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全運會】林呈璟胡俊祥手感回溫 一「舉」奪金成功衛冕
體育
第1754期
【全運會】林呈璟胡俊祥手感回溫 一「舉」奪金成功衛冕
2021-10-20
【記者李昀璇綜合報導】沈穩地步入舞台中央,選手大喝一聲,運用全身力量伸直雙手,舉起槓鈴。中華民國110年全國運動會(以下簡稱全運會)舉重項目於17日登場,出賽量級包括女子組49公斤級與男子組67公斤級,分別由臺北市立大學林呈璟與正修科技大學胡俊祥獲得金牌。 中華民國110年全國運動會舉重女子組49公斤級,臺北市立大學的林呈璟(中)以抓舉80公斤、挺舉90公斤,總和170公斤奪金。 圖/李昀璇攝首先登場的是女子組49公斤,由林呈璟以抓舉80公斤、挺舉90公斤,總和170公斤拿下冠軍,不僅維持該量級抓舉全國紀錄,也順利完成全運會二連霸。此外,林呈璟4日出賽中華民國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以下簡稱全大運),於相同項目中獲得冠軍,間隔兩週又再度上場挑戰全運會。賽後她坦言壓力很大,由於先前為取得2022杭州亞洲運動會(以下簡稱亞運)資格,將量級下降至45公斤,而後準備出賽全運會時,又須在短時間內調整體重,成績難以維持往常水準。 臺北市立大學的林呈璟於抓舉最後一次試舉挑戰80公斤,大喝一聲後,他成功舉起自己曾破下的大會紀錄(抓舉80公斤),他同時是該量級總和(180公斤)大會紀錄保持人。 圖/李昀璇攝即便抓舉已回復以往最佳狀態,達到他於108全運會所締造的80公斤大會紀錄,然而,林呈璟對挺舉的結果不甚滿意,「很可惜,會覺得可以再更好。」他期許每一場比賽都能勝過前一場,視自己為對手,「不會因為其他對手想太多,希望上一場舉多少,這一場要進步。」而男子組67公斤級冠軍則由胡俊祥拿下,他以抓舉122公斤、挺舉159公斤,總和280公斤刷新他於108年全運會舉出的大會紀錄。賽後他提到,原先便預計打破紀錄,但由於先前在練習時受傷,因此沒有出賽110年全大運。背負著受傷的壓力,再加上長達五個月未參賽,他坦言心情緊繃,所幸今日的復原狀況良好,也因此能展現應有水準。 在最後一次挺舉試舉前,正修科技大學胡俊祥嘗試挑戰刷新由高展宏創下的168公斤紀錄。雖然最終試舉169公斤失敗,他仍以總和280公斤刷新他於中華民國108年全國運動會舉出的大會紀錄,並二連霸該量級冠軍。 圖/李昀璇攝胡俊祥原先預計與參與2020東京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好手高展宏在同一量級中競爭,而後高展宏降級參與61公斤量級競賽,胡俊祥表示得知此消息後,心情並沒有太大起伏,「把自己舉好就好了。」在最後一次挺舉試舉前,胡俊祥與教練討論決定挑戰169公斤,嘗試突破全國紀錄,雖然最終試舉失敗,他仍期望未來能持續突破自我,並把目標放在於明年獲得亞運代表資格。 中華民國110年全國運動會舉重男子組67公斤級,正修科技大學的胡俊祥(中)以抓舉122公斤、挺舉159公斤,總和280公斤奪金。 圖/李昀璇攝 曾參與2020東京奧林匹克運動會好手方菀靈於女子55公斤級出賽,以總和181公斤拿下銀牌。 圖/李昀璇攝
【全大運】郭婞淳舉重破紀錄 跨三量級挑戰自我
體育
第1735期
