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演出最後一場自己 《千秋場》探問劇場存續
藝文
第1771期
演出最後一場自己 《千秋場》探問劇場存續
2022-11-16
演員張瀞在獨角戲的最後離開舞台現場,以Google Meet視訊中的行車畫面延續演出。 圖/牧童攝影提供 【記者何予綜合報導】「如果這是劇院的最後一場演出,我要把舞台的大幕剪掉,讓它永遠不會落幕。」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2022秋季公演《千秋場》由導演洪千涵帶領學生進行集體創作,從4日起至13日在展演藝術中心戲劇廳共演出8個場次。在所有觀眾的注視下,12位演員穿著戲服,手拿三柱清香,祭拜四方神明祈求開演順利。從開演前的祭台開始,《千秋場》便已經揭開序幕。且不只是祭台,從中場撤換道具和服裝環節,再到演出結束後的拆台和慶功宴,一切道具的聲響、幕後人員的移動,都在鎂光燈下成為演出的一部分。洪千涵表示,這些在舞台之外發生的細節,都是劇場中很美且迷人的一部分。「戲劇本身是建立出一個想像空間,跟現實是分開的。」演員張瀞說明,傳統戲劇以安排好的劇本和角色建立出近乎真實的幻覺,但這些元素在這齣戲裡都被解構。《千秋場》沒有線性的敘事主軸,也沒有特定的角色。演員以「講座式展演」的演出方式,打破習以為常的劇場形式,直接面對觀眾發表演說,以敘述性的台詞傳達自己對於劇場的觀點、思考和情感。 在限時10分鐘內,12位演員輪番發表「未來宣言」,向觀眾傳達自己對於劇場未來發展趨勢的預測和期待。 圖/牧童攝影提供在《千秋場》排練初期,演員並不會拿到劇本,演出內容是源於導演和演員對於劇場本質一次次的提問與回應,因此,12位演員在節目單上的職稱是「集體創作暨演出」,在《千秋場》中演員扮演的不再是其他角色,而是自己。現場觀眾Coco(化名)說:「這不只是單純地打破第四道牆,演員在台上終於不是以一個角色讓觀眾看到,而是有自身在戲裡頭。」「千秋場」一詞源自日文,用以指稱舞台劇、演唱會中「最後一個場次」。之所以將此戲命名為《千秋場》,是因為在疫情爆發後,各類活動紛紛轉為線上,對於亟需現場和觀眾的表演藝術產業造成衝擊,洪千涵因此提出「劇場是否會消失?」的假設性問題,思考劇場的未來走向。他也請演員以此命題為自己構思一場最後的獨角戲,這場獨角戲會在台下排演99次,在台上的第100次演出同時也是千秋場。演出一結束後道具會被立刻拆除,演員也會在台上開一場自己的慶功宴,聽自己選好的歌,吃一份自己事先選好的食物,為自己的演出劃下句點。對於《千秋場》探討的命題以及演員給出的回應,Coco說:「這場表演像是演員在跟我說:『我想繼續表演!』他不想要結束這個劇場。」同為戲劇系學生的現場觀眾柯喆堃也表示,看完《千秋場》之後就會知道,劇場不會消失,「只要有一個人在觀看,那劇場就會成立。」他認為劇場只是一種藝術的媒介,表演藝術還是會以不一樣的形式存續在這個世界。 演員各自設想在劇場終結後,未來應該從事何種行業。有人希望成立求婚服務公司。 圖/牧童攝影提供
國境開放 觀光業缺人望僑生留台
校園
影音
第1768期
國境開放 觀光業缺人望僑生留台
2022-10-20
【記者陳世軒、張倩怡、邱楷淇綜合採訪報導】配合政府邊境旅遊解封政策,13日國境重新開放。但旅遊人潮回春,意味著旅遊業的缺工問題將再次浮上檯面。為緩解觀光業人手困境,各大旅館積極招募僑生,面對國際旅客,僑生的語言將成為一大優勢。但留台工作申請手續繁複,也成為僑生在台就業一大難題。新冠疫情爆發的兩年間,觀光業受重創,迫使飯店旅館員工轉而投入其他產業。如今國境開放,人力卻無法回流,讓本就缺乏人手觀光業更為惡化。根據人力銀行的統計,九月住宿餐旅服務業的職缺就超過18萬。針對飯店產業嚴重的缺工現象,各大星級旅館選擇組成自救聯盟,並提出「引進移工、留住僑生、放寬工時」三項訴求,盼緩解人手不足的問題。相較台灣學生,僑生更具語言優勢,所以聯盟才在訴求中特別指名。但畢業後僑生若有心申請留台工作,需準備大學畢業證書、公司營業登記等14項資料。而當中的評點制將僑生的學歷、薪資、語言能力和工作經驗量化,例如博士學歷記30點、在學校國文成績80分以上者記30點,具備其他外語能力可再記 20點。此外,還要考慮特殊專長、政府政策等項目,最後集滿70點才符合資格。「評點制70分,我那時候自己評自己是大概有90分,結果他是說其實只有50分。」已經留台工作的僑生阿悠(化名)說明,他曾因此在申請工作時被拒絕,「我會大概跟他講申請工作證需要公司提供什麼文件,可是他們通常聽完之後就好像沒有下文。」另一位僑生 Crystal(化名)則表示希望能簡化工作申請的流程,「如果流程可以不要那麼繁複的話我覺得會更友善一些。」對此,中華民國觀光旅館商業同業公會表示,上週已和勞動部及飯店業者面談,希望能簡化僑生留台申請工作證的手續,公會秘書長卓倩慧提到說:「之後的審查的文書資料會從比較簡單勾選的方式,所以我們已經去把整個審查機制需要簡單化,那現在勞動部他們也正在嚴明這個審查機制的內容。」各界都盼望政策能盡速改善,讓僑生留台工作的申請手續更加簡便,不僅減緩飯店業缺工問題,同時一圓僑生的留台工作夢。
邱杰森熔口罩於地球儀 疊出疫情時代環境變動
藝文
第1759期
邱杰森熔口罩於地球儀 疊出疫情時代環境變動
2021-12-08
