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美大生露營守護賓州居民 籲校方實踐補償承諾
國際
第1767期
美大生露營守護賓州居民 籲校方實踐補償承諾
2022-10-06
【記者賴羿安綜合報導】美國賓夕凡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UPenn)校內,原先空曠的綠地出現許多帳篷,周圍掛滿寫著抗議文字的紙板。9月14日起,數十名學生在校園中心的綠地紮營,進行無限期抗議,期望透過反迫遷運動,防止當地居民因權力脅迫遭驅逐,並要求校方對即將無家可歸的住戶伸出援手。 賓夕凡尼亞大學學生在校園中心的綠學院以無限期紮營抗議表達反迫遷的立場。 圖/吉吉・瓦洛塔提供此次抗議由學生團體無化石燃料賓州(Fossil Free Penn)主辦,除了持續要求校方斷絕與化石燃料產業的資金往來,也呼籲他們與政府及當地機構合作,募集資金買下大學城別墅(University City Townhomes),維持原有的社區運作形態。該社區位於賓州大學周圍,由黑人與工人階級組成,過去政府與物業的所有者簽訂可負擔住宅合約(affordable housing contract)(註一),讓當地居民以低於市場的價格換得居住權利。然而,隨著合約到期,他們將被迫出售自己的家園。註一:該合約由政府與地產擁有者簽訂,租戶只需要付三成的調整後月收入為租金,其餘由美國住房和城市發展部(U.S. Department of Housing and Urban Development)補貼全部房租差額。 因合約到期,居民將被迫出售家園。在城鎮裡,抗議民眾拿著布條表達訴求。 圖/吉吉・瓦洛塔提供「有些住戶已在社區住了20、30年了,突然無家可歸是不公平的。」參與由社區住戶成立的抗議團隊——拯救大學城別墅(Save the UC Townhomes Coalition)的賓州大學學生吉吉・瓦洛塔(Gigi Varlotta)說道。而身為無化石燃料賓州團隊的成員,賓州大學學生亞里・伯特曼(Ari Bortman)則認為學校有義務提供資助,過去大學的擴張驅逐大量工人階級黑人,粗估影響將近1萬人,當時校方曾給予財政承諾(註二)以補償低收入戶,至今仍未實踐。「我們只是要求賓州大學從210億美元(約新台幣6720億元)的龐大捐贈中,拿出500至1000萬美元(約新台幣1億5820萬至3億1640萬元)的皮毛金額。」伯特曼憤慨地說。註二:1969年賓州大學董事與社區達成歷史性協議,成立四方委員會(Quadripartite Commission),承諾提供大學城現值7660萬美元(新台幣24億2362萬元)的協助,以及面臨校園擴張所需的替代住房。 學生團體組織無化石燃料賓州透過抗議行動呼籲校方正視他們提出的諸多要求。 圖/吉吉・瓦洛塔提供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黃厚銘表示,大學本身就帶來「縉紳化」(gentrification)的影響。「縉紳化」意指某一地區因中產階級的遷入,造成房地產漲價;使一個原本大多是窮人居住的社區,遭到社會地位相對較高的人群居住而取代。然而,此事件不只包含縉紳化,也包含迫遷爭議。黃厚銘指出台灣也有許多大學生參與反迫遷運動,例如士林文林苑、華光社區等,但通常無法達成訴求。 城鎮裡掛滿寫著訴求的抗議布條,批評驅逐住戶離開居住地就如同謀殺。 圖/吉吉・瓦洛塔提供合約的到期日受到抗議影響,從原先的7月延至9月、10月,最後延至12月27日。瓦洛塔對於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她相信藉由群眾的凝聚,居民能守住自己的家園,維護自身權利。透過居民與當地師生、媒體的合作,持續向校方施壓,期望相關單位承擔應有的責任,購買社區的所有權以真正地解決問題。 大學城別墅的居民在街頭畫下拯救家園的塗鴉,表達他們的訴求。 圖/吉吉・瓦洛塔提供 
