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褻瀆伊斯蘭風波掀校園抗議潮 印度大學停課引學生怨言
國際
第1788期
褻瀆伊斯蘭風波掀校園抗議潮 印度大學停課引學生怨言
2023-12-06
【記者劉芯妤綜合報導】11月28日,印度斯里納加爾國立理工學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rinagar, NITSRI)發生學生抗議,起因為校內有位非穆斯林學生在社群媒體轉發一部批評伊斯蘭教的影片,內容包含譴責先知穆罕默德的行為。1日,校方為避免對立氣氛持續蔓延於校園,選擇關閉校園,提前10天讓學生放寒假。抗議當日,多名穆斯林學生高舉標語,「Pakistan zindabad(巴基斯坦勝利)」、「sar tan se juda(把發布貼文學生頭腳分離)」,於校園內表達不滿。斯里納加爾國立理工學院學生福利部主任阿卜杜勒.利曼(Abdul Liman)隨即宣布停課,並要求所有學生搬離宿舍返家,未完成的期末考試也會在寒假結束後進行。 斯里納加爾國立理工學院穆斯林學生在夜晚中抗議,大批人群擠滿校園道路。 圖/Instagram:halal._.muslim提供針對學校關閉,斯里納加爾國立理工學院學生Rahul(化名)說道:「關閉是件好事,因為不管是校內或校外都有大批學生在抗議。」他提及,他並不認為有其他做法能讓學生冷靜,因此他支持學校作法。雖然贊同學校關閉,Rahul卻坦言,校方要求學生在兩天內離開學校宿舍,對他們來說十分不易。他表示,由於時間緊迫,許多學生被迫以高昂的價格乘坐飛機返家,承受許多原先不必要的負擔。斯里納加爾國立理工學院學生Bariq(化名)認為學校不應該被關閉,「閉校除影響學生繼續接受教育外,也阻礙與同儕學習交流的機會。」斯里納加爾國立理工學院學生Arnav(化名)也無奈地說:「我有很多學習計畫,幾乎都需要在學校進行。」他也指出,除他以外,許多學生也需要老師指導完成學術項目,但因閉校的緣故,所有計畫都無法如期實踐。斯里納加爾國立理工學院校友Amen(化名)批評,雖然學校停止紛爭蔓延的做法是正確的,但應該只讓發布該貼文的學生停課,不應該強制全校學生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離開校園。 Bariq認為校方應著手改變校園風氣,消除不友善的偏見。 圖/取自斯里納加爾國立理工學院官網針對伊斯蘭教與印度的宗教爭議,Amen解釋道:「其實所有印度人本質都是善良、愛好和平的,但牽扯伊斯蘭教的敏感話題時往往引起衝突。」他補充,10月時就有學生在2023男子板球世界盃中因使用反印度口號,並為巴基斯坦加油而被其他印度學生舉報逮捕。雖然斯里納加爾國立理工學院因閉校而回歸平靜,但印度喀什米爾地區的其他學校,例如喀什米爾大學(The University of Kashmir, UoK)的抗議仍在延燒,造成校園中穆斯林與非穆斯林同學對立越來越嚴重。 喀什米爾省多所大學抗議學生對穆斯林的不禮貌行為,引起學生關注,紛紛拿起手機紀錄。 圖/阿米塔巴.喬杜里(Amitabah Chaudhary)提供
無人機仿鳥類設計 助遠端監測路橋
新知
第1781期
無人機仿鳥類設計 助遠端監測路橋
2023-09-28
