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學子「型」塑家鄉 盼古蹟添新意
藝文
第1632期
學子「型」塑家鄉 盼古蹟添新意
2016-10-13
【記者曾品媛新竹報導】由行政院科技部、新竹市政府及文史團隊見域工作室舉辦的《再介入——回新竹做設計》於9月22日至本月4日在新竹舊城再生基地登場。集結五位當地出身的學生畢展作品,針對不同的建築基地提出改變願景,希望藉此影響市政單位規劃城市空間及古蹟的方式。 展場由林柏緯及STUDIO人人共同設計,配合展覽以新竹作為創作據點,媒材竹編取自新竹舊城區老店。圖/曾品媛攝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學生朝澤新的作品〈去帝國——從日本殖民時代少年老鰻管教看台灣〉針對日治時代保留至今的新竹少年刑務所,提供規劃方案。朝澤新認為,少年刑務所代表當時日本對台灣的殖民,作品名稱中「少年老鰻」在日治時代為不良少年的代名詞,在當時就算去咖啡館都可能被列為觀察對象,因此除了單純的修復古蹟外,他選擇去探討背後的文化意涵,並將這種考量放到當代台灣,思考新住民生活空間遭壓迫的事實。他計畫將少年刑務所的部分宿舍改建為新住民及小朋友的活動場所,提供交流空間。「我們要怎麼樣拿歷史當作一個借鏡,而去重新思考我們現今面臨的問題,是我在這次的作品中想要回覆的提問。」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研究所學生李承翰在新竹火車站的第三月台,建造了一座外觀現代的美術館〈城市時空轉轍器〉,希望經過的旅客能夠藉由參觀美術館,了解新竹的歷史。火車站本身的巴洛克式建築與摩登的美術館相映,表達一個新舊交融的概念。李承翰表示,新竹火車站的地理位置代表新竹舊城區與新興科學園區間的分界,希望美術館過渡當中的年代落差,成為連接新舊城區的一個新指標性建築。 〈城市時空轉轍器〉中,新竹火車站本身的巴洛克建築與外觀現代的美術館,表達新舊交融的概念。圖/曾品媛攝近年來,新竹正在面臨許多變動,包括寡婦樓被不明人士連夜拆遷、北門街老樓在近幾年逐漸消失,引發爭議。策展人之一、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學生莊重遠表示,可以思索如何讓空間的使用更有彈性,才可以更貼近當地民眾的使用經驗,而不只是復舊如舊。「讓這些空間的可能性交由市民、當地團體、青年團隊來決定那個空間會是什麼樣子,在這樣的前提下才有可能發展出這個城市適合的樣貌。」觀眾彭宏捷說:「新竹是一個被低估的城市,大家為了生活及工作,常常會忽略掉了古蹟保存的意義,在這幾年也看到很多團體願意正面看待這些資產,我覺得是值得肯定的。」策展人之一、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畢業生林柏緯認為,年輕人對新竹都市規劃的未來發展有很多想像,古蹟的空間運用可以不只是蓋制式化的咖啡館或是文化園區,而須理解當地居民的需求才有意義。此次展覽搭建一個與政府溝通的橋樑,讓在外求學的年輕學子們提出意見,「再介入」都市發展。
世新廣電畢展實驗片  學生以相片拼湊家庭的崩解
藝文
第1628期
世新廣電畢展實驗片 學生以相片拼湊家庭的崩解
焦點
2016-06-02