【大學人】蔡亞涵參與南鐵運動 化軟弱成抗爭力量
校園
第1739期
【大學人】蔡亞涵參與南鐵運動 化軟弱成抗爭力量
焦點
2020-12-09
【記者吳冠伶台南報導】10月13日,鐵道局工人打碎黃春香家的玻璃,霹靂小組衝進屋內將聲援學生一一拖走。衝突延續至隔日一早,蔡亞涵坐在地上,崩潰哭了。「好像全世界都站在我的對立面,而我沒辦法保護我想保護的。」手上還留著抗爭時遭鐵板夾傷的疤痕,蔡亞涵回想起擋拆的日子仍心有餘悸。目前就讀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的他,是成大異議性社團「零貳社」社長,也是聲援南鐵東移案被拆遷戶的學生之一。鐵道局強拆當日,前來支援的成大學生,不少是因蔡亞涵的號召而來。台南市為實施鐵路地下化工程,規劃拆遷鐵道沿線300多戶樓房,黃春香家就是其中之一。經歷多年的抗爭與協商,眼看緩拆期限將至,黃家於9月20日舉辦「不中斷的居所——黃春香家團結抗爭晚會」,盼凝聚眾人力量反對迫遷。長期關注土地正義議題的蔡亞涵參與晚會後,發文呼籲大學生關注黃家的處境,並獲得大量轉貼。而後,他陸續帶領數十位學生前往黃家,縝密的學生人際網絡,加上社群媒體的串聯,迅速累積了龐大的抗爭能量。 南鐵被拆遷戶黃春香家距離成功大學校區僅不到一公里,鐵道局強拆黃家當天,數十名成大學生投入擋拆行動。 圖/陳謙睿提供強拆前一日,學生們緊急動員人力守夜。當天,數十人死守屋內以肉身擋拆、與手持盾牌的警方發生嚴重推擠。身陷衝撞之中的蔡亞涵一度遭警方抬離現場,然而他坦言當下其實很冷靜,一心只想著達成行動訴求,「我在想,現在把我抬走的是女警,所以我不會被拖到黑暗的地方打。」和警方周旋時,他想方設法趕緊回到隊伍。「我知道有好幾個人身心狀況很差,我很怕他們會爆掉。」也不顧自己身上的傷,蔡亞涵輕柔地安撫一旁焦慮的夥伴,「沒事、沒事⋯⋯」對他而言,此時此刻最需要擔心不是自己,而是他脫隊後頓失所依的隊友。<b>以行動關懷社會 家庭養成仗義執言性格在社運場合展現成熟風範的蔡亞涵,成長過程中,其實早已習慣批判社會體制。從小,擔任國小社會科教師的母親,便常利用生活周遭的人事物進行機會教育,「看到我家附近有開發案,他就會跟我講這裡是順向坡,不能這樣挖。」談起家中這位「進步中年」,蔡亞涵開玩笑地說:「我媽媽個性很機車、很反骨,路見不平就會開始一直譙。」久而久之,母親天不怕、地不怕的作風也影響蔡亞涵,塑造他敢衝敢言、關懷社會的性格。就讀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時期,他因不滿學校要求學生穿裙子進出校門,決定加入服儀改革倡議組織「北一短褲自由陣線」,成為總召後更成功影響校方修改校規。此外參與「綠覺醒」等學生組織的經驗,也讓蔡亞涵關注更廣泛的公共議題。 10月14日,台南市長黃偉哲在臉書貼文指「心碎平交道」造成千人死傷,引發輿論批評,蔡亞涵於隔日前往台南火車站向黃偉哲突襲抗議。 圖/蔡亞涵提供<b>淚崩形象遭抨擊 反思抗爭者社會期待不過,總是帶頭衝的蔡亞涵,在南鐵抗爭行動中也曾流露出柔弱的另一面。衝突爆發前幾日,他被鐵道局隨時可能前來拆屋的焦慮侵襲,白天拖著耗弱的身心遊走在學校與黃家之間,夜夜夢見可怕的怪手,蔡亞涵積累已久的壓力終究爆發。擋拆行動第二日,他目睹自己的夥伴受傷後,跪坐在地放聲哭泣。「就覺得,為什麼不是我在承受這些東西?」時隔近兩個月,他仍難過地責怪自己沒有保護好同伴。而此畫面被《報導者》記者林雨佑意外捕捉,竟為蔡亞涵招致一連串人身攻擊。