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朱冠丞以多媒材翻轉生態角色 領觀眾正視植物權利
藝文
第1814期
朱冠丞以多媒材翻轉生態角色 領觀眾正視植物權利
焦點
2025-10-02
【記者陳少凡報導】今年畢業於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系碩士的朱冠丞,以作品展《A Plant’s Dignity》榮獲2025桃園設計獎視覺與商業設計類新銳設計師組金獎。作品共有四大展區,涵蓋2D畫作、互動裝置、3D動畫與真實影像,將他對植物權的理解與想法投射到觀眾眼前。 「我覺得創作很大的層面是源於生活。」朱冠丞表示,他熱愛山林,經常觀察其中的昆蟲與植物,也因此注意到自然環境裡被忽視甚至遭不當對待的生命。在第一展區,他繪製了數十種的植物圖像,並在圖片背後寫下該植物的意義與用途,藉此探討植物存在的本位意義。朱冠丞的指導教授李根在說:「朱冠丞的創作歷程始終圍繞著動植物議題。」他補充,現代多是以人本為核心的設計,但其實人在萬千生物裡並非唯一主體。李根在接著說:「當設計開始轉向非人類的角度時,我們自然會去關注人以外的生命,朱冠丞的作品正好呈現了這樣的關注與思考。」 在第二展區中,朱冠丞運用感壓技術,並準備各36種花與葉、莖以及盆栽的圖案,讓觀眾自行搭配生成新的植物影像。當觀眾觸摸連接感測裝置的植物時,壓力感測裝置隨即啟動,「我們只要去碰觸植物,例如摸葉子,它就會長出新的葉子;摸花,就會開出新的花。」朱冠丞補充,觀眾可以透過按壓植物的方式,讓它在螢幕上即時呈現。然而,他表示,在追求美觀的過程中,觸摸也象徵著不斷按壓、踐踏植物本身,「當人類彰顯自身主體性時,往往忽視並壓抑了植物的內在價值。」 「如果人類持續不道德地對待植物,未來會發生什麼?」延續這個疑問,朱冠丞與研究所同學董恆瑞合作,以 3D 動畫構築一個植物進化後反過來統治人類的世界。在這個想像裡,人類的骨骼被吸收成植物的根基,毛髮則延伸為枝葉的載體。朱冠丞在動畫中使骨架生出異樣的植株,毛髮間竄出無數枝枒。觀眾包小姐(化名)表示,雖然3D動畫很唯美,但當想到畫面中提供植物養分的是人類肉體時,會產生一種複雜的情緒。朱冠丞說:「人們常認為萬物存在是為了服務人類,但卻沒有人想說我們人類也可以為別的物種提供幫助。」 此外,朱冠丞收集日常中遭人類不當對待的植物殘骸,並放至展場展出,「例如山林裡被砍伐、踩踏、燒毀的枝葉,或是即將被淘汰的花草。」搭配他在烏來或海外採集時所拍攝的影像,形成了懸掛的畫卷與枯萎的花。朱冠丞提醒道:「這些對植物的傷害不是沒有發生,只是我們很少關心。」他表示,原本他曾考慮將植物殘骸及攝影作品放在展覽開端,但最後選擇將其置於最終區,「我希望觀眾在經歷虛構與未來的想像後,再次回到眼前的真實,直面人類對自然的踐踏。」
賞鳥博覽會在台首辦 展現台灣多元生態
影音
第1813期
賞鳥博覽會在台首辦 展現台灣多元生態
2025-09-26
【記者鄭丞傑、黃暐喬台中採訪報導】小舞者們揮動著金色翅膀,在舞台上翩翩起舞,就像在天空飛翔的鳥群。 第一屆世界賞鳥博覽會,以生態保育及永續旅遊作為主題。多元的地理環境和生態,讓台灣成為首屆博覽會的舉辦地點。社團法人台灣野鳥協會理事長林炯男指出台灣具有獨特的地理條件,「從濱海區域到達3000公尺的高山,只要兩個多小時就可以到達。」他進一步說明,台灣紀錄中共有691種鳥類,其中更有32種台灣特有種。 來自30個國家、超過120個攤位,博覽會集結了國內外生態組織與學者。除了專業的論壇演講,還有各種豐富的體驗活動。現場就有手作課程,讓小朋友用黏土模擬如何築巢,理解燕子生存的不容易。「燕子媽媽在築巢的過程,牠是1顆泥球、1顆泥球,這樣子慢慢的把它築上去的。」台灣生態旅行促進會理事江斐瑜說起手作課程的意義,希望可以培養孩子們的耐性,並且關心我們周遭的環境。家長李志輝也分享希望孩子們能從中學習,「有一些是寓教於樂,動手的樂趣。有一些繪圖,可以去了解這個鳥的姿態是什麼,顏色是什麼。」 在琳琅滿目的攤位中,也能看到大學生投入的身影。