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極限單車空中華麗翻轉 精彩表現破除負面標籤
體育
第1798期
極限單車空中華麗翻轉 精彩表現破除負面標籤
2024-11-08
【記者吳妤潔台北報導】雙手放開單車,在空中翻轉360度,選手流暢地做出一系列華麗動作,引來全場驚呼。2024年臺北市極限運動大賽選手組(註一)決賽10月27日在臺北市極限運動訓練中心登場。賽事分成極限單車、極限直排輪和滑板三組,其中,來自中國科技大學的高瑞駿以分組第三的成績闖入極限單車組決賽,最終以第四名作收。 註一:賽事依參賽資格分為第一次參賽的新人組、12歲以下的兒童組與選手組 本場賽事的三個單項中,極限單車是最早加入奧運正式比賽的創新項目,選手使用車頭能旋轉360度的BMX自行車(註二)做出各種花式動作。高瑞駿是比賽中少數的大專運動員,從國中就開始自學極限單車,曾在2023年和2024年中華民國自由車BMX-FREESTYLE國手選拔中獲得男子菁英組第一名。談到今天的表現,高瑞駿表示由於四月時胸椎受傷,能維持過往的水準已經不錯,他分享:「今天最滿意的動作是Barspin to Tuck Nohander(註三)。在兩米五的Quarter(註四)做這個,在台灣是前無古人的,也是我這次最大的收穫。」 註二:Bicycle Motocross,是一種車輪直徑為20寸的自行車 註三:在空中轉手把一圈並解放雙手 註四:公園道具賽中的弧形道具 來自泰國的極限單車選手朗魯昂帕米(Rungrueang Phamee)以初賽排名第一之姿晉級決賽,最終順利奪冠。對此,高瑞駿指出國內外選手成績差異的原因在於國內設施不足,所以自己都是自費移地訓練,「最遠有到南法蒙彼利埃過,當地的訓練設施齊全而且完全免費。一趟出去約三到七萬。」滑板國家隊潛力培訓教練陳俊安也說道:「國外的場地除了非常多之外,現在基本上都是往世界級比賽的規模去設計。」他進一步說明,臺北市極限運動訓練中心是以極限三項(註五)綜合設計,但國外幾乎都有專門的場地,相較之下選手的訓練就會有所差異。 註五:即極限單車、極限直排輪和滑板 承辦單位Waypoint執行長羅威士認為,場地和教練培訓制度的缺乏是主要問題。他解釋,因為場地少,參與極限運動的人就少,能作為學習樣本的教材也就有限,「如果場地多了,就可以有更多玩家加入,有更多的舞台讓教練覺得這是一個市場。」就讀國立宜蘭高級商業職業學校的藍元稚是2023年日本街式滑板世錦賽國手,也在本次比賽拿下冠軍,他表示台灣沒有正規場地,若要訓練就必須出國,希望政府願意給選手正規的滑板場練習。 近年來,極限運動逐漸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但在台灣還不是太熱門,過去甚至常被貼上「危險」或「壞小孩」的負面標籤。「一直以來在學校都會被當作異類,大家覺得就是屁孩。」高瑞駿笑道,「就這樣堅持了八、九年,能撐到現在就是靠一股熱情。」他也表示「打破極限運動很危險的刻板印象」是台灣目前遇到的課題,「其實是要讓選手了解動作、知道怎麼保護自己。」他認為在培訓上要更注重選手安全,才有助於培養新生代。
選手自信展現肌肉線條 盼翻轉健美健體認知
體育
第1797期
選手自信展現肌肉線條 盼翻轉健美健體認知
2024-10-24
