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校園
世新口傳臨時調整課綱 畢業製作提前引學生反彈
2024-12-20
校園
臺師大增設客語中心 培育師資與傳承文化
焦點
2024-12-20
生活
音樂祭展族群認同 盼拉近都市原民文化距離
2024-12-20
體育
全國踢拳錦標賽登場 台港選手切磋促交流
2024-12-20
新知
酒醪液融入洗護髮產品 減少汙染促循環經濟
焦點
2024-12-20
藝文
隨外婆舊地重「游」 趙曼君重現日治歷史記憶
2024-12-20
國際
密大受預算緊縮衝擊 師生不滿自身權益受損
2024-12-20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804期
第1803期
第1802期
第1801期
第1800期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生活
第1804期
實境解謎探索東門市場 清大融合科技與地方文史
2024-12-20
【記者林以晴報導】由國立清華大學服務科學研究所「服務科學導論」課程中的五位學生所組成的「幕後報社」團隊,14日舉辦「竹塹秘影—東門市場實境解謎」活動,邀請民眾跳脫觀光客的角度來探索東門市場,深入了解市場的歷史與文化。 參加者以手機進行解謎遊戲,化身時空探險家,穿越回1980年代破解失蹤案件的真相,跟隨地圖指示在東門市場穿梭,任何招牌、日曆、圖案都可能成為解謎關鍵。遊戲融入東門市場的興衰歷史,結合趣味小故事呈現,讓參加者更投入其中。參加者清大學生甲君(化名)分享,他認為最困難的關卡是尋找「綜合廣告社」的招牌,「因為提示說是書店旁邊的廣告社,我一直被『書店』限縮,再加上那個招牌的字體比較藝術,花了很多時間才發現。」他說。透過實境解謎,參加者也對東門市場產生新的印象,清大職員姜欣辰分享道:「以往只會待在一樓吃美食,因為這次活動,才第一次走到二、三樓,發現不一樣的風景與店家。」 幕後報社團隊成員,清大服務科學研究所碩士班二年級學生鍾宜娟分享,團隊在東門市場場勘時,恰巧參加了一場導覽,因此有機會了解市場的歷史文化,希望能將這些故事分享給原本只為美食而來的民眾。因此團隊在遊戲中融入了歷史小知識,如新竹市第一座手扶梯位於東門市場、興盛時期使用水桶裝錢等故事。從遊戲設計到活動執行,都由團隊親自參與,清大服務科學研究所碩士班二年級學生陳亞其說道:「除了參考我們以前玩過的實境解謎內容外,也考證了相關史料。」他提到,實際去拜訪合作單位,並用自身力量建構整個活動,是課堂中無法學到的。鍾宜娟也認同道:「當籌備與執行過程中,遇到出乎意料的狀況時,如何臨場反應,是我新學到的課題。」 幕後報社團隊將東門市場作為專案對象,利用課堂中學習到的行動設計理論,先定義問題「如何推廣東門市場的歷史與文化?」,再發想解方。清大服務科學研究所碩士班二年級學生陳煒承表示,以具趣味性的遊戲形式推廣東門市場文史,較能引起興趣,而因東門市場的空間結構複雜,才決定以實境解謎的方式呈現。課程指導教授,清大服務科學研究所教授林福仁認為這種新的解謎形式,可以加深參與者對東門市場的理解,並吸引更多人用新穎的方式體驗這個場所,他也期待道:「希望學生能將這次實際執行的經驗,內化為自己的能力,並持續發展與調整。」 雖然幕後報社是因課程成立的小組,但對於團隊未來發展,陳亞其樂觀地認為,既然團隊已組成,未來就還有發展的空間,他說道:「這次我們舉辦了簡單的場次,對於資深的玩家來說可能不夠過癮,之後會想設計更難的題目,甚至朝不同場域發展實境解謎。」鍾宜娟也表示,因為服務科學研究所是跨領域系所,有許多機會接觸到不同的專案,每一次都是驚喜,若有機會他都願意去嘗試。而林福仁也期望幕後報社的實境解謎能與東門市場繼續合作,發展成系統性、季節性推出的專案,吸引更多人拜訪,推動地方文史發展。
新知
第1798期
清大開發AI警務平台 助基層警察提升辦案效率
2024-11-08