「玄鳥與飛奴―仿生拍撲翼應用於道路橋樑檢測」在第九屆台灣仿生設計競賽中亮相,此作品以拍翅的方式飛上天空。 圖/何心睦提供【記者邱昭華綜合報導】「如果透過無人載具監測橋樑狀況,並利用即時影像傳輸來檢查有問題的地方,可以提高效益。」國防大學理工學院機械及航太工程學系的學生團隊研發「玄鳥與飛奴―仿生拍撲翼應用於道路橋樑檢測」,希望未來能實際運用,降低人力成本及污染。此作品在第九屆仿生設計競賽亦榮獲新北市秘書處永續城市獎冠軍。第九屆台灣仿生設計競賽頒獎典禮於15日舉行,國防大學理工學院機械及航太工程學系學生團隊榮獲永續城市獎冠軍。  圖/何心睦提供目前拍撲翼的動力來源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無刷馬達驅動齒輪和連桿,不過齒輪的設計複雜,重量也較重,因此團隊使用另一種較少見、較輕的伺服馬達當作動力來源,讓拍撲翼可以更輕盈地飛上天空,從旁指導的國防大學理工學院機械及航太工程學系助理教授賴渝翔説:「伺服馬達的好處在於可以有較好的動作操控。」他表示,伺服馬達只需調整程式碼的輸入就能使翅膀依照指令運作,在開發上較方便。雖然伺服馬達簡化了設計程序,但同時也面臨軟、硬體整合的挑戰,國防大學理工學院機械及航太工程學系何心睦說明,把編碼上傳到飛行控制系統,使其順利操控拍撲翼運行是最困難的步驟,團隊耗費不少時間調整及修正。賴渝翔則提到:「我本身的專業並不是機構設計。當初決定開發,對我而言也是一個挑戰。」在開發前期,團隊買了市售拍撲翼,打算拆解零件來研究,不料拆解後無法組裝並順利飛行,為此費了不少心力去聯繫當初的設計者,最後不但順利聯繫到,甚至在交流中與他成為好友。「橋樑監測並沒有這麼簡單,拍撲翼可能會遇到電池續航力不足、鏡頭不能旋轉以及機身太大以致無法穿越橋樑內部狹小空間進行監測等問題。」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教授劉光晏對裝置提出疑慮,建議先與橋樑單位合作,實際測試拍撲翼的可行性。何心睦也期許,如果未來拍撲翼技術更發達,不只可以應用在道路、橋樑的監測上,軍事上也能發揮更好的效用,「拍撲翼的飛行路徑如果像鳥一樣複雜,可以讓敵方雷達辨識不清是無人機還是鳥,在防空上會有很大的幫助。」 團隊共製作兩次拍撲翼,此圖的透明拍撲翼是改良版,比第一代的重量少一半。 圖/何心睦提供 
台大理工科不採學測國文 師生盼改革國文素養教育
校園
第1771期
台大理工科不採學測國文 師生盼改革國文素養教育
2022-11-17
【記者梁家柔綜合報導】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會於10月25日公告112學年大學繁星推薦暨申請入校系參採學測科目,許多頂尖大學的理工科系紛紛不採納學測國文。國立臺灣大學工學院部份理工科系也在112學年開始不參採學測國文,作為臺灣具指標性的大學,此改制也再次引發國文教育改革的討論。根據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會公布的資料,112學年採納學測國文成績的校系共減少31所,包含臺大、國立清華大學、國立中山大學、國立中興大學等頂尖大學的部分理工科系。其中,台大化工系過去的篩選標準包含國文須達頂標,112學年卻改為完全不採計學測國文。對此,台大化學工程學系系主任廖英志說明,自108課綱後,申請入學的一階甄試出現招生不足額的問題,為了提升學生申請的意願,決議112學年不採計國文。他無奈地說:「其他理工科系陸續不採計國文,我們也只能順應潮流。」 國立臺灣大學工學院許多熱門科系,像是化學工程學系、機械工程學系、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生物機電工程學系等皆在112學年放棄參採學測國文。 圖/潘彥廷提供對於自身科系不採納學測國文,台大化工系的陳柔妍表示此舉反而能招到更對準校系專業的學生,「就我身邊的人來看,有些人就算在自然科領域表現優異,也會因為國文不好而無法進入理想科系。」然而,台大生物機電工程學系的應嘉倪則對招生進來的學生品質抱持懷疑態度,他觀察到目前學生普遍閱讀素材來自網路及社群媒體,不採計國文將可能使學生的表達過度口語、粗俗化,或是難以判斷正確資訊。