砲火朝著他哭泣、吸菸、刺青的形象猛烈抨擊,一則則惡意留言彷彿夢裡侵擾著他的怪手,朝他的身體開挖,最後貼上一紙「愛哭的壞女孩」標籤。蔡亞涵雖坦然承受這些輿論壓力,然而,一向勇於衝撞體制、從不畏懼「不一樣」的他,同時也自我質疑著:「為什麼我們一定要展演出大眾可以接受的樣子,才有資格成為抗爭者、女性、或一個被認同的訴說者?」當社會要求他穿上裙子,扮演一個好女孩的角色,他選擇抵抗;當社會以公益之名,迫使人民搬離一輩子的住所,他選擇與弱勢並肩抵抗;當社會嘲笑他以抗爭身分自居,卻展現出弱者的樣貌時,他不抵抗了。他選擇反問社會:「當我願意承認自己的脆弱,承認我們的弱小、無助,但我還是願意站在這裡,這件事情難道不堅強嗎?」這次,蔡亞涵誠實地披露自我,推翻世界對社運工作者應當剛強的想像,繼續以行動實踐自己的信仰——軟弱也可以是一種力量。 黃春香家關注組於黃家周圍舉辦倡議活動,盼使更多民眾了解南鐵迫遷議題。 圖/陳謙睿提供
法規矛盾 中歐大學迫遷他國
國際
第1715期
法規矛盾 中歐大學迫遷他國
2019-11-27
【記者陳妍如綜合報導】「我們的大門會永遠為所有人敞開,中歐大學(Central European University, CEU)從前不是、未來也絕對不會成為一座象牙塔!」受到匈牙利政府打擊,被迫遷校至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的中歐大學於15日舉行建校以來的第二次揭幕典禮。原先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教學的課程多已遷至維也納,但仍有少數學生在布達佩斯繼續學業。 中歐大學建校於1991年,現任校長葉禮庭(Michael Grant Ignatieff)致力於提倡學術自由、民主精神。 圖/中歐大學提供中歐大學由匈牙利裔美國人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創辦,在美國紐約州註冊、認證,該校以英語授課,在國際上享有盛名,是匈牙利國內提倡民主精神、研究人文及社會科學的學術重鎮之一。由於匈牙利近年來保守意識高漲,極右派總理奧班・維克多(Orbán Viktor)提倡反全球化、國族主義,思想開放、包容多元的中歐大學開始受到政府打壓。 遷校至維也納後,匈牙利裔美國人、中歐大學創辦人喬治・索羅斯出席15日的揭幕儀式。 圖/中歐大學提供匈牙利政府於2017年4月修訂原有的高等教育法規,限制中歐大學的學術自由。法案強制匈牙利境內所有外國開辦的大學都要在原註冊國設置校區,增加許多人事成本;並指定在美國註冊的高等教育課程,若想在匈牙利授課,必須由美國聯邦政府與匈牙利政府簽訂合約。但根據美國法律規定,此項權力應屬於美國各州政府,聯邦政府無權管轄,因此中歐大學不可能達到法案所要求的條件,只能被迫離開匈牙利,這項教育改革也被視為是針對中歐大學的惡法。中歐大學位在維也納的校園由銀行改建而成,從布達佩斯搭火車前往需花費三小時。中歐大學也正在規劃校車、宿舍等設施,盡可能滿足所有學生需求。中歐大學學生蓋辛・瑞切爾(Gesine Reichel)說:「中歐大學被迫遷校,對匈牙利人民來說無疑是一次人權與自由民主的倒退。」瑞切爾擔憂中歐大學學術自由受到打擊,往後可能導致更嚴重的連鎖效應,「歷史告訴我們,在言論自由遭打壓之後,緊接著就是人權將受到威脅。」生於匈牙利、在維也納就讀高中的學生吉娜・西蒙(Gina Simon)則表示,聽聞中歐大學將遷校到奧地利的消息後,「雖然對於想考中歐大學的我而言是個好機會,但只要想到遷校的原因和匈牙利政府的決定,我還是感到很傷心。」瑞切爾說明,中歐大學被迫遷校的案例未來可能不只發生在匈牙利,甚至影響整個歐洲中部地區;對於身為《申根公約(Schengen Agreement)》成員國之一、本應享有高度學術交流自由的匈牙利無疑是一大打擊。