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跳脫體育生身份的角力選手 曾怡瑄搏出多元職涯
體育
第1815期
跳脫體育生身份的角力選手 曾怡瑄搏出多元職涯
2025-10-23
【記者方凱琪雲林報導】角力墊上,雙手糾纏、呼吸急促,汗水沿著額頭滑落,曾怡瑄在場邊短暫喘息,視線卻沒有離開對手。她是國立清華大學清華學院學士班(不分系)大一學生,同時也是亞洲U20角力錦標賽銅牌得主。她在追求運動成績時,從未放鬆對課業的要求,努力在二者間維持平衡,並選擇了一條不那麼典型的角力運動員之路——以一般生身份就讀清大,為自己的未來職涯創造多元選擇。 「其實我是從舞蹈開始學起。」曾怡瑄從幼稚園學習民族舞蹈、國小三年級練習柔道、五年級訓練排球,直到國中才正式訓練角力。「一開始覺得角力搏鬥姿勢很奇怪,也不太適應,但當肌力、技術上來後,就覺得這項運動其實很帥。」考量到天賦與資源,因此最後選擇角力。 曾怡瑄的父母也是台灣代表性的角力選手及教練,父親曾伯郎、母親林靜妙,二人希望成為孩子背後的「支持者」。升國中時,曾伯郎也只是從旁給予建議並與她一同分析,因在排球領域難以拔尖,且父母的身份可給予她更多幫助,曾伯郎問道:「最好的資源就在妳身邊,為什麼不好好利用?」一語讓曾怡瑄下定決心,投身角力。 曾怡瑄在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拿下四金兩銅的亮眼成績,國三時立下目標:「希望未來可以成為國手」。時隔一年,高一的曾怡瑄順利入選國家隊,開啟國際賽事之旅。然而,第一次出國比賽表現就不如預期,她回憶道:「我都還沒有做到練習時的動作,就輸了。」因此陷入自我懷疑,幸好在父母的開導下才恢復自信。曾伯郎笑說:「我們就跟電影《我和我的冠軍女兒》一樣,有時候瑄在國外會打電話回來問我說:『爸爸,你幫我看一下對手動作。』」在曾怡瑄心中,家人的支持一直是她的力量來源,曾怡瑄語帶驕傲的分享父親曾對她的叮囑,「你身上的血液是原住民戰士的血液,你根本不用去害怕其他人,你是一個很特別的人。」 曾怡瑄不僅是從排球轉入角力,更跳脫體育圈,以特殊選才進入清華大學。她坦言,「到高三其實有點把課業放掉。」過去投入大量時間與心力在角力上,但也清楚選手生涯無法太久,因此希望透過大學探索更多方向、拓展視野,「茫然是一定會的,原本完全練體育的人,突然轉換成讀書的學生,會有點心有餘而力不足,因為在清華的課業比較重,沒有時間去訓練」曾怡瑄笑說。 對曾怡瑄而言,大學最重要的是多元學習與自我調適,她走出舒適圈,嘗試接觸不同領域的人事物,「我可以把角力當興趣,又能在課業上增進自己。」考量到正處適應期,她決定不參與中華民國114年全國運動會,並且為自己訂下階段目標——穩定學業與生活,於下學期再兼顧訓練與比賽。 曾怡瑄秉持父親的提醒:「主導比賽,做比賽的導演,知道自己在摔什麼。」從場上到場下,「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才能達成目標。最後,曾怡瑄期許自己未來不管是否成為運動選手,都能修讀清大運動科學系,回饋體育圈。
竹市首屆食農教育嘉年華 清大串聯地方推永續發展
生活
第1815期
竹市首屆食農教育嘉年華 清大串聯地方推永續發展
2025-10-23
