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友善生理用品計畫成效不彰 專家籲由決策單位主責
校園
第1798期
友善生理用品計畫成效不彰 專家籲由決策單位主責
焦點
2024-11-07
【記者吳妤潔報導】10月21日,臺灣學生聯合會於教育部外召開記者會,指出教育部去年開始推動的「友善提供多元生理用品計畫」(以下簡稱該政策),因各校缺乏經費和政策宣導不確實等原因,導致實施狀況不理想。臺灣學生聯合會理事長翁歆媃呼籲,政府政策立意良善的同時,也要兼顧實際考量。 翁歆媃表示,該政策能否長久實施,除了最根本的經費問題,校方意願也是因素之一。「即便教育部沒有給錢,重點是校方有沒有心要做這件事情、願不願意多拿這筆錢出來。」他坦言,提供生理用品所需的費用相較其他校務發展的金額並不龐大。 對於校內目前實施該政策的狀況,國立政治大學英國語文學系學生蘇子絜認為,供給站的分布有限以外,補貨也不夠即時,「這樣會連臨時救助的功能都無法發揮。」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學生呂同學(化名)也表示,校方提供的生理用品多以護墊為主,他建議若經費充足,可以提供更多樣的品項。國立臺北市立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學生王映筑則指出,許多學校採用登記制領取,「反而造成校方覺得(提供生理用品)是很大的業務量,就會要實施不實施的。」在宣導方面,蘇子絜認為除了透過張貼海報,校方也可以在新生訓練時告知學生,「否則沒有關注學校社群平台的話,有可能就錯失這樣的資源。」 談到預算是否充裕,國立中山大學總務處事務組長黃靜怡表示,校方的作法是在購買衛生用品的預算內增列生理用品項目,因此不會有額外的經費負擔。他也提到,中山自110學年度起就自主實施該政策,「學校希望全面推動,或許沒有每一間廁所都有,但是在教室多的樓層、各個系辦都會有。」政大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以下簡稱性平會)委員楊芊卉則說明,目前校內除了學生會與廠商合作設置的供給站外,在圖書館與宿舍服務中心的櫃台也有提供生理用品。雖目前經費尚充足,但因各校規模不一,由教育部統一補助將更有利於政策推動。 除了最多人提及的「加強政策宣導」和「挹注更多經費」外,非營利組織小紅帽在《2024 校園「友善提供多元生理用品」政策落實情況調查》中,建議校方應具備主責單位,負責管理、補充生理用品。針對校園生理用品事務的責任歸屬,政大學生會副會長許瑞兒提到,目前各校在執行該政策上多交由性平會辦理,他認為教育部應建立統一規則,避免性平會不積極處理的狀況發生。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陳芬苓直言,社會習慣把女性議題丟給女性專屬的機構處理,但這些機構實際上是被邊緣化的,「所有的主流政策都該將性別納入考量,要委責學校的性平組織,其實就是典型的把性別議題邊緣化的做法。」他建議將層級提升至學校主要的決策層次處理,確保女性議題不會受到忽視。
【社論】只靠奪牌就夠嗎? 如何增強台灣的運動文化與產業
校園
第1795期
【社論】只靠奪牌就夠嗎? 如何增強台灣的運動文化與產業
2024-10-04
近日中華職棒球星周思齊在台北大巨蛋舉辦引退賽。根據中信兄弟球團,兩日賽事皆湧入4萬名球迷進場,創下台灣棒球比賽單場最多觀眾紀錄。挺過多次假球風波,中華職棒儼然是台灣最具規模、最成熟的職業運動賽事,加上近年國際賽、大巨蛋啟用、第六隊、啦啦隊等諸多亮點,中華職棒熱度再攀巔峰。可惜的是,台灣整體運動文化仍需提升。 我國拳擊好手林郁婷和羽球好手李洋在2024巴黎奧運勇奪金牌,卻因代言麻將手遊掀起爭論。有人認為此舉恐不利運動選手的正面形象,但也有其他奧運選手指出,奪牌選手因為國爭光,吸引廠商注意,才獲得代言機會。這多少反映了台灣社會對運動的關注並不持久,可能僅四年一次,體育尚未融入一般民眾生活的現況。 為了拿到更多獎牌,政府的補助預算大多投入亞、奧運的運動項目。教育部體育署自2018年啟動「黃金計畫」,以賽事成績將運動員分級,依照級數分配經費。最頂尖、有望奪牌的第一級選手可獲得1500萬的補助,並享有最佳的訓練環境。政府的目光始終放在獎牌,這種看得見、摸得到的目標,無怪乎近年網路出現「台灣的國球是贏球」的說法,而過度著眼於運動賽事的輸贏,對提升台灣運動風氣未必有益。 政府投入體育發展的預算年年提高,今年更預吿成立體育暨運動發展部,每年將編列200億預算,欲打造屬於台灣的國際賽事。不過根據教育部體育署《台灣運動產業發展綱領》,我國規律運動人口僅33.6%,且運動相關產品與服務付費的觀念有待提升。然而「從上到下」的推行方式終究難顧及產業的所有方面,若想全面推動民眾參與運動,需要民間企業共同投入。近年愈來愈多企業冠名贊助路跑活動,以及富邦、中信、台新等大公司爭相競逐台灣職業籃球舞台,便能看出運動產業的發展潛力。 運動賽事能讓全台民眾團結一心,尤其每逢國際賽,我們為了台灣選手加油、吶喊,形成強大的凝聚力。但若想要台灣的運動風潮不只四年颳一次,政府可先從維護、升級社區和學校的運動場地做起,讓民眾能輕易地接觸運動。藉由增加規律運動人口,增加民眾在運動相關產業的消費意願,進而擴大產業規模。此外,政府也該正視亞、奧運以外的運動項目,投注更多資源。而民間企業除了找明星選手代言、拍廣告,也可試圖投資尚待開發的運動賽事與產業,甚至贊助資源較少的基層選手,既可節稅也能幫助台灣的體育環境。