【記者黃詠欣報導】台灣長期面臨警力不足,導致員警負擔過重,進而對社會治安造成隱憂。根據數據顯示,警方平均需花兩個月處理一宗對大眾構成威脅的案件,然而每天執勤的時間多半耗在處理瑣碎事務上。國立清華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碩士班學生樓宗翰及資訊工程學系學生陳俐妤所組成的「資電台達地縛靈」開發「警囊妙計」,首創將生成式AI運用在警務平台,為基層警察提供全方位的輔助工具,大幅簡化案件處理流程,減少人力資源浪費。團隊10月19日於2024未來科技館首次公開發表成果,榮獲2024GenAI Stars創意創客組大專社會組特優。 警方追查嫌犯,需花大量人力及時間成本蒐集人證、物證,在頻繁出勤且依規定須親赴現場處理各類案件及行政協助的情況下,容易導致辦案週期冗長,甚至延伸出吃案、刑事紀錄造假的情況發生,而當前警局多數案件處理方式較少結合軟體,偏向以紙本作業。樓宗翰補充,雖然市面上有部分功能相似的產品,但功能皆分散在不同系統、裝置中,且成本較高。如國外有一款面部拼圖程式,但其生成的肖像過於真實,若出現錯誤與嫌疑人的容貌嚴重偏離,恐將取代目擊者原有記憶。 警囊妙計是一個整合性平台,其中包含四大功能分別是嫌犯人像生成、重建犯罪現場、犯罪數據庫與智能助手,從各層面減少警方辦案時間,協助提升處理案件的效率。平台透過學習並記憶相關論文、法規等,提取使用者所需資訊,並藉由Claude-3.5-Sonnet和SDXL-1.0等AI模型分析後,精準生成文字和圖片。樓宗翰分享道,生成式AI首先要解決一定是大量且重複的問題。針對日常繁瑣的事務,智能助手支援多語言及圖片輸入方式,民眾可直接用語音、照片輸入報案資訊,系統會自動分析內容並歸類,一鍵生成所有類型的表格,減少警方和民眾的溝通障礙,也大幅降低文件的處理時間,警方能更專心處理重大案件。 大部分的目擊證人觀察時間短,證詞準確度較低,而傳統側寫師需畫幾十張肖像才能較接近嫌犯的樣貌,但仍有錯誤產生的機率。樓宗翰說:「因為人類在記憶一張臉的時候,記的是五官的相對位置,還有一些整體的特徵,而不會去記單獨五官的樣子。」因此生成人臉時,警囊妙計會依犯罪學原理調整五官的權重,在生成時優先考慮眼睛、臉型等,也同步支持使用者加入主觀、模糊的描述調整肖像,例如:嫌疑犯看起來兇狠、嘴巴離下顎位置近一些等,使用者再從多個選項中挑選最接近嫌疑犯的人臉。使結果不但符合學理依據及一般人記憶長相的方式,更能貼近嫌犯的真實五官。 樓宗翰認為,其實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因為有各式各樣新型的犯罪,但是其實這也是一個最好的時代,因為我們有新的工具可以來幫助我們打擊犯罪。團隊期許警囊妙計能提升國人的生活安全保障,而如何提升生成式AI的準確度,是目前團隊和軟體界的共同課題。現服務於新北市政府警察局三重分局偵查隊員朱立軒表示,印象最深刻的是犯罪數據庫可生成圖表,能讓警方更快速的整理與比較資料,對警界是一大幫助。
校園
第1798期
清大兩學院遷入校本部 望校方增意見交流管道
2024-11-08
【記者張傳儀報導】國立清華大學竹師教育學院、藝術學院預計明年8月從南大校區遷入校本部,校方將重新規劃南大校區。清大學生議員許宸豪對此說明,校區合併後學生人數將大幅增加,在住宿、交通及活動空間等方面,對學生造成極大的衝擊。 針對南大校區內的教育、藝術兩學院遷入校本部,清大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學生范嘉尹表示,遷校區之後可以和校本部學生有更多連繫,但他也擔心學生遷入後,在尖峰時段會增加餐廳人流量,導致校方難以負荷。清大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學生何安則認為,學生並沒有確實接收到校方對於南大校區規劃進度的資訊,「感覺(學生)一直是被動地接收資訊,也沒有平台可以讓學生發表自己的想法。」且校區合併後人數增加,保障住宿的大一新生皆入住校本部宿舍,其餘學生將以亂數抽取兩校區宿舍,導致校本部床位不夠的問題更加嚴重。 