【記者蔡孟安新竹報導】由國立清華大學「食農教育示範學校與區域支持網絡」策劃的第一屆大新竹食農教育嘉年華暨清華社會實踐聯展18日於清大舉辦,現場聚集各年齡層的學生與攤販,透過擺攤、教育體驗活動推廣食農教育與永續發展,並邀請大小朋友共襄盛舉。 食農教育以教導民眾從認識餐桌上的餐點開始,進而關心食物來源、生產方式等,是為結合飲食與農業環境觀念的教育。主辦方希望透過本次嘉年華,召集來自不同區域的學校、小農等單位,串連地方資源以支持學校食農教育的深化與推動。「無論你是產銷單位、學校,又或是地方創生園區,都會在這個嘉年華之中相遇、碰撞,讓推廣食農教育有更多元的可能性。」計畫執行長陳振淦說道。他也表示,本次活動為了強化各攤位之間的連結,不提供便當給現場的攤位賣家,而是以發放體驗券的方式,讓攤販可以拿券兌換不同店家的食品。 活動現場攤商集結,共120個攤位銷售多種特色在地小農產品及利用當地食材製作的手工商品。其中,新竹市農會以內部稻米產銷班生產的好香米為原料,再透過義工媽媽們手工製作成杏仁米餅販賣。新竹市農會的四健督導林芯如表示,從產地到餐桌的成品,都是農友及農會成員一起努力的成果,透過在大學場域舉辦的市集做推廣,便是農會實踐食農教育於日常的一種方式。「希望讓學生對於食農教育,除了耕作很辛苦的印象以外,補充像飲食文化等更全面的認知。」林芯如說道。 除產品販售外,本次活動另專設70個攤位,提供教育體驗活動。透過桌遊等互動遊戲,帶領現場民眾認識牛乳來源以及雞、豬隻等家畜養殖與畜牧的相關知識。現場的工作人員兼清大人文社會學系(以下簡稱人社系)學生俞李晴認為,比起傳統講座的形式,效仿日本進行桌遊等遊戲體驗的方式更能將食農議題傳達給一般民眾,他說:「像是台灣兒童食育協會推出的豬隻相關知識桌遊,就讓我對於豬肉品方面有比以往更深刻的認知。」談及未來願景,俞李晴則說道:「以後會想要以工作坊的形式對大眾進行食農教育,讓大眾可以像此次活動中的手作體驗一樣親身感受何謂食農。」 本次活動吸引合作學校的國中小學生、大學生以及眾多民眾參與。工作人員兼清大人社系學生黃品宸表示,不同年齡層之民眾皆是這次聯展的推廣對象,「由學校舉辦,連結國中小與各個地方單位,是這次活動我覺得最特別的地方。」他說道。現場參與民眾蔡小姐(化名)則分享道:「平時不會特別關注農產品的來歷與種植知識,但這次活動透過攤位以及遊戲體驗的形式讓我與食農議題的距離沒有那麼遙遠。」他也認為,相較於企業、政府舉辦食農教育活動,透過學校的場域與主辦角色,參與者自然而然較不會排斥學習,更加容易向大眾宣導食農議題。
突破無規律觀測困境 清大首揭中質量黑洞樣貌
新知
第1814期
突破無規律觀測困境 清大首揭中質量黑洞樣貌
焦點
2025-10-03
【記者林家慶報導】浩瀚宇宙中存在許多謎團,黑洞也包含在內。國立清華大學天文研究所教授江國興和清大天文所博士候選人張怡琪,日前發現一個非常罕見的中等質量黑洞(註一)候選人HLX-1,發表於《天文物理期刊》,並在7月24日被美國太空總署官網刊登,獲得國際重視,也離星系起源和演化的謎團更近一步。 註一:目前已知的黑洞主要有兩種,小質量黑洞的質量大約是十幾顆到上百顆太陽,而超大質量黑洞則可達上百萬甚至上億顆太陽,質量介於兩者之間的中等質量黑洞則缺乏資料。 在2019年以前,由於黑洞自身無法發光,人類只能藉由它們與其他天體的互動間接觀測,直到觀測技術進步後,才能透過數據建構出黑洞影像。然而黑洞的分布卻存在缺口,目前超大質量和小質量黑洞均有觀測紀錄,獨留質量居中的空缺,「(各種黑洞的數量)應該會均勻地分布,中間卻突然少了一大截。」張怡琪說,他表示小質量黑洞能在銀河系和衛星星系(註二)看到,超大質量黑洞則通常出現在星系中央,唯獨中等質量黑洞仍無出現規律,因而缺乏資料。 註二:受到引力影響而環繞另一個大星系的星系。 2012年,江國興偶然發現HLX-1發出異常強烈的X光,於是著手申請國際大型望遠鏡協助觀測,最終於2023年取得更精細的觀測資料。張怡琪補充2012年觀測時的情況,「被吸進黑洞的恆星碎片密度很高,碎片間快速摩擦的時候,溫度就會上升到非常高,可以到300萬度,剛好就是在我們X-ray波段可以看的。」他說明,該溫度與黑洞吞噬恆星時出現的溫度相吻合,因此展開研究。