【全大運】郭婞淳舉重破紀錄 跨三量級挑戰自我
2020-11-05
【記者吳嘉倪高雄報導】中華民國109年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舉重項目於1日至2日在高雄市立鼓山高級中學登場。許多參賽好手皆突破大會、甚至全國紀錄,包括正修科技大學莊盛閔、長榮大學陳柏任等人。其中最受矚目的輔仁大學郭婞淳在71公斤級首度登場,輕鬆打破原先該量級的抓舉、挺舉及總和全國紀錄,成為國內首位橫跨三個量級金牌的選手。 抓舉59公斤級世界紀錄目前為北韓選手崔孝辛所創下的107公斤,輔仁大學郭婞淳個人最佳、全國紀錄為106公斤。 圖/吳嘉倪攝「其實以往沒辦法像這樣去挑戰其他量級,因為還是要以國際賽59公斤級為主。趁現在有機會跟時間讓我去挑戰,那為什麼不去嘗試?」被視為奧林匹克運動會奪牌大熱門的郭婞淳說道。今年因疫情影響國際賽停擺,選手參賽機會減少,因此郭婞淳並未刻意將體重控制於59公斤內。本次全大運她就以64.1公斤「越級打怪」,向上挑戰71公斤級。 輔仁大學郭婞淳一出場便受到觀眾歡迎,試舉成功後,現場更響起如雷的掌聲。 圖/吳嘉倪攝目前郭婞淳在女子59公斤級高居世界排名第一,國內難以找到能互相抗衡的選手。她表示,在8月模擬東京奧運對抗賽時就已越級參加64公斤級,因此花較多時間恢復體力,近期訓練的強度不高,但她也坦言自身狀況依舊相當不錯,有些出乎意料。本屆全大運挑戰六次試舉全部成功,郭婞淳繳出抓舉106公斤,挺舉137公斤的成績,一舉突破原先量級的全國紀錄。她同時也是國內首位橫跨59、64、71公斤三個量級摘金,並在抓舉、挺舉、總和共寫下九項紀錄的選手。談及近期的備賽狀況,郭婞淳坦言,從8月模擬賽後到全大運這段期間,她其實沒有特別多花時間練習,反而嘗試「玩」其他的運動項目。她分享,10月時曾和球后戴資穎打羽球,「讓自己的心靈獲得調適,保持對舉重的新鮮感跟熱情。」 挺舉是輔仁大學郭婞淳較擅長的項目,即使未特別加強,本次賽會仍能舉起137公斤。 圖/吳嘉倪攝男子組96公斤級長榮陳柏任以抓舉176公斤、挺舉201公斤、總和377公斤的成績打破原先由自己保持的全國、全大運紀錄強勢摘金。談到比賽狀況,他說道,本次表現有比練習時好,動作很順暢。在201公斤試舉成功後,確定金牌入袋,陳柏任下一把更一口氣將重量調至208公斤。對此他笑著提到,平時練習的最佳成績是207公斤,「想說再加1公斤挑戰自己。」可惜他最後一次試舉體力已消耗大半,未能再將紀錄向上堆疊。陳柏任目前在96公斤級世界排名第13位,他期盼明年能參與3月的亞洲舉重錦標賽以爭取奧運資格。 許多舉重選手在進行試舉時會出聲激勵自己,長榮大學陳柏任在抓舉時吶喊,最終成績176公斤破全國紀錄。 圖/吳嘉倪攝男子組81公斤級金牌則由正修科大莊盛閔以總和328公斤拿下,他繳出抓舉148公斤的成績,同時也打破大會紀錄,在第三次試舉時他更將抓舉重量增至155公斤,「這一把比我想像中要輕很多,感覺力量有增長,雖然說失敗了,但是我對這一把還蠻滿意的。」談到自己的臨場表現,他說:「我覺得今天算還不錯,力量整個都有上來,可是挺舉的動作還是沒有修正好。」莊盛閔提及,挺舉的動作會有些小毛病,導致力量難以完全釋放。 正修科大莊盛閔在男子組81公斤級獲得金牌,但他認為挺舉的動作仍有待修正。 圖/吳嘉倪攝
【全運會】負傷錯失舉重金銀牌 方莞靈期望重返巔峰
