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回溯原初生命 黃葻即興舞真實自我
藝文
第1759期
回溯原初生命 黃葻即興舞真實自我
2021-12-08
【記者黃亭茹綜合報導】陽光傾瀉在廣大的草皮上,藝術家隨著柔和的樂聲緩緩起舞。剛畢業於朝陽科技大學影像傳播學系的黃葻,在2021「淨土─國際行為藝術節」進行行為展演《提起我的腳,抬起我的腿》,從身、心靈融合為一的舞蹈中,享受生命的萌芽與凋謝。作品分別於4、5日在台北市寶藏巖地段和烏來老街發表。 創作者黃葻運用天賦般的靈活身體舞動,挑戰人的身體的極限美感與完整平衡。 圖/黃亭茹攝黃葻緊閉著雙眼,全心全意地投入自我精神與四肢的平衡狀態,隨著樂聲的流淌,他時而趴下至貼近草地、時而彎曲成拱門狀,動作隨當下的思考狀態而異。此次行為藝術節的協同策展人貝嶺說:「黃葻讓自己的身體承受力達到最大的極限,運用身體彎曲度、全精神投入的方式挑戰『極限』的美感。」他也補充,黃葻以女性的視角探討人的身體是如何透過自我挑戰,達到最完整的平衡。此次為黃葻首度公開的行為展演,即使他在學校主修影像傳播,也能運用與生俱來的身體能動性,以及天賦般的靈活四肢來舞動,舞蹈對他來說即是行為。他說:「我想要化自己為一隻小鳥,用行為展演的方式把生命的最初到結束,自然地展現出來。」黃葻說明,過程中的肢體設計是「完全即興的」,他認為,人們腦海中的想法無時無刻都在變化,故透過「無經設計的肢體展演」更能夠傳達出個人之於世界的變化莫測。他說:「用盡全力的感受同時抬起我的雙腳,是我對身體表示尊敬與感謝的方式。」也呼應展演名稱《提起我的腳,抬起我的腿》。黃葻補充,他在一次車禍後才開始投入肢體展演,在經歷重大手術後的雙腿竟還能做這樣神聖的事,他為此感到訝異。 當天陽光和煦,溫和地灑落於草地,賦予展演更豐富的層次與視覺效果。 圖/黃亭茹攝在展演當下,觀眾們有的放鬆地躺臥在草皮上、有的專注地直盯前方,欣賞著黃葻美妙的體態,一同體會如小鳥般從成長到死亡的平凡與美好。觀眾林柏均感動地說:「他看見了黃葻在展演過程中的極大勇氣,以及強烈的情緒渲染力,他一定很享受其中。」另一位觀眾蕭綺均則表示,展演者從原本的站姿,轉變為全身貼近地面的樣態,呈現身體跟土地的親密交織感,而沾上草的身體,讓原本散發神秘與肅靜的氛圍增添了一絲溫柔和寬容,不禁使他沈浸於黃葻柔美的肢體演出。自由展示身體於他人面前並不是容易的事,黃葻提到,誠實面對自己是他一直很想挑戰的事,過往藏在攝影機後頭的他,第一次把防護罩卸下,以最真實、最赤裸的心境與情緒展現在眾人眼前。他興奮地說:「我想讓觀眾有所『共感』,讓他們在觀賞展演時能有所感動。」他進一步補充,或許此次以直接的肢體呈現,也是一種表達、對話、宣洩與和解的方式。 觀眾們專注的看著展演,細細感受創作者黃葻的肢體展演所傳達出的情緒與意義。 圖/黃亭茹攝 
慢語對比速行 《PLAN B》演繹時間異動
藝文
第1738期
慢語對比速行 《PLAN B》演繹時間異動
2020-12-02