研究團隊運用哈伯太空望遠鏡、錢德拉X光望遠鏡,以及XMM-Newton望遠鏡,多重比對X光和可見光數據,觀測到黑洞吞噬恆星時才會出現的潮汐破壞事件(註三),再經過理論與模擬分析,層層排除其他可能性,確定這是一個中質量黑洞候選人。 註三:恆星接近黑洞時,一部分質量會被吸進黑洞,產生爆炸和輻射耀斑,並釋放出X光讓科學家能觀測到。 張怡琪說明,宇宙早期存在許多質量巨大的黑洞,由於小質量黑洞短時間內難以合併成超大質量黑洞,科學家因而推測是由數個中等質量黑洞合併形成,這份研究則為之提供了證據。然而,儘管從數據上發現了新的候選人,這份研究仍有許多需要驗證之處,張怡琪說:「同一個東西用不同觀測方式,可能得到不同結果。」,他補充因為儀器靈敏度限制、資料不充分,未來須以其他的觀測方式和直接的質量證據才能完全確定中等質量黑洞的存在。不過江國興表示,HLX-1的X光源是目前最亮的一個,取得的數據較佳,因此很有希望能被證實,也期待未來能透過更新穎的尖端科技,如雷射干涉天空射線望遠鏡(註四)等,收集不同形式的資料以推動研究。 註四:該計畫目前仍在設計階段,預計於2034年投入運行,到時將是人類第一座太空中的重力波天文台。 關於天文領域的發展,江國興表示台灣成果亮眼,但人力不足仍是硬傷,希望未來有更多學生對天文學產生興趣並投入,「我們有這個實力,但是人不多。」國立中山大學物理系副教授郭政育也說:「怎麼樣吸引更多學生參與黑洞研究計畫,把計畫持續下去是最重要的。」他認為,縱使政府願意投注資源,也有在國際嶄露頭角的天文學前輩,仍要透過國際合作彌補人才資源不足,才能做出更大的成果。
實境解謎探索東門市場 清大融合科技與地方文史
生活
第1804期
實境解謎探索東門市場 清大融合科技與地方文史
2024-12-20
【記者林以晴報導】由國立清華大學服務科學研究所「服務科學導論」課程中的五位學生所組成的「幕後報社」團隊,14日舉辦「竹塹秘影—東門市場實境解謎」活動,邀請民眾跳脫觀光客的角度來探索東門市場,深入了解市場的歷史與文化。 參加者以手機進行解謎遊戲,化身時空探險家,穿越回1980年代破解失蹤案件的真相,跟隨地圖指示在東門市場穿梭,任何招牌、日曆、圖案都可能成為解謎關鍵。遊戲融入東門市場的興衰歷史,結合趣味小故事呈現,讓參加者更投入其中。參加者清大學生甲君(化名)分享,他認為最困難的關卡是尋找「綜合廣告社」的招牌,「因為提示說是書店旁邊的廣告社,我一直被『書店』限縮,再加上那個招牌的字體比較藝術,花了很多時間才發現。」他說。透過實境解謎,參加者也對東門市場產生新的印象,清大職員姜欣辰分享道:「以往只會待在一樓吃美食,因為這次活動,才第一次走到二、三樓,發現不一樣的風景與店家。」 幕後報社團隊成員,清大服務科學研究所碩士班二年級學生鍾宜娟分享,團隊在東門市場場勘時,恰巧參加了一場導覽,因此有機會了解市場的歷史文化,希望能將這些故事分享給原本只為美食而來的民眾。因此團隊在遊戲中融入了歷史小知識,如新竹市第一座手扶梯位於東門市場、興盛時期使用水桶裝錢等故事。從遊戲設計到活動執行,都由團隊親自參與,清大服務科學研究所碩士班二年級學生陳亞其說道:「除了參考我們以前玩過的實境解謎內容外,也考證了相關史料。」他提到,實際去拜訪合作單位,並用自身力量建構整個活動,是課堂中無法學到的。鍾宜娟也認同道:「當籌備與執行過程中,遇到出乎意料的狀況時,如何臨場反應,是我新學到的課題。」 幕後報社團隊將東門市場作為專案對象,利用課堂中學習到的行動設計理論,先定義問題「如何推廣東門市場的歷史與文化?」,再發想解方。清大服務科學研究所碩士班二年級學生陳煒承表示,以具趣味性的遊戲形式推廣東門市場文史,較能引起興趣,而因東門市場的空間結構複雜,才決定以實境解謎的方式呈現。