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完全雲端醫院模擬臨床診療 提高醫學生訓練效益
新知
第1798期
完全雲端醫院模擬臨床診療 提高醫學生訓練效益
2024-11-08
【記者黃詠欣報導】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統計數據顯示,實習醫學生在一間1000床的醫院中,每天平均發生100件嚴重醫療疏失。為了降低醫療錯誤風險、提供醫學生模擬臨床環境及流程,致力於革新醫學教育的團隊「Self-Learning, Enjoy Knowledge(以下簡稱SLEK)」開發「完全雲端醫院」,是一個結合生成式AI的醫學生線上臨床診斷邏輯訓練平台。10月19日,SLEK榮獲2024GenAI Stars創意創客組大專社會組特優。 台灣醫學教育大多使用DxR Clinician,但該系統最多僅能讓學生確立診斷、擬定治療方針,無法模擬後續治療的變化,且由於法規限制和各實習醫院教育環境不同,醫學生就算在學校學習大量理論知識,也因缺乏實際操作機會,較難應用書上所學。剛從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SLEK的CEO兼創辦人王子維說:「臨床醫師已經夠忙了,沒有更多時間去教,所以這個過程需要自動化。」 為了使實習醫學生的臨床訓練完整並翻新醫學教育,SLEK決定製作一個虛擬醫院,可藉生成式AI創造病人,讓使用者進行問診、實施醫療處置,完整地參與病人的病程。「學生在學校練習的都是人工設定的病人教案,但事實上無法事先設定醫治後續的疾病變化。」王子維認為交給AI即時計算,才能觀察學生開的藥是否能達到醫療效果。最後AI會分析整個療程,針對醫學生的診斷給予建議。王子維說:「我們用AI解決後續治療的階段,這是目前所有平台都沒有辦法做到的。」 傳統醫學的學習缺乏醫病溝通的訓練,完全雲端醫院能做到以文字和虛擬病人溝通,雖然文字能表達情緒,平台也能模擬病人反應,但依然沒有直接對話的真實感。因此,SLEK未來將運用GPT-4o語言模型,以語音的方式問診使醫病溝通更擬真,彷彿與病人實際溝通。 完全雲端醫院除了針對實習學生,也可輔助有志參加國際醫療團或想精進技術的資深醫師加強訓練。就讀長庚大學醫學系學生、SLEK基礎醫學總監呂咏芯解釋道:「由於平台結合AI,可以針對特殊疾病蒐集資料並產生虛擬病人,讓醫生用真實的例子做練習。」 目前完全雲端醫院已開發急診室,也會持續拓展其他科別,甚至讓病人轉診。現就讀慈濟大學醫學系的學生蘇鈁昀表示,醫學生在醫院實習時,跑流程、問答可能都需耗大量的時間與精神,若使用完全雲端醫院,只需輸入問題及點擊相關數據,後續內容都可由AI生成,凸顯平台帶來的時間效益。
3D列印結合傳統金工 《雲端上的信仰》探討網路世代
藝文
第1773期
3D列印結合傳統金工 《雲端上的信仰》探討網路世代
2022-12-01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系研究生蕭劭渝舉辦個人展覽《雲端上的信仰》,意圖呈現新世代年輕人與雲端網路世界之間複雜的關係。 圖/林玟君攝【記者林玟君台南報導】「過去的雲端遙不可及,但現在這個時代,雲端是數據組出來的,我們很相信這些,而他也是一種信仰。」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研究生蕭劭渝,於11月19日到12月5日在國立臺南藝術大學201展間展出《雲端上的信仰》,展覽結合傳統金工與3D列印技術,打造立體的金屬工藝作品,試圖呈現網路世代年輕人的文化生態與內心世界。蕭劭渝認為,過去「雲端」一詞象徵天上神祇存在的神聖空間,宗教氣息濃厚,而本展中他將「雲端」比喻為新世代的信仰,描述年輕人對於雲端網路的依賴。他也指出,正因為現代網路資源豐富,「把事情做對」常被大眾認為理所當然,所以當年輕人在實踐自我時,便有一種無形的壓力存在。他以自身為例進一步補充,「像我們年輕藝術家要被看見, 面對這些無時無刻推陳出新的創意,就會有一種『做什麼都有人做』、『想過的都有人想』的挫折感 。」「面對現實中的無奈有一種不得不屈服、不得不謙卑,或者是一種倒下或軟爛的狀態。」蕭劭渝說。展覽展出主題名為《僧》的系列作品,他將傳統金工鍛敲工藝輔佐3D列印技術(註一),使作品能夠展現一般金屬鍛敲工藝(註二)達不到的彎曲度,顯現年輕世代在無形壓力中的壓抑姿態。