【記者崔兆慧台北報導】「你——聽——得——懂——」緩慢的語速造成零碎的單詞無法拼湊完整的句子。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學生曾昭惠和雕塑學系學生陳薇於11月28日在藝文空間「微遠虎山」,演出行為創作《Plan B》,演繹當時間快速異動時人們身不由己的狀況。 行為展演現場中,任何人都無法預測接下來會發生的事。有觀眾將大門關起,試圖打亂表演節奏,藝術家曾昭惠將其推開。 圖/崔兆慧攝兩人在偌大的空間快速行走,時而鑽進觀眾群,時而開門走出空間。他們在移動過程持續注視對方,以極緩慢的語速溝通,拉長每個吐出的單字,卻無法組成句子,形成快速行走和延遲話語的衝突感。陳薇說明,他們在表演時想向對方傳遞訊息,卻因身體不由自主地移動拉開彼此的距離。陳薇闡述,他們以作品演示時間快速流逝,而意識卻跟不上腳步,以致溝通變得更加困難的樣貌。 將字詞拉長時,會因行走過快而導致聲音停頓,兩者速度的差異使身體和意識彷彿屬於不同時空,思路和時間無法對應,造成認知的斷裂。而緩慢且斷續的語言、無法停下的腳步,兩者極端對比讓人感到荒謬,曾昭惠說:「這份荒謬來自一種不被他人理解的差異,是現代社會追求統一性和效率的結果。」 藝術家曾昭惠穿著粉色連身長裙,裙擺在行走間飄逸,讓觀眾對於速度產生更強烈的感受。 圖/崔兆慧攝裙擺隨著兩人極快的行走擺動,觀眾從視覺強化對速度的認知。在行為現場,藝術家將掌控的權力交給觀眾,所有人都可參與展演。有人將大門關起,試圖擾動兩位藝術家的行走節奏、也有人跟在他們身後,和他們一起拉長尾音說話。曾昭惠說:「我嘗試提出『要不要跟我走?』來邀請觀眾加入作品。」觀展民眾、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學生胡晴雯在表演中跟在藝術家身後,試圖聽清楚他們欲表達的字句,他說:「想理解兩人想說的話時,會因為另一人的聲音打斷思緒而難以理解。」 兩位藝術家追趕著彼此,藝術家陳薇跟在藝術家曾昭惠身後,試圖向對方傳遞訊息,後方觀眾也跟在兩位身後,企圖理解話語內容。 圖/陳彥成提供展演名稱《Plan B》意指「不完美」、「成功率不明」,表達行為展演中的不可預測性。曾昭惠提及,原設定表演隨著鐘聲響起結束,但鐘聲卻遲遲不響,因此他甚至在表演途中呼叫音控人員。他無奈地說:「如果鐘聲沒響該怎麼結束,總不能突然停下來說結束吧。」陳薇則笑說:「原本可以控制的事情卻也變得不可控。」 藝術家曾昭惠(圖左)與陳薇(圖右)為大學同學,不僅在創作上充滿默契,私底下也情同姊妹。 圖/陳彥成提供透過創作探討時間流動與身體的關係,陳薇提到,他們會因體力消耗而慢下腳步,也會因呼吸紊亂而無法拉長音說話。他進一步補充,此次作品的移動性非常高,觀眾的參與也增加表演變因,而遊走失控邊界所帶來的挑戰,讓他從中獲得成就感,並成為持續創作的動力。曾昭惠則說:「每次表演結束,都會被自己驚艷。」兩人進一步說明,未來想嘗試以錄像呈現行為藝術,拓展更多創作形式的可能性。
藝術產鏈角色換位 行為藝術模糊身分界線
藝文
第1735期
藝術產鏈角色換位 行為藝術模糊身分界線
2020-11-04
