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候選人推增育兒補助 各界擔憂長期成效
校園
影音
第1716期
候選人推增育兒補助 各界擔憂長期成效
2019-12-06
【記者李芸、呂心喻台北採訪報導】2020大選將至,總統候選人紛紛就少子化現象提出政見,希望能鼓勵年輕家庭生育。目前的托育機構分為公托、準公托和私托,但就讀這些機構能獲得的補助大不相同,公托、準公托和私托所能獲得的補助津貼分別為3000元、6000元及2500元,且申請年齡只限0~4歲的幼兒。因此各候選人提議延長津貼申請年齡至0~6歲,並且增加就讀各機構的補助額度。家長洪語柔表示,如果3~4歲的幼兒都可以獲得幼兒園註冊費全額補助,其實會刺激生育率,因為現在父母多考量到照顧和托育兩大部分,導致很多人不願生育。而家長郭研伶也以日本的弟弟為例,說明日本政策是幾乎全額補助托育費,家長只需自費幾千塊,「可是我們是政府補助幾千塊,之後費用都是我們付,我覺得有一點太多了。」為了研議如何改進育兒政策,幼教工作者及團體於11月29日的幼兒政策公聽會上發表對現行政策的看法,參與者也輪流分享案例,針對育兒津貼及托育補助提出疑慮。例如,現下就讀各機構所能獲得的補助不同,造成津貼不公平,但若候選人欲增加金額,可能使其他托育方案受壓縮,進而需提高賦稅,反而增加人民負擔。中華民國幼兒教育協會會長蘇傳臣提到,政府加碼補助並未解決核心問題,且必然會排擠到其他項目的預算,所以金錢來源也是政府必要解釋的重點。幼教專家及學者以多年經驗分析現況,表示若要促進國內生育率,更應著重於長期的幼教環境是否完善,而非僅提升短期的津貼額度。托育政策催生聯盟專員黃喬鈴說說明,發放津貼可能會使家長直接感受到政府照顧,但是托育不僅只是金錢問題,提供0~6歲,甚至0~12歲連續的幼兒照護服務才是關鍵。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退休教授翁麗芳也認為幼兒津貼不會影響生育率,若以津貼鼓勵生育,小孩養育依舊是難題,「現在即使不生,也沒有人在乎要怎樣讓這樣的幼教環境好。」他認為,有良好的幼教環境才是關鍵。候選人紛紛透過增加補助盼減輕家長壓力、促進生育意願,不過對多數家庭來說,津貼的效用仍舊有限。如何制訂有效政策及配套措施,創造更友善的育兒環境,將是未來政府的一大考驗。https://youtu.be/qAUd-SJwB6s
保障學生生育自主權 加州校園墮胎藥合法化
國際
第1710期
保障學生生育自主權 加州校園墮胎藥合法化
2019-10-23
【記者萬巧蓉綜合報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於11日通過法案《大學生行動權力法(College Student Right to Access Act, SB 24)》,自2023年起加州地區公立大學的健康中心須提供學生墮胎藥物,創下美國各州訂定此法案的首例。自2015年起,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UC Berkeley)學生發現懷孕同學難以在校內獲得相關醫療服務的困境,因此創立「柏克萊學生生育正義聯合組織(Students United for Reproductive Justice at Berkeley, SURJ Berkeley)」。他們建議健康中心提供墮胎藥物雖被校方拒絕,然而運動理念卻逐漸擴散到各加州大學校園並廣受支持。許多學生組織開始合作串連,以「相信學生!(Trust students)」為口號展開倡議,並向州議會持續表達心聲,終於促使法案通過。 許多倡議此法案的組織以「相信學生!」為口號,表示政府與大眾應該相信學生能自行決定是否繼續懷孕,並提供學生墮胎的資源。 