【記者吳姿芳台北報導】覆蓋在地球儀上的口罩經高溫加熱後熔解,於表面形成藍綠色的色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當代視覺文化與實踐博士班學生邱杰森舉辦個展《寰宇圖集》,透過系列作品《Terra Covid》,傳達疫情下的環保理念。展覽於4日起在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展出。 《Terra Covid》系列名稱起源於拉丁文「Terra」,意義為「大地」,結合現今的新冠病毒疫情Covid-19,重新思索人如何形塑世界。 圖/吳姿芳攝《Terra Covid》是以地球儀為主題創作的系列作品,其中兩座為藍綠色,另一座為黑色。邱杰森說明,他將不同色的口罩加熱熔解,覆蓋在地球儀上,藉此諷刺人類製造大量醫療與工業廢棄物,不只嚴重污染環境,也改變地球的模樣。觀展民眾劉曉穎說:「黑色以強烈的意象表達,因為人類的製造物,地球已經開始改變原本的樣貌。」 創作者邱杰森在地球儀上玩弄不同顏色的差異性,這些顏色引起觀眾不同的情緒,包含憂傷、沉鬱等感受,如同環境影響人類的日常生活。 圖/吳姿芳攝邱杰森以木頭打造地球儀的基底,再用鋼材作為骨幹支撐起作品,他說明,木頭是大航海時期常用的材料,當時人類對地球還充滿好奇,而鋼骨中的鐵絲網象徵現代的工業社會,他以傳統的木頭材料對比現代的鋼骨,他進一步說 :「作品介於過去與未來之間的斷裂地帶,即使現在地圖全開,對大自然的敬畏與恐懼還是存在人的心中。」 地球儀放置於古老的木質檯面上,創作者邱杰森認為科技感的設計並非創作初衷,藉由回溯過去大航海時期人類對大自然的敬畏,反思現代人與環境的關聯。 圖/吳姿芳攝邱杰森採用「圖式拓撲」的創作手法,他說明,圖示拓撲是一種層層堆積的手法,他先將平面地圖轉換成立體,再把口罩堆疊上去,重新呈現於地球儀上。他補充,在地圖中,空間是一個固定的狀態,人類藉由比例尺計算距離,但若是透過走路、搭交通工具等方式感受空間的變化,就能繪製屬於自己的地圖,他說:「地圖不再是我們認識的地圖,而是藝術家如何詮釋總體的世界觀。」 創作者邱杰森將自己比擬為製圖師,利用口罩堆疊構建「地質層」,如同人類產生的廢棄物累積於地表,對地球產生難以挽救的傷害。 圖/吳姿芳攝受疫情影響,大眾主要以視訊、電話等方式溝通,邱杰森說:「這些是很表層的,只有去摸索、碰觸和觀看,才能了解形塑的過程。」因此他透過立體的地球儀連結環境,並於廢棄物中尋找能代表當代的媒材,應用於創作上。觀展民眾林思辰說:「疫情期間,戴口罩就像穿一件衣服,全世界的人對口罩有共同的話題與記憶。」 創作者邱杰森使用熱熔槍將口罩熔解,「高溫殺菌」與COVID-19疫情交相呼應,也凸顯醫療廢棄物的環保理念,透過創作賦予口罩全新的生命。 圖/吳姿芳攝邱杰森試圖以地質學概念探討人類改變環境的現象,人類製造的醫療與工業廢棄物形成一個地質層,也足以成立一個新的地質時代。邱杰森說:「我希望透過建立藝術家世界觀,關心人類累積的遺留物,重新檢視環境的各種改變。」
《看不見的台灣》匯寶島風光 紅外線攝影映獨特光景
藝文
第1758期
《看不見的台灣》匯寶島風光 紅外線攝影映獨特光景
2021-12-01
【記者顏婕儒綜合報導】一張張色彩迷幻的照片,交織出台灣美麗的景色。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圖文傳播藝術學系進修學士、同時也經營部落格「某處.On the Ground」的劉蓁,11月26日起在台北「嘖咖啡」舉辦攝影展《看不見的台灣》,望能透過在地風景影像,提醒大家不要忽略身邊的美好。 展覽將52張景點拼成台灣的主視覺,望能提醒大家不要忘記身邊的美好事物。 圖/劉蓁提供劉蓁將以紅外線攝影拍攝的52張國內景點照片,排列成台灣形狀作為展覽主視覺。其中一張〈集集車站〉以車站作為主體,搭配上後方繁茂的樹木以及壯闊的山景,呈現出歲月靜好的安定感。劉蓁回憶,發生九二一大地震那年,雖然他年紀尚小,但仍印象深刻,「車站算是整個毀掉,車子當然是不可能開了,然後車站基本上也是毀損得非常嚴重。」他形容,重建後的車站就像是事情真的已經過去了,「經過這樣子的災難,最後能夠獲得重生的感覺。」 〈集集車站〉以重建後的車站作為主體,象徵著經過災難後,重獲新生的意涵。 圖/劉蓁提供劉蓁表示,以往許多人一到假期就紛紛往國外跑,機場總是塞滿了人。不過,今年因疫情限制出入境的緣故,讓平時愛出國的遊客開始國內旅行,也因此激發他這次的計畫。他希望透過拍攝台灣的知名景點,讓大家不要總想著出國去玩,「我們身邊其實有很多很美麗的風景也很值得我們去造訪。」他強調。觀展民眾顏君儒則透露,自己過去幾乎每年至少出國一次,因為疫情才開始尋找國內非熱門景點旅遊,「台灣真的一點也不輸國外。」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圖文傳播學系進修學士劉蓁,以紅外線攝影拍攝台灣各地的美景。 圖/劉蓁提供為了與一般的風景照做出區別,劉蓁首次嘗試紅外線攝影。紅外線攝影是在鏡頭前加上一個濾鏡擋住可見光、保留紅外線,攝影師會讓部分的可見光進入鏡頭,呈現出半彩的相片。他說:「我們平常看到這些習以為常的東西,在顏色上做一些轉換,就可以帶給大家很大的視覺衝擊。」其中,又以綠色植物的顏色轉變成粉紅色特別明顯,因此他在構圖時會特意讓多一點的樹葉入鏡。觀展民眾張欣恩說:「跟一般眼睛看到的不一樣,我覺得有點夢幻、不真實,像是會在夢中看到的顏色。」劉蓁說明,紅外線攝影不是很普遍的手法,除了希望藉《看不見的台灣》鼓勵大家關注身邊的美好,也期盼讓更多人知道紅外線攝影,「甚至有人開始去從事這樣子的創作,我覺得是非常棒的。」他進一步表示,未來若有合適的主題,也會持續的使用紅外線攝影手法,「我覺得那是一個滿有趣的創作方式。」 展覽將於26日於台北「嘖咖啡」進行分享會,一同交流旅行途中及攝影時的趣事。 圖/劉蓁提供
科技融合布袋戲 突破傳統技藝
藝文
第1753期
科技融合布袋戲 突破傳統技藝
2021-10-06