體育
第1710期
【全運會】負傷錯失舉重金銀牌 方莞靈期望重返巔峰
2019-10-24
【記者李昱亭桃園報導】走上比賽舞台,在全場觀眾屏氣凝神下大喝一聲,運用全身爆發力與肌耐力將槓鈴一口氣舉至頭上伸直。台北市代表、台北市立大學女子組49公斤級的林呈璟,以抓舉80公斤、挺舉100公斤,總和180公斤拿下中華民國108年全國運動會舉重49公斤級冠軍,更刷新抓舉全國紀錄。自4月中華民國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初登場打敗去年亞洲運動會代表、國立體育大學的方莞靈後,林呈璟便受到外界高度關注。本屆全運會他再度擊敗方莞靈,挺舉更突破自身原本的98公斤紀錄。賽後他謙虛地表示會繼續勉勵自我,並期許下次能有更好的表現。教練陳瑞蓮則稱讚,平時訓練林呈璟對自身要求很高,有自律性。他進一步解釋,很多選手到大學後會因懈怠導致訓練成效不足,因此自律特別重要。 中華民國108年全國運動會舉重女子組49公斤級,台北市立大學的林呈璟(中)以抓舉80公斤、挺舉100公斤,總和180公斤奪金。 圖/中華民國108年全國運動會提供林呈璟投入舉重時間僅三年,高中三年級接觸舉重前都以田徑為主要項目,在原台北市體育處(台北市政府體育局)處長劉家增推薦下才專注訓練舉重。他坦言,由於練田徑時間長達八年,在轉換跑道時曾感到相當不捨,加上對舉重一無所知,起初其實感到排斥,但後來發現舉重比起田徑更能表現自我,並有更多機會踏上國際舞台,才開始喜歡上舉重。 台北市立大學的林呈璟在抓舉第三次試舉中舉出80公斤,刷新抓舉全國紀錄79公斤。 圖/李昱亭攝「我不滿意自己的表現,應該要更好。」方莞靈解釋,去年亞運前兩個月因車禍傷及膝蓋,導致亞運帶傷上場僅拿第六名,至今比賽仍受傷勢影響。「就賭比賽時腳會不會痛。」方莞靈回顧受傷長達一年的時間中,比賽常為傷口疼痛所困擾。他期許自己能夠回到去年受傷前的水準。而對於賽事中再度遇到林呈璟,他的心情並無太大起伏,認為努力專注自身才是重點。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的方莞靈最終以抓舉79公斤、挺舉96公斤,總和175公斤獲得銅牌。 圖/李昱亭攝本屆全運會第三次挺舉102公斤中,方莞靈便因為傷勢問題導致錯失拿金、銀牌的機會。教練林玥礽欣慰地表示,在復健治療與大量舉重訓練下,能有銅牌實屬不易,對於結果不會多加要求。方莞靈分享,自己曾經一度想要放棄舉重,深怕能力無法回到以前水準而辜負他人的期待,但教練與親朋好友的支持讓他重拾信心。未來也將繼續努力,讓自己能再度於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
許淑淨傷後復出 全運會輕鬆摘金
體育
第1662期
許淑淨傷後復出 全運會輕鬆摘金
2017-10-25
