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校園
世新口傳臨時調整課綱 畢業製作提前引學生反彈
2024-12-20
校園
臺師大增設客語中心 培育師資與傳承文化
焦點
2024-12-20
生活
音樂祭展族群認同 盼拉近都市原民文化距離
2024-12-20
體育
全國踢拳錦標賽登場 台港選手切磋促交流
2024-12-20
新知
酒醪液融入洗護髮產品 減少汙染促循環經濟
焦點
2024-12-20
藝文
隨外婆舊地重「游」 趙曼君重現日治歷史記憶
2024-12-20
國際
密大受預算緊縮衝擊 師生不滿自身權益受損
2024-12-20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804期
第1803期
第1802期
第1801期
第1800期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藝文
第1660期
擊樂跨領域結合 敲出新感官饗宴
2017-10-11
【記者謝宜臻台北報導】由財團法人擊樂文教基金會及朱宗慶打擊樂團所主辦的「JPG實驗室」計畫,7至9日在松山文創園區LAB創意實驗室,將《森槮-擊出自然的記憶》、《聲波圖物語》以及《As One》,三組擊樂演出搬上舞台。《聲波圖物語》由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音樂系四年級學生演出,表演方式引用「一人一故事劇場(Playback Theatre)」,讓觀眾分享自身故事,再由演奏家即興詮釋樂曲。演出共四場。每場演奏因故事內容而截然不同,有關於親人的沉重記憶,也有對愛情的體悟;表演者一一將故事化為演出靈感,無論是黑夜後的黎明,或對愛情無怨無悔的付出,隨即在琴槌下化為輕敲木魚或急奏木琴的節奏與旋律。表演者史孟航說明,通常人們是先看見樂譜,再去想畫面,但這次則先有畫面、再有音樂。表演者陳妍臻指出,演奏必須捕捉到故事當中的情緒、畫面,「用音樂去模仿、呈現、表達。」 《聲波圖物語》結合「一人一故事劇場」,讓觀眾分享的故事成為演奏家即興創作,使演奏家與觀眾共同成為演出的創作者。 圖/謝宜臻攝《聲波圖物語》讓表演者和觀眾不再只是面對面,「我們的作品也是他們的作品。」陳妍臻說道,這次也邀請觀眾一邊聆聽演出,一邊在畫布上描繪感受,「希望觀眾能聽到音樂,並勾勒自己內心的線條、聲波圖。」觀眾蔡詩禮表示,演出確實在他腦海中產生畫面,使他自由揮灑出水流線條。 《聲波圖物語》演出第二部分的互動模式,是讓參與的觀眾至座位席後方的畫布自由創作,使內心感受之聲波藉由繪畫抒發。 圖/謝宜臻攝《森槮-擊出自然的記憶》則重視互動體驗,觀眾上台觸碰紅蘿蔔、蘋果等實體蔬果,藉由蔬果導電產生音效;又透過行動裝置連結活動網站,點擊「樹」、「陽光」等森林元素的圖案,使數位音效結合現場擊樂聲,模擬森林氛圍,呈現跨領域藝術體驗。觀眾劉立媺給予演出正面評價,她認為用蔬果做出不同音效,既有互動感,整體聽覺效果也很好。 《森槮-擊出自然的記憶》以導電裝置與觀眾進行互動,使擊樂演出與音效巧妙融合。 圖/謝宜臻攝《森槮-擊出自然的記憶》以森林作為聽覺與視覺的主題元素,表演分成「矇」、「眼」、「生」、「展」四個部分,利用大自然隨著時間推移而消長,象徵人類的初衷被消磨與尋回。演出尾聲,擊樂家共同演奏木琴,敲擊激昂舒展的旋律,盼給予觀眾不同層次的體會。 《森槮-擊出自然的記憶》以自然為主題,開場第一部分「矇」展現自然的純淨。 圖/謝宜臻攝第三組演出是由北藝大博士生戴含芝與黃晉韋及聲響藝術家團體「HH」共同完成的《As One》,以即時影像、電子音樂與不同擊樂曲風的碰撞,詮釋音像(Audio-Visual)相互交織的獨特風格。「電子音樂有重低音的節奏,而打擊樂又有豐富的音色變化。」戴含芝與黃晉韋認為他們與「HH」即使來自不同背景,卻十分互補。「希望讓大家覺得我們跨域的演出,有融合為一的感覺。」戴含芝說,這便是《As One》想傳達的理念。這三場演出皆利用打擊樂結合多元領域的實驗與創作,呼應主辦單位鼓勵擊樂跨領域發展的期許,也為觀眾帶來一場音樂能量豐沛的饗宴。 《As One》視覺與聽覺皆與音訊緊密扣合,以即時影像、電子音樂,與擊樂多元音色碰撞出獨特風格。 圖/謝宜臻攝
