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范維心將牆壁細節融展間  提煉《帶不走的》生命經驗
藝文
第1818期
范維心將牆壁細節融展間  提煉《帶不走的》生命經驗
2025-11-14
【記者王翊丞台北報導】宣紙層層剝落如波浪般起伏,牆面留有水痕的樣貌增添了加工的痕跡。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學生范維心,6日舉辦個展《帶不走的》,將Pièce的展間轉化為媒材,重現日常容易忽略的事物於牆面。 不平整且掀起的邊角、斑駁的裂紋與壁癌等牆壁細節,皆是范維心的創作靈感。「因為潮濕的天氣,牆壁容易長出黴菌變成壁癌,雖然這些痕跡可能是需要被處理的存在,但卻讓我覺得很有層次。」范維心從觀察生活中微小事物的經驗出發,以紙材、批土與油漆,將牆面因使用與環境變化所留下的紋理,重新復刻於展場中。而策展理念則源自於他家人對其作品脫口而出的疑問:「這個作品要怎麼帶走?」看似日常的提問,讓他開始思考將空間納入創作的可行性。 結合展場空間的作品需要考量不同場域的變動,但佈展過程中那些無法預期的狀況,反而成為范維心創作的助力。在〈牆:「 」〉中,貼合牆壁的紙張因乾燥收縮後顯得格外緊繃,產生大幅度的皺褶變化,而皺褶營造的立體感,好像賦予牆壁生命。「它試圖以緊繃的狀態支撐牆面快剝落與坍塌的區塊,生動地提醒我在生活中皮也要繃緊一點。」融合突發狀況與對空間的想像,范維心將牆面上不斷變化的痕跡比擬為生命現象,在環境中與觀眾建立起緊密連結。 在范維心的重塑下,原先潔白的牆面不再是展覽背景,而是成為能夠對話的存在,將觀者的感受化為創作的一部分。「這個空間處在一種未完成的形態,它正等待被感受、被補足。」在〈洞洞牆的毛孔〉中,用來懸掛作品的孔洞被隨機貼上宣紙,形成大小不一的開口,呈現介於遮蔽與開啟間的層次感。觀眾陳昱熏認為,這面牆就像毛孔在呼吸,有些氣孔打開、有些閉合,彷彿在模擬流汗般的濕氣,陳昱熏說:「那種感覺讓我們融入牆面之中。」而觀眾許晟煒說:「大範圍看它像個地圖,沒打開的是土地,打開的洞更像海洋,因為每個洞有不同的角度,又像是有風或者海流,給這面牆不一樣的狀態和動作。」 「那些由時間、光線、人與觸感所構成的瞬間,不可複製也無法保存。」范維心表示,《帶不走的》對他而言,不只是無法攜帶的物質現象,更是一種在場的狀態。他期望在展場空間中,觀眾能去注意平時容易忽略的角落,讓當下的感受成為一個無法被帶走的事物,只能存於回憶的經驗。《帶不走的》不僅是牆,更是觀看當下與牆面有所共鳴的故事。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