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體育
競技體操錦標賽台東登場 眾人積極應戰國際賽事
2024-10-25
生活
【社論】言論自由還是仇恨溫床?Threads如何影響社會對話
2024-10-25
校園
東大學生會長彈劾程序存疑 教授籲主動公開資訊
2024-10-25
校園
清大宿舍分棟惹議 學生憂影響書院營運
2024-10-25
校園
臺師大重訓室人力不足 縮減開放時間引學生不滿
2024-10-25
國際
密州政府推經濟政策 欲留大學人才逆轉貧窮困境
2024-10-25
國際
曼大領頭成立人文學聯盟 盼跨界解決全球議題
2024-10-25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藝文
第1797期
兒時玩偶入畫 《無聲的陪伴》映童年情感
焦點
2024-10-24
【記者蔣若暄高雄報導】「我是很需要安全感的人,有娃娃在就好像家人陪在我身旁。」就讀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的郭瀞鎂,19日起在高雄序藝術舉辦個展《無聲的陪伴》。郭瀞鎂以童年時與他相伴的絨毛玩偶為主角,利用油彩結合版畫繪出他與玩偶的情感連結。 郭瀞鎂兒時因父母忙於經商,較少有時間陪伴自己,故各式各樣的玩偶成為他童年時的最佳玩伴,伴隨他經歷生命中每個階段,「我覺得它們像是『家』的存在。」他補充道。為此,郭瀞鎂以《無聲的陪伴》為展名,繪出真實生活中與他相伴的娃娃,敘述人對物體產生的情感依附。畫作〈溢出來的愛〉便繪上郭瀞鎂擁有的各式玩偶,描繪家人藉贈送娃娃向他表達愛的故事,更呼應玩偶靜靜陪在他身邊的意涵。 郭瀞鎂以往採正面肖像式的畫法,為投射更多對娃娃的情感,他在作品中更加琢磨與玩偶的互動和故事背景,並使用鮮豔色調描繪玩偶的活潑形象。以作品〈憶〉為例,郭瀞鎂畫出房間窗台上的玩偶,以及窗外的絢麗煙火,紀念難得與忙於工作的家人出遊至加拿大的回憶。他也嘗試描繪玩偶的不同角度,並設計各種手腳擺動的動作,使畫作內容更具動態感。作品〈摸摸頭〉中,郭瀞鎂便畫出娃娃的右斜側,將大玩偶的手放在兩旁小玩偶的頭上,跳脫玩偶的靜態印象。 郭瀞鎂過去大多畫油彩,此次首度嘗試實驗性創作,在作品〈泡泡浴〉中使用壓克力顏料打底,利用毛筆沾取水彩,以輕柔筆觸繪出泡泡和玩偶的絨毛,突破油彩較厚重的視覺效果。「我想呈現玩偶毛茸茸、溫馨和柔和的感覺。」他説。郭瀞鎂在作品〈高飛〉中,描繪陪他出差與求學的高飛玩偶,為展現其逗趣的性格,他先以油彩上底色,並使用絹印和木刻版畫兩種手法創造出高飛圖案,並將其以不同角度拼貼,時而交錯、重疊或融合,塑造畫作整體活潑的氛圍。 觀眾洪愛波(化名)分享最喜歡作品〈溢出來的愛〉,「我覺得很溫暖,好像回到童年的感覺。」,使其回憶兒時因缺乏安全感而在床邊擺滿娃娃的習慣。觀眾沈清(化名)則針對作品〈高飛〉中的絹印部分提出見解,「他想表達人生並不是永遠是彩色的。」認為選用黑色是想呈現生命中的低落時刻。
藝文
第1790期
版畫「家」入縫紉技法 賴岑育探尋自我歸屬
2023-12-20