對此,清大學生議員許宸豪說明,校方對於南大校區的規劃並不明確,可能會造成校地混亂。此外,討論過程缺乏學生參與,雖然校方已舉行兩次說明會收集學生意見,但因多在上課時間舉行,導致學生無法完整參與討論。「我覺得還是要呼籲學校,南大校區搬遷涉及非常多的議題,過程要更公開、透明一點,應該多辦一些活動去收集學校及各院系的意見。」許宸豪說。 對於校區合併的計畫,清大教育學院長王子華說明,教育學院遷至校本部後,會加深兩校區學生間的連結。而目前學生擔憂的住宿問題,他表示校本部將有新宿舍落成,「學校對住宿資源是有擴充的,不是用原本的(資源)來支撐。」但因距離宿舍完工仍有一段時間,所以現行規劃可能會造成校本部宿舍床位不足。清大總務長張祥光也補充,對於合併後造成學生餐廳擁擠的擔憂,目前計畫在教育學院一樓設立輕食區,也會在新宿舍增加學生餐廳,藉此分散人流。另外,針對學生的意見傳達與資訊公開,除了直接寄信給相關單位,也可以透過學生會蒐集意見再轉交給學校,他說:「我們會把進度資料放在網頁上面,這些資料都是公開的,不只放上去,我們還(會)發通知。」 談及校方與師生的溝通問題,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特聘教授孫志麟認為,校方執行校園規劃時需要站在師生的角度思考,「必須要讓老師跟學生有所理解,才不會造成過度的影響,(校方)應該要從一個學習者的角度,去思考怎麼規畫跨校的空間。」他建議校方建立讓學生參與的管道,除了法令上相關的規定,也要鼓勵學生自治團體更積極參與校務,以達成校方和學生間良好的溝通。
校園
第1797期
清大宿舍分棟惹議 學生憂影響書院營運
2024-10-25
【記者張傳儀報導】國立清華大學仁、實齋宿舍於8日針對宿舍是否分棟舉行公投,由於仁齋內分隔男女樓層進出的玻璃門違反消防法規,必須將其拆除,清大住宿組有意將仁齋、實齋兩棟宿舍改為全女宿及全男宿。學生宿舍自治組織齋團隊認為,此事件將影響與宿舍高度相關的書院體制運作及發展,對於書院學生影響重大。 清大書院體制以宿舍為中心運行,分為載物書院、厚德書院及天下書院,學生可以透過各自興趣及專長選擇加入書院體系。不同於傳統課堂的上課模式,書院的同儕關係更緊密,課程也較自由有趣,但相對來說需要付出大量人力及心力才能維持整體運作。載物書院及厚德書院分別對應仁齋及實齋宿舍,原本的宿舍並沒有明確的男女分棟,只有利用限制性別的門禁門區分宿舍區域,學生皆可以自由使用公共空間進行課程和活動。然而,消防法規限制樓梯的旋轉半徑內不得有門,以免影響緊急狀況逃生,為了因應規定,校方預計將仁、實齋改為性別分棟宿舍。 針對住宿組提出的分棟方案,清大學生宿舍自治組織實齋齋團隊幹部白荇羽認為,男生至女生宿舍的門禁為下午6時,且目前大部分的公共空間都在仁齋,若將仁齋改為女宿,將對於書院活動造成影響,「會影響到我們辦聚會跟活動的時候,如果要讓男生進來的話,有什麼是需要(和校方)協調的?」實齋的住宿學生許宸豪則認為,書院在宿舍皆有屬於各自的空間,必須依靠全體情感去維繫運作,「我覺得社群感會不見,而社群感的維繫是靠著多數人努力維持,現在又被剝奪,對書院的運營會更加困難。」他認為需要回歸學生自治,讓宿舍問題交由學生決定,以維持書院制度。 清大住宿組長鄭淑玲說明,仁、實齋不只有書院學生,需要確保所有住宿學生的權益,對於宿舍未來規劃,首要的考量是安全性。他說:「當然尊重書院有一些規劃,也尊重書院學生想法,我們比較在意的是在配置上可以兼顧到安全,又不會影響到其他人的權益。 」書院導師商雅婷則表示,宿舍與公共空間的連接處目前設有消防門,若將其改為門禁門,則可以在宿舍分棟的情況下,確保住宿學生公共空間的使用權利,「就算是男女分棟,我們還是朝著不影響公共空間的運作(為目標)。」學生為宿舍主要使用者,住宿組及書院皆重視學生意見,結合書院目標,期待學生可以提出不同於校方的想法,「我們都樂見觸發大家公共討論,大家一起思考解決方案的狀況。」商雅婷說。
體育
第1788期
散打專項賽事選手皆不足 選手盼提高大眾曝光度
焦點
2023-12-06
