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越緣」人團圓 南萬華成新住民歸屬
生活
第1730期
「越緣」人團圓 南萬華成新住民歸屬
2020-10-01
【記者黑立安台北報導】「xin chào。」一位又一位身穿紅色長袍的女性走上舞台,拿著麥克風,害羞地對台下的觀眾們說。「xin chào」是越南文「你好」的意思,而他們身上穿的,是越南的國服「奧黛」(Áo dài)。這是位於台北市萬華區的青年社區,9月27日台灣社區實踐協會舉辦「南萬華越南生活節親子園遊會暨中秋晚會」,與民眾一起共度中秋節。 越南新住民們穿上越南的傳統服飾「奧黛」,介紹給現場參與民眾。 圖/黑立安攝越南的中秋節同時是兒童節,因此台灣社區實踐協會選在中秋節前夕舉辦親子園遊會,邀請台灣民眾一同歡慶。雖然活動當天下著雨,卻仍有許多民眾撐傘共襄盛舉。攤位上販賣新住民製作的越南美食,像是炸春捲、香茅茶等。現場民眾也可以手作越南傳統燈籠,先以竹筷架出立體的星形,再用玻璃紙、彩條裝飾。身穿越南國服「奧黛」的新住民媽媽們提著燈籠在社區內遊行,並走上舞台展示越南傳統服飾。越南新住民範氏明開心地說:「我在台灣十幾年第一次有這樣的活動,感覺很溫暖,像回到越南一樣。」 越南生活節現場架設攤位,教導小朋友用竹筷製作越南的傳統燈籠。 圖/黑立安攝台灣社區實踐協會舉辦南萬華越南生活節系列活動,從9月開始至12月,透過座談會、體驗活動讓更多人認識越南文化,親子園遊會則是系列活動高潮。台灣社區實踐協會社工員沈曜逸提到,他大學時因課程到南萬華服務,發現此處是台北相對貧困的地區,引發他繼續待在青年社區服務的想法。協會成立後先設立兒少據點,陪伴兒少過程中,逐漸認識他們的家人,才發現許多家庭由越南新住民組成。這些新移民跟協會志工分享,他們在台灣大多數的時間都為家庭奉獻,鮮少有自己的生活,希望能透過這次的活動認識其他新住民。因此台灣社區實踐協會期望能將南萬華打造成「新南鄉」,提供越南新住民彼此交流的機會,增加他們的歸屬感。 越南生活節推出的萬華周邊9家越南美食地圖,讓新住民彼此交流。 圖/黑立安攝活動邀請新住民二代(以下簡稱新二代)分享成長經歷,新二代、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學生劉千萍說明,在他的成長過程中,曾因為台灣人嘲弄東南亞文化,而不認同母親的背景,直到大學才開始接觸越南文化。近期移民署通過修法草案,將下修新住民發展基金的新住民委員人數,影響新住民參與公共事務的權益,讓劉千萍意識到新住民的權益迫切地需要被保障。劉千萍也提到,台灣大學生對新住民議題較難產生共鳴,但是新二代面臨權益受損的困境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希望大家可以多關注新住民權益,維護台灣的多元文化價值。 萬華親子館正教導在攤位小朋友玩越南的傳統骰子遊戲「魚蝦蟹」。 圖/黑立安攝
【專欄】發揚越南才子樂 韶聲樂團合奏展默契
藝文
第1709期
【專欄】發揚越南才子樂 韶聲樂團合奏展默契
2019-10-17