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以今年巴黎奧運為例,其首創「全民馬拉松」與「線上馬拉松」,合計共約8萬8000人參與。此種不限於運動選手,讓一般民眾也能實際參與體育活動的方式,充分體現主辦國對普及運動的意識。此外,巴黎政府也在本次奧運嘗試環保、降低碳排放的永續措施,像是盡量使用原有場館、提供低碳餐點,以及使用艾菲爾鐵塔翻修剩下的鐵片製作獎牌等。另外,巴黎政府也試圖延長奧運帶來的影響與效益,例如將奧運選手村轉變為當地的社會住宅。上述巴黎政府的種種做法,讓其他不同領域的價值觀透過運動賽事被實踐,並毫無保留地向世界展現在地文化,將影響力擴及至全球,足以顯現運動產業的潛力不僅限於運動本身,更能附載多元的價值,達到推廣本土文化的效果。 台灣要實現《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中「健康國民、卓越競技、活力臺灣」的願景,或許我們需要先跳脫奪牌迷思,藉由公私部門共同努力,厚實運動文化底蘊,讓運動成為民眾的日常,而不僅是轉瞬即逝的激情。
拔尖計畫納部落耆老教學 師生盼完善制度永續族語
校園
第1784期
拔尖計畫納部落耆老教學 師生盼完善制度永續族語
焦點
2023-11-02
《112學年度原住民族語言師資拔尖計畫》核定九族共53組師徒,期待弭平現今的族語斷層危機。圖為台東縣土坂部落為排灣族部落。 圖/cemelesay lja paculilj提供【記者林詩祐綜合報導】中華民國原住民族委員會(以下簡稱原民會)10月24日核定《112學年度原住民族語言師資拔尖計畫》,透過一對一師徒制,並首次引入部落耆老作為教師,期待各校在既有的原住民族語師培教育資源上,培育更多族語專業人才。然而針對計畫細節與原住民族語教師的資格,卻引來正反論述。2017年台灣通過《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使原住民族語教師專職化,然而師資不足與年齡斷層,讓原族民族語的推廣受到限制。原民會推動《112學年度原住民族語言師資拔尖計畫》(以下簡稱拔尖計畫),主要針對五所重點大學,分別為國立政治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臺東大學、臺北市立大學和國立屏東大學,致力將入選學生重點栽培,並在四年內培育100名具教師證之正式族語師資,以改善目前族語師資多採用教學支援人員的現況。環境是學習語言重要的要素之一,政大民族學系二年級學生cemelesay lja paculilj表示,同學們程度不一,難以有效練習對話,「身邊很少有人能夠一起交流族語,即使是同學,大家的族語能力也很有限。」此外,他提到大學目前的教材都是屬於教導文法類型的書籍,無法有效提升口說訓練。因此,他期待藉拔尖計畫中與部落耆老的一對一教學,並進入部落自然習得生活化族語。 政大民族學系二年級學生cemelesay lja paculilj認為都市原住民可能對於部落沒有認同感,導致學習族語意願不高。 圖/cemelesay lja paculilj提供政大負責拔尖計畫的民族學系副教授王雅萍指出,部落耆老教學的設計,同時達到搶救族語的目標,教學對話的過程,學生不只理解部落文化,也深入認識到部落的傳統知識體系,得以將即將失傳的部落文化寫入書籍,永續流傳後世。然而,仍有學生提出此計畫待改善處。清大語言研究與教學研究所學生Mumu Panay表示,拔尖計畫的學習時數對學生課業負擔重。參與學生除需顧及本科專業外,每週還要與配對的原住民族語老師上二到三次課。東大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學生Rolla Moggi也說,上課時間與進部落學習的時間相衝,因此學生為了完成課程,可能延後畢業。對於拔尖計畫長時間的學習時數,王雅萍則認為,精通語言需要不斷地刺激,因此透過每週不間斷地學習,才能夠讓族語有顯著的進步。除了拔尖計畫本身的問題外,Mumu Panay認為師資的缺乏、學生學習態度以及社會的期待都是影響族語學習的因素,進而牽動整個計畫的推行。Rolla Moggi則認為目前政府訂定成為族語教師的門檻太高,應降低考試難度,讓學生不會畏懼學習族語,同時培養更多族語老師。他也呼籲,面對原住民族語推廣與傳承,政府應更注意原住民族群對自身身份認同與施行的可能性,適時調整內容,才能將族語永續的存於台灣。 《112學年度原住民族語言師資拔尖計畫》讓參與學生進入部落,學習族語與文化。圖為臺東縣土坂部落青年自行成立的歌謠傳唱小團體。 圖/cemelesay lja paculilj提供
USR成果展推動靜活動 邀民眾瞭解多元議題
生活
第1772期
USR成果展推動靜活動 邀民眾瞭解多元議題
2022-11-23
