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人】跳脫體育生身份的角力選手 曾怡瑄搏出多元職涯
【記者方凱琪雲林報導】角力墊上,雙手糾纏、呼吸急促,汗水沿著額頭滑落,曾怡瑄在場邊短暫喘息,視線卻沒有離開對手。她是國立清華大學清華學院學士班(不分系)大一學生,同時也是亞洲U20角力錦標賽銅牌得主。她在追求運動成績時,從未放鬆對課業的要求,努力在二者間維持平衡,並選擇了一條不那麼典型的角力運動員之路——以一般生身份就讀清大,為自己的未來職涯創造多元選擇。 「其實我是從舞蹈開始學起。」曾怡瑄從幼稚園學習民族舞蹈、國小三年級練習柔道、五年級訓練排球,直到國中才正式訓練角力。「一開始覺得角力搏鬥姿勢很奇怪,也不太適應,但當肌力、技術上來後,就覺得這項運動其實很帥。」考量到天賦與資源,因此最後選擇角力。 曾怡瑄的父母也是台灣代表性的角力選手及教練,父親曾伯郎、母親林靜妙,二人希望成為孩子背後的「支持者」。升國中時,曾伯郎也只是從旁給予建議並與她一同分析,因在排球領域難以拔尖,且父母的身份可給予她更多幫助,曾伯郎問道:「最好的資源就在妳身邊,為什麼不好好利用?」一語讓曾怡瑄下定決心,投身角力。 曾怡瑄在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拿下四金兩銅的亮眼成績,國三時立下目標:「希望未來可以成為國手」。時隔一年,高一的曾怡瑄順利入選國家隊,開啟國際賽事之旅。然而,第一次出國比賽表現就不如預期,她回憶道:「我都還沒有做到練習時的動作,就輸了。」因此陷入自我懷疑,幸好在父母的開導下才恢復自信。曾伯郎笑說:「我們就跟電影《我和我的冠軍女兒》一樣,有時候瑄在國外會打電話回來問我說:『爸爸,你幫我看一下對手動作。』」在曾怡瑄心中,家人的支持一直是她的力量來源,曾怡瑄語帶驕傲的分享父親曾對她的叮囑,「你身上的血液是原住民戰士的血液,你根本不用去害怕其他人,你是一個很特別的人。」
曾怡瑄不僅是從排球轉入角力,更跳脫體育圈,以特殊選才進入清華大學。她坦言,「到高三其實有點把課業放掉。」過去投入大量時間與心力在角力上,但也清楚選手生涯無法太久,因此希望透過大學探索更多方向、拓展視野,「茫然是一定會的,原本完全練體育的人,突然轉換成讀書的學生,會有點心有餘而力不足,因為在清華的課業比較重,沒有時間去訓練」曾怡瑄笑說。 對曾怡瑄而言,大學最重要的是多元學習與自我調適,她走出舒適圈,嘗試接觸不同領域的人事物,「我可以把角力當興趣,又能在課業上增進自己。」考量到正處適應期,她決定不參與中華民國114年全國運動會,並且為自己訂下階段目標——穩定學業與生活,於下學期再兼顧訓練與比賽。 曾怡瑄秉持父親的提醒:「主導比賽,做比賽的導演,知道自己在摔什麼。」從場上到場下,「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才能達成目標。最後,曾怡瑄期許自己未來不管是否成為運動選手,都能修讀清大運動科學系,回饋體育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