【記者林宜婷苗栗報導】113 年育達廣亞盃暨台健盃全國健美健體公開賽於19日在苗栗縣育達科技大學舉行,來自國立臺灣大學的張絜茹拿下大專女子健體與比基尼組「165公分以下」量級冠軍,而來自美國加州太平洋大學運動與休閒科系博士班的廖育琦則是獲得大專女子健體組第二名的殊榮。 本次賽事共分成8組,分別是大專男子新秀健體組、健體組、健美組及古典健美組,大專女子則分為健體組與比基尼組,還新增高中男子健體和健美項目。除了女子健體組、高中男子健體及健美組採不分級比賽,其餘組別則依身高或體重進行量級分組。在女子健體組中,選手會搭配著音樂進行指定動作,展現指定部位的肌肉線條,由評審評比選手的肌肉比例與體態,決選出最終贏家。而在女子比基尼組的競賽過程中,除了量級的考量外,也會透過「I-walk」台步表演(註一),讓選手自然呈現肌肉的原始狀態與良好的V型腰肩比(註二),以獲評審的青睞。 註一:為比基尼組評分項目之一,選手會走到舞台中央,停步正對裁判,開始展示動作。不限方向,表演時間不超過15秒。 註二:為比基尼組評分項目之一,指選手的股四頭肌,肱二三頭肌的比例狀態。 首次參賽即獲獎的張絜茹表示,能有這樣的成績覺得很欣慰,不過精益求精的她,仍因未能獲得大專女子比基尼組總冠軍感到可惜,她說道:「雖然有點遺憾沒有拿到第一名,但是我覺得自己已經很用心了。」談及參賽動機,張絜茹分享是受到社團與同儕的影響,才決定給自己一個機會試試看,沒想到就獲得不錯的成績。提到備賽期的經歷,她笑說:「對比於其他選手好幾個月的籌備,我大概才6周,決定有些倉促,所以在減脂上有點辛苦。」 此外,同組健體賽的選手廖育琦則分享,自己也是因為對健身有興趣,才決定攻讀運動相關科系及參加比賽。參與過多次比賽的她也提及過往經驗,「我原本是從一個很瘦沒什麼肌肉的人,練出有肌肉形狀的狀態;可是生病了之後,肌肉還在,但身材卻胖了。」廖育琦坦言因為在去年罹患巧克力囊腫及肝炎後,休賽一段時間,但為了比賽開始進行減脂,幫助自己調整為最佳狀態,她說:「這比鍛鍊肌肉還困難。」不過她也認為,在每一次的比賽後,自己都比前一場更瘦了一點,算是一種自我激勵。 對於大眾對健美健體常有的偏見與誤會,如過於追求肌肉線條,參加多個項目並拿下大專男子健體總冠軍,來自國立嘉義大學碩士班的張桀睿說:「我覺得練壯是附加價值,主要還是以身體健康為主。」他解釋健身運動是為了追求身體健康與良好的體態。廖育琦也說明,女性其實較少會像男性練大區域的肌肉,因此不太會有練太壯的問題,無須過多憂慮,她強調,最主要的還是追求自我滿意的狀態。 提到健美健體在大專院校的發展,承辦本次賽事的育達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管理系主任陳淑貞表示,近年來健身的風氣逐漸提升,也能看見大專生參賽踴躍度的成長,「藉由舉辦競賽、擴增高中組別向下帶動對健美健體運動的認識,還需要國家政策的配合,才能夠有效推廣健美健體運動。」
《反客為主》翻轉主流語境 展覽揭客家文化魅力
藝文
第1796期
《反客為主》翻轉主流語境 展覽揭客家文化魅力
2024-10-18
【記者林偌甯台北報導】走進熟悉的生活空間,卻發現蘊含客家文化的巧思。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的簡基米,與現就讀國立清華大學藝術學院的洪以諾以作品《反客為主\語境顛倒》,參展《詞彙之境藝術作品徵件展》,自11日起於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展出。兩人以身為客家人的身份出發,透過建立便利商店、辦公室兩種日常場域,翻轉華語和客語的語言地位,邀請民眾一同進入「反客為主」的假想世界。 談到創作動機,簡基米說明,當他在外想要以客語與母親溝通時,卻感受到周遭環境不存在客語交流的尷尬感,促使他思考社會將華語當作主流語言漸趨極端的情形並非理所當然。