【記者鄧芯怡台北報導】民眾認真地看著展板上的圖片與文字,透過導覽師生們熱情地分享,瞭解各大學的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以下簡稱USR)(註一)。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推動中心於19至20日在松山文創園區舉辦「大學築光・智滙永續」大學社會責任實踐博覽會,展示USR成果,內容包含靜態成果展、主題演講、手作活動等。註一:教育部於2018年啟動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USR),引領國內大專校院投入社會責任的實踐工作,反身思考高等教育的本質和目標。 南臺科技大學的學生帶著他們的吉祥物到展場外進行宣傳,介紹他們的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 圖/鄧芯怡攝「這次的博覽會採取虛實整合的方式,結合『動』與『靜』的活動,希望大家都可以有最佳體驗。」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推動中心總主持人蘇玉龍教授説明。博覽會推出線上直播,讓不能到場的民眾參與,也設置人氣投票獎,鼓勵各大學積極與民眾互動。為了贏得獎項,攤位使盡渾身解數吸引民眾投票,規劃遊戲、抽獎和體驗活動,場面非常熱鬧。 「大學築光・智滙永續」大學社會責任實踐博覽會吸引民眾前來觀展和瞭解各大學這五年的計畫成果。 圖/鄧芯怡攝USR計畫關注多元議題,其中文藻外語大學的 「溫暖白色巨塔的小螺絲釘-文藻國際志工共創就醫無障礙計畫」針對新住民提供就醫翻譯服務,組織學生志工為病人與外籍醫學生翻譯。文藻外大外語教學系學生蔡依蓉說:「很多人對於外籍移工的誤解,是因為他們不熟悉移工們的英語口音,因此在溝通上才會產生問題。」他在計畫中學以致用,不僅成為醫生及病患的溝通橋梁,也精進自己專業。 文藻外語大學學生蔡依蓉正和觀展民眾解釋他參與的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這五年的歷程和成果。 圖/鄧芯怡攝在「USR大地餐桌」環節中,民眾快樂地製作鬆餅,其使用的鬆餅粉由田董米製作而成,且特別取用碾製過程中產生的碎白米,避免資源浪費。田董米耕作過程沒有使用化肥、農藥,保護水鳥棲息環境,「新南田董米」團隊夥伴周雅淇説:「(水鳥)保育很燒錢,我們也需要很多的人力進行人工除草、施肥,和大學合作可以減輕負擔,也可以讓學生學習。」因此團隊與國立宜蘭大學合作,發展生態農業。 參加「USR大地餐桌」的民眾聽著導覽員的解説,攪拌鬆餅粉、鷄蛋和牛奶,體驗製作鬆餅。 圖/鄧芯怡攝觀展民眾鄭雅馨通過展覽瞭解平時沒注意到的社會議題,非常支持USR計畫。他補充,「USR計畫讓大學生可以培養同理心,而且在實際幫助社會的過程中,還可以精進技術。」協助爭取經費的立法委員吳思瑤表示,未來他會為USR計畫爭取更多補助,並簡化行政流程,讓USR計畫能長久實踐。博覽會則期盼USR計畫未來能推廣至各大學,讓大學和社會共同前行。 臺北醫學大學的展覽攤位上請老師帶領民眾認識中醫藥材,並進行簡單的中藥包包裹教學。 圖/鄧芯怡攝
王媛大專盃奪冠展國手實力 望帶動壁球在台發展
體育
第1771期
王媛大專盃奪冠展國手實力 望帶動壁球在台發展
2022-11-16
【記者吳冠緯高雄報導】中華民國大專校院111學年度壁球錦標賽12日於高雄市苓雅運動中心壁球場開打,公開女生組個人單打賽上演高雄醫學大學內戰,並由上屆冠軍王媛直落三擊敗學姊黃季妃,成功衛冕。 雙方選手在比賽前以「猜球」方式決定發球權,由球拍拍柄底部特徵較為明顯者進行猜球轉拍,另一方則負責猜轉拍後該特徵的方位。猜對就可獲得先發球權,猜錯則是轉拍者先發球。 圖/吳冠緯攝王媛為現役國家代表隊選手,11月初剛代表我國至南韓參加2022年亞洲壁球團體錦標賽。本次壁球大專盃,他亦拿出國手級的實力,以11:4、11:4、11:3大比分差距全勝奪冠。儘管順利衛冕,但賽後王媛表示,對手給的機會球,自己僅有七成把握,另外三成還有待修正。作為王媛的母親以及教練,前壁球國手潘麗玲則評論:「由於王媛具備較多國際賽經驗,因此整體發揮也較好。」負於學妹的黃季妃則坦言,因為將重心放於課業,大概已三、四年沒有參加比賽,此次大專盃為回歸後的首場賽事,發揮的水準與過去相比較差。 目前就讀高雄醫學大學運動醫學系碩士班的黃季妃已暫停訓練三、四年,基於對壁球的熱愛,再次拾起球拍復出參賽。對於未來,他期許自己能獲選國手,在自己喜愛的運動項目中再拚搏一次。 圖/吳冠緯攝 中華民國壁球協會理事長徐靜輝致力推廣台灣壁球發展,在本次中華民國大專校院111學年度壁球錦標賽中也報名教職員男生組個人單打賽事。 圖/吳冠緯攝此外,目前國內體育學系並未針對壁球項目招生,使得只能就讀一般科系的選手常在學業與訓練中蠟燭兩頭燒,如黃季妃便是因大學後期專注於學業而暫停訓練,王媛也坦言,繁重的課業確實壓縮到練球時間。徐靜輝表示,台灣缺乏一條龍的培訓體系,也是導致壁球發展窒礙難行的一大因素,對此,潘麗玲建議政府可在各地增加壁球場數量,並設立壁球重點學校,從中挖掘具有潛力且有興趣的學生,儘早開始相關專業訓練。 中華民國大專校院111學年度壁球錦標賽公開女生組個人單打賽冠軍為高雄醫學大學運動醫學系三年級的王媛,在國內已擁有24個冠軍頭銜。 圖/吳冠緯攝雖然目前壁球界整體資源匱乏,但徐靜輝也提到,近年政府對壁球項目注入的經費比過往更多,為其發展增添一大助益。對此,王媛也表達贊同,他分享過去青少年時期曾透過政府的「潛培計畫」獲得更多出國參賽機會,更使他在亞洲青少年層級排名曾最高達到第17名。 中華民國大專校院111學年度壁球錦標賽在高雄市苓雅運動中心壁球場舉行,為高雄少有的壁球場地之一。然該場地平日晚上並不開放,導致選手的訓練也常受影響。 圖/吳冠緯攝12月,王媛即將前往埃及出戰2022年世界女子壁球團體錦標賽,為我國首度參與該賽事,可說是潛培計畫的開花結果。作為帶隊教練,潘麗玲期待選手多汲取經驗,在與各國好手的切磋中看見不足並修正以提升個人技術。對於未來,王媛興奮地說:「我希望在台灣將壁球推廣成一項熱門運動!」