從手繪特有鳥類的明信片,到親自穿上玩偶和大家擊掌互動,青年們將興趣化為行動,一同投入生態保育的推廣之中。國立中興大學自然生態保育社長洪蜀雲談到社團的創立,「成立的初衷其實很簡單,就是熱愛自然。」他希望透過現場的文創商品以及與民眾的互動,能夠讓民眾更了解台灣的生態以及保育知識。 除了學生的參與,現場也有農業相關攤位向民眾宣導,人與鳥類在土地上共存所面臨的挑戰。國立中興大學自然保育社植物組長蕭立宏說明,鳥隻與農民間的關係,「鳥會去吃農作,農民可能就會用一些鳥網,或者是用一些毒餌,去進行防治。」水雉生態教育園區主任李文珍分享,他們會鼓勵農民用有機的方法種植菱角,「水雉牠可以繁殖下來,生態可以完整,人又可以吃到健康又安全的食物。」 博覽會透過多元的體驗活動,帶領民眾關心鳥類面臨的生存挑戰,期許能將生態保育及永續發展的理念融入生活,實現人與自然和平共生的未來。
中山發現新物種 鰕虎魚研究登國際期刊
新知
第1801期
中山發現新物種 鰕虎魚研究登國際期刊
2024-11-29
【記者李香霆報導】分類學是奠定所有生物科學研究的基礎,藉由找尋、鑑別並命名新物種,逐步勾勒出更完整的生態系統。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學院教授廖德裕的研究團隊中,博士生莊維誠與碩士生陳冠勳分別在菲律賓呂宋島北部溪流及台灣東北角的大溪川,發現青蜂枝牙鰕虎魚與台灣竿鰕虎,並前後刊登於國際期刊《JOURNAL OF FISH BIOLOGY》,從形態描述到DNA分子研究,證明世界首次發現兩物種並登載紀錄。 莊維誠長久以來專注於瓢鰕虎魚亞科的分類及親緣關係研究,其範圍涉及鰕虎魚的分類、族群遺傳和DNA分析。在菲律賓進行魚類調查時,意外發現一種未留下標本記錄的新物種,並正式命名為青蜂枝牙鰕虎魚。陳冠勳則是以台灣竿鰕虎魚族作為研究題目,對台灣的竿鰕虎魚族做分類研究及親緣鑒定。這次在東北角大溪川下游以陷阱捕捉洄遊性鰕虎時,採集到以往未被發現的竿鰕虎魚種,因此命名為台灣竿鰕虎。 青蜂枝牙鰕虎魚有橄欖綠色的身體、藍色金屬光澤的頭部,配色類似南美洲的藍頦青蜂鳥,加上擺動胸鰭的游水姿勢也如同蜂鳥振翅般,因此得名青蜂枝牙鰕虎魚。有別於其他枝牙鰕虎魚,青蜂枝牙鰕虎魚的尾鰭上緣有仿若唇印的橘紅色小板塊。莊維誠蒐集多種樣本比對,發現此魚與菲律賓巴拉望島的巴拉望枝牙鰕虎,還有中國海南、越南一帶的多鱗枝牙鰕虎是姐妹關係,依據此生物史重新區分枝牙鰕虎魚類。 台灣竿鰕虎的大小只有二到三公分,外表光滑且沒有鱗片,因此在日本被稱為蚯蚓鰕虎。不同於枝牙鰕虎,牠只有臀鰭和第二背鰭,第一背鰭已經退化至消失。此次陳冠勳發現的台灣竿鰕虎,體色呈半透明、淡黃色,尾鰭前方明顯的黑色斑點是為辨別的特徵。由於台灣竿鰕虎的棲地在出海口淺沙灘帶,陳冠勳表示,採集上是相當大的挑戰,「要在沙地裡找到一隻魚是件非常困難的事,因為牠體型小又跟沙色很像,沒有辦法直接看到,只能靠直覺和運氣去抓魚。」 兩新物種皆為小型兩側迴流性魚類,成魚產卵於淡水下游河段,孵化後飄到河口或海洋成長,長至幼魚再上溯回淡水,如此不斷循環交替。由於牠們是底棲生物,如果河川經過人工干擾,就會導致生態受到影響,莊維誠舉過去的案例表示,「以前大溪川冬天乾旱嚴重,因為人工構造物導致當地的河流斷流。」像鰕虎魚需要依附在石頭下生長的物種,便無法順利產卵繁殖。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陳義雄說明,「分類是全世界的事情,鰕虎魚類的多樣性與物種之間的相關性還有待更多研究釐清。」由於河海洄游魚類的活動範圍廣,所以除了實地採樣物種外,還需建立扎實的樣本基礎。他認為透過多方比較周邊物種,才能夠鑑往知來,促進國際間在物種保護方面的合作發展。
遊蕩犬貓衝擊生態 千人發聲促政府行動
影音
第1799期
遊蕩犬貓衝擊生態 千人發聲促政府行動
2024-11-15