【記者吳姿芳新竹報導】戲偶曼妙地於台上舞動,展現千古風韻。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聯展《後藝情時代》採用細胞分裂又融合的概念,藝術、設計與科技,為後疫情時代開創嶄新的格局,透過VR、AR、3D列印等不同新科技媒材,傳承本土技藝「布袋戲」,試圖翻新觀眾對布袋戲的記憶。 《後藝情時代》結合藝術、科技與設計,為後疫情時代開創更多可能性。 圖/吳姿芳攝由陽交大應藝所陳昱誠創作的《掌中傳奇 The Legend in the Palm》於第一展區「科技迭袋」展出,名稱起源於布袋戲的另一名稱「掌中戲」。他操控著掌上的遙控手把,戲偶便開始手舞足蹈,他說明,近幾年布袋戲逐漸沒落,因此希望透過遊戲手把操控戲偶,以娛樂的方式讓年輕人重新認識傳統技藝,並降低操偶的表演門檻。  《掌中傳奇》由電動骨架與遊戲手把組成,結合科技展現全新的表演型式。 圖/吳姿芳攝陳昱誠說明,他先以3D列印製作把手外殼與戲偶骨架,再搭配馬達,讓戲偶活靈活現地展現不同樣態。這項作品不再限制表演者於幕後操控戲偶,開放互動空間,為布袋戲帶來全新的表演形式,也為新科技注入人類相互交流的溫暖。另一個展品〈幕前幕後〉由秘子尉、羅曉愉等八位應藝所學生(註一)共同創作。作品分為「幕前」與「幕後」兩部份,「幕前」包含兩項展品〈不對稱〉與〈看見未見〉,「幕後」則透過影像曝光創作過程。團隊不僅前往國立故宮博物院取經,研究明朝畫作應用於戲偶服裝圖騰與場景設計,更利用3D建模製作戲偶本體。秘子尉說明,「每一件作品背後都有文化考據,希望透過影片讓觀眾看見研究的過程。」註一:團隊由羅曉愉、神雨丹、劉琳、王子依、顏瑋辰、李家慶、王秋玄、秘子尉組成。羅曉愉也補充,戲偶製作備受疫情影響,不僅增加布料運輸的難度,更須透過線上討論進行專案,雖然麻煩許多,但他認為這也是有趣之處,他說:「我從來沒有以這種形式參與專案。」,為後疫情時代開創藝術的另一種形式。陽交大資訊工程學系何彥寬說:「以前沒看過布袋戲,認為它已經脫離主流文化,但展覽提供我一個認識布袋戲的機會」,而歷史所王俊婷也說 :「以前布袋戲只在課本上出現過,看完展覽才發現原來台灣還有很多人在傳承下去。」 觀眾透過VR與AR,即能體驗操偶的樂趣,降低實際操偶的門檻。 圖/吳姿芳攝「科技迭袋」展場另有〈戲皮〉、〈西田社偶頭造型設計系統〉等作品,而其一創作者張慈恩為此下註解,他認為布袋戲具備文化脈絡,無論是角色或衣服,都有系統性,希望能保存並傳承這項精緻工藝,延續其價值。今年團隊也預計舉辦「迭袋」展覽,將為後疫情時代的布袋戲進行更完整的呈現。
日常訓練成渴望 疫情下運動員如何維持身心狀態?
專題
第1752期
日常訓練成渴望 疫情下運動員如何維持身心狀態?
2021-06-16
【專題記者石學儒、吳嘉倪、楊人熹、鍾晨沅綜合報導】運動員在賽場上揮灑汗水、努力拚戰,最後風光站上頒獎台,接受眾人的喝采。頒獎台下,艱苦的訓練在運動員生涯幾乎永不停歇,「不管是哪種運動,對我們來說都很需要所謂的『手感』。」身障桌球國手林姿妤說道,唯有透過日積月累、不斷地練習,才能使他們維持良好的比賽狀態,迎接一場又一場賽事。然而,5月份台灣爆發新冠肺炎嚴重社區感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於5月19日宣布將全台疫情警戒提升至第三級,為了配合密閉空間禁止群聚的政策,運動場館、健身房等場所都必須關閉,為體育界帶來極大影響。例如中華民國棒球協會(以下簡稱棒協)原定組隊前往墨西哥參與西元2021年奧運棒球最終資格排名賽,爭取前進2020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註一,以下簡稱東奧)的門票,卻因為苦無集訓棒球場,最終棒協只得忍痛退賽,令許多球迷失望不已。「距離比賽時間不多了,但明知道自己要改進的地方卻沒辦法實際演練,更多的是擔心。」三級警戒至今都待在家中的身障桌球國手田曉雯擔憂地說道。長時間未進行正常訓練,對運動員而言不論是心理狀態還是身體素質都造成前所未有的衝擊。賽場上,運動員需要強大的身心條件,才能獲得好成績,進而贏得勝利。他們應當如何在疫情時代下面對自身的擔憂與不安情緒?政府又該如何在防疫與訓練間取得平衡?註一:本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原定於2020年舉行,但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延期至今年7月23日至8月8日,地點仍在日本東京。 郭婞淳為本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我國奪牌大熱門,同時也是當今舉重女子59公斤級抓舉、挺舉、總和世界紀錄保持人。 圖/吳嘉倪攝<b>運動員兩樣情 非國訓中心選手找嘸所在訓練距離東奧開幕式僅不到兩個月,已確定取得東奧資格的選手如戴姿穎、郭婞淳等人,大多在位於高雄市的國家運動訓練中心(以下簡稱國訓中心)備戰,訓練也持續進行,並未因這波疫情打亂進度。神情專注地盯著前方標靶,射箭選手們氣勢十足地拉起長弓,反覆射擊、練習,為求能在比賽場上「一箭入魂」。射箭國手洪晟皓表示,除了發布三級警戒後,選手及教練、體能訓練師等不可離開國訓中心外,選手的訓練並未受到太多影響,「其實藉此(限制出入)也算是一個最後衝刺的機會,讓大家靜下心來,畢竟奧運算是最大的比賽,不能鬆懈。」然而,並非所有選手都能在此時進入國訓中心訓練,部分即將代表國家出賽的運動員以及大學校隊選手正因缺乏訓練場館,只能待在家中,無法正常訓練。運動員去年因疫情失去了國際比賽舞台,但在台灣尚能進行訓練;如今國外逐漸解封、賽事恢復,台灣卻正巧為了防堵本土疫情關閉運動場館,「正常訓練」反倒成了許多運動員最奢侈的渴求。儘管有心想練習,但礙於場地限制,選手們活躍於賽場的精彩畫面如今似乎只能當作美好記憶,不斷回味。「跟別人打(桌球)當然是沒辦法,而且也沒有球桌,所以我就只能自己拿球拍揮揮拍。」林姿妤無奈地說。 洪晟皓分享,射箭場地通常為戶外且需要一定面積,疫情期間,若非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這種特殊場館,選手可能難以練習。(拍攝地點非國訓中心) 圖/詹湘淇攝<b>運動場館關閉 選手久未訓練心態受影響埋伏在底線的高砲塔射手一接到球便毫不猶豫出手,三分球命中!國立政治大學雄鷹籃球隊隊長張鎮衙今年風光拿下109學年度富邦人壽UBA大專籃球聯賽公開男一級冠軍賽MVP,但才不到兩個月的時間便遭逢嚴重疫情,球隊停止訓練,球員各自回到家中躲避疫情。「前幾個禮拜覺得好爽喔,都不用練球。」這是疫情剛爆發時,張鎮衙最真誠的想法。然而時間一久,他便覺得坐立難安,「覺得有點廢,身體沒有動反而不舒服,好想回去練球。」