觀眾謝毅弘也說:「在那些扭曲的瓶子裡面,我也看到年輕人的那種不屈服,雖然他頭已經彎下去了,但他還是試著要仰頭。」註一:3D列印技術是先藉由電腦軟體繪製「虛擬藍圖」,再交由3D印表機依據指令,在支架或平台上,以層層堆疊或燒熔的方式,將液態、粉末或薄層的材料,製造成立體物品。他最突出的優點是無需機械加工或任何模具,就能直接從電腦設計出任何形狀的數位模型。註二:金屬鍛敲工藝,為金屬工藝領域的一項專業技術,簡單來說便是將金屬透過鐵鎚敲擊,配合鉆具的使用,將其打成立體物件。 《僧》系列作品,挪用亞洲文人對花器借物寄情之文化,敲製出許多看似不實用或是根本不能用的擬人瓶器投射出自我面對未來的心境與態度。  圖/林玟君攝 〈僧-面面相覷〉藉由瓶身影子長短、方向的不同,呈現出年輕世代的人們在網路世代之中複雜的心境。  圖/林玟君攝「我想呈現雲端世代怎麼去計算神性,就像現代社會中會把人的價值量化。」在另一系列作品《新時代信仰》中,蕭劭渝將從網路上下載的神像當成素材,再透過3D列印技術輸出,製造出變形的神像模型。他也透過堆疊、拼貼的手法顯現網路世代中年輕人複製、貼上資料的習性,反映當代的速食文化。現場工作人員許天韻分享,「在一個個複製品當中,好像可以看見我們在現實與虛擬之中的那種拉扯。」 〈複製,貼上,新時代信仰〉取雲端時代與當代複製技術的特質,表現這個新時代裡「扁平」、「去脈絡」、「斷裂」的存在狀態。  圖/許天韻提供 〈航向意嚮的彼端-精神勝利-中指人〉將巨大花瓶放置在人微小的身軀之上,呈現人的身軀近乎凹折的狀態,表現出內心的無奈與壓力。  圖/林玟君攝《雲端上的信仰》呈現年輕人對網路的依賴就像宗教一般存在於社會。同時,蕭劭渝在展覽中呈現年輕人在網路世代中的心境與態度,試圖建立作品與新世代的連結,讓觀眾產生共鳴。他也說:「我想透過藝術的方式傳遞出陪伴,告訴跟我處在相同世代的年輕人,你並不孤單。」
藝術家與觀眾雲端相見 共享線上展演親密時刻
專題
第1765期
藝術家與觀眾雲端相見 共享線上展演親密時刻
2022-04-28
【專題記者黃弈軒、吳姿芳、單師樵綜合報導】水徐徐地流進杯裡,於手機九宮格畫面中呈現完美構圖,並透過網路傳送到觀眾觀看的螢幕,同時藝術家輕輕細語,引導觀眾參與展演的字句縈繞耳畔,「把心思跟動作緩下來,享受這十分鐘特別時空的洗頭經驗。」 藝術家張剛華在創作計畫《洗頭》中回溯成長記憶,並探討身分認同。 圖/明日和合製作所提供螢幕劃分為一格一格,藝術家手抹泡沫搓揉頭髮佔據主要畫面,右方呈現展演各個空間,檯燈點亮棉床,為幽暗房間注入溫暖,狹長廊道無人走動,揭示「洗頭」為親密時刻。藝術家將自身洗頭的記憶娓娓道來,觀眾也分享關於自己的洗頭故事。冷漠不再是科技唯一形容詞,藝術家與觀眾身在世界不同角落,卻能藉由數位裝置走向彼此。社群媒體與會議軟體如同雲中繩索,成為兩者之間的聯繫,相遇剎那擦出藝術火花,完成線上展演。線上展演順應科技潮流,即使缺乏實體互動,在藝術家的設計下仍給予觀眾參與空間,甚至創造出獨立於實體展演之外的獨特表演形式,成為表演藝術的新趨勢。線上展演打破時空疆界 螢幕兩端共享親密時刻當表演藝術透過線上呈現,表演者與觀眾之間隔著遙遠的距離,藉由數位裝置將畫面、聲音或文字傳送給彼此。社群媒體與通訊軟體成為線上展演的新媒介,表演藝術不再受限於固定時間與物理空間,讓藝術家的創作展現多元樣貌。明日和合製作所由三位劇場編導洪千涵、黃鼎云與張剛華所組成,於民國110年與23位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合作,推出線上展演《Surprise Delivery 和合快遞》,將包裹的概念延伸至觀眾欣賞藝術表演的經驗,藝術家透過社群媒體Facebook、Instagram、會議軟體Google Meet、Email和郵寄包裹等多元媒介把「表演」寄到觀眾手中,觀眾便開始與藝術家互動,完成線上展演。《Surprise Delivery 和合快遞》讓藝術家與觀眾同時在特定虛擬空間相遇,洪千涵說:「因為我跟你,在這個時空下,才有這個作品或經驗。」例如藝術家陳嘉微使用協作式數位白板JamBoard,以手繪圖案、文字與照片和觀眾交流生命經驗,最後創作出一幅專屬於藝術家與觀眾的畫。 藝術家陳嘉微詢問觀眾過往生命經歷,觀眾則透過文字、圖片等形式回覆。 