雖然台大理工學院部分科系放棄參採學測國文,然而,台大目前的必修科目仍有「大學國文」,必須修滿至少3學分以上才能畢業。校方對於語文教育的態度不一,恐令學生無所適從。對此,台大中國文學系主任劉正忠認為國文必修仍有其必要性,「國文逐漸不是理工科必考科目,多少會影響高中學生的國文學習意願,因此大學國文更應該幫助學生加強國文素養的提升。」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劉正忠表示,理工校系紛紛不採計國文是招生制度變革下的局部現象,也是為了和其他校系生源做出區隔的招生策略。 圖/潘彥廷提供理工科系不採納國文雖成趨勢,然而廖英志仍強調語文在理工學科領域上的重要性,「我們需要語文去和他人溝通研發成果或是介紹產品,所以理工科系偏重的是敘事和申論能力。」而就讀台大地理環境資源學系的潘彥廷則認為,高中國文課程實用度低,而大學國文更應著重於口語表達、論文撰寫的技巧,以及資料整理能力的培養。談及大學國文課程的調整,劉正忠提到,近年來大學國文不斷嘗試改革,希望能貼近大學生使用國語文的需求,以增進學生在專業科目上需應用的語文能力。大學繁星與申請入學參採學測科目的改變,也對高中國文課程規劃產生影響。國立新竹女子高級中學國文科教師張茵婷認為,若理工科系不採計國文成趨勢,對高中生來說無疑是減少課業壓力。但他強調國文包含的語言表達和語文理解能力,皆是各科系須具備的基本能力。因此,張茵婷也提出高中端的因應對策,「課綱內的課本內容可以鬆綁,並重新設計更活化的高中國文課程,否則部份課本內容其實離學生生活經驗遙遠。」劉政忠則補充,過去高中國文科改革多由高中老師和大學中文系教授共同討論,未來也應納入理工領域教授的意見,以理解理工科系學生須具備的國文素養能力,盼能讓國文教育更貼合各領域的需求。
希臘反帝主義大遊行 悼念理工大學起義事件
國際
第1758期
希臘反帝主義大遊行 悼念理工大學起義事件
2021-12-01
【記者黃亭茹綜合報導】11 月17日,逾3萬希臘人上街,進行每年定期的「反帝國主義遊行」,以悼念發生於1973年的「雅典理工大學起義事件」(以下簡稱理工大學事件)。民眾控訴當年希臘軍政府的血腥鎮壓,同時抗議支持該政府的美國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以下簡稱北約)。此次遊行大多參與者屬於左翼(註一)、無政府主義團體、工會團體和希臘共產黨。註一:在希臘,左翼(左派)人士通常支持平等原則、女權主義、社會進步主義,且反法西斯主義和反種族主義。 遊行民眾拿著一部分沾有污點的希臘國旗,以表示這段黑暗歷史的存在。 圖/克里斯.德梅蒂克提供參與民眾​​博爾塞.尼基 (Mpolse-Niki)說道:「獨裁是由美國和北約所煽動的,這就是為什麼這次遊行具有強烈的反帝國、反資本主義特徵。」參與民眾​​瓦格里斯.科雷斯(Vaggelis Korres)表示, 理工大學事件對希臘人來說是一堂重要的歷史課,使每個人都能了解極右翼政府(註二)對於希臘人民的迫害。註二:極右翼政府主張排外思想和以反菁英為訴求的民粹主義。 孩子在11月17日遊行當天上街放置花朵以示悼念48年前犧牲生命的年輕人們。 圖/截自瓦格里斯.科雷斯推特自1967年希臘軍政府掌權後,政府基於政治、信仰等差異迫害異議人士,限制人民討論政治,故抗議者高呼「麵包、教育、自由(Psomi - Paideia - Eleftheria)」的口號,要求政府振興經濟、提供免費教育,並放寬對人民的意見表達限制。1973年11月16日,學生運用自製的廣播電台重複播送:「希臘人民,理工學院是我們和您的鬥爭旗幟,也是我們反對獨裁政權和爭取民主的共同鬥爭旗幟! 」隔日清晨,希臘軍政府以坦克攻入校園,造成至少40位平民死亡、超過100人受傷。 此為小孩用手繪畫下希臘軍政府於1973年11月17日的血腥鎮壓畫面。 圖/截自克里斯.