【記者劉書妤台北報導】古箏、匏琴和琵琶清脆優美的樂音繚繞,越南笛溫潤的音色穿插其中,雙欒響亮的節拍聲引導著整首曲子進行,每個演奏者各司其職,旋律豐富卻不雜亂,樂曲音色婉轉柔美,像在細細訴說一個故事。換下表演穿著的越南傳統服飾,團員互相打鬧的模樣不難看出他們緊密的感情。八位熱愛傳統音樂的青年,在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學系開設的「越南音樂大師班」課程相遇,並於2018年尾成立「韶聲越南才子樂團」,為台灣首次組成演奏越南才子樂的團隊。註:「才子樂」是越南民間傳統音樂,約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時逐漸形成,是越南音樂中最豐富的小型合奏樂。 八人在演奏中各司其職,匏琴、越南箏、琵琶、越南笛、三絃琴、凹品吉他、月琴和白鶩琴組成美妙的旋律。  圖/沈麗心提供即興演出仰賴團隊默契  樂曲碰撞新火花「即興」、「加花和裝飾音」是才子樂的特色,而這兩大特色仰賴團隊的默契。在每首曲子開始前都有一段個人的即興演出時間,八人以眼神交流、微微點頭示意,在細節處表現出團隊深厚的默契感,他們彼此不僅是團員,更是夥伴和好友。註:加花是在原始譜的音與音之間增加其他的音符,來達到旋律變化的一種音樂變奏手法。彈奏越南箏的何宜蓁表示,每次彈奏都會擦出不一樣的火花,樂團的演奏不會完全相同,他們也不知道下次大家的音樂會碰撞出什麼樣的感覺,他說:「這是它(才子樂)最有魅力、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每一次的演奏它都是新的。」身旁的夥伴聽見這段話也同聲附和,深刻展現他們對演奏和創新的熱愛。才子樂的曲目主要講求「和」,當一人炫技時,其他人便不會與他爭奪焦點,以此方式達到「樂和」的精神。團長、匏琴的演奏者楊晴儀解釋,當一人在加花或炫技時,其他人會讓出位子,「像是不同植物在各自的季節綻放。」註:匏琴是越南特有的泛音彈撥樂器,僅有一條絃,卻能彈出近五個八度音域,並以左手控制搖桿改變音高。而吹奏越南笛的沈麗心也說:「『拿捏』和『配合』是我正在努力學習的。」他談到以往學習國樂時,照著譜吹便不會出錯,但才子樂須和團隊培養默契,只能藉由一次次團練加深對彼此的了解。 長期的練習讓團隊更加默契,他們珍惜彼此一起演奏的機會,期望未來能繼續以音樂傳遞理念。 圖/沈麗心提供練習培養基本功 越南之旅助精進技巧其中一位團員謝伃筑以前未彈過琵琶,因此對他來說最困難的部分是基本功,他只能透過不斷練習使演奏技巧更純熟。楊晴儀則認為,才子樂中最困難的樂器便是匏琴,因為它只有一根絃,便要控制所有音高,非常考驗演奏者的技巧,且它有很多細膩的轉音,基礎不佳者便難以彈奏。白鶩琴的演奏者謝語晴說:「我從模仿開始,慢慢吸收技巧後,才真正理解這個樂器。」他提到自身並非在越南長大,所以最初不清楚越南的文化,只能重複聆聽樂曲並揣摩老師的演奏技法,將技巧融會貫通才能好好呈現樂器的音色。註:白鶩琴外觀與二胡相似,但它的琴絃分別以尼龍和鐵絲製作,因此能同時表現出沙啞和清脆的樂音。才子樂反映越南民間生活及文化,樂團為了向當地的才子樂大師學習,於今年九月前往越南胡志明市,這趟旅行除了使他們更認識越南的文化背景,也使他們的演奏技巧得以獲得精進。提及才子樂和越南的關聯性,彈奏越南三弦的劉國翎不禁笑了出來,他說:「到當地後才真正理解為何才子樂有那麼多裝飾音和扭音,因為他們講話真的就是這樣啊!」他表示,走在路上常聽到越南腔調,才明白才子樂與越南的文化生活和語言密切相關,在理解文化背景後,他們演奏的音樂也逐漸貼近越南的韻味。註:越南三絃構造為琴身(包括琴頭、琴頸、琴身、皮膜)和琴絃系統(包括琴絃、絃軸、琴馬)。琴身又稱琴鼓,略呈方形,兩面蒙以蛇皮。 才子樂的魅力和特殊性讓團隊深深著迷,進而組成「韶聲越南才子樂團」。 圖/沈麗心提供藉音樂理解民族生活 團隊注重文化平權台灣是多元社會,近幾年新住民的比例提升,而指導老師、越南文化藝術研究專家黎海登認為,透過音樂,台灣人也可了解越南的歷史和生活方式,任何傳統音樂都承載著民族的審美觀和價值觀。