他說道。不只校隊運動員的練習步調被打亂,即將代表我國出征2020年夏季帕拉林匹克運動會(以下簡稱帕運)的選手也面臨相同問題。眼神緊盯球桌上蹦跳的白球,左手霸氣正拍扣球殺得對手措手不及。她是已取得今年帕運桌球女子單打TT10(註二)資格的田曉雯,同樣期待著為國爭光、刷新個人最佳成績。但自從全台進入三級警戒後,他平時在學校練球的場館隨之關閉,田曉雯只得回到位於屏東縣琉球鄉的住家。他苦笑著說,自己已經一個月沒有打球,「這是我休最久的一次,過年也沒有休這麼久。」帕運在即卻遭遇練球空窗期,田曉雯也十分擔憂,他說:「覺得滿有危機意識的,因為不能練球是滿大的困擾,也會對球生疏,很擔心自己到時候比賽的表現。」 田曉雯的雙打搭檔林姿妤在6月初前往斯洛維尼亞參與帕運資格賽,可惜最終因傷勢影響,再加上5月三級警戒後缺乏訓練場館,導致他無法正常練球,未能取得帕運門票。對此林姿妤除了表示遺憾,也認為賽前三週的備賽期難以正常訓練對他造成極大衝擊。林姿妤分享,運動員不論賽事規模大小都必須練習,有練習才會「安心」。他說:「因為都待在家裡完全沒練習,其實我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狀態如何,一直很擔心,但越擔心就越對自己沒自信。」林姿妤表示,這樣的心理狀態嚴重影響自身表現,「整個不自信的感覺都有影響到,實際去比賽的狀態大概只有平時水準的一半。」他無奈地說。台灣運動心理協會理事長張育愷建議選手調整自身心態,他說:「不是只有你在環境條件等狀態100分的時候,你才能做訓練,這樣只要條件變差,你的內心永遠都是憤怒的,當你一憤怒、不高興、情緒負面,你就沒有辦法正視現在應該做什麼。」因此他提倡運動員調整心態上的「基礎值」,例如當前狀態只有90分,運動員若能坦然面對90分的情況,就可以靜下心來看待所要面臨的問題與賽事。註二:夏季帕拉林匹克運動會,也被稱為身障奧林匹克運動會,110年8月24日至9月5日將在日本東京舉行。由於參賽者皆為身心障礙者,賽事會將身心障礙運動員分為不同級別。以桌球為例,TT10為肢體障礙中最輕微的級別。 來自國立高雄大學的田曉雯目前為女子單打TT10世界排名第五,今年夏天他即將代表我國出戰帕拉林匹克運動會。 圖/吳嘉倪攝<b>居家訓練成效有限<b> <b>選手狀態下滑恐難調整礙於訓練場館關閉,選手只能進行居家訓練,在家中沒有球桌、沒人能陪練的情況下,田曉雯只能使用藥球、彈力帶等器材強化體能。他苦惱地說道,因應高強度帕運賽事,自己近期原先預計新增發球戰術並調整動作,都需要教練在一旁指點,但疫情打亂所有計畫,選手們失去訓練的場館,目前他僅能透過與教練視訊的方式,由教練告知該做哪些練習,並親自監督。從前的「例行公事」如今變得困難重重,他分享練球對選手的重要性,「只要新增戰術,就得實際演練,這樣在比賽的時候才敢運用出來。」田曉雯說。而居家訓練對於籃球運動來說,因比賽過程體力耗損較大,成效十分有限。「體能上會有很大的差距。」張鎮衙談到,雖然教練團目前以視訊方式監督球員在家中自主訓練,如加強腹部核心肌群,或是做徒手動作等。然而受限於空間,球員無法居家進行短距離衝刺的練習,而這正是提升籃球員爆發力及肌耐力最有效的方式。張鎮衙提到,若一段時間沒有進行短距離衝刺訓練,體能將會急速下滑,對於球員在球場上的表現影響很大。政大雄鷹籃球隊體能教練王昱中談到,體能訓練大致可分為力量、耐力及速度三個部分,「若這週球員沒有訓練到其中一塊,下週的體能表現一定會下滑。」因此,碰上這次疫情,球員無法於校內體育館正常訓練,王昱中便只能安排適合在家中進行的體能練習項目,盼能盡量維持選手的狀態,讓體能下滑速度不要過快。另外,張鎮衙認為在家自主練習,運動員易有怠惰心態,他舉自身球隊平時練習狀況為例,球員在體育館做重量訓練時,身旁會有教練督促,若動作錯誤可及時修正。但於家中進行這些項目,除了動作修正有難度外,球員有可能因偷懶而做得不確實,「每個訓練就少做個一兩下,教練也不會知道。」如此一來,重量訓練的成效便大打折扣。 張鎮衙雖為球隊中的優秀射手,但他也不免擔心太久沒有進行正常訓練,會大大影響運動表現。 圖/張鎮衙提供待疫情趨緩,如何於短期間內幫助球員恢復疫情前的運動水準,成了王昱中需面臨的難題。以籃球運動最重要的體能為例,他表示,評估選手體能指標的方式有很多種,如短距離衝刺、來回折返跑等,每位球員狀態不一,復原速度便不同。此外,王昱中還需觀察選手是否能將體能訓練的成效應用於球場上,「有些選手可能在體能項目的測驗拿到很高分,但在球場上會與對手碰撞,也要進行衝刺與投籃,體能下降的幅度很快,導致球員在場上會顯得無力,這些狀況都要透過實戰來觀察。」他解釋,選手要完全恢復狀態,短則需兩、三個禮拜,長則可能達兩、三個月之久。<b>疫情增出國參賽負擔 政府成選手強力後援如今部分運動員在台灣因疫情面臨訓練不全的窘境,卻無法成為缺賽理由,面對即將到來的國際賽事,運動員努力進入最佳狀態,而教育部體育署和國際賽事主辦單位,也為確保選手活躍於賽場之時能兼顧健康安全,盡全力制訂防疫配套措施。月初甫自斯洛維尼亞返國的林姿妤分享國外防疫經驗,「除了飯店跟球場,你哪都不能去。」他表示,國際比賽很認真在做防疫,不論選手居住的飯店或訓練場地,主辦方都盡量避免不同國家的球員接觸。此外,他提到此次出國期間,每兩至三天就需做一次快篩,且不只外國選手,本國籍也須配合檢疫,將選手染疫的風險降到最低。在國內,體育署也陸續安排準備出國參賽的選手們接種新冠肺炎疫苗,洪晟皓表示,國訓中心的選手已在4月中旬施打第一劑疫苗,15 日也已接種第二劑。至於疫苗副作用是否會影響選手訓練,林姿妤直呼:「我真的覺得蠻痛苦的!」他回憶起打完疫苗當晚,自己出現頭痛、發燒、四肢無力、肌肉痠痛和畏寒等症狀,「發燒就是間斷間斷這樣,整個晚上都在發燒,燒到受不了就會去吃退燒藥。」他心有餘悸地說,幸好症狀只持續大約一天,否則會影響到運動員的練球狀態。為減少奧運選手出國競賽的負擔,體育署將針對防疫相關費用進行全額補助,包括PCR篩檢、疫苗接種和防疫旅館入住等。