【記者崔兆慧台北報導】一手拿著講稿,他隻身站在黑木箱上,宏亮地誦讀觀賞行動藝術作品後的感想。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創作組研究生陳俊宇與「台灣行動藝術研究社」的九名藝術家共同創作〈PER.FORMANCE ART〉,透過一連串的行動藝術,思考藝術產製過程每個角色的界線及身分轉變。 藝術家陳俊宇在街頭口述他曾觀看的八件行為藝術作品,以生動的語調帶領觀眾想像作品內容。  圖/崔兆慧攝展演名稱將英文單字PERFOMANCE拆解成「PER.FORMANCE」,意指每一次、每一種形式的創作表現。在此次表演,藝術家們分別創作八件行為藝術作品,僅對陳俊宇公開作品,並讓他紀錄作品的內容及他對作品的回饋。之後,唯一掌握作品資訊的陳俊宇再挑選適宜的場所,口述他先前紀錄的內容,聽眾只能從他口語中想像八件作品原有的樣貌。策展人姚瑞中說:「陳俊宇在街頭講述,黑色的木箱就是他的演講台,像古希臘時期蘇格拉底在街上和民眾討論、交流。」陳俊宇闡述,此創作形式的靈感來自英裔德國藝術家提諾.塞格爾(Tino Sehgal),塞格爾的禁忌便是不讓人紀錄他的作品,即便如此,仍有人用錄音筆偷偷紀錄塞格爾某次表演的情境。陳俊宇將故事延伸至此次創作,他觀看九位藝術家的作品後,僅以說故事的方式傳遞,卻不發表文字檔案,讓八件作品內容因無文字記載,成為口耳相傳的都市傳說。 藝術家陳俊宇在街頭口述他曾參與的八件行為藝術作品,觀眾錄下他的表演過程。 圖/崔兆慧攝「經過多層轉印後,藝術品產製過程中,每個人扮演的角色還是固定的嗎?」陳俊宇提問。他原是藝術家,而在〈PER.FORMANCE ART〉中因要規劃展演成為策展人,接著他在觀看藝術家們的作品後撰寫心得,身分又再轉換為藝評人。之後,陳俊宇走上街頭口述作品內容時,創作作品的九位藝術家聆聽他的講述後,他們的藝術家身份似乎消失,成為觀眾。參展藝術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陳薇說:「我們(在這場創作)的關係層次是一直在浮動的。」 藝術家陳俊宇以瑞士藝術家托馬斯.赫胥宏(Thomas Hirschhorn)於民國99年創作的《評價的幽靈》為樣本,繪製出藝術品產鏈中,角色互相轉化,而界線逐漸淡化的過程。 圖/崔兆慧攝整場行為藝術的角色在參與藝術的過程不斷產生變化,陳俊宇表示,在身分消除、建立的過程,每個身分的界線隨之模糊,複雜的線路交織成藝術產製的生態圈。當產鏈上的角色定位鬆動時,他開始產生一個疑問,「他是藝術家,還是我是藝術家?」他認為,作者論因而消失。 藝術家陳俊宇在行為藝術結束後,自己搬攝影器材回室內,問起是否需要幫忙,他笑說:「我喜歡自己掌控事情的感覺。」 圖/崔兆慧攝身處不同的產製角色讓陳俊宇得以用全新的角度審視每一件作品,他提到,整個展演形式的理念並未隨著此次表演而結束,他將繼續口述作品故事。陳俊宇進一步說:「能透過藝術創作打開介面,建立一個討論場域,這就是我覺得最美好的狀態。」行為藝術注重臨場表現,藝術家也難以猜測觀眾的反應,參與者張耿嘉說:「行為藝術中的突發性,便是它可貴的地方。」
錄像結合行為藝術 馬振岳述私密情感
藝文
第1712期
錄像結合行為藝術 馬振岳述私密情感
2019-11-06