長榮大學運動競技學系學生蔡維佑(圖左)運用後手重拳,在社會男子組第8量級中奪得金牌。 圖/杜以璇攝【記者杜以璇台中報導】出拳、踢腿、閃躲,場上紅藍兩道敏捷的身影快速出招,互不相讓。112全國中山盃武術錦標賽散打項目於3日開打,吸引各路好手前來比試。參賽選手從學童至成人,無不希望活用平日所學抱走獎牌。不過,台灣較少專項散打的賽事,從事散打的職業選手也相當缺乏。 散打源於武術,並將武術套路中的摔、打、踢等攻防的招式應用在實戰上。 圖/杜以璇攝「散打運用拳術、腿法跟摔技等技巧,是滿有實戰性的一種運動。」中華民國自由搏擊運動協會理事長李穎和分享道。散打由傳統武術衍伸而來,後融合柔道、跆拳道、拳擊等現代武術。兼容的特性讓散打比賽限制少,選手也更自由。而散打融合多樣競技運動,也吸引選手跨域參賽。目前就讀長榮大學運動競技學系的蔡維佑選手專項拳擊,在散打賽場上,他也發揮拳擊特性,以強力的後手攻擊來奪分。 來自國立清華大學散打搏擊的選手郭品增(圖左),第一次參賽便順利抱回金牌。 圖/杜以璇攝但散打賽事常與其他武術項目合辦,少有屬於散打的專屬比賽。中華民國少林拳道協會秘書長陳清欽解釋:「每局比賽最少需五名裁判,裁判團總人數約需15人進行輪替,人事成本高,但參加散打的人不多,專項賽事少是基於經費考量。」在社會男子組第5量級奪得金牌的國立清華大學散打搏擊社員(以下簡稱清大散打社)郭品增進一步點出問題,他認為散打運動在台曝光度不足,因此專項賽事難以發展,「可能舉辦一些趣味活動或體驗賽讓大眾更了解,未來獨立舉辦比賽的頻率或許也會增加。」 散打比賽因條件限制較少,選手的自由度高,危險性同時也高上許多。 圖/杜以璇攝台灣散打專職選手缺乏,除了大眾關注度不高,安全性也是降低新手投入的考量。散打比賽限制少,選手的進攻手段增加,危險性也變相提升,「有時比賽沒有為大專生設立的組別,學生可能會遇到專業選手,強度及危險性都比較高。」清大散打社指導教練葉德昌說道。李穎和也分享在拳館看到許多家長不願帶孩子練習,害怕他們受傷,「之後協會到校園推廣,學生也在賽事中有不錯的表現,家長才比較放心。」談到大專院校的散打發展,李穎和表示近年參與人數有明顯上升,「過去沒有那麼多大專院校的社團來參賽,今年的參與滿踴躍的。」清大散打社長陳佳隆也分享這學期的招生盛況:「招新時我們有舉辦體驗活動,所以這學期幾乎滿招。」但他提到,社團強制力低,多數社員仍以學業為主。郭品增則以自身經驗分享:「在練習跟課業中取得平衡是很大的挑戰,但如果真的喜歡這項運動還是會堅持下去。」 目前就讀敏惠醫護管理專科學校護理科的學生黃子容(圖左),在過去便有拳擊基礎,接觸散打運動時也因而快速上手。 圖/杜以璇攝
校園
第1783期
停電多日怨聲四起 清大學生盼校方優化資訊傳遞
2023-10-26
【記者葉蓁芸綜合報導】國立清華大學9至23日間共計發生七次停電。校方10日陸續宣布停電時段與範圍,並提出限電公告。由於影響學生生活、學習、研究進度等,公告一出即引發學生不滿,其中以住宿生反應最劇烈。儘管目前由台電協助架設臨時電纜,23日已全面復電,但因臨時電纜處在高負載狀態,仍有停電風險。 國立清華大學自9日起發生七次停電,不僅生活受影響,在學生學習、研究方面也造成不便。 圖/清大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學生曾子恩提供清大生命科學系學生洪恪祈表示,近期恰逢期中考,有許多考試及作業需要繳交,卻因頻繁停電影響學習進度。清大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學生方曉(化名)則分享,男女合宿的宿舍為了分隔男女,樓梯間設有紅外線警報器,學生平時皆搭乘電梯通過門禁,但在停電期間只能步行上樓,造成警報器頻繁被觸發,影響宿舍生活品質。清大資訊工程學系學生詹振暘指出,校方透過營繕組公告及電子郵件通知的作法並不便利,建議可以公告於多數清大學生都關注的社群媒體「沐報」,讓學生能即時掌握資訊。方曉(化名)則認為,在此次事件中學生僅「被告知」,沒有與校方商量的空間,在收到學校停電通知時感受不佳。清大學生議長吳品萱表示,校方在第一時間未提供足夠說明,導致學生獲得的資訊不完整。