【記者吳恒儀、黃伊晨、李宸緯採訪報導】「犬貓問題不逃避 政府面對不消極」人群攜手同行,高舉標語傳遞對動物保護的訴求。「2024第二屆為野生動物而走遊行」10日於立法院前展開。活動由為野生動物而走行動聯盟所發起,結合台灣各類型野生動物保育團體,透過遊行、市集、展覽等活動,讓民眾從更多元的角度認識遊蕩犬貓議題。 活動總召吳奕達表示:「我們講入侵生物或是外來動物的時候,他不是一個貶義的詞彙, 然後他們憑著他們的生存本能,他就去做出了事情,可能會傷害到這邊的生態系。」表達家貓家犬應該被視為外來物種,若流入野外恐對野生動物造成危害。 活動提出三大訴求,首先是精進遊蕩犬貓管理與減量,重新定義飼主責任、強化野外犬貓的數量調查。第二是加強生態熱區犬隻管理,於生態敏感地區實施無犬區政策並擴大禁餵範圍,避免犬隻干擾珍稀物種的生活環境。最後呼籲將犬貓作為外來入侵種案例納入課綱,增進學生對生態保育與伴侶動物福祉的認識。 「我們在講食物鏈的時候,其實是不會包含到犬貓的,這樣的狀況下把他放到野外,他並不是一個自由,或是生態食物網平衡的表現。他其實是一個破壞生態平衡的存在,那如果說大家有意識到這件事情的話,其實我覺得很多事情都可以順利的推廣下去。」吳奕達強調,希望不放養、不餵食更避免讓貓犬流入野外,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 遊蕩犬貓已被全球公認為導致物種減少,甚至消失的主因之一。國內遊蕩犬貓攻擊野生動物的案例也不勝枚舉。各類野生動物保育團體於現場以生動活潑的方式,引導民眾理解遊蕩犬貓對生態的破壞。「當每一隻犬跟貓有飼主爲他負責的時候,就不會讓我們現在生存的野生動物,卻還要接受到一個可憐的流浪動物成爲他們的加害者。」挺挺動物應援團創辦人劉偉蘋說道,改善全民飼主責任觀念不僅得保護野生動物,更要增進犬貓生活福祉。 活動當日,行動聯盟向農業部動物保護司長江文全和多位立委提交訴求書,呼籲政府加強教育,並指出教育部應微調現行108課綱,包括修正對家貓家犬的定義、強調飼主責任避免棄養、並在課綱中將貓犬列為外來入侵種、不直接贊同TNR絕育放養策略等四大重點,強調貓犬對生態的威脅及遊蕩動物福祉問題。 「我們的動保教育在哪個地方,在環境教育裡面,然後大家都不知道,而且環境教育也沒有講得很清楚。以前的民眾並沒有這個認知,甚至連教師大概都還有三成到六成其實不曉得。」國小自然課本編輯委員陳民峰指出現行課綱的問題,希望修改環境教育課綱的訴求得到重視。參與民眾蔡昕穎也點出:「如果大家都知道這件事。我覺得這樣子會比較好轉。不會有人再去放(生),也不會有人去餵食那些流浪動物或者是野生動物。」 活動主標語「犬貓問題不逃避 政府面對不消極」,期望透過全民教育提升社會對遊蕩動物議題的關注,強調政府應採取更積極的政策應對遊蕩犬貓對生態的威脅,為台灣本土野生動物創建更友善的生態環境。
「育」教於樂 鳥類知識融入兒童玩具
新知
第1789期
「育」教於樂 鳥類知識融入兒童玩具
2023-12-13
【記者黎昕俞綜合報導】「現代人較不注重台灣動物保育,希望這個玩具可以提升小朋友對生態議題的認識。」樹德科技大學生活產品設計系助理教授傅首僖帶領學生韓欣亞、郭紓辰及賴建熙,研發出「臺灣野鳥平衡冒險」平衡木玩具。除訓練手眼協調能力,更希望培育孩童自小理解臺灣特有鳥類的保育觀念。此發明獲得「第八屆金趣咪獎—木育玩具創作競賽」第一名。 樹德科大產設系學生團隊將台灣特有鳥類畫成木塊,盼培育孩童保育觀念,並獲得「第八屆金趣咪獎—木育玩具創作競賽」第一名。 圖/團隊提供平衡木遊戲主要針對三至五歲學齡前兒童設計,因這時期的孩童正在發展手眼協調能力,也可以使其更了解台灣保育鳥類的相關知識。此外,產設系郭紓辰也補充,為讓兒童有在森林的臨場感,「我們特意將玩具基座製作成木幹的形狀,並以染色劑漆成木色。」就讀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的Yumi(化名)也提出看法,「鳥類木塊有經過磨邊處理,可以讓幼兒在遊戲過程中不易被戳傷,唯陪玩的人要注意別讓幼兒拿起來揮舞或敲打。」 作品「臺灣野鳥平衡冒險」由台灣八種保育鳥類的木塊及卡牌,加上仿製樹幹的基座和平衡台組成。 圖/團隊提供遊戲玩法是二至三人一組,猜拳決定抽牌順序,孩童必須練習辨認與卡牌上相同鳥種的木塊,並將其放在平衡台上,當平台掉落即結束遊戲。