【記者黃雪瀅台北報導】男人正在乾嘔,五官痛苦地糾結著,最終只剩嘔吐物呈現在鏡頭裡。就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的馬振岳,於2日起在獨立藝術展覽空間「良日激動所」舉辦個展《今晚跟男人有個約》,透過錄像中的行為藝術,闡述自身的情感經歷。 馬振岳在展覽展出的三件錄像作品,是他從2016年以來大學四年的情感經歷。 圖/黃雪瀅攝馬振岳說明,此次展出的三件錄像作品,是將2016年以來的情感整理後所進行的創作。從自身的認同歸屬、與過去伴侶糾纏的關係,到近期沉迷於交友軟體的慾望,都圍繞著他的私密情感。「對我而言,是非常私密的展覽,希望透過影像放大這些難以言喻的私人情緒。」馬振岳說。站在社會中性少數族群的觀點,馬振岳認為,當與人談及關於感情狀態的話題時,他都會處於不知如何應對的窘境,身體也隨之緊繃起來。第一件作品當中,他對著馬桶嘔吐,臉部表情在嘔吐的過程中需要用力,整個人處於極度緊繃的不適狀態。而乾嘔的狀態更是矛盾,僅有感受,卻沒有吐出嘔吐物,他說:「向旁人揭開真實性向,就處於想說卻不能說,能說卻不敢說的矛盾選擇下。」 主屏幕下放置了三台電視,藝術家嘗試做出分鏡的呈現,讓觀展者有多元的觀看體驗。 圖/黃雪瀅攝第二件作品以兩條繩子敘事,人站在兩端,並將繩子綁在身上,當人走動時小心翼翼,所牽引的繩子也相互避開。但當繩子打起第一個結後,便會越纏越密,最終變成一團毛線,將繩子兩端的人緊緊纏繞起來。此作品討論人與人之間相處的界線,初相識的雙方會互相尊重,不會隨意跨越心中的界線,而當彼此熟稔起來,便對界線視若無睹,雙方因此纏繞起來。觀展民眾劉嘉煇說:「纏繞的畫面讓我想到了剪不斷理還亂的感情經歷,莫名感到心煩意亂。」 當繩子打了第一個結後,兩條繩子開始纏繞在一起,兩端的人都被緊緊地綁在一起。 圖/黃雪瀅攝馬振岳也將近期於網路交友軟體上的情感交流列入私密的範疇,交友軟體上雙方在開啟聊天室前,需經過彼此滿意才能互相配對,對於不滿意的對象僅需滑過,便有下一個對象接續出現。第三部作品討論交友軟體中的社會現象,影片中的他被打巴掌,暗示他遭人拒絕,但他依舊繼續笑臉迎人。他說:「每個人在交友軟體上降低自己的道德規範,提高審美標準,不斷打臉別人,也被別人打臉。」展名「今晚跟男人有個約」充滿煽情意味,由馬振岳的好友蘇玟綾發想,蘇玟綾說:「作品調性與馬振岳本身注重隱私的性格接近,因此當初覺得這樣的展名蠻符合。」馬振岳也解釋,他透過創作來述說故事,但內容包含他私密的情感經歷,而他不習慣向眾人赤裸地訴說自己的心事。因此,他講述作品時習慣以模糊的方式表達,僅向觀者解讀的方向。
《捩點》與過去共存 行為藝術現生命軌跡
藝文
第1688期
《捩點》與過去共存 行為藝術現生命軌跡
2018-11-14
【記者王昱翔台北報導】昏暗的展場中,行為藝術家陳思潔身著黑色洋裝、光著腳,將上半身伏貼宛若水缸的裝置作品〈枝枒永不腐爛〉,水缸中則有氣泡不斷自塑膠片黏合的「枝枒」中竄出。就讀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的黃莉雅,其展覽《捩點》於10日及11日與陳思潔合作演出。期望結合行為藝術,並透過陳思潔在展品間的遊走與互動,為觀眾「導讀」《捩點》。 陳思潔以肢體觸碰〈枝枒永不腐爛〉的水缸,透過其身處水缸後方導致模糊的效果,營造水流中浮現的感覺。 