圖/柏克萊學生生育正義聯合組織提供「我很驕傲這個專屬於學生的法案是由學生們自主推動的。」前加州大學學生會主席卡洛琳.西格爾.欣格(Caroline Siegel Singh)表示,此法案支持校園提供墮胎服務,減少低收入學生的困難,也保障加州大學生的生育權力,「任何人都不該因為學生的身份或經濟狀況,而失去生育選擇權及墮胎照護的服務。」法案通過前的制度使懷孕學生無法在健康中心得到醫療資源,僅會拿到校外墮胎診所的清單。而《加州公立大學學生藥物墮胎研究》論文數據顯示,學生墮胎平均花費是604美元(約新台幣1萬8451元),且初診平均等待時間更長達一週。學生爲了到診所墮胎而缺課,還需增加打工時間以平衡收支,整個流程造成學生時間和金錢上的龐大負擔。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 UCSF)學生潔基.卡斯特拉諾斯(Jackie Castellanos)曾進行〈加州公立大學生育健康服務研究〉,他的訪談結果發現,多數學生認為校內應提供流產藥物,讓有墮胎需求的人可以立即取用。柏克萊學生生育正義聯合組織主席、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學生艾瑪.艾果亞(Emma Aguayo)強調,墮胎屬於醫療的一部分,因此校內健康中心提供相關服務合情合理。「如果學生已經下定決心找墮胎的方式,那為何不減少學生向外求助的困擾,在校內提供能即時取得的藥物呢?」儘管法案在美國社會遭致不少保守派的抨擊,認為不符合道德倫理,且輕視胎兒的生命權,但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UCSB)校友柔伊.慕蕾(Zoe Murray)接受《新聞周刊(Newsweek)》採訪時表示,法案通過將會提升學生們公開討論相關經驗的意願,他希望能夠藉此消除部分人士對墮胎的污名。今年美國已有數十州立法限制女性墮胎權,阿拉巴馬等州甚至通過頗具爭議的《心跳法案(heartbeat bill)》,禁止超過六週大的嬰兒被墮胎。加州的《大學生行動權力法》反其道而行,替女性的生育選擇權打上一劑強心針。艾果亞說:「我非常支持加州站出來保障女性的自主權。」他表示,美國總統唐納.約翰.川普(Donald John Trump)的保守派勢力導致不少地區的女性墮胎權逐漸被剝奪,期待未來有更多州能跟進《大學生行動權力法》,支持女性的生育選擇權。
出生平均成長率全台第一 桃市積極推動生育及幼教補助
專題
第1704期
出生平均成長率全台第一 桃市積極推動生育及幼教補助
2019-06-13
【記者呂立竹、何庭賢、許芷瑄、李育軒、葉伸怡綜合報導】「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在少子化時代下,許多家長相當重視孩子的學前教育。據行政院主計總處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以下簡稱統計資訊網)的數據,2012至2016年間,桃園市(註1)的出生平均成長率為全台最高,且兩至五歲幼兒人口數平均成長率為全台第一,市政府如何制定合適的生育、育兒與就學補助政策,讓學前教育不會成為家長的負擔,並幫助家長與教育機構提前發現幼兒學習發展的需求,更是備受關注的議題。<b>註1:由於桃園縣於2014年12月25日升格為桃園市,因此本報導將統一以「桃園市」闡述。<b>就學補助分擔家庭開銷  桃市推四歲幼童免學費桃園市於2014年升格直轄市前,並未額外發放生育及育兒津貼,僅依循中央政府的補助政策,發放父母未就業育兒津貼與托育補助。升格直轄市後,桃園市政府(以下簡稱桃園市府)推動地方生育及育兒津貼補助,期望透過降低育兒費用,提升家庭生育意願。桃園市生育津貼提供出生於當地的幼兒,且父母其中一方於桃園設籍滿一年的家庭,每胎新台幣3萬元的補助,若是雙胞胎,則每胎補助3萬5千元。