課程指導教授,清大服務科學研究所教授林福仁認為這種新的解謎形式,可以加深參與者對東門市場的理解,並吸引更多人用新穎的方式體驗這個場所,他也期待道:「希望學生能將這次實際執行的經驗,內化為自己的能力,並持續發展與調整。」 雖然幕後報社是因課程成立的小組,但對於團隊未來發展,陳亞其樂觀地認為,既然團隊已組成,未來就還有發展的空間,他說道:「這次我們舉辦了簡單的場次,對於資深的玩家來說可能不夠過癮,之後會想設計更難的題目,甚至朝不同場域發展實境解謎。」鍾宜娟也表示,因為服務科學研究所是跨領域系所,有許多機會接觸到不同的專案,每一次都是驚喜,若有機會他都願意去嘗試。而林福仁也期望幕後報社的實境解謎能與東門市場繼續合作,發展成系統性、季節性推出的專案,吸引更多人拜訪,推動地方文史發展。
清大開發AI警務平台 助基層警察提升辦案效率
新知
第1798期
清大開發AI警務平台 助基層警察提升辦案效率
2024-11-08
【記者黃詠欣報導】台灣長期面臨警力不足,導致員警負擔過重,進而對社會治安造成隱憂。根據數據顯示,警方平均需花兩個月處理一宗對大眾構成威脅的案件,然而每天執勤的時間多半耗在處理瑣碎事務上。國立清華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碩士班學生樓宗翰及資訊工程學系學生陳俐妤所組成的「資電台達地縛靈」開發「警囊妙計」,首創將生成式AI運用在警務平台,為基層警察提供全方位的輔助工具,大幅簡化案件處理流程,減少人力資源浪費。團隊10月19日於2024未來科技館首次公開發表成果,榮獲2024GenAI Stars創意創客組大專社會組特優。 警方追查嫌犯,需花大量人力及時間成本蒐集人證、物證,在頻繁出勤且依規定須親赴現場處理各類案件及行政協助的情況下,容易導致辦案週期冗長,甚至延伸出吃案、刑事紀錄造假的情況發生,而當前警局多數案件處理方式較少結合軟體,偏向以紙本作業。樓宗翰補充,雖然市面上有部分功能相似的產品,但功能皆分散在不同系統、裝置中,且成本較高。如國外有一款面部拼圖程式,但其生成的肖像過於真實,若出現錯誤與嫌疑人的容貌嚴重偏離,恐將取代目擊者原有記憶。 警囊妙計是一個整合性平台,其中包含四大功能分別是嫌犯人像生成、重建犯罪現場、犯罪數據庫與智能助手,從各層面減少警方辦案時間,協助提升處理案件的效率。平台透過學習並記憶相關論文、法規等,提取使用者所需資訊,並藉由Claude-3.5-Sonnet和SDXL-1.0等AI模型分析後,精準生成文字和圖片。樓宗翰分享道,生成式AI首先要解決一定是大量且重複的問題。針對日常繁瑣的事務,智能助手支援多語言及圖片輸入方式,民眾可直接用語音、照片輸入報案資訊,系統會自動分析內容並歸類,一鍵生成所有類型的表格,減少警方和民眾的溝通障礙,也大幅降低文件的處理時間,警方能更專心處理重大案件。 大部分的目擊證人觀察時間短,證詞準確度較低,而傳統側寫師需畫幾十張肖像才能較接近嫌犯的樣貌,但仍有錯誤產生的機率。樓宗翰說:「因為人類在記憶一張臉的時候,記的是五官的相對位置,還有一些整體的特徵,而不會去記單獨五官的樣子。」因此生成人臉時,警囊妙計會依犯罪學原理調整五官的權重,在生成時優先考慮眼睛、臉型等,也同步支持使用者加入主觀、模糊的描述調整肖像,例如:嫌疑犯看起來兇狠、嘴巴離下顎位置近一些等,使用者再從多個選項中挑選最接近嫌疑犯的人臉。使結果不但符合學理依據及一般人記憶長相的方式,更能貼近嫌犯的真實五官。 樓宗翰認為,其實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因為有各式各樣新型的犯罪,但是其實這也是一個最好的時代,因為我們有新的工具可以來幫助我們打擊犯罪。團隊期許警囊妙計能提升國人的生活安全保障,而如何提升生成式AI的準確度,是目前團隊和軟體界的共同課題。現服務於新北市政府警察局三重分局偵查隊員朱立軒表示,印象最深刻的是犯罪數據庫可生成圖表,能讓警方更快速的整理與比較資料,對警界是一大幫助。