產設系學生韓欣亞表示,玩具使用年齡區間設定在三至五歲、尚未習字的幼童,「希望幼兒們透過成人講述卡牌上的鳥類保育知識,從中了解台灣保育的重要性。」然而,為突破遊戲方式過於簡單的問題,產設系學生郭紓辰也補充:「未來可以在平衡木台中間做出凹面設計,讓小朋友不能投機取巧,直接將木塊置於中間,增加遊戲難度。」 玩具為三至五歲的孩童設計,希望透過大人陪同及講述卡牌上知識,讓他們學到更多保育知識。 圖/團隊提供而為了讓畫上鳥圖案的木塊更貼近真實,團隊在台灣眾多保育鳥類中,特意選擇較常見的其中八種。並以體積大小區分為兩部份,盼讓玩家更認識本地鳥種的型態。體長平均落在25公分以下的鳥種,如五色鳥、冠羽畫眉等,團隊採用較小的木塊製成,另一部分則以知名的臺灣藍鵲、黑長尾雉為主,使用長寬皆較長的木塊製成。Yumi表示在面對非生活常接觸的事物時,若單靠大人講述或是以認識圖片等方式,對此年齡層的小朋友較為抽象且難於理解。因此他建議若要讓孩童以這個玩具作為認識鳥類的媒介,「可能會先需要帶著他們看影片或是觸摸類似的玩偶,並且在遊戲過程中,老師或家長再次介紹,才能加深他們的印象。」
水下AI辨識魚種 全天候偵測助海洋生態復育
新知
第1773期
水下AI辨識魚種 全天候偵測助海洋生態復育
2022-12-01
【記者林玟君綜合報導】台灣目前偵測魚種、計算魚類數量的方法,是由潛水員親自下水拍攝影像資料,後續再經由人工方式整理資料,較耗時耗力。國立海洋大學師生組成「台灣智能海洋 No.1團隊」發展水下AI技術,全天候自動化辨識魚種並紀錄數量,除了讓生態研究員更方便調查水下生態外,也能同時復育海洋環境。此技術在數位發展部AIGO計畫舉辦的111年度全國性的解題賽中獲得優等獎。 目前台灣智能海洋 No.1團隊已在台灣東北角的潮境公園,成功收集並標註出大量的魚種資料,有利於豐富台灣的海洋魚種資料庫。 圖/團隊成員提供水下AI技術透過人工智慧可以節省分辨魚類所花的時間,並更細微地觀察魚類,彌補人類沒辦法全天在水下觀察的問題。此外,該技術也能自動化保留儲存空間,團隊指導教授李東霖補充,「如果沒有魚游過去,可能只是單純的空無一物,那就可以去保留它出現的那段偵測畫面,讓剩下的畫面就不要。」 水下AI技術能夠全天候即時自動化地進行海洋生態調查,為生態復育做出貢獻。 圖/團隊成員提供魚種在水中與在空氣中會呈現不同顏色,也會隨著海的深度產生變化。為解決水下顏色失真的問題,團隊利用標準色卡進行水下顏色還原,再將偵測到的數值讓人工智慧機器進行深度學習(註),「標準色卡上面會有很多顏色,我們帶到水底下之後顏色會隨著深度變化,我們再去以原先的色卡顏色減少的比例去做偵測。」團隊成員胡育綺補充。團隊也結合電腦視覺技術中的背景建立,將非魚類卻具有動態性的生物自動設置背景,提升分辨魚種的準確度。註:深度學習是一種機器學習技術,它所使用的算法類似於人腦中使用神經元的方式,可用於教會計算機一般人類可以輕鬆自然做到的事情。 台灣智能海洋 No.1團隊發展的水下AI技術技術,能夠即時辨識水下影像,自動化辨識魚種並紀錄數量。 圖/團隊成員提供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科學系教授彭彥璁提及,水下隨著光線的不同也會影響到機器偵測顏色的準確度,「譬如說在白天光線充足,然後水質很清澈訓練的模型,就沒有辦法用到比較暗的,或者說人工這個外部的光源。」此外,機器在不同角度拍攝會影響到魚種的辨識,彭彥璁也建議,可以透過設定函數公式計算,「就是偵測少部分角度的資料去模擬出整個360度,把這個整個場景變成一種函數,輸入取得資料的座標就可以對應他的任意角度。」李東霖則希望未來能夠在海底裝設多個非固定攝影機,偵測更多不同位置的角度。李東霖指出,雖然當今AI的應用研究範圍廣泛,但相對於天上及陸地,海洋還有許多發展空間,「在氣候變遷影響之下,水下生態的變化是非常快的,如果不靠科技去記錄,人們很難知道哪些魚種消失或是哪些魚種需要被保護。」團隊也期望透過水下AI技術實際量化魚種數據,讓相關學者做進一步研究,並同時督促我國政府進行相關的海洋保育工作。
USR成果展推動靜活動 邀民眾瞭解多元議題
生活
第1772期