【記者李雨羲綜合報導】透著死白的雙手在空中飄忽不定,與地面上佈滿皺褶的手掌形成強烈對比。來自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四年級的賴岑育,以《找尋一個地方》作為主題,於琂樂堂藝文空間舉辦個展,藉由放大、再現記憶中「家」的模樣,尋找自己真正的歸屬。 賴岑育的母親認為蝴蝶是外公的化身,因此他將紙蝴蝶剪成蚊帳,並透過影子襯托出光源所在,暗示喪禮指引回家的道路。 圖/賴岑育提供「喪禮的儀式總是在尋找讓往生者得以回家的方法。」賴岑育提到,探討歸屬的原因來自於疫情期間外公的過世。在無法舉辦喪禮的遺憾之中,他開始思考這些儀式的用意,並且從中發現「家」的元素。「我對家的記憶很模糊且片段,所以我想要嘗試去抓住那些碎片。」賴岑育提起自己因為從小就在外地讀書,因此對家的記憶十分不清晰,他想藉著這次的展覽,透過挖掘深藏在腦海的回憶,重現自己能夠歸屬的「地方」。 賴岑育以鏡面壓克力的方式,讓光線透過折射倒映於門上,營造出如同家中廁所排氣孔的樣態。 圖/賴岑育提供在一樓展場中,〈映入眼簾的窗景〉也隨之進入觀眾視線,「提到家的話,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我房間裡的那扇窗。」賴岑育說明,他將記憶中的窗景,透過鏡頭記錄下來。藉由分離圖片中的紅黃藍三原色,印刷於三張薄頁麻紙,並以縫紉的方式進行疊加成像。同時,賴岑育也加深影像的顆粒感,利用非塊面的影像與紙張之間的空隙,營造出如同潛意識一般,模糊不清、彷彿蒙上一層紗的效果。觀眾林君晏說:「岑育的作品一直都有種外表看似平穩乾淨的質感,但細看內容卻又有說不清的濃厚情緒。」 賴岑育以縫紉的方式將三層指張結合,而無法完全密合的空隙,會讓觀眾在不同角度觀看作品時,看見不一樣的成色效果。 圖/賴岑育提供「生活中的細節總是讓在世的人,被迫直視往生者已經離開的事實。」賴岑育表示〈家常事〉中的大手,以烏干紗的薄透材質,營造往生者皮膚失去生命力的感覺,而巨大的形體,則呈現出在日常中,在世者總會不經意地看見逝者的身影。此外,賴岑育更在一旁置放一百種合掌手勢的平版印刷,並以摺裝的方式裝裱,代表在世者在百日祭拜時的姿態,並與大手成為了生死兩界的對比。「一般人聽不懂儀式中朗誦的經文,只能透過合掌的方式表達誠意。」賴岑育解釋,圖中的手勢為這一百天儀式的切片,象徵他們在這期間不斷祈禱的心理狀態。 賴岑育將外公製作醬菜的步驟,透過版畫記錄下來,並擺放於象徵往生者毫無生氣的大手旁,形成生與死的對比。 圖/賴岑育提供「岑育的作品中有很多手的呈現,那包含了家庭給他的思考脈絡。」觀眾占惟分表示,以往看賴岑育的作品,便發現他特別重視「手」這個元素,原來是賴岑育成長過程中所形成的習慣,也恰巧呼應了此次的主題。對此,賴岑育也說:「人的情緒可以從手部姿勢觀察出來,我們總會無意識地將情感附於它之上。」 〈家常事〉中的百日祭拜手勢,賴岑育特別以經常用於裝訂佛經的「經摺裝」裝裱方式處理作品。 圖/李雨羲攝
藝文
第1776期
平價也能很美好 鍾佩蓉以版畫探討質感生活定義
