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即時】拯救消失的教師節 光復師生樂觀迎向重建之路
校園
第1814期
【即時】拯救消失的教師節 光復師生樂觀迎向重建之路
2025-10-03
【記者王翊丞、熊子萱花蓮報導】塵土飛揚,淤泥堆積,整個校園蒙上一層灰。大水沖刷留下滿地的殘骸,卻帶走師生熟悉的教學空間。今年是自2001年實施周休二日後,第一次放假的教師節,難得的休假日國立光復高級商工職業學校(以下簡稱光復商工)卻淹入大量泥沙導致建築物的一樓幾乎全毀,平面上的各種器具全泡在水中。 近期樺加沙颱風挾帶暴雨,成災性雨量導致花蓮馬太鞍溪的堰塞湖於9月23日發生溢流,洪水夾雜土石傾瀉而下,重創位於下游的光復鄉,造成嚴重災情。洪水退去後,光復商工的師長回到校園,面臨大量的泥沙淤積和漫長的重建之路。志工小傑(化名)負責協助光復商工的清理,他說道:「他們的宿舍是一片狼藉,該有的櫃子和裝潢全都變成殘骸碎片,完全看不見原有的磁磚地板。」他認為現場就像廢墟,很難想像宿舍才剛完工一年,就經歷了如此的災害。大量的救災工作也讓光復商工老師陳建安坦言身負巨大的心理壓力,「有學生安置、工作的問題,下週正式上課後,老師會面臨到同時要兼顧救災和教學,甚至還有行政業務,真的是蠟燭多頭燒。」 校方自發性組成救災團隊,由校長擔任指揮官,陳建安和許多年輕老師也主動站出來,擔任組長的角色,他說道:「校長給我們的回覆非常正向,包含工作上的支持與信任,讓我們年輕人去執行救災統籌。」同事間的互相鼓勵,給予彼此情緒價值。陳建安也分享,在清理地下室廢棄課桌椅的過程中,剩下五張桌子時,同仁們開始像跨年一樣倒數,為即將告一段落的清運慶祝,在歡愉的氣氛下樂觀面對災後重建,凝聚彼此向心力。 在洪災發生的當下,許多學生跟著師長一同撤離校園,學生們在收容站自發性協助受災戶搬運物資。陳建安補充,「因為我們學校有汽車科,有好幾個是我們畢業的學生開怪手、山貓這些機具協助救災。」更有三位高三學生主動到災情更嚴重的地方,幫忙運送遺體或是老人家中清運。在開挖過程中,甚至會發現遺體,對學生造成一定的驚嚇。不論是災後創傷,亦或是看到遺體的心理創傷,校方都會同步介入心理輔導,並給予學生支持,展現師生同心維護光復鄉的決心。 除了為校區打拚的師生們,各地民眾也自發性的穿上雨鞋、拿起鏟子,貢獻自己的一點心力。來自國立政治大學的志工吳宜姿回想救災過程說到:「感覺就像世界末日,沒水、沒電,然後甚至有些居民還沒有食物。」他認為光復鄉連基本的生活機能也不復存在。而南港高中的林謙和,召集朋友一起幫忙,他說:「一個人幫助,等於十個人幫助,因為借助網路的力量,人會越來越多。」除了學生族群外,來自新竹的林正方帶著自己的孩子們,在校內活動中心內撿垃圾,「我自己來很容易,但帶著孩子的話,還有另一層教育意義。」他認為此舉可以讓孩子們體會到現場居民的辛苦與不易。無論拿著鏟子還是垃圾袋,無論此行花蓮的目的是什麼,這些志工們都是光復鄉的無名英雄。 每日的下午四、五點,志工們結束工作,陸續離開學校。9月28日,夕陽西下,陳建安和光復商工的老師們像前幾日一樣,站在校門口向志工道別,志工們不是如往日說著「辛苦了」,而是對老師們說「教師節快樂」,提醒著老師們這個屬於他們的節日。陳建安說:「我們當然知道有教師節放假,但我們確實都沒時間考慮這件事。」但他仍熱情告訴志工們,「如果有一天你們再回到花蓮,我會帶你們看看重建後的光復。」身懷重建後的希望,期待不久後的將來,光復鄉撥開塵土,迎接「光復」之日。
