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升段之路關卡重重 少年棋士孤注一擲
專題
第1808期
升段之路關卡重重 少年棋士孤注一擲
2025-04-17
【記者李宸緯、王振驊、廖奇典、姚孟汝報導】偌大的廳堂裡,棋盤在長桌上一字排開,數十位小棋手專注凝視著黑白交錯的盤面,落子聲和計時器的聲響此起彼落。這裡是台北市體育總會舉辦的新苗成長盃,也是許多孩子的圍棋比賽初體驗。賽後,優勝者抱著獎盃回家,如果他們決定走上圍棋的道路,便會來到一扇名為「職業棋考」的大門前,而門後是多數圍棋愛好者的終極目標——職業棋士。 在圍棋這項專業領域上,從小投入至關重要。多數棋手是在年幼時,由家人引導入門,進而踏上棋藝之路。現業餘7段的吳肇漢在父親的引導下,自幼稚園開始圍棋生涯,小學便進入棋院接受專業訓練。另一位棋手楊孚德起步稍晚,在七歲時才接觸到圍棋。他分享,在一次偶然的機緣下,父親將他送至圍棋老師門下學藝,從此踏上學棋之路。現年20歲的曾子倫也因家人引薦而在小學時加入圍棋社團,「爸爸覺得圍棋可以練定力就讓我學圍棋。」他說道。曾子倫後來經啟蒙老師的推薦進入中華棋院暨兒童圍棋道場,進一步專精棋藝。 業餘圍棋的程度鑑定有級位與段位之分,初學者必須從級位開始挑戰,當棋手參與中華民國圍棋協會(以下簡稱中華棋協)的升段賽,在比賽中取得4勝1敗,即可升至段位。目前國內的業餘段位制度主要分為1至7段,棋手得不斷地在賽事中取勝才能升至更高段。而業餘6段以上的棋士,便有資格參加一年一度的職業棋考,成為令人憧憬的職業棋士,「那時候有聽老師講到有職業棋士這個東西,就是圍棋走到比較頂端的時候就會變成職業棋士,算是有嚮往。」現職業三段棋士詹宜典說。 職業棋士的晉段之路相當嚴苛,許多強者在這扇窄門之前倒下,使之成為一項極具難度的目標。曾子倫在經過無數的對局中磨練實力後,成功站上了業餘6段的門檻。然而,當他在試圖邁向7段的關卡之中,卻如同撞上一堵無形的牆。在台灣,升業餘7段的比賽通常是在64名選手中取一名,這和業餘5段升6段的16取一有很大的難度落差。一次次的挑戰與失利,讓曾子倫的信心逐漸被磨蝕,「想要像以前如此輕鬆升段或得名,已經做不到了。」曾子倫回憶起過往時說道。面對停滯不前的現實,他開始對圍棋感到迷惘,甚至有段時間幾乎完全放棄了棋盤,直到決定轉入大安國中圍棋重點班後才漸漸地拾回對於圍棋的熱愛。 「其實就考職棋(職業棋士資格)的年紀來講,國二已經算比較大了。」曾子倫坦言,多數想考取職業的棋手,會從小學開始密集訓練,國中起步便難以追趕他們的腳步。除了時間落差,學業壓力也是一道難以跨越的牆,當時的圍棋老師建議曾子倫,可以效仿自己以前讀私立學校的做法,跟學校請假來處理沒時間練棋的情況。然而公立學校不容許這樣的做法,這也導致曾子倫後來遭通報中輟。國中這段練棋的時間對曾子倫而言,不僅是學業的挑戰,也是心理上的壓力,「那段時間算是我人生最黑暗的時候。」他回顧道。被通報中輟的同時,曾子倫更因為學校的事情背負壓力,「那時身邊一些同學的家長對我有偏見,甚至因此同學間會出現言語霸凌。」他說道。此時的曾子倫,面對的不僅是外界的質疑與冷眼,還要承受比賽成績接連失利的打擊,業餘6段的多場比賽中,他在六盤局裡都僅獲得二至三勝的成績。