俄勒岡大學提供全額獎學金 保障原民生受教權
國際
第1769期
俄勒岡大學提供全額獎學金 保障原民生受教權
2022-10-26
【記者邱楷淇綜合報導】10日,美國俄勒岡大學(University of Oregon, UO)在校園裡歡慶「原住民日(Indigenous Peoples’ Day)」,以傳統原住民草舞和擊鼓表演為慶典揭開序幕。而整場慶典的最高潮,莫過於校方宣佈即日起為居住在俄勒岡州的原住民學生提供全額獎學金。此方案稱做「家庭飛行學者計畫(Home Flight Scholars Program)」。家庭飛行學者計畫為符合條件的學生支付全額學雜費,也促使校方增設學術顧問職位,提供原住民學生職涯諮商輔導。阿帕契族(Apache)的生物化學系學生蘇菲亞.哈德葛登.羅培茲(Sophia Hodgdon Lopez)得知此消息後相當激動,他認為大學為原住民學生提供經濟補助有助於他們平衡生活、學校和工作。 原住民日當天,俄勒岡大學師生聚集在校園廣場中央,隨著傳統擊鼓樂節奏,手拉手跳著傳統原住民舞蹈。 圖/俄勒岡大學提供「身為班上唯一的原住民學生,『冒牌者症候群』(註)時不時湧上我的心頭。」自踏入俄勒岡大學的那一刻起,羅培茲便感覺經濟、家人、家鄉文化和學業分崩離析。「我來自貧窮的部落,在高物價的環境養活自己、支付學費,甚至還要養家糊口,這真的讓人不知所措。」因此他十分感謝俄勒岡大學致力於保障原住民學生的校園生活,並直言這是他能取得今日成就的關鍵。註:患有冒牌者症候群的人通常認為自己的能力遠不及自己的成就,並擔心有朝一日會被他人識破自己是騙子。儘管客觀事實證明他們的確具備優秀才能,他們仍傾向認為自己的成功與自身努力無關,而是一切機緣巧合的造化。來自科奎爾族(Coquille)的俄勒岡大學協理副校長傑森.楊克(Jason Younker)對羅培茲的「冒牌者症候群」感受心有戚戚焉:「我大學前兩年過得很糟,孤獨、迷失等負面情緒完全吞噬了我。」這樣的傷疤影響楊克相當深遠。大學畢業後他投身教育界,希望憑藉自己的經驗和力量為原住民學生打造更友善的學習環境。「我年輕時總想著自己『該不該』上大學,但我希望我的後輩們想的是『我要選擇哪間大學』。」楊克期盼地說道。 在俄勒岡大學宣佈家庭飛行者計畫的發表會上,協理副校長傑森·楊克在講台上向台下師生、媒體重申為原住民學生提供經濟、學業協助的重要性。 圖/俄勒岡大學提供「時至今日,我們同胞在殖民時期所受的歷史創傷仍未痊癒。」切羅基族(Cherokee)的莎瓦娜.安德森(Savannah Anderson)在奧克拉荷馬州擔任原住民學生輔導員。見證學生們邁入矗立在原住民先祖土地上的白人大學,成為弱勢族群的同時,還要面對種種壓力,使得他們休學比例居高不下,安德森感到相當痛心。每年10月第二週的原住民日,學生的教育議題總是大學和政治人物爭論不休的問題,其實獲得關注是次要的,原住民真正希望的是政府能視原民教育為己任。羅培茲表示,除了獎學金,邀請學生參與相關政策提案、支持他們的學術研究,都能是大學向原住民展現他們重視原民教育的作為,他也相信透過持續的努力,大學能成為撫平美洲原住民歷史傷痛的重要角色。
轉型之路新解「馬」 台灣馬戲耍出新花樣
專題
第1764期
轉型之路新解「馬」 台灣馬戲耍出新花樣
2022-04-07
【專題記者吳姿芳、黃弈軒、單師樵綜合報導】《FOCASA 馬戲藝術節》活動現場,小丑戴著面具、穿著鮮豔多彩的服裝,踩著高蹺四處遊行,向觀眾熱情打招呼,互相擊掌拍照。而在紅白相間的巨大馬戲棚旁,小丑MimoFatguy(化名)頂著艷陽站在舞台中央,臉上塗有白、紅色顏料妝容,身穿西裝皮鞋,他利用誇大的肢體、豐富的面部表情,對觀眾耍把戲,換來一片鼓掌與笑聲。 踩高蹺的小丑於《FOCASA 馬戲藝術節》,身穿顏色鮮明服裝、戴上花俏面具,顯得格外引人注目。 圖/黃弈軒攝表演結束後,MimoFatguy步下舞台、轉變為嚴肅神情,與友人表示演出不符自己期望,隨後再獨自檢討表演哪個環節沒有控制好節奏。馬戲工作者多給予人樂觀、娛樂的形象,但在光鮮亮麗的外表背後,他們耗去光陰,暗自精煉技術與設計表演劇本,只為獲得觀眾的肯定和支持。台灣馬戲產業曾在民國60、70年代風靡一時,直到電影、電視等新興產業興起、奪去觀眾目光,馬戲產業逐漸沒落,現今專注於培育馬戲人才的機構只有復興劇藝實驗學校與國光劇藝實驗學校合併的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民俗技藝學系。近幾年台灣馬戲產業再度活絡,與過去不同的是,比起專注於雜耍、特技等吸睛技術,馬戲工作團體試圖轉型,著重於「表演內容創作」,期望透過馬戲表演向觀眾傳遞一篇篇精采故事。然而,台灣馬戲工作者在翻轉固有形式的過程中面臨多重阻礙,轉型道路崎嶇又顛簸。匯聚多元領域人才 馬戲藝文分類難斷定馬戲表演過去多以動物為表演主角,像是獅子跳火圈、棕熊騎腳踏車,但隨著動保意識興起,國內早已明文禁止馬戲團使用動物演出,因此「人」成為馬戲聚光燈下的焦點。台灣現今馬戲工作者具備多元技藝,如人們熟知的踩高蹺、雜耍和走鋼索,另外像是劍玉、魔術、武術也都屬馬戲範疇。福爾摩沙馬戲團於民國100年成立,旨在創造多樣化的台灣馬戲藝術。團長林智偉召集舞蹈、魔術、武術等領域人才加入馬戲團。