德梅蒂克推特「1973年的歷史與當今希臘政治局勢關係緊密。」科雷斯說道。擔任地方媒體「NEWS 24/7」主編的克里斯.德梅蒂克(Chris Demetics)表示,疫情時代賦予遊行更新的意義。他解釋,近年希臘社會問題叢生,示威的新目標是要求政府建立更強大的衛生系統並尊重勞工權益,且抗議者也藉此呼籲減少過去兩年希臘街頭盛行的警察暴力行為,以呈現希臘人民對於當今政府的不滿。 希臘年長者們一同為48年前的歷史抗議與悼念,許多人為此落淚。 圖/克里斯.德梅蒂克提供科雷斯提到,這段歷史是不同年齡與立場的人們進行辯論和溝通的機會。德梅蒂克說道:「軍政府結束後,我們了解到兩極化帶來的影響。」他認為對於政治的討論不應只局限於左派與右派。他也補充,當今學校課程談論專制統治時,將其描述為希臘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代表希臘人永遠不能忘記的教訓。
火光四起 理大遭圍數日近千人被捕
國際
第1714期
火光四起 理大遭圍數日近千人被捕
2019-11-21
【記者林琮恩綜合報導】香港警方17日起大舉包圍香港理工大學,逮捕所有欲離開校園的示威者,數百人遭圍困校內,雙方僵持至今超過四日。數萬香港民眾發起「救Poly(理大英文簡稱)、救學生」行動,於理大周邊地區集結,希望突破警方防線,營救校內受困者。 陸橋上示威者集結,路面上為他們擲出、作為路障的雜物。後方建築即為理大。 圖/Tam Ming Keung@USP社媒提供14日起滯留理大校園與警方對峙的示威者人數持續增加,17日上午,示威者以大彈弓向警方發射燃燒彈並以體育用弓箭射向警方,導致一名警方媒體聯絡人小腿中箭。當日下午隨即有警方水炮車及裝甲車進駐理大校園,警方警告市民勿再進入理大。17日晚間,警方要求記者及救護員離開校園,表示將進入拘捕任何未持有合法記者證的人,並傳出多名救護員遭逮捕。 理大正門附近警方與示威者整夜對峙,圖為警方水炮車以含有毒素的藍色水炮及一般水炮射向以雨傘遮擋的群眾。 圖/Viola Kam@USP社媒提供警方封鎖校園聯外通道及周圍道路後,不斷呼籲理大校內人員和平離開甚至播放抒情歌曲試圖軟化示威者態度,同時卻對離校者展開圍捕。香港中文大學醫學系學生S(化名)曾於理大前線參與抗爭,他回憶道:「(17日)一直抗爭到晚上,才知道理大已經被警察全面包圍,裡頭的示威者已無處可逃。」18日凌晨,警方於理大正門附近間歇性鳴笛並駕駛水炮車推進前線群眾,示威者則以燃燒彈反擊。S透露,當時他們全身濕透且體力耗盡,但為確保防線不被突破,他們仍堅持對抗到天明。18日上午5時近30分,警方由理大正門口進入,示威者自上方投擲燃燒彈抵禦,並退回校園範圍內,入口處則陷入火海。群眾身心俱疲,且知道物資無法進入校內,燃燒彈也即將用罄,士氣十分低迷。他們也曾試圖突破防線,卻遭警方以催淚彈逼退,「我無法形容全力奔跑完、吃完一頓催淚彈放題(催淚彈吃到飽)後,發現自己又回到了理大那刻的心情。」S說。接著校園內食物開始短缺,S透露當時杯麵只剩下十餘個,只有餅乾的存量較為充足。 遭圍困的理大校園內一片混亂,示威者穿著抵擋水炮的雨衣及安全帽,遍地皆是雜物。 圖/Tam Ming Keung@ USP社媒提供滯留校內的示威者及民眾持續嘗試以不同方式逃出。18日下午,校內留守人士第三度試圖離開校園,遭防暴警察以催淚彈趕回,並爆發大規模衝突,警方一度掏出實彈手槍,場面十分混亂。S於過程中頭部中彈,所幸他配戴頭盔,因此並未造成嚴重傷害。他表示後來和同伴趁著逃生路線尚未曝光時,翻過鐵絲網,徒手爬坡並越過兩條高速公路才抵達安全處。其餘示威者中則有人透過垂吊方式嘗試從高架路逃生,甚至有人嘗試由下水道離開。理大校長滕錦光則透過影片呼籲校內人員以和平方式離開,表示若示威者不使用武力,警方也不會進行攻擊。 理大旁彌敦道一帶,前往援助受困者的示威群眾以長竹竿架在分島上,製造路障。 