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體育
【社論】運動員的「振奮」該被限制嗎? 以黑豹旗冠軍戰全壘打看棒球場「潛規則」
2024-11-22
生活
夜拆天橋引眾怒 北市府主張改善交通安全
焦點
2024-11-22
校園
命名甄選日程延誤 南大更動流程引質疑
2024-11-22
新知
微型偵測分析患者生理數據 AI照護助居家善終
2024-11-22
校園
學生鑽漏洞未戴安全帽 中正嚴格取締成效有限
2024-11-22
新知
嘉大研發大豆飼料 成馬糞海膽復育新解方
2024-11-22
新知
農業廢棄物再利用 化身吸附劑淨化重金屬汙水
2024-11-22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800期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影音
第1795期
《超智域》登場 勾勒與AI共生的未來
2024-10-04
【記者李香霆、林偌甯、林芷彤桃園採訪報導】無人機在夜空自由翱翔,排列各種桃園代表圖樣,展現科技與人文攜手的美好光景。 2024桃園科技藝術節以「超智域:一場人與AI的競賽」為主題,運用沈浸式AR互動與生成式AI技術,引領民眾思考人與AI的關係。策展人羅禾淋說:「今年的主題其實是呼應,我們這陣子人工智慧興盛的這個年代。」他近一步說明,展覽要讓大眾思考人類不能只等人工智慧變得極度聰明的時候,才去思考人跟AI的關係。 藝術家潘保源的作品《換個姿勢》,在居家空間中放置自動化的躺椅、鍵盤等傢俱,模擬沒有身體的AI雖然可以進行人類的日常活動,卻無法用「身體」感受世界,展現AI對人類來說依舊是本質上的「他者」。潘保源表示,AI與人類在根本上的不同是沒有身體 ,如果我們跟不同宗教文化都會有理解上的困難,那何況說到我們人跟AI這種完全不一樣的存在。 作品《語意》由三部影像組成,左側螢幕中的舞者擺動身體,將動作的訊息編碼傳遞給右側的機器人,AI機器人則藉此模仿人類的一舉一動。中央的螢幕則紀錄著人與AI的親密對話。《語意》傳達如果人類過度依賴AI,可能面臨失去自主性的風險。藝術家黃姿婷希望藉此讓大家思考,AI技術對於人類的生活和存在方式會有什麼影響?在人類與AI越來越模糊的邊界之中,如何找尋出自我跟技術的平衡。 在科技快速發展下,AI不僅作為工具使用,也讓人們開始反思,人類獨有的思考與創造力是否不再特別。觀展民眾蘇逸安認為,網路世代充斥難以分辨虛實的資訊,已難以界定真假之分。當AI的共情能力逐漸趨近人類,人也逐漸滿足於AI的完美,那麼人類還剩下哪些競爭力?潘保源說道:「當AI變成一個邏輯運算跟處理速度都比我們還要強,但又同時可以模擬出和我們一樣的情緒,或者說我們跟他討論東西的時候,你發現他給你的反饋比你的同儕還要好,我可能沒辦法接受人類在這上面的瑕疵。」 展覽中的各類藝術作品,呈現AI在創造上的無限可能。在科技迅速發展的時代下,人們需要思考與AI間的連結與差異,才能探索與人工智慧和平共生的未來。
藝文
第1738期
持續撞裂螢幕的球 「失重計畫」影射科技暴力
2020-12-02