除了生育補助外,桃園市府另外訂定育兒津貼,提供設籍桃園並實際居住滿一年的家庭每月3千元補助金,至幼兒滿三歲當月止。桃園市政府社會局專任委員李玉齡表示,生育及育兒津貼補助政策自2015年實施,由於領取津貼的條件限制家庭需設籍桃園滿一年,因此自2016年才對當地出生率產生顯著的影響。他舉例,2015至2016年全國粗出生率從9.1‰下降至8.8‰,但桃園市粗出生率則從10.8‰上升至11.2‰。李玉齡認為,出生率上升不僅受津貼補助影響,桃園市的就業機會多、房價較雙北便宜,亦吸引人口遷入,連帶提升出生率。在生育及育兒補助的誘因下,桃園市出生率與出生人口數提高,擁有較多的幼兒人口。幼兒成長過程將面臨教育需求,因此除了生育兒津貼,學前教育相關補助政策也相當重要。對此,桃園市府於103至107學年度時,依照教育部政策實施幼兒就學補助。根據行政院教育部官方網站(以下簡稱教育部)資料,為使五足歲幼兒進入國民小學前有足夠的就學機會,教育部自100學年度開始全面實施五歲幼兒免學費教育政策。政策補助當學年度就讀符合《幼兒就讀幼兒園補助辦法》規定的幼兒園,且年滿五歲(註2)幼兒的學費,但不包含雜費、代辦費費用。因此,全台符合條件的幼兒,若就讀公立幼兒園(以下簡稱公幼),就學期間每學期可獲全額學費補助,僅需負擔雜費、代辦費等其他費用。至於就讀私立幼兒園(以下簡稱私幼)的幼兒,則是自103至107學年度,由政府每學期補助學費1萬5千元。<b>註2:以107學年度為例,符合五歲幼兒免學費補助條件的孩童,需於101年9月2日至102年9月1日出生。幼兒園依照年齡分班,當學年度入學前滿五歲者就讀大班,滿四歲者就讀中班,以此類推。以103至107學年度桃園市公幼學費為例,政府每學期補助學費7千元。家長小雯(化名)表示,除政策補助之外,每學期大約還需負擔1萬元的雜費,包含保險費、家長會費、活動費、材料費及點心費等。兒子曾短暫就讀私幼的家長李苡瑄表示,就讀私幼一學期平均約需花費6萬元。他認為,私幼學費昂貴,因此對政府補助更有感。針對五足歲幼兒,除了學費補助外,家庭年所得低於一定標準者,不論就讀公幼或私幼,每學期可再領弱勢加額補助。舉例來說,103至107學年度時,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與年收入低於30萬,且家中五歲幼童就讀私幼的家庭,每學期可領1萬5千元補助。家長林小姐表示,因為家庭符合低收入戶資格,所以家中五歲幼兒就讀大班時,桃園市府給予弱勢加額補助。對比過去小孩就讀中班時沒有補助,一學期需花費近1萬5千元,林小姐對孩子升上大班後獲得的補助十分有感。除了補助五歲幼兒學費外,桃園市府為了提升四歲兒童的就學率,自107學年度開始規劃地方就學補助政策,將補助延伸至四歲幼兒,補助當學年度年滿四歲幼兒的學費。桃園市政府教育局(以下簡稱桃園市教育局)幼兒教育科辛科長表示,就學補助的目標除了提升就學率之外,也期望減輕家長的經濟負擔,使家長挑選幼兒園時能夠選擇理想的園所,不會受限於經費壓力。「市府補助全額學費,會相對減少負擔。」小雯認為,相比其他縣市,桃園市減免四歲學童的全額學費確實能減輕家長的經濟壓力,但他也提到,目前並無針對三歲幼童的就學補助,若家長決定讓幼兒入學,將額外增加學費支出,因此他期望政府能推動三至四歲的補助,填補育兒津貼與就學補助間的空窗期。<b>就學率反映家庭狀況  連帶影響幼兒園核定人數儘管桃園市府並未將補助範圍擴大至所有學前教育適齡兒童,但根據統計資訊網資料,桃園市兩至五歲人口總數在2015到2016年增加將近七千人。此外,教育部統計處資料也顯示,桃園市幼兒園學生數於2015年至2016年增加了三千五百人;然而同期間,教育部統計處統計桃園市內公私幼家數卻減少四家。「孩子人數增加減少不會立即影響幼兒園的存續。」