圖/Jimmy Lam@ USP社媒提供18日下午1時,市民於理大校園周圍的佐敦、尖東以及尖沙嘴等地以長竹竿或磚頭製造路障、集結示威。曾在尖沙嘴一帶擔任志願救護員的港中大物理系一年級學生阿禧(化名)表示,雖然社群平台上不斷有人號召群眾前往理大營救被困者,但人數不多,無法突破警方防線,「當時我挺絕望的,其實從禮拜日早上警方已經開始鎮壓理大,社交平台上一直在叫人支援理大,到了晚上卻依然人數不多,要營救理大被困者可說是毫無希望。」他指出,18日下午近兩百名防暴警員進駐理大附近的尖東地區,而示威者則自不同方向嘗試支援理大,他們徒手掘起磚頭作為路障,也築起人鏈運送物資。 理大周圍的佐敦地區,集結的示威者與警方持續衝突,遍地皆是燃燒彈的火光和催淚煙。 圖/Benjamin Yuen@USP社媒提供香港警方公布,截至19日下午3時,共有1100人被捕或向警方登記個人資料後離開理大。20日下午,仍有100名示威者未離開校園,據《立場新聞》報導,法院當晚徹夜偵訊高達242名暴動罪被起訴者。許多人對此次抗爭行動持不同看法,部分港民呼籲示威者及警方都應和平理性,理大中國文化學系學生Y(化名)就在通訊軟體Whatsapp Messenger群組勸告同學應考慮安全,避免滯留理大校園範圍,「我其實為在理大校園的人士安全感到十分擔心,因為雙方所使用的武力都超過大家能承受的程度。」台籍留港學生、就讀理大商業管理學系的吳同學認為香港僅有少部分的人支持抗爭,並表示學生的受教權因此遭到剝奪,「我們理大生真的很無故受牽連,(被迫)停課、上線上課程,老師的教學、學生的權益都被這些人給犧牲了。」在第一線抗爭的S則說:「如果政府真的沒問題,哪有人願意花上5個月不停去反抗?哪有人願意上戰場承受子彈?哪有人願意賭上前途、生命抗爭?」
港多所大學淪陷 浸大理大毒煙籠罩
國際
第1713期
港多所大學淪陷 浸大理大毒煙籠罩
焦點
2019-11-14
【記者方小瑀綜合報導】香港反送中運動示威延燒數月,警民衝突不斷,防暴行動甚至進入大學校園。12日港警於香港中文大學和示威者發生暴力衝突後,全港14所大專院校發布聲明,譴責警察非法進入校園。然而,制暴行動未歇,14日又傳出香港浸會大學和香港理工大學學生與警方對峙事件。浸大校方已於13日傍晚宣布停課至本學期底,理大也將取消所有面對面教學,改由線上進行。 香港浸會大學學生將校園地上的磚頭鑿起,堆砌成阻擋警察進入校園的磚牆。 圖/陳星彤提供據香港浸會大學學生會編輯委員會指出,13日傍晚有示威者自製投石機、設置路障並堆砌磚牆以防警方突破防線、進入校園。14日凌晨3時港警於浸大橋下發射四枚催淚彈,現場情勢一度緊張,所幸並無傷亡。浸大人文及創作系四年級學生阿雲(化名)表示,示威者冒生命危險死守校園並非搗亂,而是向任由警察濫用暴力的政府抗爭,「示威者絕不屈服,因為也無路可退。」 香港理工大學校園中學生頭戴安全帽及面部護具,以雨傘阻擋警方施放的催淚彈。圖/理大學生報編委會提供14日上午,市民在上班途中遭浸大周圍路障阻擋,在場示威同學喊道「已設路障!」、「罷工需要人,請回家!」現場學生、浸大電影學院一年級K(化名)描述現場狀況,「有些民眾下車自行清理路障,當中也有市民表示諒解。」浸大四年級數學系學生Chris(化名)提到同學已抱著視死如歸的心對抗警察暴力,「五個月了,我們只希望市民明白為什麼我們要為香港的未來和公義走出來。」他希望香港人能團結一致,迫使政府回應訴求並嚴正處理警察濫權問題。大批香港網民也於13日在網路上發起「曙光行動」,欲延續罷工、罷課、罷市的大三罷運動,持續堵塞全香港各區主要道路。部分示威者於14日在距離香港理工大學最近的紅隧九龍入口往香港方向設立路障,阻擋警方入理工校園搜捕。理大護理系三年級學生W(化名)說:「這次團結的力量前所未有,香港人絕不低頭。」他表示示威者的暴力是當權者無視示威孕育出來的,只有當權者正視問題才能讓香港重回正軌。 