而這一切,直到他在2020年拿下台灣具代表性的業餘比賽,吳彫枝盃全國圍棋公開賽冠軍,成功升上業餘7段,外界的眼光才開始逐漸改變,「此後身邊就已經沒有再聽到什麼我棋力不行之類的話。」他說道。 吳肇漢也經歷過這段學業與棋力的拉鋸,回憶起在新北市南山中學圍棋專班(現為南山中學圍棋隊)的日子,他曾試圖兼顧課業與棋藝卻力不從心。「我們早上只上四節課,下午一點到晚上八點半都在圍棋班。」吳肇漢說道。這些棋手回家後還要應付課業、持續練棋,往往難以應付緊迫的時間壓力。為了補上學科進度,吳肇漢的家人曾花費近十萬元購買線上學習教材,仍因無暇使用而徒勞無功。最後,吳肇漢選擇全力拚棋,放棄課業,然而在強調升學的社會氛圍中,這樣的決定難免招致父親質疑。針對棋手們的困境,中華圍棋職業協會執行秘書周平強說:「不要想兩件事都要同時完成。雖然是有可能,但真的會非常辛苦,不如專心選一條路發展。」 對於想升段甚至往職業化發展的棋手而言,國中才開始學棋已屬晚起步。多數專班學生必須在短時間內追趕棋力、應付比賽,又不免被升學制度緊箍。圍棋與課業之間的取捨,從不是輕而易舉的決定,而是每位棋手在時間與壓力之中不斷拉扯出的抉擇。更殘酷的是,並非每位走入專班的少年,都能順利走出自己的棋路,這項制度為熱愛棋道的少年提供舞台,卻難以保障一條通往職業的穩定出口。 升上業餘7段後,曾子倫成功申請自學,開始積極準備職業棋考。此後的四年裡,打譜(註一)、解死活題(註二)、線上對弈成了曾子倫的日常,他閉關修煉,棋力日漸提升。曾子倫如此拼搏的主因,便是台灣嚴苛的職業棋士考試制度。 註一:覆盤已結束的棋局,嘗試理解每手棋的意圖以增進棋力。 註二:針對棋盤上的局部棋型,思考攻擊或防守的最佳策略。 在台灣,有兩扇大門為想當職業棋士的人們而開,成為「院生」或報考「社會組」,但無論哪扇門,都會在20歲之後無情的關上。這項嚴苛的規定,源於國際上逐漸降低的職業棋士平均年齡,「像社會組本來是30歲,現在是20。院生以前也是22(歲),現在是16。」中華棋協常務監事陳昌言說。據研究,相較於前人,近代職業棋士在更年輕時就達到更高的實力巔峰,隨後開始迅速下滑,如近幾年剛成為職業棋士的Z世代會在25歲前開始衰退,這意味著若太晚當上職業棋士,便可能錯失寶貴的巔峰期。 在這樣的背景下,「院生」制度應運而生。「院生」是指在小學就已升至業餘6、7段,並在特定機構的年度選拔中脫穎而出的棋手,「我們目前院生招收進來的上限是大概14歲左右,到國二之後就算超齡了 ,可能就沒有辦法來考院生選拔。」海峰棋院院生師範曾品傑說。從十二月到隔年的六月,48位院生每週末會在棋院裡集訓,上午聽棋譜講解,下午進行密集的分組排名實戰。半年後,積分最高的12名院生將獲得資格進入「院生組」職業棋考,最終勝出的前兩名將成為當年度的新科職業棋士,而剩下的十人則有第二次機會,直接進入「社會組」複賽角逐職業資格。 當院生的日子總是在競爭中度過,從各地來的小棋手個個天賦異稟,都為了僅有的兩個名額傾盡所有。初來乍到的菜鳥往往會在敗戰中,體會何謂「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那時候的(院生)A組後來很多都是(成為)職業(棋手),就是一個我比他們大,還完全下不贏的概念。」楊孚德提及自己院生時代的「怪物」們,自那時起他明白了人與人之間的差距,竟能如此巨大。