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醫師過勞止痛錠—勞基法與醫療法何為良藥
專題
第1592期
醫師過勞止痛錠—勞基法與醫療法何為良藥
2019-06-26
亮麗白袍下過勞的醫師身影  今年9月私立醫院住院醫師將納入《勞動基準法》保障,但其中成員不到國內醫師人數的十分之一。過去受僱醫師僅受《醫療法》管轄,因目前規範有缺失,對此衛生福利部研擬修正《醫療法》部分條文,以彌補舊有制度之不足。醫師過勞案件時有所聞,卻不一定會被媒體關注。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內科醫師、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理事何建輝感嘆:「第一是因為他們很年輕,第二他們也不是什麼名醫,第三是這些家庭背後也不會有什麼其他的資源。」「我當外科住院醫師第一年,才知道我睡過的值班床上曾經死過一個學長。」姜冠宇回憶過往,「學長那時候太累了,所以免疫力降低,變成敗血症,值班的時候就走了。」何建輝表示,在《醫師工作壓力之文獻回顧》等國內外期刊中可發現,醫師在連續值班四周後,認知與行為表現約等同於血液中有0.05%酒精濃度時的情形。同一份報告中也提到,一般人在入睡時「穩定睡眠」的比例為45%,但受試實習醫師即使在非值班夜晚,平均最高也僅28.1%,低於有失眠困擾的重度憂鬱症患者的32.5%。且值班造成醫師憂鬱、焦慮程度顯著上升。醫師工作需要高度集中精神,精神欠佳除了傷害醫師自身,也對病人有所影響。姜冠宇舉出,國外曾有罹患血清素症候群的病人在半夜因醫師誤診而死亡。他認為應改變值班方式,讓每位醫師都有足夠休息時間。然而,社會大眾普遍不認為高薪醫師也是勞工,導致醫師在爭取納入勞基法時,不易受到諒解。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秘書廖郁雯表示,勞動關係是以勞雇從屬與否來認定,希望民眾能意識到醫師也是受雇者。 「換算成時薪,其實我們是一樣的」儘管基層住院醫師起薪約八到十萬,但廖郁雯透露,單周工時普遍維持在80至88小時,是一般勞工40至44小時的兩倍,薪資並未較其他行業優渥。「換算成時薪,我們其實是一樣的。」何建輝無奈表明。過往保障住院醫師前三年工時限制的《住院醫師勞動權益保障及工作時間指引》,當中規定住院醫師四周總工時不得超過320小時,平均一周不得超過80小時。但主治醫師和公職醫師卻無相關規範,等同沒有工時上限。住院醫師暨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秘書陳亮甫也解釋,由於主治醫師負責決策,常處在待命狀態,加上白天開刀、門診、查房等工作,相較住院醫師更難定義其工時。此外,何建輝也指出易被忽略的隱藏工時。尤其是外科相關科別,如神經外科或心血管外科,醫師在長時間的手術後,還需查房、幫病人換藥等,一天下來總工時遠超過普通勞工每日延長工作12小時的上限,每周高達100到110個小時是常態。而醫師工時過長也和醫院值班制度有關。何建輝解釋,現行一位醫師每三到四天值班一次,一個月共輪值八到十次不等。上午八點開始看診9小時,緊接著值班至隔日中午十二點才可休息。過往甚至有醫師值班到隔天下午,連續32小時都在工作,直到近年因《住院醫師工時指引》強制規定,醫院才調降到目前的28小時。除了工時問題,廖郁雯也提到,由於缺乏勞基法規範,聘僱契約可能被醫院隨意更改,是工會接到最多的投訴事項。陳亮甫舉例,由於主治醫師具專業度,有醫院在契約裡私訂條款,要求醫師須等到有人能接替該職位,才可離職。另外,常見的聘雇契約爭議還包含排班問題、離職違約金過高、給付獎金與否、或是醫師薪資被更動名目等。何建輝分享,自己的薪水就曾被醫院調低,在年終獎金計算上減少了逾三萬元。