【記者蕭淳云綜合報導】「咚!」的一聲,藍灰色的球落下,撞擊下方佈滿裂痕的螢幕,頓時電漿四散。國立清華大學跨院國際碩士學位學程科技藝術組學生田子平創作新媒體藝術作品〈失重計畫〉,參展新竹市政府主辦的展覽《城市轉藝器》,於11月20日起在新竹241藝術空間展出。作品聚焦新竹「科技」城市形象,探討現代反覆的機械行為與龐雜資訊潛移默化地麻痺人類感官。 創作者田子平運用色彩,以宇宙中的星際形象,讓觀者以童趣的角度思考科技暴力。 圖/田子平提供規律的咚咚聲響起,如石子墜入水井,又深又沉重。〈失重計畫〉由三面液晶螢幕與六顆彈力球組成,將兩兩成組的彈力球垂直懸吊在平放的液晶螢幕上方。而三組彈力球分別以不同的頻率、速度、力道反覆落下,撞擊螢幕。每次碰撞,皆使螢幕上的線條與色彩瞬息萬變,呈現老舊電視機的閃爍狀態,彷彿宇宙中的原子激烈卻寧靜地爆炸。田子平以彈力球反覆撞擊造成螢幕碎裂,漸進傷害的意象,暗示人類生活也正潛移默化地被科技侵蝕。 彈力球以不同的速率、頻率落下。創作者田子平表示,希望呈現多變的撞擊模式。 圖/田子平提供碎裂的螢幕衝擊視覺,呈現每日轟炸的資訊與反覆運轉的機械,暗指科技暴力帶來的傷害。田子平表示,大眾卻漸漸將此現象視為理所當然,忽略科技對我們的影響。他說:「過去社會的人們無法想像機械複製的概念,但現在我們被那些東西刺激久了,便開始麻痺無感。」田子平提及他對五歲表弟的觀察,「YouTube演算法讓影片一直播送,有時會導出兒童不宜的影片,但他不會篩選,持續觀看,進而影響他的行為。」田子平認為,表弟被動接收影片隱藏的訊息,如資訊爆炸的現今,人類成為受資訊支配的角色。 創作者田子平以馬達控制捲線器速率,創造彈力球撞擊液晶螢幕的效果。 圖/田子平提供彈力球受到齒輪轉動,為了使彈力球垂直落下,且不會因回彈力跳出螢幕邊界,田子平多次嘗試不同的垂降高度及齒輪形狀。他首先以齒輪捲線器固定裝置,再將齒輪切割成一半,呈現「半齒」形狀,使其帶動彈力球轉動時可以呈現兩種模式。當轉動到齒輪那側,彈力球得以緩緩上升,而轉動到平滑側,彈力球便會如自由落體般落下。此外,他也在彈力球面噴上灰藍色的顏料,呈現小行星的視覺效果,他強調:「希望用比較童趣的方式表現這個概念(科技帶來的影響),看起來像小星球在撞擊銀河。」 寧靜的展場中可以聽見彈力球一次一次、又深又沉地碰撞液晶螢幕,持續傷害,永無止盡。 圖/新竹241藝術空間提供此次展間中的作品多為科技藝術,新竹市文化局241藝術空間館長李青霖提到,相較於傳統平面畫作,新媒體藝術更能觸發藝術家與觀者的互動及他們的想像,他認為:「(〈失重計畫〉)將動作處理得很好,這個摔落的瞬間會讓我們去思考,為什麼會撞擊?為什麼會破壞?」觀展民眾許峻堂則連結到自身經驗,他曾經偶然和朋友提到希望購買一件產品,之後社群網站便連環推播相關廣告,「起初覺得很煩,後來就無感了,反正看到就關掉。」
藝文
第1732期
音樂劇結合科技藝術 演繹駛往遺忘的列車
2020-10-15