此外,運動員在國外比賽時,體育署會提供N95等級以上的口罩,以及防護衣等裝備,教育部體育署全民運動組專員陳思瑋說:「希望透過接種疫苗,和完整的防護裝備,讓大家都可以安全地參賽。」他表示,體育署也將提高醫療保險額度,當運動員不幸染疫,可以透過保險請領相關醫療費用。每位運動員都盼望在賽場上過關斬將,然遇到新冠病毒這半路殺出的程咬金,只有在政府單位配合與協助的情況下,才能將疫情影響降至最低,讓運動員全意投入賽事之中。 出國搭機前,林姿妤做足防護措施,穿上全套防護衣,外加口罩、護目鏡與手套。 圖/林姿妤提供<b>專家籲運動員正向思考 變動時代成就自我價值「訓練」本是運動員維持良好體能與手感的不二法門,他們原可以大顯身手,在場上展現長年以來的努力,但疫情當前,防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失去訓練場所的運動員亟需關照。田曉雯提到,目前他進行體能訓練所使用的器材都是由中華民國殘障體育運動總會(以下簡稱總會)無償提供,他表示很感謝總會提供資源,也期盼接下來總會和體育署「喬」出練習的場館。對此,陳思瑋表示,體育署現正與地方政府和國訓中心進行協調,希望屆時能讓帕運選手在原縣市使用完整的場地,或進入國訓中心備戰。「(疫情)大家都是第一次面對,所以很可能會產生錯誤,或是不必要的麻煩。這些不熟悉的環境所引起的波動,一定會大大影響運動員的心理狀態。」張育愷表示,疫情出現已是不可逆的事實,他鼓勵運動員嘗試一些「心法」,將疫情帶來的變動視為常態。「心情會起伏是因為我們認為它不應該發生,可我們心理老師的建議就是讓運動員大概知道會發生什麼事,如果知道發生甚麼事,你就不會害怕,然後專注在真正重要的比賽場上。」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爆發至今已一年有餘,影響國內外無數運動員的日常,儘管疫情帶來許多不便,運動員也隨著時間慢慢調整好心態,張鎮衙說:「疫情全台灣都知道它的嚴重,現在就是暫緩,等有好轉後,再來重新調整我們的狀態,目前就是好好休息、不要急。」至於7、8月份即將登場的東奧與帕奧,選手們也表示,期待在防疫措施完善的情況下,自信地登上最高殿堂,為國爭光。「很多人支持我們,我真的覺得很感動。」田曉雯感謝所有給運動員鼓勵的機構與群眾。張育愷則認為,疫情時代發生的變動,都將是運動員生涯特別的過程,對於所有正在邁向榮譽的選手,他給出「完成自我、最高價值」的八字箴言,殷切地提醒道:「我講的不是得到冠軍、得到金牌,我講的是追求的過程,這就是最高的價值,堅持不懈,這個過程才是運動給予人最感動的時刻。」 台灣運動心理協會理事長張育愷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至今,持續關注疫情下運動員的身心理狀態,他鼓勵運動員調整心態,全力面對賽事。  圖/張育愷提供
本土疫情下被壓抑的聲音 第一線護理師的自白
專題
第1752期
本土疫情下被壓抑的聲音 第一線護理師的自白
2021-06-16
【專題記者林子頊、吳季柔、徐宇昕、王崴漢綜合報導】「其實本土疫情爆發對我們來說不意外,我們去年就預估(今年)年初還會有一波疫情再起,沒想到是五月。」護理師孟孟(化名)說道。孟孟在北部某私立醫院任職,他描述醫療現場吃緊,儘管醫護人員備齊防護裝備,但本土確診數天天新增上百例,死亡率也居高不下,甚至有多數個案在死亡後才確診,醫療量能有限,「每天往生室都是不夠冰的。」身處抗疫第一線的護理師與時間賽跑,他們此次止血的對象,是失控的疫情。穿上厚重的防護衣,護理師維妮(化名)做足準備,接下來的幾個小時他不得喝水、上廁所,為的是減少與病毒直接接觸的風險,也省下半小時穿脫防護衣的時間。本土疫情爆發後,護理師除了在醫院服務,也被調派前往檢疫所、防疫旅館及快篩站,他們頂著大太陽協助篩檢,不用十分鐘早已汗流浹背。第一線護理師在似地獄的豔陽下完成神聖的護理工作,然而,在這群白衣天使披上制服前,有多少人重視他們的工作權益? 本土確診個案激增,位於台北重災區的醫療院所面臨隔離病房和加護病房(ICU)人力短缺的問題。此外,當前疫情防治仍處於疫苗供應不及、確診病例數逐步攀升的窘境。圖為身穿防護衣的醫護人員,位於醫院臨時搭建的戶外病房內。 圖/Daniel Ceng Shou-Yi提供醫療現場混亂失序  醫護人員處於高風險環境防堵疫情擴散的夢,在5月15日被暴增的180例確診數字粉碎, 隨後雙北進入三級警戒,單日確診數也越飆越高。隨著疫情延燒,雙北各大醫院無法應付暴增的醫療需求,口罩、酒精、隔離衣等各種防疫物資因無法重複使用,數量逐漸短缺,台灣護師醫療產業工會理事長陳玉鳳證實,「N95口罩是不足的,兩週才發四個。」本土疫情如無情的海浪席捲而來,這一年多來喊著「超前部屬」口號的台灣,在海浪不斷沖洗下顯露出準備不足的真相,也將護理人員曝露在危險之中。路路(化名)為北部某醫院照顧確診者的專責病房護理師,他提到,政府的防疫政策朝令夕改,首當其衝的便是第一線醫護人員,「開專責病房的流程也才兩三個禮拜就已經改了十遍。」除此之外,醫院的硬體設備及防疫物資也不充足,讓路路不禁提問:「為什麼不事先準備?為什麼這一年沒有存夠手套跟面罩?」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位處前線的醫護人員在醫療量能不足的劣勢下咬緊牙關,但事實上,他們所要承擔的風險不只如此。「我覺得醫院的感控(感染控制)並沒有做得很好。」孟孟無奈道,他指出,醫院為了疏通急診人流,安排病患於採檢結果出來前就入住一般病房,然而,這群病人並非全分流至單人房,會增加病毒感染風險。孟孟委屈地表示,有人曾向院方反應,得到的回應竟是要求醫護將防備裝穿好,「可是隔壁的人(病人或家屬)呢?有可能他是陽性,那大家就死定了。」孟孟任職的醫院在不久後爆發院內感染,其中確診者也包括護理師。 疫情突然爆發,上級政策朝令夕改導致醫療現場混亂、感染控制不佳,使醫護人員措手不及,如待宰羔羊般被送上高風險場域。圖為醫護人員接種疫苗。(圖為示意照,非當事醫院) 圖/Daniel Ceng Shou-Yi提供防護衣下的心力交瘁 護理師心理壓力無處宣洩院內感染是疫情當前醫護人員最大的夢魘,若說每一個確診病患背後都是一個家庭,那醫護人員何嘗又不是他人的心肝寶貝?