勞基法是唯一解方?透過勞基法保障醫師勞動權益的呼聲,早在25年前就已開始。部分醫界人士不斷爭取將醫師納入勞基法,希望透過勞基法的強制力,保障醫師勞動權益。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主張,勞基法能明確訂定醫師的工時和薪水,讓雇主不能隨意剝削。另外,工會並不信任由衛福部所執行的醫院評鑑,希望能由獨立於醫療體系的勞檢取代。醫院評鑑扮演監督醫院運作角色,然而,廖郁雯表示評鑑項目多,工時不是唯一標準,「可能醫院其他項目表現優良,所以醫院還是繼續違反工時指引。」在此制度下,即便分數下滑,醫院也不會遭到處罰。此外,負責醫院評鑑的主管機關為衛福部,但其官員多來自醫院高層。由勞動部執行勞檢較可避免球員兼裁判的爭議,因此廖郁雯認為勞基法才能提供最完整的保障。醫師工時需高度彈性,方能處理緊急病患。衛生福利部法規委員羅傳賢以婦產科為例,從孕婦等待到實際生產的時間,婦產科醫師必須隨時待命。若依據勞基法解釋,將待命視為工時,孕婦可能在等待生產期間就遇上原主治醫師強制下班時間。他表示,醫師工時切分成看病、待命、巡房、訓練及研討會等多重面向,工時難以清楚計算。醫師工時不是醫師工作唯一複雜之處,羅傳賢分析,醫院經營模式多樣,光是私人雇用醫院就可細分出五到六種類別,且一位醫師也可能在多家醫院看診。要是發生爭議,勞動部與衛福部的解釋不同便會造成麻煩。以台北中山醫院為例,台灣私立醫療院所協會理事長、台北中山醫院麻醉科醫師朱益宏表示,中山醫院屬社團法人醫院,近三百位股東中過半是醫師,這些醫師在醫院執行業務時,應為經營者的角色。「萬一醫生受了傷,到底是醫院所有股東付他職災呢?還是因為他本身是老闆所以不用?」因此醫界出現另一派聲音,主張在由衛福部主管的《醫療法》另立專章,保障醫師勞動權益。《醫療法》優勢在於其主管機關是衛福部,當醫師勞權發生爭議,衛福部較有能力處理。羅傳賢建議,可成立醫師勞權保障委員會,規定其組成必須包含一定比例的公正人士,如法律專家、律師團或醫師勞權團體綜合判斷,以避免互相包庇。但不論用什麼法源規範醫師勞權,都應明確定義工時及雇傭關係。朱益宏表示,法規對適用條件、保障及限制皆需寫清楚,「明訂清楚雇主負擔的責任跟受雇者應負的責任。」修法之外不可忽視的醫病關係私立醫院住院醫師將於今年9月1日納入勞基法,並適用勞基法第84條之1,以維持工時、例休假日彈性;其他未納入勞基法的受僱醫師,衛福部則傾向以修訂《醫療法》專章來保障。以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的立場,仍認為應以勞基法保障,若要以醫療法保障,則應包含全體未受勞基法保障的受僱醫師。醫勞盟則聲明,專章所列條件應優於勞基法,否則就直接準用勞基法條文。然而,爭取醫師勞權保障,也考驗台灣社會對醫療的期待。朱益宏認為,單靠勞基法或《醫療法》的制定,並不能解決醫師過勞問題,而是需要檢視醫療環境整體的制度。若限制醫師工作時數,相對增加病人等待時間,影響看病權益。「我們現在覺得台灣健保制度好,是很多醫師的付出,才有那麼好的效率。」朱益宏指出,如果縮短醫師工時,台灣民眾需接受就診上的不便。朱益宏舉例,美國的公立醫院採候補制,病人須排隊預約門診,而有進行特殊治療、手術需求的病人甚至要等上數月。另外,陳亮甫指出,台灣民眾習慣到大醫院就診,造成中小型醫院冷清的現象。他認為,應宣導輕症與後續追蹤的患者到區域醫院或診所看病,再配合強制規範或鼓勵機制,增強病人分級轉診意願。政府立法保障醫師勞動權益時,仍應考量病人對改革的接受度。與民眾溝通,並設計配套制度,確保民眾反彈時,不會將責任加諸於醫院或醫師身上。台灣社會需重新思考過去執著名醫看診,及頻繁就醫等觀念,才能真正改善台灣醫療氛圍。  
針灸刺激食慾素分泌 癌末止痛新方向
新知
第1686期
針灸刺激食慾素分泌 癌末止痛新方向
焦點
2018-11-01
