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遠端遙控車廂散熱 勤益科大盼技術多元應用
新知
第1818期
遠端遙控車廂散熱 勤益科大盼技術多元應用
2025-11-14
【記者陳筱雯報導】全球暖化,導致夏天時間拉長、溫度飆升,除了中暑,高溫對汽車其實也會產生影響。國立勤益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教授李國義團隊發明出一套裝置,可以利用手機遠端遙控汽車,啟動汽車引擎、冷氣系統、壓力差導氣扇與車窗控制,讓汽車溫度在90秒到三分鐘內將車廂溫度從71°C迅速降至26°C,有效排出悶熱毒氣,並於3日獲得德國紐倫堡國際發明展金牌。 在氣候變遷的影響下,天氣炎熱的時間越來越長,車輛因由鋼板組成,吸熱速度快,加上密閉空間使車內空氣無法流通,就會讓車內溫度不斷攀升。當車內溫度升至60°C以上時,汽車內的橡膠、塑膠、皮革等會揮發出甲醛、甲苯等有毒物質,李國義解釋車內高溫對人體的危害,「如果駕駛一進到車廂裡面,沒有把裡面的毒氣流動到車廂外面,就會傷害到人的肺部健康。」原先讓車溫下降的設計多是運用抽氣或噴灑酒精,但若曝曬時間延長至一到兩小時,傳統方式便難以讓熱氣散出,因此團隊設計出操作簡單的手機軟體,可遙控車內的感應裝置搖下車窗並啟用導氣扇,利用壓力差把車內熱空氣排出,之後再利用冷氣讓溫度快速下降。 團隊一開始想將感應裝置設於汽車遙控器上,但考慮到距離的限制,才決定將之裝設在汽車本體上,李國義說明此裝置搭配晶片及Wi-Fi,讓訊號可以穩定的傳送,無視車主與車輛間的距離啟動裝置,團隊在德國參展時也實地演示,使用手機遠端遙控位於1萬公里外的汽車,並成功發動引擎。然而在無人的情況下打開車窗,容易有物品遭竊的風險,李國義說:「這個有防盜功能,如果他感應到外面有人要伸進車窗,它就會立即斷電,並讓警報響起及拍攝入侵者的照片傳回給車主。」 在實驗過程中,啟動汽油車引擎是一大難題,首先與電動車不同,汽油車通常並未有配置電腦,因此勢必要另植晶片,再者啟動汽油引擎需要平均20安培以上的大電流,但遙控器通常只能控制在30毫安培以下的電器,兩者之間有著高達600多倍的落差,李國義說:「我們當初發展的時候,也有一段時間沒有辦法讓他啟動,因為需要的電流實在太大。」最後經過不斷的試驗,透過增設降壓裝置降低啟動電流的需求,才成功解決問題。團隊在抉擇導氣扇類型時也遇到了困難,國立勤益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所碩士阮柏翰表示,一開始的發想是利用隧道裡的軸流風扇,將前座的冷氣強制抽送至後座,然而這項設備體積過大,無法裝設在車內,待其同學去到專賣電子產品的街道,意外看到體積較小的軸流風扇,才帶回測試並成功裝設。 李國義表示,目前這項裝置已安裝在德系、日系汽車上並成功運作,團隊也開始聯繫車廠,期望讓技術落地,同時計畫在中古車市場推出改裝服務,讓舊車也可以安裝此裝置。然而,國立高雄科技大學車輛工程系助理教授林克衛說:「透過通訊方式啟動車輛是否有安全疑慮,是必須考量的改進方向。」此次遠距離遙控技術,將控制物品的範圍擴展至非電動化的物品,李國義説:「不只可以用在汽車上,像是工業產房的控制、消防滅火、發展國防武器,都可以運用這一套系統。」團隊也期望這套技術可以有更多面的發展。
北科大玄奘合辦《百年新釀》 工作坊創廢棄玻璃新生
生活
第1817期
