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茶湯融入空間設計 引光入室「濾」出茶道精神
藝文
第1771期
茶湯融入空間設計 引光入室「濾」出茶道精神
2022-11-16
【記者江昇綜合報導】天井灑落的光線,在層層沖孔板(註)過濾下由白轉褐,隱喻茶湯由白水煎煮成黃褐的過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學生蘇俊璋、李珮溱以建築設計作品「濾-三徑就荒茶空間」,榮獲2022美國建築大師獎商業空間類別全場大獎。註:充滿孔洞的金屬板,可讓空氣與光線流通,常用於建築設計。「濾-三徑就荒茶空間」是蘇俊璋與李珮溱在課堂中,為台灣茶空間品牌「三徑就荒」設計的商業空間平面圖作品,該空間可供使用者品茶、展售商品、舉辦藝文展覽等。三徑就荒一名取自陶淵明的<歸去來辭>,原指君子的風骨氣概,在此則用來代表茶的樸實特性。蘇俊璋說:「泡茶最重要的是希望你沉澱心靈,感受泡茶帶來的儀式感。」因此兩人設計出茶空間,期盼能讓使用者在喧鬧的城市中,體驗茶道的寧靜氛圍。「過濾」是蘇俊璋和李珮溱的核心設計理念,兩人的指導老師、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助理教授洪逸安說:「可能過濾塵囂、可能過濾情緒,以此為主軸發展整個空間。」天井裝設的層層沖孔板如同濾網一般,可讓空氣與光線通過,藉此產生對流,同時豐富室內景觀。燈光在穿透沖孔板的過程中,光點也會逐漸由白轉黃、由黃轉褐,就像煎煮茶湯時的色澤變化。三樓的品茶區設有茶席,讓使用者在泡茶時席地而坐。蘇俊璋解釋,茶文化有專門的行為與儀式感,茶席相較於一般座椅,更能體現出日式的茶道精神。「讓顧客感受到這個空間想講述茶。」政大茶藝社副社長廖羽恩也認為,適當的空間選擇能為泡茶過程賦予藝術氣息,對品茶者的體驗而言相當重要。設計之初,洪逸安要求所有學生以一座位在上海的空屋作為設計基地。蘇俊璋表示,由於該基地本身樑柱過多,不易實踐預想的天井設計,這點曾令他感到苦惱。最終,他決定將樑柱與天井的沖孔板結合,讓樑柱數量由上到下逐漸增加,在克服基地先天限制的同時,也呼應過濾的主題,「把問題融入理念,讓缺點變成優點。」他說。洪逸安說明,本次學生作品雖是以現有品牌為基礎發想,但卻未必和品牌原先的理念完全相同,而是從學生視角對品牌進行再陳述,「一個品茶的空間,設計者會把怎麼品、怎麼看給放進去。」如蘇俊璋和李珮溱,便以「過濾」重新詮釋三徑就荒的品牌理念。蘇俊璋表示,本次作品獲獎令他感到受寵若驚,但他也警惕自己,「希望未來的作品不只是複製此時的成功,而能有所突破。」
銘傳改建標準茶室 力推日本茶道文化
生活
第1692期
銘傳改建標準茶室 力推日本茶道文化
2018-12-12
【記者黃郁期桃園報導】多帖精緻的榻榻米鋪滿寬敞的空間,幾扇和室拉門設置其中,日本茶道具、掛軸和地爐在飽滿光線的映照下,將偌大的房間點綴得華麗精緻。它是銘傳大學應用日本語文學系於11月21日新成立的茶道教室,目前主要由銘傳大學裏千家茶道部學生使用並學習茶道及其他日本文化。 銘傳將原有的文化教室改建成日本茶道教室,並於11月21日舉行啟用典禮。 圖/銘傳應日系提供 銘傳將原有的文化教室改建成日本茶道教室,並於11月21日舉行啟用典禮。 圖/銘傳應日系提供茶道教室的前身為1996年所創立的文化教室,主要用於教導學生日本文化的知識。而今年在茶道愛好者的贊助下,銘傳應日系為了提升學生學習的環境品質,便將它改裝成符合日本京都茶室空間的茶道教室。銘傳應日系主任蔡豐琪表示,若要實施完整的茶道教育,一定需要有良好的設備及師資,「系上有兩位老師鑽研茶道多年且皆具有茶道教學資格,再加上改建後標準的茶道教室,可以讓學生在更好的環境下學習。」 