2022-12-21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學生鍾佩蓉為觀眾介紹作品〈能量色表〉。 圖/詹晶雅攝【記者詹晶雅綜合報導】「美好的物品對每個人的定義不同,但從中感受到的滿足感是相似的。」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學生鍾佩蓉舉辦個展《立志成為拾寶專家》,藉版畫探討人類賦予商品的價值以及平價物品帶來的精神滿足。展覽於11日至22日在鬧空間展出。 作品〈能量色表〉全貌,柔軟的絨毛布上,整齊地排列數十個透明水晶盒,每個盒子裡皆擺放一張染著不同顏色的塑膠魚缸石圖畫,經長時間蒐集,最終呈現多達55種色彩的〈能量色表〉。 圖/詹晶雅攝柔軟的絨毛布上,整齊地排列數十個透明水晶盒,每個盒子裡皆擺放一張染有不同顏色的塑膠魚缸石(註)圖畫。談及作品〈能量色表〉,鍾佩蓉解釋,人們對水晶往往抱有信仰,相信可以為自身帶來能量,而塑膠魚缸石形似水晶,因此,他透過畫作模糊兩者區別,希望藉作品探討物品因信仰被賦予的價值,「我把這些東西(塑膠魚缸石)神性化,但其實它也可以什麼都不是。」鍾佩蓉說。註:塑膠魚缸石用於魚缸造景,常見的顏色包含紅、綠和藍。 作品〈昇華!昇華!再昇華!〉全貌,紅牆上掛著八幅帶有蝴蝶元素的飾品圖,圖畫外層均以印有「LEVEL UP」字樣的包裝袋包覆。 圖/詹晶雅攝紅牆上掛著八幅帶有蝴蝶元素的飾品圖,圖畫外層均以印有「LEVEL UP」字樣的包裝袋包覆。作品〈昇華!昇華!再昇華!〉啟發自鍾佩蓉購物時的觀察,他發現不論商品本身或是店內的裝飾、擺設皆常出現蝴蝶相關的元素,「蛹化成蝴蝶破繭而出,有一個昇華的狀態。」談及作品理念, 鍾佩蓉解釋,隨著工商業發達,人們為彰顯身分地位而將藝術商品化,購買藝術品成為是否具有文化的評斷準則,忽略其中的精神內涵。於是,鍾佩蓉在圖畫外包裹一層塑膠袋,以此凸顯藝術品變成商品的轉變,「他買藝術作品可能是投資,未必說他對這個作品有得到精神滿足。」他說。 作品〈昇華!昇華!再昇華!〉局部,蝴蝶飾品中鑲嵌許多閃鑽以營造華美之感。 圖/詹晶雅攝「『如何使生活更加美好?』可以從精神層面或物質層面達到個人定義的質感生活。」鍾佩蓉表示,在二手市集、跳蚤市場拾寶的過程相當有趣,而以銅板價格購入商品則讓他得到精神上的滿足。因此,鍾佩蓉希望透過展覽喚起觀眾對物品價值的思考。他認為,即便是微小簡單的事物,依然能撐起美好的生活,「期待大家能從生活經驗中,尋找到那些雖然微小,但足以支撐精神的信念。」鍾佩蓉說。 作品〈能量色表〉局部,水晶盒中的圖紙僅薄薄一張,鍾佩蓉認為圖中的塑膠魚缸石雖然沒有厚度也並非立體,但累積到一定程度時也能產生能量。 圖/詹晶雅攝「透過最常逛的生活百貨,從便宜主打在地美學的物品延伸創作讓我印象深刻。」觀眾林知諺說,雖然鍾佩蓉的創作主題從自己的生活出發,不過卻能引起觀者的共鳴。鍾佩蓉的友人阮原閩則分享,模仿商品包裝的創作手法展現鍾佩蓉對生活事物細膩的觀察,並從中感受到他的成長,「從生活表徵到精神層面有更細緻地觀察,展示大程度level up。」阮原閩說。
藝文
第1771期
古典神話到民俗祭儀 蔡浚勝融日常經驗於水印木刻
2022-11-16