福爾摩沙馬戲團藝術總監李宗軒說明林智偉的創團理念,馬戲工作者過去多在戲劇、電影裡「跑龍套」,例如戲曲學院民俗技藝學系學生畢業不是當替身,就是在表演裡「插花」,「他永遠不會是主角,故事的主題也不圍繞在他身上,所以智偉就覺得我們明明有一身技藝,也訓練很辛苦,為什麼不能被視為藝術家?」 馬戲工作者擅長高難度技術,過去常是戲劇、電影裡的配角,不被眾人關注。 圖/《FOCASA 馬戲藝術節》提供而李宗軒為前雲門舞集舞者,因緣際會下,他透過一次合作認識林智偉,發現馬戲包含多樣演出形式,符合他理想中的表演藝術,「我以前跳街舞、又對美術感興趣,我在想除了雲門之外的舞台,我還可以做些什麼事情?」因此他選擇加入福爾摩沙馬戲團,成為藝術總監創作、指導團內表演作品。即使台灣馬戲逐漸蓬勃發展,人才專業多元,從事人數比起其他類別的表演藝術團體,卻寥寥無幾。李宗軒描述,目前立案於文化部的舞團約200多個,馬戲工作團體則不到20個。他進一步說明馬戲工作者申請文化部年度藝文補助時遇到的瓶頸,「你看得到音樂類,而且還分現代、古典;戲劇也有親子、偶戲等等,但你找不到馬戲或是雜技,我們也是藝文團隊啊,請問我們要申請哪一項?」最後李宗軒只好申請與福爾摩沙馬戲團表演形式較貼近的舞蹈類別,但有限的經費撥給舞蹈團體就已非常困難,更遑論再分給馬戲表演團體。福爾摩沙馬戲團於四年前開始申請補助,李宗軒說:「就算申請到了,但數目還是微乎其微。」即使他們目前能夠取得文化部經費,李宗軒仍期望未來藝文補助新增「馬戲」項目,讓馬戲工作者更容易取得資源。國內教學異於創作方向 「馬戲棚計畫」解構舊思維台灣馬戲表演類型豐富,馬戲工作者需具有獨特的創作思維,才能在海量作品中脫穎而出。「我們觀察到大家比較著重在技藝上面,把某個項目練得非常好,但是對於馬戲『創作』,大家比較不知道該怎麼做。」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馬戲棚計畫承辦人黃琳惠道出台灣馬戲現階段面臨的難題,他舉例,台灣馬戲工作者大多出自戲曲學院,然而學校教授的課程偏重於技藝,缺乏有關作品創作思考的訓練。馬戲工作者林乘寬擅長雜耍,將塑膠環與霹靂舞融合地天衣無縫,他從國小五年級開始進入戲曲學院就讀,他認為台灣的馬戲教學方式過於僵化,「比如一個動作只能一直重複練,完全不用思考哪個動作會用到哪個細節的肌肉。」相較於國外教學模式強調個人優勢,台灣教學著重於技術,「在歐洲他們是挖掘每個馬戲演員的特色,但台灣像是在訓練一模一樣的特技機器人。」在台灣,除了學院體制,坊間也有許多馬戲相關課程,然而小丑MimoFatguy說:「我認為這樣的課程會製造出很多同樣的小丑,他們的妝、服裝、呈現的方式,基本上辨識度很低。」 小丑MimoFatguy(化名)認為,若自己與大多小丑一樣戴爆炸頭、穿上繽紛色彩服裝,娛樂小孩,將很快被表演圈淘汰。 圖/黃弈軒攝有鑑於此,「馬戲棚計畫」於民國109年啟動,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團隊期望改善馬戲創作領域,打造專屬於台灣的馬戲產業鏈。黃琳惠解釋,他期望學員在工作坊能靈活運用各領域的專業知識,突破原有的創作思維,例如學員楊世豪原為大環藝術家,透過馬戲棚計畫,他將卡夫卡的《變形記》融入作品中,拆解巨大鐵環後與身體結合,賦予表演新內涵。台灣觀眾求刺激 馬戲工作者陷技藝、創作兩難馬戲工作者嘗試跳脫創作框架之餘,國內外觀眾對於馬戲表演的偏好不一,導致表演者碰上另一層關卡。李宗軒認為,歐洲觀眾從小習於接觸各種藝術形式的馬戲表演,相較之下,台灣觀眾喜好高難度且刺激的技術演出。二十顆紅球垂直吊於木杯下,經過陽光的照射顯得更為耀眼,如同劍玉師小螺絲(化名)在IG自創的主題標籤(Hashtag)-「#每天都要熱血一點點」。他精湛的表演讓觀眾無法轉移視線,心甘情願將時間留給這位劍玉使者。與地心引力對抗,小螺絲深吸一口氣,將紅球同時往上拋,這二十抹紅與白以藍天為背景劃出一道道完美弧線,穩定地落於杯洞上。這時觀眾的歡呼聲環繞舞台,為小螺絲獻上支持與敬佩。 劍玉師小螺絲(化名)從高中開始學習劍玉,目前已累積至世界各地表演的經驗。 圖/黃弈軒攝現今小螺絲的表演總能獲得如雷掌聲,背後卻隱藏一段辛酸過去。「在國外他們已經很習慣看表演了,你在做很多不一樣招式的時候,他們會覺得我已經知道你劍玉很厲害了,然後咧?」小螺絲於民國106年至法國亞維儂藝術節表演,當時他的表演以火影忍者為主題,在台灣總讓人熱血沸騰,到了法國卻沒有觀眾願意駐足觀賞,因此他選擇放棄過往表演模式,將所有道具收回箱子,隨機抽取道具在街頭即興演出,而創造出現今表演的雛型。福爾摩沙馬戲團也觀察到國內外觀眾對於相同作品,抱有相異看法。團隊作品「一瞬之光」曾於法國及台灣演出,講述生活中充滿馬戲精神,舉凡轉筆與轉書皆能成為馬戲的技藝。其中有個畫面為演員按摩一塊肉,並用熨斗將它燙平,李宗軒發現兩國觀眾對相同表現手法的回饋十分兩極,他說:「(台灣)很多人在看他想要看的東西,他已經就是有一種,你不是就應該把熨斗丟起來360度轉三圈嗎?」相反地,法國人更習於從表演者的動作思考更多意義。形式單一限縮觀眾想像 表演者盼台灣馬戲多元推廣國內馬戲表演者為了迎合觀眾,往往在演出中營造歡樂氛圍,但李宗軒說:「福爾摩沙馬戲團的作品裡面也包含比較藝術性的,我們希望回歸初衷,讓大家把馬戲工作者當成藝術家在看待。」以其中一部作品《土地的歌》為例,他們使用許多客家、閩南民謠創作,探討台灣光復至今的重大歷史事件,並結合歌曲呈現。在其中一個橋段演員扮成「紅葉棒球隊」隊員表演馬戲項目,觀眾能在演出中聽到名曲〈我的未來不是夢〉。李宗軒表示,福爾摩沙馬戲團期望觀眾體會到馬戲不只是娛樂演出,還能融入在地文化元素。