圖/明日和合製作所提供收件者只知道快遞大致的到貨時間,在等待與收件過程中可能產生期待和驚喜的情緒,明日和合製作所認為觀眾情緒都是觀看表演經驗的一部分,他們特別設計購票機制,觀眾購票時只能選擇藝術家與日期,無法知道明確的表演時間,洪千涵說:「有趣的是時間幅度拉長,例如你買票是4月20日,然後你買的是洪千涵的,但是我沒有跟你約定是幾點幾分,用什麼樣的媒介在線上見面。」數位展演打破時間框架,藝術家與觀眾也能彈性選擇參與展演的地點。《洗頭》是藝術家張剛華從民國107年開始發展的創作計畫,於2021臺北藝術節中進行線上展演,並分為「參與式展演」與「講座式展演」兩種表演形式。在參與式展演中,他與觀眾在各自家裡透過手機以Google Meet互動,一起倒水、冥想及洗頭,他說:「透過洗頭,他們想到小時候的事情,分享關於洗頭這個觸碰的記憶。」線上表演型態不僅讓觀眾保有私密空間,更能與藝術家共同經歷親密時刻。觀眾參與《洗頭》的體驗過程,成為講座式展演的元素。張剛華同樣在Google Meet平台上以直播進行,呈現超過60位洗頭對象的故事,並利用多鏡位拍攝房間、廊道與洗手台等展演空間,讓觀眾用多方視角觀賞不同區域,「當下(觀眾)可以點很多不同的鏡頭,有比較完整的故事。」另外,《洗頭》充分使用會議平台功能,開放觀眾即時回覆文字與表情符號,使藝術家與觀眾即時互動,在交流的過程中共享「洗頭」經驗。 在《洗頭》的講座式展演中,藝術家張剛華帶領觀眾回到洗頭計畫的起點,講述計畫展開的原因與故事。圖/明日和合製作所提供線上展演扭轉表演形式 觀眾握主動權參與作品「我想要線上演出是一個全新的體驗、一個全新感受的東西,不是現場演出的替代品。」尚未在線上演出魔術前,魔術師周瑞祥對線上展演抱持負面看法,他說明魔術原先可以邀請觀眾上台、抽牌及選擇道具,並利用肢體製造魔術表演張力,但當魔術表演轉至線上,許多魔術原先以直播或非同步播放給觀眾欣賞,導致觀眾無法親身體會魔術的神奇效果,「在線上這些東西,幾乎砍掉原本魔術九成的東西了,所以只剩下那一成。」後來他實際發想線上展演,發現線上魔術反而能實現全新且有趣的互動橋段。周瑞祥藉由Google Meet與觀眾互動,並引導觀眾自己手搓撲克牌,一步步完成魔術表演。觀眾將撲克牌花色朝下,打亂、洗牌,再憑直覺隨意排列後,撲克牌未經魔術師之手,花色整齊區分為黑紅兩邊,不可思議地發生在觀眾電腦螢幕前的桌上。「魔術的核心概念是操縱觀眾的認知,只要能做到這件事情,換一個手段跟形式,在線上也可以成立。」周瑞祥說道。周瑞祥思考線上展演在未來的網路世界中,人與人之間將如何維繫情感溫度與連結,因此他在2021臺北藝術節演出《新人類計畫:明日人》魔術作品,寄送體驗包裹至報名者家中,包裹內容物為預言卡片、圖畫紙、鐵環、項鍊等魔術道具,讓每位觀眾自行在家中學會「明日環」魔術表演,周瑞祥教導觀眾用手指撐開項鍊的鏈條,將鐵環順著鏈條向下丟後,讓項鍊自動栓住鐵環。他期望利用線上形式,讓參與者親自操作魔術,實際體驗魔術的奇幻。在大多數人的想象中,線上展演是觀眾開啟電腦鏡頭與表演者互動,不過民國110年臺北兒童藝術節的其中一檔節目《名叫中間的地方:家庭旅行版》,反而藉由「聲音」作為表演媒介,邀請親子擔任演員,將自家空間打造為劇場,在家完成一場演出。《名叫中間的地方:家庭旅行版》由進港浪製作導演陳煜典與編劇邱奕嘉創作,碰上疫情才將實體演出轉為線上。雖然作品的表演空間遭到改變,但觀眾與表演者在線上仍維持「高互動性」。節目在Google Meet會議裡演出,主持人在表演開場及結尾與觀眾交流,而在表演中間播放事先預錄好的錄音檔,引導觀眾在家庭空間移動。陳煜典形容,家如同世界各地,而孩童扮演起探險家的角色,進入劇本建構出的平行時空,與家人一同在家中,藉由船鳴聲,自由發揮想像力,指出特定方向,前往探索並收集家中冰箱、廚房等周遭環境的物品,解開劇本中一層層的闖關任務。最後音檔播放結束,主持人再邀請觀眾分享體驗心得,驗收成果。 進港浪製作作品《名叫中間的地方:家庭旅行版》於Google Meet會議演出,主持人除了與觀眾交流、互動,更讓他們自由發揮,一同完成演出。 圖/進港浪製作提供「確實觀眾的主動性很高,但他有沒有更主動參與這個故事就是他的選擇。」陳煜典解釋,他在線上展演賦予觀眾高自由度及發揮空間,提高觀眾的主動性。因觀眾不再是坐在固定位置觀賞表演,可以選擇關掉電腦或中途離開,所以導演陳煜典、編劇邱奕嘉與演員在設計劇本時,開放更多空間給觀眾思考,不過他同時指出,觀眾是否更主動參與線上演出,則是未知答案。