中歐大學學生基里爾・沙米耶夫(Kirill Shamiev)強調,中歐大學在匈牙利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不僅提供許多工作機會,更有龐大產值,「匈牙利會失去近2000萬歐元(約新台幣6億7250萬6075元)的稅收,數百名優秀學生也將離開。」中歐大學與匈牙利政府經過長久的官司戰,最終仍被迫離開布達佩斯,預計於明年將所有課程移至維也納。 中歐大學自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遷校至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校舍的前身為一座銀行。 圖/中歐大學提供
大觀社區拆遷爭議不斷 居民抗爭中生活
生活
影音
第1695期
大觀社區拆遷爭議不斷 居民抗爭中生活
2019-01-03
【記者李冠杰、黃郁期、洪靖淳新北採訪報導】2018年12月30日的晚上,戚奶奶參加了社區舉辦的尾牙。活動現場裡,居民帶來各自拿手好菜,並聚首回顧抗爭一年來的辛苦歷程。政府在1966年將大觀社區登記為國有地,但在這之前,居民早已在此居住,彼此間相安無事數十年。直到2008年,政府開始要求居民歸還土地,而為了捍衛家園,大觀居民組成自救會展開抗爭,向多個政府單位陳情,可惜政府態度始終強硬,讓戚奶奶和居民被迫接受家園可能消失的命運。「如果這邊要搬,我要去哪?」戚奶奶接著笑說:「我去住大路邊,後來想想不對,應該住公園,因為那邊有廁所有水。」他樂觀表示,只要自己能吃、能走,即是好事。2016年法院宣布強制拆除大觀社區,此舉受到居民的強烈反彈,由於多數居民普遍年事已高,因此搬家和重新找房都成為一大難題。除了健康因素,經濟壓力也是住戶考量的重點之一,居民董信雄感歎,「我真的沒辦法承擔買房費用,所以沒有能力搬家。」面對可能會消失的家園,不少有能力的居民早已遷離。今日社區內冷清的巷道,從前其實是熱鬧的菜市場。戚奶奶回憶起年輕時的故事,她說:「我三十幾歲的時候在買菜,那時候為了怕撞到一個人,所以不小心跌倒,晚上吃飽洗完澡睡覺後,隔天早上竟然爬不起來。」在大觀社區裡,有許多跟戚奶奶一樣擁有不少故事的居民在此成長、生活,即便困難重重,他們仍不願放棄一直以來的家。在年末尾牙中,居民透過歌聲抒發心中的焦慮,也慰勞彼此一年來的辛苦。然而,面對隨時可能被拆遷的家園,居民們沒有悲觀的本錢,戚奶奶的樂觀背後,其實也隱含許多現實考量下不得不的妥協。https://youtu.be/brY50Jjrd94
捍衛學術自由 匈大生推「開放大學」運動
國際
第1691期
捍衛學術自由 匈大生推「開放大學」運動
2018-12-06
【記者黃俐榛綜合報導】匈牙利政府先前宣布禁止性別課程,位於布達佩斯的中歐大學(Central European University, CEU)便被施壓而即將遷校。學生為抗議政治干預學術自由,在11月24日走上街頭抗議,並在後續舉行為期一周的「開放大學(Free University)」運動。發起學生於科蘇特廣場搭起多座臨時教室,提供免費課程及工作坊,讓全民討論各式議題,藉此強調學術自由的重要性。 開放式大學發起者搭起帳篷,提供民眾學術交流空間,藉此強調學術自由。 圖/「開放大學」組織提供中歐大學由匈牙利裔美籍企業家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成立,其特色是開放的校風,且性別研究的專門課程在該區極具領導性。10月中旬,現執政的匈牙利右翼政府發表聲明,表示將移除匈牙利境內所有的性別課程。