辛科長說明,幼兒園數量是依各地區入學率決定,與幼兒總人口數並無直接關係。 現今家庭型態多元,家中子女是否就讀幼兒園會依各家庭情況而定,辛科長表示,每個學齡的兒童就學率都不同,以桃園市內受補助的四歲兒童舉例,就學率將近95%;若是兩到三歲的兒童,則因各家庭的觀念及經濟條件決定兒童是否就讀幼兒園。目前小孩都就讀公幼的小雯便認為,私幼花費高,若小孩沒抽到公幼,寧願自己帶,也不會讓小孩就讀私幼。幼兒園每年核定人數(預計招收人數)會依各幼兒園狀況而不同,「面積數決定幼兒園可以收多少孩子,包括室內外的面積。」辛科長表示,法律規定幼兒園須依各幼兒園空間訂定核定人數(註3),他補充,實際招收人數也會依各行政區入學率影響決定。若是桃園、中壢等都會地區,雙薪家庭比例較高,則幼兒園的兒童就學率較高;若是平均收入較低的沿海或偏鄉地區,兒童就學率則較低。<b>註3:根據《幼兒園及其分班基本設施設備標準》第十條規定,招收幼兒十五人以下之班級,其專用之室內活動室面積不得小於三十平方公尺。招收幼兒十六人以上三十人以下之班級,其專用之室內活動室面積不得小於六十平方公尺。<b>然而,根據桃園市教育局及桃園市府民政局統計資料顯示,桃園市除蘆竹區及新屋區外,區內幼兒園核定總人數較區內兩至五歲人口少,辛科長解釋,因家庭觀念及型態不同,各區會依兩至五歲人口數量的70%到80%估算核定人數,若人數不足則會再調整。桃園市新屋區新屋國小附設幼兒園吳老師也提到,若幼兒園不制定核定人數,可能發生招收人數過多的情形。<b>公幼供不應求    市府致力尋地設立幼兒園桃園公幼園的入學抽籤順序為大班優先,接著依序為中班、小班、幼幼班。若是幼兒園的總核定人數已在中班時額滿,則不會繼續招收小班及幼幼班的學童。因此,家長小雯認為,政府應該要多設立公幼,避免家長讓小孩讀私幼,卻無法負荷私幼學費。然而,設立公幼需要時間尋覓適合的土地,桃園市府難以在短時間內增設足夠的幼兒園。對此,辛科長回應,桃園市府會適時調整幼兒園公共化的比例,並致力於增加公幼及非營利幼兒園的數量,「若有合適空間,桃園市府便會運用此場域裝修、增加幼兒園供應量。」他說明,因應更多家長希望孩子能提前入學,中央政府將於今年八月開始實施兩至四歲的育兒津貼與準公共政策(註4),目前桃園市府已持續在各行政區盤點空間和土地,期望能增加市內的公幼數量。<b>註4:據教育部全球資訊網指出,中央政府自107學年度起試行與符合條件的私幼合作,並將其視為「準公共化幼兒園」,家長僅需負擔每月4500元的費用,其餘由政府補助。現今,桃園市的幼兒人口數於全台各縣市中具指標性,因此幼兒教育相關政策更顯重要,辛科長表示,補助政策不僅減輕家長經濟負擔,也能提升家長對幼兒教育的關注度。此外,若幼童獲得學前教育的比例提高,也能透過其在幼兒園的表現,提早發現他們學習發展的需求,並投入更多資源,幫助他們銜接義務教育。因此,桃園市府持續針對育兒與幼童就學的需求調整政策,雖然補助的成效並不會直接反映在生育率與就學率上,但政策作為誘因之一,仍是影響家庭是否生育及讓孩童受教的重要因素。
幼托的第三條路─公私協力的非營利幼兒園
生活
專題
第1654期
幼托的第三條路─公私協力的非營利幼兒園
焦點
2017-05-26
【專題記者曾品媛、王若璞、劉俊華、李怡瑤、楊旻蓁、翁芊儒綜合報導】一個雙薪家庭在大都會裡,雙親夾在經濟壓力與育兒的煩惱之間:公立幼兒園搶破頭、私立幼兒園學費昂貴,「生小孩」對一般家庭來說成了沉重的負擔。人口數穩定是國家強盛的基石,在普遍低薪的情況下,政府該如何帶給民眾安心的生育環境,成了政府的待解題目。蔡英文政府上任後推動普及公共化托育。為了減輕家庭經濟負擔、提升婦女生育率,教育部在民國105年推動「擴大幼兒教保公共化」,期盼109年全國2至5歲幼兒入園率達60%,其中40%進入公共化幼兒園。公共化幼兒園包含公立幼兒園(以下簡稱公幼)與非營利幼兒園,其中非營利幼兒園預計在109年增設至1000班。