USR成果展推動靜活動 邀民眾瞭解多元議題
2022-11-23
【記者鄧芯怡台北報導】民眾認真地看著展板上的圖片與文字,透過導覽師生們熱情地分享,瞭解各大學的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以下簡稱USR)(註一)。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推動中心於19至20日在松山文創園區舉辦「大學築光・智滙永續」大學社會責任實踐博覽會,展示USR成果,內容包含靜態成果展、主題演講、手作活動等。註一:教育部於2018年啟動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USR),引領國內大專校院投入社會責任的實踐工作,反身思考高等教育的本質和目標。 南臺科技大學的學生帶著他們的吉祥物到展場外進行宣傳,介紹他們的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 圖/鄧芯怡攝「這次的博覽會採取虛實整合的方式,結合『動』與『靜』的活動,希望大家都可以有最佳體驗。」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推動中心總主持人蘇玉龍教授説明。博覽會推出線上直播,讓不能到場的民眾參與,也設置人氣投票獎,鼓勵各大學積極與民眾互動。為了贏得獎項,攤位使盡渾身解數吸引民眾投票,規劃遊戲、抽獎和體驗活動,場面非常熱鬧。 「大學築光・智滙永續」大學社會責任實踐博覽會吸引民眾前來觀展和瞭解各大學這五年的計畫成果。 圖/鄧芯怡攝USR計畫關注多元議題,其中文藻外語大學的 「溫暖白色巨塔的小螺絲釘-文藻國際志工共創就醫無障礙計畫」針對新住民提供就醫翻譯服務,組織學生志工為病人與外籍醫學生翻譯。文藻外大外語教學系學生蔡依蓉說:「很多人對於外籍移工的誤解,是因為他們不熟悉移工們的英語口音,因此在溝通上才會產生問題。」他在計畫中學以致用,不僅成為醫生及病患的溝通橋梁,也精進自己專業。 文藻外語大學學生蔡依蓉正和觀展民眾解釋他參與的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這五年的歷程和成果。 圖/鄧芯怡攝在「USR大地餐桌」環節中,民眾快樂地製作鬆餅,其使用的鬆餅粉由田董米製作而成,且特別取用碾製過程中產生的碎白米,避免資源浪費。田董米耕作過程沒有使用化肥、農藥,保護水鳥棲息環境,「新南田董米」團隊夥伴周雅淇説:「(水鳥)保育很燒錢,我們也需要很多的人力進行人工除草、施肥,和大學合作可以減輕負擔,也可以讓學生學習。」因此團隊與國立宜蘭大學合作,發展生態農業。 參加「USR大地餐桌」的民眾聽著導覽員的解説,攪拌鬆餅粉、鷄蛋和牛奶,體驗製作鬆餅。 圖/鄧芯怡攝觀展民眾鄭雅馨通過展覽瞭解平時沒注意到的社會議題,非常支持USR計畫。他補充,「USR計畫讓大學生可以培養同理心,而且在實際幫助社會的過程中,還可以精進技術。」協助爭取經費的立法委員吳思瑤表示,未來他會為USR計畫爭取更多補助,並簡化行政流程,讓USR計畫能長久實踐。博覽會則期盼USR計畫未來能推廣至各大學,讓大學和社會共同前行。 臺北醫學大學的展覽攤位上請老師帶領民眾認識中醫藥材,並進行簡單的中藥包包裹教學。 圖/鄧芯怡攝
【大學事】藻礁遊行籲關注:青年看生態與能源轉型兩難
校園
第1760期
【大學事】藻礁遊行籲關注:青年看生態與能源轉型兩難
2021-12-15