銘傳學習茶道的學生跪坐在茶道教室內聽從老師的教導,圖中左側的學生正模仿老師指導的動作。 圖/黃郁期攝由於過去受限於文化教室較簡陋的設備,學生學習茶道文化時無法確實做好各個步驟。銘傳應日系學生邱怡婷說:「以前的教室只有四帖榻榻米,能執行的『点前(てまえ)』(沏茶的程序)比較少。」改建之後的教室不僅有八帖榻榻米,也有鑲在地板之下的地爐和正式茶會中使用的門,能夠執行的点前更多,也能更完整地學習茶道。同為應日系的學生沈昆毅也提到,教室空間的提升能夠容納更多外賓,對於推廣茶道教育也有良好助益。茶道部部長陳鈺佳也期許未來上課的學員可以自己可以舉辦一個茶會,發揮平時所學。蔡豐琪提到,日本文化十分要求成年人的冷靜沉著,然而,現在學生的生活步調匆忙,沒有時間靜下心來思考自身的學習狀況,因此茶道教育提供學生把心靜下來的機會。此外,他進一步表示茶道教育也是了解日本文化的窗口,一間茶室裡的書畫掛軸、插花和各式茶具都蘊含了茶道多年來百工的智慧與文化底蘊。應日系學生透過學習茶道,可以更進一步增進自己的專業。 銘傳學習茶道的學生(左)正聽從茶道老師(右)的指導,學習茶道程序中的動作。 圖/黃郁期攝 課堂中銘傳學習茶道的學生正全神貫注地執行茶道中的繁複程序。 圖/黃郁期攝
走入「山水間」秋日雅韻派對 體驗茶道文化
生活
第1632期
走入「山水間」秋日雅韻派對 體驗茶道文化
2016-10-12
【記者曾智怡新北報導】走下地下室,迎來的不是預期的灰暗,而是明亮、伴著茶香的展間,處處都存設計巧思。「秋日雅韻茶空間派對」8日於新北市坪林茶葉博物館登場,茶文化結合音樂、舞蹈,帶領觀眾體驗茶道之美。 「陸羽著了謎─地層下的茶空間」展區備有多個茶席,參觀民眾不分年紀,體驗奉茶之餘也能嘗試泡茶,感受茶香繚繞的沉靜氛圍。圖/曾智怡攝「陸羽著了謎─地層下的茶空間展」自3月開展以來吸引許多民眾觀看,展區有11組獨具特色的茶空間,其中六組由學生創作。茶空間注重品茶氣氛營造,期望跳脫以往茶席文化所著重的器皿、茶種選擇,將品茶氛圍提升至空間層次。脫下鞋子、彎下腰,觀眾踩著木條階梯緩緩走進由窄至寬的「山水間」,體驗桃花源般的世界。這是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學生周于然、廖郁嘉、王嘉豪的作品,他們期望觀眾透過不得已的曲身動作,明白茶席前應放下身分地位,以清澈的心感受品茶的恬靜。周于然表示,創作過程中的所見所聞都將終身受用,「做茶空間這件事是走過就忘不掉的。」學生創作者多半從未接觸傳統茶文化,實踐建築系學生高迪華就表示,起初覺得茶道充滿距離感,但修習建築設計師方尹萍的課程後,發現茶道無須遵循特定守則,只要認真看待茶道,就能泡出一壺好茶。策展人方尹萍說:「茶文化是台灣很深的寶物,可是年輕人都只知道喝五十嵐。」方尹萍將茶葉知識帶入課堂,並帶學生去宜蘭、南投體驗茶葉文化。她認為,唯有勾起學生對茶的興趣,才能為茶席文化注入新活力,而非將就傳統形式,最終淪於小眾文化。坪林茶葉博物館於民國104年改變營運模式,將以往的常設展全數改為特展形式,且為了更貼近年輕朋友,前陣子也與「京盛宇現代食茶」聯名合作,將茶知識置入文創園區、百貨公司,使古老茶文化不再有距離感。 不同於其他茶空間設置在地下層的展區,「山水間」放置在戶外半開放區,扣合其「桃花源」的概念,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圖/曾智怡攝 在「奉茶」過程,茶主除傳遞茶席擺設理念與心路歷程,彼此也透過言語交流當起朋友,分享各自的人生。圖/曾智怡攝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