【記者陳嘉怡綜合報導】「我們之間的回憶是那麼的美好,他才不會忘記我呢!」大男孩大聲嚷嚷。下一幕,他卻消失在舞台上。「妖子跨藝工作室」於9日及11日在桃園展演中心演出音樂劇《白港-支線》,透過聲樂結合科技藝術,重新檢視「記憶」與「遺忘」對於生命的意義。 《白港-支線》以桃林鐵路為劇本發想背景,試圖透過戲劇表演,帶領觀眾思考記憶代表的人生意義。 圖/張世暘提供劇情由鐵路上的一列火車車廂展開,編劇之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學生蕭合萱表示,故事的靈感來自停駛的桃林鐵路。他說明,桃林鐵路是台灣最後一條運煤鐵道,曾經也是沿線居民的運輸工具。它承載著桃園人過往的集體回憶,卻隨著運煤火車在台灣成為絕響,桃林鐵路逐漸被現代人遺忘在時間的長河裡。因此,他們選擇以遺忘作為故事的核心概念,試圖透過戲劇表演呈現記憶消失的過程。妖子跨藝工作室將新媒體裝置搬上舞台,把自走車裝置(註)設計成車廂,讓車廂可以在舞台上移動。五位素未蒙面的陌生人正搭上這台駛往白港的火車,透過搭話後發現彼此認識同一個人,那人便是此劇的主角。蕭合萱補充,其實舞台的表演皆是主角腦海裡的記憶。故事不斷提到的主角並未出現在舞台上,僅透過五人的台詞帶出主角的存在。註:自走車裝置是一部基礎型的輪型機器人,車體本身配備多種感測器,可利用程式設計成循跡自走車、光能驅動車等模式。 自走車裝置會自動走位與重新排列,使舞台延伸成主角與角色們記憶中的空間場景。 圖/張世暘提供五人分別是主角的童年玩伴、朋友、戀人及僅有一面之緣的理髮師。每當演員開始追憶與主角的相識經驗時,他們的回憶便以影像投影在車廂上,讓觀眾更具體掌握角色間的往事。導演、北藝大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學生張世暘提及,為讓舞台配合劇情走向,自走車裝置會自動走位與重新排列,使舞台延伸成主角與角色們記憶中的空間場景。台詞「記憶是相會的一種形式」貫穿全劇,隨著劇情遞進,車廂的五人逐漸領悟自己皆來自於主角的記憶。當舞台上的角色一一消失,他們才意識到自己正在被主角遺忘。蕭合萱說:「這輛行駛中的火車,就象徵著主角記憶流逝的過程。」 每當演員開始追憶與主角的回憶時,觀眾耳邊就會傳來代表該角色心境的主題曲,使觀眾更加融入劇情。 圖/張世暘提供為強化角色個性、情緒與觀眾之間的連結,作曲家林侑賢解釋,他使用許多重複的音形變化與撥弦等作曲手法,為每個角色量身打造各自的主題曲。觀眾黃靖元表示,這齣音樂劇所呈現的音樂讓他非常驚豔且深受感動,藉由樂聲的帶領,他覺得自己也被捲入舞台的時空,彷彿他也認識主角。觀眾王思渝也認為,音樂幫助劇情延伸到更好的境界,讓他能沉澱心情,並思考記憶代表的人生意義。
藝文
第1710期
機械手臂喻消費文化 投影展示無限慾望
2019-10-23
【記者林琬蓉桃園報導】邁入第三屆的桃園科技藝術節,其中一件作品〈U+617E.∞〉,由就讀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學系新媒體藝術碩士班的江俊毅、就讀國立台北科技大學互動設計系碩士班的黃國斌與新媒體藝術家詹嘉華共同合作,於桃園展演中心一樓展出。「U+617E.∞」意思是慾望無限(註1),旨在探討人類慾望和過度消費等議題。江俊毅說明,機械手臂曾經出現在系上的畢業製作,讓他進一步思考機械手臂作為藝術表演的可能性。作品使用三台機械手臂作為表演者,將影像投影在空間的各個角落,並加入聲音與燈光效果,將科技與藝術結合,讓觀眾置身介於虛擬與實境的空間中。三位作者期待透過表演,使觀眾能省思現代商業機制和不必要消費所衍生的資源浪費問題。