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紐大學生要求擴大反歧視法 推動多元族群自主權
國際
第1798期
紐大學生要求擴大反歧視法 推動多元族群自主權
2024-11-08
【記者李宸緯報導】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以下簡稱紐大)學生於10月20日聚在曼哈頓德莫天父廣場(Father Demo Square)要求擴大反歧視法(註1)的保護範圍,他們舉著「投票贊成第 1 號提案(Proposition 1)」的布條,呼籲透過公民投票支持這項提案,以保障跨性別族群與女性的自主權。 註1:反歧視法是一種概念,其宗旨在於透過立法禁止歧視特定的族群,也是世界各國近年來保障人權的方式之一。 本次遊行是由紐約大學民主黨、女權主義協會與民間女權團體共同策畫,目的是支持第1號提案。目前紐約州憲法僅禁止「種族、膚色、信仰和宗教」的歧視,新的修正案提議擴大保障範圍,加入年齡、族裔和性取向等項目。其中墮胎合法化是這次提案的焦點之一,而提案內容中的「懷孕、生殖保健和自主權」便是墮胎合法化的重要基礎。「我相信身體自主權應該由自己決定,因此我支持將墮胎權納入州憲法。」在紐約就讀大學的Ava(化名)表示。他進一步補充,藉由相關法律的保障,可以讓多數人獲得所需的支持與照顧。 本次提案的另一個焦點是女性自主權,女性應受到法律的平等保護,免受性別歧視、性騷擾和其他暴力行為。Ava分享,儘管現代社會看似進步,但無論從法律層面還是生活實際情況來看,美國仍存在著剝奪女性的身體權利的現象。另一位在紐約讀大學的Angel(化名)說:「校園裡還是有許多性騷擾案在發生,即使再舉報後學校也選擇忽視。」他表示學校應加強反性騷擾政策,或是增加性別平權的教育資源。 探究女性自主權的觀念進入大學校園,就讀於印第安納大學(Indiana University)的伊森・克里斯(Ethan Criss)認為學校應重視此次大學團體的訴求,並積極考慮將女性自主權等利益納入校園政策中。Ava舉例:「大學可以開設性別研究課程,以選修和計入學分的方式鼓勵學生學習性別相關的知識。」在紐約就讀大學的Andrew也針對課程的內容提出看法,他認為性別教育課程有助於突破傳統父權制度的枷鎖,在校園中實踐性別平等,有效保障跨性別族群與女性的權益。
專制、雙標、歧視—紐約大學記者退報盼革新
國際
第1731期
專制、雙標、歧視—紐約大學記者退報盼革新
2020-10-08
【記者張華真綜合報導】9月28日,43名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 NYU)學生記者宣布集體從由該大學學生運營的新聞媒體《華盛頓廣場新聞(Washington Square News, WSN)》退出。他們在網站上列出15點訴求,並揭發新聞顧問格里芬博士(Dr. Kenna Griffin)的不當行為。 9月28日,43名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 NYU)學生記者在《華盛頓廣場新聞(Washington Square News, WSN)》網站上發布退出報社的消息。 圖/截自《華盛頓廣場新聞》網站「我們無法原諒過去三週所發生的一切。」學生們寫道,格里芬博士的不合理行為包括說謊、種族歧視、置記者人身安全於事外、經常使用激進字眼抨擊、寬以律己嚴以待人的做事態度和要求跨性別記者在文章中公開真實姓名等。「他給予的建議經常含有種族歧視的意味,且具有仇視心理。」前主筆阿莎・拉馬克丹(Asha Ramachandran)指出,這違反了《華盛頓廣場新聞》的規章,威脅學生媒體的新聞自由。格里芬博士和學生們之間的爭執越發激烈。9月24日,學生和顧問爭辯是否應於一篇有關佈倫納・泰勒(Breonna Taylor)案判決的文章中使用「謀殺」一詞。事後格里芬博士為了規避來自學生們的種族歧視指控,要求一名「黑人」記者在專欄中寫出自己對泰勒之死的感受。「我們不願意繼續在這樣(種族歧視)的環境中工作。」