便與同為客家人的洪以諾,共同反思對客家血統的文化認同,並一同創作。 因此兩人以客語成為主流語言的世界觀,建立讓人倍感熟悉,卻又陌生的環境,增加民眾觀展的衝擊感。將台灣人熟悉的超商、辦公室,結合充斥客語元素的文本,設計除了語言之外與生活情境相似的情境。「透過生活化的場景,我們希望讓觀眾來到這個場景後可以輕易理解,迅速地進入到這個世界觀。」洪以諾解釋。 步入展場後,映入眼簾的是一間超商,超商商品是結合真實存在的商品和客文化設計而成,且刻意挑選中文和客語漢字形體有明顯差異的品項,民眾能在欣賞作品時以「大家來找碴」的方式,觀察展覽中的超商和現實的異同。兩位藝術家更開發「反客為主結帳掃碼機」,掃描包裝上的條碼便能取得商品由來、客語漢字與發音,藉由互動沉浸體驗客語的魅力。 另一場景為設法振興華語的行銷公司,辦公桌上的電腦螢幕顯示數則以客語漢字撰寫的合作信件,並播放華語教授在教學場域中面臨困境、奶奶企盼用華語和子孫交流的單頻道錄像。然而兩人在現實與反客為主世界中身分顛倒,華語教授是傳授客語的教師,奶奶則以客家話為母語,他們表露出對華語的擔憂,實際上是面對客語邊緣化最真實的心聲。簡基米說:「我們呈現華語是弱勢的世界,把大家放到華語的鞋子裡面,讓大家設身處地去想『客語』在現實中面臨的困境。」期盼以華語成為弱勢的荒謬感,刺激民眾反思多語言族群之間相互同理及尊重的必要性。 觀眾顏亦均說:「習慣任何事物和文字都應該以華語表述的成見觀展,會造成感官顛覆的錯亂感。」這場探索台灣社會語言權力關係的藝術行動,試圖以更趣味、互動性的方式,萃取生活中被沖淡的客家符號,做為引領觀者認同本土語言價值的媒介。觀眾楊矞菁也分享觀展過程中使用掃碼機聆聽客語發音並嘗試跟讀,讓她和客語之間的距離感被過程中的互動稀釋,「語言還是要用講的,跟聽的才是最可以去流動的。」
史博館藉AR與民眾互動 Q版角色翻轉文物印象
生活
第1796期
史博館藉AR與民眾互動 Q版角色翻轉文物印象
2024-10-18
【記者周元曦台北報導】跨校性青年自主團隊「環保星勢力協會」致力於青年志工培力與環境永續教育,近年來團隊跨足其他領域活動,而此次則與國立歷史博物館合作,於12、13日舉辦「5G AR實境導覽」,帶領民眾利用AR實境導覽,透過與虛擬角色的互動,認識更多史博館內的館藏文物,同時了解台北城南地區的歷史。 導覽活動從南海路口出發,途經4個駐點,每個駐點都與不同館藏文物結合,且文物皆被製作成Q版的AR遊戲角色,如在郵政博物館前,可以透過動畫版的搖錢樹,認識博物館的銅幣收藏;在終點站史博館前,則可以利用AR看見畫家溥心畬畫中的猿猴在螢幕中跳躍。此外,活動還配有語音導覽,介紹途經的歷史建築,如楊英風美術館、228國家紀念館等,希望透過新科技的幫助,使民眾認識這些容易被忽略的台北歷史建築,進而了解此地文化脈絡。同時,活動讓民眾透過Q版角色認識史博館的館藏文物,更進一步激發他們親自造訪博物館的興趣。 環保星勢力協會的青年志工,現就讀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亞際文化研究碩士的簡嘉信表示,這是他第一次舉辦與AR有關的導覽活動,而他注意到加入AR後的活動人數變化,「這次活動年輕族群報名數量明顯增加,活動中也能看到他們非常積極的操作AR遊戲並進行反饋。」現為高中教師,團隊內最為資深的志工陳建文也認同AR為導覽帶來的助益,「加入了AR導覽,民眾手邊有了可以即時互動的遊戲,促進思考的同時也能提高學員專注度。」藉由舉辦此次活動,環保星勢力協會長李明峯期望民眾能有「認識、關心再行動」的漸進性歷程,此次活動作為開端,大眾在未來能主動走進博物館並認識家鄉文化才是真正的行動。 