實驗片《家庭,判決如下:》以家族舊照片及談話錄音,讓觀眾在零碎的線索中拼湊創作者葉俐伶的家庭狀況。 照片提供/世新大學廣播電系第22屆畢展團隊【記者蘇韋宣台北報導】5月31日世新大學廣播電視系學生於西門町新光影城舉辦第22屆畢製影音展「二二的事」,以學生0到22歲的成長故事為題。學生葉俐伶製作實驗片,在畫面中切換家庭舊照,搭配嘈雜的談話錄音,呈現家族照片和樂的背後,家人感情分崩離析的故事。葉俐伶趁著母親翻閱家族舊照的機會,偷錄下談天過程中所說的家族故事,再將照片及音檔剪輯成作品「家庭,判決如下:」。觀眾僅靠著一張張轉換的相片及背景的低語聲,拼湊葉俐伶的家族故事。畫面上用手寫的字條及底片標出「第一件事」,出現一張老人臥病在床的泛黃相片,轉到一張女性外籍看護的照片。配音傳出葉俐伶和母親聊天的聲音,低聲說著當時阿公與家中看護發生感情,葉俐伶母親反對,最後阿公決定搬到大伯家的內幕。隨著「第二件事」、「第三件事」的手寫底片字樣,多張大家族合照輪流被浸入顯影劑中出現。在不斷漂洗、顯色的步驟中,葉俐伶與母親談天的聲音再度出現,講述自從阿公生病後,發現阿公與看護的感情糾葛,接著家人關係出現裂縫、阿公過世後分遺產、打官司到分家的過程。葉俐伶表示,因為自己「太膽小,不敢拿著麥克風直接問媽媽家族故事」,所以無法拍成紀錄片。她也提到不選擇劇情片,是因為劇情片多少帶有虛構的內容,但她想誠實的面對自己的家庭狀況,才選用實驗片來呈現。葉俐伶說明,實驗片使用的畫面必須跟電影本體有關,包含底片、洗相片的顯影劑等。世新廣電系學生葉育馨說:「像是在底片上寫作,或是現成影像,都是實驗片的慣用手法。」但是,葉俐伶說:「實驗片不是用畫面來說故事。」反而用一段段零碎的畫面拼湊而成,製造斷裂、零散的感覺。手法新穎的實驗片,挑戰觀眾的觀影經驗,中原大學財經法律系學生簡羿慈說:「有點難懂。」但講評人、世新廣電系助理教授劉永皓稱讚,這部片挑戰了「一個家能有多大的包容。」他表示,在發生背叛和分家之後,影片結尾的「家庭照片便沒有再增加,很震撼。」
元智藝設系畢展  看見不一樣的媽寶
藝文
第1626期
元智藝設系畢展 看見不一樣的媽寶
焦點
2016-05-18
【記者蘇韋宣台北報導】許多事事由父母包辦、規劃的學生,被戲稱「媽寶」。12日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學生,在畢業前夕思考「媽寶」稱呼的原因,以服裝、紀錄片、裝置藝術、素描等多媒材,於松山文創園區展出畢製成果「媽寶世代宣言」。畢展總召高寧虹表示,作品表達出來的話,就是媽寶世代的宣言。學生陳俐潔認為,人生中必須面對許多來自父母或社會的壓力,導致很多話放在心裡不能說出口,這種軟弱是媽寶的表現。她跟搭檔劉芸芸好奇,其他人是否也有一樣的心境,所以他們訪問了不同年紀的人,對父母說出心底話、拍成影片。片中有人感謝爸媽長久以來支持自己的人生選擇;有人簡單說出「爸媽我愛你」;也有人表達不想理會外界的評語、只想做自己想做的事。陳俐潔說:「這些人就好像是我們,代替我們把話說出來。」民眾在觀賞影片之前,會經過一套套吊在空中的服裝,衣服上方是用鐵絲纏繞做成的一片「烏雲」,彷彿是壓力般籠罩底下的人們。劉芸芸表示,在這些生活壓力下的衣服只是人們所看到的外在,必須翻開後面的黑幕、看完影片,才能真正了解一個人的內在,就好像改考卷的對答,所以將作品定名為「翻到最後一頁,我們來對答案」。 作品「翻到最後一頁,我們來對答」由陳俐潔、劉芸芸共同創作。 圖/蘇韋宣攝學生林郁絜認為,畢製並沒有定義「媽寶」一詞是褒或貶,她覺得「媽寶是指媽媽的寶貝。」所以利用從小向媽媽學習的縫紉技巧,以與母親的相處過程為發想,製作六套服裝作品「寶貝‧寶被」。她表示,「寶被」是指一層包覆,彷彿母親給予的保護層。其中一套名為「皺褶」的服裝,林郁絜在白色布料上做出一圈圈膨脹的效果,並捏出皺褶,模擬母體懷孕發福且會留下妊娠紋的模樣。出生後媽媽哺乳的情景則被做成「吸吮」,以深V領將視覺集中在胸部,並在胸部周圍縫出一個個往內縮的痕跡,展現「吸」的感覺。隨著小孩成長出現「折疊」、「編織」、「纏繞」等作品,表現母親的照顧或管教與小孩之間的衝突。 作品「皺褶」,表現母親懷孕的身體變化。 