非營利幼兒園是什麼?對於大部份家長來說,還是十分陌生的托育管道,日前也有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私立幼兒園對其提出問題質疑,而這些問題是什麼、能不能解決?成為非營利幼兒園能否成功推廣的關鍵。 101年實施「幼托整合」,收托2~6歲孩子的機構統稱為「幼兒園」,故幼兒園入園率以101學年起計;政府自103年營辦非營利幼兒園,故進入公共化幼兒園比率以103學年起計。幼兒園入園率=幼兒園入學人數/2到5歲人口數 × 100%<b>整合公私幼功能 非營利幼兒園減輕家長負擔陳小姐的孩子今年要上幼兒園,住家附近有標榜多元教學但收費昂貴的私立幼兒園,也有便宜實惠但一位難求的公立幼兒園。經濟壓力考量下,公幼似乎是最好的選擇。然而公幼需要抽籤,就算幸運抽中,身為職業婦女的她也沒有辦法在公幼的放學時間接送孩子。幼托對家長來說是個難解的問題,但在政府推出非營利幼兒園後,難兩全的情況似乎能得到解答。教育部96年推出「友善教保服務計畫」,發現「公私協力」的模式既能維持教學品質、減少支出,家長滿意度也很高,於是在105年推動「擴大幼兒教保公共化」計畫時 ,便以發展非營利幼兒園為主。為設立非營利幼兒園,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在102年頒布法規,結合公部門與民間力量,由政府提供場地、硬體設施的經費,讓機關學校及公益法人依法承辦。非營利幼兒園的場地與設備皆由政府無償提供。在開辦一家非營利幼兒園之前,法人團體會估算營運成本,再以成本價格向家長收取學費,如此以來,便可以以低廉的價格提供優質的教育品質。財團法人彭婉如文教基金會從95年至今已在全台成立九家非營利幼兒園,在教保的領域耕耘已久。提到興辦幼兒園的動機,基金會研發組專員陳竹儀表示,現行教育部推行的非營利幼兒園制度完善,是彭婉如基金會願意投入資源經營的原因。非營利幼兒園推動工作專案計畫主持人歐姿秀表示,非營利幼兒園是台灣幼兒教育發展的「第三條路」。過去政府在投入學齡前教育時,只有發展公幼這個選擇,但在非營利幼兒園加入後,地方政府有了不同的發展管道。對於家長來說,非營利幼兒園也補足了公、私幼缺陷,如私幼存在著收費高、品質落差大的問題,公幼則有收托時間上的限制。舉例來說,非營利幼兒園教保服務時間是早上八點到下午五點,公幼收托時間則為早上八點到下午四點,兩者最晚皆可延托至六點半。公幼學費雖較非營利幼兒園低,但若是家長寒暑假有收托需求,也要額外收費;且公幼不如非營利保證延托,因此若延托人數不足則無法開班。計算下來,選擇公幼所支付的費用可能與非營利幼兒園相去不遠。除了收托時間不同外,非營利幼兒園與公、私幼在學費以及教學模式上也有差異。公幼經費由政府出資、公務機關經營,家長只需負擔材料、午餐、交通等「代辦費」,以台北市為例,每月收費約4000至5000元,這筆金額將全數用在兒童學習上,若未使用完畢則退費給家長。非營利幼兒園則由公益法人經營,台北市平均月費8000至9000元。台北市非營利幼兒園平均月費高於其他縣市,主因北市政府並不會額外針對學雜費補助,並非等同於全國非營利幼兒園的價格。其他縣市的價格則會因各縣市政府補助比例不同有所增減。教學方面,托育政策催生聯盟專員呂佳旻表示,公幼教師的教學方式並不會影響到招生數,加上為了符合公家機關規範、公務人員薪水固定等緣故,即使許多研究顯示幼兒的學前教育應多元化,許多公幼仍不會調整教學方式。她也指出,根據北市教育局的問卷調查,非營利幼兒園跟私幼、公幼相比,滿意度最高,公幼滿意度則最低。呂佳旻認為,如果公共化托育服務量不夠的話,女性的工作參與也會變低。許多婦女會因為不放心良莠不齊的私幼品質、學費太高等因素,而選擇在家教育小孩。若能創造較好的公共托育環境,不僅讓年輕人願意生育,雙薪家庭(尤其女性)也不用面對家庭與工作二擇一的問題。