【記者張倩怡高雄報導】黑白色的版畫像是把觀眾帶入神秘的東方世界。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碩士班學生蔡浚勝在11日至13日舉行的高雄漾藝術博覽會,展出一系列水印木刻(以下簡稱水木)的作品,以富有東方特色的版畫展現他心中的神話世界。這次博覽會展出以廟會舞龍為主題的〈弄龍〉,畫中的龍不同於現實中的舞龍,而是展現出噴火的模樣,蔡浚勝表示,除了讓人感受到是帥氣的龍外,更希望能展現生氣勃勃的感覺。談及靈感來源,他表示自己身為彰化子弟,從小便會去附近的廟宇普渡和拜拜,也因為愛看熱鬧而成為廟會常客。長大後的他更因緣際會參加子弟軒社(註),讓他更近距離接觸到廟會的繡旗等用具,帶來新的體驗,這些經驗與接觸到的神仙故事都成為他創作的靈感。註:子弟軒社為業餘性質北管社團,大部份皆為隸屬地方、以廟宇為中心的社團組織,在寺廟慶典時,子弟社團常在遊行中負責樂器演出。 舞龍為主題的作品〈弄龍〉源自蔡浚勝喜歡看廟會、追陣頭的的日常。 圖/蔡浚勝提供蔡浚勝的作品中也不乏東方神話主題,作品〈世間〉靈感來自道經《太上昇玄消災護命妙經》中的「宛轉世間,輪迴生死,漂浪愛河,流吹慾海」,揭示世人總在愛情中掙扎,也意指世間太多誘惑,過度沉溺只會在慾望中迷失自我並虛度光陰。「我在缺愛的時候看到這段經文覺得很好笑就有了這次的創作。」他說,畫中兩人相擁著騎著動物,但動物和被擁抱的人都已成骷髏骨,最後徒留執迷不悟的另一人,表現出世人對愛情的執著。 作品〈世間〉靈感來自道經《太上昇玄消災護命妙經》中一句話「宛轉世間,輪迴生死,漂浪愛河,流吹慾海。」 圖/蔡浚勝提供蔡浚勝本次展出六幅作品,當中有五幅是以水印木刻創作。他表示,整個東亞的版畫例如年畫、門神畫和浮世繪都以水木為主,「因為早期的神話故事都是以水木印出來,所以跟神話有關聯性的題材都會以此創作。」他說。觀眾葉家諭認為在他的作品中可以明確知道是屬於東方的創作,「媒材的選擇以及畫中的人物及龍都是與西方不同。」蔡浚勝認為廟會裡面的神像、繡旗等工藝也算是一種藝術,製作難度甚至更高,「那些東西都需要很扎實精煉的工藝,相反這世代的藝術太簡單了。」因此他將傳統民俗融入藝術作品,透過藝術分享自己看廟會、追陣頭的日常,讓傳統民俗再次進入大家的視野。藝術家劉星佑說:「透過作品可以看見一位藝術家何等熱愛民俗活動,若想更深入地了解藝術家感受到的現場氛圍,不妨跟著藝術家,一起走到現場。」
藝文
第1712期
空間錯置 劉佩瑜創作超現實版畫
焦點
2019-11-06
【記者蔡淳宇台北報導】灰階的畫面中,半開的門與窗,彷彿在呼喚觀者踏入,一同探索未知的空間。就讀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版畫藝術碩士班的劉佩瑜,2日起於展覽空間「瀰謎思memes」舉辦創作個展《空間冒險》,他以自身精神遊走的經驗為靈感,帶領觀眾穿梭在想像的空間中。劉佩瑜憶起年幼時,他常以雨傘及外套搭起小帳篷,有時整晚待在裡面,不願回到與家人共用的房間,他說:「那種被空間包圍的感覺讓我很安心。」隨年齡增長,劉佩瑜發現自己常被外在環境影響,導致他無法專注,長期累積之下,這種狀況轉化為內在的焦慮,使他渴望擁有屬於自己的空間。