤。觀賽長達五年的銘傳大學選手劉紀廷表示,近年來科班與一般大學生的差距縮小,賽場已不再利於設有科班的北市大,期待未來新興隊伍發芽為賽況帶來更多變化。 於去年College high奪下Popping亞軍的國立政治大學於今年面臨換血問題,雖在四強賽中與臺北市立大學戰到最後一刻,甚至平手加局,但最終仍不敵對手,止步於四強。 圖/李昀璇攝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