【記者劉芳妤宜蘭報導】台灣舉重好手、國立體育大學研究生許淑淨8月因傷退出2017台北世大運,22日於全運會舉重項目首度復出,表現不負現場湧進一睹她風采的民眾所望,在女子53公斤級強壓對手,輕鬆奪下金牌。 許淑淨奮力一舉,手臂舉直,成功將槓鈴舉到最高點。 圖/劉芳妤攝許淑淨在觀眾歡呼聲中上場,屏氣凝神,奮力將槓鈴往上舉,在抓舉項目以80公斤開局,遠比其他選手多了10公斤以上。第二把將重量加到90公斤,也輕鬆過關。第三把再加到92公斤,挑戰破大會紀錄,可惜最後因身體重心不穩宣告失敗。挺舉部分則以105公斤開始,第三把以115公斤成功收場。最終以抓舉90公斤、挺舉115公斤,總和205公斤,將銀牌洪子惇的162公斤遠拋在後,為雲林縣爭下一面金牌。許淑淨坦言,世大運受傷後,訓練的質量尚在調整,傷勢雖已逐漸恢復,但這次比賽發揮仍不盡理想。許淑淨去年出戰里約奧運時,抓舉第一把就是92公斤,這次比賽第一把80公斤,她就因重量太輕不適應,步伐不穩差點失敗。她也提到,世大運時狀態很好,但因急性拉傷而無法在自己的國家出賽,非常失望,心情經過一個星期調適,已重新振作。回到久違的賽場,許淑淨直說「心情還是蠻興奮的」,接下來將全力投入11月底的世界舉重錦標賽。針對世錦賽備戰,許淑淨表示,將會加強肌力訓練。教練蔡溫義也指出,許淑淨的水準已達一定程度,會以科學化管理方式為她量身打造訓練菜單。他也提到,許淑淨目前最重要的還是要調整因世大運退賽而低落的心理狀態。 許淑淨傷後復出,一上場就獲得觀眾矚目,她也不負眾望拿下金牌。 圖/劉芳妤攝另外,在男子62公斤級中,最受矚目的是甫在世大運62公斤級奪下銅牌、正修科技大學學生高展宏。本次比賽他以抓舉124公斤、挺舉143公斤,總和267公斤摘金。比起世大運時抓舉131公斤、挺舉158公斤,總和289公斤雖然有一段落差,仍遠勝過銀牌得主黃鼎介的258公斤。高展宏表示,近期身體狀況很好,但這次比賽沒有把握住,相當可惜。他也提到,接下來挑戰世錦賽,在訓練上最重要的是克服心中對挑戰新重量的恐懼,以總和290公斤為目標,期望能拿下獎牌。 高展宏在挺舉項目雖然只得到第二名,總和仍勝過其他選手。 圖/劉芳妤攝 高展宏屏氣凝神,用盡全力舉起槓鈴,最終為高雄市奪下金牌。 圖/劉芳妤攝 許淑淨獲得金牌後,主辦單位拿出陶土讓她印製手模並簽名,留下紀念。圖/劉芳妤攝
揮別土法煉鋼 運動科學化訓練事半功倍
校園
新知
生活
體育
專題
第1654期
揮別土法煉鋼 運動科學化訓練事半功倍
焦點
2017-05-26
【專題記者鄭順祥、吳旻蓁、顏麗家、薛若儀、龐家姍、江殷年綜合報導】「我是丁聖祐,我要科學化訓練!」 臉書粉絲專頁「Fair Game!TAIWAN!體育改革聯會」4月11日轉貼一段由游泳國手--丁聖祐拍攝的影片。目前就讀國立台灣大學的她,有台大泳后的美名,她在出國比賽時,看到外國選手用先進、科學化的方式訓練,反觀自己,由於訓練資源的缺乏,即便認真練習,進步幅度仍有限。丁聖祐口中的「科學化訓練」對大眾而言是個陌生名詞,究竟它的內容是什麼?又能如何幫助運動員呢?對症下藥 科學化訓練成效可觀 「科學化訓練是指用運動科學原理進行訓練,專注提高訓練的成效。」目前擔任教育部體育署運動科學小組總召集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競技學系教授相子元表示,為了提升運動員表現,教練會用不同的方式訓練,所謂科學化訓練不同於以往的土法煉鋼,是透過數據客觀地指出選手的優缺點,讓教練看到訓練成效並針對弱點加強。 科學化訓練大致可分為運動生理、運動心理、生理生化、運動營養、運動力學、醫學防護及情報搜集等七個項目。針對選手的狀況及需求安排項目,例如:生理生化是檢測選手的疲勞指數、運動營養是為了增加肌肉量或控制體重。不同的運動,所倚重的項目也不同,射箭需要運動心理、韻律體操則需要運動營養。