演奏月琴的高萍袖談到團隊理念時,臉上帶著對文化平等的盼望,他說明團隊注重「文化平權」的概念,他們希望藉由自身的專長——音樂傳達「大家都是一家人」的想法,透過展演分享越南音樂,讓越南新移民在台灣感受到家的溫暖。而13日於國立台灣博物館的演出中,樂團也和三位越南姊妹共同演出,悠揚的曲調和高亢活潑的嗓音充分展現越南的熱情文化。 《韶聲越南才子樂團》於13日在國立台灣博物館一樓大廳演出,除了演奏越南傳統曲調,更使台灣經典名曲增添不同風味。 圖/劉書妤攝
說好的幸福呢? 戳破非法跨國婚姻仲介的粉紅泡泡
專題
第1699期
說好的幸福呢? 戳破非法跨國婚姻仲介的粉紅泡泡
2019-04-24
【專題記者徐佳渝、黃郁期、劉信秀、涂葦慈、蕭佳宜綜合報導】打著「清純」、「乖巧」等字眼,非法跨國(境)婚姻媒合團體(後簡稱「非法跨國婚媒」,俗稱仲介)的網站上,各國女性照片映入眼簾,吸引欲透過跨國婚媒尋找配偶的台灣人。事實上,公開刊登女性照片於網站上已觸法,但主管機關無法制止非法廣告蔓延,讓遵守法律、默默耕耘數十年的合法跨國(境)婚姻媒合團體(後簡稱「合法跨國婚媒」),被非法跨國婚媒佔據多數媒合機會。而非法跨國婚媒頻繁引起爭議,不但拖累合法跨國婚媒,須背負詐騙的質疑和負評,更讓許多受媒合當事人走上沒有保障的尋伴之路。 跨國婚媒團體違法在網上刊登廣告,主打「政府立案」、「成功率最高」等字眼,藉此吸引欲媒合民眾。 圖/截自網路<b>別為愛沖「婚」了頭 非法婚仲資訊不明藏危機在台灣,已過適婚年齡卻未能成婚的男子,常基於成家與傳宗接代等理由,尋求婚姻媒合管道。從事服務業、年近四十歲的楊佳文,為了達成家人所盼,選擇透過跨國境婚姻媒合謀求終身大事。他透過網路搜尋,找到一家以女性照片與直播宣傳、專替客戶辦理越南婚姻媒合的仲介,就此踏上尋伴的旅途。然而,楊佳文萬萬沒料到,他即將經歷一場注定以失敗收場的婚姻騙局。「一開始我跟他說要跟他簽合約,他也說好沒問題,他也說他是個合法協會。等到拿到我所有的個人資料之後,他才一句話說我們是做口碑的,我們不簽合約。」楊佳文表示,在與婚姻仲介溝通過程中,對方一再出爾反爾,先是口頭承諾會替他嚴格篩選相親對象,若媒合發生爭議將提供全額賠償,卻在他要求訂定合約時轉變態度拒絕簽署,改口自稱是「正在準備合法立案」的媒合協會,甚至試圖冒用楊佳文的個人資料向政府申請立案,「他是一個老狐狸,他一直講說他的客人每個都娶得非常好,因為他會嚴格把關。」前後不一的言行雖使楊佳文心生懷疑,但因對方連哄帶騙的話術,讓他繼續進行媒合流程。楊佳文表示自己直至入境越南相親,意外發現仲介隱瞞女方已有伴侶的事實後,才確信他已受騙。「(相親的)女孩子一開始我也沒有勉強她,我也會請翻譯跟她講,可是翻譯也是他們(非法跨國婚媒)的人啊,他想要賺你錢,就算今天女生不喜歡你,他也會說女生喜歡你。」楊佳文氣憤控訴,女方在婚禮當天用中文羞辱自己,稱他「又老又胖又醜」,然仲介方卻假藉「異國文化」、「開玩笑」之名規避責任。 楊佳文訴說自己受非法仲介詐財的經過,並表示自己對跨國婚姻媒合已心生畏懼。 圖/劉信秀攝楊佳文也提及,起初與仲介協調媒合費用約為新台幣28萬元,在他三次前往越南辦理成婚手續的過程中,仲介卻逐次增加收費項目,最終支付金額高達60萬新台幣。在他決定放棄媒合、打算向仲介申請賠償時,見其言詞閃爍、程序拖沓,才知自己為這段婚姻所投注的金錢,早已付諸流水。非法跨國婚姻仲介的種種荒誕行徑,讓楊佳文決定尋求法律途徑,對其提起告訴。事實上,類似楊佳文的案例層出不窮。若民眾上網搜尋跨國婚媒資訊,通常會找到未遵循規定立案的非法仲介,他們並未向政府申請成正式跨國婚姻媒合協會。