就讀國立清華大學英語教育學系的學生簡杉諭表示,因為自己就讀教育相關學系,未來想當小學老師,而現今多數小學都在推行科技結合教育,所以想透過此次活動更加了解新科技導覽為教育帶來的幫助。他也提出自己平時不會主動關注歷史與文化,但參加完活動後讓他有了想要好好參觀歷史博物館的念頭,「AR遊戲裡有一個可以點選陶俑角色的環節,我會因此想去博物館看真正的陶俑長什麼樣子。」活動結合科技的呈現手法,為民眾提供認識歷史的不同管道,更大幅度提升年輕族群對在地文化的興趣。
紙材捻線編織成布 李儀柔翻轉文字傳訊意義
藝文
第1795期
紙材捻線編織成布 李儀柔翻轉文字傳訊意義
2024-10-04
【記者余亮儀台北報導】「文字就像是卡在我與事物間的一堵牆,我還沒感受到它們,就被文字強烈的擋在前面。」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雕塑組的李儀柔,即日起在Pièce舉辦《####: 李儀柔個展》。透過將報紙捻成線並編織成有彈性的平織布,李儀柔重組人們對文字的既定印象,表達不完整的文字也能傳達資訊的理念。 在現今高速運轉的世界裡,李儀柔認為缺少一個能讓人慢下來、仔細感受變化的地方。因此李儀柔將報紙上的文章撕碎成細小紙片,並將其脆弱、一撕就破的特性,透過扭擰、浸濕等的手法編織轉換成紮實的布料。藉由轉換報紙的型態,李儀柔重新定義接受資訊的方式,盼讓觀眾在去除掉「文字」這層屏障後,可以用另一種角度,靜靜欣賞布料上的色彩、織紋甚至是光影的變化。 談及創作過程,李儀柔先將紙材沾溼、揉擰後再進行編織,但相較起纖維較長且穩定的宣紙,由紙漿製成的報紙一沾水就容易碎掉、難以塑形,因此必須等其乾燥後再進行加固。觀眾洪浩然認為系列作品系列作品《2023-2024》,報紙呈現人們在相對月份的心理狀態,中每件幅創作作品的色彩多寡與編織的緊密度,反映當下接近特殊節日與過年時,歡樂的節慶氛圍與多數人當下的心情感受。 李儀柔將報紙切成數張小紙片,使字與字之間距離被拉長,放慢自己閱讀的速度。在系列作品《2023-2024》中,李儀柔將2023年一整年裡的報紙捻成線,以月為單位各編織成一塊布,並以製作的時間點作為作品名稱。對李儀柔而言,製線過程像是將時間轉化成實體物,以標本的狀態保存下來。同時,李儀柔也嘗試不同的編織組合,刻意使作品〈2023.05〉中沒有收邊的織法,就使視覺呈現上有截然不同的體驗。觀眾鄭美英說:「原本以為只是欣賞作品本身,但透過燈光照射,作品後的影子卻呈現出獨特的風貌。」 自小即習書法的李儀柔,在製作系列作品《2023-2024》時,也開始嘗試將線材的選擇從報紙延伸到宣紙。書法是李儀柔人生中磨練最久的專長,對他而言,宣紙上的文字也是圖像的一種。作品〈無題〉便是李儀柔將自己書寫過的宣紙,透過編織重組成一塊新的布料。它不像報紙有特定的時間點,而是將屬於自己的成長軌跡濃縮成布料保留下來。 展場中除了展示作品,李儀柔也在角落放置數綑線材、宣紙,盼讓觀眾透過自己的雙手近距離觀賞纖維的細節,以及感受紙張經過扭擰後從脆弱轉為扎實的狀態。「當我製完線後我會握住它,因為經過擰後的紙材反射出來的力量,跟薄薄一層紙的觸感完全不同。」李儀柔補充道。
完美呈現高難度翻轉 開南啦啦隊奪多底冠軍
體育
第1790期
完美呈現高難度翻轉 開南啦啦隊奪多底冠軍
2023-12-20