對此中歐大學提出強烈反駁,然而政府回應,若至12月1日校方仍未提出解決方案,中歐大學須遷校至奧地利的維也納。「我雖然是美國人,但為了中歐大學專精的性別研究而選擇來此就讀。」該校學生羅莎.史華滋伯(Rosa Schwartzburg)透過《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發表評論說道。來自塞爾維亞的學生諾爾米.奇帕(Noemi Csipak)則表示,「政府為鞏固自己的保守派地位才將性別研究課程移除。」他指出匈牙利民風保守,且人民普遍不願接受新觀念。&nbsp;中歐大學師生對遷校一事感到強烈不滿,認為政治過渡干預學術自由。11月24日上街抗議後,他們在科蘇特廣場搭起臨時教室,由學校講師和學生擔任講者,帶領民眾一同進行學術交流。課程內容多元,包含社會主義、女性主義、音樂講座、電影放映等內容的討論。參與臨時工作坊、萊比錫大學(University of Leipzig)學生莎曼(化名)說道,「我們在帳篷裡與各大學的學生和勞工組織交換資訊,相互學習。」他表示參與的課程內容涉及匈牙利勞工超時工作的問題,藉此機會能與不同團體多方交流。&nbsp;由於直到12月1日,中歐大學仍無法與政府達成共識,遷校遂成為定案。「我們已盡可能符合法規,但匈牙利政府堅持阻礙我們。」校方在3日發表的聲明中提到,會繼續在維也納進行不受干預的教育工作。對此,賽格德大學(University of Szeged)學生朵莉.安布洛斯(Dori Ambrus)指出,「我許多就讀中歐大學的朋友都要搬到維也納,這對他們的生活造成很大的不便。」&nbsp;確定遷校當日,學生在科蘇特廣場將寫著「學術自由(Academic Freedom)」的棺材用土堆覆蓋,並在周圍擺上鮮花,為被政府扼殺的學術自由舉行象徵性的葬禮。莎曼認為匈牙利國內大學畢業生日趨減少也並非巧合,「執政者不想要受教育的人民,他們要的只是盲從的群眾。」 中歐大學學生在科蘇特廣場搭起臨時教室,開始長達一周的訴求運動。 圖/「開放大學」組織提供
《一日紹興》 述居民迫遷無奈
藝文
第1659期
《一日紹興》 述居民迫遷無奈
2017-10-05
【記者劉蘭辰台北報導】紹興社區是由仁愛路、信義路與紹興南街圍成的老舊聚落,60年來居住近百戶人家。然而因產權歸屬國立台灣大學,台大向居民提告欲收回土地並求償新台幣2億元,使居民手足無措,也讓台大學生關心起校園旁這個角落。《一日紹興—紹興社區文史回顧展》自1日至15日,記錄這段都市迫遷與爭議。展覽由〈居民小屋〉、〈時光走廊〉、〈閱覽社區〉與《感知紹興》組成,以重現居住空間、影像文字解說、學生藝術家就地創作,以及紀錄片播映等多元方式呈現。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學生王昱文表示,今年6月台大與紹興社區取得共識,讓居民從8月起暫時安置台北市基河三期國宅,待社區修建完成再搬回區內的生活實驗村,讓住宅與校地兩者共存。「當時覺得再不做就沒辦法做了。」王昱文表示展覽從8月底開始策劃,隨著居民遷離,他們抓緊時間趕在台大收管土地前,為人去樓空的屋舍舉辦一場回顧儀式,「希望減少居民的焦慮,讓他們知道我們還會持續陪伴。」 王昱文掀動〈被覆蓋的告示牌〉,表示作品明顯點出「禁止佔用」等警告文字對比社區尚有人居的矛盾事實。   圖╱劉蘭辰攝除了〈居民小屋〉、〈時光走廊〉與〈閱覽社區〉屬於文史資料呈現外,王昱文認為這場展覽最重要的就是有許多藝術家們共同投入,他們以紹興歷史場景現地創作,深刻轉化迫遷事件的彆扭與無奈。踏入居民王常彪的屋子便是《感知紹興》展場,侷促的空間一共陳列了六件作品。客廳擺有〈留不住的紀念〉,平凡的桌椅與桌上的金邊眼鏡、餅乾盤、植栽與報紙等,歡迎觀者隨時加入一同生活,但當人們觸碰椅背時才發現椅子與餐桌緊緊扣合,無法拉開椅子坐下,「一切都還在看似熟悉的地方,但已經無法再參與。」