他補充:「針對資訊的公開,還在持續與校方溝通中,將要求校方主動召開說明會,提供本次停電的完整緣由。」 國立清華大學校方20日通知部分宿舍區將停電四天,引起學生不滿,所幸台電目前已協助復電。 圖/清大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學生曾子恩提供考量到天氣炎熱導致尖峰時段用電量可能超載,校方原計劃於23至26日每天上午11時至下午5時進行部分宿舍區停電。對此,清大學生會發文指出,校方未與師生討論即做出決策,影響住宿學生用電的權利,也要求校方規劃補償方案。清大總務長張祥光回應:「學校本來就是要盡量維持教學跟研究,所以生活的部分的確會被犧牲掉。」校方認為白天時間較多學生會在系館上課,因此選擇該時段停電,盼降低影響層面,且由於情況太過緊急,未能與學生商量。吳品萱認為,目前校方已提出補償方案,將依停電時長退還住宿費用,但財物損失不在此範圍,因此仍有待與校方討論更完善的處理方式。 國立清華大學學生會認為校方將宿舍區停電之舉,未以住宿生需求為優先考量,罔顧學生權益。 圖/清大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學生曾子恩提供台電20日出面協助,清大已在23日全面復電,但因臨時電纜處於高負載狀態,仍有停電風險。張祥光表示,目前雖然暫時解除危機,但修復工程持續進行中,希望在29日前完成。面對學生質疑資訊不即時、公開,他說:「假如不緊急,一定都會(跟學生)溝通商量,但緊急的時候可以做到什麼地步就是比較大的難題。」他坦言,校長及行政團隊都認為應檢討這次的經驗,未來資訊傳達會更妥善。
藝文
第1783期
碎玻璃入畫喻家庭關係 《迷霧之後》細述自身觀察
焦點
2023-10-25
【記者張雅媜綜合報導】碎裂的玻璃閃爍鋒利的光芒,被囚禁在保護罩裡的孩子,望著裂痕透出的微光成長茁壯。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碩士生崔逸於15日在天鵝座芝藝術展覽空間舉辦個展《迷霧之後》。展場前半部作品以油彩繪成,後半部則結合碎玻璃,表達出崔逸從社會回歸家庭、再從家庭回歸自我的心境轉變。 崔逸創作個展《迷霧之後》,15日起於天鵝座芝藝術展覽空間展出。 圖/張雅媜攝此次展覽中,崔逸嘗試以寫實揉合抽象的手法創作,並以鮮豔色彩描繪朦朧的光影,傳達社會中人們的壓抑與焦慮。作品〈紅顏〉中,他在回眸的人像周遭,刷上象徵記憶跑馬燈的垂直線條。而畫中人物半透明的手,嘗試觸碰斑斕的線條,卻只映出模糊的倒影,隱含著人與封存的記憶之間隔著一道牆,無法觸摸而失意、悵然的感受。崔逸也在畫作左下角畫上幾隻悠游的小金魚,他說:「我將這些記憶化作小金魚,讓牠們游離玻璃牆,將自己從回憶中釋放出來。」 崔逸塗抹上汙濁的色彩,表達自己欲擺脫躁鬱症無果的狀態。他說:「像沾到髒髒的顏料,想擦掉,卻越抹越髒。」 圖/張雅媜攝在作品〈展品〉中,崔逸聚焦在他對家庭的觀察,保留打稿時的鉛筆筆觸,用層層透明薄塗的方式作畫,並以冷暖色對比,營造出焦慮緊張的情緒。畫中的石膏像被擺放在玻璃櫥窗裡,崔逸以顏料堆疊出玻璃上的反光,讓觀者看不清展品模樣,進而走近察覺石膏像上的鉛筆痕跡。崔逸表示,畫中展櫃的玻璃代表家庭,而玻璃櫥窗裡的石膏像則隱喻為家庭成員,表露出家庭之於其成員,既保護、又似囚禁的關係,「這些石膏像並肩同行卻看向不同方位,遠看光鮮亮麗,近看則斑駁不堪。」 作品〈展品〉中,學院派藝術下象徵典型美感的石膏像代表著家庭成員對外總是展現出符合社會期望的優良形象。 圖/張雅媜攝走到展場深處,一片破碎的玻璃映入眼簾,《cover me》系列作品發想自崔逸家中偶然破裂的玻璃屏風。面對佈滿裂痕的玻璃,家中成員從緊張擔憂,到後來視而不見,崔逸說:「如同家庭關係發生裂痕,大家都知道問題存在,但是沒有人去面對。」觀眾媺玟(化名)對此作品深感共鳴,他說:「碰觸破裂關係需要如履薄冰,因為一不小心就可能使其完全支離破碎。」而《cover me》系列作品之一的〈behind2〉則以兩幅鏡像關係的畫作組成。