2023全國啦啦隊錦標賽恰逢舉辦第20週年,吸引歷屆最多隊伍報名參賽。 圖/杜以璇攝【記者杜以璇台北報導】選手紮穩腳步,將隊友拋上空中進行360度轉體動作,完美落下後向全場展露自信笑容。2023全國啦啦隊錦標賽大專組賽事17日在輔仁大學中美堂活力登場,其中「多底技巧大專混合組」共有24支隊伍參賽,是各組別中參賽隊數最多。在激烈競爭過後,最終由開南大學殺出重圍,奪下冠軍寶座。 開南大學上層選手李文馨在完成整套流程後流露燦爛笑容,最終順利抱回冠軍獎盃。 圖/杜以璇攝開南在「多底技巧大專混合組」擊敗各路好手,拿下近年來的最佳名次。上層選手李文馨分享能獲得評審青睞的關鍵原因,「整套流程最具挑戰性的是完成兩個轉體,上層要在空中進行兩次360度的翻轉。」而因為困難度高,需要反覆練習才能上手,「旋轉的當下會閃過很多畫面,很容易迷失方向。」隊友林有朋補充,雖然有失誤,但整體仍是呈現最完整的一次表現,「今天上層在進行動作時都沒有落地,是隊伍搭配以來第一次達成這個目標。」這次比賽包含林有朋在內的三位底層選手皆為大四學生,入隊以來便合作至今,對於能在大學生涯的最後奪冠皆感到十分開心。 國立臺灣大學B隊以平常心看待今日賽事,以穩定發揮獲得亞軍。 圖/杜以璇攝而上屆賽事包辦冠亞軍的國立臺灣大學,本次派出四支隊伍參戰,最終由臺大B隊以籃形拋投和多個轉接動作,守下亞軍寶座。隊員柯筆翔提及自己上場前的心情調適:「沒什麼壓力,每場比賽都是獨一無二的, 我們能做到的就是好好把握當下。」同為奪牌熱門的中原大學則收下季軍,上層選手張家榛遺憾因傷病未能發揮出最好的表現,「練習的時候有撞到頭,所以後面只要晃到就會頭暈。」而隊友林昱緯也認為,在流程的穩定度以及技巧難度上都可以再提升,不過最重要的還是對自己不夠有自信。 中原大學賽前因狀態不佳,因此將動作難度下修,不過仍維持平日水準,獲得季軍。 圖/杜以璇攝 開幕表演由板橋銀光啦啦隊活力開場,展現啦啦隊運動鼓勵各年齡層投入的特性。 圖/杜以璇攝值得注意的是,本屆全國啦啦隊錦標賽恰逢20週年,也是首次進行為期三天的賽事,在開幕表演時邀請到板橋銀光啦啦隊,展現銀髮族的動感活力。中華民國台灣競技啦啦隊協會理事長張育銓表示,啦啦隊運動能參與的年齡層十分廣泛,「上到80幾歲的阿嬤,下到幼稚園的小朋友都能參與,每個組別都有不同的亮點。」他也提及,啦啦隊十分注重團隊合作,對於學生在提升溝通及協調能力有很大的幫助,「啦啦隊是需要為了共同目標一起努力和追求的團體運動,對學生在群體間的成長,是一個非常好的經驗積累。」
翻轉「墨前紙後」框架 《明淨》以裱紙拓水墨可能
藝文
第1787期
翻轉「墨前紙後」框架 《明淨》以裱紙拓水墨可能
2023-11-29
【記者邱昭華綜合報導】「我試著拆解水墨畫的媒材,去進行有別傳統的排列組合。」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學士班陳竫虹26日起在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南北藝廊,舉辦創作個展《明淨》,希望透過作品跳脫「紙張輔佐水墨」的既定印象,拓展紙材創作的可能性。陳竫虹以往的創作多是傳統水墨與膠彩畫,但他認為若只專注在筆墨技法,容易落入文人畫的固定模式。因此,他在《明淨》中首次嘗試以「裱紙」作為創作主體,顛覆大眾對水墨畫的傳統印象,並使用空間裝置探索當代水墨的新穎面向。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學士班李欣諭認為,《明淨》用紙張當作主要媒材,讓作品空間感更為突出。「在傳統上,無論是國畫或是其他繪畫,顏料皆需不斷覆蓋於紙上,才能夠使一幅作品更趨近於完成。」陳竫虹表示,他在作品〈0〉中試圖打破此框架,反轉「墨在前、紙在後」的圖層概念。