「那一年升到A組後我是全敗。」他苦笑著說。 而其他和曾子倫一樣非院生的業餘6、7段棋手則會報名「社會組」職業棋考。初賽會以瑞士制(註三)篩選出約14位的選手,加上院生組落榜的十位院生進入複賽,這24名選手會分成兩組進行,他們必須在12人的車輪激戰中擠進前四名,才能進入決賽圈,最後決賽階段則在兩組晉級的共八位選手中決出兩位,成為新科職業棋士。 註三:瑞士制是比賽配位的規則,成績相同或最相近的選手進行比賽。勝者獲得1分積分,負者不得分,平守則雙方各得0.5分。不管勝負如何,所有選手都進入下一輪。每一輪的配位根據此前的積分決定,勝者對勝者,負者對負者。 不同於院生只有12人的「少數菁英」競賽,社會組的初賽很容易就有上百人報名,抽籤的運氣也因此變得更加重要。曾子倫提及自己某一年倒楣的經歷:「我那一區剛好是有進社會組決賽的人全部抽在一起,基本上每一輪都相當於最後決賽大廝殺這樣子。」職業棋考的另一個特點是充足的思考時間,當每一手棋都必須經過深思熟慮,微小的失誤就變得更加致命,這也帶給棋手更大的心理壓力,「我其實很享受下慢棋,但因為自己信心不太夠,可能就更猶豫,然後下了又畏手畏腳這樣。」另一位棋手陳芊瑜坦白,他覺得下慢棋能提高雙方對弈的水準,卻也因為棋考的壓力而未能如常發揮實力。 「2020年(我)是直接初賽就被刷掉,2021因為疫情所以沒有(比賽),然後22到24年都有去考。」曾子倫回憶起數年來的征程,自己從職業棋考初賽、複賽,最後晉級到決賽,每年都再更進一步。2024年是曾子倫最後的機會,他一路過關斬將、殺入決賽,最後戰績與另一位棋手並列第二,進入加賽環節,哪一方獲勝便榮升職業棋士。「其實在考試前,我沒有直接把他當成自己最主要的對手。」曾子倫回憶當時的對手:「因為我的棋風算剋制他,所以(在棋考前)我當時還沒輸過他。」複賽的11盤棋,曾子倫豪取八連勝,幾乎已提前拿到決賽門票,輕敵的他在第九盤與這位棋手對奕時大意輸棋,也感受到對手的棋風開始有所改變,「當時我其實放得有點太鬆,下得沒有那麼謹慎。」曾子倫說。兩人於決賽再度交鋒,對局中曾子倫漸漸感到有些吃力,但仍艱難贏下,然而最後的加賽終究功虧一簣,「我那時候感覺我一開始就吃虧了,然後一下子就崩盤,那盤棋就輸掉了。」曾子倫說,語氣出奇的平淡,而他的職業夢也就此畫上了句點。 落榜對於棋手們的打擊非同小可,對他們而言,圍棋在過去幾乎佔據他們人生的一大半,並於其中投注大量地心思和時間。楊孚德後來仍有參加社會組棋考,但依然無緣職業棋士,提到落榜後的心境,他說:「我後來大概廢了一年,我自己什麼都不想做,過了一年,有點像在療傷,當下應該沒辦法接受(比賽結果)。」 不過即使通往職業棋士的大門已經關上,也不代表棋手們的圍棋生涯就此戞然而止。在職業棋考碰壁後,曾子倫選擇教棋維持生計,「我目前手上都是個別課的學生,應該是三到四個,也有當國小助教,之前有段時間,是在棋院當那種『奕廳老師』(註四),但薪水沒有到我想要的程度。」他補充。而楊孚德也分享他在教棋這條路上的心路歷程,高中開始自學的他,脫離校園生活已有一段時間,因此後來進入大學後,他發現自己在人群中顯得格格不入,也對於這樣的生活感到疲倦,「所以我後來就是沒讀(大學)了,剛好以前的高中老師有找我去教棋,然後我才開始朝教學這件事情去執行。」