除了高壓的工作環境,護理師肩上的重擔,也包含對家人的無盡思念,與家庭期盼他們安好的掛念。「吃不好、睡不好,很多護理師都瘦很多。」青姐(化名)擔任北部某公立醫院護理主管,他一語道出護理師的辛酸。除了忙碌高壓的工作,必須擔心自己影響至親的安危更是許多護理師的痛,「不確定過程中有沒有污染到,不敢回家,不想因為我讓別人受影響。」「你想念他們,但你又不想把身上的病毒給他們。」新北市立土城醫院急診護理師蘇慧容說出無數子女的思念,也笑說最想念媽媽燒的一手好菜。他打電話回家時總是報喜不報憂,「打哈哈、說好笑的事,不會講出這份工作是很辛苦的。」而護理師工作的辛勞,不僅僅是體力上的消耗,也包含著內心的折磨。身處在與生死無法切割的工作環境,如何在病患往生時自我調適是每個護理師的課題。然而對護理師來說, 比面對死亡更難的,是無能為力。「醫院的床根本不夠,可能打開門病人已經死掉了。」北部某公立醫院急診護理師小潔(化名)回憶疫情剛爆發,醫療資源難以應付急遽增加的患者需求,許多重症患者甚至無法撐過漫長的等待,還未入院就已離世;而無處收治的確診病患,只能在醫院外等待衛生局指示。他難過地說:「你明明知道病人下一秒狀況會很不好,你可以救他們,但是你沒有辦法。」「當這些東西都發生在自己身上,你會覺得做醫療人員沒有什麼作用,也幫不了任何人。」小潔吐露護理師最深的無奈。醫療現場各種無形的工作壓力,層層疊加在醫護人員身上,他們卻只能自行承擔。「醫院有社工,但他們現在應該也沒時間處理我們,就連精神科都要被指派來專責(病房)支援了。」路路說道。一名不具名醫護也表示,醫院的確有社工資源,也會辦理情緒相關的工作坊,但這些心輔協助有形無實,使用率低落,和醫護人員中間像是存有一道牆,難以發揮實際作用。「護理端有很多小團體,我們會互相激勵、互相打氣。」蘇慧容分享護理師緩解心理壓力的方式。維妮也描述急診室的醫療現場:「大家脾氣來得快去得快,上班會互罵都弄得場面很難看,但下班又是嘻嘻哈哈打成一片。」護理師僅能透過彼此扶持、互相揶揄,暫忘高壓的工作現場。然而,許多護理師仍難逃被心理壓力吞噬,最終選擇脱去承受重責、使命的盔甲,離開職場。 本土確診個案激增,位於台北重災區的醫療院所面臨隔離病房和加護病房(ICU)人力短缺的問題。此外,當前疫情防治仍處於疫苗供應不及,確診病例數逐步攀升的窘境。圖為穿著防護衣在室外病房待命的護理師。 圖/Daniel Ceng Shou-Yi提供高離職率背後的真相 護理師長期困境難解護理師離職率高攀不下的問題在疫情風波中逐漸浮出,事實上,離職率高是護理界長期存在的現象,護理師長年被埋沒的各種聲音,才是離職率高的主因。「你有沒有帶腦袋?」、「你是笨蛋嗎,做事不會做快一點嗎?」小潔回憶起過去其他護理師因犯錯受辱。職場霸凌、無來由被針對在護理界是常有的現象,「學姊學妹制很嚴重。」蘇慧容坦言。他提到剛踏入職場的護理師對許多臨床工作不熟練,也因輪調制度需要短時間內熟悉不同單位的工作內容,學姊在高壓情況下很容易針對犯錯的新人,這也使多數護理師剛入職場就有離職的念頭。維妮提到,實際操作護理師的工作跟在訓練時差很多,「平常會對安妮(註一)練習,但面對病人實際操作又是另一回事。」蘇慧容也分享過去實習都要寫照顧計畫,而現在工作是直接向病人報告內容,會多一份責任感,不再像過去把它當作業看待,所有工作內容都是新的學習,難免會有犯錯的時候。註一:安妮是全身模擬的病人模型,設計來讓護理人員訓練護理技巧。除了要面對更高壓的職場環境,護理師平時工作繁忙,在疫情下面對朝令夕改的政策及蜂擁而入的病患,也常和病人、家屬出現溝通問題,導致護病關係更加緊張。「大部分的人都會覺得護理師在醫院就是要服務,上層都會說要保持服務品質,不應該跟病人大小聲。」孟孟無奈說道。「這是一個社會常態,大家會比較崇拜醫師。」蘇慧容感嘆。維妮也提到常有患者家屬把護理師當作看護對待,翻身、灌食、換尿布等雜事也要護理師一次又一次周到款待。 民眾對護理師工作內容存有錯誤認知,在疫情的壓力下,又使醫療現場的護病關係越趨緊繃。圖中護理師正在轉送病人(圖為示意圖,非當事醫院)。 圖/Annie提供除了長期工作範疇不明確外,護理師的排班、加班問題也不容小覷。護理師常因輪值大夜班產生時差,許多女性也因作息不正常導致月經失調。此外,路路分享:「護理師比較像責任制,在下班打卡前病人狀況變糟,你只能等病人穩定才離開,醫院不會給你加班費。」而加班費的爭取之路也是寸步難行。護理師在遇到職場及權益問題時,通常會事先跟單位護理長反應,然而醫院多以院方利益為重,護理師就算鼓起勇氣申訴也無濟於事,後續回覆常杳無音訊,最多換來淺淺的關心。北部某醫學中心護理師貝蒂(化名)說:「我們單位有事情就算被呈報上去,督導那邊也會擋下來。」他也分享過去離職受阻的經驗:「不知道來來回回跟單位護理長、督導、副主任、主任聊過幾次,他們缺人會想留住你。」他了解醫院長期缺乏護理人力,但也不應影響個人未來規劃。孟孟提到,同事曾在院長至病房關心時順道反應職場問題,隔天遭受護理長責備。蘇慧容則強調:「越級呈報會傷害到你的主管,也會傷害自己。」若是越過護理長向高層主管呈報,可能使護理長感受不佳導致職場關係更加惡化。此外,他認為上級相較不了解工作現場的真實情況,遇到問題應和護理長保持彈性溝通。面對這些被存放已久的問題,護理師們一笑帶過,在繁忙的生活裡,他們不願做無謂的爭取,因為知道這些事難以被改變。 本土確診個案激增,身穿防護衣的醫護人員在快篩站替民眾進行篩檢。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單日(5月 26日)新增確診病例 304 例,校正回歸331例,死亡病例11例。當前疫情防治仍面臨社區傳播與疫苗供應不足的問題。 圖/Daniel Ceng Shou-Yi提供「我盼的只是醫院的重視」 改善護理師工作環境刻不容緩護理師處在艱困的工作環境,在疫情期間,這些困境顯得更不容忽視。身心俱疲的護理師奮力守住防疫戰線,需要的僅是公開透明的政策和人性化的配套措施,讓他們免於後顧之憂。