但是否採用科學化訓練、採用哪個項目,主要仍取決於教練。 科學化訓練以運動科學理論(以下簡稱運科)為知識基礎,國立體育大學則是國內運科研究最具代表性的學校,校內的運動隊教練得以將研究實際應用在選手的訓練中。「訓練成功的關鍵在於團隊合作,除了教練本身,再來就是運科這塊。」舉重隊教練陳淑枝表示,隊上的科學化訓練與一般訓練比重是100比100,兩者都需要兼顧。 國體舉重隊員劉藍尹進行日常「挺舉」訓練。 圖╱顏麗家攝 國體舉重隊的科學化訓練包含運動生理、心理及營養。以生理訓練為例,若是選手腿力不足,便加重課表中腿力訓練的組數。另外,舉重時需要的爆發力,也是透過訓練讓選手學習發揮。陳淑枝指出,訓練並非單練舉重就足夠,而是透過各種方式培養舉重所需要的能力。 國體舉重練場的白版寫著當日課表,依狀況溝通調整。 圖╱顏麗家攝 舉重隊的訓練分為賽後恢復、力量、技術、比賽、調整五個時期,各期的訓練有最其適當的強度與組數、次數。相較高中的傳統訓練,國體舉重選手黃鼎介認為「大學接觸科學化訓練後,選手們都能切身感受訓練輕鬆許多。」因為教練會依照選手狀況調整訓練內容,效率確實提高許多。 除了生理訓練菜單,隊上還有負責監測選手受傷狀況的防護員、一般心理師及運動心理師。「我特別重視運動心理學,因為關係到比賽最關鍵的剎那。」陳淑枝表示,一般心理師負責處理選手的心情低潮;運動心理師則幫助選手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在比賽時發揮最好的成績。曾代表台灣出國比賽的劉藍尹提到自己比賽時容易分心緊張,但透過心理老師輔導,能減少許多負能量及想法。 國體擁有全台唯一的超低溫冷凍治療機,採站立式設計,艙內會噴出負120度的液態氮,藉由低溫使肌肉恢復。選手每週進去三至四次,可依照個人需求決定什麼時候去。訓練前能幫助肌肉力量輸出,訓練後則是減輕肌肉疲勞。「疲勞往往是受傷的開始。」劉藍尹表示,訓練後肌肉緊繃、身體疲憊反而睡不著,但接受超低溫冷凍治療後能有效緩解疲勞、幫助睡眠。 綜觀上述,科學化訓練確實對選手有所幫助,不過陳淑枝認為運科涵蓋的面向太廣,單一教練無法鑽研每一個相關研究領域,需要各領域專家的協力。科學化訓練其實一直存在,但使用的成效取決於教練的接受和應用程度。 黃鼎介指出,國體在技術層面目前多由教練指導,缺乏運科協助,且校內也沒有國家訓練中心的配備,例如幫助選手記錄和調整動作的高速攝影機等。陳淑枝則表示,國訓中心的資源來自國家,其內的奧運級選手都有一對一的教練和防護員,記錄練習狀況、心跳,更有專家分析數據等等。國體考量人力和財力,目前無法跟進。<b>運科資源分配不均 專業分工、人才整合才是關鍵 目前較徹底實行科學化訓練的就屬國家運動訓練中心(以下簡稱國訓中心),著重訓練國家體育隊的選手。當初引入科學化訓練是為了提高台灣在國際賽事的奪牌機率,因此「重點培訓」逐漸成為常態。以國訓中心內部為例,舉重、跆拳、射箭等常勝項目自然獲得較多資源,而游泳等冷門項目則易被忽略。 「只要聽到是游泳項目,他們就覺得這一個項目短期內不會拿到獎牌,會放心力在目前看來有機會拿牌的。」丁聖祐舉例,進入國訓中心後除了平時的訓練外,也會加入運動防護的部分,然而由於游泳選手較不被注重,因此即便出現身體問題,也無法在第一時間獲得協助。「其實這樣的做法都太短視,怎麼可能這樣做成績會好?」