與此同時,他開始對現實空間產生想像,在腦中建構出超現實的「精神空間」。 劉佩瑜因為長期缺少自己的私密空間,使他十分渴望擁有屬於自己的房間,進而透過創作呈現對空間的各種想像。 圖/蔡淳宇攝科幻電影也啟發劉佩瑜對空間的想像,他時常猜想,水溝蓋、牆面、管狀物或是任何孔洞的後面,是否正在發生什麼事,他說:「若是人們能像靈魂般自由穿越這些通道,那麼空間就不再只是封閉的立方體,而是可以任意遊玩的場所。」並且,想像空間已成為劉佩瑜的日常,他常幻想將整棟屋子打掉重建,而如此構思空間的過程,也像在建構自己的城堡,不僅能自由地發想作品,更能使他全然投入在創作。「當觀眾沿著畫面中的路徑探索,就像是走在我的腦袋中。」劉佩瑜說。他以版畫為媒材,呈現出腦中的精神空間。系列作品《組織秘密空間》是他幻想擁有屬於自己的空間,進而建造一棟完全屬於自己的房子,而畫面中不合尋常邏輯的空間,正如同他的精神空間,虛幻而無限寬闊。觀眾吳孟庭形容,劉佩瑜的作品如夢中所見,儘管知道構成畫面的物件都真實存在於現實生活中,但創作者錯置這些元素,能讓觀者產生虛實交錯的感覺。 劉佩瑜在〈組織秘密空間-6〉建構出一座完全屬於自己的空間,他在黑白畫面增添些許色彩,讓觀者能透視空間,也提高畫面的層次感。 圖/劉佩瑜提供劉佩瑜想像中的空間也有各種不同的可能性,如畫面中沒有固定方向的門和房間,以及不知通往何處的階梯。他期盼觀者以不同角度凝視作品,啟發他們的想像力,也帶領他們探索自己的精神空間。作品〈私空間範圍-3〉便包含兩種不同形式的階梯,一種為一路向下的直向梯子,另一種則是可以從各角度觀看的立體樓梯,至於它們通往何處,劉佩瑜則希望觀者自行想像多元的可能性。 作品〈私空間範圍-3〉,畫面中不只是樓梯沒有固定方向,就連各個空間也都能以不同角度觀看。 圖/劉佩瑜提供每到一個新場所,劉佩瑜都會產生對於空間的各種想像,即便是相同空間,他也會隨時間變換想法,因此,他的作品總在不斷修改構圖後,才成為最終的樣貌。瀰謎思空間負責人于佳琳則指出,劉佩瑜以版畫呈現空間與幾何造型,是相對少見的創作方式,特別之處也在於,作品雖以黑白畫面為主,卻能展現出空間的透視與層次。
藝文
第1693期
【陳玟妤個展】線條細如髮 銅版畫刻出家屋印象
2018-12-21
【記者徐卉馨桃園報導】細如髮絲的線條,精細地描繪出階梯、床等家庭擺設,房間中女人跪伏著,赤裸的背脊上散置著湯鍋、碗盤,畫中無外牆而敞開的家屋,彷彿邀請觀者走入私密的家庭記憶。《家的離散與回歸》個展,展場第一幅作品便呈現出超現實風格的童年家屋印象。展覽自8日到明年2月17日,於中壢House Art當代藝術展出,創作者陳玟妤目前就讀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版畫藝術研究所。「我很喜歡每一筆所造就的刻痕。」陳玟妤說,四種版畫方式中,凹版的銅版畫是較少人選用的媒材。首先需繪製草圖,並研磨銅版至光滑後,塗上防腐蝕液,轉印上草圖,以針筆刻畫。接著藉由腐蝕次數、時間,營造畫面深淺層次,達成製造不同效果。清版上油墨後,再經數次擦版,以噴溼的紙張印製,創作流程極為繁複費時。而陳玟妤選擇鎢鋼針直刻的手法,又格外注重細節,甚至曾作畫到手指變形。