【記者黃亭茹綜合報導】「藻礁公投投同意,非褐護家園!」舞台上與台下的人們共同大聲疾呼著。11日,由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藻礁公投推動聯盟所共同主辦的「搶救藻礁投同意,非褐非核護家園」遊行,於民主進步黨中央黨部前的中央藝文公園集合。主辦單位為呼籲民眾於本次全國性公民投票案第20案(註一)投下「同意」票,邀集各領域的專家與學者進行短講,現場也上演了以海洋生物為主角的行動劇。註一:「您是否同意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以下簡稱三接)遷離桃園大潭藻礁海岸及海域?(即北起觀音溪出海口,南至新屋溪出海口之海岸,及由上述海岸最低潮線往外平行延伸五公里之海域)」 青年志工們幫忙鋪設支持藻礁的大布條,在炙熱的陽光照射下,展現對於藻礁保育的決心。 圖/黃亭茹攝此次遊行吸引了許多關心公共議題的青年共同參與公投討論,對環境議題展開反思。致力於關切藻礁議題的青年組織「青年挺藻礁」表示,組織成員多心繫台灣土地,因此紛紛加入保護藻礁的倡議行動。而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學生王偉軒提到,自己加入藻礁志工隊後,才發現台灣其實有很多土地問題,「人類不能只為了『自利』,而認為可以任意傷害其他物種。」天然氣目前是台灣最二大的發電能源,為因應國際減煤、減碳趨勢,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於10月下旬將原本的《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更名為《氣候變遷因應法》,正式將溫室氣體長期減量目標,修正為「2050年溫室氣體淨零排放」。 圖中左方為藻礁公投領銜人潘忠政,右方為彰化縣醫療界聯盟前理事長蔡志宏,手中拿著表示支持藻礁保育的導演侯孝賢照片,其因故無法參與。 圖/黃亭茹攝針對此次藻礁公投,同意方與不同意方皆對「台灣能源轉型」提出見解。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律師蔡雅瀅曾任公投第20案正方意見陳述人,他認為,​​政府若要階段性提高天然氣發電,那就應選擇適合、安全的位址,但大潭位於台灣海峽最狹窄、風速與風浪最大的位置,不適合蓋大型廠房。「青年挺藻礁」也認為遷離三接和能源轉型並不衝突。他們指出,至三接遷移到台北港之前,目前擴建中的台中第二天然氣接收站其實就足以支撐大潭電廠的供氣量,若有電力缺口,也可以在三接遷離期間在大潭興建「FSRU浮動式天然氣接收站」(註二),以支持短期電力需求,待台北港三接建設完成,便能供氣到大潭電廠。註二:浮動式天然氣接收站全稱為「浮動式儲存及再氣化裝置」(Floating Storage Regasification Unit,FSRU)。FSRU主要能用於運輸、儲存液化天然氣,其成本效益較高。近年來許多小型新興市場為滿足天然氣需求,不需花大錢造就陸上型接收站,轉而採用FSRU來接收。王偉軒則指出,燃氣的排碳量就算比燃煤少,對全球暖化仍有很大的影響。他失望地表示,政府目前只顧及短期目標,並未思考能源轉型的長遠規劃,如落實企業的節能減碳目標。而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電影學系學生魏孝潔認為,減煤期程是國際趨勢下所訂定的,台灣若沒有按時達標,其實不會造成太大傷害,至多為國際的譴責。「不過在藻礁上蓋三接,這對生態的傷害絕對是巨大的。」他說道。 關心環境議題的行為藝術家曾啟明,頭上頂著由麻線編織而成,象徵藻礁的物件,以示其堅定信念。 圖/黃亭茹攝而公投第20案反方意見陳述人、國立臺灣大學助理教授趙家緯則呼籲大眾重視能源轉型的迫切性。他認為,由於其他替代方案的可行性較低,加上近兩年用電成長率提高,綠能成長速度又延遲,若要達成原預期的減煤目標,三接的可行性最大。台灣公民陣線組織部主任、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學生許冠澤也表示,自己雖然支持「非核家園」政策,但在再生能源發展成熟之前,仍須仰賴天然氣作為基載電力。「台灣能源電力短缺是很明顯的事實。」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學生金運程則認為,減煤、減碳是國際趨勢下的必要選擇,而建立三接能為再生能源爭取更多發展的時間。 在遊行中可看見青年志工們身著粉紅色背心,共同呼籲民眾於18日投下「同意」一票。 