照片提供/林郁絜  林郁絜將母親哺乳的意象,化為作品「吸吮」。 照片提供/林郁絜崑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學生魏希芹表示,自己的家庭管教嚴格,所以對作品「編織」以線比喻媽媽的規定和管教,代表小孩的布料在線的拉扯下扭曲變形,特別有感。魏希芹說:「到外地念書後才感覺到,自己真的不太會照顧自己。」但是她認為「媽寶」並非現代才有的現象,古代的紈褲子弟也是媽寶,「年輕人要出去生活後,才會擺脫媽寶的稱呼。」 作品「編織」以線比喻母親的管教,布比喻小孩。 照片提供/林郁絜畢展總指導、副教授陳冠華則認為,這一代的媽寶給人「逸樂」的想像,但藝術創作是很苦的一件事,要面對許多心理壓力、不停思考,所以他希望學生不要怕苦,「面對內心,不停止的創作跟設計。」對於老師的勉勵,高寧虹說:「畢展是創作的開端,而不是結束。」這些畢展中的概念作品,都會成為以後創作的基礎。
安全圈發光鳴笛 警示行人路溼滑
新知
第1595期
安全圈發光鳴笛 警示行人路溼滑
2015-04-30
旋轉黑色把手即可調整紅光照射範圍,方便行人辨識潮濕的地面範圍。圖/呂欣攝【記者呂欣綜合報導】台北科技大學於4月23日至28日舉辦設計學院畢業展覽「心島圖」,意味著畢業生經過四年的摸索,終於找到心之所嚮。展覽共76件創意作品,許多作品以安全為設計目標,讓日常用具變得更完善。北科大工業設計系學生盧譓馨設計作品「安全圈」,改良了傳統潮濕告示牌標示不足的問題,她說:「清潔人員可目測潮濕地面的範圍,轉動安全圈黑色手把的部分,調整紅色燈光的照射距離。」為了防止盲人進入濕滑範圍,安全圈上裝有四個喇叭,一旦感應到有行人跨越紅色圈內就會發出警示聲音。黑色手把既能方便移動,還可掛在牆上設計的配套充電裝置上,同時收納兼充電。盧譓馨表示,自己是通勤族,加上台北多雨的氣候,濕滑的地面常讓路途變得艱辛,「偶爾看見路上擺放潮濕告示牌,但因無法目測擴及範圍,每次都得提心吊膽地經過。」她認為,年輕人滑倒頂多扭傷腳踝,但跌倒對老人家卻能成為致命的一擊,嚴重者甚至無法復元。安全圈的成本約為新台幣1000元,如每一、兩個禮拜使用一次,電量使用半個月都綽綽有餘。北科大工設系學生廖彥捷因有感高速公路車禍事件頻傳後,他開始質疑道路警示牌的功效,而決定自行研發一款「道路警示氣球」。當車子故障時,可從後車廂拿出警示氣球,氣球內裝有氦氣和不到1公克的發光二極體(Light Emitting Diode, LED),氣球可飄升至190公分,不論白天或黑夜,後方來車皆可清楚看見。目前氣球採用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 PVC)材質,廖彥捷說:「這種氣球比一般氣球厚一些,可承受小型燈具和微風的阻力。」警示氣球的成本約為1000元,通常一顆氣球能重複用上幾年,民眾只需在使用時,將從汽車行買來的氦氣灌入氣球就能使用。「浪扣」,一套由北科大工設系學生張君怡設計給釣客使用的安全措施,將火箭形狀的安全鎖置於直徑約3公分、深度超過12公分的岩縫中,旋轉尾端螺紋柱可帶動中間的螺帽運作,進而以連桿作用控制兩旁支架的張開與收縮,直到完全吻合縫隙。她說:「相較於現有登山設備的固定鎖,僅能短時間、單方向的固定,浪扣能支撐各方受力的影響,讓釣客做任何釣魚動作。」張君怡表示,其實造成死亡的原因往往不是溺水,而是在落水的第一時間未被及時搶救,錯過治療的黃金時刻。她說:「浪扣能將使用者繫於特定範圍,將使救援更容易。」安全鎖採用不鏽鋼及航空鋁合金的材質,輕巧堅固,但價值不斐,搭配連接用的充氣式救生衣,成本將近2萬元。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