訓練時間有限,如何在最短的時間達到最大的訓練成效?此時,科學化訓練就顯得格外重要,除了能有效提升選手的表現,同時也降低運動傷害的風險。 除了資源分配不均,選手及教練是否擁有正確的運動科學觀念更是關鍵。丁聖祐回頭看求學時期土法煉鋼的訓練,雖然意識到需要更有效的方式,但當時不知道何謂科學化訓練,也不清楚要從哪裡獲得相關資源。更重要的是,連教練都對科學化訓練沒有概念,「像游泳跟體能的訓練量要互相搭配,不是兩個一起練就好,但今天你找體能訓練的老師跟游泳的老師,他們根本不知道你練了什麼,完全沒辦法搭配,等於選手必須要自己控制。」教練缺乏與團隊分工、協力的概念,而選手仰賴教練給的訓練方式,訓練難以發揮最大值,自然無法擁有好成績。 國內外運動員與運動團隊關係示意圖。製圖╱江殷年 國體技擊運動技術學系助理教授江杰穎點出問題:「我們有培養體育專業的學生,但對於教練的養成卻沒有一個完整的制度。」台灣教育體制中並無明確的教練養成機制,許多好的選手憑藉優異的經驗及競技成績考取教練一職,卻不知如何有系統、有邏輯地規劃訓練。「不使用科學化訓練,很容易受傷,台灣的教練很多覺得操到累就是有練到,但你沒有掌握選手的資訊,也沒有溝通在裡面。」體育改革聯會成員呂季鴻舉例,國外較完整的運動訓練團隊包含:技術教練、體能教練、運動傷害防護員,以及測量各項數據並進行分析的運科團隊等等。其中技術教練指導該項運動所需的專業技術,體能教練則專注於選手的體能發展,並針對不足的部分進行補強。但問題是,若教練的思維無法與時俱進,體能教練及其他科學化的訓練又該如何介入?當務之急,或許不是提供更多的資金、資源,而是改變舊有的訓練思維,讓教練與運動科學搭上線。<b>學術觀念落差大、群眾認知不足 成運科發展最大瓶頸  其實,運動科學早已存在日常生活中,只是多數人並未認知到。相子元舉運動產品為例,如:運動鞋設計如何穿得更舒服、減低受傷機率,甚至運動衣物材質與合身與否,都是運科的範疇。黃鼎介指出,器材研發是運動科學的一部分。他以舉重專用的舉重鞋為例,因為舉重是一個對地面施力,利用反作用力負重站力的運動,所以舉重時不能穿民眾常穿的氣墊。由於氣墊會緩衝力量,為確保選手對地面施100%的力,舉重鞋都是實心的硬底鞋。民眾經常一鞋穿到底,但跑步、走路時適合穿著的鞋子,不見得適合從事其他運動時穿著,不同運動都有其適合的運動器材,用對器材不僅較不費力,也較不易造成運動傷害。 既然運科早已存在生活中,為何對某些教練而言,運科卻如此陌生?這必須回歸到教育體制。學生從小被分成體育生與一般生,體育生常被貼上「不愛唸書、只會運動」的標籤,即使順利從選手一路升至教練,仍鮮少接受學科刺激;另外一群熱愛體育的學生,未能成為選手,但學科方面的表現優異,因此選擇研究運動科學。相較之下,鑽研運動科學的學生較缺乏實務操作,因此理論與實際訓練之間易出現落差。台北市立大學運動器材科技研究所教授劉強認為,鑽研運動科學的學者應負起溝通、轉譯知識的責任,「術科跟學科中間的落差大,學科老師一直希望教練跟學生接受科學化訓練,但如果學科老師沒有更接近術科一點,這永遠是好高騖遠。」  北市大高速攝影機,拍攝球員動作,分析能力與表現。圖╱薛若儀攝 北市大多軸向平衡訓練儀,與動作分析軟體搭配使用。 圖╱薛若儀攝國立東華大學體育與運動科學系暨碩士班副教授林嘉志分享,「學生對運科有點排斥,因為比較困難。」