香港理工大學毒煙瀰漫,港警先是在校門外投射催淚彈,隨後進入校園發射催淚彈欲驅散示威者。 圖/理大學生報編委會提供14日上午,傳出警方在香港理工大學校門外發射催淚彈,據《鏡週刊》指出,警方表示此舉是因理大學生向警方射擊弓箭才以催淚彈驅散。港警隨後前進理大校園舉黑旗、施放10發催淚彈,學生則頭戴安全帽及面部護具,以雨傘阻擋嗆鼻濃煙,也有學生手持比賽練習用弓箭向警方發射。目前未有人遭逮捕。據理大學生報編委會指出,學生也在現場自行發起煮食行動,為示威學生補充能量,希望參與者堅守防線到最後一刻。
選不到課沒關係!開放式課程提供多元選擇
校園
第1617期
選不到課沒關係!開放式課程提供多元選擇
焦點
2016-03-17
【記者洪與成綜合報導】新學期選課剛結束,你有很想修卻失之交臂的課程嗎?不妨充分利用各校的開放式課程資源,或許能有不少收穫。目前台灣已有超過1500門開放式課程,涵蓋九大學門,成了傳統課堂授課外,另一個重要的學習資源寶庫。1999年,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開始將所有課程內容放上網,供全世界民眾免費使用,成了「開放式課程網頁(Open Course Ware,OCW)」的起源。2002年,麻省理工學院成立「國際開放式課程聯盟(OpenCourseWare Consortium,OCWC)」,吸引世界各大學加入。2007年,交通大學成為台灣最早加入OCWC的大學。2008年,交大邀集台灣各大專院校,組成「台灣開放式課程聯盟」,根據該網站資料,目前已有台灣大學、政治大學、清華大學、成功大學等27所大專院校加入聯盟,開放的課程超過1500門,共九大學門,其中以「應用科學類」為最大宗,共有464門,占總體課程的三成。各校開放的資源不乏知名學者或作家的課程,例如台大開放的「新百家學堂」,就由知名作家白先勇、張曉風、席慕蓉等人授課。 台灣開放式課程種類分布。 資料來源/台灣開放式課程聯盟 製表/洪與成 為線上學習者量身打造 世界颳起MOOC旋風這些課程中,除了傳統的OCW,也有近年流行的「大規模開放式線上課程」(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MOOC)。2012年,史丹佛大學開設的兩門MOOC課程,都吸引超過十萬人報名,正式帶起MOOC熱潮。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W3gMGqcZQc影片出處:dave cormier比起OCW大多依據現有課程「順便」開放教學資源,教師只需把教材放在網路上即可,不一定需要提供影片與安排學習進度與習作、考試,MOOC針對線上學習者提供教學內容,不但規劃學習進度,也結合練習、考試、實驗,教學影片長度更大幅縮短,學習者有問題也可與其他學生或教師討論。以清大中文系助理教授楊佳嫻開設的MOOC課程「細讀張愛玲」為例,為期九週的課程,每週的上課內容都按課程進度,切分成五到六支15到20分鐘不等的影片。這堂課也規定學習者每周需在規定期限內繳交申論作業。如果修完所有課程並取得合格成績,即可獲得修課證明。 MOOC與OCW比較表。 製表/洪與成MOOC發展潛力十足 學生修課完成度低是隱憂知名網路資訊科技部落格「MMdays」指出,MOOC蓬勃發展,將對傳統教育產生影響。未來將有更多人藉此取得學位,教育公平性將大幅提高,傳統文憑的價值也可能因此降低。也因為教學資源開放,明星教師的重要性將大幅提升,更甚於明星學校,但高度擁抱MOOC、盡力在平台上提供更好教學內容的大學,聲望也會隨之提高。不過,「MMdays」也認為,MOOC的技術仍有潛在限制。例如,MOOC免費而容易註冊、不用到班上課的特性,讓學生的課程完成度偏低,完成所有課程的人不到一成,更有許多人的課程完成度僅3%到5%。