圖/王昱翔攝「每個人都是由不同經歷的事件累積起來的。」黃莉雅說,「捩點」是過去事件發生過後,其情感與經驗存在於生命中,並與現在的自己共存的狀態。黃莉雅透過《捩點》回顧自身經歷,同時她也希望觀眾能由展品連結自身經驗。而此次與陳思潔合作演出,黃莉雅解釋,由於展品與行為藝術同時呈現,觀眾除了主觀地觀看展品外,也被迫觀察在同一空間的他人(陳思潔)如何感受展品。陳思潔拖著緩慢的步伐,遊走於黃莉雅的作品之中,她時而將臉緊貼玻璃櫃、時而於地面躺臥滑行。陳思潔表示,雖然表演在觀眾之間進行,但展演當下並不大會意識到觀眾存在,而會全然專注於自身的行為,彷彿進入另一個時空,她將此狀態形容為「很私密的事情」。而觀眾則可在旁隨意走動,選擇自己喜好的觀看角度,並藉由陳思潔的行為投射自身的經驗。 陳思潔於表演之中,不時停頓與抬頭凝視,希望觀眾能投射自身於其表演之中。 圖/王昱翔攝此次《捩點》共展出四件作品,黃莉雅說明,展品分別展現捩點的不同型態。如〈枝枒永不腐爛〉以玻璃水缸為容器,並於其中放入不斷竄出氣泡的塑膠枝枒。她希望藉此呈現,雖然人們以為過去的事件已經結束,然事件所帶來的後續效應其實還會持續發展、衍生,而無法再被干涉。如同水缸中不斷自行冒泡枝枒,已發展為自成一體的系統,不受干擾。 展品〈枝枒永不腐爛〉以玻璃水缸為容器,內部設置塑膠片黏製的管狀枝枒,底部則不斷向中空的枝枒灌入氣泡。 圖/王昱翔攝民眾黃莉茹說:「我第一次看到這種形式的表演,觀看者可以不受拘束地觀看表演者。」她表示,表演過程中,自己會隨著表演者移動,從每個角度觀看都可以產生不同的畫面。民眾陳皓翔則認為,近乎密閉的展場與行為藝術結合,使觀眾更能感受表演者的心境。
破表演界線 《一與眾》解放觀看方式
藝文
第1670期
破表演界線 《一與眾》解放觀看方式
2017-12-20
【記者羅文妤台北報導】觀眾走進民宅,如同來到朋友家拜訪,《一與眾》第三部作品〈畫布〉於藏身公寓裡的藝文空間「畫布」舉行。《一與眾》系列是「不適生產團隊」的連續計畫,表演方式偏向行為藝術,突破舞台限制,讓觀眾能近距離接觸表演者,也能在空間中自由地行走。就讀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表演藝術碩士班的表演者李文皓,在空間中自在地穿梭,時而量體重,時而做菜,甚至是上廁所,重現日常生活的細碎瑣事。觀眾就如同闖進表演者的日常中,跟隨表演者的腳步,觀看他的一舉一動。另一位表演者陳昱榮運用窗戶震動產生的噪音和捏碎、搓揉泡泡紙的聲音,獲取觀眾的關注。 表演者陳昱榮將自己裹在泡泡紙中,運用身體的摩擦產生音效,兼具視覺與聽覺的演出。 圖/不適生產團隊提供演出最後以民間舞蹈波麗露收尾,李文皓兩手有力地開合,並隨著音樂起伏高舉、放下。他走近觀眾、又走遠,直至走出門外,結束演出。觀眾王學梅表示,很喜歡最後的舞蹈,他認為表演者以簡單的動作建立自己的風格,在原先的舞蹈動作中融合手部微小變化,甚至比專業的舞者更令他驚艷。 演出中,觀眾能夠近距離接觸表演者,仔細觀看表演者的一舉一動。 圖/不適生產團隊提供「我們的演出都是在不正規的空間。」製作人、台藝大表演藝術碩士生賴得睿提到,團隊不斷挑戰劇場的限制,除了在演出中開火煮菜,還嘗試以打火機點蠟燭、點菸,這些舉動在傳統劇場都是被禁止的。他們透過這次的計畫,嘗試在運用空間的同時也與空間對話。「我們沒有燈光、沒有舞台,也沒有服裝。」同時兼任編導的李文皓表示,《一與眾》系列以極簡主義為主軸,運用最少的元素,解放更多觀看的方式,讓觀眾能關注表演者以外的「空間」。他希望演出是輕鬆且平易近人的,讓觀眾自由走動,也將觀看的選擇權還給觀眾。 