他說。此外,他提到在教學的過程中,學員的回饋,使他逐漸走出落榜的陰霾,「我後來回去讀大學的時候,其實面對人群我有點沒辦法,但是小朋友是單純的,當你在台上跟小朋友講話的時候,你就開始對於接觸人群這件事情慢慢地克服。」楊孚德補充道。 註四:在圍棋中,「奕廳」指的是與同儕間練習對奕的場所,而奕廳老師則負責在旁指導學員下棋。 除了透過教學維生,也有部分業餘棋手透過賽事獎金賺取額外收入。曾子倫補充:「有一部分人當年社會組就差一點考上,最後就是在臺灣當獎金獵人。」但同時,他也強調,能以職業賽事獎金維生的棋手並不多,最終還是必須另謀出路。海峰棋院院長林敏浩說明:「現在大概是業餘初段到7段之間的比賽會有設小額的獎金,業餘最高段位是7段,6、7段組的獎金是會多一點,多的話大概是可能1萬5000至3萬,然後一年可能會少數有一、兩場5萬甚至10 萬的。」 上述提到的收入來源,對於這些棋手而言僅能提供溫飽,該如何運用現有所學找尋合適的工作養活自己,成為這些棋手的一大課題。身為棋手母親的廖容惠,一路看著自己孩子在圍棋這條路上成長,他說道:「年齡越大的話,變成要受到未來的經濟壓力,家裡不可能一直養著你去比賽,你一定要學會去賺錢養活自己,這是每一位棋手所要面臨的選擇。」 對於這些棋手而言,為準備職業棋考而荒廢的學業,成為追上同齡人的一大鴻溝。海峰棋院院生師範曾品傑補充:「當國中、高中一直都自學在圍棋上,其實已經落掉了蠻長一段的學業,哪怕大學再回去念書,相對唸國、高中共六年的同學還是稍微辛苦一點。」不過仍有部分棋手在進入大學後,全力經營課業、社團活動與人際關係等,踏出全新的方向。陳芊瑜在無緣職業棋士後,便專注於校園生活並考取研究所。目前在遊戲產業工作的他,運用在大學所學到的數學專業,協助公司開發遊戲。而吳肇漢後來則就讀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英語系,他分享:「我以後應該會想當老師,就一般老師,還有英文老師,這些我應該都會去考,圍棋的話可以當作外快,還可以順便接個社團老師。」雖未能成為職業棋手,但他們憑藉圍棋磨練出的專注與韌性,早已在另一個舞台上綻放自我。 Go Go先生(賴昶宏)為目前國內少數從事圍棋自媒體的Youtuber,曾因沒考到職業棋士資格而一度迷茫,不過結合傳播領域的能力與知識,他走出與一般棋士不一樣的路。他說:「我開始思考,我離開這個世界之後,能夠留下什麼東西,所以我開始往(自媒體)這個方向去走、去做推廣,不像以前純走競技。」他也期盼透過影片的製作,分享自身經驗,讓後輩看見圍棋不一樣的可能性。 無論是職業棋考的落榜者,或是中途轉換跑道的棋手,從這些真實經歷來看,即便在不同的道路上奮鬥、從事的行業與圍棋無關,但他們的生活依舊與圍棋有所連結,圍棋的精神也深刻地烙印在他們心裡。楊孚德強調:「如果我們仔細去思考的話,可以發現其實下棋對人生的幫助真的很大。因為每一手棋,就像你人生中的每一個決定,都會有它的意義存在。」或許離開了棋局,但圍棋早已成為棋手們生命的一部分,靜靜地引導著他們走向各自的精彩篇章。
冠亞之爭「棋」鼓相當 曾品傑衛冕大學生圍棋賽
體育
第1774期
冠亞之爭「棋」鼓相當 曾品傑衛冕大學生圍棋賽
2022-12-07