他先將濃墨塗在一張宣紙上,接著不斷疊加經剪裁或撕碎的紙,「這件作品的底墨像是紙,而上面的紙反而像墨一樣。」陳竫虹拋開作畫慣用手法,堆疊出厚度不一的紙層於水底墨上,使其底墨透出不同深淺的顏色變化,提供觀者欣賞水墨畫的新視角。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學士班楊之涵觀展後,對〈0〉留下深刻印象,他說:「這件作品似乎挪用了西方圖地反轉的概念,顛倒紙墨的主客關係,是相當有趣的畫面。」 〈0〉是以濃墨作底,疊加剪裁或撕碎過的宣紙於墨上,打破以往用墨作畫的框架。 圖/陳竫虹提供陳竫虹也在創作加入書畫裝裱中「裱褙」的手法,有別以往多將紙材裱於布或絲織品上,他使用木塊襯底並黏糊宣紙。作品〈留白〉遠看像是塗上白色油漆的立體圖形,近看則是宣紙附著於表層。「我當時在思考,如果水墨畫不再是從平面中出發,而是從立體雕塑去創作,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陳竫虹解釋,他運用裱褙的方式,把潔白純粹的宣紙貼附在立體裝置上,再利用展場燈光與雕塑品凹凸不平的外觀,形成光影的漸層。 〈留白〉是陳竫虹此展第一件誕生的作品,他以擅長的裱褙技法結合木工,創作出立體雕塑。 圖/陳竫虹提供不同於展場其他作品,〈無題〉不只使用宣紙,也應用雲龍紙作為創作媒材。「雲龍紙的纖維明顯且粗糙,但宣紙卻是平整和光滑。」陳竫虹說明,在雲龍紙上疊加剪裁過後的宣紙,讓下方的雲龍紙在作品右上角露出,透過原始紙張及加工過後的兩種狀態,形塑出材質間的強烈對比。他也選擇天然糨糊作為紙張黏著劑,讓紙張達到一定厚度後自然崩裂,凸顯材質本身的美感。此外,陳竫虹刻意調整間距去堆疊紙張,使顏色接近透明的宣紙產生層次變化,強化其存在感。 〈無題〉運用雲龍紙及宣紙兩種紙材,形成材質間的對比。另外,逐漸崩解的作品邊緣,已形成不規則的線條與突起。 圖/邱昭華攝
微光盒子重建創傷童年 五周年特展翻轉民眾刻板印象
生活
第1782期
微光盒子重建創傷童年 五周年特展翻轉民眾刻板印象
焦點
2023-10-18
【記者劉芯妤綜合報導】「所有人都曾經是創傷兒童,只是程度上的差異。」長期關注該議題的參展民眾蔡憓嫀表示。微光盒子於14日至22日在松山文創園區舉辦五周年特展《當失序成為日常》,紀錄創傷兒少的生命故事,盼望能從理解開始鬆動民眾對這些孩子的刻板印象。微光盒子深耕於興隆安康社區,是第一個以創傷知情(註一)為核心的兒少陪伴據點,不同於補習班或安親班式的課後輔導,他們是讓孩子在與志工的娛樂互動中獲得溫暖而感到被接納。這次特展也呼應該協會的宗旨,除靜態的展覽外,也有議題與談、遊戲、真人故事分享以及電影放映等系列活動,試圖以多元管道推進大眾對創傷兒少的認知。註一:創傷知情是指人們對心理創傷如何發生,及對受害者的影響了解,並且提供支持和治療等方面的作為。 微光盒子團長蕭羣諭在議題與談中與參展民眾探討創傷知情,一同邁開療育創傷的步伐。 圖/微光盒子提供「曾經有個少年因為多次讓未成年孩童在他家過夜而觸犯罪責。」微光盒子團長蕭羣諭深入瞭解個案後,才知道少年小時候在寄養家庭被哥哥和姊姊欺負,甚至當時只能在地板吃飯,負面經驗使他不敢自己睡覺,因而需要他人陪伴。他指出,很多人在長大後表現焦慮、無法控制的情緒,可能是兒時的創傷所造成,而如何接納受傷的自己其實是十分重要的議題。此次展覽透過場景與聲音展出創傷兒少的日常,目的在於讓參展者身歷其境。「你跟爸爸要錢的那件事情怎麼樣?還好嗎?你不講話是什麼意思?」問句結束後,隨之而來的是女兒的哭聲。「與我兒時的經驗不謀而合。」蔡憓嫀表示自己也曾是創傷兒童,這裡讓他小時候的不安感湧上。