清大兩學院遷入校本部 望校方增意見交流管道
校園
第1798期
清大兩學院遷入校本部 望校方增意見交流管道
2024-11-08
【記者張傳儀報導】國立清華大學竹師教育學院、藝術學院預計明年8月從南大校區遷入校本部,校方將重新規劃南大校區。清大學生議員許宸豪對此說明,校區合併後學生人數將大幅增加,在住宿、交通及活動空間等方面,對學生造成極大的衝擊。 針對南大校區內的教育、藝術兩學院遷入校本部,清大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學生范嘉尹表示,遷校區之後可以和校本部學生有更多連繫,但他也擔心學生遷入後,在尖峰時段會增加餐廳人流量,導致校方難以負荷。清大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學生何安則認為,學生並沒有確實接收到校方對於南大校區規劃進度的資訊,「感覺(學生)一直是被動地接收資訊,也沒有平台可以讓學生發表自己的想法。」且校區合併後人數增加,保障住宿的大一新生皆入住校本部宿舍,其餘學生將以亂數抽取兩校區宿舍,導致校本部床位不夠的問題更加嚴重。 對此,清大學生議員許宸豪說明,校方對於南大校區的規劃並不明確,可能會造成校地混亂。此外,討論過程缺乏學生參與,雖然校方已舉行兩次說明會收集學生意見,但因多在上課時間舉行,導致學生無法完整參與討論。「我覺得還是要呼籲學校,南大校區搬遷涉及非常多的議題,過程要更公開、透明一點,應該多辦一些活動去收集學校及各院系的意見。」許宸豪說。 對於校區合併的計畫,清大教育學院長王子華說明,教育學院遷至校本部後,會加深兩校區學生間的連結。而目前學生擔憂的住宿問題,他表示校本部將有新宿舍落成,「學校對住宿資源是有擴充的,不是用原本的(資源)來支撐。」但因距離宿舍完工仍有一段時間,所以現行規劃可能會造成校本部宿舍床位不足。清大總務長張祥光也補充,對於合併後造成學生餐廳擁擠的擔憂,目前計畫在教育學院一樓設立輕食區,也會在新宿舍增加學生餐廳,藉此分散人流。另外,針對學生的意見傳達與資訊公開,除了直接寄信給相關單位,也可以透過學生會蒐集意見再轉交給學校,他說:「我們會把進度資料放在網頁上面,這些資料都是公開的,不只放上去,我們還(會)發通知。」 談及校方與師生的溝通問題,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特聘教授孫志麟認為,校方執行校園規劃時需要站在師生的角度思考,「必須要讓老師跟學生有所理解,才不會造成過度的影響,(校方)應該要從一個學習者的角度,去思考怎麼規畫跨校的空間。」他建議校方建立讓學生參與的管道,除了法令上相關的規定,也要鼓勵學生自治團體更積極參與校務,以達成校方和學生間良好的溝通。
清大宿舍分棟惹議 學生憂影響書院營運
校園
第1797期
清大宿舍分棟惹議 學生憂影響書院營運
2024-10-25
【記者張傳儀報導】國立清華大學仁、實齋宿舍於8日針對宿舍是否分棟舉行公投,由於仁齋內分隔男女樓層進出的玻璃門違反消防法規,必須將其拆除,清大住宿組有意將仁齋、實齋兩棟宿舍改為全女宿及全男宿。學生宿舍自治組織齋團隊認為,此事件將影響與宿舍高度相關的書院體制運作及發展,對於書院學生影響重大。 清大書院體制以宿舍為中心運行,分為載物書院、厚德書院及天下書院,學生可以透過各自興趣及專長選擇加入書院體系。不同於傳統課堂的上課模式,書院的同儕關係更緊密,課程也較自由有趣,但相對來說需要付出大量人力及心力才能維持整體運作。