House Art負責人李悅芝表示,陳玟妤選擇相對費力、沉重的金屬版版畫,相當欣賞他的創作態度。 陳玟妤2016年銅版畫作品家系列2《偽裝》,為第一階段「從小的家」系列作,畫中還有許多具體物件、人物的呈現。 圖/徐卉馨攝對於展覽核心意象「家」,陳玟妤表示,上研究所後,返視自身創作理念,探討家的意象與意義,進而將作品釐清出三個階段。四個展間安排,則反映他佈展的思路,呈現家直觀的物質印象,轉到對家的追憶、情感,思考家的變遷與人的歸屬感。第一個展間的第一幅作品〈尋找那被撕碎的記憶〉,描繪陳玟妤抽象記憶中的物件與空間,構築出對具體家屋的視覺印象。 觀展者所看的是2014年銅版畫作品家系列1《關係著我們》為第三階段「從小的家」系列作,畫中仍有許多具體物件、人物的呈現。 圖/徐卉馨攝左側第二間展場,則是第二階段主題「與嘉義共生的家」,細膩地潛沉到情感層面。〈早晨的景色〉呈現嘉義求學時四年寓居之所的情狀,與同性情人互屬心意,卻因來自傳統家庭,使他兩難於情感牽掛與原生家庭。有勇氣回首刻畫當時關於愛的故事,思考彼時曲折的心跡,追索家的意涵。畫中細密的髮叢,常見於陳玟妤畫作,對他而言是富含女性特徵的意象。用力刻印的凹痕,飽蘸油墨而印製,髮絲紋理所隱含細膩光澤,則來自他要求自己不能中斷每一縷髮絲的刻畫。對於漫長的創作過程,他說,「創作銅版畫特別迷人的,是心靈上與身體的交會。」 陳玟妤2018年銅版畫作品《早晨的景色》,人物形象已趨簡化,作品可見髮絲的細緻刻畫。 圖/徐卉馨攝創作階段的轉捩點,是陳玟妤2017年時接觸並研究原住民文化,他深刻體會其文化的抽象層面,面對原民技藝將失傳與文化消逝的困境,他開始思考歸屬的意義。陳玟妤說:「從其他民族的存在,回歸到自己曾住過的地方與原生家庭。」他對應自身遷居回家,發現家的空間變化,同時家的意義也因自身視角轉移,而擴及到探討心靈歸屬,以及家在時空中變遷的意義與樣態。二樓展間的第三階段「家的擴張」正反映此理念,是陳玟妤現今正著手創作的系列。作品呈現從嘉義遷居回來,原生家庭的家屋因故整修、空間重新分配,而在不同的家之間遷移,面臨告別、心靈歸屬的重建與未來去處。如同他所寫下的:「我們可以透過現有的一切,去修補那曾經碰撞過的裂痕,而去選擇我們未來要往何處去。」對照舊作與新作,畫作線條更趨簡練與抽象,對此陳玟妤解釋,「將具象的東西抽離掉。」反映他近來的思考狀態,容納更多意象與想像。觀眾張凱翔說,陳玟妤將抽象的理念以畫作來呈現,可以引發觀者思考自己與家的回憶。 陳玟妤2016年銅版畫作品家系列2《偽裝》,為第三階段「從小的家」系列作,畫中還有許多具體物件、人物的呈現。 圖/徐卉馨攝最後一個展間,是陳玟妤第一個階段「從小的家」。他回頭追索、描繪最初家屋宅院、家人的形象,曾因傳統的家庭氛圍而有的不平不安,凝視自身生發出的複雜情感。而經歷離散與回歸,陳玟妤心靈中刻畫一條通往身心歸屬之所的綿長道途,如他在展覽空間中寫下的註腳,「唯有愛,才能真實地在世界上找到回家的路。」 展覽註腳。牆上大幅為2016年《叛亂》、小幅為2015年《階級制》,媒材均為絹印孔版,為展覽中三幅彩色作品其中二幅。 圖/徐卉馨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