數位劇場打破單一視角 多維空間擴展觀眾想像在虛擬時空中,藝術團體更能藉科技技術,將表演擴展至一個舞台之外,進而讓觀眾不再只是利用單一視角理解劇情。進港浪製作的線上展演作品《神不在的小鎮》藉由二維、三維、四維空間擴展劇場的空間性,讓線上觀眾能以多重視角,理解劇本全貌。作品從名為「中正區」的小鎮發生自殺案出發,探討網路霸凌世界中,大眾在社群媒體只接受片面立場資訊,或跟隨大多數人意見的現象。觀眾打開線上演出平台,自由切換視窗觀看演出。「三維世界」為主故事線,導演切換鏡頭跟拍主要角色,演員在表演空間直播演出。而觀眾若想進一步了解演員離開主故事線後的想法,則可以切換至二維世界,輪流觀看不同角色在直播中訴說獨白,「這就像你在生活中為了要理解一個事件,你可能會去看不同評論者的言論或是新聞。他們都在講同一件事,但每個人都有自己角度的發聲。」《神不在的小鎮》編導、進港浪製作團長洪唯堯說道。他利用二維方式讓觀眾除了觀看節目的主故事線之外,還能深入理解每個角色背後的故事。另外,觀眾還能在四維世界以「上帝視角」進入3D虛擬空間,四維空間的場景與線下實景一模一樣,不過是以虛擬的形式呈現。洪唯堯說明,網紅統神在此空間以「天神」身份,用全觀的視角詮釋劇情,觀眾能在此空間內的線上聊天室互相交流,並線上投票決定劇情走向,「四維是意識可以更好交流的世界,你在現場看戲跟在遊戲世界的時候,會對同個劇本有不同的感受。」「第一關要克服的就是作品線上化,我要找到一個『第二現場』,就是觀眾明確地知道自己坐在家裡,而不是假裝在觀眾席,然後再強化他們在那個空間當下的感受。」 洪唯堯說明,大眾早已習慣觀看的直播、球賽就是第二現場的概念,因此他利用人們在異地閱讀、認識同一事件的行為,撰寫線上展演劇本。 進港浪製作線上展演作品《神不在的小鎮》突破傳統空間框架,讓觀眾以多種視角理解劇情。 圖/進港浪製作提供科技提升線上觀看體驗 表演者尋求新模式「觀眾的消費習慣還沒有培養起來,而且他們以前看表演也是為了享受在劇場空間裡面的感覺 ,所以線上的吸引力可能會低一點。」陳煜典指出,台灣的線上展演仍在起步中,還沒有被許多消費者接受。不過在現今的數位時代,洪唯堯也提到,越來越多藝術團隊開始關注線上展演發展的可能性。除了表演團隊開始從事線上展演,科技公司也著手讓直播系統更為完善。為了讓觀眾在線上展演得到更好的觀賞體驗,銓球感映股份有限公司也致力改善網路直播平台延遲時間過長的問題。銓球感映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王仲偉說:「在技術上我們可以做到三個小時內大概delay時間維持在三秒以內,那如果是一個小時,維持大概是一秒。」他們的技術不僅能縮短直播延遲時間,也能讓表演者與觀眾即時互動。另外,銓球感映也致力改善多視角切換技術,「因為多視角切換在現有的技術來講,假如說有四台攝影機,我從一號機切換到二號機的時候,中間會變黑,因為要重新reload資料。」為了讓觀眾在切換視角時,減少螢幕在觀看表演中途變黑的情況,他們也盡力開發順暢的視角切換方式,提升觀眾參與線上演出的體驗感。在疫情驅使的數位浪潮下,觀眾不必走入劇場,依然能在家中享受精彩演出,甚至與表演者產生更多交流,抑或是成為表演的一部份。隨著數位科技越趨發達,技術的發展無遠弗屆,周瑞祥看好線上展演的藍海市場,認為線上展演打破空間與國家的物理框架,將成為未來的演出趨勢,「我覺得線上演出能玩的東西比大家想像的多很多,自從我自己做過以後,我認為他的發展性是無限的。」 隨著數位科技發展,線上展演打破空間與國家的框架,或將成為未來的演出趨勢。 圖/進港浪製作提供
育達科大防火系統連雲端 智能偵測斷危險因子
新知
第1760期
育達科大防火系統連雲端 智能偵測斷危險因子
2021-12-15