載物書院及厚德書院分別對應仁齋及實齋宿舍,原本的宿舍並沒有明確的男女分棟,只有利用限制性別的門禁門區分宿舍區域,學生皆可以自由使用公共空間進行課程和活動。然而,消防法規限制樓梯的旋轉半徑內不得有門,以免影響緊急狀況逃生,為了因應規定,校方預計將仁、實齋改為性別分棟宿舍。 針對住宿組提出的分棟方案,清大學生宿舍自治組織實齋齋團隊幹部白荇羽認為,男生至女生宿舍的門禁為下午6時,且目前大部分的公共空間都在仁齋,若將仁齋改為女宿,將對於書院活動造成影響,「會影響到我們辦聚會跟活動的時候,如果要讓男生進來的話,有什麼是需要(和校方)協調的?」實齋的住宿學生許宸豪則認為,書院在宿舍皆有屬於各自的空間,必須依靠全體情感去維繫運作,「我覺得社群感會不見,而社群感的維繫是靠著多數人努力維持,現在又被剝奪,對書院的運營會更加困難。」他認為需要回歸學生自治,讓宿舍問題交由學生決定,以維持書院制度。 清大住宿組長鄭淑玲說明,仁、實齋不只有書院學生,需要確保所有住宿學生的權益,對於宿舍未來規劃,首要的考量是安全性。他說:「當然尊重書院有一些規劃,也尊重書院學生想法,我們比較在意的是在配置上可以兼顧到安全,又不會影響到其他人的權益。 」書院導師商雅婷則表示,宿舍與公共空間的連接處目前設有消防門,若將其改為門禁門,則可以在宿舍分棟的情況下,確保住宿學生公共空間的使用權利,「就算是男女分棟,我們還是朝著不影響公共空間的運作(為目標)。」學生為宿舍主要使用者,住宿組及書院皆重視學生意見,結合書院目標,期待學生可以提出不同於校方的想法,「我們都樂見觸發大家公共討論,大家一起思考解決方案的狀況。」商雅婷說。
散打專項賽事選手皆不足 選手盼提高大眾曝光度
體育
第1788期
散打專項賽事選手皆不足 選手盼提高大眾曝光度
焦點
2023-12-06
長榮大學運動競技學系學生蔡維佑(圖左)運用後手重拳,在社會男子組第8量級中奪得金牌。 圖/杜以璇攝【記者杜以璇台中報導】出拳、踢腿、閃躲,場上紅藍兩道敏捷的身影快速出招,互不相讓。112全國中山盃武術錦標賽散打項目於3日開打,吸引各路好手前來比試。參賽選手從學童至成人,無不希望活用平日所學抱走獎牌。不過,台灣較少專項散打的賽事,從事散打的職業選手也相當缺乏。 散打源於武術,並將武術套路中的摔、打、踢等攻防的招式應用在實戰上。 圖/杜以璇攝「散打運用拳術、腿法跟摔技等技巧,是滿有實戰性的一種運動。」中華民國自由搏擊運動協會理事長李穎和分享道。散打由傳統武術衍伸而來,後融合柔道、跆拳道、拳擊等現代武術。兼容的特性讓散打比賽限制少,選手也更自由。而散打融合多樣競技運動,也吸引選手跨域參賽。目前就讀長榮大學運動競技學系的蔡維佑選手專項拳擊,在散打賽場上,他也發揮拳擊特性,以強力的後手攻擊來奪分。 來自國立清華大學散打搏擊的選手郭品增(圖左),第一次參賽便順利抱回金牌。 圖/杜以璇攝但散打賽事常與其他武術項目合辦,少有屬於散打的專屬比賽。中華民國少林拳道協會秘書長陳清欽解釋:「每局比賽最少需五名裁判,裁判團總人數約需15人進行輪替,人事成本高,但參加散打的人不多,專項賽事少是基於經費考量。」在社會男子組第5量級奪得金牌的國立清華大學散打搏擊社員(以下簡稱清大散打社)郭品增進一步點出問題,他認為散打運動在台曝光度不足,因此專項賽事難以發展,「可能舉辦一些趣味活動或體驗賽讓大眾更了解,未來獨立舉辦比賽的頻率或許也會增加。」 散打比賽因條件限制較少,選手的自由度高,危險性同時也高上許多。 圖/杜以璇攝台灣散打專職選手缺乏,除了大眾關注度不高,安全性也是降低新手投入的考量。散打比賽限制少,選手的進攻手段增加,危險性也變相提升,「有時比賽沒有為大專生設立的組別,學生可能會遇到專業選手,強度及危險性都比較高。」清大散打社指導教練葉德昌說道。李穎和也分享在拳館看到許多家長不願帶孩子練習,害怕他們受傷,「之後協會到校園推廣,學生也在賽事中有不錯的表現,家長才比較放心。」