「很多醫院都有院內感染,卻沒有告知民眾院內感染多嚴重,這對護理人員會是很大的隱憂。」台灣護師醫療產業工會理事長陳玉鳳表示,甚至連護理師對院內感染的情況也毫不知情,若後續的處理不佳,恐有擴大感染的風險,他呼籲醫院應公開告知情況,不應對護理人員有所隱瞞。在一線與確診者接觸的護理師即使做好充足的防護措施,仍擔憂將病毒帶給家人,許多人因此選擇住在醫院宿舍,而陳玉鳳表示,院方除了必須提供住處,還需考量宿舍與醫院的距離,讓護理師在結束繁忙的工作後,能就近有安身之處。對於家中有小孩或長者的醫護人員,陳玉鳳進一步指出,政府必須提供配套措施協助醫護人員,才能讓他們安心上戰場。目前醫院雖有提供防疫照顧假,但在醫療量能吃緊的情況下,護理師們擔憂請假可能加重同事的工作負擔,這樣的壓力往往使防疫照顧假形同虛設,「平常護理人員請假就很困難,疫情爆發後肯定更難,人力沒辦法負荷。」孟孟坦言。而面對險峻的疫情,防疫獎金成為唯一的支持,但醫院延遲發放防疫獎金卻是常態,護理師也沒有申訴管道,只能苦苦等待。孟孟便指出:「我從去年到現在都還沒領完,有時候會突然領到,而且每次獎金數目都不一樣。」此外,疫情期間護理師面對比以往沉重的壓力,更突顯心輔資源的重要性。雖然大部分醫院都設有身心科或安排社工輔導,然而陳玉鳳指出,心輔資源若設在院內,護理師常會擔心身分曝光而不敢求助,陳玉鳳質問:「常常提出問題就會被上級盯上,這樣尋求資源有安全感嗎?」他認為應該要設置獨立諮詢平台,提供安全的抒發管道。 本土確診個案激增,位於台北重災區的醫療院所面臨隔離病房和加護病房(ICU)人力短缺的問題。此外,當前疫情防治仍處於疫苗供應不及,確診病例數逐步攀升的窘境。圖為一位女士戴著口罩坐在醫院外的臨時病房,那裡放置了許多氧氣罐及病床。 圖/Daniel Ceng Shou-Yi提供為患者及家屬提燈的白衣天使 護理師的辛勞由誰體恤?疫情嚴峻,護理師肩負重任,表面看似白淨的制服底下,內心早已滿目瘡痍。即便如此,他們仍願意額外承受醫療現場的人情負擔。「看到很多病人覺得人生快要沒有希望,我們就是給他們支持。」青姐說<b>。在醫療現場,護理師是最長時間照護患者的人,而在疫情期間不開放家屬探病的情況下,護理師更多了陪伴者的角色。他們照顧患者、陪他們康復,甚至陪伴急重症患者走完生命的最後一哩路,另外,面對心急如焚的家屬,護理師也成為家屬唯一能與患者接觸的橋樑。「我們請家屬找一隻手機,每次照顧時就會約時間打電話,讓他們跟阿公視訊,我覺得這可能是我們能盡力做的事。」路路說道。若患者不幸離世,為避免傳染風險,遺體必須立即裝入屍袋並火化,對於家屬來說往往難以接受。蘇慧容說:「我們要好好地衛教,我相信家屬都可以接受。」而路路也提到,疫情下面對生命更頻繁地凋零,他們也只能盡可能達到家屬的需求,「家屬覺得逝者沒有穿鞋子離開會走不好,我們就會讓他(逝者)套著(鞋子),就是盡力做到。」護理師是防疫一線的戰士,他們必須堅強;而面對孤獨的患者和無助的家屬,他們成為他人的依靠。但在護理師自顧不暇的同時,醫療環境和政策沒有和他們站在同一陣線,誰來成為他們的支柱? 疫情下,醫護人員需曝露在高風險的環境。穿上防護衣後,不論再苦,為了守住防疫戰線,護理師仍咬緊牙關面對每天的防疫抗戰。圖為醫護人員面對疑似確診患者時的防護穿著。(圖為示意照,非當事人) 圖/Annie提供
肢體具現人性慾望 《狂熱》演繹純粹自我
藝文
第1740期
肢體具現人性慾望 《狂熱》演繹純粹自我
2020-12-16
【記者陳卓希台北報導】閉眼的兩女一男處在灰暗角落,不斷地扭轉、彎折身軀。策展團隊「地面基地呼叫湯姆少校」與三位表演者共同舉辦實驗劇場《狂熱》,於10至13日在展演空間「窩著fossa」演出,藉由肢體呈現原始慾望,揭露人們匿於世風的狂熱內心。年末人們仍受疫情影響,佩戴口罩導致呼吸受限,表演者之一、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學生陳靜怡說明,疫情使他們聯想至人們向來自我設限。為真實呈現人的內心狀態,表演者將自身私密的經歷融於戲劇,呈現他們對人性的解讀,透過肢體演繹人深藏於心中的「狂熱」。另一表演者陳亭君則希望觀眾能以此連結自身經驗,他說:「只要能注意到生命中一些忘記、忽略的事情就好。」 表演者用各式肢體、行為,呈現人們摸索未知的過程,將內心的狀態具象化。 圖/陳亭君提供演出從自身開始向外探索,表演者在展間各處穿梭的同時,反覆地扭動、撫摸自己的身軀。就在他們摸索未知的空間時,扭蛋殼大量落入展間,表演者如獲新鮮的物件,不停把玩扭蛋殼,甚至放入嘴中啃咬。陳靜怡提到,進入空間的扭蛋殼,象徵闖入日常的事物。而表演者摸索物品的演出方式,臨摹人性原始的慾望和本能,「就像人對未知會好奇,想要尋找答案。」 表演者撿起散落的扭蛋殼啃食,用最原始的方式進行摸索,找出物品的功能。 圖/陳亭君提供展間白牆上投影的計時器默默倒數,表演者發覺後將扭蛋殼置於桌面,將其作為能讓時間暫停的按鈕不斷拍打。「算是一個意識的開端。」陳靜怡形容,人隨成長,對時間或社會限制的感受將更為深刻。樂風驟變,表演者像擺脫束縛般,於霓虹燈閃爍下,肆意展現身體的各種姿態。 牆上的計時器開演即倒數,表演者陳靜怡透露,每場演出開始倒數的時間都不同,因此每場都結束在不同時刻,讓舞台擺脫制式化,並讓觀眾自行賦予寓意。 圖/陳亭君提供接著,表演者將蓮蓬頭裝在掃帚,製成麥克風,並用畚箕作為支架,三人輪流上前獨白。輪到表演者、臺藝大戲劇學系學生陳柏毓時,他靦腆訴說自己喜愛收集杯子。「杯子在講獎盃。」陳柏毓解釋,他高中和大學皆榮獲戲劇獎盃,不覺間開始追求殊榮,反倒遺忘演戲初衷。他後來向觀眾大吼:「為什麼不給我杯子!」演繹他追求名利的狂熱、曾迷失對演戲的熱愛,也藉此了結自己對獎盃的執著。觀眾許秀華說:「演出很貼近『狂熱』這個主題,他們講自己執著的時候,像是在剖析內心,也像在找回純粹的自己。」 表演者陳柏毓在展間中央獨白,訴說至內心最真實的感受時,他激動地拿起「麥克風」大吼,呈現他在對獲獎的狂熱中迷失。 圖/陳亭君提供演出末段,表演者開始一同拆解「麥克風」,將蓮蓬頭取下,讓掃把恢復原本的樣貌。他們掃起散落的紙屑並收納物品,留下空蕩展間。陳靜怡談到,他們仍需將乘載他們情緒的空間回歸原樣,諭示心境歸回平靜。演出結束,牆上的計時依然持續倒數,「就算放下過去的掙扎,人生的狂熱還是會繼續下去。」陳靜怡說道。 表演者將臉緊貼地板,身體不斷地扭動、爬行。陳亭君說明,希望透過直接的身體語言,讓觀眾看見生命原始的本能。 圖/陳亭君提供
