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容器淋膜革命 可分解類木質素紙膜促環保
【記者陶怡軒綜合報導】台灣每年消耗超過十億個紙杯,紙容器內壁的塑膠淋膜需要專門技術,與紙容器分離後才能回收,大量紙杯淋膜回收不善,成一大環保課題。國立中正大學學生團隊,從可被菌類完全分解的木質素發想,透過基因改造工程,研發出可生物分解的類木質素新興材料,可望應用在紙容器餐具內部,取代傳統塑膠淋膜。 台灣的紙容器多數沒有落實分類回收,紙類與塑膠淋膜常一同進到焚化爐。 圖/陶怡軒攝團隊成員、中正財務金融系學生顧賀鈞表示,團隊透過基因改造工程將歐洲雲杉、火炬松中的過氧化物酶、漆酶基因取出,再植入酵母菌中生成酵素,最後以松柏醇做為單體,將酵素鍵結聚合成類木質素的低聚物。成員、中正機械工程學系學生蕭喬解釋,低聚物性質讓類木質素既具有高分子聚合物的疏水性,以便應用在盛裝液體的容器,又可以讓類木質素在自然界中被生物分解。團隊指導老師、中正生物醫學科學系副教授李政怡提到,台灣現有可應用在紙容器塑膠淋膜的材料,常見的是PP、PE,以及可以生物分解的PLA。但台灣目前只有一家廠商擁有淋膜分離技術,導致大部分紙容器無法被妥善處理,只好將紙容器及附著其上的淋膜一起送入焚化爐,兩者皆無法落實回收。顧賀鈞也表示,PLA的分解條件嚴格,「環境必須達到90%的濕度,溫度也要至少(攝氏)60到70度左右。」PLA分解需要花費數週,但類木質素在攝氏30度左右的環境,就能被枯草桿菌分解,48小時內便能被分解完80%左右。類木質素應用在紙容器淋膜上,回收處理更方便。蕭喬表示,PLA雖然可被生物分解,但PLA耐熱溫度卻只有攝氏60度左右,現階段只能應用在冷飲紙杯內。類木質素則可耐熱到攝氏100度左右,經過進一步研發,有機會再將類木質素的耐熱度提高。顧賀鈞也提到,為了方便PLA淋膜塑形,其中會額外添加塑膠,杯子並非完全使用PLA製作,無法達到真正的環保。成員、中正生醫系學生唐禹丞則補充,在生物安全等級方面,酵母菌對人體基本上無害,因此相較於傳統淋膜,類木質素帶給人體的毒素負擔也少得多。而基於基因改造工程倫理,他們也在生產線構想上,設置兩道過濾程序,確保基改後的酵母菌不會洩漏到環境中,也讓民眾能安心使用類木質素淋膜的紙容器。 類木質素生產線概念圖,設有發酵爐、過濾裝置,最後透過造粒機產出可供紙容器業者使用的微粒原料。 圖/中正大學iGEM團隊提供該團隊使用創新的技術生產類木質素,並以環境生態關懷為出發點,在今年國際遺傳工程機械設計競賽(International Genetically Engineered Machine Competition, iGEM)中榮獲金牌。雖然此新興材料還在研究階段,且類木質素淋膜紙杯成本偏高,但團隊成員認為經過進一步改良,未來如果有機會大量生產,成本可望大幅下降,團隊樂觀看待類木質素未來發展。 中正大學共16名同學參加iGEM競賽榮獲金牌,可望為台灣帶來一場紙容器淋膜革命。 圖/中正大學iGEM團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