台灣馬戲表演者、活動策劃人陳星合認為,國內的馬戲演出形式因發展時間不長,而少有變化,「眼前的榜樣還沒有很多,所以後面的人不太能想像,他們想參加的時候,還是只能看到商業演出、街頭表演,或是像FOCA這樣的大團。」他提到,新一代馬戲工作者往往因先前沒有見識過多元表演形式而害怕嘗試,國內馬戲藝術趨向單一。因此,他透過策劃活動或是進修工作坊,讓大家看見馬戲的多元性。此外,福爾摩沙馬戲團也努力參與藝術節,李宗軒說:「我們與臺北藝術節合作,那時候我們製作了三部曲的跨界作品,跟戲劇導演、菲律賓的視覺藝術家,再邀請德國的表演舞者,這些作品都跟大家對於馬戲既有的印象不一樣。」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民俗技藝學系系主任張京嵐提議台灣可借鏡歐洲,「當地的馬戲藝術中心,跟高中、劇院做連結,他會派老師到高中教學,讓學生有興趣考進學校。」他認為這是整個國家文化教育體制發展的不同。而張京嵐也期望國內未來能成立馬戲藝術中心,除了是一間學校,也是一個馬戲推廣基地,「然後未來從基礎的深根教育、演員的發展,到場館演出的使用都能多給關注。」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民俗技藝學系的入學年齡最小為國小五年級,給予學生身體柔軟度與力量訓練。 圖/吳姿芳攝另外,台灣因較少推廣藝術欣賞教育,而衍生馬戲觀眾人數不足的問題。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民俗技藝學系學生張芳睿認為,其實在各種藝術層面,國內缺乏的不是師資、場地,而是缺少觀眾。「當觀眾不夠的時候,表演者與場次再多、再豐富,沒有人來看也沒辦法。」因此,即便戲曲學院學生未來大多想成為藝術表演者,張芳睿反而想往馬戲藝術推廣的行政工作發展。他說:「很多藝術家的藝術構想、計畫或是身體都非常的優秀,但是他們在統籌或是推廣上面不足,沒有辦法把他們自己的東西行銷出去,讓人家看到。」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民俗技藝學系學生於排練場努力練習,辛勤的過程體現馬戲精神。 圖/吳姿芳攝「我覺得我在馬戲、特技上有一定的天賦,也滿努力,有慢慢被看見,所以我當然希望繼續表演!」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民俗技藝學系學生廖恩沛說道。國內馬戲表演者與推廣者正努力推進台灣馬戲藝術產業,希望將出色的作品呈現給觀眾。雖然現今國內觀眾對馬戲的認識尚有不足,表演者置身文化部歸類的藝文類型外,所幸許多馬戲工作者藉由舉辦工作坊以及參與藝術節,強力推廣馬戲的多元形式,除了讓馬戲人才與日俱增,也期望帶領台灣馬戲藝術蒸蒸日上。
【大學人】鬱金香不憂鬱 美生種花除精神疾病汙名
國際
第1762期
【大學人】鬱金香不憂鬱 美生種花除精神疾病汙名
2021-12-29
【記者張珈爾綜合報導】學生們一個接著一個,蹲在花圃邊把鬱金香球莖種入土中,他們的雙手和膝蓋上都沾滿了泥土,但眼神裡卻是滿滿的笑意。黃色鬱金香計畫(The Yellow Tulip Project, YTP)是美國波特蘭的非營利組織,他們致力於消除精神疾病污名、建立關懷社群,並激發不同族群之間關於身心健康的對話。組織成員包含四位領導人、13位青年領袖以及上百名學生大使。 黃色鬱金香計畫是美國波特蘭的非營利組織,致力於推廣心理健康議題。 圖/黃色鬱金香計畫提供秋季時,黃色鬱金香團隊會帶領學生和社區組織在「希望花園」裡種植象徵希望的黃色鬱金香,讓大家能在春季時迎接鬱金香的盛放,同時也建立了一個溫暖的心靈對話空間,讓人們在鬱金香的陪伴下,互相撫慰彼此的情緒。黃色鬱金香團隊透過這個經典活動將人們聚集在一起,同時也讓參與者知道,自己並不是孤身一人。 「希望花園」在美國各州遍地開花,持續引起大眾對於黃色鬱金香計畫的關注。 圖/黃色鬱金香計畫提供「心理健康的議題影響著我們,不論是青少年或成年人,它值得被用力推動。」黃色鬱金香計畫公關總監康拉德.加布列(Conrad Gabriel)說道。加布列是一名充滿熱情的大二學生,參與鬱金香計畫已經長達四年,他回憶起剛加入團隊,以青年大使身份參加秋季種植鬱金香活動時,看見到場響應的民眾十分踴躍,讓他受到很大的鼓舞,「這讓我相信自己在推動消除精神疾病污名的路上並非獨自前行。」青年大使安德里亞.馬格斯(Andrea Maggs)也表示,一群人聚在一起分享境遇讓他更有勇氣說出自己的故事,談論他長久以來對於推動心理健康議題的努力。 種植完鬱金香球莖後,參與者會在「希望花園」展開心靈對話,互相撫慰彼此。 圖/黃色鬱金香計畫提供「新冠肺炎爆發後,對全球人的心理健康造成巨大影響,其中也包括我在內。」加布列擔憂地說道。除了種植鬱金香,黃色鬱金香團隊也以全國各地的學校為據點,建立人數高達上百人的黃色鬱金香青年大使團,以社團方式進駐校園,期望在校園的各個角落傳達黃色鬱金香計畫的理念,呼籲青年正視心理健康相關問題,並傾聽內心的聲音。加布列指出,青年大使的角色是團隊成功的基礎,在黃色鬱金香這樣以青年領導的組織當中,他們的聲音非常重要。 黃色鬱金香計畫為青年領導團隊,其中上百名的青年大使更是組織成功的基礎。 圖/黃色鬱金香計畫提供該計畫源自於創辦人茱莉亞.漢森(Julia Hansen)的親身經歷。漢森高中時曾罹患憂鬱症,過程中充滿強烈的孤獨感與無助感,加上當時社會普遍對於心理衛生相關疾病充斥著汙名與標籤,讓他在尋求幫助時困難重重,更因此失去了兩位好友。