【記者林莉庭綜合報導】針灸止痛新原理可望治療癌末病人,日前《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PNAS)刊登這項新理論,由兩位學者共同發表,將食慾素的神經路徑與針灸止痛治療結合,此機轉理論也為藥物治療帶來新的發展方向。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藥理學科暨研究所教授邱麗珠與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院針灸研究所教授陳易宏共同合作,研究將名為食慾素的神經胜肽傳導路徑應用於針灸止痛治療。此理論目前僅實施動物實驗,實驗中使用刺針將電流導入實驗鼠的手腕,刺激正中神經。痛覺訊息傳導後,下視丘釋放食慾素到中腦,止痛機制由此開始運作。邱麗珠解釋,食慾素可促進釋放內生性大麻,並減少「抑制性神經元」的活性,讓痛覺訊息傳遞過程被阻斷,達到止痛目的。他也說明起初研究止痛理論的實驗方法,是將食慾素經人為注入實驗鼠的腦中,之後才結合陳易宏的專業,發現針灸可以促使內源性食慾素釋出。以往針灸止痛的神經路徑多廣泛使用腦內啡,由於腦內啡是一種與嗎啡相似的神經傳導物質,具有鎮痛、麻醉的效果,常被用於止痛治療。邱麗珠表示,食慾素啟動的神經路徑,則與腦內啡不同,能提供另一種針灸止痛療效的解釋。他也舉例食慾素的機轉路徑與腦內啡無關,有望提供癌症末期對嗎啡具有耐受性的病人另一種止痛療法。陳易宏也指出,世界衛生組織已明訂針灸可治療64種疾病,配合食慾素的機轉理論,進一步研究後能廣泛應用在疾病治療和藥物研發等面向。 食慾素機轉理論去年獲得科技部的未來科技突破獎,10月也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刊登。 圖/邱麗珠提供由於目前僅根據理論實施動物實驗,邱麗珠提到,現正與科技部合作進行人體臨床試驗,觀察人體中食慾素與針灸止痛機轉的關聯。陳易宏也說明,目前科學還無法完整解釋神經訊號從周邊神經系統到中樞神經系統的傳遞方式,因此正中神經到下視丘的傳導過程仍有待研究。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系學生羅文伸認為,在新理論規劃進行人體試驗的基礎上,希望能夠更加清楚闡述食慾素在人體中的止痛機轉路徑。
吃止痛藥會傷胃,這是真的嗎?
新知
影音
第1664期
吃止痛藥會傷胃,這是真的嗎?
2017-11-08
【廖翊庭、徐安萱台北採訪報導】許多民眾有服用止痛藥的習慣,不論是頭痛、生理痛、牙痛,都得吃上一顆止痛藥。然而「吃止痛藥會傷胃」的說法,也讓不少民眾即使疼痛難耐也不願意服用止痛藥。食品藥物管理署澄清,含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的止痛藥,如普拿疼等,較不傷胃;飯後一小時服藥,也能降低對胃的傷害。市面上販售的止痛藥種類繁多,民眾常使用的止痛藥主要分為兩種,含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解熱鎮痛劑,如普拿疼、斯斯,常用在頭痛或一般疼痛的症狀;另一種則是非類固醇類的消炎止痛藥(NSAIDs),如阿斯匹靈,可以緩解生理痛、牙痛的症狀。台北慈濟醫院內科部主任王嘉齊醫師表示,會傷胃的止痛藥主要是非類固醇的消炎止痛藥,它會抑制前列腺素產生,減少胃黏膜的黏液,導致胃壁的保護能力會降低。而兩種止痛藥的副作用也大不同,除了服用過量會造成肝腎損傷,空腹服用非類固醇類的止痛藥甚至會導致胃潰瘍、胃出血。另外氣喘患者,使用非類固醇止痛藥,可能會加重過敏反應。 不少民眾依賴止痛藥,卻不清楚它的副作用,究竟該如何選擇止痛藥才能降低對胃的傷害,藥師呂碩修表示,新型非類固醇止痛藥,如希樂葆、萬克適,不會抑制前列腺素產生,較不傷胃。