另外,許多參與課程的學生,大多集中於中高度開發國家,本就缺乏教育資源的地區,因為電腦、網路等軟硬體設施不足,依然無福享受開放式教學資源。台灣師範大學科技運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博士候選人方瑀紳與教授李隆盛在《大規模開放式課程的發展趨勢與問題探討》一文中建議,面對完成度偏低的問題,可逐漸開放授予學分甚至學位,同時搭配更嚴謹的考試認證機制,提升MOOC認證的評量品質,並提高學習者完成課程的動力。    
三分鐘測中風 智能系統準確性高
新知
第1599期
三分鐘測中風 智能系統準確性高
2015-05-28
【記者吳盈蓉綜合報導】根據《天下雜誌》報導指出,中風是目前耗用台灣健保資源前三大疾病,更是長期以來國人十大死因中的前三位。中風的初期症狀較不明顯,容易導致誤診而錯過黃金搶救時期。日前由香港理工大學團隊所開發出的「電腦智能中風檢測系統」可將原本需花費10至15分鐘的中風檢測大幅縮短至3分鐘完成。 此系統分為框選與篩選兩階段。第一階段利用一套演算程式「圓形適應框選法(Circular Adaptive Region of Interest)」。團隊負責人、港理大醫療科技及資訊系副教授鄧福禧表示:「由於系統能自動讀取框選區,所以大幅縮短檢驗時間。」框選法以像素為單位去尋找密度變化,並抽取有細微變化的目標部位。當系統偵測到變化後會跟另一側的大腦半球作比較,若左右不對稱,則可懷疑是中風。團隊成員、港理大醫療科技及資訊系學生黃顯釗補充:「選區會標記疑似缺血或出血性中風的位置,並標示中風機率讓醫生集中判斷是否真陽性結果,作快速的臨床診斷。」然而單從框選法抽取目標部位,會出現誤差結果如假陽性與假陰性,所以若要提高準確性,需要第二階段「人工神經網絡」進行篩選。其為可模仿生物中樞系統的數學模型,能做出類似人類大腦進行思考模式,進而判斷影像有否中風情形。系統首先輸入22組圖像特徵的數據至人工神經網絡,再進行資料的學習、比對及判斷,最後得出中風機率的判斷結果。「系統懂參數演算、比對和分析病人的圖像特徵,再輸出分類後的結論。」黃顯釗補充。團隊曾到當地醫院收集52組中風病患與正常者的腦部掃描樣本,他們將樣本輸入系統分析後,診斷中風的準確率高達九成。鄧福禧提到在蒐集樣本時,曾遇到病患不配合而圖像產生躁影。他也補充:「分析大量樣本需要核實,過程相當繁瑣。」黃顯釗則表示:「研究的主要困難在於收集足夠且合適的圖像以提高準確度,因此我們只好提前準備與醫院交涉,並在取得圖像後加以篩選,確保被使用的圖像都合乎研究的要求。」這項系統目前仍須通過臨床測試,全面評估系統性能後才可實地運用於診療中。鄧福禧提到,系統未來會考慮加入雲端技術,以增加系統的靈活性,相關圖像與檢測結果可傳送至醫生的行動裝置。這項系統雖無法完全取代醫師診斷,但能作為醫師的重要參考依據,同時可讓非專科醫護人員初步評估病情,讓病人能及時獲得相關救助。
大小形狀成關鍵 人工細胞擬真運作
新知
第1599期
大小形狀成關鍵 人工細胞擬真運作
2015-05-27
【記者何謙綜合報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18日於《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期刊發表新型人工細胞研究,此細胞可在體內滯留至少四週不被免疫系統消滅。目前團隊將細胞應用在搭載胰島素,注入糖尿病患體內,省去患者每日施打四次胰島素之苦。現行的醫療植入物效果不彰,因為一旦被免疫系統發現,自體就會產生疤痕組織將之殲滅,植入物也會隨之失去效用,所以當前研究多朝向如何將植入物縮小,試圖改變材料以逃過免疫系統辨識。麻省理工團隊長期實驗發現,真正能蒙蔽身體的方法與材料無關,而是要仿造出最類似體內細胞大小與幾何形狀,才能使植入物混入體內,團隊得出一個完美的「1.5毫米球體」結論。