註1:U+617E為「慾」字的國際碼(Unicode),符號∞代表無限大。 三台機械手臂置於PC角浪板之後,中間的機械手臂掛著箱子,比喻購物所收到的包裹;左右兩台機械手臂裝設投影機,配合機械手臂運作,可在不同角度投射影像。 圖/林琬蓉攝作品腳本由三人共同討論、設計,由江俊毅負責硬體、黃國斌負責軟體、詹嘉華負責影像,表演整合三人各自專長呈現。三台機械手臂置放在投影用的PC角浪板(註2)後面,位於中間的機械手臂吊掛箱子,代表消費者透過網路購物所收到的包裹,左右兩台的機械手臂則裝設投影機,以機械手臂控制投影機的投射角度。黃國斌表示,他花許多心力在程式設計上,如何以電腦連動三台機械手臂讓他費不少心思。註2:PC角浪板具有高透光度、容易反射光線的特性,因此作者以此材料作為投影使用。 作品結合科技與藝術,整合三位藝術家各自的專長,創造令人目眩神迷的奇幻世界。 圖/林琬蓉攝投放的影像中出現許多品牌標誌,表達現代人崇尚名牌的現象。接著,畫面有大量運動鞋、化妝品等貨品堆積成山,暗示人沈迷於物質生活,無法克制消費慾望。結尾選用太宰治「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等文學作品的句子,說明人活著似乎就得與痛苦共生共存,而購物行為或多或少能減少痛苦,帶給人類幸福感。三位作者皆有感於當代社會消費主義竄行的現象,人類追求物質生活的慾望難以滿足,過度消費造成大量生產、浪費,三人希望能透過作品探討購物行為帶來的正面與負面影響。詹嘉華笑說:「我自己也常會不小心買太多,可能一大部分都是不需要的東西。」 觀眾沉浸於藝術家所創造的藝術世界中,彷彿置身於虛擬與實境之間。 圖/林琬蓉攝參觀民眾、就讀實踐大學管理學院國際企業英語學士學位學程的陳子琪提到,從沒想到機械手臂也能如此運用,聲光效果引人入勝,讓人想繼續看下去。觀眾陳志霖則認為,看到熟悉的品牌標識、商品生產與運送流程出現在畫面,不難聯想到資本主義與工業化生產的情況,以及大量製造、過度消費的議題。
藝文
第1682期
中國科大生自學光雕設計 周邊光害致效果不佳
2018-10-03
【記者林傑立桃園報導】牆面上的三角形隨著電音節奏鼓動,吸引人群前來觀賞。第二屆桃園科技藝術節於9月27日正式展開,中國科技大學互動娛樂設計系學生組成「迷化」、「海哲皮」、「搞事戰隊」及「南瓜基地」團隊,透過組合幾何圖案及音樂,分別帶來不同主題的光雕表演。為呼應科技藝術節,海哲皮帶來的〈OCEAN〉以大量藍色為主軸,配合粒子與爆破特效,打造具科技感的海洋世界。成員劉柏麟說:「科技的數據多以藍綠色呈現,且考量使用黑白灰的效果並不優越,因此以藍色呈現科技感」。 結合科技感與海洋,〈OCEAN〉使用大量的藍色,並配合粒子特效,繪製出具現代感及科技感的海洋世界。 圖/林傑立攝南瓜基地則從科技藝術節的主題「給我抱抱」聯想到愛,成員林品蕎說明,設計時以愛心圖案為重點,將它做為段落主題。團隊更挑選了與愛情相關的歌曲,並讓愛心與五彩線條隨著音樂節奏,在畫面中不斷變換。 配合科技藝術節的主題,南瓜基地團隊選擇「愛心」為主要視覺元素,所選音樂內容也與感情相關。 圖/林傑立攝觀展民眾、就讀大同大學媒體設計系的吳建呈說:「和以前的光雕不太一樣,以往看過的光雕會投射在整棟建築物上,但這次卻有很明顯的畫框。」