【記者吳姿芳綜合報導】根據109年臺北市消防統計年報,瓦斯外洩是造成火災的主因之一。對此,育達科技大學研發團隊結合雲端伺服器,研發能維護居家安全的「物聯網智能瓦斯與電力控制系統」。此研發獲得2021第8屆高雄KIDE國際發明暨設計展金牌。 育達科技大學與苗栗校際聯盟研發團隊研發「物聯網智能瓦斯與電力控制系統」,奪得2021第8屆高雄KIDE國際發明暨設計展金牌。 圖/研究團隊提供「物聯網智能瓦斯與電力控制系統」設有火焰、瓦斯與溫濕度三種感測器,其中瓦斯探測器能同時探測煙霧與瓦斯。感測器能透過微電腦晶片將數值傳送到雲端伺服器,團隊成員育達科大物聯網工程與應用學系學生曾孝棋進一步說明,若偵測結果超過預設的正常數值,雲端伺服器便會自動關掉總電源,並切斷瓦斯通道,「例如室內溫度高於預設溫度。」另外,系統也會傳送E-mail與LINE訊息至用戶的手機,讓用戶能即時接收家中瓦斯的使用狀況。 火焰感測器可以偵測火焰的亮度,以判斷火勢大小,而瓦斯感測器則會偵測瓦斯與煙霧的數值。 圖/研究團隊提供團隊指導老師、苗栗縣私立君毅高級中學資訊與水電科主任楊昇運表示,傳統防災系統在偵測到危險因子時,僅會以響鈴和撥打電話這兩個方式提醒用戶。然而「物聯網智能瓦斯與電力控制系統」除了結合網路主動切斷電源和瓦斯,還可判斷火源與火災發生原因。 雲端伺服器結合網路,能自動斷電及切斷瓦斯通道,並發送Email及LINE 訊息通知用戶。 圖/研究團隊提供此外,雲端伺服器能存放一個月內所偵測到的火焰、瓦斯與溫溼度數值的歷史紀錄,並自動產生圖表。用戶透過手機、平板與電腦便能觀看瓦斯用量,進一步修正自身使用瓦斯的習慣,系統也會推薦用戶購買適合的延長線與電器設備,降低電線走火的風險。針對瓦斯探測器可同時偵測煙霧與瓦斯的功能,新北市政府消防局第七救災救護大隊隊員包國言說:「煙霧與瓦斯的特性不同,可能會產生衝突。」他表示,若要讓系統實際應用,偵測器的位置須考慮家庭所使用的燃氣,因為不同燃氣有不同比重,他補充道:「如果是天然氣的話不能裝在地板上,液化石油氣相反。」目前「物聯網智能瓦斯與電力控制系統」透過網路傳送消息,研究團隊希望未來能結合藍芽,提供品質穩定的伺服器,並加裝更多偵測器,掌控所有可能導致火災的危險因子。包國言建議團隊,若系統結合119報案,可以幫助獨居和行動不便的長者跟瘖啞人士。團隊也考慮結合過去研發的「電力控制系統」,在同一個網頁內觀看瓦斯、火焰與電力的使用狀態。
【專欄】以換代買 衣服圖書館盼止快時尚浪費風氣
生活
第1717期
【專欄】以換代買 衣服圖書館盼止快時尚浪費風氣
2019-12-11
【記者萬巧蓉台北報導】你也對買新衣服、追求時尚上癮嗎?「我一個室友有38件牛仔褲,每個人都可以開一間服飾店。」甫從國立臺灣大學畢業的洪于捷說。隨著世界颳起「快時尚」風潮,服裝產業鍊已成為全球第二大污染行業,為改善浪費風氣,洪于捷於民國106年創立「衣服圖書館」,倡導衣服「以換代買」的環保觀念,至今已交換超過3000件二手衣。 衣服圖書館創辦人洪于捷參與各地活動市集,傳播二手衣的環保概念,並讓民眾嘗試「以換代買」的模式。 圖/衣服圖書館提供衣服圖書館的概念十分簡單,洪于捷在宿舍走廊設置一個能自由交換衣物的「共享衣櫃」,任何人都可以在衣櫃放入自己不再需要的衣服,也可取走想要的。一個約莫可容納50件衣服的衣櫃,止住了部分學生浪費衣服的腳步。洪于捷希望能讓人們意識到快時尚其實是嚴肅的環保問題,「因為它(衣服)很便宜,大家毫無節制地買,丟了也覺得沒關係。」 衣服圖書館設立的第一個共享衣櫃位在國立臺灣大學女二舍,至今仍持續經營,每個月約可交換超過80件衣服。 圖/衣服圖書館提供洪于捷透露自己家境貧窮,小時候不在乎餓肚子,卻羨慕別人打扮漂亮,因此他希望人們透過交換而非購買就能滿足穿衣慾望。「二手衣是有故事的衣服。」洪于捷笑說:「很多人拿來交換的衣服是前男友送的。」與其讓品質良好的舊衣被當作垃圾燒毀,不如透過交換找到新主人。此理念也受到各校學生的認同,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生團隊「After Fashion」就曾與衣服圖書館合作,在校內宿舍設置共享衣櫃,團隊說:「希望每件衣服在被丟棄前,都有再次被選擇的機會。」 共享衣櫃旁的故事小牆掛滿交換衣物者與二手衣的故事,每件二手衣都陪伴舊主人走過獨特的人生階段。 圖/衣服圖書館提供 衣服圖書館第一個拓展的校外據點是「混血公寓」,讓學生以外的族群也能認識共享衣櫃的理念。 圖/衣服圖書館提供兩年多以來,衣服圖書館持續經營校園中的共享衣櫃、校外的換衣活動,也透過展覽、講座宣揚「以換代買」的環保概念。脫離學生身份的洪于捷更決定要推出衣服圖書館APP,持續推動二手衣交換。他說:「如果一個(議題的)解決方法無法回歸市場的話,它遲早都會失效。」衣服圖書館期望能以APP形成「雲端衣櫃」模式,突破實體衣櫃的地域限制,讓更多大學生透過網路就能互換衣服。洪于捷也預估APP經營穩定後,一年將可以交換逾12萬件衣物。衣服圖書館共同創辦人陳慶容點出實體共享衣櫃的問題在於人力管理成本高,成員要定時整理、宣傳二手衣樣式,「雲端衣櫃則完全靠使用者自主上傳、填寫衣服資訊。」他也說明雲端衣櫃的衣服數量、款式將更多元,能讓使用者較順利找到喜歡的衣服,增加衣服與使用者的媒合機會。 衣服圖書館APP已製作完成待上市。組織期望能透過APP形成「雲端衣櫃」,讓二手衣的交換更順利、交換數量更多。 圖/衣服圖書館提供衣服圖書館盼望,要在這個時代發起一場從衣櫃開始的小型革命。從追隨流行的學生族群,到購衣頻率高的童裝市場,衣服圖書館期待逐漸讓大眾認識二手衣的價值與背後情感,促成「以換代買」的環保潮流。