北科大玄奘合辦《百年新釀》 工作坊創廢棄玻璃新生
2025-11-07
【記者丘羨陶台北報導】國立臺北科技大學1日於校史館舉辦《百年新釀》手作工作坊,由北科大文化事業發展系和玄奘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系(簡稱視傳系)學生共同策劃,帶領民眾利用回收玻璃製作飾品等不同器物,傳達永續再生的理念。 《百年新釀》適逢北科大建校114週年校慶,以展覽與工作坊致敬建國啤酒廠撥出部分用地作為校區。策劃團隊以釀酒產業常生的廢棄玻璃瓶為發想,盼重新打造海玻璃與回收啤酒瓶。為收集所需材料,負責學生在基隆海岸撿拾經海浪和沙石打磨後的廢棄玻璃碎片,並指導民眾發揮創意,將不同粗細的鋁線纏繞於海玻璃上,形成玫瑰等不同圖案,製作出獨一無二的環保飾品,同時喚起民眾對海洋中存在大量玻璃污染的關注。「我一個下午就能夠撿到這麽多,你就可以知道這個玻璃對於大自然的傷害。」北科大文化事業發展系學生黃珮翊補充說明道。 同時,團隊也看出廢棄啤酒瓶的可塑性,並帶領民眾切割被回收的酒瓶,將其轉化為可再利用的容器。由學生們引導如何利用切割器在玻璃瓶上劃出一道圓型刻痕,接著使用打火機集中燃燒,最後放至水中降溫,輕輕搖晃並等待玻璃整齊斷開。由於橫向斷裂的瓶口仍十分尖銳,因此需經過打磨後才能結合漂流木製成花瓶或蠟燭杯等生活用品。玄奘視傳系學生張皓翔表示,在籌備過程中,為確保民眾能夠安全體驗,他與夥伴認真檢視、規劃活動細節,並將負責同學與參加者的比例控制在接近一比一。參與者賴謙兒認為,活動能夠為民眾提供更多轉廢為寶的靈感。 本次工作坊為兩校首次跨領域合作,團隊善用本科系的特點與專長分工,相互補足學習。「北科大文化事業發展系的同學是文史資料研究專業,而我們(玄奘視傳系)比較擅長的是動手做的能力。」張皓翔說明道。在參與籌備、學習玻璃瓶切割技術的期間,學生們也體會到製作過程的難度與艱辛,北科大學生廖翊婷說:「實際做遇到滿多問題的,但在現場看到大家有做出成品覺得很有成就感。」回顧策展經歷,廖翊婷表示,自己因此對於未來有更清晰的職業規劃。 建國啤酒廠部分用地改建成北科大校區,為本就富有歷史價值的啤酒廠增添人才培育的意義,「它會從原本的啤酒釀造,轉化成人才釀造的場域。」北科大文化事業發展系副教授張怡敏說道。他希望透過師生的努力,將建國啤酒廠的文化注入年輕一代的視野和思維,同時融合循環再生的理念,「透過台啤、海玻璃來回顧我們到底還可以為地球做什麽事情,怎麽樣讓廢棄物重生。」擔任指導老師的玄奘時尚設計學系專任教師徐美慧説道。
嘉大、萬能科大奪冠卡巴迪 選手盼協會完善資源
體育
第1817期
嘉大、萬能科大奪冠卡巴迪 選手盼協會完善資源
2025-11-07
【記者孟祥宇新竹報導】選手屏住呼吸,衝入敵陣,一聲低吼間伸手觸碰對手,隨即閃身撤退。中華民國大專校院114學年度卡巴迪運動錦標賽於10月31日至11月2日在玄奘大學登場,大學參賽隊伍共四隊,分別為國立嘉義大學、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玄奘大學及萬能科技大學。大專男子組由嘉大奪冠,大專女子組則由萬能科大拿下。 卡巴迪比賽分為上下兩場,每隊派出七人,並輪流作為進攻與防守方。進攻者衝入對方陣地觸碰防守者後返回己方區域,方能得分。若返回中線前遭防守方攔截,則防守方得分,十分講究選手的敏捷度與團隊默契。 嘉大男子卡巴迪隊長施雋韋分享因高三才接觸到卡巴迪,經驗相對較少,「遇到大型的比賽,自己會有點怯場。」