展區佈置得像家,但音響模擬的家庭互動卻是母親不斷地逼迫孩子,短短幾句話讓民眾感受到家並不是創傷兒少的避風港。 在如同家一般的溫馨展場中,話筒傳出的卻是家庭破碎的話語。 圖/微光盒子提供展覽還設置「小怪獸測驗」,用多個故事讓參展者重新體驗可能歷經過的壓力,如在大隊接力中掉棒,進一步讓大家選擇自己的反應。參展者蘇同學(化名)表示,「我們該去剖析的是行為背後的傷口,而不是單看行為表現去做出評論。」他發現並沒有哪個創傷反應是錯誤的,都只是保護自己的辦法。 民眾在展場進行「小怪獸測驗」,了解自己在面對創傷時較易出現的反應。 圖/微光盒子提供「 比較不被社會認可的人,透過自己的努力被他人了解,是非常有力量的。」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四年級的田宛錡補充,有人在為這群孩子發聲其實是一件很感動的事。蕭羣諭也提出,「我們想要帶大家走進孩子失序的生活,呈現標籤後青少年最真實的樣子。」展覽藉此機會翻轉民眾傳統認知中的偏差少年,同時,增進創傷知情也能幫助善待他人與照護自我。
空中展流暢翻轉 林信延彈翻床九連霸完美落地
體育
第1771期
空中展流暢翻轉 林信延彈翻床九連霸完美落地
2022-11-16
【記者李念庭綜合報導】中華民國111年全國彈翻床錦標賽在12至13日於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體育館舉行,吸引了年齡從幼稚園橫跨至出社會共700多位選手熱情參與。其中,來自國立臺東大學的林信延不僅以個人歷年最高分奪得大專社會男子公開組金牌,更順勢締造全國賽九連霸紀錄。作為整場賽事最後一位選手,林信延在全場矚目下開始比賽。走上彈翻床,林信延用力一蹬、將高度拉高,接著俐落地展現「團身後空翻兩周」(註一),並在空中完成一系列華麗翻轉動作,最後平穩落地,完美地為這場演出畫下句點,以34.8分拿下冠軍。註一:將身體團在一起,向後翻轉兩圈。 國立臺東大學體操隊教練陳智郁說明,此次全國賽林信延在動作難度層面拿到較高分,技術與位移部分則被扣了較多分數。 圖/李念庭攝針對本次表現,林信延謙虛地表示仍有進步空間,比如空中姿勢和落地角度都還可以更精準。東大體操隊教練陳智郁則說明,此次自選的10組動作皆由林信延親自編排,原先設下以更高難度動作獲得40分的目標,然而抵達比賽場地後卻發現器材彈性不如預期,因此緊急調整動作以降低難度,「雖然這場比賽的發揮稍嫌可惜,但林信延在整個訓練過程中表現已十分優異。」談到練習過程中較困難的部分,林信延認為自己在訓練新動作時,需花費較多時間適應,「我本身膽子比較小,所以要克服心中的恐懼感,練習時間也因此拉長。」 從小學便在林信延身旁給予提點的台東縣賓茂國中巡迴教練游朝偉也肯定他的努力,表示林信延是個懂事、自律且積極鍛鍊自己的選手。彈翻床在國內仍處起步階段,游朝偉認為這導致長期訓練的選手無法邁向國際,對他們而言十分可惜。他也以競技體操和彈翻床作對比,同樣為亞奧運體操項目,前者每年有許多國內外賽事供選手累積經驗,後者卻未被納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等重要比賽,選手一年更僅有一場全國賽參加。 大專社會女子公開組由競技體操出身的臺北市立大學陳宛吟獲得冠軍。他表示,彈翻床在國內較為冷門,但在國內逐漸推廣這項運動的趨勢下,目前幼齡選手人數大幅增加,未來彈翻床項目將會更加熱絡。 圖/李念庭攝對於未來展望,陳智郁提到,雖然彈翻床入門門檻較低,因此整體參加人數不斷上升,然而選手要達到出國比賽水準仍需一定技術與練習,因此他期望林信延持續磨練,先於明年全國賽達到45分再獲得參加國際賽的機會。而林信延則希望接下來除了能練就空翻三周外,也能在下一屆比賽持續提升動作難度,並將其完整呈現以達成十連霸壯舉。 執教林信延多年的游朝偉認為,林信延(圖右)是國內數一數二專精彈翻床的體操選手,期待他未來能出戰國際賽,替台灣爭光。 圖/李念庭攝