劉柏麟則表示,作品可以再加強明亮度與解析度。他也補充:「因為展演中心的外牆不是平面的,加上周邊餐廳與大樓的燈光,讓呈現效果無法讓觀眾感到驚豔。」林品蕎則認為,黑白色調投影在建築物上的效果不如預期。表演的四組團隊中,有三組是首次進行戶外大型表演,團隊成員都是看著網路影片邊學邊做。搞事戰隊成員邱玉芳提到:「一開始我們兩邊(影像與音樂)都不知道怎麼做。」最後,團隊成員決定先運用手邊的素材,將音樂剪出來。團隊於暑假接到參展邀約,劉柏麟坦言,創作時間較為急迫,「暑假收到通知時,大家各奔東西,都還在放假或打工,是臨時才收到消息。」指導教授陳韻如則說:「學生在軟體操作上較不熟悉,對於軟硬體整合及現場表演經驗不足。」但他也認為經過這次的經驗,同學對技術會更加熟悉。 中國科技大學團隊由一群大二、大三的學生組成,自願花費暑假一個半月完成這次的表演。 圖/林傑立攝
藝文
第1664期
K.T.科技藝術競賽 藉互動裝置傳濃情
2017-11-08
【記者謝宜臻台北報導】當科技遇上藝術,將思念串起,匯入情感後的創作更富溫度。第十二屆「李國鼎(K.T.)科技與人文藝術創意競賽」互動科技藝術組的作品〈應跡〉、〈天天念念〉、〈記憶之所棲〉將自身對於重要他人的點滴記憶,在裝置轉動的片刻真情地呈現。K.T.科藝獎致力於推廣創新數位技術與視覺藝術的結合,本屆競賽分為互動科技藝術組、數位遊戲組、數位動畫組,其中互動科技藝術組作品3日至5日於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第一屆「創客藝術展」展出。舊式打字機聲噠噠地敲打出親情的濃烈,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學系學生胡悠揚、周巧其的作品〈應跡〉呈現的是親人21年來以首首詩歌傳達對孫子的關懷。近年爺爺由於距離與健康因素,寫詩給胡悠揚的頻率減少,由於過去對爺爺的愛習以為常,胡悠揚期許能以此作品彌補以往忽視的回覆。 〈應跡〉能藉由加熱裝置讓文字烙印於感熱紙上,民眾可以將不敢說或來不及說的話打出來,傳遞情感的溫度。 圖/謝宜臻攝打字機打出的文字傳遞出去後數分鐘,若沒有彼方傳來的回覆,裝置的感熱紙卷軸會隨著時間流逝將文字訊息往下傳送。觀展的人群好奇地在打字機鍵盤上按下按鍵,民眾黃怡清表示,這項作品喚起他兒時使用母親打字機的趣味。「思念你是場無邊無際、漫無目的旅程。」展區前方的螢幕播放著黑白影像,交錯記憶中的場景,〈天天念念〉作者、實踐媒傳系學生吳俐瑩在影片中以詩一般字句低聲云云。他認為思念就如枯葉離樹般緩緩飄落,因此設計雪白紙張從高處寧靜地飄盪而落地,象徵這份情感豐厚的思念。而作品中口琴內的蜂鳴片感應到吹氣後,使河堤邊、雨天等不同場域的環境聲音,在散落的紙張周圍低聲地響,重現兩人共同親臨的地方。 〈天天念念〉作者吳俐瑩藉由紙張寄託思念的情感,她認為思念就如枯葉離開樹木,緩緩飄落。 圖/謝宜臻攝 口琴是吳俐瑩思念的對象所留下的物件,因此〈天天念念〉中有兩架口琴,藉由感應人的吹氣,而導出不同環境的聲響。 圖/謝宜臻攝卡式錄音帶斷斷續續地播放舊時歌曲,裝置的紅色開關按下後,消磁裝置破壞磁帶的碳粉,使樂音越發零落,進而演繹出親人罹患阿茲海默症失去記憶的情形。〈記憶之所棲〉為實踐媒傳系學生紀埕棏的作品,作品源自於照顧失智症爺爺的經驗,他表示,曾一度對照顧爺爺的日子感到厭倦,「爺爺過世前一段時間,症狀最嚴重,每天早上去叫他起床時,他常常非常警戒地問『你是誰』、『為什麼闖進我家』。」當時的感受既無力又害怕。但如今作品完成,他也終能坦然地正視過去的生活。 紀埕棏以〈記憶之所棲〉消磁裝置的設計,使卡帶播放的樂音斷斷續續,象徵親人失去記憶的情形。 圖/謝宜臻攝