對於順利奪冠,施雋韋透露自身最印象深刻的部分,「我們賽前有討論戰術,很喜歡一起做到討論內容的感覺。」並分享隊上平常的練習方式,體能、重訓及墊上技術交替訓練,除了專長訓練,也會安排課前課後排練,為未來挑戰2026年2月的亞洲運動會選拔做準備。 另外,高師大女子卡巴迪隊長賴品璇分享,許多隊員才剛加入一個月便迎接比賽,「他們要在短時間內吸收大量訓練內容,但他們能把訓練時的東西消化得很不錯。」對於剛成軍沒多久,賴品璇相當重視團隊精神,「一定要足夠信任你的隊友,因為我們是團體運動,所以不能自己好就好。」 針對卡巴迪參與人數,中華民國卡巴迪運動協會理事王子仁說明卡巴迪非全大運必辦項目,且在台推行時間短、知名度低,導致隊伍數量寥寥無幾,早期全台的國立大學僅臺北市立大學積極推展卡巴迪,「但近年陸續有嘉大、高師大投入,對我們來說是很大的助力。」除了參與人數少,練習場所缺失也是問題之一。賴品璇指出,平常練習沒有專用場地,若遇到其他校隊訓練就無法使用,「希望學校可以安排一個教室讓我們練習。」與高師大面臨相同困境的嘉大也存在類似問題,施雋韋說:「現在練習都是用體操的墊子,器材都是共用的,我希望我們會有專屬的訓練場地。」 在推廣方面,萬能科大教練黃日宏指出,現行校園體育課仍以球類運動為大宗,「當沒有人願意支持這些小項目的時候,我們就得自己來做,招生、推廣都要親力親為。」王子仁坦言,目前大專院校的師資仍相當薄弱,他認為亞運培訓隊的老將應投入教學與推廣,傳承經驗與技術,同時也建議全國協會應加強資源分配,並建立更完善、公開的選拔制度,讓各縣市選手都有公平競爭的機會。
朱冠丞以多媒材翻轉生態角色 領觀眾正視植物權利
藝文
第1814期
朱冠丞以多媒材翻轉生態角色 領觀眾正視植物權利
2025-10-02
【記者陳少凡報導】今年畢業於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系碩士的朱冠丞,以作品展《A Plant’s Dignity》榮獲2025桃園設計獎視覺與商業設計類新銳設計師組金獎。作品共有四大展區,涵蓋2D畫作、互動裝置、3D動畫與真實影像,將他對植物權的理解與想法投射到觀眾眼前。 「我覺得創作很大的層面是源於生活。」朱冠丞表示,他熱愛山林,經常觀察其中的昆蟲與植物,也因此注意到自然環境裡被忽視甚至遭不當對待的生命。在第一展區,他繪製了數十種的植物圖像,並在圖片背後寫下該植物的意義與用途,藉此探討植物存在的本位意義。朱冠丞的指導教授李根在說:「朱冠丞的創作歷程始終圍繞著動植物議題。」他補充,現代多是以人本為核心的設計,但其實人在萬千生物裡並非唯一主體。李根在接著說:「當設計開始轉向非人類的角度時,我們自然會去關注人以外的生命,朱冠丞的作品正好呈現了這樣的關注與思考。」 在第二展區中,朱冠丞運用感壓技術,並準備各36種花與葉、莖以及盆栽的圖案,讓觀眾自行搭配生成新的植物影像。當觀眾觸摸連接感測裝置的植物時,壓力感測裝置隨即啟動,「我們只要去碰觸植物,例如摸葉子,它就會長出新的葉子;摸花,就會開出新的花。」朱冠丞補充,觀眾可以透過按壓植物的方式,讓它在螢幕上即時呈現。然而,他表示,在追求美觀的過程中,觸摸也象徵著不斷按壓、踐踏植物本身,「當人類彰顯自身主體性時,往往忽視並壓抑了植物的內在價值。」 「如果人類持續不道德地對待植物,未來會發生什麼?」延續這個疑問,朱冠丞與研究所同學董恆瑞合作,以 3D 動畫構築一個植物進化後反過來統治人類的世界。