而通過合法立案的婚媒協會,全台不過34家。<b>費用程序透明化 合法婚媒有保障全台34家合法的跨國婚姻媒合協會,皆為核准成立的非營利社團法人。協會須備妥「收費項目一覽表」、「工作人員名冊」等多項文件,向移民署申請從事跨國境婚姻媒合許可,並經書面審查、獲發許可證,才能成為移民署正式公告的「許可從事跨國境婚姻媒合團體」。 據《財團法人及非營利社團法人從事跨國境婚姻媒合許可及管理辦法》規定,由政府立案的合法協會可懸掛附有移民署認證字號之招牌,但不得以照片、影片或其他形式刊登廣告。 圖/涂葦慈攝台灣合法跨國婚媒協會主要媒合台灣男性與外籍女性,其中,外籍女性以來自越南、中國居多,她們透過家鄉的「媒人」引薦,將其個人資料送往台灣婚媒協會,獲得參加相親的機會。而欲媒合的台灣男性則會直接與協會聯繫,諮詢相關流程及收費細節,在雙方達成共識後展開一連串媒合程序。從事跨國婚姻媒合逾十年的陳俊輝表示,婚媒協會在查證期間會要求受媒合當事人提供個資,包含住處外觀、工作識別證及存摺影本。為避免糾紛,雙方會簽訂契約保障彼此權益。隨後再到當事人家中進行事前訪問,確認資料是否與實際情形相符。協會除善盡查證義務,也在過程中粗淺了解其為人及對跨國婚姻的態度。「有些客戶娶個老婆回來,他會認為我是花錢去換回來的,把女性給商品化。」陳俊輝指出,若碰到此類家庭,協會有權與當事人解約。準備就緒後,協會將安排當事人前往國外,經過相親、結婚和配偶入境面談等程序,和妻子在台展開新生活。然而,若在結婚前男女任一方悔婚,合法婚媒協會也會明文規範處理辦法。經營跨國婚媒協會將近二十年的郭明宗表示,協會將於第一時間瞭解狀況並居中協調,若協調失敗,悔婚方須賠償另一人。若任一方在結婚後悔婚,就涉及到離婚手續問題,郭明宗說明:「離婚一定是兩個當事人(同意),你只要有一個人不願意離婚,那個就很麻煩,就是一定要打官司。」他分享過去經手的案例,男方上午簽署結婚手續,下午便提出離婚,「我們就傻了,也不知道怎麼處理啊!因為我們不能叫她離婚,我們可以勸她。人家都不要娶妳,妳現在不離婚那怎麼辦?所以我們只能這樣告訴她。」郭明宗補充,外籍配偶入境後,當事人與婚媒協會的契約即終止,後續離婚手續,協會僅能從旁予以協助。 經營合法跨國婚媒協會的郭明宗,道出協會在婚姻媒合過程中需面臨的各項挑戰。 圖/徐佳渝攝曾透過合法婚媒協會尋找伴侶的Kelvin(化名)表示,協會在相親之前完整呈現男女資料給當事人雙方彼此,因此兩人對另一方的背景都很熟悉。「他(合法婚媒協會)會把我這邊所有查證的資料給我老婆看,他也會把越南仲介查到的所有資料拿給我看,雙方都看過也都認可才開始交往。」他也提到,即使與老婆結婚超過一年,協會仍會定期打電話拜訪,詢問婚姻近況,盡到關心媒合當事人的責任。儘管合法婚媒協會訂定完善契約並遵從法律,仍有許多受害者因無法接觸合法協會,落入非法跨國婚姻仲介的圈套。這些不按常理出牌的非法婚仲,在媒合程序中漠視當事人權利,也使欲尋此道結婚的民眾,成了非法婚仲眼中的待宰肥羊。 合法協會除善盡媒合責任,亦會在媒合成功後定期進行家訪,或辦理相關活動協助新移民適應台灣生活。 圖/徐佳渝攝<b>非法婚仲廣告氾濫 擠壓合法協會生存空間目前違法跨國婚媒廣告仍充斥於網路,非法婚仲曝光度大於合法婚媒協會的現象,不斷擠壓合法協會的生存空間。根據《入出國及移民法》第58條規定,為避免跨國婚姻媒合遭物化、商品化,任何人不得散布、播送或刊登跨國婚媒廣告。因此,欲透過合法協會尋找對象的民眾,只能利用移民署網站的「跨國境婚姻媒合資訊專區」,找到「許可從事跨國婚姻媒合團體」名冊,聯繫各家婚媒協會,才能降低媒合風險。