漢森因而更堅定地推動這個計畫,不僅期望能為需要的人提供相關諮詢及協助,更期盼能除去社會大眾對於心理衛生疾病的汙名與標籤。 青年大使在校內以社團方式活動,將黃色鬱金香計畫的理念帶進校園的每一個角落。 圖/黃色鬱金香計畫提供此外,黃色鬱金香團隊也定期舉辦與心理健康相關的活動與展覽,其中最著名的是「黑白攝影展」。此展覽以黑白肖像的方式展出,展覽中的作品呈現出創作者面臨心理健康的挑戰,以及個人受親友患病產生的影響。希望能透過展出的作品呼籲社會大眾正視心理健康的問題,加布列表示,「我們應該專注於精神疾病的去污名化,它可以帶來更好、更輕鬆的生活。」。 黃色鬱金香計畫團隊期盼持續散播「希望會發生」的正向能量,引起社會關注。 圖/黃色鬱金香計畫提供目前,黃色鬱金香團隊仍持續推動種植鬱金香的活動,在美國各州幾乎都能見到「希望花園」的身影,團隊成員也期望心理健康議題能像鬱金香一樣遍地開花。訪問的最後,加布列語帶自豪地說:「我知道這不容易,但我們跟許多支持我們的人一起,在路上並肩前行。」
【大學人】領大眾察覺身心感受 Stand by憂伴當代人找尋情緒出口
生活
第1762期
【大學人】領大眾察覺身心感受 Stand by憂伴當代人找尋情緒出口
2021-12-29
【記者張珈爾綜合報導】「我們不可能活得毫無情緒,既然如此就應該學習如何察覺它。」Stand By 憂團隊秉持著這樣的精神,展開了「國際鏈結」、「情緒影展」以及「情緒石頭湯」等計畫。他們以線上互動的方式,期望陪伴參與者認識自己的情緒,並學習與之共處。團隊的核心成員林家安堅定地說:「我們希望關心到每個人的情緒。」Stand By 憂啟動自教育部青年發展署民國110年度的Young飛全球行動計畫,原先陌生的五個人因為精神疾病和覺察情緒等議題聚在一起,共同創辦了Stand By 憂。他們的創辦理念源自於「Stand By You」的陪伴意象,期待透過情緒陪伴情緒、生命陪伴生命的概念,​帶領大眾一同覺察情緒,陪伴彼此。 Stand By 憂團隊關心情緒察議題,希望透過線上活動凝聚關注。 圖/Stand By 憂提供團隊核心成員林家安曾為憂鬱症患者的陪伴者,回憶起當時,他表示自己太晚意識到對方的情緒,屢次希望對方多談談自己的感受。當時對方突如其來的一句「我昨天突然就覺得活著好像沒什麼意義,想要自殺。」才讓他驚覺對方需要協助。林家安因而開始關注情緒覺察的議題,「如果早一點發現,早一點試著接住他的情緒,我們是不是有機會陪伴他多走一段路?」他遺憾地說道。多數現代人不擅長表達自己的情緒,甚至不清楚自己身處於什麼樣的情緒當中,「我常常教我的個案思考情緒,不只思考憂鬱、緊張這些相應的結果,也要專注在自己遇到什麼事件導致這樣的情緒,或者中間經歷了什麼內在思考的歷程。」談到情緒覺察,臨床心理師蕭仁釗指出,其中的一大重點是自己能為情緒做些什麼,而非停留在當下的情緒泥淖中,包含求助朋友或是相關心理諮商機構等,讓自己恢復到生活的狀態。 情緒影展以線上形式呈現,民眾可以隨時隨地觀展並練習情緒覺察。 圖/Stand By 憂提供為了替情緒找到出口,Stand By 憂致力於開發人人皆可用的情緒工具,他們在線上網站Gather Town上推出「情緒影展」,邀請理想混蛋、綠繡眼等創作者和民眾一同參與展出,以繪畫、歌曲、短文等形式書寫情緒。參觀完一整圈展區,最後會走回原點,象徵情緒應該經過覺察後走過,而非忽視。情緒影展上線兩個月即獲得不少好評,團隊成員也分享有參與者回饋道:「我覺得我的感受被收進一個信封,輕輕地闔上,可以沒有負擔地帶走。」 情緒影展分為三大主題區,讓參與者在情感上以及專業知識層面都有收穫。 圖/Stand By 憂提供團隊也邀請曾有「傾聽運動」經驗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學生廖庭儀加入團隊,負責籌劃「情緒石頭湯」活動。每個月不定期邀請各個主題的講者透過Google Meet分享自身經驗,並穿插創作活動與參與者互動,學習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分享情緒。廖庭儀表示,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一次情緒石頭湯的創作時間,其中一位參與者在留言板拋出了「大家還好嗎?」的問句,引起許多參與者的共鳴,若有其他人回覆自己過得不好,拋出問題的參與者便會以溫暖文字安慰他。參與者自發性地互相療癒也充分體現了Stand By 憂互相陪伴的理念,讓團隊成員受到相當大程度的鼓舞。 團隊邀請各界素人主講情緒石頭湯,讓參與者學習以不同的形式分享情緒。 圖/Stand By 憂提供上個月,曾在10月擔任「情緒石頭湯」講者的插畫家尹湘選擇離開世界。廖庭儀作為其好友難掩沉痛,他表示尹湘一直是一個很努力的人,他患有思覺失調、重度憂鬱症、焦慮症以及強迫症。一直以來,他用自己擅長的繪畫鼓勵著同樣患有精神疾病的病友們。「看著他的背影,我總是自卑,我追不上。」廖庭儀苦笑說道。該次活動,參與者受到尹湘的鼓舞,在創作時間以各種方式抒發自己的心情,彼此安慰。廖庭儀談到那次的「情緒石頭湯」,眼裡充滿了自豪,他說:「那是我第一次意識到石頭湯能夠成為求助者的浮木,只要有一個人在那兩個小時專心傾聽,那他至少在這段時間就是安全的,也許他會因而改變他的想法,做不一樣的選擇。」林家安也補充,情緒石頭湯創造了機會打開不同身份的交流,也呼應到了Stand By 憂的另一個核心命題:社區觀念。