在這個想像裡,人類的骨骼被吸收成植物的根基,毛髮則延伸為枝葉的載體。朱冠丞在動畫中使骨架生出異樣的植株,毛髮間竄出無數枝枒。觀眾包小姐(化名)表示,雖然3D動畫很唯美,但當想到畫面中提供植物養分的是人類肉體時,會產生一種複雜的情緒。朱冠丞說:「人們常認為萬物存在是為了服務人類,但卻沒有人想說我們人類也可以為別的物種提供幫助。」 此外,朱冠丞收集日常中遭人類不當對待的植物殘骸,並放至展場展出,「例如山林裡被砍伐、踩踏、燒毀的枝葉,或是即將被淘汰的花草。」搭配他在烏來或海外採集時所拍攝的影像,形成了懸掛的畫卷與枯萎的花。朱冠丞提醒道:「這些對植物的傷害不是沒有發生,只是我們很少關心。」他表示,原本他曾考慮將植物殘骸及攝影作品放在展覽開端,但最後選擇將其置於最終區,「我希望觀眾在經歷虛構與未來的想像後,再次回到眼前的真實,直面人類對自然的踐踏。」
華科大公示跨性別學生個資 知情權與隱私掀論戰
國際
第1804期
華科大公示跨性別學生個資 知情權與隱私掀論戰
2024-12-20
【記者黃伊晨報導】中國社群軟體微博近日多則貼文指出,大學生更換性別後的個人資訊遭校方公示,事件在各大社群平台展開論戰。該篇貼文指出武漢市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護理學院一名王姓同學(以下簡稱王同學)日前完成性別重置手術,向學校申請更換性別由男變女。校方自5日起,將王同學的個人資訊,包括姓名、系級、學號、身分證字號等,張貼於校園內,公示時間長達五天。王同學個人隱私和該校其他同學的知情權之間的衝突引發廣泛討論。支持校方公示的網友在微博留言表示,該校其他女同學有權利知道同學更換性別的相關資訊,避免後續更換宿舍時造成誤會。此外,他們也主張,校方將個人資訊公佈出來能避免跨性別同學騷擾女學生。反對者則認為,更換性別是個人選擇,不需要公示給全校師生,且將身分證號等資訊都張貼出來已嚴重侵犯學生隱私,希望校方儘速撤除公示。 根據中央社相關報導,護理學院辦公室相關負責人回應公示確實存在,且是依程序辦理,但未對身分證字號等敏感訊息的處理方式作進一步說明。該校學生小菜(化名)表示不認同學校的回應。「若真是依程序辦理,學校所有信息(訊息)變更都需要公示嗎?」小菜說道,他表達反對學校對跨性別學生的差別待遇,希望學校一視同仁的對待每個學生。 小菜認為,更換性別的程序不需要經過公示,只需由相關訊息管理部門掌握即可。他強調,身分證字號等敏感個人訊息更不應公開,以免侵害學生隱私。華中科技大學的學生Ikun(化名)同樣認為,更換性別不應公示,更改學校系統中的資訊屬於個人自由,自己知情同意並告知學校即可,不需要張貼在校園中。微博上的部分網路輿論指出,剛更換性別的王同學在使用廁所或宿舍時,可能對他人造成不便,他們也質疑,校方並沒有調查校內女同學能否接受與王同學同住宿舍。Ikun同樣表達他的疑慮,擔心未來有人惡意利用性別更換後的訊息差進行不當行為,因此他希望學校設立相應的規範措施。「雖然我覺得這種事情如果要靠法律和規章的話還是蠻難解決的,但學校還是需要一定的懲罰機制防範更換性別學生可能的惡意行徑。」Ikun指出。 非二元性別的中國大學生247(化名)則表示,他支持學校的公示行為,認為其他在校學生有權知曉同學更換性別的現況。然而他也指出,以張貼紙本公告的方式通知全校學生,可能會讓王同學感到不適。247指出,未來在遇到類似情況,應避免這麼長時間的公示期,或可以簡單在班級群組中通知即可。甚至可以用開班會的方式進行,由老師帶動全班同學參與討論,以促進對不同性別群體的理解和尊重,避免校園充斥歧視的目光。他也期許學校用正確的言語和尊重的眼光,處理中國剛開始發展的多元性別議題。