疫情久無賽 冰球選手重返中正盃奮戰
體育
第1739期
疫情久無賽 冰球選手重返中正盃奮戰
2020-12-09
【記者吳冠伶台北報導】冰刀疾速劃過冰面,場上濺起陣陣冰雪,選手在衝撞下抓緊空檔射門,得分!109學年度全國中正盃冰球錦標賽5日於台北小巨蛋副館滑冰場舉行,受疫情影響,今年國內外冰球賽事陸續取消。盼了半年多終於得以比賽,所有選手卯足全力為自己的球隊奮戰。公開組決賽由去年奪下公開組冠軍的「波賽頓」對上「台北狙擊手」,兩隊一路激戰到末節卻遲遲無法突破0:0僵局。期間,台北狙擊手多次嘗試射門,但皆被守門員成功擋下。眼看比賽即將結束,波賽頓隊長沈延縉在一片混亂中殺出重圍,將球傳給後衛趙昱通,倒數六秒終於射進關鍵一球,瞬間引發全場暴動。一路苦戰終嘗勝利果實,沈延縉笑著說:「很高興啊!我們去年也是拿下冠軍,所以很高興可以二連霸。」 波賽頓在比賽最後六秒,靠著背號23號趙昱通的一記射門得分,成功以1:0戰勝台北狙擊手。 圖/吳冠伶攝波賽頓在本次中正盃奪冠實屬不易,因新冠肺炎影響,今年冰球界各項比賽接連取消,幸虧台灣疫情控制良好,這場全國最大賽事才得以如期舉行。中華民國冰球協會秘書長黃意中指出,自2月疫情爆發後,包含成年男子、成年女子、U18男子等國際賽事紛紛停辦,協會更因此損失300、400萬的機票費用。隨著疫情日趨嚴重,4月時,國家培訓隊停訓一個月,原先規劃的出國移地訓練以及青年盃更不得不停辦,「當時也是接到很多家長的電話詢問,說很可惜因為疫情賽事取消了,所以我們等疫情穩定了,今年年底的全國賽就是一定要辦。」即便國內賽事陸續恢復,明年的男子U20、女子U18等國際賽依舊取消。陷入漫長的停賽期,也導致選手心態深受打擊。「因為疫情比賽延後,所以感覺大家比較沒有積極在練球。」女子冰球國手、臺北市立大學虢怡廷表示,由於太久沒有參賽,本次上場時的狀態尚未恢復往常水準。同為國家隊、來自文化大學的守門員王鈺祺則坦言,錯失一年參與國際賽的機會,讓他感到更大的競爭壓力,「因為守門就是一個位置,不像球員那邊可以20幾個,可能(其他選手)年齡不到不能選,可是他們明年上來,等於更多人競爭這個位置。」加上他目前身體狀態不錯,卻無法參與國際賽事,心情因而更顯失落。 冰球又稱冰上曲棍球,主要盛行於北美及部分歐陸地區,近年來有許多台灣人投入此項運動。 圖/吳冠伶攝為降低新冠肺炎傳染風險,小巨蛋滑冰場曾於3月25日起停止一般民眾進場,直到6月1號才重新對外開放,但規定民眾滑冰時須全程配戴口罩。而此次中正盃為了配合12月1日啟動的秋冬防疫專案,主辦方設置出入口管制措施,並要求觀賽民眾一律戴上口罩。「因為家長跟球團也悶了很久,好不容易有一個比賽可以看。」黃意中表示,協會在賽前已事先提供選手家長防疫相關資訊,希望大家進場館都能遵守規範,安心看比賽。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12月1日啟動中心秋冬防疫專案,將室內溜冰場列為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因此除了在場上比賽的冰球選手,觀賽民眾皆須實名制登記並配戴口罩方能入場。 圖/吳冠伶攝 冰球比賽速度飛快,為了搶球造成的肢體衝撞也是比賽看點之一,然而選手也須適度克制力道避免被判罰。 圖/吳冠伶攝
疫情下的分離困境 跨國同婚問題仍待解
校園
影音
第1738期
疫情下的分離困境 跨國同婚問題仍待解
2020-12-03
▲請點擊圖片觀看完整報導。【記者石學儒、鍾晨沅綜合採訪報導】象徵LGBT族群的彩虹旗在活動會場迎風飄揚,由高雄同志遊行聯盟舉辦的高雄同志大遊行,今年來到第11屆。由此得以窺見,台灣對同婚議題的重視已有一段時日。自《司法院釋字第748號解釋施行法》公布至今已滿一年半,然而,雖該法使我國同性伴侶可以合法結婚,卻無法保障部分跨國同志情侶結婚的權利。根據《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第46條規定,跨國結婚必須符合雙方國家法律。因此,若我國同性伴侶的國家尚未通過同婚法案,兩人則無法在台結婚。此外,新冠肺炎盛行下,許多跨國同志情侶因無法結婚獲得居留權,而被迫分隔兩地。疫情的出現,無疑是對跨國同志情侶想婚不得的處境雪上加霜。不僅合法結婚成為難題,若跨國同志伴侶想要共同生活,還需面臨簽證時效與居留權的問題。部分情侶因領有工作或學生等簽證,可以暫時留在台灣。不過,對原先透過申請旅遊簽證往來兩地,或其他簽證即將到期的情侶而言,疫情使各國出入境門檻變高,過去依靠短期簽證會面的方式,也就不再可行。除此之外,依照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月初剛上路的「秋冬防疫專案」,若在台人士遭遇死亡或重病等緊急狀況,其二等親內親屬,可於返台並隔離後,申請政府防疫補償。然而,因跨國同志情侶無法擁有合法伴侶身分,即便因探病或奔喪緊急返台,他們不僅需負擔額外罰鍰1萬至15萬元不等,更無法申請一日1000元的防疫補償金,權益嚴重受損。疫情延燒下,跨國同志情侶對婚姻合法化的需求逐漸升溫。上周司法院民事廳長李國增也給出正面回應,表示近日已提出草案,並轉交相關行政單位討論,初步方向將會開放跨國同婚。儘管政府的回應為跨國同婚帶來曙光,行政機關配套措施的訂定,仍是大眾關注的焦點。疫情之下,這些無法結婚的跨國同志伴侶,不僅難以見面,連入境都顯得困難。由此可見,台灣跨國同婚相關法規的修改迫在眉睫,民眾期盼政府與行政機關能加快腳步,促成跨國同志婚姻合法,讓在異國相愛的兩人,得以享受平等的權利。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