藝文
第1599期
巧用多媒體 陳家珺揭內心掙扎
2015-05-28
舞者浸在浮空投影光線中,立體的三角形象徵科技發展違逆自然,但人類仍沉迷其中。 圖╱李葳靜提供【記者郭于珂、謝佳穎新竹報導】首屆「全國跨域創新設計展演競賽」23日於清華大學合勤演藝廳圓滿落幕,台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學系新媒體藝術所學生陳家珺結合單人戲劇和影片,創作《異語同身》,獲得展演組首獎。《異語同身》劇情分為 「自我拋棄」、「自我掙扎」、「自我謾罵」、「自我沈澱」、「自我淨化」和「找回自我」六幕,揭示人身陷消極情緒時,雖有許多掙扎,但須自我療傷,走出陰影。陳家珺表示,身邊許多朋友遇到挫折常自暴自棄,最後患上精神疾病,甚至選擇自殺。她延伸朋友的遭遇,在「自我謾罵」一幕,藉由轉動兩個鏡面旋轉板裝置,將各方向光束打在表演者身上,搭配螢幕播放多人謾罵的影片,營造出表演者內心受許多聲音拉扯的畫面。她解釋:「有時候不是別人不原諒你,是你自己不放過你自己!」在 「自我淨化」那段,她投影一個大水缸,將表演者浸在水裡,隱喻心靈獲得救贖。為呈現不同情緒,陳家珺特地用電腦程式,改變表演者的說話音調,並加入回音。表演最後,她捨棄特效,讓表演者以原聲說出「一切都沒事了,有一天你會好好感謝自己勇敢活著。」希望觀眾能清晰地接收訊息,並接納過去不完美的自己。貳獎作品《人格解體》結合浮空投影與舞蹈,舞者隻身表演,穿梭於網路世界。開場時,設計者、台藝大新媒所學生李葳靜將巨大的正三角形投影在舞台上方,她解釋,投影形狀與倒三角形的母體子宮顛倒,象徵違逆自然的數位世界。台上,舞者虔誠的伸手觸摸三角形,探索未知而令人敬畏的網路科技。下一幕,多媒體裝置偵測舞者的動作,投出條狀光束掃描她的全身。舞者雀躍地在光線間舞動,代表被網路誘惑。最後,舞台出現大量雜訊般的光點,背景播放嘩啦啦的雨聲,象徵網路帶來的焦慮如無情的大雨擊垮使用者的人格,隱喻人類已科技成癮,容易被網路輿論左右,失去思考能力。李葳靜解釋:「網路科技讓我們先嘗到甜頭,然後慢慢以混雜的資訊擾亂人類的思考和本性。」她提到,此次演出負責影像和音樂製作,她先規劃每一幕的劇情大綱和意象,再與程式設計師討論如何投影,最後讓專業舞者依據故事和光線變化自由發揮,團隊成員的專長皆能有所發揮,達到跨領域創作的初衷。評審、台灣科技大學人文藝術中心主任王維君指出,現代學生離不開網路,但《人格解體》的創作者們卻將它看作壓力,使觀眾反思便利的網路也是一種束縛,題材讓人耳目一新。她也說,本次比賽較少學生用樂器演奏,音階變化是一種豐富的語彙,能讓作品更人性化、具有故事性,「期待大家不要只使用電腦播放數位音樂,還可以加入實體的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