高科大首辦原民音樂會 樂舞展演凝聚文化認同
生活
第1803期
高科大首辦原民音樂會 樂舞展演凝聚文化認同
2024-12-13
【記者周依恩高雄報導】嘹亮的吟唱聲穿透黑夜,伴隨著族人的歌聲與步伐,迴盪在每一位觀眾心中。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於6日舉辦「Mqwas唱出你的心——草地音樂會」,由高科大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以下稱原資中心)主辦,並由原住民傳承文化社(以下稱原傳社)廣邀南部地區大專院校原住民青年共襄盛舉。草地音樂會為原民月系列活動的壓軸,緊扣原民月「泰,想找回你的inlungan(註)」主題,希望透過樂舞文化交流,凝聚原住民青年的文化認同,也增進學生對族群文化的認識。 註:泰雅族語inlungan有「心」的意思,也可以代表一個人的個性特質、情緒、思維等心靈活動。 草地音樂會邀請南部各校原住民青年,一同穿上族服,輪流以舞蹈、古調吟唱、口簧琴、自創曲等不同形式,演繹泰雅族、卑南族等族群代代傳唱的部落歌謠,展現族群過去生活的歷史記憶。應邀參與並呈現卑南族傳統歌謠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SAPUY撒布依青年會長沙煥庭表示,傳統歌謠的展演不只是在舞台上,這些部落歌舞可能來自童謠,或出現在工作、聚會及婚禮等時刻,體現了部落生活樣貌,並把人帶進傳統生活之中。 原傳社在草地音樂會中帶來六首傳統歌謠演出,為此他們邀請傳源文化藝術團講師,指導泰雅族傳統樂舞的唱法與走位,藉由深入理解歌謠所傳達的文化意涵,舞出泰雅族部落長老會議、家庭婦女等生活意象。畢業於高科大會計資訊系,過去曾為原傳社幹部的黃家榮感動地分享,參與演出的團員中僅有兩位是泰雅族,多數人都是從頭學起。「文化的種子已經扎根在他們心中。」他說道。他認為,文化是一種知識,他樂見不同族群的學生突破身份限制、一同付出心力學習泰雅族傳統。原傳社公關游琇如回憶起學習歌謠的過程,他認為即使自己沒有原住民的身份背景,但大家齊聲開口合唱時,總會使他感到歸屬。「原住民的歌謠與舞蹈是很有感染力的。」他說道。身為漢族的他看見文化傳承的重要性,因此樂於結交原住民族朋友並深入認識不同部落文化,「每一族的語言、服飾、傳統等,都是台灣重要本土文化,應該被保留下來。」他說道。 高科大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專任助理余柔昀解釋,inlungan有「心」的意思,而泰雅(atayal)具有「真正完整的人」之意。原民月推出系列課程活動,從建築工藝、紋面、飲食、文學等多樣的文化面向,希望建構學生的族群認同。「希望學生可以藉由做中學,慢慢找回原先破碎或需要被修補的心。」他說道。原傳社長Simoy Aniw感慨說道:「其實原住民中,有人不承認自己的血統,而有人想要找到自己的根,卻不知從何找起。」他指出,現在很多原住民並沒有在部落的生活經驗,因此對於自身的原住民身份感到迷茫。在都市長大的高科大文化創意產業系學生Ciwas Suyang認為,自己和部落長大的原民學生間總有些隔閡,「我不像他們,他們真的很『原』。」他說道。