但現今網路發達,民眾過度依賴搜尋引擎,容易聯繫上非法婚仲,不僅媒合程序缺乏保障,還常不小心掉入由話術織成的騙財陷阱。「廣告失控,政府也管不了。」郭明宗無奈地說,「你看(網路上)打個中國新娘、外籍新娘、越南新娘,(搜尋結果)一大堆,但是進去看沒有一家是合法協會。」他感嘆,過去十幾年已多次向政府反應非法跨國婚仲廣告泛濫,但情況仍未改善。陳俊輝則表示「我覺得不廣告是好事,路遙知馬力,你真的好的協會,他絕對能夠存在很久。」他認為,合法婚媒協會之所以能夠長存,就是因為和客戶沒有糾紛,因此不怕遭政府開單或撤照。從事合法跨國婚姻媒合協會多年的吳德昌表示,據移民署規定,合法協會每年須接受服務品質鑑定、參與官方研習座談會,並辦理語言課程、機車培訓等講座,非法婚仲卻不受相關法律規範,「我們的所有協會,三十幾家,做不到一成的業績。」郭明宗也指出,2016年,合法協會曾與立法院召開公聽會,當時他推估越南籍女性媒合總數中,合法跨國婚媒僅佔8%,顯示合法跨國婚媒協會的業務,受廣告限制影響之大。「大家都不能廣告也是一種公平競爭,最怕的是他們違法的,他們可以廣告阿,我們守法的,我們就不能廣告,這是最可怕的。」對於目前廣告氾濫的問題,郭明宗僅盼望政府加強取締非法廣告的跨國媒合團體。「既然法律規定不能廣告,你總是要有一個方法讓他們也不能廣告。」吳德昌質疑,移民署以網站IP位於國外為由,不詳加查緝,縱容刊登廣告的非法婚仲。<b>非法仲介爭議頻傳 合法婚媒籲政府嚴查「(移民署)就是放任,不去碰不想抓。」協助許多媒合當事人進行刑事訴訟的律師王啓任認為,非法跨國婚仲之所以在網路平台猖獗,使民眾無法接觸合法婚媒協會資訊,原因出在主管機關視而不見的態度。「你現在去網路上問說哪裡有越南新娘,可以收到一百多個訊息,很多非法仲介會搶著來,超級無敵好抓,就真的是不抓。」他表示,查緝方面的技術性問題其實很好排除,主管機關的態度才是癥結所在。對此,移民署移民事務組回覆,非法跨國婚仲將網站IP設於他國,造成查緝困難,除須與當地電信機關申請相關紀錄,也涉及兩國法律及規範,因此需要時間克服。根據移民署資料統計,2014至2018年間,共有53起「違法散佈跨國婚媒廣告」案例,法律規定可處罰鍰範圍為新台幣10萬至50萬元,但實際平均每件裁處金額卻僅有八萬一千元。曾針對「非法跨國婚姻媒合爭議」召開記者會的立法委員徐永明指出,《入出國及移民法》賦予主管機關在裁罰金額上較寬鬆的決定權,但移民署卻因比例原則僅給予較輕懲處,讓非法婚仲仍可獲得更大利益,他說明:「我們(政府)比較缺乏懲罰性的概念,就是說不只是處罰,也是要讓所有人知道說,這個事情的成本很高。」徐永明認為,應提高跨國婚媒協會違反《入出國及移民法》的罰鍰案件裁罰基準,透過較嚴苛的懲處杜絕非法跨國婚仲,並建立「違法廣告檢舉獎金制度」,鼓勵民眾檢舉、提供相關資訊,以提升政府查緝效能。移民署移民事務組表示,已研擬增列該制度,相關法令將於近期推動。針對裁罰過輕的質疑,移民署則公告回覆,相關單位皆依法行政,裁罰時也會斟酌當事人的經濟能力、違法事項,經審查會判定後,裁減一定比例之罰金。「這個招牌擦不亮,對我們有影響。一般人看到,就是你一堆人被騙,我們是合法協會,沒有辦法只能承受,也不能說跟我無關。」郭明宗認為,唯有剔除非法跨國婚仲,才能提升跨國婚媒整體品質,降低受媒合當事人遭詐騙的疑慮,並改善大眾觀感。陳俊輝也呼籲:「我們這些領許可證的業者,等於是移民署培訓出來的學生。移民署還是要加把勁,讓他的學生在這個道路上,能夠走好走穩,幫助更多社會大眾。」他提到,台灣目前仍有民眾需藉跨國婚姻媒合尋找結婚對象,政府應建立完善的法律配套措施,才能保障受媒合當事人及合法婚媒協會的權益。
高等教育向南進 東南亞科系學生何去何從?