談到大專院校的散打發展,李穎和表示近年參與人數有明顯上升,「過去沒有那麼多大專院校的社團來參賽,今年的參與滿踴躍的。」清大散打社長陳佳隆也分享這學期的招生盛況:「招新時我們有舉辦體驗活動,所以這學期幾乎滿招。」但他提到,社團強制力低,多數社員仍以學業為主。郭品增則以自身經驗分享:「在練習跟課業中取得平衡是很大的挑戰,但如果真的喜歡這項運動還是會堅持下去。」 目前就讀敏惠醫護管理專科學校護理科的學生黃子容(圖左),在過去便有拳擊基礎,接觸散打運動時也因而快速上手。 圖/杜以璇攝
停電多日怨聲四起 清大學生盼校方優化資訊傳遞
校園
第1783期
停電多日怨聲四起 清大學生盼校方優化資訊傳遞
2023-10-26
【記者葉蓁芸綜合報導】國立清華大學9至23日間共計發生七次停電。校方10日陸續宣布停電時段與範圍,並提出限電公告。由於影響學生生活、學習、研究進度等,公告一出即引發學生不滿,其中以住宿生反應最劇烈。儘管目前由台電協助架設臨時電纜,23日已全面復電,但因臨時電纜處在高負載狀態,仍有停電風險。 國立清華大學自9日起發生七次停電,不僅生活受影響,在學生學習、研究方面也造成不便。 圖/清大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學生曾子恩提供清大生命科學系學生洪恪祈表示,近期恰逢期中考,有許多考試及作業需要繳交,卻因頻繁停電影響學習進度。清大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學生方曉(化名)則分享,男女合宿的宿舍為了分隔男女,樓梯間設有紅外線警報器,學生平時皆搭乘電梯通過門禁,但在停電期間只能步行上樓,造成警報器頻繁被觸發,影響宿舍生活品質。清大資訊工程學系學生詹振暘指出,校方透過營繕組公告及電子郵件通知的作法並不便利,建議可以公告於多數清大學生都關注的社群媒體「沐報」,讓學生能即時掌握資訊。方曉(化名)則認為,在此次事件中學生僅「被告知」,沒有與校方商量的空間,在收到學校停電通知時感受不佳。清大學生議長吳品萱表示,校方在第一時間未提供足夠說明,導致學生獲得的資訊不完整。他補充:「針對資訊的公開,還在持續與校方溝通中,將要求校方主動召開說明會,提供本次停電的完整緣由。」 國立清華大學校方20日通知部分宿舍區將停電四天,引起學生不滿,所幸台電目前已協助復電。 圖/清大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學生曾子恩提供考量到天氣炎熱導致尖峰時段用電量可能超載,校方原計劃於23至26日每天上午11時至下午5時進行部分宿舍區停電。對此,清大學生會發文指出,校方未與師生討論即做出決策,影響住宿學生用電的權利,也要求校方規劃補償方案。清大總務長張祥光回應:「學校本來就是要盡量維持教學跟研究,所以生活的部分的確會被犧牲掉。」校方認為白天時間較多學生會在系館上課,因此選擇該時段停電,盼降低影響層面,且由於情況太過緊急,未能與學生商量。吳品萱認為,目前校方已提出補償方案,將依停電時長退還住宿費用,但財物損失不在此範圍,因此仍有待與校方討論更完善的處理方式。 國立清華大學學生會認為校方將宿舍區停電之舉,未以住宿生需求為優先考量,罔顧學生權益。 圖/清大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學生曾子恩提供台電20日出面協助,清大已在23日全面復電,但因臨時電纜處於高負載狀態,仍有停電風險。張祥光表示,目前雖然暫時解除危機,但修復工程持續進行中,希望在29日前完成。面對學生質疑資訊不即時、公開,他說:「假如不緊急,一定都會(跟學生)溝通商量,但緊急的時候可以做到什麼地步就是比較大的難題。」他坦言,校長及行政團隊都認為應檢討這次的經驗,未來資訊傳達會更妥善。