在原民月的課程中,他看見了原住民多元共融與正向的精神,激勵他踏上追尋自身文化根基的旅途。 除了幫助原住民學生追溯自身的傳統部落文化,原民月系列活動也希望促進非原住民對原住民族群的理解。Simoy Aniw指出,現今社會普遍還是存在許多對原住民的歧視及貶低,有時連原住民都會互相歧視。「不求大家馬上改變刻板印象,但求大家尊重我們。」他說道。游琇如也坦言,雖然政府有在推廣原住民傳統文化,真正投入並了解部落生活的非原住民仍不多。他期望未來每年都有公開舉辦的原住民樂舞展演,讓學生得以藉音樂與舞蹈交流,親身感受原住民文化的深刻精神,並理解儘管原住民是少數,卻真切地與大家共同在校園裡生活、交織出台灣豐富的文化內涵。
北科大首創便攜式AED 望提高心臟驟停患者存活率
新知
第1803期
北科大首創便攜式AED 望提高心臟驟停患者存活率
焦點
2024-12-13
【記者黃詠欣報導】2018年全球復甦聯盟會議內容指出,每經過1分鐘,在醫院外發生心臟驟停的患者存活率會降低10%,但救護車平均需4到5分鐘抵達現場。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創新設計碩士班學生林宥萱、林育丞、洪洧鵬和徐譯璟認為這段等待時間不應浪費,需要患者身邊的人與AED即時介入。因此團隊開發「心電心」,首創便攜式AED、連動手機使用者的介面,榮獲2024年美國繆思設計獎金獎和法國DNA巴黎設計獎優勝。 台灣AED設置密度位居世界第二,但實際使用率卻不到3%,林宥萱表示民眾可能不知道AED的位置或不敢使用它,導致救援反應時間過長,又因事發地點與救護車、醫院的距離皆不可預測,民眾常有空等救護車的窘境。針對目前市面上AED,林育丞說:「普通AED其實蠻大的,等於半個後背包左右。」且操作步驟以四宮格顯示,使用者在緊急狀況下要一次接收四個資訊,增加使用難度。 團隊設計的AED較輕巧,尺寸僅為100x100x35毫米,可掛在公共空間、放在汽機車後座,也能隨身攜帶。此外,螢幕畫面會隨步驟切換圖示,確保使用者每一步都有做到位,才會顯示下一步,不用擔心對患者造成二次傷害。林宥萱表示,團隊也重新設計並簡化AED的外觀、介面,讓使用者更直覺地操作它。 心電心為軟硬體結合的系統,其使用者介面內建於iPhone的SOS緊急服務中,團隊希望有便攜式AED或CPR證照等醫療技能者能註冊成為救援人員。其運作模式是,當附近有人倒下,目擊者可透過緊急服務電話右下角的AED圖示啟動救援,系統會自動通報119並依附近救助者的技能傳送個人化通知,例如:民眾若在系統上註冊有便攜式AED,手機就會跳出目前需要支援AED的訊息。救助者確認要協助後,介面會顯示地圖畫面並可導航至患者位置,洪洧鵬補充道:「系統會判定前往去救助的那些人一定會在黃金救援時間內抵達。」 心電心能在最短時間將救助者及AED帶往被救者,提升危急時刻的救援效率。團隊未來想改變AED的使用情境,期許能普及此裝置,洪洧鵬說:「我們可以做到讓每一個攜帶AED的人或車子都變成行動救護站。」被診斷出左心室肥大、有基本救命術合格證書的國立政治大學經濟學系學生吳嘉育認為,團隊改善和簡化AED的使用介面,能讓民眾更安心地去操作AED。但人們時常將手機放在口袋,容易誤觸SOS,若團隊能設計一個App並延續原先的流程會更好。
青銀同場比拚地壺球 臺體耐心佈陣奪雙冠
體育
第1802期
青銀同場比拚地壺球 臺體耐心佈陣奪雙冠
2024-12-06