專題
第1699期
高等教育向南進 東南亞科系學生何去何從?
2019-04-17
【專題記者李昕芸、倪旻勤、邱于瑄、陳韻如、王昱翔綜合報導】近年來,投資東南亞國家成為不少台商的熱門選項,食品業、電子業看準東南亞國家發展潛力,紛紛進駐投資。根據經濟部投資業務處統計,光於「新南向政策」成立前一年(2015年),我國就挹注超過860億新台幣於東南亞國家,其中又以越南為大宗,投資金額超過450億。2009年至2017年,赴海外工作者增7萬4千人,其中又以東南亞增加3萬2千人最多。面對深藏發展潛力的東南亞國家,2016年政府啟動新南向政策,期望能藉由經濟貿易、人才交流,開創更多台灣與東南亞各國的合作機會。有了政府支持,更多台商跟進這股新南向風潮。不少大專院校也注意到新南向潛在的人才需求,陸續開設東南亞相關系所,期望培養更多經貿人才至東南亞工作。然而,這些人才真的是當地企業所需要的嗎?台商缺乏語言人才   東南亞系台生非首選台商投入東南亞市場時,期望雇用多重語言人才,幫助台商在當地落地生根。行銷公司BizBox Vietnam執行長林奐呈發現,在協助台灣電子商務進入越南市場時,台商擔憂無處可尋精通中文與越南語的人才。林奐呈說:「這個供給真的太少了,可是大家都有這樣的需求。」若台商缺少熟悉中、越語的人力,較難突破越南內需市場。若以東南亞創業來說,越南寶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資深管理師陳宛嫺認為,必須找到語言人才協助創業者,「因為所有的情況都是由你去接洽,如果語言不通很容易做生意踩到地雷。」林奐呈也分享,最初在越南創業經營電商,因為不熟悉越南語,經常需透過秘書與當地人交流。溝通過程中難免效率不彰,或有語意上的出入,導致投資吃悶虧。然而,在尋找語言人才時,許多經營者偏好雇用精熟中英文的當地人。林奐呈說明,公司除了他以外,全是越南人。因為台商需要同時懂當地語言與商業市場的員工,幫助他了解該地市場動態,「我相信台灣人再怎麼樣都不會比越南人懂越南市場啊。」柬埔寨科技公司職員林翠珊也提到,近年華人公司在東南亞國家迅速擴張,因此當地人才多半熟悉中英文,「不需要從國外請會當地語言的人,而是請當地能通中文或英文的人。」 張建凱在越南開設黑糖珍珠鮮奶店,雇用的員工皆為越南人。 圖/張建凱提供當地人與台灣人的薪資也有所差異,以越南為例,綜合各地區,最高基本月薪僅有418萬越盾(新台幣約5567元)。在越南創業<b>Giản飲料店的老闆張建凱指出,越南人時薪換算新台幣僅20元,而他花30元就能雇用到會說英文的員工,如此一來便大幅減低人力成本,因此經營者多半偏好雇用當地人。陳宛嫺也點出,因東南亞國家勞動力成本低,企業多雇用當地人應付語言人才需求,「請當地翻譯和懂當地語言的外派台幹相比,一定是翻譯的成本比較便宜。」林翠珊也說:「雖然會錄用會東南亞語系的人員,不過其實和語言沒有太強烈的關係。」台商多半看重外派人員的專業能力,期望其能運用商業專才替企業打理東南亞市場,而語言並非工作必備條件。部分公司為了協助外派人員更快熟悉當地生活,會安排語言課程,學習基礎發音、工廠術語、生活用語等。陳宛嫺憶起外派到越南前,公司安排兩個月語言培訓,「雖然在正式場合比較無法流利應答,但是餐敘或是輕鬆的交流上,還是多少能與越南人簡單溝通。」然而,多數外派人員的工作環境仍以中英文為主,不需特別學習東南亞語言,林翠珊坦言道:「到柬埔寨前我不會當地語言,現在也還是不會。」東南亞系所課程規劃不完善 應培養第二專長 政大在2017年成立東南亞學程,以越南語為課程主要語言。 圖/陳韻如攝隨著東南亞市場擴大、台商增加,多所大專院校陸續成立東南亞相關學系,如2012年時,國立高雄大學開設的東亞語文學系就設有越語組,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在2014年也開辦東南亞學系。