【記者彭嘉輝綜合報導】「嗶」聲此起彼落,選手輪番按下計時器,聚精會神落子。因疫情睽違兩年的111學年度全國大學生圍棋賽於3日在臺北市立大安國民中學活動中心揭開序幕,個人賽段位A組最終由佛光大學曾品傑擊敗國立成功大學林昱霖達成二連霸。個人賽共進行五盤賽事,選手依主分與輔分(註)排序名次。第五盤,職業棋士二段曾品傑對上業餘七段林昱霖的賽事,由於兩人皆未嘗一敗,因此形同冠軍賽。佈局階段,雙方互相占地、戰況激烈,曾品傑雖一度因失誤導致情勢危急,但他在讀秒階段發現林昱霖陣列上的缺失,並藉此一步步挽回劣勢,最終以一目半之差拿下勝利,成功衛冕冠軍。註:每贏一場得一主分,並依此排名,若主分相同則改比輔分。第一輔分為所戰全部對手主分和;第二輔分為所負全部對手之主分和;第三輔分為雙方交戰之成績,輔分高者名次靠前。 佛光大學曾品傑說明,國立成功大學林昱霖戰術顯然要與他堅持到官子階段,所以雙方棋盤下法偏向互相爭奪土地,比拚最後誰圍的土地較多。本場冠軍賽鏖戰一小時,最後曾品傑以一目半之差斬獲二連霸。 圖/彭嘉輝攝與曾品傑一戰中,林昱霖採快攻戰術,試圖延緩讀秒階段到來,可惜最終未能成功,林昱霖說:「開始讀秒後,因為實力與職業棋士有所落差,導致情勢慢慢脫離自己的掌控,輸掉這盤對局。」一度落於下風的曾品傑則說道,自己當下因出現失誤而感到緊張,幸好之後及時穩住陣腳,將局勢導向勝利,「後來想說不能氣餒,這盤棋還沒有下完,隨後很快投入到棋局當中。」 他也開心地表示,達成連霸並把冠軍留在佛大是一件值得感動的事情。 國立成功大學林昱霖認為冷靜、理性以及抗壓性是圍棋所需的重要能力 。當遇到抉擇時,保持冷靜才能理性地做出適當的判斷。 圖/彭嘉輝攝本屆賽事,主辦單位將過往於早上開始的個人組賽程移至下午,以減少參賽選手須提早一日抵達現場的參賽成本,同時也更改計時方式避免比賽過晚結束。往年賽事採基本時間25分鐘,結束後進入讀秒階段、每10秒須下一手棋,三次超時即判敗的規定,本屆則改採20分鐘、10秒、兩次的配置。林昱霖認為改制後時間減少20%,因此更須熟練自己的套路,以免在基本時間思考過久,在棋局前期即進入讀秒階段。 111學年度全國大學生圍棋賽賽制方面,雙方各有基本思考時間20分鐘,用完後進入讀秒階段。讀秒階段10秒、兩次,意即每手棋僅10秒思考時間,有兩次超過10秒的機會,若再次超時,機器則判定「逾時裁定敗」。佛光大學圍棋隊教練林安迪表示,較快進入讀秒階段,能提升對局的可看性。 圖/彭嘉輝攝今年全國大學生圍棋賽參賽選手多來自佛大,其他院校報名人數相對零星。針對此現象,曾任佛大圍棋社社長的曾品傑認為,比起國中小學生,大學生較難對圍棋產生興趣,「許多人對圍棋抱有刻板印象,認為聰明人才玩得懂。實際上,圍棋的基本規則,比起象棋、西洋棋更簡單。」林昱霖則樂觀地分享,成大近年舉辦許多對外活動,以增加大學生下圍棋的意願,「像是與YouTube頻道交流、和臺大辦交流賽、邀請職棋老師來教學,我覺得目前正在邁向一個好的方向。」他也補充,目前已有國立體育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等越來越多大專院校將圍棋納入特殊選才的項目。 111學年度全國大學生圍棋賽由佛光大學與中華民國圍棋協會主辦,佛光大學圍棋隊派出許多好手參賽。 圖/彭嘉輝攝談到職涯規劃,曾夢想成為職業棋士的林昱霖說明,由於他目前以大學生活及與家人相處為重,鮮少深入研究圍棋,因此將目標設在把握每盤棋局;已踏入職業的曾品傑則表示,比起成為優秀的競技選手,自己未來將更著重在圍棋的推廣與教學,期盼將過往經驗及觀念交給下一代,培養更多優秀的棋士。 佛光大學圍棋隊教練林安迪提及,佛光大學圍棋推廣計畫「巡迴列車」,讓圍棋隊成員到宜蘭小學實習,以培養教學能力。並引導同學到鄰近圍棋教室學習,讓圍棋人口基數增加。  圖/彭嘉輝攝