學生們在聲明中寫道,這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除此之外,在還沒釐清職權範圍的情況下,格里芬博士就無預警開除前總編輯科爾・史泰龍(Cole Stallone),使得學生們失去在出版委員會表達意見的權力,且至今仍未給予合理的解釋。紐約大學的學生記者離開《華盛頓廣場新聞》的崗位,希望藉此索回媒體自由並遏止格里芬博士的不當行為。擔任美食版記者三年的保羅・金(Paul Kim)表示,退出報紙令他感到很不真實。直到有位作家寄給他一封想為美食版寫專欄的電子郵件,他才意識到自己已不再是一名記者,「周三是我工作的日子,離開《華盛頓廣場新聞》,我的夜晚因此變得空虛。」對於報社的不捨,不會改變記者們離開的決定。他們表示,如果格里芬博士不辭職,他們將永遠不回報社,並在聲明中寫道,「多年來,這本報紙一直是所有人的家,我們深深地喜歡它。選擇離開是因為我們對它的熱愛,我們擔心如果不離開,《華盛頓廣場新聞》將永遠找不到改善的動力。」報社中剩餘的三名記者請求與新聞系教授對話未果後,做出最後決定,「如果在周五(2日)之前無法進行溝通,我們將辭職。」紐約大學學生貢厚琛對這樣的結果表達擔憂,「若意見相左的學生都離開報社,《華盛頓廣場新聞》的立場將一面性的倒向顧問。」 《華盛頓廣場新聞》是紐約大學學生運營的新聞媒體,每週的發行量為10萬份,估計有40萬名在線讀者。 圖/截自《華盛頓廣場新聞》網站 
種族歧視事件頻傳 美雪大生抗議校方不作為
國際
第1715期
種族歧視事件頻傳 美雪大生抗議校方不作為
2019-11-27
【記者陳子瑜綜合報導】自13日起,美國紐約雪城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 SU)巴恩斯健康中心(Barnes Center)的牆面貼滿「#種族事件不再發生(#NOTAGAINSU)」便利貼,數十名學生­佔據健康中心通道,以徹夜靜坐、發表演說、遊行等方式,抗議校方對校內發生的種族主義事件毫無作為,任憑學生暴露在危險中。 美國紐約雪城大學近期發生一連串種族主義事件,學生不滿校方毫無作為,以「#種族事件不再發生」為號召,發起靜坐抗議。 圖/利基.瓊斯提供自6日首度發生種族主義事件至靜坐結束的21日期間,雪城大學發生至少14起事件,包含有色人種學生在宿舍外發現納粹黨徽塗鴉、針對非裔美洲人及亞洲人的貶抑言論等。儘管雪城大學公共安全處(Department of Public Safety, DPS)表示已與州警察合作調查案件,雪城大學校長肯特.西弗勒(Kent Syverud)也在12日發布聲明回應,但皆未提出具體解決方式,學生因此發起靜坐抗議。參與靜坐的雪城大學學生泰勒.奈特(Taylor Knight)說:「我認為這是唯一真正能讓校園產生改變的方式。」 學生自13日起在巴恩斯健康中心進行約兩週的靜坐抗議。現場備有食物、水,許多人會徹夜靜坐。 圖/利基.瓊斯提供 參與學生手舉標語以示抗議。由於種族主義事件多針對亞裔、非裔人,參加本次抗議的學生也大多為黑人及亞洲學生。 圖/利基.瓊斯提供學生在抗議中提出19項訴求,諸如學校須配額100萬美金(約新台幣3051萬5543元)以設計多元文化課程、學生可依據共同興趣或特徵選擇室友等,並發起罷免校長請願書,截至25日,已有近1900份連署。他們也在推特(Twitter)上大量建立「#NOTAGAINSU」標籤以傳播此議題。根據《有線電視新聞網(Cable News Net, CNN)》報導,雪城大學2萬2000名學生中,有一半以上是白人,黑人及亞裔學生則分別佔6%。參與抗議的印度學生阿尼什.高希(Anish Ghosh)說:「我認為這是一些學生在開玩笑,但他們不了解這種行為會傷害人。」響應抗議的白人學生科恩.拜爾(Cole Beyer)也分享他被種族歧視的經驗,他曾短暫在沙烏地阿拉伯求學,卻不僅一次被禁止針對特定主題發言,只因他是西方人與基督徒。 20日,學生進而發行抗議遊行活動,不同種族的學生在校內喊口號,要求校方回應訴求。 圖/利基.瓊斯提供種族主義事件並非第一次在校內發生,根據《范思新聞(VICE NEWS)》報導,2018年在雪城大學工作九年的殘疾黑人女性安吉.梅加(Angie Mejia),曾被校內學生辱罵「墨西哥豬」,向校方控訴卻遲遲未得到回應。