時序拉至2016年,新南向政策上路後,教育部推動教育新南向政策,更祭出補助鼓勵大專院校辦理相關學分學程。如在語言教學上,大專院校只要開設新南向國家的語言課程,且修課人數達20人以上,教育部就補助十萬元。期望建立新南向國家經貿、區域文化人才資料庫。目前全台共有五所大專院校辦理具學士學位的相關科系,其中暨大東南亞學系、長榮大學東南亞文化與產業學士學位學程、環球科技大學東南亞經貿與數位金融管理學士學位學程,非以語言為重,主要培育文化、經貿等人才;高大東亞語文學系越語組、國立政治大學東南亞語言與文化學士學位學程則以語言課程為主。東吳大學講座教授張上冠在擔任政大外語學院院長時,積極推動東南亞語學分學程成立。他表示,東南亞的台灣商業人才極為缺乏,應該由台灣的大專院校訓練相關人才,「先從語言的教學開始。」張上冠認為,以語言課程為主、文化為輔,能使學生深入理解東南亞文化與文明的脈絡及發展,日後建立在東南亞經商的能力會較為容易。然而,張上冠坦言道:「你說靠語言吃飯來講當然是不夠,最起碼要會兩種外語,然後雙專長。」他表示,考量未來就業需求,單學習一種語言並不足夠。政大東南亞學程學會會長林瑋祺指出,系上課程規劃仍不完善,語言課程的學分數和其他外語科系相較,少了許多。不過,政大東南亞學程主任阮若缺對此相當樂觀,認為學生都非常有想法,且因學程目前可選修的課程較少,會間接促使學生雙主修或輔系,「你無形之中,就有另一個專長呀。」事實上,不以語言課程為主的東南亞科系也存有其他問題,暨大東南亞學系學生林芯瑜表示,系上課程內容太廣,因此多數學生都會選修其他學程或雙輔系,且因語言課程不多,若想精通語言,還得花錢到線上語言交換平台上更多語言課程。<b>學海築夢助學生實習 仍缺少語言練習機會為補足所學不足,許多學生提及希望能到東南亞國家的業界實習,暨大東南亞學系學生楊秉翰認為,沒有親自到當地實戰,無法有效地應用所學。林奐呈也以過往招募人才的經驗建議台灣學生說:「你一定要在大學的時候來實習,或是當交換學生半年、一年。」「因為我們系沒有和國外簽實習,所以都得自己找機會投履歷。」林芯瑜表示,希望學校能與台商合作,增加學生出外實習的機會。林瑋祺也談及,目前政大東南亞學程並無像他系有寒暑期實習,甚至也沒有院級或系級交換機會,學生需與全校學生競爭校級名額。 學海築夢的實習單位多為台商公司,因此帶領學生的幹部多會中文,學生並無語言問題。 圖/廖偉翔提供為增進南向交流和學習,教育部自2017年起推動「新南向學海築夢」計畫,補助台灣大學生前往新南向十八國機構實習,首年便補助849名學生前往新南向國家。曾利用該計畫前往越南台商實習、屏東科技大學食品科學系碩士班學生廖偉翔說:「學校要找公司的話,都會找台資的,因為這樣子你溝通比較方便。」他說明,申請實習的門檻其實不高,也不太需要使用當地語言。儘管學生能依各自專業前往不同的產業實習,但因產業環境不同,可能導致學生缺少練習東南亞語言的機會。廖偉翔說明,兩個月的實習中,他在三個食品生產線工作,不過公司幹部指導實習生時多使用中文,較難練習越南語。同樣利用過此計畫的樹德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學生李國彰提到,他當時在越南台資食品公司實習,在生產線的工作溝通方式以比手畫腳為主,辦公室中與越南同事也多用英文,真正使用到越南語的機會不多。<b>缺乏人才需求評估 東南亞科系如何往下走?縱然東南亞相關學系隨台商投資逐漸設立,但所學內容卻可能產生學用落差。林奐呈解釋,學校學習的「標準語」不僅在日常生活中難以使用,也無法應用於商業用語。楊秉翰也提及,比起語言,企業更需要專業能力。其實回溯至2016年,國家發展委員會便曾在《經濟研究》第16期指出,「各校即使開設東南亞語文及文化相關課程,也可能乏人問津,或畢業後學非所用。」「(人才需求評估)是教育部應該要去做的,這樣才能在我們國家外語教育中,不會做過多的投資。」