藝文
第1643期
現代劇詼諧串場 南管展演玩創意
2016-12-28
【記者吳謙台北報導】「在生活南管 Fedee Art Band」處女作《遙想古今》音樂會,27日於松山文化創意園區精彩上演。由九首南管經典曲目組成,保留古風的同時增添現代戲劇元素,並引入推銷員角色串場,為觀眾帶來美妙的聽覺盛宴和歡笑逗趣的故事。以名曲〈望明月〉打頭陣,講述元代戲曲家王實甫《西廂記》中,男主角張君瑞在月夜下,期待愛人崔鶯鶯前來赴會,在書齋裡企盼又恍惚的內心。舞台上執拍者居中,伴隨兩旁琵琶、三弦、洞簫和二弦的演奏,以南管獨特的唸唱法,娓娓訴說張君瑞輾轉反側、患得患失的心情,彷彿一場淒美的愛情就在眼前上演。第四曲〈懶繡停針〉為樂團的新編曲目,加入國樂琵琶即興樂段與南管琵琶相互呼應,描繪四季百花以譬喻人生短暫,警惕人們應珍惜光陰,以免老來空嗟歎。舞台上琵琶演奏者千變萬化的指法下,節奏時快時慢,聲音圓潤清脆。 「格格推銷員」串場,以無厘頭的表演,引出表演曲目〈梅花操〉,讓觀眾明白曲目的意境,帶來歡笑的同時也將南管音樂推銷給大眾。 圖/「在生活南管 Fedee Art Band」提供本次演出也加入「推銷員」角色串場,看似無厘頭的表演,卻總能將表演曲目引出,為觀眾帶來歡樂。飾演推銷員的琵琶演奏者張琪萍一人分飾五角,她表示,在台灣了解南管音樂的人很少,融入現代戲劇的元素,希望以逗趣活潑的方式,讓觀眾明白曲目的意境,也將南管音樂推銷給大眾。舞台上座位安排也暗藏玄機,執拍者居中,琵琶、三弦在左,洞簫、二弦在右。演奏者、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學系研究所學生賴昱丞表示,南管音樂是文人思想的體現,彈撥樂器音色呈顆粒狀、簫弦樂器曲調綿延,一左一右的位置象徵陰陽五行融合。觀眾徐宇宏表示,這是他第一次現場聽南管音樂,戲劇概念的融入對他這樣年紀小的觀眾頗具吸引力。
新知
第1595期
轉換路面壓力 高架橋成發電站
2015-04-29
由陳柏年、丁冠暉設計的都市綠能循環站,讓建國高架橋搖身一變成為綠意盎然的環保建築。圖/陳柏年提供【記者廖科驊綜合報導】行政院環保署舉辦的「2015『環境關懷』跨領域設計競賽」於4月22日於松山文創園區頒獎,師範大學設計所學生陳柏年和丁冠暉合力設計的「都市綠能循環站」奪下首獎。環保署將資助前三名隊伍於今年8月前往丹麥參加INDEX:AWARD國際競賽。環保署於今年首辦「跨領域環境設計競賽」,鼓勵民眾運用創意解決環境問題。曾經參加過綠建築設計比賽與工作營的陳柏年和丁冠暉在社群網站看到這項比賽,便決定進軍首屆的跨領域環境競賽。都市綠能循環站是以建國高架橋為藍圖進行設計與改造,將橋樑分為上層、下層和頂層。上層是原本的行車道路,但是在路面下安裝壓電設備,可以把車輛對道路造成的壓力做為發電使用,上層配合原本閒置的橋梁下層,會設置電動車充電站,預計每天可產生1萬2000千瓦的電力,充飽200輛電動車。此外,下層的剩餘空間也可規劃市集,讓車主在充電的時候可以逛街。另外加蓋的頂層則鋪設綠色植被並增設雨水回收設施,不僅有效收集水資源,更能結合附近的建國花市和大安森林公園,提升都市的生活環境。陳柏年表示,發想這項設計之初,他們花了一整天在台北散步,在經過加油站時,想到石油燃料終會被電能取代,因此決定以充電站為主軸開始整個計畫。由於出身設計系,對於能源所提供的效益與應用較為陌生,道路壓電的技術也不甚理解,他們花了不少時間研究。另外他們在整合建國花市的構思之中,發現了新型態的魚菜共生系統,經過鑽研後才完成最後的應用與整合。二人表示,這項設計要套用到其他橋梁還需要一段時間,雖然道路壓電裝置是用於各平面和高架路段,但這項技術還沒有成熟,發電效益並未完全達到實際運用上的需求,因此仍停留在概念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