以自己的教學經驗為例,他觀察到許多體育相關科系學生仍將「成為運動老師」視為唯一出路,從小接受術科訓練的學生,缺乏對學科的自信,「讀體育系,未來當體育老師,他們就會想,幹嘛去學運動科學?」雖然台灣有數間運動科學研究所,但大學部沒有專門的運動科學系,必須到碩博士班才有機會學到更深的運科知識。 「傳統的觀念要矯正。運動不是只是運動,它是有科學的。」相子元提出看法,運科在台灣面臨的困境在於觀念的差異,僅有少數專業人才理解。應先將運動風氣、市場建立起來,當政府和一般民眾都重視體育活動,供需出現後,推廣運科自然容易許多。運動作家與運動網站顧問徐國峰也認為,「必須讓運科的商業價值被看到。」像美國籃球、美式足球、日本棒球、牙買加短跑等,它們之所以蓬勃發展,都是因為有一個龐大的體育生態。徐國峰認為,當體育生態夠宏觀、民眾運動需求量提升時,科學化知識就能更融入生活,體育發展也能更加健全。
【全民運】林逸鈞勇奪健力冠軍 打破蹲舉重量紀錄
體育
第1636期
【全民運】林逸鈞勇奪健力冠軍 打破蹲舉重量紀錄
2016-11-10
【記者李怡瑤台中報導】全民運健力項目吸引許多國手參賽,並破多項大會紀錄。選手除了代表各縣市爭取榮耀,也多將本次賽事作為11日「世界盃健力錦標賽」前的暖身。男子59公斤組賽事中,國立台灣體育運動大學林逸鈞、正修科技大學王俊淋分別拿下一、二名。健力項目包含蹲舉、臥舉和硬舉,三者重量總和大者獲勝。蹲舉部分,王俊淋首先舉出267.5公斤,林逸鈞隨後舉出265公斤,兩人皆破大會紀錄;臥舉部分林逸鈞則以五公斤差逆轉首輪排名,並在關鍵的硬舉項目延續氣勢,最終以總和682.5公斤打敗總和672.5公斤的王俊淋。 男子59公斤組選手林逸鈞蹲舉項目成績為265公斤,與同級選手王俊淋共同打破大會紀錄。圖/李怡瑤攝林逸鈞表示王俊淋是台體的學長,兩人常一同出國比賽,所以對彼此很熟悉。為了拿下冠軍,他毫無保留使出全力,並在賽前調適心情,讓曾因受情緒影響而失誤的情況不再發生。這次全民運後林逸鈞將赴美參加世界盃健力錦標賽,希望奪牌的同時也能爭取明年「世界運動會」的資格。王俊淋則坦言,這次為了世界盃保留一些實力,加上林逸鈞穩定發揮和不斷進步,才會錯失冠軍。「說沒有壓力是騙人的,」王俊淋表示,硬舉前兩回合手感沒有抓好而失利的他,直到第三回合才重新找回練習的狀態,舉出預想成績。 國手陳葦綾在女子47公斤組蹲舉項目成績195公斤,打破自己上一屆168公斤的紀錄。圖/大里高中提供另外,北京奧運舉重金牌得主陳葦綾,這次不僅在女子47公斤級獲得冠軍,更打破自己103年全民運的紀錄。她表示參加全民運是為了世界盃暖身,希望在有防護的情況下測試最佳極限。然而目前任教於國立體育大學的陳葦綾指出校方不支持她參與健力賽事,因學校以舉重為發展主科,且健力非亞、奧運項目。她認為運動不應被區分為奧運、非奧運項目來差別對待,「你要走在時代的尖端,那你一定要眼光放得比別人遠。」她表示若運動皆在列入亞、奧運後才推廣,國內體育發展永遠會慢國際一步。
田徑背景成優勢 體大黃鼎介成功「舉」金
體育
第1599期
田徑背景成優勢 體大黃鼎介成功「舉」金
2015-05-28