張上冠批評,教育部應針對東南亞相關產業進行人才需求數評估,以免大學盲目投入資源設立學系,導致供過於求。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表示,部會工作僅著重於學生培育,統計東南亞語人才需求則屬市場就業範疇,部會並無相關資料。因此,至今仍缺乏對東南亞文化、語言人才需求的評估或統計,導致相關學系仍有許多未定數。 政大東南亞學程的初級越南語課程就以全越語教學,期望培養學生扎實的語言能力。 圖/陳韻如攝對於台商目前多半表示不需要台灣的東南亞語人才,張上冠說:「如果真的要深入國家、深入民間、深入了解文化,單靠英文是絕對不可能的。」阮若缺也指出,由於台商才剛起步,所以還沒有對東南亞語人才的迫切需求,但長期下來,仍舊需要大學培育的相關專業人才。阮若缺提醒說:「如果(教育)沒有遠見,等到臨時抱佛腳,都來不及了。」「隨著公司發展時間拉長、規模擴大,會漸漸需要更多懂當地語言的台灣人才轉移,才能長久發展。」陳宛嫺表示,雖然目前還不需大量台灣東南亞語人才,但以長期發展來說,在地化人才有其必要。儘管台灣人在語言能力上較東南亞人劣勢,雇用成本也較高,林奐呈還是正面鼓勵,台灣人擁有文化接近性、信任感與工作能力等優勢,只要足夠熟悉當地產業生態和語言,仍具有競爭力。
越推大學自治 財務成申請障礙
國際
第1633期
越推大學自治 財務成申請障礙
2016-10-19
【記者黃昰熏綜合報導】西元2003年起,越南政府開始推動大學自治政策,至今已有十餘年,近日卻遭指出成效不彰。據當地媒體《越南網》(VietNamNet)報導,越南境內200多所大學中,目前僅14所大學向教育部申請,引發越南高等教育界討論。越南2003年正式通過《大學規章政府決議第153號》(The Government’s Decision 153 on University Regulations),政府須賦予境內大學自治的權力,包含學費及學術發展策略等政策,各大學均不需要事先徵得教育部同意。法案實施至今僅14所大學申請。越南國會文教暨兒少委員會前副議長(National Assembly’s Committee for Culture, Education, the Youth and Children)阮明水(Nguyen Minh Thuyet)表示,雖然申請自治的大學數量上有所提升,但多數大學對於申請自治的態度消極,甚至並未規劃自治後的新註冊方案,「事實上自治申請數已近乎停滯。」胡志明市國家大學(Vietnam National University-Ho Chi Minh City, VNU-HCM)副主任黃長達(Huynh Thanh Dat)透過媒體中心指出,自治確實有助高教體系進步,但現行機制太過僵化,「申請自治後首當其衝的就是學校的財務狀況。」他強調,這是多數大學對邁向自治感到卻步的主因。據《越南網》調查,2015年越南境內大學每月平均學費約為越南盾1300萬元(約新台幣1萬8689.3元),其中又以胡大聯盟校的越南盾1450萬元(約新台幣2萬845.8元)最高,實施自治的大學學費明顯較高。「但我不會因學費而改變志願。」現就讀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的施越兒是越南僑生,曾到胡大修習越南文,她指出,「學校是否『自治』,學生其實沒太多感覺。」因此越南學生多以專業科目作為選校標準。但施越兒也表示,若自治政策能讓學校提供更好的教學,未來會考慮至推動自治的大學就讀研究所。對於上述質疑,副總理武德擔(Vu Duc Dam)則發表聲明回應,他說明,「實行自治並不代表政府將『拋棄』學校。」他承諾政府仍會對各院校進行投資,但各校應對自己的財務狀況負責。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