【記者林宜婷台中報導】屏氣凝神,果斷出手,將壺球推至目標。第八屆理事長盃全國地壺球錦標賽於11月30日舉辦,不同於往年都在北部,本屆賽事首次移師至臺中市南屯國民運動中心。來自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的臺體大隊榮獲大專組及公開組第一名;來自香港的香港A隊則拿下公開組第二名的榮譽。 地壺球為香港原創的運動項目,一場比賽共比六局(註一),每局雙方交換攻防,一隊有三位選手、六個地壺球,每位選手可分得兩個地壺球,輪流發球比賽。各隊需將地壺球推至有效得分區(註二),最終位置較對方更接近得分區中心點,即可得分。 註一:雙方平手加賽一局,再平手則以一球定勝負。 註二:又稱作營壘(house)。 在大專組決賽中,臺體大隊與來自台北海洋科技大學的臺北海大A隊競爭激烈,臺體大隊在首局拿下一分後,卻節節敗退,在第六局力挽頹勢,以3:3平手加賽一局。最後,臺體大隊挺住壓力,以4:3取得優勝。臺體大隊也在公開組決賽,以加賽局的一分之差,打敗香港A隊。 談到對地壺球的接觸與看法,來自臺體,專長為曲棍球的陳擇表示,會接觸地壺球的選手多半都不是專項專長,因為學校開設的課程,進而認識入手門檻低的地壺球,「它是個蠻新的運動,大家都覺得不難上手也有興趣,在地板鋪上專用墊就可以打了。」曾被選為地壺球國手,來自臺體且專長為劍道的楊廷寬則說道:「雖然這運動看起來簡單,但也是需要體力與智力,鬥智鬥勇的項目。」他說明,比賽會需要靈活的思考及具穩定性的準度,才能應對場地影響及場上的佈局。 遠赴而來的香港A隊員梁小英針對這次的比賽,她認為,身為61歲的長者還能夠與臺灣大學生一同比賽,感到非常高興,「臺灣大學生在力度控制與反應上比較好,學習能力也快。」梁小英也分享,雖然香港地壺球的發展較為成熟,不過透過這次交流,也看好臺灣地壺球的未來推廣,「期望下次還能再來臺灣比賽!」 提及地壺球的發展,臺北海大A隊教練,北海科大健康促進與銀髮保健系助理教授尤欽弘說:「可以在適應體育(註三)進行推廣。」他解釋,雖然地壺球在大專院校較少以社團、校隊進行,不過藉由地壺球易上手的特性,現今常與休閒運動及高齡照護相關科系結合課程,推動在年輕與長青族群之中的接觸。尤欽弘也認為可以規劃教育課程,帶動適應體育的發展。 註三:適合所有人的運動,常推動於身心障礙者、病弱或高齡者,但不僅限上述族群。 目前地壺球仍非大眾熟知的運動項目,此次賽事主辦方,臺體休閒運動學系副教授蔡明昌強調,會將地壺球推廣著重在舉辦賽事,同時也會以社區活動、大學課程與巡迴體驗,以及建立國中小社團進行地壺球發展,「期盼能夠讓大家更認識地壺球。」
北科大創海上警戒系統 自動劃設安全範圍減意外
新知
第1801期
北科大創海上警戒系統 自動劃設安全範圍減意外
2024-11-28
【記者李香霆報導】看不見的離岸流,也會使安全海域內發生意外。為了解決傳統浮球警戒線無法因應海況移動的缺點,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的林昀竺、陳宣貽提出「SeaShield海上警戒系統」,重新設計海水浴場的安全警戒設施,並在今年獲得太陽光電創新應用產品設計競賽創新應用優勝獎第一名、內政部消防署第一屆鳳凰盃消防創新設計獎金獎,以及幸福科技創新創業競賽佳作等多項殊榮。 「現有浮球不會依據海況移動,圍起來的安全區應該是要可以放心遊玩的,但圍住的安全區卻不一定安全。」陳宣貽說道。