此外,近期喬治亞大學(University of Georgia, UGA)、愛荷華州立大學(Iowa State University, ISU)、威斯康辛大學水清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Eau Claire, UWEC)等校也相繼發生種族主義事件。根據《內幕新聞(Insider News)》報導,21日清晨,西弗勒同意19項要求。然而,21日晚間,領導學生發表聲明,仍希望校長及校內部分人員辭職。雖靜坐運動暫時告終,關於抗議的後續行動仍有待關注。 抗議標語照片。學生在推特及IG上大量發文,以標籤方式轉傳標語照片,讓更多人關注此議題。 圖/LMSA@UPSTATE提供
室友餐桌變身最紅餐廳? 哥大學生宿舍開火 訂位滿到聖誕節
國際
生活
第1604期
室友餐桌變身最紅餐廳? 哥大學生宿舍開火 訂位滿到聖誕節
2015-10-19
萊德的精選拼盤,使用三種黑松露乳酪、黃金甜菜根佐蘇模葉和芫荽醃芹菜根。  圖/喬納‧萊德 提供【記者蘇奕菲綜合報導】醃漬芹菜根湯、鬼頭刀魚佐碎萊姆、羊肩胛排和爆米花佐黑巧克力與紅椒,狹小餐桌上擺放四道創意料理,你往左一望,隔不到兩公尺遠,穿著襯衫和牛仔褲的廚師,在擁擠檯面上,專注地彎腰裝飾餐點,你從嘴裡的茴香籽品嘗他對廚藝的執著,微微的背景音樂上,你們聊著今天紐約一隅的趣事。這家紐約近日最紅的「餐廳」,可不是什麼米其林五星餐廳,也沒有剛從法國歸來的廚藝大師,而是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學生喬納‧萊德(Jonah Reider),在霍根宿舍(Hogan Hall)四人套房裡經營的「皮司」(Pith)。皮司的餐點為新美式風格,每週只有周二、四、五和六營業,萊德和另外三位室友所共用的一張餐桌只能容納四人,每天只招待四位客人。萊德在宿舍廚房中準備每人五至十道的套餐,他每天變換菜色,從三週前開幕到現在,沒有一道菜色重覆出現,因此每天價格不定,約10至20美元不等(約新台幣320至640元)。萊德為了滿足自己烹飪的興趣而創辦皮司,起初他只招待好友;接待、洗碗、做菜都一手包辦,他說:「我完全沒有特別去規劃!是室友建議我開放外人報名之後,皮司才變成一家餐廳。」但在上週「哥倫比亞觀眾報」(Columbia Spectator)網站上報導後,餐廳爆紅,數百人在美食點評網站「Yelp」上訂位,目前餐廳到聖誕節前夕都已客滿,客人以哥倫比亞在校生為主,但也有校外人士。 香煎干貝佐雞油蕈。  圖/喬納‧萊德提供茴香切片沙拉、起司拼盤和自醃蔬菜,都是在皮司可以享用的美食。21歲的萊德雙主修經濟學和社會學,但從小就熱愛烹飪,他在高中時被學校報紙稱為「下一個瑪莎‧史都華(美國名廚)」(Martha Stewart),高中時開始經常為朋友做菜。他每天在農夫市集和市場親自採買食材,並在紐約各大餐廳的菜單中得到食材搭配的靈感。「我把皮司視為提供人們享受美食和互動的地方。」他指出,皮司的定位不算餐廳,而是晚餐俱樂部(Supper club),意指1930、40年代在美國中西部盛行的社交餐會。萊德不只招待客人,也和客人聊天,他希望客人能在悠閒的宿舍空間裡以親民的價格享受簡單的美食,並與其他客人互動。他說:「我認為吃東西是種很短暫的經驗,就像聽音樂。」他表示食物吃完之後就沒了,「這種曇花一現的感覺,是最令人滿足的。」起初餐廳只招待萊德的好友,三位室友都能接受,但突然爆紅之後,常有陌生人進進出出,室友認為可能會影響讀書環境,因此表示是時候再談談了。有學生則在「Yelp」網站上評論皮司:「用兩顆星的價錢吃到五顆星的晚餐,我很推薦這裡,因為你吃完飯後就認識了一個超酷的新朋友。」 哥倫比亞大學的霍根宿舍。 圖片/沈竑名攝哥大校方目前尚未表示任何看法,萊德表示未來與學校釐清是否能正常營業之後,他希望每週只營業一天,限制僅提供哥大學生消費,並調高價格。現在餐點的營收僅能支付食材成本,餐廳並沒有獲利,因此萊德把皮司當作練習烹飪的機會,他說:「現在不是個能永續經營的模式。」他認為獲利才是能持續經營,他指出希望能有企業贊助,並希望能開設點心吧和現場音樂和藝術空間,未來想開自己的餐廳。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