熟悉雕塑製作、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學生張根耀解釋。 〈留不住的紀念〉將屋內椅子肢解嵌入桌面,象徵紹興居民面臨的無情現實。   圖╱劉蘭辰攝屋內右側的神桌被改為〈紹興、關公、雞蛋糕〉,「我想用幽默的方式化解悲傷。」南藝大造型所學生王浩宇表示,他刻意將神桌降低至方便觀看的高度,並用壓克力與亮粉塗鴉社區景物與文字註解,以及一尊騎白馬耍大刀的關公,希望能保護紹興居民。穿過門廊便進入一個較為幽暗的空間,牆面掛滿雜物,伴隨時鐘單調的滴答聲。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學生豆宜臻將這些物品翻拍,製作成〈紹興物集錦〉,保存居民不願帶走與帶不走的回憶,「這些都是居民存在過的證明。」豆宜臻說。另一側狹小的廚房則掛滿花草,疊滿杯盤,縫隙間還透著微黃光暈。〈家〉的作者王詩婷甫畢業於南藝大材質創作與設計系,她表示花草與居民共生但無法移植,只好以廚房象徵家,而烹煮的花草則代表用來療癒心情的藥。 〈紹興物集錦〉保存居民不願帶走與帶不走的回憶,「這些都是居民存在過的證明。」豆宜臻說。   圖╱劉蘭辰攝 王詩婷表示花草與居民共生但無法移植,只好創作〈家〉以廚房帶來溫暖,而烹煮的花草則代表療癒心情的藥。   圖╱劉蘭辰攝屋主王常彪一邊看展,一邊憶舊,他表示,紹興社區多為貧困的城鄉移民,居住環境非常擁擠,像這棟住了48年的矮房就曾容納25人。當時他為了保護父親財產而參與抗爭,但迫於現實因素也不得不搬離。雖然協議已達成,但細部居住權分配尚待解決,而展場也將隨台大點交房屋而走入歷史。&nbsp;
舊照喚歷史記憶 反塭仔圳重劃迫遷
藝文
第1633期
舊照喚歷史記憶 反塭仔圳重劃迫遷
2016-10-19
【記者曾品媛台北報導】「塭仔圳反迫遷連線」16日於楓橋咖啡舉辦《塭故知今——你所不知道的輔大周邊》相片展與講座,希望藉由今昔對比的相片喚醒輔仁大學學生和當地居民對塭仔圳地區的重視與情感。呈現復古裝潢、溫暖氛圍的老照片為民國81年楓橋咖啡的店內擺設,如今卻受到重劃案的打擊。老闆黃國漳說:「就像養育孩子一樣。」一直以來他全心投入在店內經營中,如今楓橋咖啡面臨迫遷危機,他感嘆:「楓橋對我來講是一輩子的志業,我希望能持續經營下去,不要受這次重劃的影響。」 楓橋咖啡老闆黃國漳述說咖啡館從開幕至今的樣貌變化,這裡曾是最受輔大師生歡迎的聚會場所。圖/曾品媛攝建昌藥局深耕當地60年,見證塭仔圳的變遷,相片展的照片也記錄店面開張至今不同樣貌。老闆李錦城表示,當時的生活型態單純,人與人的關係也相對緊密,如今因為重劃案,很多地方共同記憶即將消逝,相當可惜。塭仔圳除了擁有許多深耕多年的老商家外,現存3000多間鐵皮工廠形成從生產到運輸的完整產業鏈,也供養超過2萬名員工。塭仔圳反迫遷連線成員、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學生林宜蓁表示,重劃計畫預定蓋55%的住商混合住宅,大幅壓縮原本店家及工廠的生存空間,除了讓居民無所適從外,更可能出現大批失業人口。塭仔圳反迫遷連線成員、輔大藝術與文化創意學士學位學程學生廖心筠表示,新北市政府所規劃的塭仔圳重劃案包括新建住宅、拓寬馬路等,影響範圍超過400公頃,然而制定時缺乏討論,無法滿足居民需求。三泰路居民葉建忠認為,塭仔圳重劃案不是補償金多寡的問題,從源頭重新思考都市計畫是否恰當,才是當務之急。 三泰路居民葉建忠,用手繪的示意圖向現場聽眾說明家園在塭仔圳重劃案過後所受到的影響。圖/曾品媛攝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