傳統浮球的設計簡單、功能單一,在海水浴場中僅用來標示一定的安全範圍,但在此範圍內也可能出現離岸流,若海流將遊客捲走時,串連浮球的繩索不幸纏繞身體,也容易導致意外發生。 團隊因此設計出一款多功能並結合AI監測的海域警戒設備,當下方的渦輪搭載水流感測器偵測到浪潮變化異常,設備會自動位移,將民眾限縮在一定的安全範圍中。傳統上連結浮球的繩索則由綠色雷射光取代,以光線劃出安全範圍,讓救生員在夜晚光源不足下仍能即時救援,同時解決纏繞意外發生。 此產品自動位移的功能還能作為緊急狀況的救災利器。團隊將設備設計成游泳圈的外型,若民眾溺水且救生員無法在第一時間趕至現場搶救,便能透過APP操控單一警戒設備,讓其移動至民眾身旁,供其趴臥或扶持,林昀竺說明:「經過實測後確保產品作為暫時救生工具的話,浮力足夠支撐一個人在上面。」 現職國立政治大學游泳館的救生員葉一龍以自己在開放式海域執行業務的經驗表示,鑑於我國救生員人力不足,SeaShield可應用於輔助救災,不過他補充道:「就連我們救生員下去圍住安全區,都會有遊客想要穿過我們,要如何處理遊客不受規範,或是因好奇而破壞產品都需要解決。」他認為除了創新的設備外,還需要提升公眾的安全意識並確保其遵守規範。 有別於傳統浮球,「SeaShield海上警戒系統」的動能源自內建的太陽能板與潮汐發電設備,使用綠色能源降低對環境的危害。面對產品與傳統浮球間的成本落差,團隊希望未來在開發上能夠以規格相近的市面現有零件組裝設備,減少龐大開模支出。
僑光科大研發支持帶 助勞工減輕上肢搬運負擔
新知
第1800期
僑光科大研發支持帶 助勞工減輕上肢搬運負擔
2024-11-22
【記者何依庭報導】在搬運重物時手部會呈固定姿勢,長久下來易造成肌肉骨骼傷害風險。僑光科技大學團隊張意昀、賴彥瑾、蔡智翔以作品「支持帶輔助被動式搬運外骨骼」,設計可固定長度的支持帶分散上肢重量,榮獲2024第十八屆波蘭國際發明展金牌獎。 張意昀說:「我們觀察到勞力工作者在搬運過程中,手部常會拿著重物,並維持固定姿勢承重一段時間。」團隊希望利用支持帶將物品重量轉移到背部和下肢,減少手腕和手臂的負擔。對於需要長時間固定姿勢搬運的工作者,提供有效的外部支持,降低職業傷害。 支持帶輔助被動式搬運外骨骼共有兩個連接點,一邊連接手腕,另一邊連接背板。支持帶透過腕部將手肘所受的力傳遞到背板,而背板的力量再傳遞到下肢,達到分散負荷的目的。搬運重物時因上肢長時間承受重量,造成肌肉骨骼的傷害,故他們透過限制支持帶的拉伸彈性範圍,使手肘的動作正好被限縮在90度,無法過度彎曲,以達到重量傳遞的效果,降低手部承重疲勞。 張意昀說明目前支持帶輔助被動式搬運外骨骼尚在設計階段,以3D列印方式製作模型,「未來我們會使用鋁合金或碳纖維打造。」他們考量到勞工對價格便宜的需求,表示將會以模組化生產幾款固定尺寸的外骨骼,以利市場普及。並且團隊預計將針對不同勞力工作需求,設計符合左右手動作的手臂式外骨骼。 科技廠技術員林小姐(化名)表示自己曾因為不當姿勢搬運重物半年導致肩膀肌肉受傷,搬運重物若沒有正確施力方式,很容易造成肌肉骨骼傷害。鋼鐵公司現場主管何先生(化名)則指出這款產品的支持帶以手掌虎口作為受力支點,他認為長期使用仍會造成手部疲勞與受傷,應改成覆蓋手掌式的支持帶更佳。此外他也提到重物搬運最容易受傷的地方是腰部,這款產品若希望改善勞工的職業傷害,可以考慮將支持帶延伸包覆到臀部與腿部,使重量轉移時不需透過腰部發力。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