碎玻璃入畫喻家庭關係 《迷霧之後》細述自身觀察
藝文
第1783期
碎玻璃入畫喻家庭關係 《迷霧之後》細述自身觀察
焦點
2023-10-25
【記者張雅媜綜合報導】碎裂的玻璃閃爍鋒利的光芒,被囚禁在保護罩裡的孩子,望著裂痕透出的微光成長茁壯。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碩士生崔逸於15日在天鵝座芝藝術展覽空間舉辦個展《迷霧之後》。展場前半部作品以油彩繪成,後半部則結合碎玻璃,表達出崔逸從社會回歸家庭、再從家庭回歸自我的心境轉變。 崔逸創作個展《迷霧之後》,15日起於天鵝座芝藝術展覽空間展出。 圖/張雅媜攝此次展覽中,崔逸嘗試以寫實揉合抽象的手法創作,並以鮮豔色彩描繪朦朧的光影,傳達社會中人們的壓抑與焦慮。作品〈紅顏〉中,他在回眸的人像周遭,刷上象徵記憶跑馬燈的垂直線條。而畫中人物半透明的手,嘗試觸碰斑斕的線條,卻只映出模糊的倒影,隱含著人與封存的記憶之間隔著一道牆,無法觸摸而失意、悵然的感受。崔逸也在畫作左下角畫上幾隻悠游的小金魚,他說:「我將這些記憶化作小金魚,讓牠們游離玻璃牆,將自己從回憶中釋放出來。」 崔逸塗抹上汙濁的色彩,表達自己欲擺脫躁鬱症無果的狀態。他說:「像沾到髒髒的顏料,想擦掉,卻越抹越髒。」 圖/張雅媜攝在作品〈展品〉中,崔逸聚焦在他對家庭的觀察,保留打稿時的鉛筆筆觸,用層層透明薄塗的方式作畫,並以冷暖色對比,營造出焦慮緊張的情緒。畫中的石膏像被擺放在玻璃櫥窗裡,崔逸以顏料堆疊出玻璃上的反光,讓觀者看不清展品模樣,進而走近察覺石膏像上的鉛筆痕跡。崔逸表示,畫中展櫃的玻璃代表家庭,而玻璃櫥窗裡的石膏像則隱喻為家庭成員,表露出家庭之於其成員,既保護、又似囚禁的關係,「這些石膏像並肩同行卻看向不同方位,遠看光鮮亮麗,近看則斑駁不堪。」 作品〈展品〉中,學院派藝術下象徵典型美感的石膏像代表著家庭成員對外總是展現出符合社會期望的優良形象。 圖/張雅媜攝走到展場深處,一片破碎的玻璃映入眼簾,《cover me》系列作品發想自崔逸家中偶然破裂的玻璃屏風。面對佈滿裂痕的玻璃,家中成員從緊張擔憂,到後來視而不見,崔逸說:「如同家庭關係發生裂痕,大家都知道問題存在,但是沒有人去面對。」觀眾媺玟(化名)對此作品深感共鳴,他說:「碰觸破裂關係需要如履薄冰,因為一不小心就可能使其完全支離破碎。」而《cover me》系列作品之一的〈behind2〉則以兩幅鏡像關係的畫作組成。崔逸在創作右側畫作時,將安全玻璃敲碎後嘗試拼回畫布,但拼接後的玻璃裂痕,令他意識到修復實為徒勞,「就像破碎的家庭關係,難以修復完整。」因此,他改將玻璃先裹上保鮮膜後再敲碎,呈現出破裂而完整的狀態,以此比喻家庭破碎卻佯裝唯美的模樣。左側作品則以油彩畫出灰色、平整的幾何圖形,代表逐漸形成的保護殼。崔逸說:「其實在玻璃碎裂時,我也漸漸生長出自己的保護殼,我可以保護自己,似乎也可以面對家庭關係了。」 作品〈behind2〉、〈behind 3〉,展現崔逸將面對家庭的矛盾情緒逐漸轉化為自身保護殼的過程。 圖/張雅媜攝「可以回到自己本身,談論自己的事情,才是我創作的意義。」崔逸在創作過程中逐漸把生活重心轉移至自我,透過創作釐清自身狀態、回顧情緒變化的軌跡並面對焦慮,從而獲得自我歸屬。觀眾藍色貓咪(化名)表示,多數人難以表達個人對家庭的感受,但崔逸有勇氣將這些情感呈現在大眾面前,展現出堅強的人格特質。 崔逸在作品〈behind 4〉中拿掉玻璃元素,以保護殼的圖樣貫穿兩幅畫作,並將其靠在一起,表達與矛盾情感的和解。 圖/張雅媜攝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