智慧CPR機連結雲端 助院方掌握病患即時資訊
新知
第1716期
智慧CPR機連結雲端 助院方掌握病患即時資訊
2019-12-04
【記者阮珮慈綜合報導】內政部消防署最新公告的數據顯示,民國105年至107年緊急救護無生命徵象傷病患共計6萬976人,但亞洲復甦聯合會主席王宗倫卻曾表示,台灣會心肺復甦術(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的人越來越少。由樹德科技大學資訊工程系副教授陳智勇指導該系學生,研發「智慧型心肺復甦裝置」,較傳統自動CPR機更為輕巧方便。 目前台灣使用的自動CPR機昂貴且笨重,較無法應用在心臟停止病患急救現場。樹德科技大學學生的研發更輕巧並結合雲端醫療系統。 圖/高仲葳提供該裝置整合雲端醫療系統、CPR裝置、心率感測模組、血壓量測模組等功能,更可結合手機APP雲端醫療系統,將急救現場的生命徵象資訊第一時間透過APP傳送到附近的醫院,縮短患者到院後的資訊落差,使其較快獲得完善醫療救治。於 11月24日獲得第「第14屆盛群盃HOLTEK MCU創意大賽」銀牌。 樹德科技大學資訊工程系學生楊定曄(左一)、高仲葳(左二)、李騫贊(右二)、張崑詠(右一),以自動CPR機獲得第14屆盛群盃HOLTEK MCU創意大賽銀牌。 圖/高仲葳提供當心律不整或心臟驟停病人需要急救時,只要把裝置以安全帶固定於患者身上,透過心率感測器和血壓量測器,監測患者的生命徵象,如生命徵象微弱,該裝置會立即進行標準CPR按壓動作。且在按壓動作達到指定次數時,透過風扇供輸氧氣給患者,陳智勇強調,該裝置會自動調節按壓力道,可適用所有類型病患。陳智勇說明,現今台灣各大醫院,為改善救護人員施予CPR時容易疲乏、不易維持平均按壓力道的狀況,通常會備有自動CPR機,但其單價高昂、設備笨重,無法實際應用在心臟驟停或心律不整病患多變的急救現場。因此本次研發參考「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 AED)設計得較為輕巧,期望未來可以和AED配合,為該類型患者爭取更多搶救時間。參與研發的學生高仲葳指出,要將所有功能整合於一個裝置上,且同時具備堅固、體積小和好操作等特點並不容易。研發過程中發生過多次硬體無法負荷馬達轉動的力道而全部崩解,後經團隊不斷嘗試不同材質或安裝位置,才漸漸調整出合適的機械架構。 樹德科技大學資訊工程系學生高仲葳分享本次研發過程,歷經多次硬體設備結構崩壞,再嘗試更換材質和安裝位置,才成功發明出這次的作品。 圖/高仲葳提供高仲葳分享,一般救護人員在空間狹小的救護車裡進行急救時,車輛行駛時的晃動,會導致CPR施予流程不確實。且大部分救護車後部空間只會配置一名救護人員,無法同時對病患施救以及測量心率、血壓等數值。在患者到院時,也常因急診室確診時間長,排隊等候人數多,延誤黃金搶救時間,團隊因此開發本裝置,期望可以增加傷患的搶救效率。中華民國紅十字會教育訓練處專員蘇侑芯相當樂見有學生團隊改良自動CPR機,他也提醒,若期望裝置未來能夠讓一般大眾使用的話,須特別注意機械安裝位置、鬆緊度、按壓速度和深度等細節。如果任一部分不合於患者生理狀況需求的話,可能導致搶救無效,或對其後續恢復正常生活機能造成影響。
環境監測系統結合雲端 利使用者掌握即時空氣品質
新知
第1708期
環境監測系統結合雲端 利使用者掌握即時空氣品質
2019-10-09