社區觀念是陪伴憂鬱症病友歷程中很重要的部分。Stand By 憂團隊期望除了陪伴者以外,能引導會與之接觸,並給予幫助的角色,例如,老師在教學場域遇到學生,即使只是短短一堂課,也能產生其影響力;又或許因為自殺事件介入的警察,也應該被引導如何處理這樣的狀況。此外,Stand By 憂團隊也積極與國外身心健康組織互動,進行「國際鏈結」計畫,替外國組織翻譯文案與作品。除了希望推廣、套用國外的模式以外,也期望能從台灣出發影響國際,建構出專屬於華語世界的專業社群網絡,不只承接更多社會大眾原先忽視的憂鬱情緒或病症,也帶著大家認識自己的喜怒哀樂,學習辨認自己在不同狀態下呈現的不同樣貌。 Stand By 憂團隊也積極推廣心理健康議題相關專業知識,望帶領民眾認識該議題。 圖/Stand By 憂提供目前團隊仍持續舉辦情緒石頭湯的活動,期望累積更高的知名度,讓素人主講為導向的活動產生更多影響力,累積長期的受眾,而不是變成以邀請知名人物吸引參與者的狀況。廖庭儀擔憂地說:「我會很擔心講者會失望,以為自己的東西沒有人想聽,但不是的,只是大家的時間對不上,還沒接觸到想聽的人。」未來,團隊除了會持續推動各項活動的宣傳,也將在明年二月與青年署指導的專案團隊「時習教育」合作,協力推廣Let’s Talk活動,讓大眾一同討論校園心理健康議題的支持與穩固,除了讓教育工作者或社會工作者等專業人士參與討論,也希望能聽到還在學或已經離開校園的人分享自己的遺憾,或許是在學期間沒有能夠向輔導老師求助,或者從來不清楚輔導室在哪裡,因而感到無所適從的經驗。期盼透過與青年署和教育團隊合作的方式,將影響力擴及校園的每一個角落。林家安補充:「我們可能很少被看見,但我相信情緒覺察和心理疾病的議題非常重要。」
尼加拉瓜與台斷交 在台生憂獎學金計畫中止
校園
第1760期
尼加拉瓜與台斷交 在台生憂獎學金計畫中止
2021-12-15
【記者李昀璇綜合報導】尼加拉瓜10日宣布和台灣斷交,使尼加拉瓜籍學生赴台就學權益問題浮現檯面。多數來台的邦交國學生領有外交部提供的獎學金,但斷交卻恐導致獎學金計畫中斷。對此,教育部於當日呼籲,大學院校須給予尼加拉瓜在台學生必要的協助與輔導。 尼加拉瓜近日宣布和台灣斷交,此舉將造成多數來台的尼加拉瓜學生失去原本外交部提供的獎學金。 圖/李昀璇攝根據教育部統計,民國109學年度全台共有143名尼加拉瓜籍在台學生,其中包含正式修讀學位學生84人、僑生5人與華語生54人。而外交部提供之獎學金生在學人數為53名,意味近四成學生領有獎學金。截至民國110年12月10日,尼加拉瓜籍在台學生共有91名,包括外國學生87人、僑生4人。政大為全國尼加拉瓜籍學位生數量最多的大學。在109學年度,即有12位尼加拉瓜籍學生在政大修讀正式學位,110學年度則有六位。「我們至今仍沒有收到任何來自官方的資訊。」就讀國立政治大學應用經濟與社會發展英語碩士學位學程的杜力安(Christian Delgado)表示,從上週五得知斷交消息至週日,臺灣和尼加拉瓜政府都未曾與他們聯繫。杜力安自108年來台就學後就領有外交部提供的獎學金,預計補助至明年七月。然而突如其來的斷交,可能使補助就此停止。「很多尼加拉瓜學生到國外尋求更好的機會,得到工作後再將薪水寄回家中幫助父母養家活口。」他表示,若獎學金中斷,可能使多數尼加拉瓜在台學生的家庭須借貸購買機票,才能讓孩子得以返回母國,顯示多數尼加拉瓜家庭的困窘處境,可能連一張機票的錢都難以負荷。 尼加拉瓜籍學生、國立政治大學應用經濟與社會發展英語碩士學位學程杜力安表示,若獎學金中斷,可能使多數尼加拉瓜在台學生的家人須借貸購買機票。圖為示意圖。 圖/李昀璇攝政大國際合作事務處副國合長吳敏華表示,目前校內六位尼加拉瓜籍學生中,有兩位領有外交部提供的獎學金,其餘四位皆為自費生。針對外交部是否會停止發放獎學金,吳敏華說明,目前仍在等待外交部公告,若外交部決議即刻停止補助尼加拉瓜籍學生,校方也會研議個案所需的救助方式,例如協助學生申請急難救助金、提供打工機會,或舉辦義賣活動等。部分尼加拉瓜學生除對斷交消息表示遺憾,同時也對其政府感到失望與憤怒。尼加拉瓜在台僑生、政大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李其恩坦言,近年來,尼加拉瓜政府的專政使當地民不聊生,而從西元2018年起,奧蒂嘉政權便命令警察在和平抗爭中進行暴力壓制,導致超過三百人死亡。因此,即便李其恩對斷交感到失望,他仍樂見臺灣與尼加拉瓜冷卻互動,「臺灣政府不應繼續支持現今掌控尼加拉瓜的奧蒂嘉政權。」如今臺灣邦交國僅剩14國,其中有8國位於中南美洲,而與尼加拉瓜同位於中美洲的邦交國包含貝里斯、瓜地馬拉與宏都拉斯。尼加拉瓜消息一出,部分國內報導便擔憂其餘中美洲國家恐陸續與台斷交。 臺灣邦交國至今僅剩14國,其中與尼加拉瓜同位於中美洲的臺灣邦交國包含貝里斯、瓜地馬拉與宏都拉斯。斷交消息一出,部分國內報導便擔憂其餘中美洲國家恐陸續與台斷交。圖為示意圖。 圖/李昀璇攝對此,同樣領有外交部獎學金的瓜地馬拉籍學生、政大廣播電視學系柯怡思(Isis Valeria Calderon Briones)也為此擔憂。他表示,即使現今瓜地馬拉與臺灣的情況友好,「但改變可能就在一瞬間。」因此,他認為兩國政府皆應積極保障學生的權益,不能僅因政治變化就損及受教權。斷交後的學生該往何處?獎學金學生的未來該如何被保障?恐怕是臺灣政府須在下一批獎學金學生來台前必須克服的問題。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