百名棋手對弈 圍棋賽改制增參戰意願
體育
第1740期
百名棋手對弈 圍棋賽改制增參戰意願
2020-12-16
【記者楊人熹台北報導】選手們運籌帷幄,沉著地思考賽局。109學年度全國大學生圍棋賽(以下簡稱大學生圍棋賽)於12至13日在台北市立大安國民中學舉行,今年開放選手可同時參與個人賽與團體賽,大幅增加選手參賽意願,人數較去年增加逾五十位。 圍棋是相當耗費腦力與體力的運動,一盤棋少則耗時半小時,多則耗時八小時以上。 圖/楊人熹攝在團體賽中,國立體育大學A簡靖庭、楊博崴和卓韋帆掌握局勢,奪得團體賽冠軍。團體賽共三台,每隊三人同時對弈。五場比賽打完,國體A與佛光大學A並列首位,因此採取加賽,最終由國體A取得勝利。其中,身為職業棋士的簡靖庭與楊博崴皆無敗績。雖然簡靖庭全勝,但他仍認為表現有所不足,「因為加賽採快棋(註),下棋節奏較不適應。」而楊博崴則十分滿意自身成績,不過他坦言,在一天內下六盤棋,對體力負擔很大。註:棋手的正規比賽用時為25分鐘,而加賽用時則為五分鐘,若未能在時間內完賽,剩下的每一手須於10秒內下完,並有一次超時機會,若機會用完再次超時,直接判定輸局。 國立體育大學簡靖庭為職業棋士,保持一週四天的練習,期許自己能朝更高層級邁進。 圖/楊人熹攝往年的大學生圍棋賽會邀請日本、泰國等亞洲國家出賽,為比賽亮點之一。然而,今年受疫情影響,僅國內隊伍參戰,「一開始很緊張,很怕沒有人來參加比賽。」主辦單位、佛大圍棋發展中心主任林安廸說道。但本次賽會共有破百名棋手報名,超乎預期。此外,佛大圍棋發展中心於今年變更參賽制度,選手可自由參與兩組賽事。多數選手為了學校榮譽而參加比賽,也可拚搏個人獎項。 國立體育大學楊博崴沉著應戰,冷靜思考每一手棋,個人六戰全勝,幫助隊伍奪下團體組冠軍。 圖/楊人熹攝談起台灣下棋人口,林安廸表示,受少子化影響,國內棋手人數有下降的趨勢,而下棋年齡大多集中在國小和國中。他提到,青少年棋手若無意朝職業棋士之路邁進,多半會以課業為考量,而逐漸淡出圍棋界,或成為業餘棋士。在台灣,選手若想成為職業棋士,必須報考一年一度的棋士選拔,最終僅二至四名選手能獲選,且報考年齡也有所限制,一般業餘男性棋手為20歲以下,女性則為22歲以下,「我原先有成為職業棋士的夢想,但因為超齡只能放棄。」佛大林明說道。 受到少子化影響,國內學棋人口日漸減少,且圍棋初學門檻高,要培養出優秀好手實屬不易。 圖/楊人熹攝林明為佛大圍棋發展中心培育的業餘棋士,他表示,既然無法朝職業方向前進,他將協助推廣圍棋,也期盼此舉能激發孩童對圍棋的興趣,提升下棋人口。 此次賽事吸引許多大專圍棋好手共襄盛舉,每個人都想代表學校爭取榮譽,拿到第一名。 圖/楊人熹攝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