《目光推拿》結合皮繩愉虐 破「性」汙名
藝文
第1668期
《目光推拿》結合皮繩愉虐 破「性」汙名
2017-12-06
【記者阮怡婷台北報導】精油味四溢的封閉空間內,兩位推拿師與行動藝術家江昱呈,共同為參與者獻上一場結合觸覺、嗅覺、視覺的饗宴。《目光推拿》由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學生江昱呈主導,與兩位視障按摩師合作,討論出一套結合皮繩愉虐的推拿術。 推拿過程中,參與者臉部正上方,一台類比電視機緊緊迫近,壓縮參與者的視線。 圖/江昱呈提供「一開始只是推拿,後來手腳便被繩索綁住吊起。」按摩參與者林韋任形容參演中奇特的感官經驗,包含腳被舔、與推拿師親嘴、看見推拿師頸部和手腕、胸前都綁有皮革環帶。參與者仰躺於一張床上,臉部正上方不到10公分之處,吊掛著一台類比電視機,螢幕發散強光,讓參與者備感壓迫,有的人乾脆撇頭不直視。「這樣的設計刻意讓人看不清螢幕上的畫面,意謂著視障者感受到視覺上的模糊不清。」江昱呈解釋,若參與者起身就撞到電視螢幕,那也是視障者常有的生活經驗。《目光推拿》的參與式演出中,試圖挑戰人們對於視障按摩、情色按摩與皮繩愉虐(Bondage & Discipline/Dominance &Submission/Sadism & Masochism,BDSM)的想像,將人們習以為常、分開討論的主題全都包含在40分鐘的行為藝術當中,邀請參與者共同經歷推拿過程中身體碰觸與性之間的模糊界線,同時藉由該行動,挑戰一般大眾對「性」的迴避。表演全程由藝術家江昱呈負責後半段的皮繩愉虐,開頭則由兩位按摩師以視障推拿術放鬆參與者身心。 江昱呈引領參與者穿越重重繩索環繞的空間,正式進入推拿室,進行演出。 圖/阮怡婷攝水谷藝術駐村藝術家江昱呈,在展演前就展開對萬華的田野調查,他發現日治時期的萬華,設有台北第一間啞盲學校,而目前則為男男按摩店的主要聚集地,「在時空背景的重合下,就想出這一套行為計畫。」他解釋,加上自己有涉獵皮繩愉虐,因此想更進一步讓這項行為藝術,打開視障按摩、情色按摩、皮繩愉虐三領域重合的可能性。而對於「目光」的詮釋,江昱呈說:「目光意謂著盯視,那是種我看你、你看我,互相建構彼此對自己的想像的複雜關係。」目光就像是平常所謂的「眼光」,他認為人與人之間的對視充滿各種有色眼光,而藉由他人的目光,會是建構自我認同的途徑之一。在行為藝術過程中,參與者的視線則因為面前的電視機而顯得非常狹隘,「這讓我有點緊張,我試著盯著螢幕內的映像管,分散自己的注意力。」林韋任表示,自己很勇於嘗試新事物,但當下視線模糊,再加上空間內只有紅燈光與電視為光源,的確讓他身心稍感緊繃。推拿師、國立台北大學學生Alvin(化名)說:「這過程有些道德上的迂迴。」