陳羽希追求自我 以甲蟲為心靈依托
藝文
第1708期
陳羽希追求自我 以甲蟲為心靈依托
2019-10-09
【記者張珮慈台北報導】鋼鐵打造而成的甲蟲外殼,其上帶有一道道刮痕,象徵陳羽希傷痕累累的身軀,而空心的殼裡包裹著柔軟的棉花,代表他脆弱的心。目前就讀華梵大學美術與文創學系的陳羽希,2日起在郭木生文教基金會舉辦個展《超人變體計畫:從寫實出走之後》,以甲蟲作為釋放負面回憶的出口,進而自我超越,成長為心中的超人。 陳羽希正在向觀者介紹他的創作理念,昆蟲對他來說是如同偶像般的存在。 圖/張珮慈攝自小父母離異,父親離開家庭,而母親又常忙於工作不在家,陳羽希童年時的寵物甲蟲就像爸爸的角色般庇佑他。「因為從小受到家族的欺凌與瞧不起,沒有爸爸的我就只能依靠甲蟲獲得慰藉。」陳羽希說,因此他將自己投射至甲蟲身上,彷彿一直以來皆以甲蟲的身分生活。在歷經不受喜愛的童年後,陳羽希產生自我變強的意念,並與昆蟲為求生存的本能連結,「變體」便是他逐漸獨立的過程。 一走進展場,即看到由鋼鐵、棉花與羽毛打造而成,且中間空心的甲蟲裝置〈蟲棺〉。陳羽希提到,由於童年時害怕外界的人事物,而將自我由裡到外包覆,便將作品尺寸設計成與自己的身形相符,而鋼鐵外殼上的一道道刻痕,則代表著他一次次受過的傷。策展人謝子凡認為,陳羽希選擇用鋼鐵作為媒材,可能意味著男孩在轉變成為男人的階段時,給予自己的負重,以及證明自己有想保護的事物。 〈蟲棺〉以創作者陳羽希的身形打造,擁有堅硬的鋼鐵外殼與棉花般柔軟的心,如同另一個陳羽希。 圖/張珮慈攝接著再向內進入展場,映入眼簾的是右方白牆上的作品〈意識日記17〉,這是陳羽希的自畫像,他以甲蟲的圖像,直接覆蓋於本該出現臉的地方。陳羽希說明,這是他第一次嘗試畫自畫像,但無法畫出自己的臉,由於只要一照鏡子,便會想起被爸爸拋棄的回憶,於是他索性先用顏色疊在臉部的範圍,再畫上甲蟲的圖像,對他來說,甲蟲是另一個自我,更是他欲求轉生成為的物種。 陳羽希將自己投射在甲蟲身上,因此在他的作品中,甲蟲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圖/張珮慈攝《意識日記》系列作品中,隨筆勾勒、扭曲的線條,隱約看得出甲蟲的形狀,這是陳羽希在修圖軟體上,將自己臉部的輪廓以線條簡化後,再結合甲蟲的形象以繪畫呈現,記錄自己過往記憶中的憤怒或悲傷等各種情緒。對於陳羽希在展覽中毫不避諱揭開自己的瘡疤,觀展者、台北收藏交易中心經理徐翊文說:「從作品裡我可以看到他把自己放到創作中,並且坦然的面對曾帶給他傷痛的回憶。」 陳羽希將自己的臉線條化,融合甲蟲的符號並依當下情緒描繪,最終創作出《意識日記》系列。 圖/張珮慈攝陳羽希平時習慣將自己打扮得體,穿著襯衫、西裝與皮鞋等正式的衣著,「我打扮筆挺的原因是自卑感。」他解釋,不希望如小時候一樣交不到朋友,更不希望再被人瞧不起。然而,他並不喜歡西裝帶來的束縛感,因此在作品〈超人變體9號〉中,他以黑色皮鞋為主體,並以細長的鐵絲代替鞋帶向外刺出,代表他厭煩為了隱藏自卑,不得不注重自己的外表,也象徵對這個社會規則的反抗。 在作品〈超人變體12號〉中,陳羽希則是以標本、壓克力與複合媒材組成的創作,一隻體型雄偉的公甲蟲正欺負弱小的母甲蟲,白、紅與金色的顏料交融,代表著精液與血液。他認為,在性行為時男性是相對較勇猛的角色,而在興奮的狀態下,他認為自己便是那隻大甲蟲,得以拋開平時的自卑感。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