然而因為健保核刪問題,醫師並不會主動開立,民眾須自費選擇此種藥物。相較一顆二到三元的制酸劑(俗稱胃藥)及四到五元的普拿疼,新型非類固醇止痛藥一顆可高達十元。 王嘉齊建議,止痛藥應短期服用,若是疼痛難耐,還是必須服藥,才不會對身體造成反效果。而為了降低對胃的傷害,醫師建議在飯後一小時服藥,且忌空腹用藥。化學老師林似津說:「阿斯匹靈有一個羧基,羧基是酸類,所以如果空腹吃這種止痛藥會傷胃。」服用任何止痛藥都應適時、適量,止痛同時兼顧身體健康。https://youtu.be/G5KZhVm9dH0
經典再現   《止痛糖漿》繹情感拉扯
藝文
第1631期
經典再現 《止痛糖漿》繹情感拉扯
2016-10-05
【記者李奇芸台北報導】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102級畢業製作《止痛糖漿》2日在北藝實驗劇場上演,此劇翻譯自普立茲獎(Pulitzer Prize)得獎劇作家拉吉夫.約瑟芬(Rajiv Joseph)西元2011年的劇本《傷痛遊樂園(Gruesome Playground Injuries)》, 並由北藝大學生以中文重新演繹。劇中男主角道奇八歲便與女主角凱琳相遇,從天真無邪的童年到歷經滄桑,道奇始終深信凱琳就是他的天使。然而,兩人成長歷程中卻是無數自毀、渴望卻又互相推開的循環。「我已經被消耗得只剩一點點,所以不要再讓我消失了,我怕,我永遠都消失了。」劇中道奇的台詞,道出兩人在愛情中流離數十年的苦澀拉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傷,可見或不可見的,透過劇中人物,我們可以去映照真實的自己。」導演北藝大戲劇系學生劉佳怡希望透過整齣戲,能更理解「人」,而她也將愛情中濃稠黏膩的情感喻為糖漿,「止痛」則是描述雙方撫慰彼此傷口的方式,呈現糾結的感情背後,依然純粹的兩個靈魂。舞台仿旋轉木馬的模樣搭建,暗示兩人初識的天真與愛情的本質。「轉場間舞台的轉動,就像時間的縮影。」舞台設計北藝大劇場設計系學生李臻提到,圓形的設計象徵著兩人相互追逐、逃避,卻又出不去而在愛情裡兜圈的模樣。另外,主角身上分別貼有藍、紅的條狀設計,隨著時間的消逝,衣物上的條狀也漸漸減少,如同兩人最初的連結、親密亦逐漸消失。 仿旋轉木馬搭建的舞台,暗示兩人初識的天真與愛情的本質。 文/李奇芸 圖/北藝大戲劇系提供 演員北藝大戲劇系學生鄒宗芮表示,因為無法理解凱琳的內心糾結,所以一開始不能輕易進入角色,直到摒除所有雜念,才能投入角色中。「深度進入角色的掙扎與愛情中對我而言較具挑戰性。」演員北藝大戲劇系學生譚業祥說,由於個性慢熱,揣摩許久才能呈現情感的完整,讓觀眾理解動作、台詞裡的深沉意味。 劇中主角道奇為了被欺負的凱琳,憤恨哭泣自己的無能為力。圖/北藝大戲劇系提供觀眾北藝大戲劇系學生盧瑞寰表示,因為此劇使用非線性的時間流轉,每位演員要快速適應每個場次中不同的年齡及情感轉變,無非是一種挑戰,也由此看到感情真摯流露的片段,令人動容。 男女主角在練習親吻後,彼此相視而無語。 圖/北藝大戲劇系提供 道奇遭雷擊中而昏迷後,凱琳到醫院探望失去意識的他。 文/李奇芸 圖/北藝大戲劇系提供 為避免男女主角在換裝時分心,劇組將更衣當成表演的一部份。 文/李奇芸 圖/北藝大戲劇系提供
看催淚電影止痛 促社會連結少犯罪
新知
第1630期
看催淚電影止痛 促社會連結少犯罪
2016-09-28