崔逸在創作右側畫作時,將安全玻璃敲碎後嘗試拼回畫布,但拼接後的玻璃裂痕,令他意識到修復實為徒勞,「就像破碎的家庭關係,難以修復完整。」因此,他改將玻璃先裹上保鮮膜後再敲碎,呈現出破裂而完整的狀態,以此比喻家庭破碎卻佯裝唯美的模樣。左側作品則以油彩畫出灰色、平整的幾何圖形,代表逐漸形成的保護殼。崔逸說:「其實在玻璃碎裂時,我也漸漸生長出自己的保護殼,我可以保護自己,似乎也可以面對家庭關係了。」 作品〈behind2〉、〈behind 3〉,展現崔逸將面對家庭的矛盾情緒逐漸轉化為自身保護殼的過程。 圖/張雅媜攝「可以回到自己本身,談論自己的事情,才是我創作的意義。」崔逸在創作過程中逐漸把生活重心轉移至自我,透過創作釐清自身狀態、回顧情緒變化的軌跡並面對焦慮,從而獲得自我歸屬。觀眾藍色貓咪(化名)表示,多數人難以表達個人對家庭的感受,但崔逸有勇氣將這些情感呈現在大眾面前,展現出堅強的人格特質。 崔逸在作品〈behind 4〉中拿掉玻璃元素,以保護殼的圖樣貫穿兩幅畫作,並將其靠在一起,表達與矛盾情感的和解。 圖/張雅媜攝
校園
第1742期
創新條例推產學合作 高教財團化成隱憂
2020-12-31
【記者陳品融綜合報導】行政院院會於民國109年11月26日通過「國家重點領域產學合作及人才培育創新條例」草案(以下簡稱創新條例),並於12月23日送交立法院審理,盼能在國立頂尖大學(以下簡稱國立頂大)設立獨立的「國家重點領域研究學院」,強化產學合作。然而部分人指出創新條例強調將國立頂大推動,恐有資源分配不均的隱憂。此外,也有人質疑獨立學院放寬人事限制,將造成高等教育財團化亂象,危害大學自治。目前各大專校院若欲與業界合作,需由校長和企業簽約,不僅耗時,財務使用也缺乏彈性。有鑑於此,教育部研擬創新條例,盼開放國立大學設立半導體、人工智慧等國家重點領域之獨立學院。若條例順利實施,未來將由院長直接與企業簽約,並鬆綁過往人事及財務限制。 教育部為強化大專校院與企業間的產學合作,推出「國家重點領域產學合作及人才培育創新條例」草案。 圖/詹湘淇提供產學合作模式在大專校院已行之有年,國立中央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學生邱柏瑋分享,自己曾參與人工智慧領域計畫,然而因資料蒐集不易,與業界合作能幫助學生取得準確的數據。不過他也提到,並非所有研究單位都有合作計畫,學生需主動向指導教授尋求資源,因此他認為,若直接設立獨立學院,將能增加學生接觸業界資源的機會。然而,國內產學合作發展實則已有資源不均問題。據教育部大專校院校務資訊公開平臺資料顯示,107年國立頂大(註)承接企業資助之產學合作經費平均高達約1億9000萬元,然而非國立頂大僅有約2700萬元,若創新條例順利施行,恐加劇不平等。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組織部主任林柏儀表示,此計畫將由企業與國立大學自由決議發展重點領域的方式,因此較不受企業青睞的學校可能更加弱勢。但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系學生楊皓翔則認為影響不大,因各校皆有自身優勢,「企業會挑學校,學校也會挑企業。」註:頂尖大學定義參考教育部於民國100年至104年推出「邁向頂尖大學計畫」。共有國立臺灣大學、國立成功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交通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國立中山大學、國立陽明大學、國立中興大學、長庚大學、國立政治大學、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等12校獲得補助。然而因本條例以國立頂尖大學為主,因此統計資料中扣除私立的長庚大學。此外,企業若以產學合作之名設立獨立學院,也恐造成高等教育財團化的疑慮。