端上你的照片!「攝影上桌」創影像對話開放空間
生活
第1769期
端上你的照片!「攝影上桌」創影像對話開放空間
2022-10-27
【記者黃𦲽湄台南報導】「攝影難道只能掛在牆面上做展示嗎?」像群影像文化有限公司(一影像)於21日至23日在台南水交社園區,舉辦台南國際攝影節「2022台南攝影上桌PHOTOGO」活動,讓45歲以下的創作者以「辦桌」的方式,把傳統掛在牆上展示的作品,視為菜品端上桌,讓民眾和評審能坐下來「品菜」,與創作者交流彼此的想法。 在台南水交社園區的大草皮上,評審、民眾以及創作者可以交流作品想法,對作品提出疑問就可以及時得到詮釋。 圖/黃𦲽湄攝人們圍繞在一張張鋪上紅色桌巾的圓桌,與創作者熱烈地對話。作品展示在桌上的方式五花八門,有些創作者將平面攝影作品夾至隔板中,並直立於桌面,也有將作品置於一個個白色箱子內,讓人們透過箱子的圓孔觀看裡面的作品,豐富人們的觀展體驗。台南國際攝影節《2022台南攝影上桌PHOTOGO》總策劃馬立群表示,希望將所有參展者聚集在一起,交流作品,還能獲得不同領域專家評審的建議。他惋惜道,因為台灣並沒有攝影系,所以學生無法受到正規的攝影教育,「每一屆都有來自不同科系的參展者,基本上都是從興趣切入攝影,而這裡變成是他們獲得專家評審建議的最好機會。」崑山科技大學教授、同時為評審邱國峻表示,透過與創作者面對面交流,評審們能更快了解現今時代趨勢以及年輕人的想法。 創作者作品展示的多樣化讓人們可以有不同欣賞攝影作品的體驗。 圖/黃𦲽湄攝馬立群直言道,作品面對的不只是專家學者,更多的是一般民眾,他們最直觀的想法讓創作者將大眾無法理解的部分進行修正與調整。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應屆畢業生梁佳欣表示,開放三方交流的形式可以拉近攝影與民眾的距離,不會將其視為高尚的藝術或媒材,並可能從中尋找對攝影的共識。他還分享道,這項活動將作品同時展示於三個不同族群面前,「有別於評審與創作者,大眾較不會以特定標準與期待觀看作品,他們的理解方式與前兩者不同。」民眾高佩琦表示,在以往的展覽中大多只能靠自己理解作品含義,即使透過錄音檔、導覽也是從第三方詮釋,「這種比較容易和創作者親近,認真地了解他們的想法以及創作過程,有疑問也能直接問他們。」 「2022台南攝影上桌PHOTOGO」讓參展者將作品以各種形式自由擺放於桌上,讓參觀的人可以自由翻閱,交流彼此的想法。 圖/黃𦲽湄攝「實體的話可以多參加徵件活動,像攝影上桌就滿不錯,可以直接和創作者、老師面對面交流。」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研究所版畫組朱韻蓉還建議,學生也可以在網上分享作品或嘗試辦展,增加曝光度。活動未來規劃讓更多人有機會參與,馬立群分享道:「希望未來不只是一年一次的活動,可以是一年兩次甚至三次的活動,跨越台南的地區限制,將此活動遍佈台灣北中南。」<br style="font-weight: 400" /><br style="font-weight: 400" />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