<b>教團疑制度不全 學者認為問題多可解決非營利幼兒園由民間公益法人承辦並由官方監督。對政府而言,設置成本比公幼來得更便宜;對家長而言,收托時間彈性、學費也較私幼便宜。看似是一舉多得的政策,部分教團指出其中仍存在不少限制。高雄市教師職業工會主任任懷民指出,非營利幼兒園的設立條件相較公幼嚴謹,因此較難取得場地。公幼直接由政府開辦,在國中小取得校地較容易,但若要租借給公益法人就得經歷繁瑣的行政程序。樹德科技大學兒童與家庭服務系教授李淑惠表示,非營利幼兒園屬立案幼兒園,籌備程序包含檢查執照、消防、衛生、教育等,而許多早期建立的中小學大多不具備相關執照。在中小學設置非營利幼兒園至少需要5-8間教室,且集中在同區域而非分散,對於國中小來說設置非營利幼兒園除了空間減少外,還得與公益法人配合協調,成為部分中小學謝絕提供場地的原因。「如果要承租給非營利的話就需要簽約,會牽涉到很多問題,所以學校比較不願意做這樣的用地釋出。」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幼教委員會副主委顏嘉辰表示。任懷民質疑,政府目前委託非營利組織辦理的形式,在招募公益法人時並沒有設置足夠的誘因,而目前承接的團體法人願意承辦的原因,也多出於促進托育政策進步的使命感。「從長遠的目標來看,我不認為主推非營利幼兒園的政策方向能夠真正達到托育公共化的公幼四成目標,當中的變因太多了。」他也指出相較公幼,政府會偏向開辦設置成本較低的非營利幼兒園。 以高雄市為例,縣市政府只需負擔非營利幼兒園營運成本中的三成,中央政府再依財力分級補助地方政府三成當中的九成,導致地方在規劃公共化幼兒園時,只專注在非營利幼兒園的成長,而造成公立幼兒園發展停滯。對於政府廣設非營利幼兒園,顏嘉辰持觀望態度,「口號喊得很好聽,有鼓勵,但是一個機構完全靠團體的善心去經營其實會遇到困難,我們覺得政府並沒有考慮的很周全。」政府未考量非營利幼兒園的接管機制,若公益法人不願續辦,或是改由其他機構接管非營利幼兒園,都將影響原教職人員的工作權益。針對質疑,計畫主持人歐姿秀坦言,對國中小來說辦理公幼的場地限制較少,相較於非營利幼兒園,的確會有些學校偏向辦理公幼。國中小附設的公幼,其園長職位多由校長直接擔任,有些校長會因擁有幼兒園的主導權利、管理較為方便而傾向承接;然而,也有些校長不熟稔幼兒教育,而傾向辦理非營利幼兒園,讓公益法人進駐主導。教育部也在今年修正相關補助措施,幼兒園每學年績效考評超過90分,補助業務費最高十萬元。身心障礙幼兒人數達二人,則補助配置一名教師助理員之鐘點費,期望吸引更多優質的公益法人加入。歐姿秀表示公益法人不是追求利益的團體,因此無法給予過多金錢上的誘因,10萬塊獎金對於承辦團體來說象徵意義較大。景美非營利幼兒園園長許明珠也認為,依現況來看政府在場地、設備上的準備已做的相當完善,「會願意承接非營利幼兒園的,都不是看在錢的份上,而是長遠地看在對國家的下一代有好處。」她認為很難給出更多實際利益作為誘因。回應教團質疑政府忽略公幼的問題,歐姿秀表示縣市政府推行公共化幼兒園時,會衡量當地原有的公幼比例,而非一味發展非營利幼兒園。若該地區的公幼比超過三成,就會以發展非營利幼兒園為優先,相對的,若該地區公幼比較全台平均低,就會以發展公幼、非營利兩方並陳的方式擴張公共化幼兒園。她認為,非營利幼兒園才剛起步,所以增加速率較公幼快速,但不代表各縣市教育局會顧此失彼。而依照現在的機制,教育局在公益法人契約到期前一年,就會與法人確認是否有續辦意願。若有意願,契約就可延長至多四年,而每八年就必須重新招標。歐姿秀表示,主管機關若發現公益法人已無續辦意願,就會更積極的接洽其他可能承辦的公益法人。例如台北市葫蘆非營利幼兒園,就是成功將經營權移轉的案例,因此她認為非營利幼兒園無人續接的問題並不存在。<b>公共化托育擴大 創良性競爭空間政府推動擴大托育公共化,勢必壓縮私幼的生存空間。