雖創新條例尚未通過,國立清華大學日前便已宣布與寶佳集團(以下簡稱寶佳)成立的財團法人台北政經學院基金會簽約,將於110學年度建立「台北政經學院」,院內的人事、財務運作皆不受清大校規規範。然而寶佳涉入勞動基金炒股案,負面新聞不斷,因而引發清大學生連署反彈。清大學生議會議員、清大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學生王致凱批評,校方至今仍未公開契約書內容,便輕易讓基金會代表進入院務會議決定學院運作,「一旦這種方式成形,是不是將一定程度影響大學自主呢?」另一方面,獨立學院之招生標準也應被審視。王致凱以台北政經學院說明,產學合作應指由企業提供資源協助學校辦學,讓在校師生受惠,然而目前招收對象卻以國際生為主,與清大毫不相干,「等於外面掛著清華的招牌,裡面是基金會在辦學,這叫產學合作嗎?」 國立清華大學日前宣布將成立「台北政經學院」,引發學生反彈,臺灣學生聯合會也於民國109年12月23日召開記者會,呼籲校方正視高等教育的獨立性。 圖/臺灣學生聯合會提供林柏儀雖支持政府推動創新及產學合作,但他認為創新條例毫無必要性,「目前法案掏空校園民主跟教師勞動保障,所以這樣的創新和自主會完全不受控制,而受學校外部或學校高層驅動。」他建議政府應就既有法規進行修正並加強監管,方能避免產學合作落入企業追求私人利益的亂象,犧牲師生權益。而王致凱盼政府鬆綁產學合作政策之餘,需建立完善的監督機制,並在維護大學自治的前提下執行。
藝文
第1742期
油彩融創作心境 林君晏塑公園散步景觀
2020-12-30
【記者徐嘉璟綜合報導】視線隨著油彩線條流動,所見的景物也隨之抽換,產生時間流動的錯覺。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研究所學生林君晏於民國109年12月18日起,在新竹市鐵道藝術村舉辦個展《日常散步》,透過堆疊油料,呈現自身在散步時的觀摩路徑與記憶點。 展場採用昏暗的燈光,並放置公園中常見的木椅,觀眾可隨時坐下,以仰視角度欣賞畫作。 圖/徐嘉璟攝「我一定要從日常找出題材,體會相片、記憶中的東西。」林君晏說明,自己觀看事物的方式會受到情緒、境遇影響,創作時他不須多想,情緒與筆法便能自然地結合。因此,他創作的展品大致可依繪畫時的心境劃分為二,色彩鮮明、風平浪靜的漁港風光,呈現他於南寮漁港遊歷的閒逸;雜亂交疊的婆娑樹影,則象徵就學時期的創作困境。 林君晏表示,作品〈在頂樓的發光搖擺—2〉的樹葉紋路由模糊、雜亂的筆觸構成,圍繞在方正的校舍周圍,營造校舍隨風被吹動的意象。 圖/徐嘉璟攝為了能同時呈現兩種迥異風格的畫作,林君晏將展間打造成陰暗的公園,將畫作化為散步時的公園景色,使人在觀賞時不覺得突兀。而主視覺作品《夜間公園探險》也被放在最陰暗的角落,林君晏解釋,他同時運用厚重和輕薄的筆觸堆疊這幅畫作,讓它集結自己所有觀看日常的方式,如凝視、游移等,故他希望觀者能最晚發現這幅畫,先專注融入其他畫作的情緒。飽和度高的色彩撫平情緒,有時甚能帶來愉悅感,林君晏認為,厚重的顏料能模擬金屬和塑膠的光滑質地,在呈現物件的質感之餘,也能促使觀者專注凝視。濃烈的紅、黃、藍構成線狀風箏,獨聳於空曠的港口空地,作品〈一日南寮系列〉以幾何、奇幻的風格呈現林君晏印象最深刻的南寮漁港物件。他解釋,藉由排除畫中的人與雜物,強化他記憶中的臨場感,引導觀者視線聚焦於單一物件上。 作品〈一日南寮系列—風箏線〉的風箏有著現實中不會出現的生硬稜角,展現林君晏對物體的獨特觀察和印象。 圖/徐嘉璟攝林君晏也希望觀者能體驗持續移動的觀賞情境,藉以理解他的創作歷程。他補充,他習慣爬到頂樓,來回踱步觀望校舍,不斷思考繪畫的意義,故他用淺透的筆觸,堆疊不斷搖擺的暗綠樹葉,期望塑造浮動、沉悶的情緒。作品〈夜晚的舞台—1〉則利用不同大小、角度的球場相疊、交夾,當觀者移動視點,球場的相對位置也隨之改變,進而營造環視球場的動線感。林君晏說:「我們在觀察日常事物時,會四處走動、改變視角,並非靜止不動。」觀展民眾楊采寧表示,物件扭曲的形體使他感受於畫中移動的速度感。 林君晏在〈夜晚的舞台—1〉紀錄觀看學校球場的不同角度,以堆疊球場的方式營造空間的立體感。 圖/徐嘉璟觀展民眾林旻柔說:「這場展覽很輕鬆、隨性,讓我感覺他(林君晏)的繪畫是為了他的生活而畫。」但林君晏提及,除了透過展覽表達自己的觀察外,他也希望觀者能摸索出自己的獨特視角。他於展區設置高低不一的公園長椅,再利用具有摺角的牆面,交錯出不同的觀看路徑,期望觀展民眾能處於不同的觀察位置,體會蘊藏於平凡中的生活感觸。