【記者周瑩慈綜合報導】心情不好或頭痛欲裂嗎?別急著吃熱量高得嚇人的甜食,先挑一部催淚電影來看吧!日前牛津大學實驗心理學系研究團隊於《皇家學會開放科學期刊》(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 RSOS)發表一項研究,認為看催淚電影可使腦內啡生成,相當於天然止痛劑,提高耐痛程度,並有助於人們發展社會連結。研究團隊測量受試者在看電影前後對於疼痛的忍耐指數,發現情緒反應最大的受試者,痛閾增加幅度也最大,與同組受測者的連結感受也相對提升。此研究結果破除了大眾普遍認為快樂的事、運動或吃甜食才可以生成腦內啡、使人開心的迷思,證明悲劇故事其實也對身體有益。率領研究的教授羅賓.鄧巴(Robin Dunbar)在期刊報告中提到,看催淚電影可使腦內啡生成,使身體感覺良好。國立政治大學金融系學生李文鏵回憶起跟父親吵架後,看動畫電影《怪物的孩子》,「可能因為故事剛好在描述與父子感情,所以大哭到不能自己,但哭完過後突然可以站在爸爸的立場,心情也就變好了。」另外,研究結果也指出,除了提高耐痛幅度,看催淚故事有助於人們發展社會連結。依照赫胥(Travis Hirschi)的社會控制理論(Social Control Theory),發展社會連結將減少犯罪傾向。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系學生陳忠達表示,在看過悲劇電影《摩天樓》後,想更加善待身邊的人,「因為電影裡一開始的世界井然有序,但後來秩序崩壞,大家變得歇斯底里、互相爭鬥;反觀我們的社會,雖然有時覺得有點亂,但也不至於崩壞至此。」 研究結果顯示,催淚情節使人生成腦內啡,可提升痛閾、幫助發展社會連結。 圖/周瑩慈攝 牛津大學研究團隊表示,看悲劇故事有助於提升痛閾、發展社會連結。圖/周瑩慈攝
止痛藥另一副作用 美研究發現會降低同理心
新知
第1626期
止痛藥另一副作用 美研究發現會降低同理心
焦點
2016-05-18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研究發現止痛藥會降低人的同理心。圖/Flickr用戶Stuart Dootson【記者蘇奕菲綜合報導】服用止痛藥能夠緩和疼痛感,是頭痛時的救星,但可能降低你的同理心。根據《科學日報》(Science Daily)10日報導,俄亥俄州立大學(Ohio State University)心理系研究發現,市面上許多止痛藥中含有「乙醯氨酚」(acetaminophen),會降低服用者的同理心,使服用者看見他人受苦時,會低估他們所感受到的痛苦。研究團隊操作兩階段實驗,第一階段以80位大學生為研究對象,請半數受試者服用含有乙醯氨酚的液體,另一半的受試者則服用不含任何藥效的百憂解(Placebo),並不告知所有受試者他們服用何種藥物。等待一小時藥物開始發作後,所有受試者閱讀八個短篇故事,故事中有人物受苦,例如有一個故事描述一人手臂遭刀子砍傷見骨,也描述父親過世的痛苦。接著團隊讓受試者以一到五級的量表,評斷閱讀故事時所感受到的痛苦,也評估故事中主角所受的痛苦。研究發現,總體而言,服用乙醯氨酚的受試者評估主角的受苦程度,遠比服用百憂解的受試者還低,可見服用乙醯氨酚會讓人低估他人所受的痛苦程度。該研究中也指出,有神經學理論認為,大腦中感受自身痛苦,以及感受他人痛苦的心理機制是互相重疊的,而此研究在神經化學層面上證實該理論。根據《科學日報》報導,研究主導人、心理系教授博登‧偉(Baldwin Way)說:「同理心很重要,根據該研究結果,如果你在服用止痛藥後和伴侶吵架,你可能會很難理解自己所作所為是如何傷害對方。」但目前他們尚未研究出為何乙醯氨酚會降低同理心。藥師黃廣明表示,市面上常見的止痛藥,主要包括含有乙醯氨酚的普拿疼、含阿斯匹靈(Aspirin)的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以及鴉片類的止痛藥。乙醯氨酚能阻斷腦中疼痛的傳導。阿斯匹靈則是抑制前列腺酵素,降低疼痛感。嗎啡等鴉片類藥性較強,屬於管制藥品且具成癮性。黃廣明指出,止痛藥不是萬靈丹,若有經常性頭痛,仍需至醫院求診。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