【記者蔡淳宇綜合報導】鑒於近年空氣品質不佳,PM2.5的監測越來越受矚目,健行科技大學資訊工程系教授陳維魁,指導該系學生謝維哲、謝建廷、紀曜安與黃聖凱等人,發明「隨身型環境品質偵測系統」。透過小型的隨身偵測裝置,讓使用者了解所在地的空氣品質狀況,並於9月28日「2019年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發明競賽中獲得銀牌獎。隨身型環境品質偵測系統包含隨身偵測裝置與雲端資料系統,其中,隨身偵測裝置中的PM2.5感測器所測到數值,經過Arduino板(註1)判讀後,會顯示在裝置的螢幕上,供使用者檢視。因此,使用者隨身攜帶身分證大小的偵測裝置,便能得知所在地的PM2.5數值及空氣品質。此外,裝置也會傳送該偵測結果、GPS定位資訊到雲端資料庫,經過系統的紀錄後,呈現於該系統網站的地圖上。 註1:Arduino板(Arduino nano board),用以控制運算,判讀PM2.5數值所代表的空氣品質狀態。 蒐集的數據同時傳送至雲端資料庫,並顯示在該系統網站的地圖中,讓更多人了解所在地的空氣品質。 圖/學生團隊提供目前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提供的空氣品質監測資訊,是大範圍且非即時的資料,「因此數據的參考價值不高。」陳維魁說明發明該系統的動機,他與學生團隊為解決資料不精確的缺陷,投入半年的時間研發該系統。相較市售產品,此裝置包含GPS定位器和能幫助連上網路的處理器,將偵測結果同步上傳雲端資料庫,如此,該數據並不限於個人,而是人人都能透過網站,查詢空氣品質資訊。主要負責建構雲端資料系統的謝維哲提到,傳送資訊至雲端資料庫看似容易,但研發過程中,經常需要修改程式,才能避免資料漏傳的情形發生,也是因為不斷地更正,才能有現在的成果。而謝建廷因為家中經營金紙店,常有焚香的氣體產生,於是他也將該系統應用於自家,「一方面是做測試,也可以順便知道家裡現在的空氣品質。」他解釋。 陳維魁與學生團隊用半年的時間研發該系統,盼解決官方資料不精確的問題。 圖/蔡淳宇攝陳維魁表示,「希望未來能多推廣此系統。」讓民眾不僅了解自己生活場域的空氣品質狀態,也有利他作用。而民眾王郁婷則認為,該系統若能普及,蒐集到的資訊將會更完整,空氣品質資料的參考價值也會提升,她也提到:「或許這些資料之後還能有更多用途,比如政府機關或學校,可以拿來做進一步的研究。」
雲端監控貨況 自動化分流系統降運輸風險
新知
第1665期
雲端監控貨況 自動化分流系統降運輸風險
2017-11-15
【記者羅文妤綜合報導】科技部南部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委託南台科技大學於4、5二日辦理「2017年智慧聯網機器人創新設計與應用大賽」。此次競賽不僅重視設計、技術層面,更注重參賽隊伍是否結合商業模式、具產業價值。由南台科大「PARS團隊」,針對物流廠商需求提出的自動分流系統奪冠。 團隊成員向評審解說iTape貨物自動分流化系統,系統研發依物流廠商的需求而設計。 圖/邱義展提供PARS團隊由南台科大電子工程系和機械工程系同學組成,團隊提出「iTape 貨物自動化分流系統」,將高單價、易碎貨物和普通貨物分流。於高單價、易碎貨物箱上黏貼智慧膠帶(iTape)後,系統透過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IoT)、無線通訊(Wireless communication)技術雲端監控貨物是否在運輸途中受破壞。貨物抵達物流中心後,再透過團隊研發的行動應用程式(Application, App)掃描、判斷貨物,並利用機器手臂分流,將有、無iTape的貨品各自分配至不同貨車運輸。 PARS團隊替物流廠商設計的貨物管理系統,奪得智慧聯網機器人創新設計與應用大賽冠軍。 圖/邱義展提供「物流商使用統一形式管理貨物,難以歸屬貨物遺失的責任。」團隊成員、電子系學生邱義展說道。此現象是目前台灣物流業者普遍的困擾,因此團隊成員洞悉市場需求,區分高單價、易碎物品和一般物品,降低運送風險。團隊自行設計手機app、雲端管理平台、貨物偵測端及機器手臂,力求系統完整性,還望能以機器的自動化取代繁雜的人工手續,未來將積極推廣至各大物流商。 PARS團隊於競賽時展示研發成果,讓機器手臂、貨物的輸送帶實際運行。 圖/邱義展提供產學合作是此次競賽一大亮點,評審團隊包含教授、機器人協會成員、創業投資公司和業界公司,讓學生研發不再只是紙上談兵。賽程為期兩天,第一天透過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激發學生想像。團隊成員、電子系學生康文彬也表示如此能夠觀看到其他隊伍的發想,進而激發自己的創意,互動性很高。第二天打破一般競賽成規,運用TED演講(TED Talks)讓參賽隊伍模擬產品發表的模式提案。南台科大創新創業育成總中心三創教育與業務組經理陳沛岑表示,全球智慧型機器人市場規模預計於五年內成長至336億美元(約新台幣1兆195億元)。由於未來人工將越來越貴,以機器人取代部分人力不僅能降低人事成本,亦能提升效率,政府正積極建置機器人製造基地。陳沛岑說道,目前機器人的限制為:功能單一、體積笨重、蓄電量不足,因此未來將朝輕量化、多功能且動作流暢為目標改進。