圖/黃亭茹攝為因應環團訴求,政府提出「三接再外推方案」(註三),聲明將不再影響藻礁發展。針對此方案與藻礁保育間的爭議,蔡雅瀅直言,大潭本應被規劃為生態保護區,若在此建造巨型人工構造物,不可能不傷害環境。他強調,藻礁須在風浪巨大、污濁的獨特水域中生長,但建港後水象將趨於穩定,當地生物可能無法繼續存活。註三:分為四大項:一、工業港再外推455公尺、離岸邊1.2公里二、不浚挖、不破壞水下礁體三、原外海填區21公頃不填、防波堤從7133公尺縮短至6026公尺以便海域更開放四、工程成本增加150億,且延後兩年半供氣青年挺藻礁認為,政府雖稱「三接再外推方案」可以保護藻礁,其實只是減少直接開挖藻礁的面積,但整個工業港仍把藻礁「圍住」了。「這必須建立在對於政府的高度信任下才可行。」魏孝潔認為,台灣電力公司在施工時就意外剷除500平方公尺藻礁,使他不禁質疑政府的承諾。 遊行民眾們各自手拿「我同意,救藻礁」、「我同意三接遷離」等標誌以示其觀點。 圖/黃亭茹攝而趙家緯指出,「三接再外推方案」是以「對生態衝擊最小化」作為規劃標準,他認為此方案已是政府在民意壓力下所做出的讓步,也是許多環保人士共同討論而得出的共識。許冠澤則感慨表示,政府更新方案,即表示他們願意回應正方訴求,「我從2016年開始接觸環境議題,其實這是對環境運動來說很難得的結果。」不過,金運程仍對政府所聲稱的「不浚挖」抱持懷疑態度,他認為這仍有可能衝擊生態。「從校園開始公開討論公共議題,從學生開始產生對話的空間。」王偉軒表示,學生的話語權雖然不大,但只要團結一心,仍有能力改變局勢。許冠澤則認為,雖然公投是二元的選擇,至少社會正努力形成共識,以公共決策的過程來說已有所進步。正反雙方皆呼籲政府,在公投前舉辦更多公聽會,才能真正落實審議民主,達成有效溝通。 台上與台下共同隨著歌舞搖擺,倡議民眾有關藻礁保育的重要與急迫性。 圖/黃亭茹攝
整個城市都是你的植物園 中科大創智能生態缸
新知
第1757期
整個城市都是你的植物園 中科大創智能生態缸
2021-11-17
【記者吳姿芳綜合報導】室內景觀結合科技是人類養殖動植物的新趨勢,國立臺中科技大學智慧生產工程系團隊研發智能生態缸,利用「人工智慧結合物聯網(AIoT)」設備即時監控環境,榮獲2021 iENA德國紐倫堡國際發明展金牌。 國立臺中科技大學智慧生產工程系團隊發明智能生態缸,榮獲2021 iENA德國紐倫堡國際發明競賽金牌。 圖/研究團隊提供智能生態缸的外型起源於迷宮球(註),可分為本體和外圍。球狀本體內為熱帶雨林生態景觀,包含蕨類、青蛙和甲蟲等動植物。外圍則具有管狀水族管,能在其中養殖小魚、蝦類和水草,且內外部可以透過智能控液閥相通。此外,球狀本體也置入智能LED照明、智能溫濕度感測器等設備,能隨時隨地監控數據。註 : 迷宮球為內部含球與迷宮的裝置,能培養孩童從平面空間轉為立體空間的感知能力。 智能生態缸由球狀本體、外圈的管狀水族管和音箱空間組成,並在水族管與生態缸的連接處設計「智能控液閥」,使水族管內的生物糞便能利用智能設備送入生態缸。  圖/研究團隊提供團隊指導老師、中科大智慧生產工程系教授張源修過去曾研發人工浮島,此次智能生態缸也運用類似的原理。他利用智能LED照明及智能溫溼度感測器幫助植物行光合作用,同時將環境調整為適合動植物的狀態。此裝置也搭配專屬APP,每十分鐘傳送最新數值至手機,讓團隊不僅能隨時監控和調整設定,也會被即時通知缸內的異常狀況。 使用者透過手機即能連線AIoT設備,如智能控液閥、智能LED照明、智能溫濕度感測器、智能土壤感測器、智能音響等設備。  圖/研究團隊提供此外,水族管與生態缸的連接處設有「智能控液閥」,可利用傾斜式的水族管,讓魚蝦的糞便沉積於底層,再使用魚菜共生的環保循環技術,透過閥門將糞便與水提供給雨林生態的動植物。另外,團隊在智能生態缸底部設計音箱空間,可以置入小型的藍芽音響。團隊成員中科大商業經營系學生陳炫如說 :「音樂讓人放鬆,而音箱空間可以使音樂產生共鳴,音質也會更清晰。」 都會人生活於狹窄的空間,無法隨時欣賞自然景觀,因此團隊研發智能生態缸,療癒人心。  圖/研究團隊提供近年來越來越多室內景觀產品結合科技,團隊成員中科大商業經營系學生吳哲典解釋,「我認為生態缸會很有賣點,因為現在都市人生活緊湊,生態缸能療癒身心。」