生活
第1740期
【大學事】清大設百蕨園 師生共護瀕臨滅「蕨」植物
2020-12-17
【記者黑立安綜合報導】校園一隅,玻璃圍欄後的大型蕨類吸吐著白色霧氣,為校園帶來綠意盎然的生機,吸引許多校內師生停留觀賞。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李家維在園中漫步,欣賞復育的特殊蕨類;學生則在一旁澆水、撿拾落葉,悉心照料生氣勃勃的植物們。 百蕨園於8日正式落成,保存許多台灣特有蕨類,吸引許多師生停留觀賞。 圖/黑立安攝世界上超過1萬2000種蕨類植物中,台灣就擁有約820種。然而,根據台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台灣將近20%蕨類植物面臨滅絕的險境。李家維為保存台灣珍稀蕨類,自10月起於清大校內規劃「百蕨園」,並於8日正式落成。李家維在屏東縣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大量繁殖瀕臨絕種的植物,並選定清大旺宏圖書館旁空地展示蕨類,他說:「蕨類是大家比較忽略的類群,因為他沒有鮮豔的色彩,但是在自然界裡頭也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他才想從蕨類開始,把它的重要性介紹給校內師生。除了期望學生認識不同蕨類植物,也呼籲大眾更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育。 百蕨園外圍設有玻璃圍牆加以保護,避免學生不小心踐踏到珍稀蕨類。 圖/黑立安攝目前百蕨園內主要保存台灣原生蕨類,像是烏來鳳尾蕨、細葉鳳尾蕨、對葉鐵線蕨、梅山口鐵線蕨等。此外,百蕨園也種植少數像是馬來黑心蕨、鹿角蕨等外來種。為實現李家維設立百蕨園的目標,清大預定將於每月第一及最後一個周三舉行導覽,由生命科學系學生孫梓云負責規劃、設計。孫梓云分享百蕨園門口的萬年松相當特殊,萬年松在台灣南部如果遇到乾季,會縮成一團,樣貌近似乾燥的海帶,「但春天一來,雨一下就會打開來變很漂亮的綠色。」 百蕨園內的鱷魚皮星蕨主要分布在南洋地區,及台灣海拔1000公尺以下地區,常作為觀賞用途。 圖/黑立安攝孫梓云回憶,她當初受邀擔任導覽工作,是因為李家維知道他喜歡植物繪畫。若孫梓云願意勝任導覽員,也可以在空閒時間到百蕨園畫畫。然而,由於他本身學習實驗教育相關領域,因此需額外花時間補足蕨類的基本知識,「因為蕨類還會有更微觀的世界,甚至顯微鏡底下的世界,也是可以介紹的。」孫梓云目前也在繪製百蕨園的明信片,預計導覽結束後送給民眾留作紀念。 生命科學院碩士班學生周巧其也在百蕨園內裝設造霧機,替蕨類保持生長所需的濕度。 圖/黑立安攝由於蕨類生長需要較為潮濕的環境,生命科學院碩士班學生周巧其在園區內安裝造霧機,以每小時噴霧約15分鐘來保持溼度。他解釋,造霧機分為內水箱跟外水箱,為保持水位,內水箱中會安裝類似馬桶的止水閥零件,「水到一個高度的時候它就會停止注水。」造霧機不只具備補充濕度的功能,在夜晚燈光照耀下,陣陣水霧彷彿雲霧繚繞般引人入勝,成為清大校園內吸引學生駐足的新地標。 目前園區內已有60多種蕨類,李家維未來計畫將持續引進不同物種,達到「百蕨」目標。 圖/黑立安攝清大物理學系學生蘇韋哲分享逛完百蕨園的心得,由於他本身就相當喜歡植物,他期望未來百蕨園可以發展成開放式空間,「更能有體會大自然的感覺。」目前百蕨園已進駐約60種較容易適應新環境的蕨類,待環境維持穩定後,李家維也將持續引進不同物種,實現「百蕨」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