團隊同時將直徑0.5和1.5毫米的正球體人工細胞注入體內:0.5毫米的細胞兩週內就被疤痕組織包圍吞噬,1.5毫米的卻在一個月後仍繼續運作。麻省理工化學工程系教授丹尼爾·安德森(Daniel Anderson)解釋:「這份數據剛出爐時我們都很驚訝,人們都以為越小的東西越能融入身體,但事實不然。」團隊最初使用自海藻提煉的「藻酸鹽」作為人工細胞表皮,但測試出最適大小後發現,就算用其他物質例如不鏽鋼、玻璃、聚苯乙烯等製作細胞也不會被免疫系統察覺。博士後研究生歐米德·凡沙(Omid Veiseh)說:「我們發現無論用哪種材料代換,只要細胞維持在最適大小就能成功待在體內,這能使醫療植入物大為普及。」安德森表示人工細胞在未來將能治療更多疾病,目前團隊將之作為糖尿病患的投藥載體。方法為把人工細胞分批:一部分導入胰島素,另一部分則置入血液葡萄糖濃度的感應器。一旦感應器偵測到濃度低於正常值,細胞就會開始滲出胰島素,糖尿病患者毋需再每日使用滴血測血糖機或自行施打胰島素。
一指領軍 機器人兵團分工執勤
新知
第1598期
一指領軍 機器人兵團分工執勤
2015-05-18
團隊研發的系統讓人在觸控螢幕上動動手指,就能指揮一整隊機器人分工合作。圖/馬格努斯‧艾格斯帖提供 【記者邱劭晴綜合報導】只要動動手指,就能輕鬆指揮機器人軍團,你想過這樣的科幻情節也能在現實上演嗎?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GT)8日發表短片,介紹校內團隊研發的機器人操作系統。透過此系統,操作人員可以輕鬆用觸控平板對機器人小隊下達指令,讓機器人們平均分散開來執行任務。未來可望為農業、製造業或搜救任務等提供幫助。 團隊認為,科技正在迅速進步,像人類操作一大群機器人這樣的情景將會實現。教授馬格努斯.艾格斯帖(Magnus Egerstedt)表示,目前指揮機器人隊伍的方法是讓操作人員對機器人各別下達指令,但如果機器人數量增加到數百甚至數千,操作就會變得相當困難。他們研發的系統讓操作人員只需在觸控螢幕上的地圖指定區域,機器人小隊自己就會找出最適當的組織及分工方式。研究生楊西.狄亞茲墨卡多(Yancy Diaz-Mercado)說:「這項技術可以讓操作人員忽略機器人的數量,轉而關注團隊的工作情況。」 這個系統未來除了能參與自然災害的搜救任務,還可以部署機器人偵測環境、照顧植物、搬運工具,應用領域眾多。狄亞茲墨卡多舉「海上漏油事件」為例,一旦發生漏油,人類可以利用這個系統,引導水上清潔機器人到汙染較嚴重的區域收集油,或者讓機器人自己找出解決方法。在農業方面,系統不只能運用在結合衛星定位等技術以提高生產效率的「精準農業」上,農夫在收獲前也可以指派整隊感應機器人到不同地區,偵測農作物的狀況。 團隊利用平均的概念建立操作系統,讓機器人分布不會太過密集或稀疏。機器人內部設有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知道執行任務的地區「地圖」和其他機器人所在的位置。操作人員在觸控螢幕顯示的地圖上選出需要前往的地區,將指令傳遞給機器人小隊後,它們就會找出最好的分工方式來達成任務。 艾格斯帖領導的團隊花了九年研究如何控制機器人小隊,或與機器人互動,利用數學應用等方式,找尋操控大量機器人的新方法。狄亞茲墨卡多說:「如果你用操縱桿控制單一一個機器人,透過練習,就能慢慢找出靈活控制它的方法。但要是你碰上一百個機器人,普通的操縱桿根本派不上用場。」 團隊坦言整個系統尚有進步空間。若整個機器人小隊分布太廣,造成機器人之間距離遙遠,可能會增加通信方面的負擔。團隊亦在努力改善機器人移動時的碰撞問題。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