樂坊水族店長陳鐸仁也提出生態缸使用方面的疑惑,他說:「如果智能生態缸的清潔不方便維護,像雨林植物會因為生態變化而變髒,可能會不被大眾接受,很快就會被市場淘汰。」 智能生態缸的半徑大約為20公分,能擺設於辦公桌上,讓上班族在工作之餘也可以觀賞動植物,放鬆疲憊的身心。  圖/研究團隊提供陳炫如說明,智能生態缸尚處初期研發階段,仍有許多問題待解決,像是生態缸內的物種該如何共同存活,以及魚類糞便該如何經過發酵處理,都還需團隊進一步優化。未來團隊希望將智能生態缸商品化,讓辦公族群也能在狹小的室內觀賞大自然。他們也計畫將智能生態缸加大,可以設置於老人日照中心,供長輩養殖動植物、調劑身心。
美大學「蜂」保育 校園標章護生態多樣性
國際
第1756期
美大學「蜂」保育 校園標章護生態多樣性
2021-11-03
【記者陳謙綜合報導】「『美國蜜蜂校園標章』讓校園能夠更實際地保護蜜蜂,實現生物多樣性的理念。」俄亥俄大學(Ohio University)環境永續辦公室副主任山姆.克勞(Sam Crowl)說道。俄亥俄大學於10月20日宣佈通過「美國蜜蜂校園(Bee Campus USA)」審核,成為該標章的第126所合作學校,一同為蜜蜂生態保育而努力。 俄亥俄大學10月20日成為美國蜜蜂校園標章合作學校,期許能透過建立棲息地等作為保全蜜蜂生態。 圖/俄亥俄大學提供蜜蜂數量的多寡是影響生態與經濟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據加利福尼亞大學柏克萊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研究,全球有35%的農作生產需仰賴蜜蜂授粉,但蜜蜂數量卻從 2006 年起遞減,使得全球農作產量下滑。「美國蜜蜂校園」是薛西斯戈灰蝶協會(Xerces Society for Invertebrate Conservation)於2016年創立的蜜蜂生態保育標章,希望讓各大學加入保護蜜蜂的行列,並提供校方標準,讓其在保護授粉者、增加生物多樣性和減少農藥使用時能有所依循。薛西斯戈灰蝶協會保育生物學家茉莉.馬丁(Molly Martin)補充,為了證明大學具有保育蜜蜂的環境,校方除了必須增加校內蜜蜂棲地,更需開設相關課程,加深校內師生對蜜蜂的了解。 俄亥俄大學校內的授粉者花園,讓學生有機會進一步認識蜜蜂生態。 圖/俄亥俄大學提供克勞解釋,申請過程中,校方透過種植原生植物、劃設自然保護區等措施建立蜜蜂棲息地,在達到標章標準的同時增加生物多樣性。學生李奇威.休斯頓.庫克(Ridgway Huston Cook)分享,平時在校內的自然保育區、授粉者花園都可以看到蜜蜂的蹤跡,他很高興學校付諸實際行動改善生態。庫克補充,學生在保育生態之餘也能學習蜜蜂的相關知識,「這就是大學的意義,經驗和知識的結合。」 俄亥俄大學校內所放置的蜂箱上寫著「歡迎授粉者」字樣,希望讓蜜蜂在人來人往的校園內也能順利繁衍。 圖/俄亥俄大學提供具有豐富養蜂經驗的蜂農黃培堯認為,近幾年蜜蜂數量驟減可能是農藥所造成。蜜蜂只要不慎接觸到被噴灑農藥的作物,就有可能中毒死亡,因此減少農藥的使用對復育蜜蜂生態來說十分重要。他也提到,人們之所以恐懼蜜蜂,是因為不了解,他說:「先認識他們的習性就能杜絕無謂的恐懼,進而學習保護蜜蜂。」曾提供臺北市和平實驗國民小學養蜂建議的他也分享,設計「認識蜜蜂」課程可以讓學生了解蜜蜂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同為保護生態的方式之一。 獲得「美國蜜蜂校園」標章的大學除了必須每年重新提出申請外,更須定期報告蜜蜂生態活動紀錄和相關保育政策。此舉不僅保障校園「蜂」氣的延續,也落實生態保育的永續性。薛西斯戈灰蝶協會希望未來能有更多學校提出計畫,成為標章合作夥伴,並分享自身的保育成果,為蜜蜂生態帶來正向改變,期許能讓規模日漸衰微的蜂群能夠「遍地開花」。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