他表示,過去在學習視障按摩時,會刻意被教導得與情色按摩區別,例如在推拿時就必須著正裝,「這樣的演出反而能突破大眾對於視障按摩、情色按摩的刻板印象」。根據來者背景經驗不同,《目光推拿》的演出也就有所不同,像是還有熟諳套路的人,自己帶來皮繩愉虐用的道具,在演出中主動施行愉虐行為。江昱呈提及,也有女生在演出後表示,竟然在最高潮的時候結束,原以為還有後續尺度更大的行為。他說明,在確認參與該活動時,便會告知其中有皮繩愉虐的橋段,而演出過程中,只要參與者說出:「我盲了。」活動便會立即中止,且不得再要求繼續。江昱呈藉由《目光推拿》的行為實踐,挑戰大眾對於「性」的污名、打破一般人對身體界線模糊的按摩工作的想像。 參與者裸身僅以一塊大披巾包裹,並由穿著醫師袍、軍褲的江昱呈為其洗腳,作演出前的準備。 圖/阮怡婷攝 演出前所有參與者都得先簽一份合同書,同意過程中可錄影,並告知皮繩愉虐的橋段,及隨時可以喊停的規則。 圖/阮怡婷攝
隨性打包展覽品 行動展應景畢業季
藝文
第1601期
隨性打包展覽品 行動展應景畢業季
2015-06-11
柯淮恩取下素描作品,貼上「拍謝!作品包起來了。」的通知,讓觀眾感受藝術家「正在離開」。 圖╱高中屏攝 【記者高中屏台北報導】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學生柯淮恩走進圖書館中,將展覽中的素描作品從木板取下,捲好圖畫紙後,放進準備好的袋子,最後在空蕩蕩的木板上貼上「拍謝!作品包起來了。」的公告。她3日於台師大圖書館總館一樓舉辦《嘿,我要走了!柯淮恩打包展》,模擬畢業生離校前打包的過程,不定時帶走作品,讓觀眾感受藝術家「正在離開」。「行動就是這個展覽的核心。」柯淮恩指出,展覽的重點不在作品本身,而是「打包」的過程。牆上的作品是她大學四年中的課堂作業,她表示,不論成品是好是壞,包含快樂或是哀愁的回憶,學期結束後都得「離開」。柯淮恩用「打包」連結畢業,讓觀眾目送展品漸漸消失,她說:「你只看到公告,但不會知道之前掛在這裡的是什麼。」,讓觀眾因為錯過作品而感到遺憾。柯淮恩的打包作業很隨性,空閒時就會前往圖書館打包,也不限制每次打包的件數,現場甚至還有包到一半的作品,讓觀眾無法預期展場的變化。柯淮恩表示,開展時朋友來看展覽,但她因為上班無法親自招待,於是靈機一動,讓朋友決定下一件被打包的作品。她故意不按牌理出牌,令觀眾意想不到下一步,「這是我的展覽,我有資格任性。」觀眾、台師大音樂系學生錢佳君表示,展覽初期她就前往觀展,當時一幅畫作被泡泡紙包住,她心裡認定這件作品即將被帶走,沒想到柯淮恩到場後留下「我才不會繼續包這件咧~太天真囉!」的紙條,並帶走另外一幅畫,完全出乎她的意料。錢佳君表示,打包展的概念顛覆她以往看展覽的經驗,即使已經看過,也會想多去幾次,「想看看會變成什麼樣子。」柯淮恩表示,個展原本預計在上個月展出,但因為與其他展覽檔期重疊所以延期,「誤打誤撞選到畢業典禮之前這段時間。」做為大學生涯的最後一項創作,柯淮恩期望舉辦一場「非現在不可、非我不可」的展覽,她解釋,打包展只有在畢業前舉辦才合理,也只有身為畢業生的她最有資格舉辦。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