精準鎖定人物 雲端系統改善影像呈現
新知
第1640期
精準鎖定人物 雲端系統改善影像呈現
2016-12-08
【記者陳問荷高雄報導】「智慧型人物特寫之影像處理系統」由元智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學生黃奕杰與吳艷嫻開發,能解決影片中令人困擾的晃動畫面且價格低廉,在7日國立高雄大學舉辦的「105年度全國雲端計算與服務成果專題競賽」中榮獲第一名。 該系統目前僅針對影片後製的部分開發。拍攝者先選取想強調的人物或物體,並將原始影片傳上雲端。「智慧型人物特寫之影像處理系統」會針對人物搖晃的位置保留出現最多次的區域,其餘予以刪除,便可穩定影像效果,而不受人物或鏡頭晃動的影響。即使畫面中有多個人物或物體,系統仍可鎖定追蹤其中一項標的,使其模糊或失焦的程度減到最低。 吳艷嫻表示,目前坊間的影片後製軟體僅能處理鏡頭晃動所產生的不穩定畫面,卻無法解決鏡頭靜止而拍攝人物晃動的影像,因此成功改善這樣的狀況是他們這次作品突破之處。此系統不僅可以讓使用手機拍攝的影片以更好的結果呈現,在小成本的微電影製作、或天候不佳的新聞畫面中亦可運用。    前來觀賽的民眾黃柔穎說,自己對這樣的系統很感興趣,平常看影片常常頭暈眼花,這個系統能實際解決生活中常見的困擾,令她印象深刻。國立成功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副教授楊中平則建議,此系統呈現的測試成果能有效鎖定特定焦點,若可避免裁切後解析度下降的問題,將對攝影工業或媒體業提供不小的幫助。
雲端實驗添趣味 與民互動零距離
新知
第1595期
雲端實驗添趣味 與民互動零距離
2015-04-29
研究團隊在課堂裡讓學生利用眼蟲的習性設計互動式電玩遊戲。圖/英格瑪‧里德爾-克魯斯提供【記者邱劭晴綜合報導】美國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 SU)研究團隊4月21日發表研究結果,推出生物技術互動計畫,內容包括史上第一個生物互動實驗線上平台,以及能和單細胞生物互動的遊戲,大幅拉近實驗室與民眾的距離,讓每個人在微生物學或生物技術上都能有第一手的互動經驗。過去若要進行實驗,不僅必須進入實驗室裡,也有專業能力和成本方面的阻礙。研究團隊因此設計出生物互動實驗平台,隨時都能透過雲端分享或進行實驗。教授英格瑪‧里德爾-克魯斯(Ingmar Riedel-Kruse)表示,這樣的雲端實驗室不僅能在教育和科學方面派上用場,也具有許多優點如降低實驗成本、共享設備等。目前雲端實驗室可以同時讓18人使用,透過提高數據傳輸率,還能容納更多使用者。整個雲端實驗室系統的製作成本約在3000美元(約新台幣9萬3000元)至5000美元(約新台幣15萬5000元)間。團隊也透過生物互動遊戲,讓平常只能在顯微鏡下觀察的單細胞生物,能透過觸控螢幕上和使用者即時互動。使用者用手在螢幕上畫出亮光條,系統會即時在顯微鏡玻片上投射光線,眼蟲感應後便改變游泳方式,使用者則可在螢幕上或透過顯微鏡觀察眼蟲的反應。團隊另外也在課堂中讓學生利用眼蟲的習性設計互動電玩遊戲。在眾多單細胞生物中,團隊選擇實驗普遍利用的眼蟲。里德爾-克魯斯表示,眼蟲容易培養,面積夠大,易於觀察細節,且具有很強的趨光性,讓他們可以設計互動遊戲。史丹佛大學生物工程所學生研究生奈特‧瑟拉(Nate Cira)說:「我們過去也曾使用會回應電壓的草履蟲,未來希望能研發出更靈活的系統,可使用各種類型的細胞。」里德爾-克魯斯期待雲端實驗室將來可以為線上教育及實驗拓展出更大的規模。互動遊戲除了成為博物館設備之外,也可作為學校使用的互動顯微鏡;設計課程亦能啟發更多人並在教育上發揮影響。博士後研究員李昇娥(Seung Ah Lee)說:「我們相信這些計畫可以改變學生或大眾看待生物學的方式。」
置頂