宜蘭縣與高雄市的私幼業者就曾抗議,認為少子化已導致招生困難,若再推行非營利幼兒園無疑是趕盡殺絕。呂佳旻指出,在101年幼托整合政策推出前,私幼的數量已漸減,與其將矛頭指向公共化幼兒園,私幼應檢討自身提供的服務是否符合家長的需求。「或許這也是個翻轉劣幣逐良幣的過程,台灣的私立幼兒園市占率太高,惡性競爭到只有大型的連鎖幼兒園能夠存活,可是很多很努力在做的小型幼兒園反而無法運作。」呂佳旻表示許多家庭負擔不起養育小孩的費用,若放任私幼持續主導幼托市場,無助於營造友善的育兒環境。她指出台灣的私幼比例佔幼托市場的70%,品質也參差不齊。在監察院的調查報告中,許多私幼都不符合硬體、場地的相關規範,招收人數也遠超過法定的上限。新北市私立幼幼立大幼兒園園長周寶珠表示,私幼受影響的程度取決於各家的經營模式跟理念,「我們唯一能跟公幼競爭就是拉高照護跟指導的品質。」因此,更需花費精力經營其他面向的服務,也加強與家長溝通孩子的學習狀況,提升整體水平。為因應非營利幼兒園的衝擊,有些私幼選擇壓縮人事、教學等成本,低價吸引家長。對此,李淑惠表示,「我鼓勵私幼發展他們自己的特色而不是削價競爭。」,她也提到如何不影響私幼生計是政府該思考的問題,但仍應該以家長需求為優先考量。非營利幼兒園的推行,不應是壓迫私立幼兒園的生存空間,陳竹儀表示,「非營利幼兒園是改善私幼體制的推手。」品質好的私幼不僅不受影響,更會堅守服務品質以維持口碑;反而是某些嚴重違反《勞基法》的私幼將面臨被市場淘汰的危機,唯有自我審查進而轉型,才可能重獲大眾認可,達到良性競爭的目的。&nbsp;責任編輯:邱舒恬、陳玟蓓、汪芝瑜、吳禹潼、邱品懿
美大學反歧視 貼紙訴說墮胎者故事
國際
第1595期
美大學反歧視 貼紙訴說墮胎者故事
2015-04-30
【記者林子濠綜合報導】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The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GWU)、科羅拉多大學(Colorado University, CU)、阿帕拉契州立大學(Appalachian State University, ASU)等超過75間大學4月20日發起為期一周的「貼紙計畫(pop-up activism)」,在校園裡最顯眼的地方如圖書館、學校大廳、創校校長銅像上,貼滿寫著墮胎故事的人形貼紙,希望透過故事分享,讓大眾對墮胎者改觀,進而消除對她們的歧視與偏見。這次發起貼紙計畫的「1 in 3運動(1 in 3 campaign)」團隊旨在鼓勵學生勇於分享墮胎經驗,全國民眾與媒體也能不忌諱地談論墮胎議題。在響應的學校中,隨處可見長度約1英尺(30.48公分)的淺綠色貼紙,上面的故事有意外懷孕的遭遇、墮胎後的心靈輔導、長大後對當時選擇墮胎的慶幸等,包含英文與西班牙文兩種版本。致力於統計生育數據的「格特馬切爾中心(Alan Guttmacher Institute)」西元2011年指出,三位美國女性就有一位墮過胎。長年關注性與性別議題的「阿大生育自主社(Reproductive Justice Club)」響應貼紙計畫,也教導民眾墮胎是常見、安全又合法的觀念。社長、阿大學生安娜.羅拔斯塔法(Anna Lobastova)提到,「在你看她們的故事之前,不能對經歷過墮胎的女性有偏見。」愛荷華大學(The University of Iowa, UI)心理諮商系教授瓦萊麗.塔莉可(Valerie Tarico)也公開表示贊成女性墮胎,「為了讓小寶寶有理想的生活環境,女生有權利選擇何時為適當生育時機。」她表示,當面臨強暴、保險套破掉等意外,女性如果能不在乎他人眼光,接受墮胎一法,將讓她們對自己的人生更有自主權。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