體大黃鼎介在男子62公斤組以抓舉111公斤、挺舉146公斤,奪下冠軍寶座。圖/林怡儂攝【記者曾勢喨桃園報導】選手向裁判深深鞠躬後大喝一聲,微蹲後以腿部力量帶動全身,一口氣直接將破百公斤的槓鈴高舉過頭,等待評審按燈認可試舉成功。「中華民國大專校院103學年度舉重錦標賽」23日於國立體育大學舉行,在男子組62公斤級中,體大黃鼎介在第一次試舉後成績就遙遙領先,就此奠定勝基,成功奪下冠軍。大專盃舉重錦標賽與3月舉辦的「全國青年盃舉重錦標賽」為年度兩大重要賽事,黃鼎介今年在青年盃社會男子組62公斤級的賽事中僅屈居第二,而在本次62公斤級賽事中,他成功以總成績257公斤風光居首,搶下上次無緣的冠軍獎項。黃鼎介賽後表示,相較於其他選手,自己的上半身力量不夠,所以比賽必須用技巧和下半身的力量彌補不足,而田徑選手的背景讓他的下半身具有強勁的爆發力,而這項優勢最後成了此次獲勝的關鍵。在青年盃56公斤級賽事中,體大郭定南以三公斤的差距輸給同校的陳韋丞飲恨亞軍。但他本屆比賽一開始,抓舉項目的成績就力壓陳韋丞,取得領先三公斤的領先,而雖然他在挺舉項目第二次試舉時,因手抽筋而被迫棄賽,但仍順利靠著第一次試舉的優異表現,最終以總成績209公斤拿下冠軍。對此,郭定南表示,因為賽前必須減重符合體重上限,導致他肌耐力嚴重下滑,以後可能會改參加62公斤級的賽事,與黃鼎介一較高下。女子組63公斤級部分,由台灣師範大學林明依以總成績281公斤、一公斤的些微差距擊敗對手,驚險地繼青年盃後再度奪下后冠。然而,58公斤級全國記錄保持人、輔仁大學郭婞淳原本也是本次63公斤級賽事的參賽者之一,但最後卻仍因故缺席。對此,林明依表示,這本次有點慶幸沒有對上郭婞淳,因為現階段與她的差距還是太大,但未來會繼續努力,希望有一天能夠追上郭婞淳的腳步,與她同台較勁。
【專欄】入國家隊成轉機 姚季伶重舉熱情
體育
第1598期
【專欄】入國家隊成轉機 姚季伶重舉熱情
2015-05-20
姚季伶於「104年全國青年盃舉重錦標賽」擊敗各家好手,奪下社會女子組75公斤級金牌。 圖╱曾勢喨攝 【記者曾勢喨綜合報導】「2012世界青年錦標賽」抓舉與挺舉總成績冠軍、「2012世界大學舉重錦標賽」挺舉銀牌得主與「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舉重項目五連霸,這些輝煌戰績背後,正修科技大學姚季伶其實長期飽受傷痛困擾,腦中多次浮現放棄念頭。直到進入國家隊後,在完整的醫療環境與新教練吳奇宸的鼓勵下,她才重拾對舉重的熱情。 姚季伶坦言,過去曾因貪玩假裝受傷不去訓練,導致真的受傷時教練反而不相信,只讓她短暫休息後就繼續練習,導致她手腕與其他大小傷勢不曾痊癒,間接影響她的比賽成績。 「我是否還要繼續走下去?」這是姚季伶每次受傷後都會問自己的問題。她回憶,由於經常負傷練習,加上與教練間溝通不良,好幾次她都對舉重萌生退意,但卻因屬於體育班,無法輕易退出,只能咬牙繼續苦練。 然而,一切終於在姚季伶兩年前加入國家隊後出現轉變。國家運動訓練中心內完整的醫療體系與復健團隊,讓姚季伶的身體終於能獲得妥善的照顧。而她也談到,新教練吳奇宸會要求她在傷後適度休息,調整訓練內容,並教導她正確的施力方式,減輕傷部的負擔。新教練面對選手傷勢的處理態度與全新的教學方式讓姚季伶重新積極地面對舉重。 「現在就是專注於眼前的練習與每一次的比賽。」今年初的傷勢復原後,姚季伶在「104年全國青年盃舉重錦標賽」的社會女子組75公斤級舉回金牌,但她仍不滿意現在的狀態,表示更加精進自己,不再輕言放棄。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